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复习:诗歌鉴赏试题详解精选集赏析.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841990 上传时间:2019-12-0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复习:诗歌鉴赏试题详解精选集赏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考复习:诗歌鉴赏试题详解精选集赏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考复习:诗歌鉴赏试题详解精选集赏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复习:诗歌鉴赏试题详解精选集赏析 是荆公的写景佳篇。据王直方诗话说,本篇深受苏东坡喜爱,东坡曾手写此诗。诗题一名即事。唐李白轻舟去何疾!已到云林境。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岩中响自合,溪里言弥静。无事令人幽,停桡向余景。【注】清溪:水名,在今安徽贵池北。桡(ro):桨。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析。(4分)9. 请赏析颔联“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的写景技巧。(4分)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首联写舟之“轻”“疾”,表现出诗人“入山中”的畅快与惊喜;中间两联,诗人置身山水,与鱼鸟为伴,心情愉悦而恬淡;尾联,诗人被山间幽美夕景所吸引,“停桡”驻足,沉醉其中。 (4分,第点1分,第点3分。意思对即可)9.俯仰结合(远近结合)。诗人“起坐”舟中,俯视溪底,鱼儿往来;抬望四周及上空,鸟儿翩飞。一俯一仰,景物层次分明,形象生动,富有画面感。动静结合。诗人行舟观景,青山倒映在水中,随溪水荡漾。景象逼真,巧妙地融山水于一体,寓静于动,蕴含生机,别有情趣。 (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答其它技巧,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浪淘沙秋江张炎万里一飞蓬,吟老丹枫。潮生潮落海门东。三两点鸥沙外月,闲意谁同?一色与天通,绝去尘红。渔歌忽断荻花风。烟水自流心不竞,长笛霜空。【注】张炎,南宋词人,宋亡后曾北游元都谋官,后失意南归,落魄而终。(1)上片中的“飞蓬”“鸥”两个意象分别有何作用?(4分)(2)联系全词,谈谈你对最后一句“长笛霜空”的理解。(3分)(1)“飞蓬”用了比喻手法,作者把自己比作漂泊不定的蓬草,体现了孤苦无依、凄凉的心境;“鸥鸟”用了反衬手法,通过写鸥鸟的闲适反衬作者的悲苦。(手法、情感各1分,共4分)(2)这一句用了以景结情(或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以声衬静)的手法(1分),在一片寂静的霜空中传来婉转凄凉的长笛声,营造了凄清的氛围(1分),含蓄表达了词人欲排遣却无法消除的悲苦心境,令人回味无穷。(1分)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秋江景色的小令。作者晚年曾在浙东、苏州一带漫游,从令中提到的“海门”来看,写于晚年的可能性较大。 “万里一飞蓬”,开首便交代自己有如飘泊不定的蓬草。在张炎的词中,“断梗”、“浮萍”和“飞蓬”的形象不断出现,如“试问清流今在否,心碎浮萍多少”(南浦(别本),“空怜断梗,梦依依,岁华轻别”(凄凉记),“深沉最苦,便一似、断蓬飞絮”等等。作者此际登临,首先意识到的是自己有如万里江山一点微不足道的“飞蓬”,其悲凉心境便不难体会到了。“吟老丹枫”,时令正值深秋,秋风吹拂下,作者在飘零欲坠的红色枫叶下吟着愁苦的词句。张炎曾有词:“枫冷吴江,独客又吟愁句”(绮罗香),“未觉丹枫尽老,摇落已堪嗟。无避秋声处,愁落天涯”(甘州),这些愁苦的意象正是彼时作者心境的反映。开首二句作者尚未写情,则悲苦之情已经溢出句外。“潮生潮落海门东,三两点鸥沙外月”。这两句所刻画的画面极富立体感,且动静结合。此时也许恰值傍晚,暗蓝色的天幕,一弯秋月已然升起,三两只沙鸥正自由自在翱翔,下面便是涌上迅即又退下的潮水。古代文人对自在闲适的沙鸥有一种特殊的偏爱,在张炎词作中,写及沙鸥的也相当多。“闲意谁同?”是说沙鸥这种闲情逸致谁能比得上?很显然,对于沙鸥,满腹忧愁的作者是自叹弗如的。 “一色与天通,绝去尘红”。下片续写自己登临之所见。作者的目光放得更远。秋风肃爽,虽已是傍晚,但能见度仍很高,极目望远,水天一色,浑无际涯,似乎是独立于尘世之外的境界。在这寂静的环境里,夹杂着获花香的秋风送来忽断忽续的渔歌。词写到这里,整个画面愈发显得有色有声,宛如一幅肃爽秋景图。“烟水自流心不竞,长笛霜空”。“不竞”,意为不争。诗经大雅桑柔:“君子实维,秉心无竞。”这是一个倒装句,应为“心不竞(如)烟水自流”。作者从“登山则情满于山”,到心境为景色所陶治;从“闲意谁同”到“心不竞”如“烟水自流”,这里可看出作者登临时的情感发展轨迹。末句以景作结,写得很是肃爽。沈义父乐府指迷曾言:“结句须要放得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理由是以情结尾,“往往浅露”。此语虽未免绝对,却也不失为一家之言。试看:在一片寒冷的霜空中,传来婉转凄苦的长笛之声,这笛声正撞击着一位有如飞篷飘萍般游子的心弦。即事王安石径暖草如积, 山晴花更繁。纵横一川水, 高下数家村。静憩鸡鸣午, 荒寻犬吠昏。归来向人说, 疑是武陵源。 试题一:从首联可以看出作者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由此联想到陶潜桃花源记中描写美景的哪两个句子?参考答案是春末或夏初。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答题区间是首联。从“暖草如积”可知不是初春与盛季,更不是秋冬两季,应为春夏之交;“山晴花更繁”也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其中“草如积”与“芳草鲜美”同意同境,“花更繁”与“落英缤纷”同意同境。“落英”也解释为“盛开的花”。)赏析 此诗描绘山村春景。山明水曲,草盛花繁,村舍疏稀,鸡犬相闻,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环境幽美如画,“纵横”、“高下”。这一联以“纵横”“高下”为对,经纬交错,构织了一幅谐和匀称的画面:一道河水曲折流过,村中高高低低地散布着几户人家。这两个词,不仅突出了乡村山高水阔的环境特点,更显出自由宁静的气氛。洞仙歌泗州中秋作晁补之(宋) 青烟幂处,碧海飞金镜。永夜闲阶卧桂影。露凉时、零乱多少寒螀,神京远,惟有蓝桥路近。 水晶帘不下,云母屏开,冷浸佳人淡脂粉。待都将许多明,付与金尊,投晓共、流霞倾尽。更携取、胡床上南楼,看玉做人间,素秋千倾。8请赏析“青烟幂处,碧海飞皇镜”“幂”、“飞”二字的妙处。(4分)答:9联系全词,词人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4分)8“幂”是覆盖的意思,描绘出夜空像茫茫碧海、无边无际的景象;“飞”字写出月亮突然升起的景象,使人感到似是月亮从何处飞来,充满惊异欣喜之情。(4分)9词人在泗州的孤寂心境和无助的感慨,词人对美好月色的喜爱眷恋之情,词人在政治上失意的苦闷之情,希望人间消除黑暗和污浊的期盼之情。(4分)【赏析】:此词写作者任泗州知府时,写下这首词不久作者就亡故了。这首词遂成绝笔。中秋,碧蓝的夜空,托起一轮如金盘的圆月。月光将桂树的影子,整夜投射在石阶上。秋霜降临,蝉声稀疏零乱。帝京虽然遥远,天上的月亮,如蓝桥仙境,随时可以赏玩。卷起水晶帘,撑开屏风,清冷的月光宛若美人脸上淡淡的脂粉,洒满房间。我要将许多明月光华装入金杯,到了拂晓,再盛进流霞,一口倾尽。同庾太尉一般,携床登南楼,去欣赏那白玉做成的人间世界,去领略无边无际、素白澄澈的清秋景色。这首词写得清丽而豪壮。清人黄蓼园评论道:“前段从无月看到有月,后段从有月看到月满,层次井井,各段俱有新警语,自觉冰魂玉魄,气象万千。” 黄蓼园蓼园词选评此词云:“至其前阕从无月看到有月。次阕从有月看到月满人间。层次井井、而词致奇杰,各段俱有新警语,自觉冰魂玉魄,气象万千,兴乃不浅。”寓意宋晏殊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索禁烟中,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注油壁香车:古代妇女所坐的车子,因车厢涂刷了油漆而得名。萧索:缺乏生机。禁烟;指寒食节禁烟火。鱼书:指书信。8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这是一首含蓄有致缠绵悱恻抒发幽怨难明的政治抒情诗,寄托自己的情致心意, B首联运用虚实相间及借代手法,点明诗作主旨,奠定了全诗幽怨的感情基调。 C颈联采用对仗(对偶、对比)手法,写出眼前借酒解闷,形容憔悴,心境沮丧凄凉情状。 D尾联宕开一笔,由设问自答作结,深化主题,表达山高水长重逢无望、寄书无门之苦。9请从诗作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赏析颔联“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5分)诗歌试题鉴赏答案8A【解析】“政治抒情诗”有误,这是一首爱情诗。9本联运用互文见义的手法,勾画出一个意境清幽情致缠绵的境界:院子里,池塘边清丽的梨花,柔软的柳絮都沐浴在溶溶如水的月光中,陶醉在轻柔如抚的微风里。诗人寓情于景,借助素淡乐景衬托出淡淡的哀愁。【赏析】这是一首表现爱情生活的诗,诗里寄托了作者爱情上的怀念和忧伤。作者以巫山神女暗喻自己所爱的人,对方可能是歌妓一流的人物。但作者的爱情是真诚的。首联指出作者和那个女子离别之后,从此杳无音讯,再没有重逢的机会,暗示双方在爱情上都有不能自主的苦痛。二联回忆起两人在花前月下相聚的幸福时刻,虽只点出时间、地点,但却融情于景,留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三联写别后相思之苦,也苦于不能直接表达,而是通过感时伤怀,借酒浇愁加以抒发,意在言外。尾联表示重逢无望,寄书无门,不仅有山川的阻隔,而且处处有人为的重重障碍,感情是含蓄的,但痛苦是深沉的。这说明在那个时代里,男女追求真实平等的爱情,是不可能的。全诗风格清新流畅,没有一般爱情诗那种绮丽浓艳的色彩。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阅读答案-xx“华约”联考晏殊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注 槛:栏杆。罗幕:丝罗做的帷幕。朱户:朱红色的门户,指富贵人家。彩笺:彩色精美的字纸,借代书信。尺素:一尺长的白绢,因古人常用以写信,故亦借代书信。1.下面有关这首词的表达,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七个字点明了地点、时间、景物,勾勒出环境和人物的情绪、感觉。 B词人怪明月不谙“离恨”,实际写出了作者被离别折磨,极端痛苦的心理。 C“独上”句凸现出人的孤独;“望尽”句说明凭空眺望茫无所见的怅惘之情。 D这首词以秋天为背景,抒写了离别相思之情,意境深远,笔力豪放飘逸。2.王国维曾说过:“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本词中“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为第一境界,其余的两种境界分别是什么?解析译词: 蝶恋花晏殊栏杆边上,菊花笼在愁绪似的雾霭,兰草挂着泪珠般的晚露,丝罗帷幕,渗透过轻轻的寒意,燕子已经成双成对飞翔离去。明月不理解离别的怨恨愁苦,拂晓时月光斜照穿透朱红门户。昨夜西风吹得绿树凋零。独自登上高楼,久久眺望天边远路。想寄上彩纸和素帛的书信,山势绵长水势空阔怎知寄往何处?参考答案:1.D(“笔力豪放飘逸”不恰当,这首词的表达“缠绵婉约”。B项也不恰当。)2. 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 第三种境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赏析 此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词之上片运用移情于景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欧阳修、辛弃疾的词句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足见本词之负盛名。全词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 起句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起来又象在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公自己的哀愁。“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在借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其作用。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新秋清晨,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在联系,但在充满哀愁、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耐罗幕轻寒而飞去。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在生理上感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引起的寒意。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这两句纯写客观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接下来两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从今晨回溯昨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怅触。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过片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 人公的强烈感受。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在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 来的。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这三句是本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 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彩笺,这里指题诗的诗笺;尺素,指书信。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在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山长水阔”和“望尽天涯”相应,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知何处”的慨叹则更增加摇曳不尽的情致。 在婉约派词人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中,这是一首颇负盛名的词。它不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点,而且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它不离婉约词,却又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约词。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1)首句中有哪些意象,请写出来。(2分)(2)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参考答案:(1) 杨花,子规(2分,如果答“杨花纷纷,子规悲鸣”等只可得1分)(2)抒发了诗人对远行的友人的关心,思念和同情。(答到一点得1分,答到两点或两点以上可得2分) 首句“杨花落尽子规啼 ”,是写李白“闻王昌龄左迁”时的暮春景象。“杨花落尽”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杜鹃泣血悲鸣,进一步渲染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闻道龙标过五溪”,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五溪指湖南西部的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龙标县当时是少数民族杂居之地,溪深涧险,“非人迹所履” ,其生活条件艰苦。王昌龄从江宁启程,要沿长江逆水而上,过洞庭,入沅江,然后才能抵达偏远荒凉的龙标。诗中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内心凄楚更兼环境萧凉,更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 三、四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是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意思是,我将自己对你的一片情思寄与明月,希望这千里共有的明月光带着我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思念随你直到你远谪的偏远之地,聊慰你孤寂的身影。在李白的笔下,明月是高雅、纯洁的有情物。这首诗中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不仅表现出李白王昌龄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意喻了只要明月还在,他们二人的友谊就会象皓月一样永远长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何况王昌龄知己甚众!在众多的知己中,李白这种无私的声援、坚定的信赖和诚笃的友谊,不仅给王昌龄以温暖,而且也给了他与邪恶势力斗争的勇气。王昌龄后来在贬所曾写了送柴侍御和龙标野宴两首诗,都一洗“黯然销魂”的低沉情调,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精神。前一首写道沅水通流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后一首写道“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这两首诗中都因有“青山明月”和他相依为伴而情绪昂扬。大概王昌龄也从明月中看到了李白、常建诸诗友遥寄给他的友好声援了吧?!另外,从王昌龄这两首诗中也可以看出,李、王的交情之笃,互相了解之深,志趣爱好之接近,不然,诗中的明月怎能起到两相慰勉的神奇作用呢?这首诗歌感情深挚,意境高远,胸襟开阔,给人以奋发昂扬的感觉。古时由于封建阶级思想的影响和毒害,一些文人往往为仕途的坎坷而叹息,更有为“左迁”而“黯然神伤”者。但李白却一反俗念,视仕进为其次,而将“人生贵相知” 、珍视友谊放在首位。表现出飘逸豪放的情怀。全诗的格调、境界也因诗人思想的高逸而变得高远深沉。这首诗历来颇负盛誉。正如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卷六中所高度评价的有挥斥八极,凌属九霄意。临江仙暮春赵长卿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园消息茫然。一春憔悴有谁怜?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见说江头春浪渺,殷勤欲送归船。别来此处最萦牵。短篷南浦雨,疏柳断桥烟。8.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5分)9.结尾两句运用了怎样的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8表达了词人思念故园,急切渴望归去的情感,(3分)又留恋此地,舍不得离开的情感(2分)9运用了寓情于景(答以景作结、虚写或想象也可)的手法。(2分)词人设想,他已登上归船,听着敲打船篷的雨声,又见断桥的杨柳迷蒙,心境凄凉;(2分)通过景物的渲染,含蓄表达了心中恋恋不舍的离情。(2分)赏析赵长卿是宋朝宗室,有词集惜香乐府,按春、夏、秋、冬四季,编为六卷,体例如同草堂诗余,为词家所稀有。这首词被编在“春景”一项内,近人俞陛云称它是“惜香集中和雅之音”(宋词选释),细审其声情,颇觉所言非虚。词中写的是乡思。“靖康”之变后,北宋亡于金人,宗室纷纷南迁,定居临安(今浙江杭州)一带。有的人苟安一隅,整天歌舞升平,醉生梦死。然而也有一些人不忘故国,时时通过他们的诗词抒发怀念故国的感情,表达收复失地的愿望。这首词很可能是在这样的有景下写成的。上阕写念家,起首二句用的是比兴手法,以征鸿比喻飘泊异乡的旅客,以归燕兴起思家的情感。在南宋词人心目中,鸿雁似乎具有特定的意义。在它身上不仅具有传统的捎信使者的特征,而且简直就是战乱年头流亡者的形象。朱敦儒卜算子(旅雁向南飞)写一群孤雁,饥渴劳累,令仃凄惨,其中体现着作者南渡以后流离失所的苦楚。李清照声声慢也说:“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则与此词表达了同样的心情。他们之所以把感情寄托在鸿雁身上,是因为自己的遭遇同鸿雁相似。然而鸿雁秋去春来,离乡后犹能回到塞北;而这些南来的词人却永远远离故土。因而他们看到北归的鸿雁,总有自叹不如的感觉。此词云“过尽征鸿来尽燕,故国消息茫然”,就带有这样的思想因素,它把词人郁结在胸中的思乡之情,一下子倾吐而出,犹如弹丸脱手,自然流畅,精圆迅速,深深地击中读者的心灵。至第二句便作一顿挫,把起句的迅发之势稍稍收束,使之沉入人们的心底。细玩词意,词人望征鸣,看归燕,可能经历了好长时间。他可能从它们初来时就开始望,不知有多少次片鸿经过,梁燕归来,但词中却把这个长长的过程略去,仅是截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加以尽情的抒写。这里两个“尽”字用得极好,不仅表现了生活中这一特定的横断面,而且把词人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望眼欲穿的神态概括在内。可以想象,其中有过多少希望与失望,有过多少次翘首云天与茫然四顾。词笔至此,可称绝妙。第三句表达了惆怅自怜的感情,让人想到宋玉九辩中的辞句:“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惆怅兮,而私自怜。”从章法上讲,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按照常情,鸿雁秋分后由北飞南,春分后由南回北;燕子则是春社时来到,秋社时飞去。这里说“一春憔悴有谁怜”,则总括上文,说明从春分到春社,词人都处于思乡痛苦的煎熬之中,因而人也变得消瘦了,憔悴了。在它样凄苦的境遇中,竟然一个理解他的人也没有。一种飘零之感,羁旅之愁,几欲渗透纸背。如果我们再进一步推想,其中不无对南实的投降派发出委婉的讥讽。是他们同金人签订了屈辱的“绍兴和议”,置广大离乡背井的人民于不顾。在这样的形势下,还有谁来体谅象赵长卿这样的贵族子弟?寥寥七字,真是意蕴言中,韵流弦外。四、五两句,愈觉韵味浓醇,思致渺远。“寒食夜”系承以上三句而来。词人怀念家乡,从春分、春社,直到寒食,几乎经历了整个春天,故云“一春”;而词中所截取的生活横断面,恰恰就在这寒食节的夜晚。古代清明寒食,是给祖宗扫墓的时候。赵氏先茔都在河南,此刻已沦入金人之手,欲祭扫而不能,更增添了词人思乡的情怀。这两句是一实一虚。吴可藏海诗话:“却扫体,前一句说景,”这里也是前一句叙事,后一句叙事,后一句说景,因而化质实为空灵,造成深邃悠远的意境。值得提出的是“中酒落花天”一句,乃从杜牧睦州四韵诗变化而来。小杜原句是“残春杜陵客,中酒落花前”,词人只换其中一字,以“天”代“前”,便发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其实“天”和“前”同属一个韵部,不换亦无妨。那么他为什么要换呢?一是为了对仗工整,上句末字是表示时间的名词“夜”,此句末字也必须用表示时间的名词“天”;二是“天”字境界更为阔大,且能与起句“过尽征鸿来尽燕”相呼应,从而构成一个艺术整体。把思家意绪,中酒情怀,便表现得迷离惝恍,奕奕动人。词的下阕一转,由思家转入归家。过片二句情略一扬起。词人本已沉醉在思家的境界中,几至不能自拔;然而忽然听说江上春潮高涨,似乎听到了要回故乡的讯息,精神为之一振。这与前片起首二句恰好正反相成,遥为激射。前片说“故园消息茫然”,是表示失望,在感情上是一跌;此处则借江头春汛,激起一腔回乡的热望,是一扬。钱塘江上浩渺的春浪,似乎对人有情,主动来献殷勤,要送他回家。江水有情,正暗暗反衬出人之无情。词人曾慨叹“一春憔悴有谁怜”,在人世间无人理解他思乡的痛苦,而江水却能给以深切的同情,两相对照,托讽何其深水!下面“别来”一句,缠绵不尽,撩人无那。春浪来了,船儿靠岸了,词人即将告别临安了,却又舍不得离开。这种感情是特定的时代,特定的条件下产生的,也是极为矛盾、复杂的。南宋定都临安,经过较长时间的经营,物质上已相当丰裕,生活上也相对地安定下来。赵长卿作为宗室之一,他的处境自然较好,何况在这里还有许多南下的亲朋友好友,因而临别之时他又依依不舍,情不自禁地说了一声“别来此处最萦牵”。词人就是在这种欲去又流连、不去更思归的矛盾状态中来刻画内心的痛苦,从中我们窥见到南宋时代上层贵族中一个现实的人,一颗诚挚而又备受折磨的心。词的最后以景作结,寄情于景,富有余味。它使读者想起贺铸横塘路词中吟愁的名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然也不尽相同。贺词重在闲愁,赵词重在离情。“短篷南浦雨”,词境似韦庄菩萨蛮的“画船听雨眠”,更似蒋捷虞美人词的“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南浦乃虚指,暗用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断桥是实指,地处杭州西湖东北角,与白堤相连。词人此时设想,他已登上归船,正蜷缩在低矮的船篷下,聆听哗哗扑扑敲打着船篷的雨声,其心境之凄凉,令人可以想见。他又从船舱中望去,只见断桥一带的杨柳,迷迷潆潆,似乎笼罩着一层烟雾。词人不说他的胸中离情万种,而只是通过景物的渲染,来赋诸读的视觉或听觉,让你去体会,去品味。这就叫做含蓄隽永,意在言外,比之用情语,更富有感人的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