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3月教学情况调研考试语文含解析.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856637 上传时间:2019-12-0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3月教学情况调研考试语文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9-2020年高三3月教学情况调研考试语文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9-2020年高三3月教学情况调研考试语文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3月教学情况调研考试语文含解析注:以下考试解析中的数据均为市区(市直属、新区、园区)阅卷抽样数据,其中有缺考等特殊情况卷,所以整体均分因考生数据还未整理无法预估,待精准计算后发布。1. 选择题1-7题21分,抽样平均约14分;作文均分约46.2分;附加卷多选题抽样均分约3.1分; 2. 抽样检测三个考场(含文科附加部分),手工阅卷与网络阅卷基本一致(均为双评),个别试卷误差率在1-2%。注意:本试卷共6页,19小题,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按照题号将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将答案直接书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依次填入下面各句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1)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积累与深厚的艺术功底,没有较高的语言文字修养,是很难写出高 的作品来的。(2)在3D投影技术的帮助下,一代歌后 ,“邓丽君”不仅和周杰伦共同演绎其经典金曲你怎么说,更为周杰伦的千里之外献声,引发万人大合唱。(3)准确优雅地使用本国语言文字,对于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的大学生都很重要。这种能力的习得,不是 的事,也不是政治课或通识课所能取代。A品味 栩栩如生 一蹴而就B品位 栩栩如生 一朝一夕C品味 惟妙惟肖 一朝一夕D品位 惟妙惟肖 一蹴而就1. B(品味:品尝味道;琢磨体会,玩味;品质和风味。品位:人或事物的品质、价值。栩栩如生:形容形象生动逼真,跟活的一样。惟妙惟肖:模仿或描写得非常美妙,非常逼真。一蹴而就:一踏脚就能成功。形容事情很容易办成。一朝一夕:一个早晨或一个晚上,指短暂的时间。)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尽管顶着诺贝尔文学奖的光环,莫言作品仍然遭到书店退货,这成为文学书籍市场滞销最新的、令人多少有点吃惊的案例。B仅仅把学生记住一些知识性的东西,记住教师对文本解读的结果作为目标是不够的,教师还应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Cxx年就在苹果商店上线的“芒果TV”移动应用,能够在近日引爆用户下载,主要得益于我是歌手在其网络平台的独家播出而助推的。D随着各种手机APP的普及,无形中放大了人们对雾霾的焦虑,因为随手一划就能看到实时的空气质量指数,坏天气带给人的压迫感让你躲无可躲。2. A(B项,“调动”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搭配不当;C项,“主要得益于我是歌手在其网络平台的独家播出而助推的”结构混乱;D项,介词“随着”赘余,造成整个句子缺少主语。)3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3分)A本人昨天在学生阅览室遗失英汉词典一本,务请拾获者从速归还。B你推荐的那家饭店菜品新颖,价格公道,下次我们一定还会惠顾的。C新业务的开展,承蒙贵公司鼎力相助,终于小有所成,不胜感激。D府上乔迁之喜,理当拜贺,只因琐事缠身,无法赏光,祈请海涵。3. C(A项,“务请”“从速”表达生硬。B项,“惠顾”用于商家对顾客,表示光临照顾。C项,“鼎力相助”用于请求或感谢别人的帮助。D项,“赏光”用于请对方光临。)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无题诗是李商隐独创的一种诗歌体式。他创作的无题诗颇多, 而这种寄寓又往往是模糊隐晦,在有无之间,所谓不便明言的情感隐秘。由于表达隐晦曲折,历代的研究者解说各异,更有不少穿凿附会。其中不乏直接写爱情相思的,但更多借“香草美人”的比兴传统抒发身世感喟。往往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这些诗篇是诗人人生感受与情感的原生态的展现。辞藻精丽,意境要眇,情思婉转,读来令人荡气回肠。A B C D4. B5下列诗句中,不属于表达“人事沧桑,自然永恒”感慨的一项是(3分)A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B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C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D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5. D(A项,王勃滕王阁; B项,李白苏台览古;C项,岑参山房春事二首(其二);D项,刘方平春怨)苏台览古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作品。此诗描写了姑苏台的今昔变化,突出了春光依旧,而穷奢极欲的帝王已无处寻觅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昔盛今衰的感慨之情。全诗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旨意遥深,感人肺腑。此诗兴由“苏台览古”而起,抒发古今异变,昔非今比的感慨,则今日所见之苑囿台榭,已非昔日之苑囿台榭;今日苑囿台榭的杨柳青青,无边春色,不仅令人想起它曾有过的繁华,更令人想起它曾经历过的落寞。起句的“旧苑荒台”,以极衰飒之景象,引出极感伤的心境;而“杨柳新”,又以极清丽的物色,逗引起极愉悦的兴会。前者包含着属于历史的巨大伤痛,让人不由去作深沉的反省;后者又显示出大自然无私的赐予,召唤着人们去追求、去享受、及时行乐。第二句,继续对这种感受作进一步烘托。由柳岸湖中传来一曲曲悠扬悦耳的江南小调,更为这人世间不尽的春花春月增添了无限的柔情蜜意。不胜,犹不尽。“不胜春”三字,似乎将人们的欢乐推向了极致。但此时此刻,正是这些歌声,勾引起诗人的无限怅惘:昔日的春柳春花,吴王的骄奢,西子的明艳,以及他们花前月下的歌舞追欢,馆娃宫中的长夜之饮,都不断在诗人的脑海中盘旋浮动,使诗人躁动不安。由此,引出了三四两句。这是经由“旧苑荒台”逗引起的情感体验的进一步升华。人间没有不散的筵席,物是人非、江山依旧,昔日苏台富丽堂皇,歌舞升平,今天只剩下那斜挂在西江之上的一轮明月了。这两句景色凄清,情感古今,以含蓄不尽的言外之意,味外之旨,使读者的情感体验产生了新的飞跃。永恒的西江明月和薄命的宫中美人,作为一组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语境,旨意遥深,感人肺腑。此诗一上来就写吴苑的残破,苏台的荒凉,而人事的变化,兴废的无常,自在其中。后面紧接以杨柳在春天又发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旧,岁岁常新,以“新”与“旧”不变,不变的景物与变化的人事,做鲜明的对照,更加深了凭吊古迹的感慨。一句之中,以两种不同的事物来对比,写出古今盛衰之感,用意遣词,精练而自然。次句接写当前景色,而昔日的帝王宫殿,美女笙歌,却一切都已化为乌有。所以后两句便点出,只有悬挂在从西方流来的大江上的那轮明月,是亘古不变的;只有她,才照见过吴宫的繁华,看见过像夫差、西施这样的当时人物,可以做历史的见证人罢了。这首诗所表述的不仅有古今盛衰的历史喟叹,而且有执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因为,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总是在不断追求着自由自在,追求着超越解脱。但是,这种渴望与追求常常难以实现,人就常常难免陷入一种痛苦绝望的境地。古今贤愚,莫不如此,英雄美人,无一例外。山房春事二首【其一】风恬日暖荡春光,戏蝶游蜂乱入房。数枝门柳低衣桁,一片山花落笔床。【其二】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唐朝极盛的时期,据唐玄宗天宝十三载户口的记载:全国为九百零六万九千多户,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多口。经过“安史之乱”,打了八年的仗,国家遭到 严重破坏,死的人很多,到唐代宗广德二年,全国户口大减,这一年只有二 百九十多万户,一千六百九十多万口了。岑参这首诗,反映了当时社会在这次战乱中所遭到破坏的情况。不过他 不是用数字而是用形象,选取了一个非常典型的情景。唐代封建士大夫都有“别业”,即后来所说的别墅,也就是题目中所说 的“山房”。“春事”,即春天的景色。这首诗通过山房春色表现了社会的 满目凄凉。西汉景帝时,梁孝王修建梁园(在今河南商丘县东),到唐代还是著名 的风景区。这里有许多亭台苑囿(yu),是人烟稠密的地区。一到春天,风光明媚,游人聚集,十分热闹。可是诗中写的不是这番景色。在日落黄昏的时候,这个过去的风景区里,却寂寞无人。只看见一大群一大群的黑老鸹(gu)落在树上,回到自己窠里。原有的屋舍楼台不见了, 前来游赏的人们也不见了。望到尽头,也不过是稀稀落落的两三户人家。多 么萧条!诗人写到这里,还只说了现在的凄凉衰败,并没有指出过去的繁华。 下面才进一步反映昔盛今衰的景况。这里还有树木。现在春天来了,这些过去庭苑中的树木,还和往常一样,在春风的吹拂下,发芽滋长,繁花满枝,嫩红软白,璀灿成丛。自然界的春 光,依旧是浓浓的。可是这些花呀,开给谁来欣赏呢?这里已经没有人了, 死的死,逃的逃,那么,树木在这儿装点春光有什么用呢!庭苑中的树木,因为没有知觉,并不知道人事的变化。所以春天一来,还和过去太平时代一样开花。假若它们也有知觉,在这荒凉景色之中,哪里 还有心情开花呢?但是诗人是有知觉、有感情的,他看到树木开花,回忆到 过去,想起往日的繁华,必然要产生无穷的感慨。用“还发旧时花”五个字 很概括地一指点出来,读者就可以理解到这里过去的繁华景象了。简括的语 言,蕴藏着深深的慨叹。诗人多么善于摄取镜头,在乱鸦夕照的萧条村落中,把无数艳发的春花突出出来,造成极不调和的景色,明显地袒露出战祸的伤痕。春怨这是一首宫怨诗。点破主题的是诗的第二句“金屋无人见泪痕”。句中的“金屋”,用汉武帝幼小时愿以金屋藏阿娇(陈皇后小名)的典故,表明所写之地是与人世隔绝的深宫,所写之人是幽闭在宫内的少女。下面“无人见泪痕”五字,可能有两重含意:一是其人因孤处一室、无人作伴而不禁下泪;二是其人身在极端孤寂的环境之中,纵然落泪也无人得见,无人同情。这正是宫人命运之最可悲处。句中的“泪痕”两字,也大可玩味。泪而留痕,可见其垂泪已有多时。这里,总共只用了七个字,就把诗中人的身份、处境和怨情都写出了。这一句是全诗的中心句,其他三句则都是环绕这一句、烘托这一句的。起句“纱窗日落渐黄昏”,是使无人的“金屋”显得更加凄凉。屋内环顾无人,固然已经很凄凉,但在阳光照射下,也许还可以减少几分凄凉。现在,屋内的光线随着纱窗日落、黄昏降临而越来越昏暗,如李清照声声慢词中所说,“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其凄凉况味就更可想而知了。第三句“寂寞空庭春欲晚”,是为无人的“金屋”增添孤寂的感觉。屋内无人,固然使人感到孤寂,假如屋外人声喧闹,春色浓艳,呈现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或者也可以减少几分孤寂。现在,院中竟也寂无一人,而又是花事已了的晚春时节,正如欧阳修蝶恋花词所说的“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也如李雯虞美人词所说的“生怕落花时候近黄昏”,这就使“金屋”中人更感到孤寂难堪了。末句“梨花满地不开门”,它既直承上句,是“春欲晚”的补充和引伸;也遥应第二句,对诗中之人起陪衬作用。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绪论中指出“诗文俱有主宾”,要“立一主以待宾”。这首诗中所立之主是第二句所写之人,所待之宾就是这句所写之花。这里,以宾陪主,使人泣与花落两相衬映。李清照声声慢词中以“满地黄花堆积”,来陪衬“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词中人,所采用的手法与这首诗是相同的。从时间布局看,诗的第一句是写时间之晚,第三句是写季节之晚。从第一句纱窗日暮,引出第二句窗内独处之人;从第三句空庭春晚,引出第四句庭中飘落之花。再从空间布局看,前两句是写屋内,后两句是写院中。写法是由内及外,由近及远,从屋内的黄昏渐临写屋外的春晚花落,从近处的杳无一人写到远处的庭空门掩。一位少女置身于这样凄凉孤寂的环境之中,当然注定要以泪洗面了。更从色彩的点染看,这首诗一开头就使所写的景物笼罩在暮色之中,为诗篇涂上了一层暗淡的底色,并在这暗淡的底色上衬映以洁白耀目的满地梨花,从而烘托出了那样一个特定的环境气氛和主人公的伤春情绪,诗篇的色调与情调是一致的。为了增强画面效果,深化诗篇意境,诗人还采取了重叠渲染、反复勾勒的手法。诗中,写了日落,又写黄昏,使暮色加倍昏暗;写了春晚,又写落花满地,使春色扫地无余;写了金屋无人,又写庭院空寂,更写重门深掩,把诗中人无依无伴、与世隔绝的悲惨处境写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些都是加重分量的写法,使为托出宫人的怨情而着意刻画的那样一个凄凉寂寞的境界得到最充分的表现。此外,这首诗在层层烘托诗中人怨情的同时,还以象征手法点出了美人迟暮之感,从而进一步显示出诗中人身世的可悲、青春的暗逝。曰“日落”,曰“黄昏”,曰“春欲晚”,曰“梨花满地”,都是象征诗中人的命运,作为诗中人的影子来写的。这使诗篇更深曲委婉,味外有味。二、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论澧州瑞木乞不宣示外廷札子欧阳修臣近闻澧l州进柿木成文,有“太平之道”四字。其知州冯载,本是武人,不识事体(道理),便为祥瑞,以媚朝廷。【参考译文】我近来听说澧州进献柿木,上面长成了“太平之道”四个字。那知州冯载本是武人,不懂得事理,把它作为祥瑞进献用来讨好朝廷。臣谓前世号称太平者,须是四海晏然,万物得所。方今西羌叛逆,未平之患在前;北虏骄悖(傲慢悖逆。),藏伏(解释:潜伏,隐藏)之祸在后。一患未灭,一患已萌。加以西则泸戎,南则湖岭,凡与四夷连接,无一处无事。而内则百姓困弊(【引证解释】困顿疲惫。),盗贼纵横(.肆意横行,无所顾忌。)。昨京西陕西出兵八九千人,捕数百之盗,不能一时翦灭(消灭),仅能溃散,然却于别处结集。今张海虽死,而达州军贼已近百人,又杀使臣,其势不小。兴州又奏八九十人。州县皇皇,何以存济?以臣视之,乃是四海骚然(骚动的样子),万物失所(谓无存身之地。),实未见太平之象。【参考译文】我认为前代号称的太平之世,必须是全国安定,各种政事都处置得恰当顺畅。现如今西夏反叛,眼前摆着尚未剿平的祸患;契丹骄横,隐伏着随时会来的战祸。一个祸患还没有除灭,另一个祸患已经开始发生。加上西部的泸州,南部的湖岭,凡是跟外族交界的地方,没有一处不发生动乱。而且在国内百姓困苦艰难,盗贼四处惹事。前些日子京西、陕西派出八九千官兵,抓捕几百名盗贼,不能一下子消灭,只能把他们打散,然而这些盗贼又在别的地方集结了。现在张海虽被打死,但达州造反的士兵已接近百人,还杀了朝廷使臣,他们的势头不小。兴州也向朝廷报告有八九十名盗贼。各个州县恐惧不安,用什么办法来处置这个局面呢?在我看来,现在竟是全国混乱,大小政事的处置都有失误和不当,实在没有看到什么太平盛世的景象。臣又思若使木文不伪,实是天生,则亦有深意。盖其文止曰“太平之道”者,其意可推也。夫自古帝王,致太平皆自有道。得其道则太平,失其道则危乱。臣视方今,但见其失,未见其得也。愿陛下忧勤万务,不生逸豫,则二三岁间,渐期修理。若以前贼张海等稍衰,便谓后贼不足忧;以近京得雪,便谓天下大丰熟;见北虏未来,便谓必无事;见西贼通使,便谓可罢兵。指望太平,渐生安逸,则此瑞木乃误事之妖木耳。【参考译文】我又想即使柿木上的文字不假,确实是天生的,那么也有很深的含义。那上面的文字只说“太平之道”,它的意思是可以推求的。自古以来帝王的治理要达到天下太平,都各自有治国之道。得道就天下太平,失道就会出现危险和混乱。我观察现在的形势,只见到失误,没有见到恰当和顺畅的施政。希望陛下要操心国事、勤于政务,不生安乐之心,那么两三年之内,可以期望(有希望)逐步把天下治理好。如果因为以前作乱的张海等势力略微衰败,便认为后起的贼人用不着担心;因为京城附近下了大雪,便认为全天下都丰收;看到契丹暂时没有来侵扰,便认为一定没有战事;看到西夏派来了使臣,便认为可以停止打仗。奢望太平,渐渐生出安乐之心,那么这根瑞木就是耽误国家大事的“妖木”了。臣见今年曾进芝草者,今又进瑞木。窃虑四方相效,争造妖妄。其所进瑞木,伏乞(向尊者恳求。伏,敬词)更不宣示臣寮。仍乞速诏天下州军,告以兴兵累年,四海困弊,方当责己忧劳之际,凡有奇禽异兽草木之类,并不得进献。所以彰示圣德,感励臣民。【参考译文】我看到今年有进献芝草的,现在又有人进献瑞木。私下担心各地模仿他们,争着制造出荒诞离奇的事。澧州进献的瑞木,我恳求再不要给臣僚们传观。并恳求马上向天下各州各军下达命令,告诉他们:因为多年的战事,天下穷困疲累,正处在严格要求自己为国忧虑操劳的时期,所有的珍禽异兽草木之类,一概不准进献。这才是表明皇上的德行,感动劝勉臣民的良策。(选自欧阳修集,有删节)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便为祥瑞,以媚朝廷 媚:讨好B须是四海晏然,万物得所 晏:强盛C致太平皆自有道 致:达到D所以彰示圣德,感励臣民 励:劝勉6. B(晏:平静,安定)7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A而内则百姓困弊,盗贼纵横 今张海虽死,而达州军贼已近百人B以臣视之,乃是四海骚然 则此瑞木乃误事之妖木耳C若使木文不伪,实是天生,则亦有深意 得其道则太平,失其道则危乱D以近京得雪,便谓天下大丰熟 告以兴兵累年7. C(A项,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连词,表示转折关系;B项,副词,修饰判断词“是”,加强肯定语气副词,是;C项,连词,连接两个句子或短语,表示前面是条件,后面是结果;D项,介词,因为介词,把)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州县皇皇,何以存济? 各个州县恐惧不安,靠什么来安顿(措置)这个局面呢?(3分,“皇皇”指心不安。“何以”“存济”各1分)【解析】均分:1.5。 主要问题:“皇皇”想当然译为“物资很少”“国家不富有”;“存济”译为“救济百姓”;其次后面一个句子的语气没有翻译出来。(2)愿陛下忧勤万务,不生逸豫,则二三岁间,渐期修理。希望陛下操心国事、勤于政务,不生安乐之心,那么两三年之内,可以期望(有希望)逐步把天下治理好。(4分,“忧勤”忧愁劳苦;“逸豫”犹安乐;“修理”谓治理得好,处理政务合宜。各1分,句意通顺1分)【解析】均分:2.5。 主要问题:“逸豫”很多同学翻译错了,翻译为“犹豫”;还有部分同学不理解“修理”的意思。另外在翻译时我们去掉了“句义通顺”这1分,并将“期”设为一个得分点。(3)窃虑四方相效,争造妖妄。私下担心各地效仿他们,争着制造出荒诞离奇的事。(3分,“窃”“效”“妖妄”各1分)【解析】均分:2。 主要问题:漏掉“窃”这个得分点的较多;对“妖妄”的理解不能够根据上下文来推敲,因而有同学翻译为“虚妄的妖术”等。9作者认为澧州瑞木虚妄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4分)答:当时社会内忧外患,没有太平的景象;天下太平需要励精图治才能实现。(4分,每点2分)【解析】均分:2.1。 主要问题:很多同学都能很好地概括出“社会不安定”“社会不太平”;但对于第二点能够准确概括的同学不多,很多同学这样写“指望一块木头得到太平这是不可能的”“地方官员讨好朝廷,制造假象”三、古代诗歌阅读(9分)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宿山寺项 斯栗叶重重复翠微,黄昏溪上语人稀。月明古寺客初到,风度闲门僧未归。山果经霜多自落,水萤穿竹不停飞。中宵能得几时睡,又被钟声催著衣。(1) 简述本诗的行文思路。(5分)答:以时间为顺序(黄昏月明中宵),首联写山寺所处的环境,颔联写初到山寺,颈联写夜宿山寺的所闻所见,尾联写诗人的感想。(每点1分)【解析】本题按所给得分点给分,但有以下标准:1. 若第一点没有概括写“以时间为顺序”,但在分析每联时能写到“黄昏时”、“月明时”、“半夜”也可给一分。2. 逐句翻译不给分,要有相应的归纳和概括。3. 尾联写诗人感想,这点鲜有人答到,故放宽要求,写到“夜不能寐,内心愁苦一早起身”就给分了。(2) 分析“山果经霜多自落,水萤穿竹不停飞”一联的表达效果。(4分)答:山果落地的声音,飞舞的萤火虫,反衬出山间夜晚的静寂;(1分)表现诗人彻夜不寐,孤独疲惫的情状;(1分)山果无人问津、自生自落,萤火虫没有目标、不停歇的飞舞,暗含诗人忧郁怨愤的人生感慨。(2分)【解析】本题四个得分点:1.对这两句话意思的解读; 2.山间的寂静; 3夜不能寐(无法入睡); 4.表达的情感:孤独、寂寞、愁苦、苦闷、忧郁均可(但答案中的“疲惫”与“怨愤”无人问津。)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庄子逍遥游)(2)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屈原离骚)(3)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白居易琵琶行)(4)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苏轼赤壁赋)(5)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6)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欧阳修醉翁亭记)(7)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解析】均分:4.6分。 主要问题:(1)“徙”写成别字的特别多。(2)写错字较少,但因为是填写第一句,有同学误写成别的句子了,可见背诵还不扎实。(3)“呕哑嘲哳”四个字均有写成错别字的情况。(4)这要是把“是”写成“此”;把“尽”写成“禁”。(5)主要是把“街”误写成“阶”。(6)部分同学将“游人去”误写成“游人归”或者“游人走”。(7)能填写出来的同学较少,而且写出来的同学误将“死生契阔”误写成“生死契阔”。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变奏的乡愁李新勇多年以前,不管是在新闻里还是在文学作品中,一旦出现“大凉山”“西昌”或者“安宁河”这些字眼,心头澎湃的情绪就如同初恋时节在路上遇见暗恋的女孩。那时候,我的文字总走不出由这三个字眼组成的故乡,连做梦都奔走在回家路上。因为那里有我的父母兄弟,有熟悉的乡音,有熟谙的粗茶淡饭,有熟稔的山山水水。这些年,逮上个机会我就会回故乡住上几天。跟爷爷同时代的老人,走得一个不剩了;跟父亲同时代的,已都步入老年;我的同龄人已到中年,各忙各的生计;比我年轻的,我们彼此都不认识。小村无法挽留年轻人的脚步,翅膀稍硬,便飞进城市。小村的道路不断改变,房屋不断翻建。一次次回去,一次次积淀着陌生。故乡能被我感知的气息越来越微弱,乡愁变得越来越不可捉摸。火车提速、机票打折,让曾经在火车上熬五十多个小时的漫长细节,一下子缩短为一二十个小时甚至三四个小时。快到我还没有把频道调过来,就到老家大门口了。还有电话和手机,从前四天才能寄达的情绪,如今动一下指头就搞定。还有微博、微信,故乡每天发生的大小事情,从天气到高原湿地开发、排污抗污,都在眼睛到手机屏幕那么短的距离间。我在第二故乡有了自己的孩子,她的出生让我有一种在脚下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的感觉,我将成为孩子的起点和圆心。孩子长大了,小学、初中、高中,眼看就要上大学了我对老家的乡愁跟春天开河的冰凌一样,再坚强也无法阻止崩塌的命运。我的父母在故乡替我留了一小块土地,希望我回去建房子。有现在这份工资,再在老家的自留地上经营一个梭罗笔下的庄园,那种无忧无虑的田野牧歌生活的确令人向往。我估计,待到退休,我早已没有这份心境。到那时候,我成了我女儿的故乡。人生的维度就那么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却又非常简单。任何人心头都有一份乡愁,哪怕从来没离开过自己的出生地。比如我的邻居,买土豆要买本地土豆,买鸡蛋要买家户蛋,买鱼虾要买野生的,诸如此类。本地土豆、家户蛋、野生鱼虾我们也喜欢,虽然我从前生活在四川,他们一直生活在江苏,那是我们童年和少年时候共同的味道。良种蔬菜抑或转基因蔬菜吃到嘴里,口味差得跟从前的猪食一样。乡愁从味蕾开始,跟离不离开故乡没有多大因果关系。这种乡愁已不属于地理范畴。2011年,从鲁迅文学院毕业后,很长一段时间的梦境都在文学馆路、中国现代文学馆、鲁院的教室和宿舍里。后来多次到北京出差,无论时间多么紧张,都要挤出时间回去看一看。铁打的鲁院,流水的学员。树长高了,院子更美了,池中的红鲤鱼变大了。但在我心底,“我们”的气场还在。仿佛我们同届的学员都还在宿舍里指尖飞舞,构筑皇皇大著,只要在楼下喊一声“打球啰”“拔河啰”,就能把大家热热闹闹地招呼到楼下来徜徉半日,徘徊于小径,在往事中流连忘返。临到要离开,人就落到现实了。落到现实是很痛的,不过,要是不落到现实,更痛。这个别致的学院,成了多少中国作家的精神故乡。乡愁如果有生长期,其童年、青年、壮年,大概也是一直生长着,变化着的吧。12文章开头用“多年以前”这种方式叙述有什么作用?(4分)答:与下文形成对照(映衬),表达时代与人生的变化改变了原有乡愁的气息;(2)营造一种时间上的旷远感,表达乡愁的长久。(每点2分,两点4分)【解析】得分部分:部分学生基本还是可以围绕首段和第二段的关系来理解,乡愁的变化这一点得分率较高,答映衬、对照的较少,答对比的情况较多。同时,也有部分学生能从文章前后段落时间上的跨度这一点上来思考。失分部分:部分学生在答题时,没有认真研读文本,而是机械的套用所学到的模板答题,出现了诸如: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总领全文、点题、引出下文、首尾呼应等脱离文本的答案,从而不能得分。本题整体得分大概在1.3-1.4分之间。13第三段最后写道,“我对老家的乡愁跟春天开河的冰凌一样,再坚强也无法阻止崩塌的命运”。请具体说说哪些因素造成了这种“崩塌”。(4分)答:过去的熟人不断地减少与老去;(2)小村的道路与房屋不断地让我陌生;(3)回家的速度变得非常快捷,与亲人的联系变得非常方便;(4)在第二故乡生根发芽,慢慢成为孩子的起点和圆心。(每点1分,四点4分)【解析】【评分标准】1点1分。如果(1)(2)两点合在一块儿说也行,但光写“故乡变化”太笼统,要具体化,最起码要写出“人事的变迁”等。第3第4点只要写出答案中的半句话即可算一点。【均分】约2.65【问题分析】1概括能力不强。例:“故乡老一辈人的离去同龄人间的生疏小辈们间的陌生与疏远”该生一共列了7条答案。而事实上,这里的3点就是答案中的第1点。答题不简洁,徒惹阅卷老师心烦(务必关照学生答题别超出所画的线,有的学生自己添加了3条横线,一共答了7行!)2.点不到位。有的同学的答案实在太简洁,没点到位,白白地失分。例:“故乡的变化、交通的发达、有了孩子”,没能进一步说清楚。3.不会表达。例:“在第二故乡我有了孩子,孩子在城市中成长,我不得不留在第二故乡。”4.答非所问。学生理解反了,答成为什么想念家乡了(估计把“崩塌”理解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汹涌而出)。例:“故乡有作者的父母兄弟,有熟悉的乡音,有熟谙的粗茶淡饭,有熟稔的山山水水,有童年和少年时共同味道的饭菜。”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随着科技、信息、技术的发展,很多东西都开始形式化。随着时代的变化,人的生活开始改变。表达出了作者深沉的内心感受。” “希望孩子能在安静熟悉的故乡成长,父母在故乡留了一块地给我建房子,作者自身对故乡的热爱与留恋” “作者人到中年愈发想念自己年轻时的家乡。女儿日渐长大,作者没有了束缚。作者事业有成,人生趋于稳定,想要回到故乡,他还要吃吃童年时原生态的食物。”等等,答非所问,文不对题。这样的答案竟然为数还不少!【教学建议】1.读懂文本是关键!2.加强概括能力的训练。3.加强审题。4.训练学生学会表达。14“落到现实是很痛的,不过,要是不落到现实,更痛。”解释这句话在文中含意。(6分)答:(1)生不能没有美好的回忆和精神追求;(2)美好的回忆和精神追求常常与现实有冲突,这种冲突会给人苦痛的感受;(3)人无法回避现实生活,一直生活在精神回忆中的人会更痛苦。(每点2分,三点6分。言之成理即可)【解析】评分标准:(1)(回忆、追求、理想与现实)有冲突、矛盾而痛苦(2分);(2)对美好回忆、精神追求的肯定(2分);(3)不能沉溺在回忆中/不能回避、逃避现实生活/生活在回忆中更加痛苦(2分)。得分示例:(1)从充满美好往事的幻想中回到年华已逝的现实,使我感到怅惘、失落。(2分)沉溺于幻想和回忆不可自拔只会影响现实生活,使人无法前进。(2分)(2)现实的残酷伤人但是必须接受,因为脱离现实更痛苦。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的学校生活、同窗友情的追忆和怀念(2分),对无法重回当年的痛苦。体现出作者哲理性的人生感悟,必须面对现实,回忆很美好,但人必须承认现实(2分)。(3)作者回忆了鲁迅文学院里的生活,回忆了学校里的树木、鲤鱼和打球拔河的生活,现在毕业了,再不能过这种生活了,无比的怀念。(0分)教学建议:(1)答案第一层基本没有学生能写出来,教学中应强调对句意的理解要有全局意识,不能脱离文本用“生活常识”来解读句意;(2)在教学中要提醒学生,认真审题,有针对性答题,切不可乱套模式。本次考试有不少考生答题时分析了句子作用、鉴赏了手法,牛头不对马嘴。15本文题为“变奏的乡愁”,说说作者表达了哪些形态的乡愁,并简析其具体内容。(6分)答:地理(或“空间”)意义上的乡愁:对故乡(出生地)的思念,由浓烈到不可捉摸,再到日渐崩塌;(2)时代(或“时间”)意义上的乡愁:人们都有对过去简单纯朴生活的追忆;(3)精神意义上的乡愁:每个人都会留恋曾经的精神故乡。(每点2分,三点6分)【解析】均分2。 三、评卷标准考虑到考生在回答问题时很难准确分出“地理(空间)”、“时代(时间)”、“精神意义上的乡愁”三个表示形态的词,因此批阅时没把这些因素放入采分点。只把后面的具体内容作为采分点,即“对故乡的思念”2分,“对过去简单淳朴生活的追忆”2分,“留恋曾经的精神故乡”2分。至于“简析”没做具体要求。几个得分关键词:故乡,过去(昔日)生活,精神故乡。存在的问题:审题不准是这道题存在的最大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因题干问的是“哪些形态的乡愁”,所以不少同学在“形态”二字上做文章,分类五花八门,如“青年时的乡愁”“中年时的乡愁”“如今的乡愁”;“多年以前的乡愁”“这些年的乡愁”“2011年的乡愁”;“物质上的的乡愁”“精神上的的乡愁”“心理上的的乡愁”;“浓烈的” 的乡愁“淡淡的的乡愁”“崩塌的的乡愁”;“地理上的的乡愁”“味蕾上的的乡愁”“精神上的的乡愁”等等。考生这样回答和题干的导向有一定的关系,若题干中去掉“形态”二字,情况或许会好些。2.因题干中有“变奏”二字,结果有些同学回答的是有哪些“变奏”,而不是有哪些“乡愁”,犯了所问非所答的毛病。我认为从审题的角度看,本文的题目是“变奏的乡愁”,行文重点理应在“变奏”上,作者也正是这样写的,这也正是本文的立意新颖之所在,若重点写乡愁,立意就没新意了。所以第十五题倒不如改为:本文题为“变奏的乡愁”,说说这种变奏表现在哪些方面。3.这道题属于概括题,但不少同学回答成作用题、思路题或欣赏题,如,一位同学这样回答:“借景抒情,以故乡的景物、城市、人、方言、食物的刻画来衬托出我对故乡的思念之深,仿佛就身临其境。”之所以离题万里,完全没读懂题目要回答什么。这样的考生还不在少数。4.不会概括,不会分类,乱抄原文,有的分四五个点其实都是说的一个问题。答题示例:1.“多年以前”一切都是作者熟悉的人事物;“这些年”老一辈去世,青年一辈变老,年轻一辈不熟知,在向着陌生而去;“2011年”已经物是人非,自己熟悉的故乡只在回忆当中成为了精神故乡。(从答题思路判,0分)2.作者青年时,故乡永远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表达了浓厚强烈发自内心的乡愁;中年时,故乡翻新,乡土气息微弱,表达了作者逐渐模糊的乡愁;如今,乡愁早已成了一份习惯,表达了暗含心头,淡淡的乡愁。(2分)3.地理范畴,即离开出生地的乡愁,对故乡父母的思念;以味蕾为例感觉的乡愁,即对过去生活回忆的心灵感受的乡愁;精神世界的乡愁,我对鲁迅文学院的乡愁亦是人对精神故乡的乡愁。(6分)4.从多年对故乡的乡愁,到对脚下这片土地的喜爱,到对鲁院的留恋,表达了作者是个恋旧却又热爱生活的人(答非所问,0分)努力方向:1.强化审题训练,切实揣摩意图,避免答非所问。2.强化答题规范化训练,避免意识流答题。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中国哲学家表达思想的方式冯友兰一个西方人开始阅读中国哲学著作时,第一个印象也许是,哲学作者的言论和著述往往十分简短,甚至互不连贯。打开论语,每一小段只包含几个字,各段之间往往也没有联系。打开老子,全书只有约五千字,但是老子的全部哲学都在其中了。习惯于长篇大论进行理性论辩的学生,遇到这种情况,会感到摸不着头脑,不知这些中国哲学家在说什么,由此不免会认为,这是中国哲学家的思想不够连贯。假如果真是这样,中国哲学就不存在了。不相连贯的思想,怎能称得上是哲学呢?中国哲学家的言论著述,表面看来似乎不相连贯,乃是由于它们本不是专门的哲学著作。按照中国传统,学习哲学不是一个专门的行业。人人都应当读经书,正如在西方传统看来,人人都应当去教堂。读哲学是为了使人得以成为人,而不是为了成为某种特殊的人。因此,中国没有专业的哲学家;非专业的哲学家不认为自己要写专门的哲学著作。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专门哲学著作的哲学家比有专门著作的哲学家,为数多得多。如果要想读这些人的著作,就需要从他们对友人和学生的言论集和书信中去辑录。因此其中不免有不相连贯,甚至互相矛盾的地方,这是不足为怪的。在有些哲学家如孟子、荀子的著作里,的确也有长篇大论的文章。但是和西方哲学家的著作相比,它们仍显得篇幅短小,未曾把道理讲透。这是因为中国哲学家惯于用格言、警句、比喻、事例等形式表述思想。格言总是简短的,而比喻和事例则总是自成段落,与前后文字不相衔接的。用格言、比喻和事例来说理,难免有不够透彻的地方,只能靠其中的暗示补足。明述和暗示正好相反,一句话越明晰,其中就越少暗示的成分;正如一种表达,越是采取散文的形式,就越不像是诗。中国哲学家的语言如此不明晰,而其中所含的暗示则几乎是无限的。富于暗示而不是一泻无余,这是中国诗歌、绘画等各种艺术所追求的目标,它也同样成为中国哲学家表述思想时的风格。论语和老子中的简短词句是充满提示的箴言。正由于富于提示,才使它们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我们如果把老子书中提到的概念列举出来,重述一遍,可能用上五万字或五十万字,它可能帮读者了解老子一书的含义,但它本身将成为另一本书,而永不可能代替老子原著。郭象是庄子一书的著名注释家,他把庄子使用的寓言和隐喻,用理性论辩的方式加以阐述,又把庄子书中的诗句用散文予以重述,他的论述比庄子一书清晰得多,但是,庄子原书富于提示,郭象的注释则明晰具体。人们会问:两者之中,哪个更好呢?后来一位禅宗僧人曾说:“曾见郭象注庄子,识者云:却是庄子注郭象。”(节选自中国哲学简史,有删改)16文章在论述过程中两次提到老子,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答:(1)第段提到老子,用来说明中国哲学著作简短的特点;(2) 第段提到老子,用来说明中国哲学著作富于暗示而具有巨大吸引力的特点;(3)用读者熟知的中国经典哲学著作来作例证,使作者的观点更有说服力。(6分,每点2分)【解析】总体而言,考生得分情况没有预期的高,原因如下:面对如此一篇思路清晰、易于阅读的文本,很多考生还是不能在短时间内迅速理出文本思路,把握不住文本重点,导致答题时无法切中要点。答题的过程中无层次意识。有的要点糅在一起,有的要点反复提及。答题模式化。在答题的过程中出现固定的术语,如“内容上、结构上”“选取典型的”诸如此类。脑中只有套路,没有文本、没有文体。表述上出现漏洞,把“简短”表述为“简陋”“节俭”等因此本题得分大致在4分左右,2分、4分居多。17作者认为中国哲学家的言论著述简短、看似不相连贯的原因有哪些?(6分)答:(1)中国哲学家的言论著述不是专门的哲学著作,往往散见于对学生和友人的言论集和书信中;(2) 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专业的哲学家,许多哲学家没有专门的哲学著作;(3)中国哲学家惯于用格言、警句、比喻、事例等形式来表述思想。(6分,每点2分)【解析】本题满分为6分,平均得分约为4.42分,总体得分情况不错。存在的问题有:1.对于“中国哲学家惯于用格言、警句、比喻、事例等形式来表述思想”与“中国哲学家的言论著述不是专门的哲学著作,往往散见于对学生和友人的言论集和书信中”这两个要点,部分学生存在着答不全的情况,主要是只及一点,这种情况主要体现在得分低于4分的学生试卷中,可见这部分学生的思维理解存在不全面的问题。2.“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专门的哲学家” 这一要点的得分也有所欠缺,其原因大概是学生在答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专门的哲学著作” 这一要点后,以为要点已答全,因而忽略本要点。3.从学生的情况看,存在着分化现象,相当部分学生得分在5分以上,反映了这部分学生良好的理解力,而也有部分学生得分在3分以下,反映出他们的理解力还存在问题,这应该也反映了校际及校内的优生与差生的分化。18“曾见郭象注庄子,识者云:却是庄子注郭象。”请结合文意阐释这句话的内涵。(6分)答:(1)郭象为庄子做注解,用理性的方式阐述了庄子使用的寓言和隐喻,使庄子的思想变得明晰具体;(2) 庄子原书富于提示而不是一泻无余,更具有巨大的吸引力;(3)禅宗僧人认为,庄子原书要比郭象明晰具体的注解更引人深思,更富于诗意和情趣。(6分,每点2分)【解析】平均得分:2.1。 存在问题:1.少量学生对引用句子的含义不甚了了,组织答案只能东拉西扯。2.部分学生不能整体感知文本,不能正确理解引用句子在文本中的作用,故答案不成章法。3.相当学生的语言不够简洁,纠缠于一点,重复阐述,若干学生的答案有七行之多;语言使用随意,答案似在拉家常。4.书写问题积重难返:错别字、不规范的草字,等等。可能原因:1.学生对哲学类文字有点“隔”,其阅读面较窄的影响显现。2.上述存在问题中亦可看出原因。3.参考答案之第三点有点“虚”,影响学生得分。七、写作(70分)19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贫困交加的梵高,在每天努力振作起来的信心的支配下画着他那色彩绚丽的画。他曾满怀感慨地说:生活的色彩和他画中的色彩太不一致了。不仅梵高,很多人都曾为此感叹过,思索过【解析】【审题解读】通读材料,我们发现,其中的关键词有:贫困交加、振作、信心;关键句有:生活的色彩和心中的色彩不太一致。显然,此处的生活色彩指的是生活中的窘境、困境、坎坷和苦难等,而“生活中的色彩”喻指面对苦难生活,我们要内心明亮,坚守对生活的梦想,激发对生活的希望,强调精神生活对物质生存的超越。通读材料,意图很明显:这是一则关系型的话题,需要考生思考:面对生活的困境,我们内心的色彩如何?面对“生活的色彩与心中色彩并不一致,很多人为此感叹过,思索过”后面这一句补充,为本则材料增加了一定的开放性。两种色彩并不一致,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梵高型”,直面困境,内心依然拥有阳光,心中拥有梦想;另一种是“现实很丰满理想很骨感”型,虽然现实很美好,起码是看起来很灿烂,但是,终日不见理想与梦想,心中的色彩一片昏暗,属于悲观型。但是,在写作中,我们以为,根据意图,从引领价值导向和高考作文写作规律角度,考生最好要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写作时内心要充满阳光,即便文中有一丝悲观的色调,但是,在写作结尾最好要上扬一下,让文章亮丽起来。当然,材料的开放性是一只“由线牵着的风筝”,即所谓的开放性是有限的。有些观点,例如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观点,是根据材料往前走了两步,有点过,不主张。【批卷体会】较之零模的辛迪的那首诗,本则作文材料显得非常的厚道,体现了高考作文命题原则之一:让考生有话说。总而言之,本次作文没有在审题上设置障碍,真正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发挥出来。总体而言,本次写作,大多考生的立意是:面对困境,我们内心要有信心与阳光,要有梦想。部分优秀题目:心若向阳,何畏悲伤、用心中的色彩涂抹一片蓝天、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用理想的光芒照亮现实的道路、让理想点亮生活、虽不能至、内心向往之、生命不曾屈膝、为现实染上理想的颜色、织造自己的生命之色等等,看到这些题目,阅卷老师的内心也是阳光满满。在议论文方面,有部分文章能够围绕某一角度形成自己的正确观点,能够运用多种论证形成自己的逻辑链条,写作充满了智慧与思辨。在议论方面,我们也欣喜地看到,部分同学能够精读一个人,大胆尝试写人物评论或者作品评论,具有一定的评论色彩。议论文优秀习作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文学评论)、葡萄藤下(评点汪曾祺的葡萄月令)、用美拯救世界(评点汪曾祺的人生)。在记叙文方面,形势没有议论文那么乐观。当然,通过本次批改,我们也发现部分学生有以下问题:1.审题方面:部分学生依然出现偏题现象:比如写自由、勇气等,当然,还有部分脱离语境,纯粹写信心,写直面苦难,大而无当。还有部分学生专门写生活的色彩,比如生活的色彩很丰富。2.记叙文方面:最主要问题是构思,编故事的能力有待提高,文章贴标签现象非常严重,好多考生只是在一味地强调“面对困境需要梦想、需要美好东西”,并未通过细致地刻画、生动的情节和巧妙的构思表现出来。文章的主旨是表现出来的,而并未一味地呈现出来。点题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一味地点题就会让人反感。其二,在选材方面,部分考生视野狭窄,写作中选择了面向自我,通过自我的事例来表现主题,主要围绕高考与学习的话题,让人觉得事例简单老套。部分考生选择通过想象编写故事,可是编写的故事又显得虚假和矫情,技法也缺少变化。其三,在表达方式方面,有部分考生选择“1+1”形式,即前部分是记叙,后部分是议论,典型的文体不清,并且在描写方面,缺少生动细致的描写,套作现象非常明显。个别考生完全模仿高考优秀习作,还有的甚至直接抄袭试卷上的散文,均不应该。3.议论文方面:最大的问题是思想不够深刻,仅仅在常识常理上滑行,没有深入论证,思维疲软现象比较严重;在论证方法上,方法比较单一,大多选择了举例论证,而缺少形象生动的比喻类比论证、思维缜密的推理论证等等,以例代议的现象比较严重,还有部分考生采用“三段论”(一个观点+三个名人故事)方式,亟需改变;在论证思路上,部分考生尚未有将关联词、逻辑连词置于段首或重要位置来呈现思路的意识;论证素材老套现象也不容忽视,苏东坡、史铁生、海轮凯勒、曼德拉、霍金均为“高频人物”。【解决对策】1、回归书本。深入研究书本中典型议论文的写作,如劝学、谏太宗十思疏、寡人之于国也、朋党论、留侯论、伶官传序、六国论等等,总结古人论证推理的方法,砥砺思维,学会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增强文章说服力。2、打通阅读与写作。一是打通课内外的阅读与写作,有意识地归纳整理阅读素材,打造属于自我写作的银河系;二是学会打通课内的文本阅读与写作,学习散文、小说、论述类等文本的写作技巧,积淀思想素养,提升写作能力。 3、学会智慧对接。部分考生已经有意识地将平时作文或者“半成品”运用到本次写作中,这个意识很好,但是,转换与对接能力仍需要增强。为此,平时学习中,学生一定增强构思能力的训练,学会巧妙对接,实现智慧写作。【立意误区列举】1“战胜脆弱,通过刻苦实现梦想。”将生活的困苦等同于自己的刻苦和脆弱,没有注意到“贫困交加”,一个“加”说明这是外部因素,不是内部因素。2“生活有苦也不缺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但画画侧重在“将心中的美好表现出来”,而非“用美好的心境去发现美”,表现美不等于发现美。3“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强调的是苦难现实和美好梦想的内在统一,即前者是后者的前提。但是材料强调的是“太不一致”,即“生活”和“梦想”的不可调和对立。况且材料强调的是两者的并存关系,并没有先后关系。类似的还有“沿着现实向梦想出发,不要空想,要运用智慧,把现实当作实现理想的阶梯”,材料中梵高的痛苦恰恰是梦想无法与现实兼容,面对与现实的“不一致”,梵高采取的是“努力振作”而非“协调妥协”。而且,这里强调的是“信心”,即悲剧英雄,而非“智慧”,即化悲剧为喜剧的智者。4“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坚守清静淡泊的自我。”“贫困交加”固然有物质困乏的因素,但是也不能等同于“对物质的欲望”。而“清静淡泊”与材料中的“色彩绚烂”相违背。5只表现“勇敢地与贫困、病魔作斗争”,却并不强调这种斗争的意义让梦想活着。6“只要努力,就能战胜苦难,在社会中成功成名。”但是以梵高画画为例,更强调的是生命在不可抗拒的命运悲剧前的一种灵魂表达和自我实现,而非得到现实生活的赏识,悲剧英雄恰恰不能以成败论。附:灵魂突围,心花怒放 蒋 涛贫困交加的梵高,在每天努力振作起来的信心的支配下画着他那色彩绚丽的画。他曾满怀感慨地说:生活的色彩和他画中的色彩太不一致了。题记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才是艺术,这句话说出了一个真相,那就是艺术注定与生活不同。痛是生活感,痛并快乐是艺术感,艺术是关照生活的滤光镜,过滤了生活的灰色,让灵魂的灿烂底色重现在眼前的画布。这样的画里有艺术家持续注入的自信,不懈支撑这种自信的便是作为艺术家的自尊绝不在阴暗的角落中苟活,但愿在灿烂的画布中永生。正是这份艺术家的自信和自尊,让忧郁的梵高们画出了金灿灿的向日葵。 其实,每个人的眼前都有一幅人生的画卷,而每个人也都有两只眼睛。一只是色彩的仆人肉眼,作为生活的镜子,它只是将生活的黯淡忠实地反射到了画布上,这只是一种本能的反应;另一只是色彩的主人心眼,作为心灵的窗户,它将灵魂的灿烂自信地直射到了画布上,这才是本心的觉悟。诚然,人必须兼顾本能和本心,可是当两只眼都睁开时,现实和心灵的巨大的色差还是会让人错乱,这就产生了艺术家的忧郁气质,可艺术家的不凡不是因为能装出忧郁的眼神,而是因为他们的灵魂之声终究会通过呐喊的瞳孔冲破视网膜上的这一层忧郁。梵高的名画星夜便是他精神错乱时的产物,画布中的星辰被扭曲成一个个漩涡,可星辰终究还是坚守着灿烂的金色,向日葵与之相比,竟也有点土黄。 既然有了反射的色彩和直射的色彩,人生的画布上也就有表层的生活色和底下的灵魂色只是大多数人只肯看看表层反射的颜色。优裕人生的表面自然是一层华彩,闲人们看着这就已经满足了;可表面早已是一层一层灰霾油污的忧郁人生呢?这些生活的烟尘色可是活埋了底下灵魂的灿烂笑容啊。这些烟尘油污,苦人们为什么不拿起锉刀狠狠地去刮?刮骨的痛毕竟是钻心的,忍着剧痛,还敢瞻仰灵魂笑容的苦人毕竟没有几个。当然,旁观者没有资格谴责这些当局者,这也是情有可原的。生活早已让他们饱受苦痛,以至于苦痛到麻木,以至于他们视麻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