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标书】2011CB505300-基于“十八反”的中药配伍禁忌理论基础研究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284575 上传时间:2018-04-29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1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金标书】2011CB505300-基于“十八反”的中药配伍禁忌理论基础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基金标书】2011CB505300-基于“十八反”的中药配伍禁忌理论基础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基金标书】2011CB505300-基于“十八反”的中药配伍禁忌理论基础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项目名称: 基于“十八反”的中药配伍禁忌理论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 段金廒 南京中医药大学起止年限: 2011.1至 2015.8依托部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江苏省科技厅二、预期目标(一)总体目标依据中医药配伍理论,以“十八反” 为研究对象,围绕科学假说,创建基于药物相互作用的客观表征中药配伍禁忌量-毒-时-效关系的研究模式、方法和技术体系;回答反与不反、为什么反、怎么反的关键科学问题;阐明临床应用反药配伍与妨害治疗的效应机制及其理论基础;揭示含有反药配伍组合的代表性方剂的宜忌条件和配伍关系;集成古今文献与实验研究成果,丰富和发展中药配伍禁忌理论体系。最终目标是通过中药“ 十八反 ”配伍关系及其科学实质的系统研究,形成一个有结论性的、能够指导临床实践的、具有理论性的研究成果。为我国中药配伍禁忌和药物安全性研究提供示范,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指导,为制定我国中医临床用药配伍禁忌指南和安全用药指导原则奠定基础,丰富和发展中医药配伍理论,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健康需求做出应有的贡献。(二)五年预期目标1、完成中药“ 十八反” 乌头组、甘草组、藜芦组的系统毒性评价研究,明确回答各反药组合反与不反的问题;2、完成乌头组、甘草组、藜芦组的各反药配伍组合致毒/增毒物质基础及机理研究,明确其配伍致毒/增毒的化学实质及生物学基础;3、完成乌头组、甘草组、藜芦组的各反药配伍致毒/增毒的多组分毒代动力学及其体内过程研究,阐明反药配伍的相互作用规律; 4、确定中药“ 十八反” 乌头组、甘草组、藜芦组各反药配伍组合的人体等效性毒效剂量范围; 5、创建基于药物相互作用的客观表征中药配伍禁忌量-毒-时-效关系的研究模式、方法和技术体系;6、阐明中医临床常用代表性反药组合及其同方配伍妨害治疗的效应机制与理论基础;7、揭示含反药配伍组合及代表性方剂的宜忌条件和配伍关系;8、完善中药配伍禁忌理论,丰富和发展中药配伍理论体系;9、培养中药配伍禁忌与药物相互作用研究的学术创新团队;培养博士后 7-9 名,博士研究生 20-28 名,硕士研究生 50-60 名, ;10、国内外学术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110-130 篇,其中 SCI 收录 20-30 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3-5 项;出版相关专著 1-2 部。三、研究方案(一)学术思路本项目组认为:中药“ 十八反 ”是基于中医临床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形成的中药配伍禁忌代表性内核,反药配伍其药性与功效的相反是“十八反” 的核心内容,表现出物质的、效应的选择性脏腑归属特征和量-毒-时-效关系。 “十八反” 是有条件的、动态的配伍禁忌,这是有别于西药禁忌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在特定的病理条件、特定的配伍关系和特定的给药方式下, “十八反” 中药能有限利用。因此对“十八反 ”反与不反的客观界定、配伍禁忌的内在规律,以及转化条件成为“十八反”基础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并依此形成本项目的科学假说。项目总体研究思路的特色在于:以海量古今信息数据挖掘为支撑,集成药物安全性评价、毒理毒代、毒效物质、药物相互作用等现代研究方法,创建客观表征中药配伍禁忌量-毒-时-效关系的研究模式。揭示“十八反” 配伍毒效表征及其机理;阐明中医临床常用代表性反药组合及其同方配伍妨害治疗的效应机制与理论基础;基于临床从反药组合及其方剂不同层面揭示宜忌条件及配伍关系。从而对科学假说进行验证,揭示其科学内涵,提炼形成创新知识和丰富发展中药配伍禁忌理论。(二)子课题设置思路围绕“十八反 ”配伍关系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创建客观适宜的研究模式:从古今中医药信息资源中挖掘 以“十八反”为代表的中药配伍禁忌的配伍关系特点和毒性反应等科学内涵;针对其致毒、增毒特点,集成毒理学、化学、药效学、毒代动力学、生物信息学等多学科方法,揭示“十八反”乌头组、甘草组、藜芦组各反药组合的毒效表征及其机理;从妨害治疗的角度评价“十八反 ”组合影响药效的特点,从反药配伍组合及方剂配伍角度分析反药配伍应用的宜忌条件及配伍关系。围绕项目总体目标,紧扣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设立了环环相扣的 6 个研究课题,集成各课题组在中药配伍禁忌领域的特色优势开展相关研究。19课 题 一 中 药 “十 八 反 ”宜 忌 条 件 与转 化 研 究中 药 “十 八 反 ”配 伍 减 效的 基 础 研 究基 于 十 八 反 的 中 药 配 伍 禁 忌数 据 挖 掘 与 知 识 发 现 研 究“半 蒌 贝 蔹及 攻 乌 ”配伍 关 系 与毒 效 表 征课 题 二 “藻 戟 遂 芫俱 战 草 ”配伍 关 系 与毒 效 表 征 课 题 四课 题 三 ”诸 参 辛 芍叛 藜 芦 “配伍 关 系 与毒 效 表 征课 题 五 课 题 六致 毒 增 毒致 毒 增 毒反 药 配 伍彼 我 交 雠配 伍 减 效配 伍 减 效反 药 配 伍相 反 相 制 宜 忌 转 化宜 忌 转 化反 药 配 伍相 激 相 成中 药 “十 八 反 ”可行性分析1、研究思路可行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海量古今信息数据挖掘为支撑,以现代研究方法揭示“十八反”毒效表征及其机理、妨害治疗的减效机制与理论基础,临床宜忌条件及配伍关系,从而对科学假 说进行验证。2、技术方法可行本项目集成药物安全性评价、毒理毒代、毒效物质、药物相互作用等现代研究方法,创建客观表征中药 配伍禁忌量-毒-时-效关系的研究模式,以揭示“ 十八反”配伍毒效表征及其机理,阐明其科学内涵。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技 术具有相关研究积累,其方法和技术 可行性强。3、团队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相关积累是实现项目预期目标的根本保证项目组整合了我国在中药“十八反” 相关领域具有深厚 积累的学术团队,在相关研究积累中形成了集传统中医与临床中药,化学研究与毒效评价、信息科学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知识结构合理是项目高质量完成的根本保证。4、研究团队具有良好的硬软件条件是实现预期目标的有力支撑项目承担单位拥有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 创新工程中心等,具备良好条件和完备的仪器设施,保障项目的高质量完成。创新点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基于前期研究工作积累,采用多学科交叉技术和手段,开展“十八反 ”的系统研究,揭示其科学实质,促进中药配伍理论的丰富与发展。1、研究思路创新 (1)以古今信息数据挖掘为支撑,集成药物安全性评价、毒理毒代、毒效物 质、药物相互作用等现代研究方法,创建客观表征中药配伍禁忌量-毒-时-效关系的研究模式。(2)通过对“十八反 ”三组反 药组合配伍关系的系统 研究,客观界定各反药组合反与不反,明确配伍致毒/增毒的化学实质及生物学基 础,阐明反药配伍的相互作用规律,揭示基于“十八反”的中药配伍禁忌科学内涵,提炼形成创新知识和丰富发展中药配伍禁忌理论。2、技术方法创新 (1)建立适宜于中药配伍多属性、多层次关系研究的中药配伍禁忌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体系;(2)建立集经典毒理学、系统毒理学与快速筛查于一体的客观、适宜、系 统的“十八反”毒性评价体系;(3)采用代谢组学及胚胎干细胞技术,早期发现反药配伍的潜在毒性;(4)建立以致毒器官、药物代谢酶为主要靶标的中药配伍禁忌致毒机理研究平台;(5)建立以多组分毒代动力学为特点的网络药理-毒理学和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方法和技术体系;(6)建立基于复合色谱-人工神经网络相结合的体内外微量效应物质富集与检测技术平台。技术路线互为补充相互验证基于 “十八反”的中药配伍禁忌理论基础研究安全性评价1. 单次给药毒性评价2. 多次给药毒性评价3. 安全药理评价快速筛查毒性评价1. 高内涵评价2. 高通量筛选3. 模式生物评价客观界定中药“十八反”反药配伍组合“反”与“不反”客观评价反药配伍组合致毒/增毒特点及其毒性程度揭示中药“十八反”配伍致毒/增毒的作用机理阐明中药“十八反”妨害治疗的效应机制与理论基础阐释含有“十八反”的代表性方剂宜忌条件与配伍关系物质基础研究1. 毒效物质基础研究 2. 化学物质库的建立妨害治疗基础研究1. 妨害作用的药效学评价2. 妨害作用的化学实质研究3. 妨害作用的生物学基础研究“十八反”反药配伍前后毒效评价回答 “十八反”药对反与不反? 配伍致毒/增毒/减效程度与特点?量-毒 -效关系研究1. 量-毒关系研究 2. 量-效关系研究毒效机制研究1. 体内过程研究 2. 药物相互作用研究反药配伍的宜忌条件研究1. 临床文献回顾性调查2. 适宜病证效应评价3. 宜忌条件与配伍关系揭示课题一 基于 “十八反”的中药配伍禁忌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围绕“十八反 ”中药配伍禁忌理 论基础研究的总体目 标,立足于中医药配伍理论和丰富的历史经验,开展基于“十八反”的中药配伍禁忌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研究,通过 “十八反”中药文献数据的收集考证,规范文献信息,建立基于“ 十八反”配伍禁忌相关数据库;整合多种数据挖掘技术,建立适宜有效的数据挖掘平台,进行“十八反 ”中药配伍关系的数据挖掘研究,寻求其潜在规律;通过“十八反” 同方配伍的方剂分析,探讨配伍禁忌的转化条件和应用特点;建立研究数据汇交管理平台,使各课题之间形成有机整体,并为整合文献和 实验信息、形成知 识发现体系、丰富中药配伍禁忌理 论提供支撑。1、中药“十八反”文献数据的收集考证及数据库建立(1)“配伍禁忌 ”是指一般情况下不宜相互配合使用的药物,传统中药的禁忌主要包括“十八反、十九畏”, 本经明言:“勿用相恶 相反者” 。回顾五十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和研究经验,为项 目研究参考。收集整理与本项目研究相关的古今文献,考证 各“ 十八反”中药的衍化过程,整理归纳历代医家对“十八反” 中药的理论阐述、历 代相反药项的范围 和临床实践经验, 现代名家医案、临床报道、医院处方和实验研究文献,分析提取以“十八反”为代表的配伍禁忌相关内容,探讨其来源、范围 、现状和有争议的问题。(2)通过规范文献信息,建立基于“十八反”的中药配伍禁忌数据库,主要包含“十八反”中药相关的历 史文献、中药和方剂资料、临床案例,以及现代研究获得的物质基础、毒效等生物学信息相关数据。设计特征性关联检索策略, 为本项目研究开展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2、 “十八反”中药配伍关系的数据挖掘研究探索改进更适用于方药特征的挖掘方法,建立适宜于中药配伍多属性、多层次关系研究的数据挖掘模型,进行挖掘算法和模型的适应性评价。以“ 十八反”中药为代表, 针对反药配伍特点开展数据挖掘研究,分析药物性味归经、升降沉浮等属性与剂量比例、功效特点、毒性反应的配伍关系; 发现“ 十八反”中药区别于其他中药和药对的特殊属性, 为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数据支持。3、 “十八反”同方配伍的特征条件和应用特点“十八反”中药的临床应用主要表 现为在方剂中与其他 药物配伍共同发挥功效。通过对 方剂组成、功效、主治病 证、配伍关系等内容的比较分析,建立相关模型,提取特征性关联关系,分析在不同方剂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十八反”具体应用的病证特点,以及针对 不同病证,配伍的 药物种 类、 剂量、给药方式,为“十八反”中药能否在 临床安全、合理应用提供参考。4、建立项目研究数据汇交管理平台基于项目研究的数据特点,建立融数据存贮、展示、 汇交、共享、分析、管理等功能为一体的数据管理平台,形成多维、 动态、实时 、在线的 E-Science 项目研究模式,使各课题之间形成有机整体,并为整合文献和 实验信息,丰富中 药配伍禁忌理论提供支撑。预期目标1、整合古今文献信息和实验结果, 创建我国中药配伍禁忌数据库; 2、建立在线的项目研究数据汇交管理平台;3、建立适宜的中药配伍禁忌数据挖据模型,揭示其配伍特征和毒效内在关系;4、通过知识发现和集成,阐释基于“十八反” 的中药配伍禁忌理论的科学内涵,丰富发展中药配伍理论 ;5、培养硕士研究生 6-8 名、博士研究生 2-3 名;在国内外期刊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 15-20 篇。承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负 责 人:范欣生 研究员科研骨干:钱大玮 研究员 尚尔鑫 助理研究员 郭建明 助理研究员经费比例:8 %课题二 “半蒌贝蔹及攻乌”配伍关系与毒效表征的基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围绕 “十八反”中药配伍禁忌理论研究的总体目标 ,针对“半蒌贝蔹及”与乌头反药配伍组合的药性与功效特点,开展“半蒌贝蔹 及攻乌”配伍关系与毒效表征的基础研究。参考临床用药习惯选择半夏、瓜 蒌、浙 贝母、川贝母、白蔹、白及、川乌、附子 为研究对象,首先进行“半蒌贝蔹及攻乌” 相关配伍毒性评价研究,明确“半蒌贝蔹 及攻乌” 相反配伍的致毒 /增毒特点;明确“ 半蒌贝蔹及攻乌”单味药材的化学组成,并考察相反配伍的体内外化学成分变化,明确相反配伍致毒/增毒的物质基础;在体、离体实验 相结合考察相反配伍致毒/ 增毒的物质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及其生物学基础。最终阐 明中药十八反“半蒌贝蔹 及攻乌”反与不反、如何反以及为什么反的科学内涵。1、 “半蒌贝蔹及攻乌”毒性评价研究采用经典毒理学、毒性快速筛查技术、潜在毒性 发现技术等相结合, 进行“半蒌贝蔹及攻乌” 配伍毒性评 价研究,确 认已知毒性,发现潜在毒性。2、 “半蒌贝蔹及攻乌”致毒/增毒物质基础研究采用体外化学组与药物代谢物组学等方法,研究“半 蒌贝蔹及攻乌”配伍致毒/增毒的化学实质;明确药物配伍在体外发生的化学成分 变化,发现药物进入体内后药物发生的代谢物变化。 进一步利用毒性快速筛查技术、潜在毒性发现技术等进行毒性确认,最终明确相反配伍致毒/增毒的物质 基础。3、 “半蒌贝蔹及攻乌”致毒/增毒物质相互作用规律研究采用动物整体 ADME、药物吸收体外动态仿生系统及药物代谢酶等技术,在体、离体实验相结合,研究“半蒌贝蔹及攻乌” 配伍致毒/增毒物质毒代动力学特征及吸收、代谢等相互作用规 律。4、 “半蒌贝蔹及攻乌”配伍量-毒-时-效关系研究基于多剂量、多指标优化的实验设计,考察半 蒌贝蔹及与乌头配伍,考察其配伍后毒效变化,以及是否 产生其他毒性。 计算药物配伍前后的中毒剂量、有效量和安全范围,结合各毒效相关成分的含量变化, 对 其量-毒-效数据进行非线性模拟建模,考察和评价反药 配伍前后在体内致毒物质的代谢速率、累积规律和蓄积致毒的时空关系,揭示其量 -毒-时-效关系及其变化规律。5、 “半蒌贝蔹及攻乌”致毒/增毒物质生物学机制研究采用代谢组学及胚胎干细胞等技术,考察“半蒌贝蔹 及攻乌”相反配伍及其毒性成分引起的代谢组学变化,明确相反配伍致毒/增毒的生物学机制。研究目标1、完成“ 半蒌贝蔹及攻乌”系统毒性评价研究,明确回答“半蒌贝蔹及攻乌” 配伍反与不反的问题;2、完成“ 半蒌贝蔹及攻乌”相反配伍致毒/增毒物质基 础及机理研究,明确 “半蒌贝蔹及攻乌” 配伍致毒/ 增毒的化学实质及生物学基础;3、完成“ 半蒌贝蔹及攻乌”相反配伍致毒/增毒物质毒代 动力学及相互作用规律研究,通过量- 毒-时-效关系与体内过程变化研究,阐明“ 半蒌贝蔹及攻乌”配伍致毒/ 增毒物质基础相互作用规律;4、培养硕士研究生 8-10 名,博士研究生 3-5 名;在国内外期刊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 20-25 篇, SCI 收录论 文 10 篇以上;申请发明专利 1 项。承担 位:天津中医药大学 江西中医学院负 责 人:张艳军 教授 科研骨干:杨世林 教授 何 新 教授 何晓晖 教授 经费比例:16%课题三 “藻戟遂芫俱战草”配伍关系与毒效表征的基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围绕项目总体目标,针对“藻戟遂芫”与甘草反药配伍组合的各组药物,开展中药十八反“ 藻戟遂芫俱战 草” 的系统研究,揭示大戟、甘遂、芫花等峻下逐水 类中药与甘草配伍和海藻类中药与甘草配伍组对反与不反?为什么反?以及致毒增毒特点及其机理;阐明中药十八反“藻戟遂芫俱战 草” 的科学内涵。1、 “藻戟遂芫”与甘草配伍毒性评价体系的建立及其配伍毒性评价研究建立由经典毒理学、系统毒理学、毒性快速筛查技术和安全药理学方法组成的、适宜于中药“ 十八反”反药配伍组合毒性研究的评价体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所规定的剂量范围,通过对“藻戟遂芫”与甘草反药配伍组合在整体、器官、细 胞和分子水平进行系 统地毒理学研究和安全性评价,揭示“ 藻戟遂芫”与甘草配伍前后的毒性变化及其规律。围绕本课题反药组合可能的毒性特点以及毒性靶部位,采用体外肠管孵育、离体肝脏灌流,胃肠粘膜上皮细胞培养、肝细胞培养、P 糖蛋白、水通道蛋白、 P450 酶分子等评价模型,揭示“藻戟遂芫” 与甘草反药配伍组合致毒/增毒特点。2、 “藻戟遂芫 ”与甘草配伍的毒效物质基础研究利用极性分级溶出法、各种色谱方法, 对单味药及反药配伍组合进行化学物质组分的系统分离,并对所得 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建立化学物质库;进而对甘草系列相反药物配伍前后的化学物质变化进行研究,比较配伍前后各成分含量、类 型的改变,并与毒效作用进行关联,发现与相反配伍和毒效作用相关的化学成分及其含量;采用制备色谱、成分剔除等技术分离制备毒效相关成分,确定相反配伍物质基础;为全面考察相反配伍的成分变化,针对单味药和相反配伍制成的汤剂/散剂,分析其成分差异,研究在不同环境下各药物毒效物质的溶出释放规律。3、 “藻戟遂芫”与甘草配伍量-毒-时-效关系研究基于多剂量、多指标优化的实验设计,考察峻下逐水药物大戟、甘遂、芫花与甘草配伍,对胃肠道和肝 肾器官的毒性作用及其泻下、利尿和抗水肿的药效作用;考察海藻与甘草配伍后药效变化,以及是否产生其他毒性。计算药物配伍前后的中毒剂量、有效量和安全范围, 结合各毒效相关成分的含量变化, 对其量-毒-效数据 进行非 线性模拟建模,考察和评价反药配伍前后在体内致毒物质的代谢速率、累积规律和蓄积致毒的 时空关系,揭示其量 -毒-时-效关系及其变化规律。评价反药配伍前后经不同环节体外煎煮、体内代谢过程、体内靶器官等环节,毒性物质体内外的定性定量变化,分析其动态变化过程,阐明配伍-毒性物质含量-毒性间的关系,定量表征其致毒增毒程度。4、 “藻戟遂芫”与甘草各配伍组合体内过程及相互作用研究以药物体内过程各环节为研究重点,探讨甘草分别与海藻、大戟、芫花、甘遂配伍前后的吸收特点、分布规律、代 谢转化过程、毒性成分排泄及蓄积致毒特征。利用中药多成分同步定量分析技术,探 讨反药配伍中多成分配伍前后体内动力学参数的差异,分析其配伍致毒增毒的原因及其相互作用;采用体内体外方法,研究反药配伍后吸收转运过程及其相互作用机理;利用常规组织分布研究方法结合微透析技术,分析毒性靶器官与非毒性靶器官中成分差别,与毒效评价研究相结合阐明甘草组反药配伍毒效物质基础;通过整体、在体、离体等多个层次,研究反药配伍组合体内外代谢途径,明确本组药物配伍对代谢酶的影响及其相互作用机理;探讨反药配伍对药物排泄相关蛋白的影响及其体内排泄经时变化过程及其相互作用机理。5、 “藻戟遂芫”与甘草各反药配伍组合致毒/增毒的分子机制研究采用细胞、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 该组反药配伍组合对肠上皮细胞、肝 细胞功能损伤和凋亡诱导的毒性作用。从炎性因子释放、细胞线粒体损伤、胞内离子平衡、氧化压力和凋亡蛋白表达,多角度、多途径分析该组反药诱导细胞损伤的分子机制。在此基础上,以计算机分子对接技术为先 导,快速 筛选反药毒效物质的生物学靶标;并集成多种光谱/色谱等技术开展小分子毒效物 质与关键靶标间的相互作用研究;通过毒性靶标群的生物信息学网络构建,揭示该组反药配伍致毒增毒的分子网络机制。研究目标1、建立客观、适宜、系统的毒性评价体系,以确切回答“藻戟遂芫” 与甘草配伍反与不反及其致毒/增毒特点;2、建立涵盖“藻戟遂芫”与甘草配伍前后提取物、化学部位、化学成分的化学物质库,以有效支撑和评价研究其毒效物质变化;3、通过量-毒-时-效关系与体内过程变化研究,揭示“ 藻戟遂芫”与甘草配伍的相互作用机制;4、通过系统的毒理学评价,确定人体等效性毒效剂量范围, 为指导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据;5、通过本课题研究,为系统揭示“十八反” 中药配伍禁忌的科学内涵提供支撑,为丰富和发展中药配伍禁忌理论提供科学依据;1、建立客观、适宜、系统的毒性评价体系,以确切回答“藻戟遂芫” 与甘草配伍反与不反及其致毒/增毒特点;2、建立涵盖“藻戟遂芫”与甘草配伍前后提取物、化学部位、化学成分的化学物质库,以有效支撑和评价研究其毒效物质变化;3、通过量-毒-时-效关系与体内过程变化研究,揭示“ 藻戟遂芫”与甘草配伍的相互作用机制;4、通过系统的毒理学评价,确定人体等效性毒效剂量范围, 为指导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科学依据。通过以上研究,为系统揭示“十八反”中药配伍禁忌的科学内涵提供支撑,为丰富和发展中药配伍禁忌理论提供科学依据。6、在国内外学术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3040 篇,其中 SCI 收 录 1015 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12 项;7、培养博士后 23 名,博士研究生 34 名,硕士研究生 810 名。培养高层次青年人才 24 名。承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负 责 人:段金廒 教授科研骨干:唐于平 研究员 刘晓东 教 授 徐 立 教授 郝海平 副教授 宿树兰 副研究员 阿基业 副教授经费比例:28%课题四 “诸参辛芍叛藜芦” 配伍关系与毒效表征的基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本课题以十八反中的“诸参辛芍叛藜芦”为研究对象,围绕中药“十八反”配伍理论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项目总体目标,针对“诸参辛芍叛藜芦”配伍组合的药性与功效特点,开展“诸参辛芍叛藜芦”配伍关系与毒效表征的基础研究。首先进行“诸参辛芍叛藜芦”相关配伍毒性评价研究,明确“诸参辛芍叛藜芦”相反配伍的致毒/增毒特点;明确“诸参辛芍叛藜芦”中主要药材的化学组成,并考察相反配伍的体内外化学成分变化,明确相反配伍致毒/增毒的物质基础;在体、离体实验相结合考察相反配伍致毒/增毒的物质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及其生物学基础。最终阐明中药十八反“诸参辛芍叛藜芦”反与不反、如何反以及为什么反的科学内涵。1. 、 “诸参辛芍”与藜芦配伍的毒性评价研究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参照中药、天然药物急性毒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采用传统毒理学、毒性快速筛查技术、潜在毒性发现技术等相结合,进行“诸参辛芍叛藜芦”配伍毒性评价研究,确认已知毒性,发现潜在毒性。2. 、 “诸参辛芍”与藜芦配伍的致毒/增毒物质基础研究采用现代色谱技术特别是液质联用技术,建立“诸参辛芍叛藜芦”中各单药与藜芦相互配伍后毒性成分的指纹图谱及量毒关系;研究“诸参辛芍叛藜芦”配伍致毒/增毒的化学实质;明确药物配伍在体外发生的化学成分变化,发现药物进入体内后药物发生的代谢物变化。进一步利用毒性快速筛查技术、潜在毒性发现技术等进行毒性确认,最终明确相反配伍致毒/增毒的物质基础。3.、 “诸参辛芍”与藜芦配伍的前后的量-毒-时-效关系研究以药物体内 ADME 各环节为研究重点,以人参-藜芦配伍组合作为研究范例,进行体内过程研究,对人参-藜芦配伍多成分的体内过程进行同步定量分析,构建体内外物质的关联网络,系统研究人参-藜芦配伍前后化学成分吸收特点,分布规律、代谢转化、毒效物质排泄及蓄积致毒等,探讨人参-藜芦配伍前后体内动力学参数的差异,阐明其体内作用物质与毒性的关系。4. 、 “诸参辛芍”与藜芦配伍的致毒/增毒物质生物学机制研究采用分子生物学、蛋白质组学、现代色谱分析和液质联用技术,对藜芦中典型毒性成分的代谢特征进行动态性观察,找到受调控的 P450 酶及对藜芦有毒中药成分代谢影响及其与毒性效应的机制;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寻找并确定“诸参辛芍叛藜芦”中反药组合相互作用后与药物毒性成分发挥作用相关的肝脏代谢、信号通路及转录调控网络中蛋白质组的动态变化过程,寻找配伍药物毒效成分的体内作用靶点及诊断标志物,从分子水平揭示藜芦配伍致毒规律,进而系统揭示“诸参辛芍叛藜芦”配伍药物相互作用可能机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预期目标1、通过安全性评价体系的建立与毒性评价,构建基于 PXRCYP3A 通路的细胞筛选模型,从动物和细胞两个层面建立“诸参辛芍叛藜芦” 各单药及与藜芦配伍后毒性成分的毒效关系,明确回答“诸参辛芍叛藜芦” 配伍反与不反;2、揭示“诸参辛芍叛藜芦” 配伍组合致毒/增毒物质基础。通过现代色谱技术研究十八反中“ 诸参辛芍叛藜芦 ”的物质基础,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 ;3、阐明“诸参辛芍 ”与藜芦配伍 前后的量-毒-时-效关系,确定不同配比不同剂量下 LD50、MTD 参数的变化,确定有毒药物的安全剂量范围,提出各反药配伍组合的毒性动态变化范围;4、选择代表性配伍组合作为研究范例,进行体内过程研究,阐明其配伍前后体内动力学参数差异,明确其体内过程,阐明其体内作用物质与毒性的关系。5、阐明“ 诸参辛芍叛藜芦”配伍组合的相互作用和分子机制。通过在酶活性水平建立毒性评价技术平台和蛋白质组学技术,从分子和蛋白水平上揭示“十八反”配伍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机制;6、在国内外学术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1520 篇,其中 SCI 收录 5 篇以上;7、培养博士后 4 名,博士研究生 5 名,硕士研究生 10 名。1、通过安全性评价体系的建立与毒性评价,构建基于 PXRCYP3A 通路的细胞筛选模型,从动物和 细胞两个层面建立“诸参辛芍叛藜芦 ”各单药及与藜芦配伍后毒性成分的毒效关系,明确回答“诸参辛芍叛藜芦 ”配伍反与不反。2、揭示“ 诸参辛芍叛藜芦”配伍组合致毒/增毒物质基 础。通 过 UPLC-Q-TOF技术研究十八反中“ 诸参辛芍叛藜芦 ”的物质基础研究并建立相 应的数据库。3、阐明“ 诸参辛芍”与与藜芦配伍的前后的量-毒-效关系,确定不同配比不同剂量下 LD50、MTD 参数的变化,确定有毒药物的安全剂量范围,提出各药对的毒性动态变化范围。4、以人参-藜芦药对作为研究范例, 进行体内过程研究,阐明人参- 藜芦配伍前后体内动力学参数的差异,明确其体内过程, 阐明其体内作用物质与毒性的关系。5、阐明“ 诸参辛芍叛藜芦”配伍组合的相互作用和分子机制。通过在酶活性水平、mRNA 水平和蛋白水平建立基于 P450 酶的中 药毒性评价技术平台和蛋白质组学技术 寻找“诸参辛芍叛藜芦”单独或配对使用对 P450 酶及其他肝脏蛋白质丰度、翻译后修饰状态的改 变,并确定其 详细的修 饰位点。从分子和蛋白水平上进一步探讨“ 十八反” 配伍 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机制。6、研究成果将以论文形式在国际、国内重要学 术刊物上发表有价值的学术论文 15-20 篇,其中 SCI 论 文 5 篇以上,并总结申报军队国家级科技奖励。培养4 名博士后,博士研究生 5 名, 硕士研究生 10 名。承担单位: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 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负 责 人:王宇光 副研究员科研骨干:马增春 副研究员 梁乾德 副研究员 郝运伟 副研究员 孙爱华 副研究员经费比例:16%课题五 基于妨害治疗的中药“十八反”配伍基础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围绕项目总体目标,以中医药配伍理论为指导、 历代临床用药经验为参考、前期研究为基础为依托,从妨害治疗的角度研究中药“ 十八反”配伍禁忌。通过文献挖掘和知识发现寻找中药“十八反” 配伍应 用时影响相反组对(或方剂)内药物疗效的数据信息及潜在规律;在病理生理条件下评估“十八反” 代表性反药药对配伍组合及其含相反药对方剂是否存在干扰、改变、降低或消除药效的作用,探索影响因素;考察相关药对反药配伍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及体内相互作用过程,研究相反配伍妨害疗效的作用机理和生物学基础。以此阐述“ 中药药对两药配伍使用时即使既使不发生毒牲性增强现象也不等于安全有效,妨害治疗的药物也不适宜相互配合使用”的学术观点,为 十八反配伍禁忌的新涵义的认识提供科学依据,最终从妨害治疗角度揭示中药“ 十八反”反与不反、如何反以及为什么反的科学内涵。1、 “十八反”配伍妨害治疗作用的文献挖掘中药十八反是传统的中药配伍禁忌, “相反配伍将致毒性增 强或产生剧烈毒性”相沿成为 十八反的主要涵 义。然而,古人对于相反涵义还存在着另外一种认识, 本草衍 义补遗称:“(人参)与藜芦相反,若服一两参,入藜芦一钱,其一两参虚费矣!戒之!” ,其他医家也有类似这种“相反药物配伍药效抵消”的见解。我们前期的实验研究证明:有的相反组对(或在方剂中)可能干扰或妨害组对内药物的某些药效。为了提供相关妨害治疗研究的理论基础,本课题拟较全面收集梳理十八反中药配伍禁忌的古今文献, 基于梳理并提取历代医家、对“ 十八反”中药的临床实践经验, 现代名家医案、临床报道、医院 处方和实验 研究中有关“十八反”中药物质基础、 疗效及药理效应、毒性等妨害治疗的相关信息,通过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寻找其潜在规律。同时 ,分析药物性味归经、升降沉浮等属性与剂量比例、功效特点、毒性反应的配伍关系,探索“十八反”中药区别于其他中药和药对的特殊属性。2、 “十八反”配伍妨害治疗作用的药效学评价研究利用能较准确、客观反映临床实际的动物模型及药效指标,观察“ 十八反”代表性药对配伍组合及其含相反药对对模型动物药效的干预影响,评估相反组对(或和复方剂)在病理生理条件下是否存在干扰或妨害组对内药物的某些药效作用,探索其可能的影响因素。3、 “十八反”配伍妨害治疗作用的化学物质基础研究采用化学组学、药代动力学、药物代谢组学研究方法,考察“十八反”配伍前后体外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及配伍对入体成分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影响,明确“十八反 ”代表性组对 配伍妨害药效的物质基础 。4、 “十八反”配伍妨害治疗作用的生物学基础研究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或结论选择相应的动物模型和细胞模型,结合形态和功能,从整体、器官、细胞、分子和基因等不同层次考察配伍药物或相关成分产生妨害治疗作用的主要药理机理和部分生物学机制。预期目标1、完成研究代表性“十八反”配伍组合的妨害效应研究,探索妨害治疗的存在条件,从妨害治疗角度阐明 阐述“十八反”的配伍减效机制;2、揭示“ 十八反”配伍妨害效应的化学实质及其相互作用规律,并阐明妨害效应的生物学基础;3、阐明代表性“十八反”配伍组合及其方剂妨害治疗的理论基础。4、在国内外学术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1520 篇,其中 SCI 收录 5 篇以上;5、培养博士后 1-2 名,博士研究生 3-5 名, 硕士研究生 8-10 名。4、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 2025 篇,其中被 SCI 收录 510 篇。培养博士后 12 名,博士研究生 35 名,硕士研究生 810 名。承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科院长春应化所负 责 人:林 娜 研究员科研骨干:刘志强 研究员 彭春龙 研究员 宋凤瑞 教授 隋峰 副研究员经费比例:16%课题六 基于临床应用的中药”“十八反”宜忌条件及配伍关系研究主要研究内容1、从文献研究方面分析评价中药“十八反”配伍临床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1)“十八反”配伍及其方剂 的临床应用范围及文献特征分析 。从现代临床研究文献的角度,鉴定探讨是否存在“十八反 ”反药药对配伍组合的临床使用情况,再进一步 分析“十八反”药对配伍组合、剂量及其方剂的临床应用范围(病证及分布趋势)、特定适用对象及使用条件。从现代临床研究的角度反映“十八反”药对配伍组合 及其方剂的临床治疗应用 的情况现状。探索“十八反” 药对及其方剂治疗肿瘤临床研究文献中使用现状、配对规律、使用剂量、适用病症的关联性。(2)从文献角度进行“ 十八反 ”配伍及其方剂的治疗 性临床研究的疗效和安全性的评价。本着循证医学系统评价的思想,根据已经发表的临床研究文献,系统地评价“十八反”药对配伍组合及其方 剂在临床治疗领域的 疗效和安全性,为“十八反” 药物使用宜忌的基础研究及进一步的临床应用研究提供证据。2、从实验研究方面,以相关疾病模型为载体, ,方药结合研究中药“十八反”配伍应用的宜忌条件(1)以古方海藻玉壶汤为切入点,基于临床用药特点,设计特定的病理模型,从方药结合的角度,探讨不同给药剂量、配伍比例等因素对方中“ 十八反”药对配伍组合(海藻与甘草)生物效应的影响,探索其用药特点及规律。2010 年版中国药典一部中记载的海藻功能主治是“消痰软坚散结,利水消肿。用于 瘿瘤,瘰疬,睾丸 肿痛,痰 饮水肿” ,因此, 选择反映药物功效,又有临床基础海藻玉壶汤为切入点,研究海藻和甘草配伍应用的宜忌条件。本课题选择甲状腺肿大动物模型,通过研究海藻玉壶汤中,海藻和甘草在不同给药剂量、不同剂量配比、不同炮制品种等条件下,对模型动物的一般生理、血液生化指标以及组织器官的影响,探讨基于临床应用的海藻与甘草配伍对动物机体生物效应影响的宜忌条件,选择具有显著效果的配伍条件组合,根据实验结果进一步从甲状腺合成、 储存、 释放、调控等方面 进行药效机制的研究,并从整体动物实验和离体实验两个环节进行毒性机制的探讨,以期阐明海藻玉壶汤临床应用的宜忌条件和作用规律。(2)以古方甘遂半夏汤为切入点,基于临床用药特点,设计特定的病理模型,从方药结合的角度,探讨不同 给药剂量、 炮制品种、给药次数、配伍比例、 给药剂型等因素对方中“ 十八反”药对配伍组合(甘遂与甘草)生物效 应的影响,探索其用药特点及规律。2010 年版药典中记载甘遂的功能主治是“泻水逐饮,消肿散结。用于水肿胀满,胸腹积水,痰饮积聚,气逆咳喘,二便不利,风痰癫痫,痈肿疮毒”。因此,选择反映甘遂的主要功效泻水逐饮,又有临床基础的名方甘遂半夏汤作为切入点,研究甘遂和甘草的配伍宜忌条件。本课题选择腹水模型反映其临床应用“攻逐水饮”的特点,设计相关试验,在方中除甘遂及甘草外,其他诸药不变的情况下,对甘遂与甘草配伍的不同宜忌条件进行实验,选择具有显著效果的配伍条件组合,根据实验结果进一步从组织水平、激素水平、细胞分子水平进行药效机制的研究,并从整体动物实验和体外实验两个环节进行毒性机制的探讨,以期阐明甘遂半夏汤临床应用的宜忌条件和作用规律。研究目标1、基于中药“十八反”临床应用, 对的中药“十八反”相关文献进行收集整理,探讨 中药“ 十八反”药对配伍临床应用的宜忌条件及其规律,并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 本着循证医学系统评 价的思想, 对其疗效和安全性进行评价。 ;2、在特定病理条件下,以传统名方作为切入点, 以 “十八反”代表性反药配伍组合及其方剂,研究影响方中“十八反” 药对生物效 应的因素,探讨其效应机制,揭示其基于临床应用的宜忌条件及规律特点。 ;3、建立基于临床应用的中药“十八反”宜忌条件的研究平台,为研究相反药药对配伍组合临床应用宜忌条件提供研究思路与方法。 ;4、从多角度完善丰富中药“十八反”配伍禁忌理论,指导临床合理、安全、有效地使用中药“ 十八反” 药对 反药配伍。 ;5、培养博士研究生 4-6 名,硕士研究生 8-12 名,青年骨干教师 4-6 名;6、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2015-3020 篇。承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负 责 人:钟赣生 研究员 科研骨干:周学平 教授 孙红梅 教授 蒋萌王 旭 教授 洪 缨 教授 马长华 教授 经费比例:16%四、年度计划研究内容 预期目标第一年1、基于“十八反 ”的中药配伍禁忌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研究。主要对“ 十八反”中药古今文献信息进行收集与考证; 2、启动建立融数据存贮、展示、汇交、共享、分析、管理等功能为一体的管理平台;3、建立中药“十八反 ”毒性评价体系,开展乌头组、甘草组、藜芦组各反药配伍组合的毒性评价研究;4、初步建立中药“ 十八反”药味与反药配伍组合样品制备及化学物质库;5、启动中药“十八反 ”代表性反药配伍组合及方剂妨害治疗效应基础研究;6、从临床文献分析角度,考察分析中 药十八反配伍应用的宜忌条件。1、 归纳以“十八反” 为代表的历代中药配伍禁忌理论和临床经验;2、 建立多属性、多层次的数据挖掘模型;3、 初步评价中药“十八反” 各反药配伍组合反与不反;4、 初步明确“十八反” 代表性反药配伍组合及方剂配伍的妨害治疗效应;5、 明确临床应用的反药配伍组合的宜忌条件;6、 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10-15 篇,其中 SCI 收录 2-4 篇;7、 培养博士研究生 1-2 名,硕士研究生4-6 名。第二年1、基于文献信息数据结合实验 研究结果,进行中药“十八反” 配伍关系的数据挖掘研究;中药“十八反” 在方剂中的应用 特点与知识发现;2、基于古今文献信息和研究结 果信息的集成和分析,初步创建我国中 药配伍禁忌数据库;3、反药配伍组合致毒/增毒特点及毒性程度研究;4、中药“十八反 ”配伍前后毒效物质基础研究;5、中药“十八反 ”各反药配伍量-毒- 时-效关系研究6、中药“十八反 ”体内过程研究;7、“十八反”代表性反药配伍组合及方剂妨害治疗的物质基础研究;8、选择含有反药配伍的代表性方 剂海藻玉壶汤,研究其宜忌条件与配伍关系。1、 建立适宜的中药配伍禁忌数据挖据模型;2、 初步创建我国中药配伍禁忌数据库;3、 明确反药配伍组合致毒/增毒特点及毒性程度;4、 初步揭示中药“十八反” 配伍前后毒效物质基础研究;5、 阐明各反药配伍组合的量毒效关系与特点;6、 初步发现各反药配伍组合的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特点;7、 初步明确中药“十八反” 代表性配伍组合妨害治疗的毒效物质基础;8、 初步阐释反药配伍组合在海藻玉壶汤中的宜忌条件与配伍关系;9、 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20-25 篇,其中 SCI 收录 5-7 篇;申请专利 1-2项;10、培养博士后 1 名,博士研究生 2-3名,硕士研究生 6-8 名。研究内容 预 期目标第三年1、 以文献资料结合实验数据, 针对不同病证发现反药配伍特征性关联关系;2、 采用整体、器官组织等评 价指标, 对反药配伍组合致毒/增毒/减效的作用机理进行研究;3、 中药“十八反” 配伍前后毒效化学成分群研究;4、 采用多因素非线性回归、人工神 经网络、智能机器学习等方法,对中药十八反配伍前后化学物质变化与毒效作用进行关联研究;5、 中药“十八反” 体内相互作用研究;6、 “十八反”妨害治疗代表性反药配伍组合体内过程研究;7、 含有反药配伍的代表性方剂甘遂半夏汤的宜忌条件和配伍关系研究。1、 发现十八反各配伍组合的特征性配伍关系;2、 完善中药配伍禁忌数据库;3、 初步揭示反药配伍组合致毒/增毒/ 减效作用机理;4、 初步阐明反药配伍组合致毒/增毒/ 减效的毒效成分;5、 分析获得致毒/增毒/减效相关化学物质;6、 初步阐明各反药配伍组合体内相互作用机制;7、 初步阐明反药配伍组合产生妨害治疗的体内作用机理;8、 初步揭示反药配伍组合同方配伍的宜忌关系;9、 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20-30 篇,其中 SCI 收录 3-5 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2-3 项;10、培养博士后 2-3 名,博士研究生 3-4名,硕士研究生 6-10 名。第四年1、 完善数据存贮、展示、汇交、共享、分析、管理等功能为一体的管理平台;2、 丰富中药配伍禁忌数据库;3、 采用细胞、分子水平评价指 标, 对反药配伍组合致毒/增毒/减效的作用机理进行研究;4、 中药“十八反” 毒效化学成分群的分离制备,丰富化学物质库;5、 采用分子生物学、蛋白质组 学、 现代色谱分析和液质联用技术,建立各反药配伍组合对 P450 酶产生诱导或抑制的技术平台;6、 基于药代动力学与药物代谢酶研究代表性反药配伍组合的妨害物质相互作用;7、 研究不同病理状态、给药 途径、 给药次数、配伍比例、不同剂型等因素对生物效应的影响。1、 建立在线的项目研究数据汇交管理平台;2、 完善中药配伍禁忌数据库;3、 从细胞分子水平揭示反药配伍组合致毒/增毒/减效作用机理;4、 获得毒效化学成分,以供分析;同时丰富化学物质库;5、 明确十八反配伍组合对 P450 酶活性、mRNA 及蛋白质表达水平的影响;6、 揭示“十八反” 代表性反药配伍组合及方剂配伍前后对相关成分吸收、分布、排泄等环节的变化规律;7、 揭示其临床应用的宜忌条件与配伍关系;8、 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20-30 篇,其中 SCI 收录 6-8 篇;9、 培养博士研究生 4-6 名,硕士研究生8-10 名。研究内容 预 期目标第五年1、 丰富完善在线的项目研究数据汇交管理平台;2、 建立较为完善的中药配伍禁忌数据库;3、 基于信息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总结归纳中药“十八反” 配伍禁忌的科学内涵、提炼形成和丰富完善中药 配伍理论;4、 在各课题组的研究结果基础上,基于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对各种 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分类研究,提取不同反药配伍组合间共同及差异部分,与中医药配伍理论和药性理论有机联系与密切关联,形成中药“十八反”配伍关系与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5、 创建中药配伍禁忌研究模式;6、 形成“十八反” 中药配伍禁忌宜关系示范性研究思路与方法,提炼形成中药十八反配伍禁忌理论, 进 而丰富和发展中药配伍理论体系。1、 丰富完善在线的项目研究数据汇交管理平台;2、 建立较为完善的中药配伍禁忌数据库;3、 创建中药配伍禁忌研究模式,为同类研究提供示范性;4、 通过中药“十八反” 配伍关系及其科学实质的系统研究,形成一个有结论性的、能够指导临床实践的、具有理论性的研究成果。为我国中药配伍禁忌和药物安全性研究提供示范,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指导,为制定我国中医临床用药配伍禁忌指南和安全用药指导原则奠定基础,丰富和发展中医药配伍理论,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健康需求做出应有的贡献。5、 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25-30 篇,其中 SCI 收录 5-8 篇;6、 培养博士后 2-3 名,博士研究生 3-5名,硕士研究生 8-10 名。高质量完成项目。一、研究内容本项目以古今信息数据挖掘为支撑,以药物安全性评价、毒理毒代、毒效物质、药物相互作用等现代研究方法,揭示“十八反” 反药配伍组合的毒效表征及其机理;评价中医临床常用代表性反药组合及其同方配伍妨害治疗的效应机制与理论基础;基于临床从反药配伍及同方配伍不同层面揭示宜忌条件及配伍关系,从而对科学假说进行验证,揭示其科学内涵,提炼形成 创新知识和丰富发展中药配伍禁忌理论。提出科学假说中药“十八反 ”是药性相反或相制的代表性组合;相反药对的构成剂量物质变化具有特定的毒效表征;妨害治疗及宜忌转化是反药配伍规律的辩证体现。拟解决关键科学问题1、客观界定和明确回答中药“十八反” 各反药配伍组合 “反”与“ 不反”;2、系统揭示中药“ 十八反 ”各反药配伍组合“反”的化学实质与生物学基础;3、科学阐明中药“ 十八反 ”代表性反药组合同方配伍的妨害与宜忌条件; 4、阐明以十八反为代表的中药配伍禁忌理论的科学内涵。围绕科学假说和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以下研究工作:(一)基于“十八反”的中药配伍禁忌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研究1、中药“十八反”文献数据的收集考证及数据库建立(1)“配伍禁忌 ”是指一般情况下不宜相互配合使用的药物,传统中药的禁忌主要包括“十八反、十九畏”, 本经明言:“勿用相恶 相反者” 。回顾五十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和研究经验,为项 目研究参考。收集整理与本项目研究相关的古今文献,考证 各“ 十八反”中药的衍化过程,整理归纳历代医家对“十八反” 中药的理论阐述、历 代相反药项的范围 和临床实践经验, 现代名家医案、临床报道、医院处方和实验研究文献,分析提取以“十八反”为代表的配伍禁忌相关内容,探讨其来源、范围、 现状和有争议的问题。(2)通过规范文献信息,建立基于“十八反”的中药配伍禁忌数据库,主要包含“十八反”中药相关的历 史文献、中药和方剂资料、临床案例,以及现代研究获得的物质基础、效应、毒性相关数据信息。 设计特征性关 联检索策略,为本项目研究开展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2、 “十八反”中药配伍关系的数据挖掘研究探索改进更适用于方药特征的挖掘方法,建立适宜于中药配伍多属性、多层次关系研究的数据挖掘模型,进行挖掘算法和模型的适应性评价。以“ 十八反”中药为代表, 针对反药配伍特点开展数据挖掘研究,分析 药物性味归经、升降沉浮等属性与剂量比例、功效特点、毒性反 应的配伍关系; 发现“ 十八反”中药区别于其他中药和药对的特殊属性, 为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数据支持。3、 “十八反”同方配伍的特征条件和应用特点“十八反”中药的临床应用主要表 现为在方剂中与其他 药物配伍共同发挥功效。通过对方剂组成、功效、主治病 证、配伍关系等内容的比较分析,建立相关模型,提取特征性关联关系,分析在不同方 剂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十八反”具体应用的病证特点,以及针对 不同病证,配伍的 药物种 类、 剂量、给药方式,为“十八反”中药能否在临床安全、合理应用提供参考。4、建立项目研究数据汇交管理平台基于项目研究的数据特点,建立融数据存贮、展示、 汇交、共享、分析、管理等功能为一体的数据管理平台,形成多维、 动态、实时、在线的 E-Science 项目研究模式,使各课题之间形成有机整体,并为整合文献和实验信息,丰富中 药配伍禁忌理论提供支撑。(二)中药“十八反”毒性评价体系的建立与毒性评价研究以安全性评价经典方法为主,结合体外及快速筛查体系,对中药十八反配伍致毒/ 增毒特点及其毒性程度进行系统评价,科学界定其“反”与“ 不反”。1、经典毒理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及其反药配伍毒性评价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剂量范围,建立基于整体、器官、细胞及分子水平的毒性评价体系,观察中 药“十八反“配伍前后毒性发生与否及其致毒程度,评价毒性作用靶部位;考察不同给药剂量、不同检测指标配伍毒性的产生及变化。通过单次及多次给药毒性研究,以 LD50、血常 规、血生化、尿常规、尿生化、病理组织学检查等指标为依据, 获得毒性评价结果, 为进 一步研究提供依据与指引。2、快速筛查体系的建立及其反药配伍毒性筛查(1)基于模式生物的毒性评价与快速筛查。考察不同给药方法、不同药物剂量、不同 检测指标药物对模式生物生理状态的影响,并对其急性毒性数据 进行相关性分析,建立模式生物用于毒性快速筛查的方法学。(2)基于体外高通量模型的快速筛查。采用体外组织器官、细胞、亚细胞、分子等水平的模型,评价“十八反” 的致毒/增毒特点及毒性程度。针对代谢酶干扰构建含 CYP3A4 、CYP1A1、CYP1A2 等调控区应答元件序列的报告基因细胞模型,快速 筛选药物配伍对代谢酶的影响;针对神经毒性,构建神经轴突生长、神经细胞毒、神经递质、MAO 和 AChE 快速筛选技术。3、安全药理学评价体系建立及其反药配伍毒性评价通过安全药理学方法评价“十八反” 配伍前后产生的与治 疗目的无关的效应,主要包括观察指标:精神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研究其致毒 /增毒类型和毒性程度。采用已建立的整体动物与体外评价方法和模型,系统研究中药十八反基于常用剂量的单次给药及多次给药后产生的毒性效应、毒性作用靶器官、靶组织等;利用非线性生物信息学技术进行毒理数据的整合与分析,评估其致毒增毒的特点及毒性程度,初步判断其可能的致毒/增毒机理,客观界定中药十八反配伍反与不反,为 深入研究其致毒/ 增毒机制提供依据与指引。(三)中药“十八反”毒效物质基础研究1、中药“十八反”反药配伍组合样品制备及化学物质库的建立“十八反”涉及药材均统一基源、产地、 饮片规格等,质量符合 2010 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项下标准。 遵从中医临床主要传统汤剂/散剂的不同剂型用法,合理设计供试样品的制备方案;在毒效评价引导下,逐级分离/分析毒效物质基础,建立化学物质库,为分析其配伍前后毒效物质变化及规律奠定基础。2、中药“十八反”配伍前后毒效物质变化研究以甘草组、乌附组和藜芦组 3 个系列组为研究对象,利用现代分离分析多级联用技术, 对各相反药对配伍前后毒效物质的化学指纹图谱及化学成分定性定量比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