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区位(大连理工逯宇铎).ppt

上传人:zhu****ei 文档编号:2858781 上传时间:2019-12-02 格式:PPT 页数:74 大小:3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跨国公司区位(大连理工逯宇铎).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跨国公司区位(大连理工逯宇铎).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跨国公司区位(大连理工逯宇铎).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章 跨国公司区位,第一节 跨国直接投资区位选择,跨国直接投资区位,涉及三个问题:一是为何跨国投资;二是选择在何国家投资;三是在微观上,选择在投资国的何地点建立机构。,一、跨国直接投资原因,公司为何跨国直接投资?众多学者对此加以解释,包括弗农的产品周期理论,海默(SHymer)的垄断优势理论,拉格曼(AMRugman)的国际生产内部化理论,邓宁的折衷理论等。以下主要介绍经济地理文献中引用较多的产品周期理论和折衷理论。,(一)产品周期理论,该理论是由弗农于60年代提出的,主要用于解释国际投资的空间变化。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然后,把这些阶段与企业的区位选择联系起来。比如,在新产品阶段,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保证新产品开发)、良好的通讯接触条件(联络消费者与生产者)以及较高的消费水平(提出对新产品的需求)。这些条件要求,使得新产品的发明和生产出现在主要发达工业国(如美国)的都市中心。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生产在主要工业国增长的同时,也开始在其它发达国家进行。但生产仍集中于主要工业国,产品通过出口供应它国市场(图61)。,在成熟产品阶段,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已经实现部分标准化,无需进行较大变化。这使得用已有的技术从事长期生产成为可能。企业开始更多地关注生产成本,会在出口和投资它国生产之间进行利润权衡。当出口商品的边际生产成本加上运输成本大于在当地直接生产的平均生产成本时,企业便会选择直接投资。由于在该阶段产品的市场主要在发达国家,其直接投资的对象以发达国家为主(图61)。 在标准化产品阶段,产品完全定型,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区位的选择便以生产成本最低点为准则。而此时产品的市场也扩延至发展中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趋于把生产和装配业务转移到劳动力成本很低的发展中国家,并在这些国家进行专业化生产。产品生产区位转移的结果,使得初始发明此产品的国家变为该产品的进口国。,弗农的理论,考虑了在此之前科斯的内部交易理论和区位理论,两者综合,较好解释了战后初期美国在欧洲的投资扩展。但是,在规划企业未来投资国别,在说明跨国公司为其总体利益而实行全球化战略行为时,便不能令人满意了。为此,需要把产品周期理论与企业拥有的特殊优势结合起来考虑。此外,弗农的理论只重视企业最终产品的生产周期,而未考虑这些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可进行国际分工。赫莱纳(GKHelleiner)认为,在未进入标准化阶段,追求低生产成本的一些生产工艺也可在发展中国家投资生产。,(二)折衷理论,1977年,英国著名跨国公司学者邓宁将企业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相结合,提出了折衷理论。按照邓宁的观点,这三种优势对于解释跨国投资均具有重要意义。 1企业的所有权优势。相对于其它国家的企业来说,跨国投资企业应该拥有服务特定市场的净所有权优势。这些优势主要表现为拥有无形资产、协调或减低风险优势。如跨国公司的技术优势、管理优势、规模或垄断优势、品牌优势、融资能力优势等。在一段时间内,这些优势应为相关跨国公司所独有。,2内部化优势。假若已经满足条件1,那么拥有以上优势的企业还必须满足以下条件:即比起把它们出售或租借给外国企业来说,自己利用这些优势更加有利。这些利益的实现可通过现有的价值链或者建立新的生产经营机构(新的价值链环节)。这种通过公司内部交易而获取的优势,被称为内部化优势。 3区位优势。假若已经满足以上两个条件,那么拥有这两项优势的企业必须从全球利益考虑,将这些优势的利用与国外生产要素投入(包括自然资源)相结合,即充分利用世界其它国家的要素优势。实际上,世界各国生产要素(劳动力、自然资源、土地等)差别显著。各国的政治环境、政策、社会因素、市场等与公司经营有关的条件有很大不同。这些均构成国家的区位优势。,综上所述,当一企业仅仅拥有所有权优势时,它可将其优势转让给其它企业以获取收益;当一企业拥有所有权优势并在企业内部利用这种优势时,它可通过产品出口获取收益;只有当企业内部利用所拥有所有权优势,并充分利用世界各国的区位优势时,对外直接投资才会发生。 从实证的角度,90年代中期邓宁对世界最大的500家工业公司中的144家公司的调查表明,公司的竞争优势与跨国度(degree of transnationality)具显著相关。跨国度越高的公司,从国外分支机构获取越多竞争优势。绝大多数公司认为,近些年来,从外国机构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性处于增加之中。外国直接投资是重要竞争优势获取方式。,二、跨国投资的国别选择,从地理学观点看,跨国投资的国别选择可追溯到韦伯等人区位论的基本思想。企业之所以要向它国跨国投资,主要是受利益驱动。具体一些,成本、市场和要素投入在决定其跨国投资国别选择上起重要作用。 根据区位论成本学派的观点,生产成本最低的区位便为企业所追求的最佳区位。最小成本可在一国之内找到,也可发生于多国之间。公司在国家间进行成本比较,当它国生产成本明显低于本国时,便会倾向于向这些国家投资。同样,沿着最大利润区位论的思路,企业在生产成本、运输费用和市场价格的综合考虑基础上,当投向它国比在本国可以获取更大收益,自然会选择后者。由此可以得出,生产成本最低或预期利润较高的国别,易于成为跨国投资地。,根据区位论市场学派观点,市场区是企业是否赢利、甚至是否存在下去的关键。可以服务较大市场的区位,成为企业追求的最佳区位。这一原则,也可用于国际尺度上。当一国具有较大的潜在市场,而公司在国内生产出口这一国家受交通运输成本影响,或者更为重要的是受国家关税和其它贸易壁垒影响时,公司便会自然地选择在这一国家直接投资。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中,曾经对生产原料分为遍在性和地方性原料。地方性原料对区位具有一定的影响。地理学家对经济现象的研究,十分强调各地经济发展环境、生产要素的差异性。由于资源的区位差异,以及不同工业(企业)又有不同的要素需求,为了充分利用它国的资源优势,公司必然会在相应国家跨国投资。 从公司地理角度,公司本身是一个生产组织系统。为了公司整体利益,从战略上考虑,有时公司会在战略重点区位投资建立相应生产或经营机构。这些战略重点区位,并不一定是符合以上区位选择原则。故综合而论,跨国投资国别选择包括成本取向、利润取向、市场取向、要素取向和公司战略取向。,三、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跨国投资区位与国内企业投资区位有一定差别。据邓宁对英国及其它欧洲国家的实例研究,发现跨国公司对于区域激励政策的反应比起国内公司更为敏感,跨国公司在区位选择时受区域政策的影响更明显。麦康奈尔对美国外资区位和国内企业区位的比较研究表明,两者区位取向和区位变化均有不同。外资区位行为应该受制于国内已形成的工业区位格局和区位作用力的假设,在实际中很难证实。如国内制造业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就开始由传统集中区外移,而外资企业在70年代后期才出现这种趋势。 根据我们对已有文献分析和自己研究,外国直接投资区位,有三个显著特征:趋于经济中心区、邻国边界区和文化社会关系密切地区。,(一)集中于经济中心区布局,跨国投资与在本国投资不同,投资者并不十分了解投资国各地的情况,不可能进行十分周全的区位论证。故在一段时间内,选择东道国的经济中心区投资。早在70年代初凯夫斯就提到,跨国投资在寻求当地原材料和服务供应商、确定市场机遇、管理分散设施、招募高水平劳动力等方面均具较高摸索成本,这便促使投资者仿效东道国已有的投资格局。经济中心区,多为信息通畅、各类经济活动集聚区。在此投资,可以减少因对投资地情况不了解所带来的风险和成本。,来自多个发达国家的实例研究,证实了以上的观点。美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在1978年以前,高度集中于东北部都市区。19741978年,这些都市区集中了全国主要城市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75.2。日本在美国的直接投资中,汽车工业十分集中于美国的传统汽车工业生产地带。只是考虑劳动力供应的原因,日本汽车制造商建立工厂的区位比较接近于郊区。在西北欧,外国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金三角”地区。其中,爱尔兰的外资集中于以都柏林为主的大的人口中心,葡萄牙外资80集中于里斯本及其周围的特茹河谷地区,西班牙的马德里和加泰罗尼亚集中了全国外资的67。英国的情形比较特殊,由于60年代区域政策鼓励外资投入外围的发展地区,威尔士、苏格兰和北爱尔兰均有一定数量的外资,但总得来说,外资还是以东南区和东安哥利亚(East Anglia)为集中。在东欧,来自西欧的直接投资也主要集中于大城市和其它传统工业发达区。19891992年,保加利亚的外资中53%流入索非亚都市区,莫斯科在俄罗斯吸引的外资中也占重要地位,1995年该市所占比例达29。,发展中国家的实例同样如此。马来西亚的外资中,制造业主要分布于相对发达区。越南的外资主要集中于西贡和胡志明市。尼日利亚的沿海发达城市拉各斯,集中了全国50以上外资(至1969年),如果加上萨佩莱、瓦里、哈科特港等沿海城市,所占外资比例达70以上。梁志坚先生对发展中国家外资区位总结为:集中于主要经济中心,尤其是国家首都和区域首府,并以中国19791985年的合资企业投资数据,说明中国也具有此种特征。 外商投资区位随着投资时间延长会发生变化。如美国的外资在7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东北部工业集中地带向南部和西部的分散化趋势。欧洲一些国家外资也由早期集中地向其它地区转移。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外资区位变化相对迟缓。来自越南、马来西亚、尼日利亚等国的例子均说明这一点。这一方面与发展中国家非发达区基础设施条件较差有关,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引进外资时间滞后于发达国家,其区位扩散也应出现相应滞后期。,(二)集中于边界地区,边界地区是另一类外资集中区。边界地区,历史上相邻两国(地区)交往较多,彼此了解加深,投资者所掌握的相关信息较多。这种情况十分有利于邻国投资者的区位选择。对美国的外资不同来源国别研究,提供了该类区位的典型例证。根据对80年代后期不同投资国别就业人数与当地总就业人数(以州计)的区位商分析,日本、加拿大、英国、拉美等四个来源地的外资区位差别明显显现出来。日本的外资在太平洋沿岸州最为突出,加拿大投资者趋于在加美边境地区投资,法国、德国和英国投资者集中于东部从佛罗里达到缅因州的沿海地区,拉美投资则分布于从加利福尼亚州到佛罗里达的南部诸州。在欧洲,德国在法国投资集中于边界地区的阿尔萨斯地区,而比利时在法国投资集中于北部省。 在发展中国家,由于政府在边界地区(或沿海地区)建立“经济特区”、“出口加工区”等,并给予较优惠的政策吸引外资,加强了这种边界区位。墨西哥北部的制造业加工区(maquiladora zone),从西至东沿着墨美边界建立,吸引了众多美国制造业公司在此投资。中国的深圳、珠海、厦门、海南等经济特区及沿海开发城市的建立,也吸引了很多投资者。在改革开放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沿海地区所吸引的外资占全国比例高达90以上。,(三)集中于社会联系密切地区,密切的社会和亲属联系,也对外资区位选择具重要影响作用。一般来说,语言和文化习惯的相同,可以减少对信息了解的障碍,加强投资者与当地各有关方面的沟通;了解当地的习惯、法律等,也利于避免劳资冲突。尤其是当投资者与投资地具有密切的个人关系(如亲属关系)时,这些投资地更易于被投资者所选择。比如,日本与夏威夷的特殊联系密切,这种社会关系网络促进了日本在此地的投资。香港公司在东南亚国家的投资区位选择中,社会关系起着重要作用。中国的海外华人投资区位选择,也在很大程度上考虑了其原有的社会联系。英国对海外投资中,其原殖民地(如澳大利亚、印度)占有重要地位,西班牙和葡萄牙对拉丁美洲的投资情形也是如此。,第二节 跨国公司不同组分的区位选择,在跨国公司的区位选择中,公司的不同部门之间,具有较大差异。公司总部、区域总部、研究与开发机构、生产经营机构有着不同的区位需求条件。研究这些组分区位选择的一般性特征,不仅对解释公司空间结构,而且对公司空间战略策划,均具重要意义。,一、公司总部的区位特征,公司总部是整个公司的中心。其功能是制定影响公司发展方向的战略决策。比如,公司应该进入(或抽回)何种产品生产或者市场;是否应该扩张或者压缩公司内的某些部门;是否应该获取其它公司(或其它公司的某些工厂);是否应该卖掉本公司的一些部分;何时投资与何时抽回投资,等等。其中,公司总部最为重要的角色之一就是资金控制。只有总部才能决定公司预算中不同组成单位的资金分配。在全球性公司中,总部的视野是全球,所考虑的时间尺度也较为长远。公司总部还代表公司与其它公司进行高层协商、谈判,与政府部门交涉,与金融市场接触。,(一)公司总部的区位要求,基于以上分析,公司总部对区位条件的要求包括: 1便利的交通运输。包括与公司内其它分部、子公司之间,与其它主要市场之间,应有方便的交通联系。以便主要决策者与相关人员之间有良好接触,掌握公司运营脉膊,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及时的信息获取。具有丰富信息的区位对总部决策制定起重要作用。这些信息包括市场变化信息、竞争对手信息、相关国家主要政治决策信息等。 3便于与关键人员随时接触。这些关键人员包括国家立法机构和政府有关机构的主要人员、其它大型公司首脑、金融机构(包括证券市场)的决策人员等。通过当面交谈、交流,不仅可获取信息,更为重要的是建立人际联系,可行游说之便。,(二)公司总部的实际区位,根据这些条件,公司总部应趋于选择主要大都市区。因为大都市区具有以下3种优势:具有公司之间当面接触可能性;提供了金融、法律、广告等方面服务的便捷性;具有与其它大都市高度接近性。 不同尺度上的实例研究支持着以上的观点。在全球尺度上,大多数跨国公司的总部和区域总部位于少数主要都市。这些大都市被称为“全球性城市”(global cities)或“世界城市”(world cities),是全球经济的地理控制点。图62为这些中心及其联系的大致情况(图中的联系只是大致表明城市间公司联系网络)。从图中可以看出,三个全球性城市(纽约、东京、伦敦)远远超过其它中心,处于十分显著的地位。这里集中了数量众多的大跨国公司总部。这三大都市也是世界上三大经济发达区的核心。围绕着这三大中心,是一批次级大都市。这里也集中了一些跨国公司总部和区域总部。,在国家尺度上,公司总部的区位也具同样格局。来自美国的研究还进一步证实公司的总部区位与公司的地位有关。在全国经济中起重要地位的大型公司总部趋于全国主要城市,中型公司总部的区位则比较分散。如哈珀将1984年美国367家大公司的总部区位分析结果表明,尽管其分布涉及69个都市中心,但其中的 81集中于19个中心(图63)。尽管用公司总部的数量与公司销售额来衡量具不同结果(如以销售量计底特律是全国第二大公司总部集中地,但以总部数量计,则列第9位;达拉斯-沃斯堡则正好相反,以销售量计居第10位,以数量计居第5位),但还是可以看出有一些中心在公司总部区位中具十分重要的作用。如纽约、芝加哥、圣弗朗西斯科、洛杉矶、费城-威尔明顿、底特律6个都市占去了全国大公司总部数量的50以上和销售额的2/3以上。纽约的地位更为突出,所具公司总部数量占全国的26。,来自澳大利亚的研究也表明,全国100家大公司的总部全部位于6个州的首府。其中两大都市悉尼和墨尔本分别占去总数的52家和38家。 中国的情况比较特殊。中国国有企业多为具体生产经营型单位,其战略决策来自政府主管部门。国有大型企业主管部门多为中央部委和省、市政府。这些机构均位于首都、直辖市和省会。改革开放以来,企业自主性增强,公司制改造和兼并重组的结果也会出现与发达国家相似的格局。实际上,外国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经营,绝大多数将其区域性或中国的总部设于上海、北京、天津等主要城市。,(三)公司总部的区位变化,公司总部区位并非固定不变。随着公司的地理扩张及其公司经营环境的变化,公司总部的区位也会发生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在不同尺度、不同国家表现有所不同。在宏观尺度上,跨国公司一般很少将其总部从其母国移往它国。至多发现有的跨国公司将其总部的一部分迁往它国。如80年代末期,IBM公司将其通讯系统总部从纽约迁往伦敦。 在一国之内,公司总部在都市间的迁移则时有发生。迁移的结果使公司总部区位趋于分散。如斯蒂芬斯和霍利对美国500家大工业公司总部区位20年(19551975)变化的分析表明,东北部的数量有所下降,南部和西部的数量有所上升。美国公司总部区位的变化,相当一部分是由于公司间兼并引起的。位于主要城市的公司被位于次要城市的另一公司吞并后,引起公司总部区位变化并带来主要中心总部数量下降和次要中心总部数量的上升。此外,公司市场变化以及西部和南部的快速增长,也引起公司总部区位变化。19801987年的公司总部区位变化,表现为大的都市中心或老的公司总部集中地(如纽约、洛杉矶、芝加哥、底特律等)均出现净移出(即新增公司总部数量小于移出公司总部数)。,澳大利亚19531978年 100家大公司总部的区位变化也主要在都市之间发生。并由此带来了都市之间区域格局的变化。如 1953年,有37家大公司总部位于悉尼,50家位于墨尔本;到1978年,随着悉尼经济的发展和特殊政策吸引,悉尼都市区吸引了100家大公司中52家大公司总部,而墨尔本则降为38家。 在都市内,公司总部由市中心区外移现象,在纽约、伦敦等地均有发生。这主要是为了避免市中心的过分拥挤现象。为了交通和地价原因,也有一部分公司总部从大都市移往相邻的都市。如19671971年移出纽约市中心33个公司总部中,28家(占84)是移往附近的新泽西和康涅狄格州。,(四)公司总部的区位变化实例:壳牌公司,壳牌控股集团公司(Shell Group of Companies)总部位于伦敦。在美国只是建立该公司的一个区域中心。但是由于美国公司的规模庞大,该区域中心在许多方面类似公司总部。80多年来,美国壳牌公司总部的区位发生了多次变化。以下将结合该公司在美国国内经营和市场的重心变化来说明。,壳牌公司是1912年进入美国的。当时的目的只是销售东印度群岛(现东南亚)的剩余原油。太平洋沿岸便成了自然的进入门户,这里的旧金山城市中心便自然被选作加州壳牌公司(Shell of California)的总部(图 64)。随之,公司在加州当地和俄克拉何马州开采石油。由于俄克拉何马州距加州太远,管理不便,便成立了一个独立的公司罗克塞那石油公司(Roxana Petroleum),负责大陆中部地区的经营,总部位于塔尔萨。当时,公司侧重于炼油和零售,无意涉足德克萨斯州的石油开采。为了占领密西西比沿岸及东部地区市场,罗克塞那公司于1919年在圣路易斯的伍德里弗(Wood River)建立一个炼油厂。罗克塞那公司重心东移,公司总部从塔尔萨迁往圣路易斯。20年代,公司又在堪萨斯州南部、芝加哥、休斯顿、新奥尔良等地建立或购买了一批炼油厂(使用德克萨斯州和路易斯安那州的石油)。这使得罗克塞那石油公司生产能力超过其加州的姊妹公司,罗克塞那石油公司被改名为壳牌石油公司(Shell Petroleum)。,当时,墨西哥湾的炼油厂的市场主要集中在大西洋沿岸中部州和新英格兰。为了稳固并进一步开拓这里的市场,壳牌公司于1929年购买了一些当地的工厂,并将其并入东部壳牌原有机构之中,成立东部壳牌公司(Shell Eastern),总部位于马萨诸塞州的福尔里弗。几年以后,壳牌公司销售覆盖所有48个本土州。全国性的市场,廉价的交通运输以及人口的流动增加,促使壳牌将美国区域看成一个整体。从而,3家运营公司于1939年合并成为壳牌石油公司(Shell Oil Co)。 当时,由于壳牌已从落基山至新奥尔良-达科他州之间的大多数地区撤出,圣路易斯实际上成为该公司市场的西部边界。加州壳牌则处于相对独立的地位。这样,重要的经济地位和方便的交通使纽约成为壳牌石油公司总部所在地。1940年,借助一个长周末,圣路易斯的总部迁往纽约。1949年加州壳牌的几位高层决策人员退休后,也将其总部并入纽约。,20多年后,随着公司发展,总部需要扩张。但是,曼哈顿中心的办公空间十分有限且租价甚高。很多低层职员难以维持这里的高消费。面临着长距离通勤的选择。而迁往纽约市郊也不可行:劳动力市场和基础设施均不能满足2000新增职位的需要。最后,不得不考虑移出纽约市。而这样做又引起与高层金融机构的分离,不利于与欧洲总部和华盛顿政府接触。由于这些联系对公司太为重要,最后公司总部不得已一分为二。财务金融和联络功能仍保留在纽约,生产经营管理部门则迁往它地。 新建公司总部考虑了亚特兰大、达拉斯、塔尔萨、休斯顿等几处区位。其中,后三处区位均位于公司后勤服务中心区和美国中央时区,与公司内部其它地区通讯联系十分便利。最后,由于壳牌公司已在休斯顿建立有一定规模的机构,这里拥有全公司15的雇员,便选择休斯顿作为公司总部。1970年,公司花了一年的时间才完成总部迁移工作。据估计,新建大楼和迁移的开支,若通过低租金、低工资和新增加的生产力来补偿的话,需要45年的时间。,二、公司研究与开发(R&D)机构的区位特征,RD对公司发展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技术发展日益迅速,技术创新的生命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技术对公司增长的作用更显重要。公司间的竞争,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技术水平的竞争。具有创新能力的公司(开发出新产品或者更新生产过程),往往具有强大竞争力,并可获得较高的利润。反过来,大型跨国公司一般具有较强的技术开发能力,也十分注重在RD上的投资。,(一)RD的过程特点,RD是一个复杂的运营过程。该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图65):第一阶段为研究阶段,通过市场营销,发现新产品(或者对原产品的改进)信息;同时,通过应用科学研究,了解生产这种产品的技术可行性。第二阶段为研制阶段,根据第一阶段所获信息,对拟开发产品进行产品设计和产品开发。第三阶段为生产阶段,先对研制的产品进行样本生产;然后根据市场需要进行修改,并进行大规模生产,大规模的营销。,(二)RD的区位要求,由于RD活动具有不同阶段,各阶段对区位的需求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RD对区位条件要求为: 1接近于科研机构(如大学、科研院所等)和贸易组织,以获取市场需求信息和科技支持; 2接近数量充足、高素质的劳动力(科学家、工程师、技工)供应地,以满足研究、开发和试制生产等对劳动力的需求; 3接近新产品的使用者,以便及时对样本及新产品的性能、消费者编好提供反馈意见,并引导消费。,(三)RD区位,根据以上区位条件,公司的RD区位应该趋于大都市区和大科研集中区。由于RD区位条件与公司总部具有某种相似,RD在空间上也应倾向于公司总部所在地。对大型跨国公司来说,其母国更具有RD区位条件,故这些公司的RD多集中于母国,尤其是来自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更是如此。 但对不同类型跨国公司,其RD区位分布也有不同。据贝尔曼和费希尔的研究,母国市场型公司、东道国市场型公司和世界市场型公司的RD趋于不同的格局。母国市场型公司很少在海外建立RD。即使少量公司在海外建立RD,也限于低层次的支持型实验室。东道国市场型公司,在公司母国建立有RD机构的同时,也趋于在海外市场建立较高层次的RD机构(综合性RD实验室)。世界市场型公司(全球运营)具全球取向,而不限于某一国家市场。这类公司趋于在适宜区位建立国际性和相对独立特定研究实验室。,一国之内公司RD区位格局特点可以美国为例。据马利基(Malecki,1979)对330家美国大公司RD机构的区位分析,发现88%的公司的RD与公司总部位于同一区位。比较图66与图63,也可看出两者的格局大体一致。但RD的集中程度不如公司总部。从发展角度看,纽约-新泽西区尽管是全国最为重要的RD集中地,但在1965至1977年间,所占比例从22降至16.5。其它23个RD分布城市中,绝大多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洛杉矶都市区上升幅度最大(由占全国的9.5上升到12.1),新增RD机构30家(纽约地区失去14家)。马利基还概括出,RD区位有逐渐扩散的趋势。当然,这种幅度并不很大。,RD的跨国发展可以日本跨国公司为例。据弗洛里达和肯尼对54家日本电子和生物工程跨国公司的调查,这些公司共在海外建立了67家RD机构。其中近一半位于美国,其次为德国(14.9)、英国(10.4)、法国(4.5)、西班牙(4.5)、澳大利亚(4.5)等。除了在中国台湾省、菲律宾、新加坡、泰国的8家RD机构外,日本跨国公司的海外RD机构88位于发达国家。这些公司建立海外RD的区位影响因素,最主要是接近市场,其次为区域内具有较好研究人员、接近公司制造业设施区位。,(四)公司案例:英国卡德伯里施韦普斯公司(Cadbury Schweppes),卡德伯里施韦普斯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英国老牌糖果饮料制造公司。其糖果生产供应全球多数国家的市场,软饮料生产仅次于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居世界第三位。1997年,全公司有就业人数4.1万人,其中英国本土约占40。公司总部位于伦敦,RD位于雷丁,两者相距仅50 km左右。在英国国内,32个主要生产机构遍布全国,其中的80集中于英国南部(图67)。 RD位于雷丁,接近于伦敦这一主要消费中心和信息中心;更为重要的是英国东南部是英国高科技最为集中的地区,伦敦及其西部的新月型地带又是东南部高科技中心。这里拥有全国高科技就业人员的1/3,拥有牛津、伦敦、里丁等著名大学以及M4高科技走廊(M4Corridor)。这些均为RD建立的理想条件。正因为如此,英国各大公司的RD设施均十分集中于英国东南部。1981年东南部集中了全国RD就业人员的53。,三、公司生产单位的区位特征,一般认为,公司生产单位分布要远比公司总部和RD机构分散。但是公司生产单位的区位格局很难做出一般概括。不同生产活动具有不同的区位条件要求(如有的倾向于接近原料地,有的倾向于接近劳动力等);同一生产部门的公司,由于生产技术和组织方式不同也会出现不同的区位格局。抛开部门和公司的差异,迪肯从一般工业公司总体生产组织的角度,抽象出4种生产单位区位格局特征。,(一)全球集中生产型,这类公司将生产活动集中在一个区位(或一个区域,或一个国家),通过销售网络,将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市场(图68(a)。这种区位类型,受国际贸易政策影响较大。如果国家间贸易壁垒存在,国外销售便难以拓展。所以,在大型地区性集团(如EEC、东南亚联盟、英联邦等)之内,易于形成此种类型的公司生产格局。如相当长一段时期,英国一些公司生产的工业品销往其所属的数十个殖民地、半殖民地。此外,在公司跨国发展的早期阶段,也出现此种格局。如日本许多跨国公司在战后一段时间内,一直以日本国内生产为主。,(二)市场地生产型,该类公司在每一个市场地(国家)均建立其生产厂家,这些生产厂家以服务各自的市场为主(图68(b)。无(或很少有)跨越国界的销售发生。属于典型的进口替代型生产。显然,这些厂家的生产规模受制于当地的市场规模。一般情况下,这些厂家的产品与母国相同。有些情况下,需要根据当地市场的环境进行一些修改。这时常需要在当地建立相应的RD机构。 大型跨国公司中,该类型生产区位格局比较普遍。比如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美国公司在欧洲建立制造业工厂;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又有许多欧洲和日本的公司在美国建立工厂。这些均以当地市场取向。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带来了巨大市场,又吸引了许多世界跨国公司来此投资建厂。,这种生产区位类型的形成,早期与运输成本因素有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运输成本大大下降。但是,其它成本(如劳动力成本、土地等)仍有一定区域差异。除了成本因素之外,仍在不断增加的公司市场地生产区位格局,主要受另外两个因素影响:在市场地建厂,可使产品及时根据当地消费者的偏好改造,还可为当地提供快速的售后服务。实际上,许多跨国公司(甚至包括采取全球战略的跨国公司)均认为产品的地理差异十分重要。多数国家之间的贸易壁垒仍然存在。尽管由于关贸总协定(GATT)不间断地努力,关税在不断下降。但一方面,关税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另一方面,非关税壁垒已成为许多国家贸易政策的主要组成部分。常用的非关税壁垒包括进口配额、自动出口限制(VER)等。为了跨越这种壁垒,许多跨国公司在潜在市场地建立生产厂家。如80年代以来,日本跨国公司在北美和西欧大量投资建厂即为对非关税贸易限制的反应。如果无此壁垒,至少从成本方面考虑,日本的一部分产品或许已经在投资建厂之前就已经占领这些市场了。,(三)专业化生产型,该类型公司具有多个生产区位(国家),每一区位集中生产一种产品,服务于区域或世界市场(图68(c)。由于市场巨大,这些专业化生产厂家一般规模很大,从而生产的规模效益十分突出。 与前两种类型相比,该种公司类型是最近三四十年来伴随公司生产合理化调整所出现的一种新类型。这种类型的公司格局易于在贸易壁垒较小的大区域内形成。如欧洲共同体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国际性区域内,货物和服务的贸易较为自由。同时,区内各个国家具有不同的技术和生产要素优势。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建立大型专业化生产厂家并用其产品覆盖全部区域,不失为公司采用的较佳战略。不过,公司选择此战略与否还要因工业部门而异。在规模经济突出,尤其当规模效益大于成品因运输距离延长而增加的费用的工业部门,更易促成专业化生产格局。,(四)跨国横向一体化生产型,该类型公司按生产过程在不同区位(国家)进行专业化生产,每一区位只负责最终产品的一个生产过程(图68(d)。公司在一个区位的生产产品,与当地市场毫无关系。一制造业工厂的产品,只是同一公司内另一个位于其它国家的工厂的生产原材料(投入品)。而最终的产品,也许要运往第三国市场或跨国公司的母国市场。具有公司生产单位的国家,只是为了加工出口。故被称为“出口平台”(export platform)。而这些生产单位,只是充当跨国公司“国际采购点”的角色。图68(d)为该类型公司生产格局的两种简化形式。,这种公司生产单元空间格局类型是60年代中期以来才出现的。最早是美国电子工业公司在东亚、东南亚、墨西哥建立其生产装配厂家,之后欧洲跨国公司和日本跨国公司也在这些地区建立其生产机构,以利用这里的廉价劳动力优势。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公司的这种区位格局发展十分迅速。80年代以来,这些国家的跨国公司不断涌入中国大陆建厂。其中也有一些是以出口其它国家(包括美国和欧洲市场)为主要生产目的。 跨国公司横向一体化的跨国生产活动多为发达国家(或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且生产过程已达到较高程度的标准化。此外,这种生产过程还可分离为独立的运营阶段,距离对运输成本影响不大。,第三节 跨国公司对投资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一、跨国公司与投资地联系的背景 (一)跨国投资的联系系统 跨国投资看似简单,实际上综合着相互交错的多种关系系统。由于现代管理制度下管理权与所有权分离,公司的空间组织既包含不同组分之间的组织关系系统,即管理上的等级系统,也包括所有权关系等级系统。不同组分间可以是一国之内,也可以是多国之间的空间关联。此外,公司不同组分之间以及公司各组分与外部组织机构(个体)之间还具有一定的生产和市场联系。据此,对于任一区域的跨国投资,均可以从生产链、组织链和所有权关系三方面进行分析(图69)。,1生产链(生产与销售活动关系系统)。跨国投资是跨国公司生产活动的一部分,所建工厂(或其它机构)为相关产品生产过程的一个环节。从原材料、运输、逐次加工、组装,到制成品的销售,以及研究与开发和其它服务活动,每一环节均为成品提供相应的增加值(故又称增值链)。这些活动可以在公司内进行,也可在公司间进行。由于不同生产阶段具有不同条件要求,又由于不同区位地理条件存在差异,如果生产链上不同阶段的生产活动与各地区区位要素优势相配合,便可获得最大效益。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考虑劳动分工与各地条件,决不可忽视不同生产阶段在空间上必须联为一体才能完成生产过程。生产链中内部地理联系与各阶段的区域环境外部联系相互作用,是分析跨国公司与投资区域关系的背景之一。 在生产链系统中,投资企业与当地企业的生产联系状况,可作为跨国公司对投资地影响的重要标志之一。广泛和高强度的联系,可产生较高的乘数效应,利于刺激当地经济综合发展。否则,“飞地性”的外资企业,对当地经济影响则十分有限。,2所有权关系系统。资金投入状况决定着跨国投资的拥有关系。外资企业可由一家或多家公司拥有(包括与当地的合股拥有),由此形成的拥有关系系统也简繁不一。这些拥有关系可通过在公司董事会中的地位,影响投资企业的重大决策。 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所有权关系决定社会关系。据此观察空间上相互分离的跨国投资,可以借用马西的空间化社会关系(spatialised social relations)概念。这样,所研究的空间上的所有权关系,便变成了权力关系地理、控制与被控制地理、影响与被影响地理。跨国公司总部控制着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设备,监控着所拥有的全部监控等级系统;而位于投资地的分支机构,则处于受控地位,其决策权和经济活动范围均有一定限制。,3组织链(组织关系系统)。跨国投资建立的机构,是跨国公司组织的一部分。在管理上,它与公司内其它机构有着一定联系。尤其是与公司总部、研究与开发机构(RD)以及相关的生产机构的联系更为密切。通过这种联系,决定其在跨国公司网络中的地位。考虑公司网络系统的多层次性(如总部、管理机构、生产单元等),以及各层次的内、外部联系差别,可有助于进行投资企业的联系和地位分析。 公司内部结构还可以被看作是劳动技术分工中互相分离的劳动过程,以及与此相配合的管理机构的混合体。泰勒认为,技术是“势力”(power)的重要标志之一。这样,投资企业所掌握的技术状况便成为其在公司中地位的决定因素。一般而论,公司的核心是技术发明与控制部门,而具体进行生产活动的工厂则处于外围地区。 近年来,一些学者对以财产所有关系为依据来定义公司组织的界限提出怀疑,认为公司没有明确的边界。公司只是关系网中心的密集网络。跨国公司是“来自同一战略决策中心的合作生产手段,而这种合作使其跨越国界。显然,这些学者更强调合作的作用,而不是财产所有制。这并不与我们的三种联系系统观点相矛盾,只是基于合作关系的组织关系系统,有时会包含前述的生产链系统(由于合作多与生产关联有关)。,(二)区域等级关系,以上围绕投资主体的分析,只是问题的一个侧面。由于投资活动必发生于地理空间上,接受投资地状况具同等重要的讨论意义。一般而论,跨国投资企业所在地区在该国家中的地位,以及该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均影响着跨国公司与投资地的关系。 区域之间的等级关系,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及其后人有关研究已有阐述。这些理论基于对市场、运输和行政管理等的分析,认为以中心地为代表的区域之间存在着功能等级差别。高等级的区域拥有多种类型经济活动,或具有高层次的管理职能;而次级区域则具有较少和较低层次的经济活动,在政治或经济上受制于高一级的区域。这种功能划分是多层次的,其具体层次视不同区域状况而异。 与此种理论不同,马西将空间看作是“该经济的相互交错的、差异的社会关系的产物。这种分析强调区域之间的生产关系联系。与常规的用经济增长、就业等指标分析区域的观点不同,这种分析的结果更深入地揭示了区域之间的内在联系,尤其是势力关系(控制与被控制关系)。比如按就业和经济增长指标,一些老工业区(老经济发达区)要滞后于新兴工业区;但从生产关系观点,新兴工业区的资金多来自老工业区,技术上也依赖于后者,故两者关系上老工业区仍起主导作用。,基于以上讨论,我们可用政治、经济和社会关系三维坐标系,来讨论区域之间的关系(图610)。任意两个区域之间,均可通过其在坐标系中的位置,表明相互关系。例如,区域B在政治地位上高于A(Y2Y1),经济实力和社会关系上也明显起主导作用(X2ZX1,Z2Z1),区域B对区域A的控制作用十分明显。然而,现实世界中,区域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有的区域仅在某一(两)方面起控制作用,在其它方面受制于对方。以区域B和C为例,C具较高政治地位,而其经济地位和社会关系均受制于B。因此,两个区域之关系,很难绝然断定,要视研究目的而做进一步讨论。但一般而论,较高的经济地位和良好的经济基础更有利于加强与投资企业的经济联系。,(三)跨国公司和区域的综合联系,对照以上跨国投资企业关联系统和区域等级关系系统的讨论,可以看出,跨国投资企业处于两类系统相结合的关键部位。区域系统可通过与跨国投资企业的联系,介入国际或全球生产系统;跨国公司通过投资企业与当地区域系统的联系,影响区域生产活动,最终达到获取最大效益的目的。进而,两类系统均离不开地理空间。两者的区位之间是否具有一定相关性呢?,根据这种思路,可以构建组织空间等级关系模型。海默等人的研究认为,跨国公司趋于将高级决策机构集中于发达国家的主要城市,将次一级管理功能集中于区域性中心,将生产活动分布于外围地区。尽管有人怀疑这种模型的普遍适用性,但纵观世界大型跨国公司的空间格局,相当高比例的跨国公司总部集中于少数城市。纽约、东京和伦敦为最重要的集中地,围绕着这三个中心为世界三大经济发达区的次一级中心。这里仍集中一定的跨国公司总部或区域性总部。发展中国家,明显处于边缘地区。一国之内,区域之间也存在同类格局。可以认为,跨国公司空间结构与区域等级之间的这种相关性,可适用于多数情况。 尽管这种讨论并未涉及所有权关系系统和生产链系统,但一般而论,大都市区常汇集财富拥有者,外围区则以低收入阶层为主。故可以做出相应推理,就生产链而论,由于不同类型生产活动差别很大,似乎并不存在特定类型的控制区域,但信息和技术集中区的地位应更重要。,二、跨国公司对投资地经济发展的影响特点,(一)广泛性 跨国公司对投资地经济发展的影响,涉及众多方面。狄肯基于一些国家的实例,总结出以下6个方面:资本和金融、技术、贸易和产业联系、产业结构和企业家能力、就业、依赖和经济扭曲。对于像中国这样的特殊类型的国家,跨国公司活动对其经济体制的转变和法律制度的建立也有一定影响。实际上,这些具体影响方面很难给予全面的概括。不少研究提出新实例。如影响基础设施,区域差异(或城乡差异)扩大,自然环境、房地产价格,经济法律制度等。未来的研究,仍会发现前人所未曾涉及的方面。承认这种影响的广泛性的同时,还应看到不同区域、同一区域不同跨国公司之间,并非各种影响处于同等重要地位。,(二)层次性,根据与投资企业的关系,这种影响可有直接和间接之分。投资企业本身对投资地带来的影响(如就业、税收、基础设施等),为直接影响。凡通过与投资企业联系(包括原料,燃料联系,半成品,零部件联系,劳动力及服务联系,信息联系,技术联系等)而产生的影响,为间接影响。间接影响还可依据所通过的中间机构的多少,有层次之别。如一家跨国投资的汽车厂,需要与当地轮胎厂发生直接联系;而轮胎厂生产的增长,带动橡胶厂的发展;进而橡胶厂带动橡胶种植业和橡胶回收部门等的发展。尽管外资汽车厂对轮胎厂、橡胶厂和橡胶种植业均产生间接影响,但它们位于不同的层次上。,(三)区域性,跨国投资常集中于某些区位上,如主要经济中心,尤其是全国首都和地方中心城市,沿海发达地区,国家扶植发展区,经济特区等。投资企业的区域性,必然带来对投资影响的区域性。但是,企业案例分析表明,非投资地也可通过与跨国公司投资企业的产业关联,受到跨国公司的间接影响。只是这种影响力比直接投资地为小。,(四)多面性,跨国公司投资为区域带来的积极影响,不容置疑。但是,其投资的目的是为了公司的利益,并非意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其经济活动的结果,不可避免地为区域带来负面影响。以就业影响为例,投资企业确实可直接吸纳一定就业人员,间接带动相关企业就业人员的增加;但是,由于外资企业的建立,也会取代一些原应由当地企业提供的就业机会。一般以出口为主的投资企业与当地竞争不太明显,而以占领国内市场为目的投资企业则会有明显的取代效应。服务业部门外资企业对当地就业的取代性也较大。其它如资金流入与资金回流,促进经济发展与转移价格避税,技术引进与技术对外依赖(如只引进技术,不引进如何开发这种技术;尤其在第三世界国家,很少建立RD),积极的经济效益与消极的环境效果,贸易增长与外贸不平衡,规模经济与二元结构等现象并存,也证实着跨国投资区域影响的多面性。,(五)差异性,首先,不同源地的跨国公司可具有不同的区域格局。发达国家如此,发展中国家也如此。其次,公司规模、投资战略、所属产业部门所带来的影响的差别也很明显。大型跨国公司拥有较高技术水平,投资规模一般较大,且多具战略意义,故在同等情况下,其区域影响要比小型跨国公司大和长远;从公司投资战略和区位取向看,有服务当地市场和服务全球市场、市场取向和生产要素取向之分,这些差异会在其区域影响中体现出来;就部门而论,投资于快速增长的产业(朝阳产业)要比投资于缓慢增长或衰退的产业(夕阳产业)具更大的区域影响。最后,在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跨国投资易于借助广泛的联系,扩散其影响。以技术性影响为例:日本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RD机构,90左右位于发达国家,其余位于新兴工业化国家(如新加坡、泰国等)。相反,在不发达地区,多为加工型生产活动投资,技术扩散十分有限。,(六)时间性,跨国投资的区域影响程度,随着投资企业建立的时间而发生变化。一般情况下,经过一段时间后,投资企业可进一步熟悉当地环境,从而扩大其对当地经济的影响。此外,早期的跨国投资,主要集中于某些特殊区位(如中国的经济特区,墨西哥的北部边境地区,美国东北部地区等),其区域影响也主要限于少数地区。不过,投资企业的区位,随着时间而变化。如美国投资19791983年向南部和西部扩散;80年代后期,外资的空间扩散仍在继续。中国的港资也出现由南向北、由沿海向内地逐渐扩散的现象。随着这种区位变化,必带来区域影响范围的扩大。 以上六个特点为前述理论分析的具体化。广泛性来自于跨国投资企业的错综复杂联系,层次性与生产链有关,区域性和差异性为区域系统(区域条件)与生产系统、组织系统相互迭置的产物,多面性则是跨国公司与区域目标利益不一致而又相互作用的结果。,三、跨国公司与投资地的相互作用关系,跨国公司对投资地的诸多方面的影响,是投资者与投资地诸参与方相互作用的产物。跨国公司在投资活动中,与投资地政府有关部门、合资者、同类生产企业、生产关联企业、服务性企业等均发生一定联系。通过这些联系,各方相互作用,以其利用对方为自己牟得利益。正是这种相互作用中各方地位的不同,决定了投资地利益得失的大小。,(一)跨国公司与投资地关系特点,1互补性。跨国公司和区域各具一定优势,而这种优势又为对方所需求。从而形成双方的互补关系。这正是其相互作用和建立联系的基础。如跨国公司拥有投资地所需的技术、管理专长、资金及市场营销能力等,投资地拥有跨国公司所需的市场、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等。跨国公司力图通过投资建立分支机构,以获取投资地的资源、占领该市场;区域则希望通过跨国投资为其带来所需的跨国公司优势。 在现实世界中,这种互补关系十分复杂。首先,跨国公司和区域对对方资源的需求程度并非等同。有时跨国公司在对某区域投资的需求性更强,有时区域对跨国公司投资更为渴望。前者可以德国大众汽车公司企图通过建立工厂进入美国市场为例,后者的例子在我国不少地区均有存在。其次,在多数情况下,以上双方对对方的需求均有可替代性。如跨国公司投资可在多个区域选择(除非某区域拥有特殊资源,如特殊矿藏,特殊地理位置优势等),区域对资金的需求也并非仅限于外资来源或外资中某个跨国公司,这种替代性一方面缓减着对对方的依赖,另一方面通过多方相互作用,增加了跨国公司与区域之间互补关系的复杂性。,2竞争性。跨国公司在区域投资的目的,要么为了获取利润,要么为了获取特定资源,要么为了未来发展战略,总之是为了公司整体上的最大利益。区域引进外资的目的,则是为了弥补资金不足,提高技术水平,增加劳动就业等,总之是为了区域的利益。双方为各自的利益而竞争,最后达到双方都可接受的结果。当然,这种结果并不是双方利益的绝对折衷,会有一方作出较大让步,另一方获得较大利益。 早在80年代初,地理学家就提出企业组织与环境之间的不平等关系。跨国公司投资地的各参与方,组成该公司的局部运行环境。它们与跨国公司之间的关系也是不平等的。在一定情况下,总有一方起支配作用。支配地位的形成不仅与其掌握的,而对方又急需的资源状况有关,也受对方限制因素的影响。究竟跨国公司与区域谁占支配地位,还难以给出一般性结论。有的学者指出,“政府作为群体确实已经失去了与多国公司的交易势力(bargaining power)”,国家之间的竞争加剧成为减弱其交易势力的重要作用力。地方社区在许多全球事务中,变得十分无力。地方有关机构除了提供吸引外资环境,促使当地公司加入跨国公司网络之外,其它可作甚少。而在跨国公司网络中,当地公司很少有可能成为合作伙伴的主要成员,只不过处于被支配地位。与这些观点相反,另一些人认为,“跨国公司并非都十分强大,它们自己也不具实力形成新的世界经济格局。公司之间的竞争加剧,也导致单一公司的交易力量的减弱。这些观点的正确性及适应条件,还待以后实例研究进一步证实。需要说明的是,不同区域、不同跨国公司在竞争关系中的情况会有所差异。如上海对跨国公司的竞争力,要比中国其它地区较为强大。,3变化性。跨国公司与投资地的关系随时间而变化。首先,全球经济环境、生产系统和跨国公司组织结构均在不断变化着。在西欧、北美和西太平洋沿岸三大经济中心格局中,后者的地位不断上长。19801993年,东亚和西太平洋沿岸国人均GNP年平均增长速度达6.4,远远超出世界各主要区域。快速增长趋势,增加了这些区域对跨国公司的吸引力;经济实力的提高,加强了其对跨国公司的交易力量。而在生产系统和跨国公司组织上,国际化的趋势越益明显。甚至有人认为,按这种趋势发展下去,将不会再有国家产品、国家技术、国家公司和国家工业。这些变化,均带来跨国公司与投资地关系的相应变化。其次,跨国公司在区域的投资时间也改变着两者的关系。多数研究认为,跨国公司在一区域注入资金建立分支机构之后,其对区域的交易势力会逐渐下降,而当地政府的交易力量则会上升。当然,也有人持不同观点,认为跨国公司的相对力量可随时间而增强。这种分歧有多种原因,产业部门差异可为原因之一。如投入于自然资源开发型或大型基础设施型项目,会出现前者的情况,而投资于技术变化迅速的部门,则会证实后一观点。不管如何,从宏观、中观和微观角度,两者关系均在变化。,(二)影响跨国公司与投资地关系的主要因素,1社会政治背景。跨国公司与投资地关系隐含着国家间的关系。跨国公司的跨国投资活动影响其本国的对外政治和经济战略;反过来,国家的政治、经济战略不仅影响跨国公司的投资去向,也会加强或减弱在与投资地交易时的势力。在接受投资方,国家对外开放政策也起着同样的作用。而投资地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也会加强其对跨国公司的交易力量。此外,熟悉对方社会文化特点,在两者关系中也十分重要。如理解中国的“关系学”可促使投资者在与当地交易中获益,提高经营效果。,2结构状况。投资地经济和技术结构影响跨国投资企业与当地经济的联系。一般来说,发达地区经济技术结构易于使跨国投资企业与其联为一体,不发达地区则比较困难。比如,外国在美国一些地区的投资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当地投入和市场,投资区域便具一定交易条件;反之,美国在墨西哥边境投资与当地经济结构无甚联系,其投入品及市场均在美国,跨国公司便拥有较强交易条件。就跨国公司结构而论,垂直一体化联系较强者,较难以与当地建立供应联系;反之,主要从事生产链中部分经济活动的跨国公司,在生产过程中必须与其它公司发生联系,在一定条件下,易于与投资地企业建立联系。,3相对地位。跨国公司与投资区域的经济实力、社会影响等,是决定两者关系的另一重要因素。有些大型跨国公司拥有超过1000亿美元的资产和超过1000亿美元的年营业额,其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超过世界大多数国家。这些公司在与国家(区域)交易中,往往财大气粗,具有相当优势。它们常会控制与投资地的关系。当然,国家(区域)的地位也不一样。有些国家经济实力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