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英汉双宾结构的构式研究 熊学亮 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构式语法 许多用转换来联系的表达并无相同的真值条件可言。 (1) a. He sprayed the wall with paint. b. He sprayed paint onto the wall.,Dryer (1986) 的反与格分析,认为下面的双宾结构比含介词的相对释义句更为基础,因为 PO 占句尾焦点位置,故比 SO 更重要。 (2) a. Bob gave Sam an apple. (base generated) b. Bob gave an apple to Sam. (derived),Dryer 认为,所谓派生不可创造语法关系,故两句应源自同一语义表征层次,但对这一共享的表征从未说清楚过。对儿童语言习得的观察 (Gropen et al.1989) 表明,上述较基础的那句一是在词选上受到限制,二是更多地用于隐喻,故其基础性受到质疑。 (3) *a. Amy took Chicago Interstate 94 *b. She gave a kiss to me 此外,说 (1b) 比 (1a) 更基础,似乎考虑的是同构式的距离象拟关系,但也无充分的理据可言。,英语中的双宾结构,一般规定其直接宾语的 GOAL 义元具“有生命”特征,生成语法只能描述直宾和间宾的换位状态,却不能解释这种换位的动因,选择限制规则也不能有效地说明与 (4d) 有转换关系的 (4c) 的欠妥性。 (4) a. I brought Pat a glass of water b. I brought a glass of water to Pat *c. I brought the table a glass of water d. I brought a glass of water to the table,下面各对句也显示出句义上的差异: (5) a. Bees are swarming in the garden b. The garden is swarming with bees (6) a. I loaded the hay onto the truck b. I loaded the truck with the hay (full) (7) a. I am afraid to do. (intention) b. I am afraid of doing.,对语义的认知心理处理、对儿童语言习得的研究也证明,两种相关表达的形式差异及其由 此而产生的相应语义的差异的习得时间和速度相同,因此似乎不存在难易问题,而是平行 现象。再则,同义是转换的依据,但这种语义同义到底在哪个层次上考虑? 属于什么性质? 谁也说不清楚。又如,词汇知识习得和运用,既来自具体语境也受制于语境。因此,讨论语句在句法、语义和语用方面的部分复叠,以及由此形成的句式自身的意义即考虑构式义,似乎更为可行。,She topamased him somethinggive (60%) Word Frequency Book 用 5 百万字的语料,发现中英语的一些基本常用动词的使用频率 是呈 give 3366 make 8333 序列,即 give 的使用率至少在该语料库中其实是最低。60% 的受试者把 topamased 和 give 联系起来的原因,可能是该动词与此类结构的关系似乎较之其它动词更为紧密,“该类结构的动词意义一般是 give”,就成了超越动词本身意义的构式义。,如果 C 是形式和内容组合的语言表达 ,该表达中形式的某些方面或内容的某些方面既不能从 C 的内部构件中严格地预测,也不能从相应语言体系中已有的相关的其它结构中直接或完全推得,C 就是构式。 如双宾句式是唯一将受事格义元和宾语语法功能结合的结构(Goldberg 195:142),且不能从同一语言体系的其它相关句式中推得,与相关句式仅有促动、原型和幅射等关系。句式义是一种“动词和句型互动”的 1+12 的语句效果。动词的义元网络和框架语义学的参与角色互动,使得动词规定的论元结构中的 AGENT、PATIENT、GOAL 等义元与所激活的认知框架中相应参与角色互动,在更高的层次上得到概括。,比如在 no _ ing occurred句式中,rumble、kick、give 等可以填入,但 put不行,是因为所激活的框架中的角色不同。又比如可以说 (9a),但不能说 (9b)。,(9) a. He stole money from the safe *b. He robbed the safe of its contents. 是因为两动词的参与角色数量虽然相同,但词汇场景图式的勾勒状况不一样。 rob 1 2 OBJ steal 1 3 OBJ,因此参与角色和义元是两码事。参与角色一般须全盘给出,而义元以语法关系为参照点。在下面的英语双宾结构中,参与角色 (P-role) 和论元 (A-role) 的运行相异,互动后产生构式义。 P-role A-role Sem CAUSE-RECEIVE R fusion R: PRED Syn V SUBJ OBJ OBJ2 此图中的 R 谓词的状况以及与 R 平行的 的兑现方式产生构式义。具体动词代入后,Sem CAUSE-RECEIVE R fusion R: HAND Syn V SUBJ OBJ OBJ2 抽象参与角色 CAUSE-RECEIVE 具体化成 hander、handee 和 handed,形成句法和语义的中介。如“递者”与“施事”匹配,遵守的是语义连贯原则。如动词所勾勒的义元与句式所勾勒的角色相应融合,便是遵守了联系原则。,动词的义元网络和所激活的框架角色在 mail 类动词的运用上可见一斑。 (10) a. P mailed a letter. *b. P handed a letter. 此时所激活的参与角色和实际运用的义元数相同,但两动词对所兑现的义元数量的要求不一样,mail 允许已勾勒的角色不表达,角色勾勒和义元勾勒的差异由此可见。Goldberg (1995) 认为,类似差异有“遮掩”(SHADE,如隐匿被动表达中的可隐成分),“剃除”(CUT,英语中动态中的“施事部分”不可出现: *this bread cuts easily by sarah),“角色融合”(ROLE MERGE,如主宾同一: he loves himself) 和“零补句”的有定 (blame、find out、win) 和无定 (eat、drink) 两种现象。看来 (10a) 应属于第一种情况。因此,动词和句式的关系,可能是用更具体的动词结构 (如致使移动) 来表达更一般的事件结构 (如转移)。,动词和句式的互动一般有下面几种情况: a. 句式规定框架,动词指定其中显突部分,故是转喻性的,即动词和 句式共同产生“致使”(因果) 关系义,用“结果”代“过程”形成转喻义。 例: The boat sailed(*burned) into the cave b. 动词规定句式的手段 J kicked B the ballJ caused B to receive the ball by kicking it c. 动词规定句式的结果 The train screeched into the station *The dog barked into the room d. 动词规定句式的先决条件 S baked H a cake e. 动词规定句式的方式 (有限,仅限于 way. 句式) H knitted her way across the Atlantic J scowled his way along the fiction shelves. f. 动词规定句式的辩认手段 The train whistled into the station g. 动词规定句式的意图结果 J shot at him,Matsumoto (1991) 的研究表明,动词和句式至少要共享一个角色搭配。在上述互动模式中,a 类是最典型和最普遍的,b 可能因语言而异 (如本文要研究的汉英双宾差异),其它可能因句式而异。因此,哪种句法位置兑现,不是孤立地以义元为据,而是还要考虑句式并以其为准。如 Recipient 义元有 Obj1、Subj、Obl 三种兑现潜势。 虽然句式作为语言的基本思维单位,其意义和形式在组构上有其独立性,即既不是其内部构件的简单组合,也不从语言体系中的其它相关结构直接派生,但这并不等于说句式就成了语言或语法的“清单元素” (listemes),语言的经济性预测句式之间还须存在系统性的有机联系,并以“继承”的方式表现出来,也就是说,句式有其系统联系和系统认知动因。,当代认知语言学一般认为,语言组织的心理原则或操作基础为: (1) A 句式被 B 句式促动的最大动因原则;(2) 不同句法形式导致语义或语用不同的非同义原则;(3) 为达交际充分性句式清单应最大化的最大表达力原则;以及 (4) 句式数量按需要最大化的最大经济性原则。(3) 和 (4) 条彼此限制,取最佳值。(1) 表示相近句式在认知上的连接,以事实与表征的同构或象拟为基础,(2) 考虑主题、焦点、语域、文体等语用因素,从而又派生出下面两种结果: A 两句句法不同但语义同义,那么必定语用不同义 B 两句句法不同但语用同义,那么必定语义不同义,句式继承是高层次结构分析,这种对句式之间的概括,与词序、格标记特征、语义语法关系派对等方面有关,相关规律的子规律或子句式则由句式之间的联线阐述,例外现象对整体系统有一定的影响。如双宾结构的多义性,可通过核心句式和扩展句式的幅射方式分析成双宾子类,对其内部双宾的换位,可突出“受者”无信息焦点的语用差异。因此构式语法有内部层次、原型和网络联想等特点。,必须说明的是,构式义的显突程度似乎与语句的自然度存在反比关系。如 (11) 中的 kick 动词较少用于该结构,而 (12) 隐喻句倒反而可行,是因为双宾句式虽规定间接宾语 的受者应具“有生命”特征,但通过转喻已获得新解释,这是一种起于识解终于固化的语 言流变现象。 ? (11) J kicked bill the ball (12) J sent Chicago a letter,传统语言 (包括生成语法) 不能解释语句的动因,而构式语法中的继承连接不是同义异形的连接,而是形式之间或形义共识之间的促动关系。构式义成立受到间接的反面证据的支持,如语言习得时因信息安排需要而与所期待的双宾结构相悖,产生有标现象的合理化,从而导致对句式中某些词语的否定,如不能说 *S whispered him some terrible news。儿童是如何正确对待动词的划类有惯用动词集束习惯,至今仍然是迷。,光靠动词激活的语义结构,不能解释下例情况: (13) a. He sneezed the napkin off the table. b. She baked him a cake. c. Dan talked himself blue in the face. 原因是这些动词原不带宾语,但 (13a) 中的不及物动词产生了三个论元: X CAUSES Y TO MOVE Z BY SNEENING。(13b) 有了 AGENT、THEME 和 INTENDED RECIPIENT,即 X INTENDS TO CAUSE Y TO HAVE Z BY BAKING。(13c) 有 X CAUSES Y TO BECOME Z BY TALKING 解。这些就是由句式触动都与 CAUSE-MOTION 有关的句式义。caused motion, intended transfer, caused result 等解释方面由相关句式提供,有限的论元结构能奉献论元,如双宾结构有三个潜在论元,故不必为 BAKE 专设一义,所以不及物动词的宾语也 由句式提供。,考虑句式义,可避免可行性低的动词义主宰分析的现象。用致使的移动、有意的改变、致使的结局等有限的结构与句式中的“义元”结构结合来代替具体的动词义,能产生经济的效果,如用“双宾”代替多种句法意义配对来避免循环定义。,英语双宾句式对比,语句触发的认知框架中显突出来的“参与角色”、主目语的义元以及句法结构的语法角色这三者之间的互动产生构式义。构式义并非语法清单中的项目,而具有部分能产性,即典型句式与派生句式之间的高层次的认知触动连接,如英语中“双宾结构”的句式形式为:SUB + V + OBJ1 + OBJ2,核心句义是:“X intends to cause Y to receive Z by v-ing”。该句式与“宾补结构”、“双宾隐喻”结构之间虽有系统触动关系,但这种关系又远不及“way 结构”的能产性,Goldberg (1995) 认为双宾句式因施事有主观意愿、接受者有生命等因素故是典型结构,“给予”是这种句式的基本语义基础。,在汉语中,现实语料统计中的优势分布、儿童语言的优先习得、历时语法报告等,也表明“给予”意义是双宾式的基本语义。朱德熙(1979)也有类似评述,他把这种意义概括为(1) 存在“与者”和“受者”、(2) 存在予者所与亦即受者所受的事物、以及 (3) 与者主动地使事物由与者转移至受者。汉语语法系统里除了双宾句式以外,其他表示“给与”行为的表达式,都要借助于词汇形式“给”。,英汉语在典型的双宾结构上有相似性,但的派生句式上却有较大的差异,如“X 打碎了 Y 四个杯子”这种句式,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体。徐杰(1999)运用约束理论来论证该例句中的指示代词“他”是动词的宾语,而不是后面名词结构的定语,故认定该句子属于双宾语结构。但刘乃仲(2001)针对徐杰的观点提出疑问,认为“他”与动词“打碎”之间没有语义关系,如果把“他”与“四个杯子”认定为双宾语,那么动宾关系的语义特征就要被质疑,因此认定这是动宾结构是不对的。为此,徐杰(2004)再发表一篇语义上的同指关系与句法上的双宾语句式,在“约束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运用语义上的同指关系判定句法结构属性的分析方法,提出了分化词库中的“双及物动词”与句法中的“双宾语句式”的分析思路。结论仍然是“张先生打碎了他四个杯子”中的指示代词是宾语,而不是定语。,这里争论的焦点是: 句子中的代词是不是宾语? 代词与后面的名词短语是什么关系? (15) 李小姐喝了她两杯饮料。 (16) 张先生吃了他三个苹果。 (17) 李小姐占了她一个上午。 张伯江 (1999)举过下面的例子: (18) 李小姐骗了她三百块钱。 (19) 张先生耽误了他五天时间。,因此,“李小姐喝了她两杯饮料”和“李小姐骗了她三百块钱”在结构上的相似但在语义上相异,因此从动词的性质以及由此触发的认知框架中的显突状态就很有些考虑的必要,如“喝”框架中显突的是“饮料”,“骗”框架中显突的主要是“她”等。因此把“张先生打碎了他四个杯子”(“X 打碎了 Y 四个杯子”句式)中的“他”看成是省略的属格代词较好。英语中的“X 偷了 Y 几百块钱”和“X 抢了 Y 几百块钱”的认知框架中的认知显突不同,也属于类似情况。,马庆株(1983)提供了类似“逛他两天北京城”一种双宾结构或类型,认为其中的OBJ1 为虚指宾语的,因为该句中与“他”和“逛”发生语义关系的是“北京城”。 (20) 喝它三瓶啤酒 (21) 睡它两天两夜,动词的向位模糊,英汉语中都有,但系统价值的分布有异,如 borrow 加 lend 与“借”等值,rent 与“租”的一对一关系等。英语中的相应模糊也可通过相应的介词释义体现出其中的语义关系如 rent.to., rent.from.等。因此在横向研究不同句式意义时,一是考虑纵向的词语结构的多功能形式 (参考陆俭明 2004),二是考虑动作对象的歧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