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文(IV).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843881 上传时间:2019-12-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文(IV).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2020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文(IV).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2020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文(IV).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二政治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文(IV)分值:100分 时间:100分钟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党的相关文件指出,要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这里的“文化”是( )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指科学知识或受教育的程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A. B. C. D.2.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事业得到繁荣发展,这不仅改变了每一座城市,更改变了每一个人,百姓生活“更幸福更有尊严”。这说明( )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发展的基础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优秀文化能塑造人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促进社会发展A B C D3.慕课(MOOC)是新近涌现出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它是为了增强知识传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组织发布的、散布于互联网上的公开课程,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有力促进了现代教育的发展。慕课的出现及发展表明现代信息技术( ) 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 是文化传播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使教育手段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 具有选择、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A. B. C. D. 4.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说:“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这体现了(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 民族虚无主义会迷失文化发展的方向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批判继承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源泉A. B. C. D.5.由于算盘制作简单,价格便宜,珠算口诀便于记忆,运算又简便,所以在中国被普遍使用,随着中国对外交往的发展,算盘陆续流传到了日本、朝鲜、美国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材料表明( )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世界各国文化存在差异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算盘的流传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A B C D6.安徽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不同区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滋养了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新安文化,三种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这体现了( )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同地域决定不同文化的发展 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统一A. B. C. D.7.中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历久弥新。下列诗句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的是( ) 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先锋 勇于义而果于德,不以贫富贵贱死生动其心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A. B. C. D.8. 汉字听写类电视节目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走红,让不少国人惊呼自己已经“不会写字”。这一“汉字危机”现象再次提醒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汉字书写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这是因为汉字是( )人类文明世代相传的重要标志 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重要见证 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播媒介A. B. C. D. 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在当代中国,我们应该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请完成9-10题。9.下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 它体现了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凝聚着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它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 它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提和基础A. B. C. D.10.内容通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关键所在。通俗化并不是简单化,更不是庸俗化,它是思想美、语言美与形式美的统一,是准确与生动的统一,是深刻与简明的统一。可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俗化,就应该( ) 用通俗娱乐文化取代高雅严肃文化 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将文化创新的立足点放在文化的形式上 用多彩的形式诠释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A. B. C. D.11.“中国梦”提出以来,我国文艺创作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同时,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等问题。对此,认识正确的是文化生活有喜也有忧 二者是由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引起的需要国家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文化需求A B C D12某地政府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设立学习讲堂、民风廊、励志廊等,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促进了农村文化从单纯娱乐向更高精神层面的飞跃。该地的成功经验表明,新农村文化建设要( )A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抵制农村通俗文化 B承袭农村传统习俗,提高农民道德修养C积极发展文化产业,保障农民文化权益 D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丰富农民文化生活13.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前进,关键是( )A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B 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C 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 D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结合14.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了方向,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能沾满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这说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 )推动公益性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坚持“双百”方针以促进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弘扬主旋律,把文艺作品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工作的出发点A B C D15.高尔基说:“智慧是珠宝,如果用谦虚谨慎镶边,就会更加绚烂夺目。”这表明( )A.只要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就一定能提高科学文化修养B.思想道德修养决定科学文化修养C.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有利于促进思想道德修养D.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有利于促进科学文化修养16.哲学总揽一切,综括一切,仰观宇宙之无穷,俯究万物之运动,“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这段话表明( )A.哲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B.哲学把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的关系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C.哲学是一门包罗万象,囊括万物的科学D.哲学从一般规律中概括总结出特殊规律17. 下列表述中,围绕哲学基本问题中的本原问题展开的是( )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 没有不可认识,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未有此气,亦有此理,理生万物 A. B. C. D.1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 )对立。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C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19.贝克莱认为“存在即被感知”,王夫之认为“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这两种观点体现了( )的分歧。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与主观唯心主义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20.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社会发展的进步和谐,对人们思想意识和社会道德风尚都会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这反映出( )哲学可以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哲学反作用于一定形态的经济 哲学可以为社会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哲学对社会发展具有决定作用A. B. C. D.21. 对右图理解正确的是 ( ) 形而上学从属于唯心主义,辩证法从属于唯物主义 辩证法要么与唯物主义相结合,要么与唯心主义相结合 哲学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A B C D22. 李克强用“骑自行车”比喻中国经济的发展:“稳”不意味着不动,“不动就会像骑自行车,会摔下,所以我们要稳中求进,稳中有为。”这说明( )A.静止是无条件的、永恒的 B.运动和静止是不可分割的C.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D.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23. 对右图漫画中“只有翅膀是不够的,还要有对蓝天的渴望”这句话理解最恰当的是( )A. 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和主动创造性 B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具有历史性C.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促进作用 D. 意识对生理活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24.据报道,由于人类不加节制的活动,南极冰盖每年消融570亿吨,使海平面上升,地球水域面积扩大,导致雨季延长,各地洪水频发。这一事实告诫我们( )A.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B.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客观联系C.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要发挥主观能动性D.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25.陶渊明“结庐在人境”,却感到“而无车马喧”。朱自清听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却认为“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出现这些认识现象是因为( )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客观存在意识对外部世界的反映具有主动性和自觉选择性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的局限性影响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人的主观世界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A B C D第部分(非选择题 共50分)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计50分。)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xx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做好xx年的工作,对于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所确定的各项战略任务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推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应“立足当代中国实际,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借鉴世界文明成果,推进文化创新,创作生产更多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1)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推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理由。(8分)(2)推动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应“借鉴世界文明成果”。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点?如何理解这一特点及其作用?(6分)27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声的力量,在日常的生活中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塑造着孩子的人格。“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有好的家风,才能汇聚起好的国风。好的家风是社会精神文明的具体化,对社会精神文明起着深化、巩固的作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风敦厚尤显重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指引人们传播正能量。(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重视家风建设的重要性。(8分)(2)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角度,为青少年如何继承家风提出两条建议。(4分)28.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提高文化对外开放水平,扩大文化领域对外开放,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文化对外开放格局,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深化改革开放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12分)29.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逻辑。“新常态”,是指事物发展由原来的状态,转入到一种新的、稳定持续的正常状态。正确对待新常态,必须走出经济发展上的狂热躁动和高速偏好,准确认识形势,顺应经济社会规律,立足科学发展,推动转型升级。同时高度重视和防范各种风险,早作谋划,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尽可能减少其负面影响。请运用辩证唯物论知识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12分)安庆一中xx第一学期高二政治期末考试答案(文)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5BCAAD 6-10ABCBD 11-15ADCBD 16-20BCCAA 21-25DBDAC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计50分。)26.(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推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能够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推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有利于促进文化传播。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推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推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有利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四点8分)(2)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2分)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这种包容性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4分)27(1)优良的家风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重视家风建设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地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优秀的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优秀的家风必然会为经济政治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促进社会的发展。(四点8分)(2)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某故鼎新。发挥教育,大众传媒等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4分,任意两条即可)28. 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深化改革开放将为文化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素材、提供更多的条件。社会制度的变革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必须进行文化体制的改革创新,为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才能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文化创新能够为进一步促进改革开放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四点12分)29.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我们要正确认识当前的经济形势。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我们要正确对待新常态,推动转型升级。规律是客观的,要求我们按规律办事。我们要顺应经济社会规律,立足科学发展。规律是客观的,我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规律造福人类。面对风险,我们要早作谋划,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尽可能减少其负面影响。(四点1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