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一历史周测试题(七)(含解析).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848674 上传时间:2019-12-0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一历史周测试题(七)(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2020年高一历史周测试题(七)(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2020年高一历史周测试题(七)(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一历史周测试题(七)(含解析)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75分)11918年夏,协约国与俄国国内的反革命势力联合向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起进攻,很快占领了苏俄大约3/4的国土,致使国内最重要的粮食和燃料来源被切断,40%的工厂因缺乏原料而停工、停产,交通运输几近瘫痪,人民忍饥挨饿,苏维埃政权岌岌可危。在这种情况下,苏维埃政府决定A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B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实行新经济政策 D实行工业化2.1920年瞿秋白到苏俄考察,其后在饿乡纪程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俄罗斯现在是“共产主义实验室”在“苏维埃的玻璃管里”颠之倒之实验两下,就即刻可以显出“社会主义的化合物”。下列关于这一做法的表述,符合史实的是“化合物”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当时苏俄实施的政策符合国情苏俄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和按劳分配 后来出现的经济问题与此政策有关系A. B. C. D.3.列宁指出:“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的分配。现实说明我们犯了错误。”对此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列宁否定了新经济政策的历史作用B材料中的“错误”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4. 2.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农民喊出了“打倒列宁和马肉,恢复沙皇统治和猪肉”的口号。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A.农民不堪忍受国内革命战争的灾难 B.西方国家实施和平演变政策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D.人民怀念沙皇统治时的荣耀5.全球通史中说:“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动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这一现象A推动了十月革命的胜利 B保障了国内革命战争的胜利C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 D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6.近年披露的蒋介石日记记录了他访苏时的所见:“一、儿童教育周密;二、工人皆施军队教育;三、小工厂租给私人。”据此推断,蒋介石访苏的时间和目的最有可能是A.1918年,代表国民党参加十月革命胜利一周年庆典 B.1919年,五四运动后赴苏俄学习救国思想C.1923年,受孙中山委派寻求苏联对中国革命的帮助 D.1940年,寻求苏联对中国抗战的援助7 1921年有人这样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列宁做出了很好的回答:“退一步,进两步。退是为了进,为了进必须退,不退就不能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新经济政策“退一步”使俄国又退回到了资本主义“进两步”是指恢复经济、巩固政权、向社会主义过渡等A B C D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新经济政策实施中被视为“后退一步”的有将所有国有企业转给资本家经营农民们被准许出售他们的农产品本国和外国资本家可以合法经营实行计划经济体制A. B. C. D.9.20世纪30年代,苏联农场比美国农场多出50%的土地和1倍的人力,但其生产量仅相当于美国农场的四分之三;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5%,却生产了苏联农产品的25%30%。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A.苏联政府对发展工业更感兴趣 B.激进的农业集体化政策压制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苏联农业机械化水平还很落后 D.国内的政治斗争破坏了农业生产环境10.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迟了,那就要失败。”他强调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就外部环境而言是因为A“马歇尔计划”的出台 B苏联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中C“冷战”格局的形成 D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11.1933年8月14日,苏联杂志为了工业化写道:“美国的商业和科学与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相结合,在三、四年内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果”。下面对“布尔什维克的智慧”理解正确的是A制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经济建设五年计划C实行新经济政策 D推行义务交售制12. 法、英、德、美的工业生产在1937年比1913年分别增长1%、10.4%、19.4%、54.3%,而苏联同期工业增长近750%,到1940年,苏联成为欧洲第一工业国,究其原因是A.斯大林模式比西方的经济模式更为先进 B.苏联开创了独特的国民经济发展之路C.新经济政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D.政府干预下的西方国家的工业复苏进程缓慢13.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中说: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材料全面揭示了“斯大林模式”A.采取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B.致力于工业化的同时忽视改善民生C.有利于苏联工业化迅速展开D.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14.俄罗斯在1929年时,不能生产一架飞机,不能生产一辆联合收割机,也不能生产一辆汽车。十年以后,到1941年时,我们已经拥有了最好的技术,这些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片面发展重工业B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C推行新经济体制D实施“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15.麦德维杰夫在让历史来审判中写道:“在亿万人民的心目中,斯大林成为神话般的人间上帝,大家开始战战兢兢地念叨他的名字,他们相信只有他一个人能拯救苏维埃国家,使之不受侵略和解体。”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包括A.苏联的国家工业化迅速实现 B.苏联的国民文化素质迅速提高C.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 D.苏联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长足进步16.西方史学家认为:“苏联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下列史实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苏联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二位 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忽视消费品生产 长期僵硬的执行计划指令A B C D17.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是一个勇于否定过去而又不能彻底摈弃历史遗产的人物。”李鸿章曾自嘲为“大清朝这座破屋的裱糊匠”。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与中国洋务运动相同的局限在于A.未推动社会发展进程 B.缺乏勇于改革的精神 C.没有彻底改变旧体制 D.面临必然失败的命运18.赫鲁晓夫上台后,首先对农村作了实际调查,对农业和粮食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农业改革。下列结论不符合其调查结果的是A农业生产管理过于集中 B农民对劳动生产的成果漠不关心C农产品的收购价格过高 D农业发展不能满足居民生活需求19.在这一时期,苏联的整体实力大有提升,与美国的差距不断缩小,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有大幅度提高;同时苏联在这一时期四处扩张势力,并把大量资源花费在与美国进行的军备竞赛中,而国内的经济问题却越来越严重,逐渐暴露出了危机。“这一时期”执政的是20. “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已经处于严重的经济、社会、精神道德和政治危机之中30年前在苏联开始的改革被社会上很多人视为期盼已久的事情。”这里提到的“30年前在苏联开始的改革”A彻底打破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B在农业领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C改革的重点放在了轻工业方面 D在改革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1.1971年,苏共二十四大的一份报告提出:“党中央委员会和苏联政府的出发点是:指令性计划是主要的和有决定意义的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来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段材料表明勃列日涅夫改革A.开始冲击斯大林模式 B.未能突破原有体制 C.遵循了经济发展规律 D.被迫转向政治领域22.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40%。从长远来看,这一现象对苏联社会发展产生的最大影响是A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科技水平大大提高 D民用工业迅速发展23. 有学者这样描写前苏联一位领导人:“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材料所描写的应是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24.20世纪80年代前后,苏联的酒的平均消费量比美国的平均消费量多一倍,也比30年前的苏联多一倍,嗜酒者的平均年龄在过去十年中下降了7岁。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苏联A.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很高 B.改革停滞,不少人消沉颓废C.两极格局瓦解,国际地位下降 D.国家解体,个人前途日益渺茫25.右图漫画中的人物为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叶利钦、普京、梅德韦杰夫,下列与图片反映的主题相符的是A.沉重脚步俄国走向现代化的曲折探索历程B.八位领袖苏联社会主义的曲折探索C.大国兴衰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加强D.体制弊端高度集中的体制阻碍苏联发展二、非选择题(第26题14分,第27题11分,共25分)2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动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材料2:1925年,苏联恢复国民经济后,进入了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它从1926年到1940年。这个时期,苏联一方面加强无产阶级专政,另一方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史仲文、胡晓林世界全史材料3:(斯大林时期的)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请回答:(1)列宁“用冲动的办法”是指什么?“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的措施又是指什么?(2分)(2)依据材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实现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而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表现和特点。(6分)(3)材料3中的“西方经济的崩溃”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当“西方经济的崩溃”蔓延时,苏联为什么没有受到较大冲击?西方国家对苏联的“模仿”指的是什么?(3分)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赫鲁晓夫在1957年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为此不顾苏联的气候条件,要求各地都来扩种玉米以增加饲料。结果很多地方因气候条件恶劣造成玉米歉收,其他粮食作物也由于播种面积减少而减产。1963年苏联粮食产量比1962年减少3 270万吨。1964年苏联被迫增加了粮食的进口。苏联史材料二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生产效率和经营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苏联人均生活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3左右。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渴望改革现状的呼声日益高涨。世界现代史材料三1956-1985年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苏联兴亡史请回答:据材料一,指出赫鲁晓夫改革的侧重点及其改革的主要失误。(3分)(2)据材料二,分析苏联人均生活水平较差的原因。(2分)(3)据材料三,指出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的总趋势。这一趋势与苏联经济改革有何联系?(6分)xx年春季期高一历史周测答卷(七)班别: 姓名: 座号: 分数: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75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二、非选择题(26题14分,27题11分,共25分)26(1)(2分) (2)(6分) (3)(6分) 27(1)(3分) (2)(2分) (3)(6分) xx年春季期高一历史周测答案(七)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根据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1918年11月苏维埃政府决定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本题选B项。A项发生在1918年3月;C项发生在1921年;D项是在1925年,三项可从时间上来排除。答案:B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1920年苏俄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了打败国内外敌人,当时实行的分配制度是实物配给制,错误,排除含的选项。答案:B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材料是列宁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反思。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否定商品货币关系,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答案:A4.解析: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20世纪20年代初,苏俄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材料反映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答案:C5.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有效信息和知识迁移的能力。从题目叙述的内容中可以看出当时列宁采取了新经济政策,再结合新经济政策的作用,可知它的实施促进了苏俄经济的恢复,C项正确,A项明显错误;B、D两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答案:C6.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问题能力。从材料中“小工厂租给私人”,可以判断当时苏联在实施新经济政策。答案:C7.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全面理解能力。“退一步”指的是放弃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和发展经济,苏俄并没有退回到资本主义,排除。答案:D8.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新经济政策的核心内容是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后退一步”是指恢复商品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其前提是国家掌握经济命脉,错误;是斯大林时期形成的,与此无关。答案:C9.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20世纪30年代,苏联推行农业全盘集体化政策,极大伤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场劳动生产率低下。答案:B10.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1927年苏联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其外部环境是苏联处于资本主义世界包围之中。其余三项均发生在二战后。答案:B11.解析:抓住时间信息,可知,B项正确,1933年苏联在斯大林模式下,实施经济建设五年计划,快速实现工业化。制定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1920年左右;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是1921年,至列宁逝世而中止;而义务交售制是斯大林时期苏联在农村强制推行的,时间相符,但题意不符,因为题干说的是工业。答案:B1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苏联成为欧洲第一工业国主要得益于两个五年计划的实行。也就是在此过程中,苏联斯大林模式逐渐形成,因此B正确。A不合适,经济发展模式的衡量标准是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斯大林模式也有其弊端,从长远来看不利于经济发展。答案:B13.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分析问题的能力。从“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对人的漠不关心”等可知,苏联重视工业化,忽视与民生有关的行业,单纯依据“20世纪30年代”“封建的管理”及所学知识可知是指斯大林模式,其虽是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但不符合材料主旨意思。答案:B。14.解析:1929到1941年,苏联处于斯大林时期,这个时期苏联加速进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建设,所以出现了材料所示情景,故选A。B项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C项属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D项属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B、C、D三项都错误。答案:A15.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苏联斯大林体制的理解能力。由材料可知其所反映的现象是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而这种崇拜出现的原因,一是在其领导之下苏联取得巨大成绩,二是苏联的民主法制建设滞后。答案:D。16.解析:“不值得仿效”是指苏联经济发展的缺陷,而属于成就,答案:A17.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比较能力。赫鲁晓夫“勇于否定过去而又不能彻底摈弃历史遗产”说明其改革未能冲破斯大林模式。“裱糊匠”说明洋务运动“中体西用”,并不改变国家政体。因此该学者的话表明两者相同点是没有彻底改变旧体制。答案:C18.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赫鲁晓夫时期,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已经阻碍了社会发展和进步,在这种体制下,农业生产实行集体化,管理集中,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发展不能满足居民生活需要,故A、B、D正确;斯大林体制下,农产品价格过低而不是过高,故C错误。答案:C19解析:勃列日涅夫时期改革收到一定效果,但后期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到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答案:C20.解析:本题侧重对基础知识进行考查。由题干中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和“30年前”可知材料中所提到的改革是指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赫鲁晓夫改革,结合教材知识可知A、B、C三项说法明显错误,只有D项符合题意。答案:D2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分析能力。“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来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可以看出勃列日涅夫改革坚持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其未能突破原有体制。答案:B2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从材料中“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接近国民生产总值的40%”可知苏联着重于研究军事等重工业,造成农轻重之间的比例失调。答案:B2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材料中“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意为该领导人的改革活动最终抛弃了苏联的社会制度。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失败后,将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其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制度,导致了苏联的解体,D项正确。A、B、C都不符合题意,排除。答案:D24解析:到20世纪80年代,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的危险局面。材料中描述的现象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改革停滞,不少人消沉颓废”的社会现实。A、C、D均不符合题意。答案:B25解析:漫画套用了俄国画家列宾的著名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原本体现了俄国下层劳动者谋生之艰难。新漫画把俄国纤夫换成了苏联和俄国历史上的重要领导人,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A最符合题意。答案:A26.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苏联(俄)各时期的经济政策及产生的影响和中国现代化建设可以从中吸取的经验教训。第(1)(2)问主要考查基础知识,较易回答;第(3)问考查学生宏观上把握全球经济发展状况的能力;第(4)问考查学生提炼信息、归纳材料内容的能力。答案:(1)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的施行。(2分)(2)表现: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特点:经济方面,所有制形式为单一公有制,管理体制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6分)(3)历史事件: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原因:苏联经济自成一体,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模仿:国家干预经济发展。(6分)27.【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苏联改革的特点及影响。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一即可。第(2)题从材料二中“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等内容可以看出当时苏联重点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与美国争夺霸权,进行军备竞赛,却忽视了改善民生。第(3)题注意结合图中国民收入增长率曲线的变化,结合时间信息联系苏联改革的状况进行分析。答案:(1)侧重点:农业。(1分)失误:提出的目标不切实际,不顾自然条件的差异推广种植玉米,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2分)(2)原因:重点发展重工业;与美国争夺霸权,进行军备竞赛。(2分)(3)趋势: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中期苏联国民收入增长率最高,之后大体上呈逐年下降趋势。(2分)联系: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中期国民收入增长率高与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上台之初的改革措施有关。之后呈逐年下降趋势,是因为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经济改革都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束缚,不可能根除积存的弊病。(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