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839868 上传时间:2019-12-01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1.2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含解析xx.1试卷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00分钟A卷【必修 模块1】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每小题1分,共50分)1右图是1974年在北京房山琉璃河西周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堇鼎,其铭文大意为燕侯派堇前往宗周为召公奉献食物,并受到召公赏赐。该考古成果可用于研究()A禅让制 B礼乐制C分封制 D郡县制【考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将部落联盟首领的权位传给贤能人的制度称为“禅让制”,与材料中“西周遗址中燕侯派堇前往宗周为召公奉献食物,并受到召公赏赐”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礼乐,故B项错误;西周实行分封制,诸侯有为周天子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与材料中“西周遗址中燕侯派堇前往宗周为召公奉献食物,并受到召公赏赐”相符,故C项正确;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与材料中“西周遗址中”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2宗法制是西周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维系宗法制的纽带是()A血缘 B地域 C信仰 D财产【考点】西周的宗法制 【解析】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选择A项符合题意。【答案】A3秦朝中央官制中,“执掌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的是()A丞相 B御史大夫C太尉 D治粟内史【考点】秦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中央官制(御史大夫) 【解析】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与材料中“监察百官”不符,故A项错误;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与材料中“执掌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 相符,故B项正确;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与材料中“监察百官”不符,故C项错误;治粟内史不属于三公,与材料中“监察百官”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B4右图是一幅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机构示意图”。请依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A汉朝 B唐朝C宋朝 D元朝【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的集权措施 【解析】汉朝与材料中“通判”不符,故A项错误;唐朝与材料中“通判”不符,故B项错误;北宋初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派文臣做知州,又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与材料中“通判”“知州”相符,故C项正确;元朝与材料中“通判”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5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变化,对政治制度影响甚大。下列各项为元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A颁布推恩令 B设置节度使 C增设三司使 D实行行省制【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元代行省制 【解析】汉武帝在汉景帝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故A项错误;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故B项错误;北宋增设三司使,故C项错误;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故D项正确。【答案】D6明朝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此举目的是()A增加六部权力 B扩大统治基础C加强专制统治 D提高办事效率【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丞相制度的废除 【解析】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故A项错误;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与扩大统治基础无关,故B项错误;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故C项正确;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明太祖深感力不从心,于是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故D项错误。【答案】C7古希腊城邦的基本特征是() A多为藩属关系 B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C城邦即为城市 D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考点】古代希腊的政治城邦基本特征 【解析】城邦独立自主,故A项错误;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出现了两百多个小国,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构成城邦的基本特征,故B项正确;城邦面积狭小,人口不多,一般以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若干村落,故C项错误;希腊出现了两百多个小国,史称城邦或城市国家,而非中央集权的国家,故D项错误。【答案】B8公元前5世纪,罗马的十二铜表法规定:“如果有病或因年高有障碍,原告应提供车子。”“患重病承审员、仲裁员或被告应另日诉讼。”这体现了古罗马法()A保护私有财产 B维护弱者权益C限制贵族权力 D扩大统治基础【考点】罗马法十二铜表法 【解析】未涉及私有财产,与材料中“有病或因年高有障碍患重病”不符,故A项错误;“如果有病或因年高有障碍,原告应”是对被告, “患重病被告应另日诉讼”是对原告,都是维护弱者权益,故B项正确;未涉及贵族权力,与材料中“有病或因年高有障碍患重病”不符,故C项错误;未涉及扩大统治基础,与材料中“有病或因年高有障碍患重病”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B9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的标志是() A习惯法的形成 B十二铜表法的制定 C公民法的形成 D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编订【考点】罗马法查士丁尼民法大全【解析】习惯法,法律与习惯之间没有明显界限,概念不清,故A项错误;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罗马成文法诞生,概念不清,故B项错误;在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法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所以被称为公民法,概念不清,故C项错误;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的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汇编成民法大全,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故D项正确。【答案】D10有学者指出,1688年“光荣革命”开始了一个现代化的英国。这里“现代化”指的是() A权利法案颁布 B议会制度出现 C君主立宪制确立 D责任内阁制形成【考点】英国革命与近代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光荣革命 【解析】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与“光荣革命开始了”不符,故A项错误;中世纪时,英国已经有了议会,故B项错误;光荣革命以后,议会的权力大增,成为君主立宪制的前提,政治走向民主化,符合“开始了一个现代化的英国”,故C项正确;1721年,下院多数党领袖沃尔波尔经常主持内阁会议,英国的责任制内阁开始逐渐形成,沃尔波尔实际上成为英国的第一位首相,与“光荣革命开始了”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11为实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美国采取的重要举措是()A推行三权分立 B建立联邦制C确立民主共和 D实行总统制【考点】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三权分立) 【解析】1787年宪法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部分,三者独立平等,但互相制约,以防止专制的出现,这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与材料中“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相符,故A项正确;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与材料中“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不符,故B项错误;概念混淆,与材料中“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不符,故C项错误;概念混淆,与材料中“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A12法国共和政体最终确立的标志是()A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B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建立C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 D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考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与法国共和制的最终确立 【解析】1789年,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沉重打击了封建势力,仍是君主制,故A项错误;1792年,法国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但是,共和制和君主制之间的斗争并没有结束,故B项错误;在此后的七十多年间,政权在两者间反复易手,故C项错误;1875年初,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故D项正确。【答案】D131877年,法国一家君主派报纸写道:“我们要把共和国和共和派搞成连猪狗都不吃的烂泥浆。”这段言论反映了法国()A地方割据势力强大 B共和道路艰难曲折C共和派的力量强大 D政治体制不断完善【考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与法国共和制的最终确立 【解析】地方割据与材料中“君主派”不符,故A项错误;1875年初,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但直到“1877年”还会出现“君主派报纸要把共和国和共和派搞成烂泥浆”的公开叫嚣,表明君主派势力强,故B项正确;一票定共和,与材料中“君主派报纸要把共和国和共和派搞成烂泥浆”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君主派要把共和国和共和派搞成烂泥浆”表明复辟帝制的杂音,是倒退而非完善,故D项错误。【答案】B1418世纪德意志诗人席勒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德意志?它在哪里?我找不到那块地方。” 席勒发出这样感叹的原因是()A四分五裂阻碍发展B王朝战争破坏统一C君主专制极端强化D党派之争愈演愈烈【考点】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意志统一 【解析】19世纪六七十年代,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的统一大业,之前德意志长期处于四分五裂状态,与材料中“18世纪找不到那块地方” 相符,故A项正确;正是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的统一大业,故B项错误;诗人是伤感于国家分裂而非君主专制,与材料中“德意志?它在哪里?”不符,故C项错误;诗人是伤感于国家分裂而非党派之争,与材料中“德意志?它在哪里?”不符,没有涉及党派之争,故D项错误。【答案】A15俾斯麦在1881、1882年两次演讲中,明确宣称:“在普鲁士、在德国,皇帝代表了真正实际权力。”这主要表现在()德意志皇帝由普鲁士国王担任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皇帝有任免国家官吏之权,帝国宰相由皇帝直接任命,并对皇帝负责A B C D【考点】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解析】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确立了德国君主立宪政体,普鲁士在帝国中占有统治地位,它的国王同时又是帝国的皇帝,材料中“在1881、1882年”表明是在德意志帝国建立后,故正确;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符合一般代议制的特点,不能说明材料中“皇帝代表了真正实际权力”,故错误;议会”之权属于皇帝”能说明“皇帝代表了真正实际权力”,故正确;对皇帝负责表明行政权属于皇帝,能说明“皇帝代表了真正实际权力”,故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答案】C16有人说,“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这里的“战争”是指()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考点】1840年至1900年间的列强侵略鸦片战争 【解析】鸦片战争使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与材料中“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 相符,故A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与材料中“开始沦为”不符,故B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与材料中“开始沦为”不符,故C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材料中“开始沦为”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A17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内容中,严重破坏中国司法主权的条款是()A协定关税 B租赁土地 C领事裁判权 D片面最惠国待遇【考点】1840年至1900年间的列强侵略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及附件) 【解析】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从中攫取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居留等特权,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关税主权,故A项错误;租赁土地不符合“司法主权”,故B项错误;符合“司法主权”,故C项正确;是严重破坏中国贸易主权,不符合“司法主权”,故D项错误。【答案】C18右图这对位于西城区文津街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大门两侧的石狮,是1929年北平图书馆建馆时移置于此的圆明园残余石刻。1860年劫掠圆明园的主要侵略者是()A俄国军队 B英法联军 C美国军队 D日本军队【考点】1840年至1900年间的列强侵略第二次鸦片战争 【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美俄两国也趁火打劫,俄国强占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故A项错误;英法联军接连攻陷天津、北京,火烧圆明园,故B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美俄两国也趁火打劫,但未劫掠圆明园,故C项错误;日本未参加第二次鸦片战争,故D项错误。【答案】B19下列有关太平天国的史事中,能够体现时代发展潮流的是()A制定天朝田亩制度 B进行北伐和西征C发生了天京变乱D颁布资政新篇【考点】太平天国运动资政新篇 【解析】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它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严重脱离实际,与“体现时代发展潮流”不符,故A项错误;单纯的军事行动,与“体现时代发展潮流”不符,故B项错误;领导集团内部矛盾越来越尖锐,以致发生内讧,与“体现时代发展潮流”不符,故C项错误;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与“体现时代发展潮流”相符,故D项正确。【答案】D20梁启超指出:“吾国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与文中所涉内容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21“天无雨,地焦旱,全是教堂止住天。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这样的标语出现于()A禁烟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考点】1840年至1900年间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 【解析】禁烟运动针对鸦片走私,中国尚未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材料中“教堂”不符,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反清,与材料中“大清一统靖江山”不符,故B项错误;扶清灭洋,与材料中“教堂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 相符,故C项正确;辛亥革命反清革命,与材料中“大清一统靖江山”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22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是()A钦定宪法大纲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C中华民国约法 D中华民国宪法【考点】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解析】钦定宪法大纲是清政府制定,与“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不符,故A项错误;1912年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故B项正确;中华民国约法与袁世凯复辟有关,与“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不符,故C项错误;中华民国宪法与“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B23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其主要历史功绩是() 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驱逐了列强在华势力 终结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 B C D【考点】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 【解析】符合史实,故正确;符合史实,故正确;辛亥革命推翻“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但没有“驱逐了列强”,故错误;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注意“终结了”,故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答案】A24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事件是()A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 C中共“一大” D国民党“一大”【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 【解析】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高峰,故A项错误;五四运动符合史实,故B项正确;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与“开端”不符,故C项错误;1924年国民党“一大”,与“开端”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B25想要参观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我们应该去()A武汉三镇,参观军政府 B浙江嘉兴,看南湖游船C贵州遵义,走长征路线 D陕北地区,游览瓦窑堡【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成立 【解析】武汉三镇见证了武昌起义,故A项错误;中共“一大”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举行,故B项正确;贵州遵义见证了遵义会议,故C项错误;瓦窑堡见证了瓦窑堡会议,故D项错误。【答案】B26右图是浙江省杭州市的“血园陵”,这里安葬着北伐战争期间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一师的阵亡将士,其中既有国民党员,也有共产党员。这座陵园见证了()A黄花岗起义失败B武昌起义的成功C第一次国共合作D长征的伟大胜利【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 【解析】1911年黄花岗起义,1926年国民政府决定北伐,与材料中“北伐战争期间国民革命军既有国民党员,也有共产党员”不符,故A项错误;1911年武昌起义,1926年国民政府决定北伐,与材料中“北伐战争期间国民革命军既有国民党员,也有共产党员”不符,故B项错误;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形成,与材料中“北伐战争期间国民革命军既有国民党员,也有共产党员” 相符,故C项正确;1934年长征开始,是国共内战的表现,与材料中“北伐战争期间国民革命军既有国民党员,也有共产党员”不符,没有涉及,故D项错误。【答案】C27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的重要历史意义是()A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B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第一枪C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胜利 D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国共十年对峙(南昌起义) 【解析】应是1919年五四运动,与“1927年8月1日”不符,故A项错误;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故B项正确;应是抗日战争,故C项错误;湘赣边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部队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与“在南昌”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B28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这一道路的开端是()A中共“一大”召开 B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C南昌起义的爆发 D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国共十年对峙(中共“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解析】中共“一大”决定今后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与 “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不符,故A项错误;制工农运动,放弃革命领导权,企图以退让拉住汪精卫。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与共产党决裂,不久,宁汉合流。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1927年10月,毛泽东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与 “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不符,故B项错误;南昌起义后按预定计划南下,准备回广州后重整旗鼓,再行北伐,仍以城市为中心,与 “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不符,故C项错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故D项正确。【答案】D29“红色旅游”是指以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为主题的旅游活动。下列各项主题中,符合“黔北黔西红色旅游区”的是()A开天辟地,中共创立B武装起义,八一建军C战略转移,万里长征D战略反攻,挺进中原【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国共十年对峙(遵义会议) 【解析】中共“一大”在上海和嘉兴举行,与材料中“黔北黔西”不符,故A项错误;八一建军源于南昌起义,与材料中“黔北黔西”不符,故B项错误;长征中的遵义会议召开于贵州即“黔”,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与材料中“黔北黔西红色”相符,故C项正确;挺进中原,与材料中“黔北黔西”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302015年9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说:“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14年斗争的开端是()A九一八事变 B卢沟桥事变 C平型关战役 D台儿庄战役【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九一八事变) 【解析】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据材料中“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可知是从1931年开始,故A项正确;发生于1937年,与材料中“经过长达14年”不符,故B项错误;发生于1937年,与材料中“经过长达14年”不符,故C项错误;发生于1938年,与材料中“经过长达14年”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A31某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中,搜集了如下资料。其研究课题应是()A国共十年对峙 B工农武装割据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战争 【解析】三件资料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1945年和1949年,而国共十年对峙是19271937年,与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工农武装割据是19271937年,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抗日战争是19371945年,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解放战争时期是19451949年,与材料相符,故D项正确。【答案】D32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包括()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 壮大了世界和平和民主力量鼓舞了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 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A B C D【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解析】辛亥革命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故错误;壮大了世界和平和民主力量符合史实,故正确;鼓舞了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符合史实,故正确;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符合史实,故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答案】D33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A空想社会主义思潮出现 B马克思主义诞生C巴黎公社的成立 D工人运动的兴起【考点】共产党宣言 【解析】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之一,故A项错误;共产党宣言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故B项正确;1871年巴黎公社的成立,与“1848年”不符,故C项错误;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国、英国和德意志爆发了大规模工人运动,表明广大工人已经觉醒,马克思、恩格斯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故D项错误。【答案】B34下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实践的示意图。空白处应为()A法国革命爆发B德意志统一C巴黎公社成立 D新中国成立【考点】巴黎公社 【解析】法国革命很多,如法国大革命,因所指不明确,故A项错误;通过普鲁士的王朝战争,德意志统一,与材料中“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不符,故B项错误;1871年的巴黎公社虽然失败了,但它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与材料相符,故C项正确;1949年新中国成立,与材料中“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35“阿芙乐尔”号巡洋舰闻名世界,因为它“亲历”了()A英国光荣革命 B北美独立战争C法国七月革命 D俄国十月革命【考点】俄国十月革命 【解析】十月革命中,“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了震耳欲聋的炮声,这是进攻临时政府的最后据点冬宫的信号,选择D项符合题意。【答案】D36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进程中出现过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 ,标志着这一局面结束的事件是()A二月革命的发生 B四月提纲的提出C七月事件的发生 D彼得格勒起义胜利【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七月事件 【解析】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故A项错误;1917年4月列宁回到彼得格勒。他发表了著名的“四月提纲”,还明确提出“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故B项错误;1917年7月,俄军在前线遭到惨败,彼得格勒50万工人和士兵举行示威游行,临时政府出动军队血腥镇压,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故C项正确;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举行武装起义,夺取政权,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这次革命被称为“十月革命”,已经在七月事件之后,故D项错误。【答案】C37“天安门上望,城下人如海。举头红五星,共庆山河改。”陈毅这首诗真实记录了()A五四运动 B北平和平解放C开国大典 D“文革”结束38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体现的原则,包括()民族平等 民族团结 共同繁荣 互相监督A B C D【考点】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体现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原则,故正确;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故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答案】A39中共十八届三中全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更加注重“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新时期创建的“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制度是()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基层民主选举制度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政治协商制度【考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民主与法制的建设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解析】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与材料中“新时期创建的”不符,故A项错误;xx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与材料中“新时期创建的”“更加注重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相符,故B项正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与材料中“新时期创建的”不符,故C项错误;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与材料中“新时期创建的”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B40明确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国家领导人是()A毛泽东 B周恩来 C邓小平 D叶剑英【考点】“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解析】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选择C项符合题意。【答案】C4120世纪末,“一国两制”构想在我国先后成功实践的地区是()A澳门、香港 B台湾、澳门 C香港、台湾 D香港、澳门【考点】“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港澳回归 【解析】1997年,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xx年,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选择D项符合题意。【答案】D422015年11月7日,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最高领导人首次直接会面。在双方的致辞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到()A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B实现海峡两岸“三通”C台湾改变现有社会制度D开始国共第三次合作【考点】“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海峡两岸关系发展 【解析】1992年,海峡交流基金会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这就是“九二共识”,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与材料中“在双方的致辞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到”相符,故A项正确;“2015年11月7日”已经实现海峡两岸“三通”,故B项错误;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所谓“一国两制”,“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十亿人口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故C项错误;“不约而同地提到”应该是涉及已有成果,而且国共还没有进行第三次合作,故D项错误。【答案】A43由新中国提出,后来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基本准则的是()A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反对霸权维护世界和平D“求同存异”的方针【考点】新中国的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选择B项符合题意。【答案】B44照片记录了历史的瞬间。右图记录的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外交成就是()A与苏联等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B首次以五大国地位参加国际会议C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D中日关系实现正常化【考点】新中国的外交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解析】1949年10月2日,苏联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我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与材料中“70年代”不符,故A项错误;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与材料中“70年代”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China”表明是国际会议,著名的开怀大笑来自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与材料中“70年代的中国外交成就”相符,故C项正确;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应周恩来的邀请访华,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与材料中场景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45二战后,美苏战时同盟关系走向破裂的根本原因是() A国家利益的冲突B社会制度的不同 C意识形态的对立D处置德国的分歧【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的兴起与发展 【解析】二战后,苏联的实力不断增强,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也日益加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故A项正确;社会制度的矛盾很重要,但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注意“根本原因”,故B项错误;意识形态的矛盾很重要,但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注意“根本原因”,故C项错误;1947年,美苏“冷战”开始,随着之德国首先成为美苏“冷战”的焦点,美苏未能就德国统一问题达成协议,1949年,德国被一分为二,因果混淆,故D项错误。【答案】A46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A实施马歇尔计划B发生古巴导弹危机C成立华沙条约组织D提出杜鲁门主义【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的兴起与发展 【解析】马歇尔计划迟于杜鲁门主义,不符合“开始的标志”,故A项错误;1962年,发生古巴导弹危机,不符合“开始的标志”,故B项错误;1955年,成立华沙条约组织,故C项错误;1947年,美国总统提出“杜鲁门主义”,要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美苏“冷战”从此开始,故D项正确。【答案】D47“冷战”开始后,首先成为美苏“冷战”焦点的国家是()A德国 B朝鲜 C越南 D古巴【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的兴起与发展(德国分裂) 【解析】随着“冷战”的开始,德国首先成为美苏“冷战”的焦点,选择A项符合题意。【答案】A4820世纪70年代,日本开始在某些国际事务中向美国说“不”。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背景是()A美苏两极格局即将解体B日本受到不结盟运动影响C日本经济发展实力增强D中日之间实现邦交正常化【考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日本成为经济大国 【解析】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与“20世纪70年代,日本”不符,故A项错误;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与“日本”不符,故B项错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长期追随美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日本开始谋求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独特作用,故C项正确;中美关系的改善直接促进了中日建交,与“日本开始在某些国际事务中向美国说不”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49下列重大国际关系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美国“911”事件 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A B C D【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的兴起与发展(北约);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瓦解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的瓦解;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瓦解冷战后的和平与动荡(“911”事件) 【解析】发生在2001年9月11日;1961年,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发生在1949年;发生在1991年,按照时间排序,选择B项符合题意。【答案】B50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下列因素对这一趋势有重要影响的是()美国极力构筑单极世界 中国的崛起和不断强大欧盟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俄罗斯逐渐走出了低谷A B C D【考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解析】美国极力构筑单极世界某种程度上会阻碍多极化趋势发展,故错误;中国的崛起和不断强大符合史实,故正确;欧盟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符合史实,故正确;俄罗斯逐渐走出了低谷符合史实,故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答案】D二、综合题(51题15分、52题17分、53题18分,共计50分)51(15分)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在最高专制权力中心的边上,总是会不断产生新的权力机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挑选一些文学之士,让他们侍从左右,随时得到天子垂询而参与大政。同时宫中传发书简奏章的尚书,也开始扩展职责,涉身机要事务。武帝在临终前,任用外戚霍光做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于是将军辅政而领尚书事,开始成为惯例。(1)依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采取的措施。(2分)结合所学,指出这样做的目的。(2分)材料二 (2)依据所学,完成唐朝三省六部制示意图。要求:写出三省职能,并以箭头线(“”)标出中央职权部门之间的工作流程。(6分)材料三 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其军事付议政王大臣议奏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官吏值勤)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庭,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赵翼簷曝杂记卷一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清朝军机处的认识。(5分)【考点】(1)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武帝的集权措施(2)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隋唐的三省六部制(3)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清朝的军机处【解析】(1)第一小问措施,据材料一中“挑选一些文学之士,让他们侍从左右而参与大政。同时宫中传发书简奏章的尚书,也开始扩展职责,涉身机要事务任用外戚霍光做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开始成为惯例”得出,任用侍从、秘书、亲戚(或建立内朝),让他们参与军国大事;第二小问目的,结合所学,从君主专制加强的角度得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2)第一小问职能,据材料二填写,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第二小问工作流程,结合所学,从中书、门下、尚书和六部的顺序回答即可。(3)认识,据材料三“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得出清初仿明朝制度,奏章票拟由内阁负责,据材料三“其军事付议政王大臣议奏”得出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控制,皇权受到很大限制,据材料三“雍正年间,用兵西北,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得出雍正为办西北军务,设军机处,据材料三“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结合所学分析得出,军机处由因事而设变为常设机构,它使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等机构的权力再分化。【答案】(1)措施:任用侍从、秘书、亲戚(或建立内朝),让他们参与军国大事。(2分) 目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2分)(2)(职能每空各1分,箭头线各1分)(3)认识:清初仿明朝制度,奏章票拟由内阁负责,但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控制,皇权受到很大限制。雍正为办西北军务,设军机处。(2分)军机处由因事而设变为常设机构,它使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等机构的权力再分化,(1分)最终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2分)(学生能从军机处的设立背景、职能、作用或影响等多角度谈认识,即可酌情给分)52(17分)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自强不息,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夙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xx至xx,我国进行了“丹东一号”的水下考古调查。(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括号里选出一个适当的判断,并找出相应的证据。(9分)xx,丹东在开发新港的清淤中发现水下有异常磁力显示,预测可能存在沉船。 xx,考古人员发现了一艘体量在1600吨左右的沉船。初步探明,此船为1894年甲午战争中 (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威海卫战役)的沉没战舰,暂命名为“丹东一号”。 判断证据: 。 xx,经过考察出水文物和各领域专家的质询、讨论后,确认“丹东一号”沉船应为 。(经远舰、致远舰、超勇舰、扬威舰、靖远舰)判断证据一: 。判断证据二: 。判断证据三: 。 材料二民报虎门销烟武昌起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邓世昌回民支队国共北平和谈淞沪会战解放军占领南京远征军赴缅作战孙中山三大战役 (2)阅读上表,从“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某个侧面,选出3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再补充一个符合该主题的关键词。(6分) 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的选择应与主题保持逻辑上的一致性。示例用过的主题不能再用。示例:主题:晚清抗击外来侵略关键词:虎门销烟、邓世昌、太平军抗击洋枪队补充: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3)结合材料一、二,概括近代中国努力实现民族复兴梦想的核心要素。(2分)【考点】(1)1840年至1900年间的列强侵略中日甲午战争(2)近代中国的政治(3)近代中国努力实现民族复兴梦想的核心要素【解析】(1)第一小问判断,据材料一左上图得出是黄海海战,据材料一左下图“致远舰的位置最为接近”、右上图“与致远舰的装备一致”、右下图“致远”得出是致远舰,结合所学分析即可;第二小问相应的证据,据材料一左上图得出“丹东一号”的沉船位置在丹东黄海海域,这里曾是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黄海海战的交战区域,相应的证据,据材料一左下图、右上图、右下图得出,结合所学,从上述三个角度回答即可。(2)第一小问主题一,据材料二“民报”“武昌起义”“孙中山”归纳得出辛亥革命求民主,结合所学分析即可;第二小问补充关键词,据该主题并结合所学得出中国同盟会。或第一小问主题二,据材料二“淞沪会战”“回民支队”“远征军赴缅作战”归纳得出全民族抗战,结合所学分析即可;第二小问补充关键词,据该主题并结合所学得出百团大战。或第一小问主题三,据材料二“三大战役”“国共北平和谈”“解放军占领南京”得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结合所学分析即可;第二小问补充关键词,据该主题并结合所学得出渡江战役。(3)要素,据材料一“黄海海战”材料二“淞沪会战”“回民支队”“远征军赴缅作战”得出全民族团结一致抵御外敌侵略的决心,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据材料二“民报”“武昌起义”“孙中山”“三大战役”“国共北平和谈”得出坚持走民主革命的道路,结合所学分析即可。【答案】(1)黄海海战。(2分) 判断证据:“丹东一号”的沉船位置在丹东黄海海域,这里曾是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黄海海战的交战区域。(2分) 致远舰。(2分) 判断证据一:日本所绘海图标识的致远舰沉没地点与发现“丹东一号”的位置最为接近。(1分) 判断证据二:xx的打捞中发现了一门11毫米10管格林机关炮,致远舰和靖远舰配有,但靖远舰并未沉没在丹东黄海海域。(1分) 判断证据三:xx再次打捞“丹东一号”,发现了写有“致远”中英文字款识的瓷盘。(1分)(2)参考答案:(主题2分,3个关键词各1分,补充词1分) 主题一:辛亥革命求民主 关键词:民报、武昌起义、孙中山 补充: 中国同盟会 主题二:全民族抗战 关键词:淞沪会战、回民支队、远征军赴缅作战 补充:百团大战 主题三: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关键词:三大战役、国共北平和谈、解放军占领南京 补充:渡江战役(3)要素:坚持走民主革命的道路;全民族团结一致抵御外敌侵略的决心;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等等。(答出两点即给2分)53(18分)“民主政治”包含了很多不同的制度设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一种政体如果要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必须使全邦各部分的人民都能参加而怀抱着让它存在和延续的意愿。亚里士多德政治学(1)希腊 城邦的民主是后世的典范。结合所学,说明伯利克里执政期间是如何实现“长治久安”。(4分) 材料二 将立法权交予代表民众的议会手中,这是近代英国宪政制度形成的第一步。而要实现真正的民主,避免议会滥用权力还要把公共权力分散在不同机构和部门之中。摘编自魏建国宪政体制形成与近代英国崛起 (2)依据材料二,概括英国宪政制度的特点。(4分)材料三 (3)上图是一位学生画出的对“美国1787年宪法”中联邦制的理解。请你结合上表和所学知识,指出这名学生对美国“联邦制”理解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释。(6分)材料四 毛泽东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1945年黄炎培延安归来(4)列举新中国成立后,在民主建设中体现“人民监督政府”的政治制度。(4分)【考点】(1)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伯利克里时代)(2)英国革命与近代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3)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4)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解析】(1)第一小问城邦,结合所学得出雅典;第二小问措施,据材料一“使全邦各部分的人民都能参加”,结合所学,从伯利克里执政期间等几个角度措施即可得出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参加公民大会,扩大五百人议事会职能,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向参政公民发放工资,发放观剧津贴等。(2)特点,据材料二中“立法权交予代表民众的议会手中” 结合所学得出代议制民主,据材料二“还要把公共权力分散在不同机构和部门之中” 结合所学得出分权制衡。(3)第一小问问题,据材料三中“编成辫子”得出,图画仅强调了美国维护统一的重要性,没有表现出联邦制的特点;第二小问解释,结合所学,从联邦制国家的特点、联邦权力和各州权力等几个角度回答即可。(4)制度,据材料四中“让人民来监督政府”,结合所学得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答案】(1)城邦:雅典。(1分) 措施: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参加公民大会;扩大五百人议事会职能;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向参政公民发放工资;发放观剧津贴;等等。(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给3分)(2)特点:代议制民主;分权制衡。(4分)(3)问题:图画仅强调了美国维护统一的重要性,没有表现出联邦制的特点。(2分) 解释:联邦制国家的特点是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2分)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各州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有一定的自治权,(1分)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1分)(4)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4分)B卷 【学期综合】 满分:20分54(20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素养一 时空观念,指对事物与特定时间及空间的联系进行观察、分析的观念 (1)某班级制作历史墙报,题目是“现代中国外交风云”。请按时间顺序挑选出符合主题的图片资料,并说明你的理由。(8分) 素养二 历史价值观,指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 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