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二语文失街亭课时同步复习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843058 上传时间:2019-12-0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二语文失街亭课时同步复习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2020年高二语文失街亭课时同步复习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2020年高二语文失街亭课时同步复习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二语文失街亭课时同步复习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基础过关看一看,很简单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寻思() 辎重() 偏裨之事()B.熟谙() 城垣() 掎角之势()C.祁山() 睿智() 山僻小路(b)D.鼓噪() 垓心() 自隳志气()答案:D解析:A.辎;B.垣;C.僻。2.下列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A.倍道而行 措手不及 屯兵扎寨B.势如劈竹 言过其失 叮咛告诫C.力穷势孤 置之死地而后生 土崩瓦解D.明正军律 凭上视下 漫山遍野答案:B解析:失实3.下列句中画线的词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B.凡呈商议停当而行,不可轻易C.下寨必当要道之处,使贼兵急切不能偷过D.今令汝接应街亭,当阳平关冲要道路答案:D解析:得罪:获罪 轻易:随意更改 急切:立即,马上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仪器来观察世界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由此也改变了我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B.新牌坊立交桥的建成将大大缓解交通高峰期的堵车问题。C.由于适当的温度有助于化学反应速度,工期将选在气温较高的5、6月份。D.这些事故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主管领导和管理部门对安全生产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答案:A解析:B项搭配不当,不能“缓解”“问题”;C项搭配不当,应是适当的温度有助于化学反应;D项为不合逻辑,高度重视应为主管领导和主管部门,而“引起”表被动是事件引起了的重视。巩固提高想一想,设问题5.下列对人物性格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却说马谡、王平二人兵到街亭,看了地势。马谡笑曰:“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写出了马谡的狂妄和麻痹轻敌。把诸葛亮的千叮万嘱当作耳旁风,语气中不乏讥笑诸葛亮的谨慎乃多余之意。B.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劈竹。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回不!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尚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写出马谡狂妄自大轻敌,迷信于书本理论,纸上谈兵,并以此炫耀于人;听不进别人意见,刚愎自用。C.昭曰:“男亲自哨见,当道并无寨棚,军皆屯于山上,故知可破也。”懿大喜曰;“若兵果在山上,乃天使吾成功矣!”遂更换衣服,引百余骑亲自来看。马谡在山上见之,大笑曰:“彼若有命,不来围山!”对方一眼看出自己的致命之处,衬托马谡的疏忽肤浅,而马谡“大笑”则进一步反映出他的盲目自信与狂妄的性格特征。D.孔明唤入,左右呈上图本。孔明就文几上拆开视之,拍案大惊曰:“马谡无知”这一“惊”字表现力很强,表现出诸葛亮的聪明睿智与敏锐之处,也从侧面反衬出马谡的浅陋无知。答案:A解析:作“狂妄”理解有点牵强6.下列各项关于情节结构特点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课文前面两段叙述交代诸葛亮临战前的战术部署,一方面表现了他杰出的军事才能;另一方面有领起下文的作用。街亭一役错综复杂的战斗实际上都在他的预料和部署之中,可谓前后勾连。B.枝干结合,互为补充,故事圆满无漏。街亭一役正面战场的描述是干,其他的则为枝。正面叙述交代以干为主为先,“枝”的交代则借王平之口在战后“补叙”出来,这样既不冲断主要故事情节,又不留下破绽。C.自成格局,相对独立。点将是情节的启端,据山扎营是情节的发展,激烈的街亭交锋,拉锯式的鏖战是情节的高潮,退守阳平关是情节的结局。就故事来说,又启束相应,相对独立,这是我国古典小说的情节结构经验。D.情节曲折有致,一宕再宕,一步三折。马谡落荒而逃,张郃尾随死追,情节一折;中途有魏延的及时增援,形势大有转机,但不意突遭魏方重兵埋伏,情节又一折;于此千钧一发之际,王平率兵来援,情节又为之一起。王平、魏延突围后与高翔合路计议夜袭魏营,又遭埋伏,直到列柳城失陷,退守阳平关,情节才彻底顿落下来。阿鲁威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答案:A解析:“领起下文”不妥,应为“照应后文”。7.对这首小令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酾酒临江,横槊曹公”,意思是说,曹操面对着大江酌酒,横执着长矛吟诗。“横槊”即苏轼赤壁赋中“横槊赋诗”的省略。B.“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意思是说,东吴能建立王业,是因为孙权借助东风,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C.“便成名八阵图中”,是化用杜甫八阵图中的诗句“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来概括诸葛亮出山以后的历史功绩。D.“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雄:刘备、孙权及曹操。答案:D解析:“刘备”应为“诸葛亮”。拓展应用跳一跳,够得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811题。 在三国演义众多艺术形象中,作者理想的明君贤相便是刘备、诸葛亮。“三顾茅庐”是诸葛亮出场的文字,从所用笔墨可看出作者的用心。 “三顾茅庐”之前,以“元直走马荐诸葛”“司马徽荐名士”直接铺垫。刘备得知卧龙的真实姓名与隐居地后,便决定亲往隆中求贤。“三顾茅庐”情节曲折,跌宕多姿,结构精巧,境遇奇幻。刘备三次拜见诸葛亮,情节极易重复但作者却能挥洒自如,写得生动活泼,饶有情趣。 第一次是刘备初访,通过一路所见,介绍了卧龙冈的环境:高冈流水,疏林茅舍,苍松翠竹,绿草鲜花。卧龙冈如此清逸,幽雅,烘托出诸葛亮的精神和品德。二访诸葛亮,刘备是探明孔明已回家。刘备冒着风雪严寒躬请贤士。这一节一波几折,先是路旁酒店,见人作歌误为孔明,及至草庐,吓门问童子,童子回答“现在堂店上读书”,刘备大喜,读者也以为孔明正抱膝长吟了,不料却是孔明之弟。正当刘备失望欲回之时,忽见童子招手叫道“老先生来也”。刘备下马便拜,原来是卧龙的岳丈。刘备只好冒着漫天大雪,怅惘而归。作者通过这一波三折将刘备思贤若渴的急切心情表达出来了。 三顾茅庐时,孔明恰好在家,可正睡觉,刘备恭候阶下,忽见孔明翻身,原以为醒了,结果又朝里睡去,终于醒了,又入后堂更衣。变幻无穷的布局,人物的言行,情节的安排,细节的描写,都十分贴切。作者既刻画了人物性格,又产生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三顾茅庐”除情节曲折跌宕外,作者还善于运用铺垫、渲染与烘托等手法刻画人物,表现主题。例如作者通过刻意描写诸葛亮的朋友、弟弟、岳丈等人物,烘托诸葛亮。这些人物都是一些超脱世俗,极高雅又有文采的人,作者用这样一些人物将“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的隐士展现在我们面前。刘备求贤若渴的心情,诸葛亮才智隽永的形象跃然纸上。 “三顾茅庐”可谓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一笔。8.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诸葛亮正在昼寝,刘备就久立阶下,这表明刘备怎样的心情?9.作者借刘备的眼睛描写诸葛亮的外貌,这种描写有什么作用?(可分条表述)10.第4段中,诸葛亮分析天下形势的文字,初见他_、_、_的长远的战略思想。他虽身在隆中,但对天下大事已了如指掌,这都表现出他_、_的才能,有_的宏愿。11.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刘备三兄弟这次拜访诸葛亮时,张飞拱立阶下,在诸葛亮仰卧于草堂之上时大怒,要放火把诸葛亮烧起来,这是衬托的手法。B.诸葛亮醒后,见到刘备,说“不胜愧报”,是应付刘备的托辞,后来被刘备真情打动,才说出心里话。C.诸葛亮是中国封建时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小说则把他写成了忠贞和智慧的化身和充满传奇色彩的超人形象,与历史事实不相符。D.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茅庐,终于迫使诸葛亮“愿效犬马之劳”。E.这段文字用朴实的语言,客观地评述了三顾茅庐一节的艺术特色。8.答案:为安邦定国而求贤若渴的心情。解析:本题需要结合“三顾茅庐”的具体情节,进入角色,深入体会刘备当时的心情。9.答案:一是展示诸葛亮的隐士形象,二是增添诸葛亮形象的传奇色彩,三是表明诸葛亮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解析:这是对诸葛亮的侧面描写,透过这些描写,立体的折射出诸葛亮的丰满形象。10.答案:据蜀、联吴、抗魏 博学多识、智慧过人、安邦定国。解析:本题需要结合具体作品中人物的语言描写进行深入品味作出答案。11.答案:BD解析:B“应付刘备的托辞”说法不当;D“迫使”说法不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