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877626 上传时间:2019-12-0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20分。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合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郡国并行制2吕氏春秋慎势说:“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孽无别则宗族乱。”材料体现了宗法制的作用是 A维护社会的安定 B加强了周王的权力 C区分血缘的远近 D保证贵族特权地位3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4“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惟一的君主。”材料中“共主”到“独主”的变化反映了( ) A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的转变B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过渡 C诸侯割据到国家统一的实现D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的建立5宋太宗曾说:“朕欲博求俊彦于科场之中,非敢望拔十得五,止得一二,亦可为致治之具矣。”这说明宋太宗认为科举制( ) A不公平 B不具备选才功能 C只能使一部分成才 D在维护统治方面具有积极作用6、明朝有学者言:“负惟国之有是,出于群心之自然匹夫匹妇之所是,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非;匹夫匹妇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以上言论: A、否定君主专制 B、主张建立法制社会 C、受西方启蒙思想影响 D、强调对民意的尊重7李鸿章再次致电丁汝昌称:“速带六船来(大)沽,面商往旅(顺)拼战、渡兵运粮接济;成败利纯,姑不暇计,尽力为之而已。即刻起碇,勿迟误。”此材料表明李鸿章对此战的态度是A备战迎敌 B妥协求和 C退让保船 D消极避战8、“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与“转折点”相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9、“1926年9月被人嗤之以鼻的国民党人攻下了长沙岳州武昌和汉口。1927年春他们拿下了南京和上海,到1928年6月,北京和整个中国北方都归他们统治了。”这则新闻报道反应的中国政局变化是指 A国民党反袁斗争取得胜利 B北洋军阀的统治基本结束 C日本侵华受到有效遏制 D国民党发动第五次“围剿”10、“这场表面上轰轰烈烈,骨子里依然在传统文化范畴中运作的革命,尽管已经渗入了一些近代先进的思想文化因素,但结果却还是一幕不堪回首的悲剧,对江浙一带地区经济与文化的巨大破坏是很难估算且无法弥补的。”这场“革命”是指()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国民革命运动11、素有“民间思想家”之称的王康先生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五四”的演员在中国,剧本和导演却是在国外。这说明五四运动()A由外国领袖组织发动 B是十月革命在中国的翻版C深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 D受到世界各国的援助12、统皇帝的退位诏书写道:“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 这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份皇帝诏书,也被称为新时代开始的一个重要见证,是因为它()A宣告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B标志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确立C意味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D宣告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13、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明确指出:“把权威赋予人等于引狼入室,因为欲望具有兽性,纵然最优秀者,一旦大权在握,总倾向于被欲望的激情所腐蚀。”针对这一现象,先进的中国人于20世纪初设计的解决方案是() A孔子改制考 B革命军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论人民民主专政14、据载,山西太原有个前清举人叫刘大鹏,辛亥革命后仍以清代遗民自居,拒不承认民国,直到民国二十六年后才承认自己是中华民国人。促使刘大鹏思想转变的原因最可能是 A全民族抗战的实现 B南京国民政府统一全国 C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 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第15“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界碑,它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方针的最终形成。”这里的“它”是指 A日内瓦会议的顺利召开 B“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制定 D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功建立161986年美国记者华莱士在采访邓小平时问道:“台湾有什么必要同大陆统一?”邓小平说:“这首先是个民族问题,民族的惑情问题。凡是中华民族的子孙,都希望中国能统一,分裂总是违背民族意志的。其次,只要台湾不同大陆统一,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的地位是没有保障的,不知道哪一天又被别人拿去了。”这说明对于台湾问题,中央政府的出发点是A保障民族关系的稳定繁荣 B充分尊重台湾历史和现状C考虑国际国内的发展状况 D维护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17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材料表明A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C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 D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18“万民法吸收了清除了形式主义的罗马市民法的规范、同罗马人发生联系的其他各民族的规范、地中海商业习惯与法规,主要涉及所有权和债务等方面的内容的调整。”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万民法继承了公民法的具体内容 B万民法是公民法的适时革新 C公民法忽略了财产所有权的规定 D公民法是万民法的组成部分19“希腊神与人同形同性,以人为神的形象,以人的精神承认为神”。与此现象直接相关的因素是古希腊A、民主政治发达 B、商品经济发达 C、受东方文化影响 D、人文主义思想盛行20、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有人砍伐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虽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非法砍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A、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B、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C、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 D、审判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合计60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1(1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秦)遂废诸侯改为郡县,以一威权,以专天下,其意主以自为,非意为民故秦得擅其海内之势,无所拘忌,肆淫奢行,暴虐天下。 东汉 荀悦前汉纪孝惠皇帝纪材料二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子爵然诸侯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孤横逆,以害身丧国。 东汉 班固汉书诸侯王表第二材料三 行省有政令则布于天下,郡县有请则达于省。有边陲军旅之事,则兼都元帅府,其次则止为元帅府。其在远服,又有招讨、安抚、宣抚等使。 明 宋濂元史百官志请回答:(1) 材料一认为秦朝“暴虐天下”的制度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实行这一制度的背景。(3分)(2) 根据材料二,指出汉初为“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在地方制度上的创新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诸侯容易“害身丧国”的根源。(4分)(3) 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行省的主要职权;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元朝中央政府是怎样节制行省权力的?(3分)(4)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政府行政体制”建设的认识。(2分)22(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甲午之役,民族之殇。对此史学家陈旭麓说:“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旅顺陷后,海军提督丁汝昌褫职,仍统海军驻威海,兵舰既弱,坐守而已。日舰集大连湾,将袭威海,先攻登州,陷荣城。日舰二十五艘环威海口外。海军方新败,并匿不出。汝昌恐北炮台不能守,命卸巨炮机件以归,免资敌,戴宗骞持不可。无何北台陷,宗骞奔刘公岛。日军踞炮台,以台之巨炮俯击澳内兵舰海军水手并登岸,噪出,鸣枪过市,声言向提督乞生路,刘公岛中大扰。诸洋员请姑许乞降,以安众心,汝昌不可。军士露刃挟汝昌,汝昌仰药死。诸将推洋员托汝昌之名,作降书。日军受降。材料二 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咸丰庚申中英之战,败衅,英、法、俄、美并为有约之国,日本不得与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中国乃不国矣。 以上材料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威海之战战场态势的特点,归纳北洋舰队失败的主观原因。(5分)(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所造成的危害。(3分)(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相关史实,对“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这一论断加以说明。(4分)23(12分)民主法制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也是中国人民长期为之奋斗的目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在一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政府(即使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孙中山称之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 【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与后毛泽东的中国 材料二 如果做更深入的思考就会发现,难以准确把握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造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这一错误不可避免地使人民内部矛盾不是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民主方法来解决从而混淆了国体民主和政体民主,把精力过多的集中在国体民主上而忽视了本应是重点的政体民主建设。与此相适应,党的治国方略、方式就不是与法律化、制度化民主政治建设相适应的“依法治国”,而只能是适合阶级斗争的“政策治国”。以上三方面交织在一起,相互强化,最终导致“文革”悲剧。 宋新滨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及启示材料三 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xx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决议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针对“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一谬误,列举建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4分)(2)据材料二,指出“文革”时期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认为解决问题的主要策略是什么?(3分)(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创立的一项什么制度?该制度有何特点?(2分)(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发展历程的阶段特征。从中你可以得到什么认识?(4分)24(12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长期坚持的基本外交政策。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整个世界处在两大阵营对峙的状态中。随着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亚洲和非洲出现一大批获得独立的新兴民族国家,这些国家最紧迫的任务就是捍卫国家独立和主权,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民族经济。在这个背景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于1953年底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刘畅全球化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挑战和发展材料二 更加有趣的是在此时期美国为何会就中国明确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保持着极其相似的态度。1972年2月28日,上海联合公报发表,提出了双方解决“根本性分歧”的方案。国际争端的解决都要基于这一基础,不得诉诸武力解决和威胁。美国和中国同意将这些原则应用于共同关系。加拿大罗伯特基斯周恩来和平共处外交的当代意义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国际形势的发展也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了新问题和挑战。冷战结束后,美国作为惟一的超级大国,联合部分西方国家破坏国际法准则,尤其是破坏不干涉内政这一核心内容,自认为有权决定别国政权的合法性。叶自成等新中国国际秩序观的变迁材料四 xx年2月4日,联合国安理会就叙利亚动武问题决议草案进行表决,俄罗斯和中国投了否决票,决议未获通过。中国前驻伊朗大使华黎明5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其实,中国的反对票既非“跟随俄罗斯”,也不是“同情巴沙尔”,为的是坚持自己的原则。摘自安理会爆发大国投票战 叙利亚成为最新火药桶(刊载于环球时报)请回答:(1)据材料一,说明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时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3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70年代中美两国实现和解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华态度变化的自身原因。(4分)(3)据材料三、四说明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遇到的挑战。(3分)(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在当今时代,中国应该如何站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上,在“坚持自己的原则”前提下妥善处理国际关系?(2分)25(12分)国家是文明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国家政权的主要表现形式因时代不同而各具特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国)以征服其他国家为职志,其所拟之消灭者仅是对方的王室与贵族,秦王本身的重要卿相,却全属客籍,即统一天下之后亦然。秦之记录里看不出人民因原有国籍而受亲疏歧视的待遇。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材料二 “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帝国”,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新中国的政治制度确实照搬过苏联模式,但在一些基本政治制度方面却从未照搬过苏联模式,恰恰强调要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如:在选举方式上,1953年选举法规定: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无记名投票与举手表决相结合,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几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等。正是这些灵活变通方式适应了当时国情下的民主选举之需。 蒲兴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避免 “因原有国籍而受亲疏歧视的待遇”秦采取的政治举措及其历史进步性。(3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谈谈你对中华民国的成立 “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方面的一大跃进”的理解。(4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建国初期中国选举方式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4分)(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国家政治制度建设的立足点。(1分)石榴高级中学xx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卷参考答案一 选择题1-10AACBD DADBA 11-20 CACAC DDBDA21 (1) 推行郡县制。(2分)秦的统一。(1分)(2) 郡国并行制。(2分)诸侯世袭。(2分)(3) 颁布政令;掌管军事;招讨安抚。(3分)重大事务必须呈报中央;不能随意更改赋税制度、调动军队;定期朝觐皇帝、述职;受中央监督;省官互迁等。(任意一点1分)(4) 坚持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有机统一(或防止中央集权过度、地方分权有余的倾向)。(2分)22(1)特点:敌攻我守(被动挨打);海陆交织(局处海嵎)。 原因:北洋舰队避战不出;将士贪生怕死;洋员鼓动投降;主帅指挥不力。(2)危害: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民族危机的加深);刺激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野心。说明:甲午战争客观上唤醒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激发了政治变革思潮;加快了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23(1)前提: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新中国的成立)。(1分)批驳: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3分)(2)原因:没有准确把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忽视政体民主建设;仅依靠“政策治国”。(任答2点,共2分)策略:依法治国。(1分)(3)制度:农村基层民主制度。(1分)特点:广泛性、直接选举等特点。(任答1点,共1分)(4)特征:初建;曲折;发展完善。(3分)认识:民主政治建设的长期性;民主政治建设依据国情;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等言之有理即可。(任答1点,共1分)24【答案】(1)国际:两极对峙;亚非出现了一批民族独立国家;国内:大力发展民族经济。(2分)(2)和解原因:中美两国都认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以之作为解决双方分歧和处理双边关系的基础。(1分)美国变化的自身原因:经济“滞胀”;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深陷越南战争泥潭。(任答两点得2分)(3)说明:两极格局瓦解后,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破坏国际法准则,推行单边主义,例如企图干预叙利亚内政,造成中东地区的动荡。(3分)(4)处理: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继续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维护世界和平;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努力承担国际义务。(3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25【答案】(1)举措:郡县制(1分)(答“中央集权制”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给1分) 进步: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2分)(2)政治制度上:推翻了xx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按实行三权分立原则建立政治体制(2分)(或确立了民主共和制。答“参议院行使立法权,临时大总统和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司法权由法院独立行使”也可得分。1分);实行责任内阁制。(1分) 社会思想上:人民享有言论、集会等自由,提高了人民参政议政的意识,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任答2点,2分)(3)特点:直接选举和间接选集结合;无记名投票和举手表决结合;城乡代表所代表的人数不平衡。(2分) 原因:地广人多;交通不便;人民受教育程度低;城乡发展不平衡;民主基础比较薄弱等等。(2分)(4)立足点:国情、时代。(1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