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抒情手法.ppt

上传人:zhu****ei 文档编号:2856359 上传时间:2019-12-02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2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抒情手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抒情手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之抒情手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之,表 达 技 巧,表达技巧是诗人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达情感所使用的各种手法。 诗歌鉴赏表达技巧一般分为 抒情手法 描写手法 修辞手法。 答题步骤: 第一步,准确指出使用何种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如何使用这种手法; 第三步,指出此手法的效果(意境或感情)。,抒 情 手 法,1、直接抒情 2、间接抒情,课时一,1.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由诗人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结尾“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就直截了当地抒发了诗人甘愿为天下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高尚情操。 再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直接通过登幽州台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 例句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例句2,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例句3,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例句4,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例句5,文天祥过零丁洋中最后两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文天祥为国献身的决心和英雄气概。,例诗: 南 园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吴钩:刀名。 关山五十州:指当时唐代中央政府不能控制的地区。 凌烟阁:在长安,唐太宗贞观十七年在阁上画开国功臣二十四人。 若个:哪个。 解析:李贺一生不举进士, 抑郁不得志,卒时仅27岁。这首诗由两个设问句组成,顿挫激越,又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急切救国的愿望。后两句,诗人不用陈述而用设问句,问道:封侯拜相,绘像凌烟阁,哪有一个是书生出身?这就直接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淋漓酣畅地表达出来了。,2.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主要有三大类: (1)借景抒情,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或融情于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2)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即诗人借日常生活或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情感或志向。 (3)借事抒情,即借事件来抒发感情或讽喻时事。 (用典,借古讽今,叙事抒情),(1)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内容比较复杂,加上概念界定标准不统一,表述不一致,所以众说纷纭。希望同学们不要纠结一些不很规范的答案,多多参考高考真题及大考试题。我们在答题时可以统一为借景抒情,或依据下面的分析从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中选择组合运用。,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请从“景”与“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这首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诗中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木,有山有水,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显出了山中的凄清。 借此描写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例,(2)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蝉 虞世南 垂緌(ru)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ji)秋风。 请简析此诗的艺术手法。 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借蝉饮清露、居高声远的独特感受,说明自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表达出对清高的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3)借事抒情 用典:借用典故(古人、古事、古文P43等)来抒发感情, 讽刺时事 借古讽今:叙述描写历史上的人或事件来讽喻当朝。 叙事抒情:叙事诗,写当时的某些事件来抒情。如:兵车行卖炭翁。,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诗中的“易水”二字使人联想到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筑,置千金于台上,宴请天下奇才。引用这两个典故,是对天子信任重用将士和对将士浴血奋战精神的称颂。,台城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 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 只缘一曲后庭花。 说一说本诗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技巧。 借古讽今、对比。 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现在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 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并以此告诫当朝统治者。,课堂练习 1、课时作业P280:第1题第2问。 这首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通过“细雨”“夕阳”“寒塘”“黄花”等景物,渲染了凄凉的氛围,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2、中华第一考P36:第1题。 这首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 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休闲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