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各个击破专题 第十三章 第三节 文言句式和用法金学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838061 上传时间:2019-12-0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各个击破专题 第十三章 第三节 文言句式和用法金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9-2020年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各个击破专题 第十三章 第三节 文言句式和用法金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9-2020年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各个击破专题 第十三章 第三节 文言句式和用法金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语文总复习 考点各个击破专题 第十三章 第三节 文言句式和用法金学案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复道行空,不霁何虹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沛公军霸上 D此其志不在小【解析】D项的“小”,形容词作名词,“小事”。A项的“虹”,名词作动词,“出现虹”;B项的“衣”,名词作动词,“穿”;C项的“军”,名词作动词,“驻扎军队”。【答案】D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B下江陵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解析】C项的“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A项的“族”,名词作动词,“灭族”;B项的“下”,方位名词作动词,“攻下”;D项的“树”,名词作动词,“种植”。【答案】C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注】周生:一个姓周的儒生。重瞳子:一只眼睛里有两个眸子。五诸侯:指齐、魏、赵、韩、燕五国起义军。从句式角度分析,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两项是()A乘势起陇亩之中 B放逐义帝而自立C身死东城 D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解析】A项和C项均为省略句,省略介词“于”;B项为一般句式;D项为宾语前置句,代词“自”作动词“责”的前置宾语。【答案】AC【参考译文】太史公(自称)说:我从周生那里听说,“虞舜的眼睛里大概有两瞳子”,又听说项羽也是双瞳子。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么?怎么兴起得这么突然呢?秦国在政治措施上有重大失误,陈涉首先发难,英雄豪杰像蜂群飞起,共同一起争雄,多得数也数不清。可是项羽并没有什么根基(包括土地和权势),而是乘天下大乱的形势在民间起事,三年的时间,就率领五国诸侯(楚外的五国反秦武装)灭秦, 分割天下的土地,封赏王侯,一切政令都由项羽颁布,号称霸王。霸王的权位虽然不能维持到底,可是这显赫的功业是近古以来不曾有过的。等到项羽放弃关中,怀念楚国而东归,放逐义帝,自立为王,干了这些失策失人心的事,却埋怨诸侯背叛自己,这样想要成就霸业,就很难了。自夸功劳,逞个人才智,却不效仿古人,自以为霸王之业已成,想凭借武力来征服和治理天下,经过五年战争,终于使自己国家灭亡了,自身死在东城,却仍然不觉悟,更不责备自己,那就错了。竟然称说“上天要灭亡我,不是我用兵的过错”,难道不荒谬吗? 一、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1判断句判断句有七种形式:(1)“者也”句。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者”字句。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3)“也”字句。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4)无标志句。如:刘备天下枭雄。(5)“为”字句。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6)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判断,用“非”表否定判断。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7)“是”字句。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2被动句被动句有七种形式:(1)“于”字句:谓语于。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2)“见”字句:见谓语。如: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3)“受”字句:受谓语。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4)“为”字句:为动词。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5)“为所”句。如: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又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6)“被”字句。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7)无标志句。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3省略句省略句有五种形式:(1)省略主语。如: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承前省;(尔)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启后省;(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乐)。”对话省(2)省略谓语。如: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承前省;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俟)狱门外共喻省。(3)省略宾语。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省动词后宾语;成视之,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之)较省介词后宾语。(4)省略兼语。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5)省略介词。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有时朝发(自)白帝,暮到江陵。4倒装句(1)谓语前置句。如:甚矣,汝之不惠!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2)宾语前置句。如:古之人不余欺也否定句中宾语提前;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疑问代词作宾语提前;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3)定语后置。如: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蚓无爪牙之利。(4)介词结构后置。如: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词类活用是指一部分实词(也有个别虚词),在一定的条件下临时改变原来所属那类词的语法功能而作别一类词用的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名词动用。如:“深山中则四月花”,花:开花。(2)名词作状语。如:“赢粮而景从”,景:像影子一样。(3)形容词用作名词。如:“瑜等率轻锐继其后”,轻锐:轻锐部队。(4)形容词用作动词。如:“故传天下不足多也”,多:赞扬。(5)动词用作名词。如:“殚其地之出”,出:出产的东西。(6)数词用作动词。如:“六王毕,四海一”,一:统一。(7)动词的使动用法。如:“吞二周而亡诸侯”,亡:使灭亡。(8)名词的使动用法。如:“威王欲将孙膑”,将:让担任将领。(9)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绿:使变绿。(10)名词的意动用法。如:“粪土当年万户侯”,粪土:以为粪土;把当作粪土。(1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成以其小,劣之”,劣:以为低劣。(12)动词的为动用法。如:“死国可乎?”死:为而死。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后人哀之而不鉴之B常以身翼蔽沛公C头发上指 D有泉侧出【解析】A项的“鉴”,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鉴”。B项的“翼”,名词作状语,“像鸟的翅膀一样”;C项的“上”,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D项的“侧”,名词作状语,“从旁边”。【答案】A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朝歌夜弦 B前辟四窗C沛公欲王关中 D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解析】C项的“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A项的“朝”“夜”,时间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B项的“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D项的“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答案】C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A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B后世必为子孙忧C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D秋毫不敢有所近【解析】D项的“近”,形容词作动词,“接近、接触”。A项的“卑”,形容词作名词,“卑贱的人”;B项的“忧”,形容词作名词,“忧虑的事”;C项的“善”,形容词作名词,“善行”。【答案】D4下列加点的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B十三能织素,十四能裁衣C多可喜,亦多可悲D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解析】D项的第一个“老”“幼”,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A项的“幽暗昏惑”,形容词作名词,“幽深昏暗使人迷乱的地方”;B项的“素”,即“白”。形容词作名词,“白绢”;C项的“多”,形容词作名词,“许多事”。【答案】D5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尊贤而重士B无贵无贱,无长无少C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解析】B项的“贵”“贱”,形容词作名词,“地位高的人”“地位低的人”。A项的“重”,形容词作动词,“敬重、看重”;C项的“尽”,形容词作动词,“取尽”;D项的“谬”,形容词作动词,“弄错”。【答案】B6下列句子中,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A时人莫之许也 B富者曰:“子何恃而往?”C吾子未之恩也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解析】D项为定语后置。【答案】D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中“笼”活用方法不同的一项是()A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B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隶使之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D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解析】题干中“笼”名作状“用笼子”。C.名词作动词。A.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B.名词作状语,“像奴仆一样”;D.名词作状语,“向南”。【答案】C8下列加点“也”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B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C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解析】A、C、D三项“也”都表示判断。B项“也”是语气助词,不表判断。【答案】B9下列句子中与“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B甚矣,汝之不惠C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D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解析】A状语后置与题干中句式同。B.主谓倒装;C.宾语前置;D.定语后置。【答案】A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012题。寇准少英迈,年十九,举进士。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耶?”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真宗即位,迁尚书工部侍郎。帝久欲相准,患其刚直难独任。景德元年,准以集贤殿大学士位士安下。是时契丹内寇,纵游骑掠深、祁间,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意。准曰:“是狃我也。请练师命将,简骁锐据要害以备之。”是冬,契丹果大入。急书一夕凡五至,准不发,饮笑自如。明日,同列以闻,帝大骇,以问准。准曰:“陛下欲了此,不过五日尔。”因请帝幸澶州。帝难之,欲还内。准曰:“陛下入则臣不得见,大事去矣,请毋还而行。”帝乃议亲征,召群臣问方略。 参知政事王饮若,江南人也,请幸金陵;陈尧叟,蜀人也,请幸成都。帝问准,准心知二人谋,乃阳若不知,曰:“谁为陛下画此策者?罪可诛也。今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贼自当遁去。不然,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师,劳逸之势,我得胜算矣。奈何弃庙社欲幸楚蜀远地?所在人心崩溃,贼乘势深入,天下可复保耶?”遂请帝幸澶州。及至南城,契丹兵方盛,众请驻跸以觇军势。准固请曰:“陛下不过河,则人心益危,敌气未慑,非所以取威决胜也。且王超领劲兵屯中山以扼其亢,李继隆、石保吉分大阵以扼其左右肘,四方征镇赴援者日至,何疑而不进?”众议皆惧,准力争之,不决。 出遇高琼于屏间,谓曰:“太尉受国恩,今日有以报乎?”对曰:“琼武人,愿效死。”准复入对,琼随立庭下,准厉声曰:“陛下不以臣言为然,盍试问琼等?”琼即仰奏曰:“寇准言是。”准曰:“机不可失,宜趣驾。”琼即麾卫士进辇,帝遂渡河,御北城门楼。远近望见御盖,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契丹相视惊愕,不能成列。(节选自宋史寇准传)10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正确的一项是()A(宋军)小不利辄引去 B(契丹)急书一夕凡五至C(同列)因请帝幸澶州 D(皇帝)不决【解析】A项,契丹。B项,宋军。C项,寇准。【答案】D11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谁为陛下画此策者B参知政事王饮若,江南人也C出遇高琼于屏间D陛下不过河,则人心益危,敌气未慑,非所以取威决胜也【解析】A、B、D三项都是判断句。C项是介宾结构后置。【答案】C1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注意句子的句式特点。且王超领劲兵屯中山以扼其亢,李继隆、石保吉分大阵以扼其左右肘,四方征镇赴援者日至,何疑而不进?译文:_ 【解析】“屯中山”是“屯(于)中山”的省略。【答案】况且,王超领着强劲的兵力驻扎在中山,扼住了敌人的咽喉要塞;李继隆、石保吉领兵分别布成了大阵,扼住了敌人的左右两翼。各地赶来增援的军队每天都有到达的。为什么还疑虑而不前进呢?_【参考译文】寇准年少时英俊豪迈,十九岁时中进士。 宋太宗选取进士,往往到殿前的平台亲自看望提问,年纪轻的人往往不予录用。有人教寇准增报年龄,寇准说:“我刚刚准备要踏上仕途,怎么可以欺骗皇上呢?”后来考取了授官大理评事。真宗即位,寇准任尚书工部侍郎。皇帝很早就想让寇准做宰相,(只是)担心他性格刚直,难于独自担任。景德元年,寇准以集贤殿大学士的官职排在毕士安(参知政事)之下。这时候,契丹南下入侵,派遣了一队游动的骑兵到深州和祁州一带掳掠,遇到小小的不利就领兵退却,徘徊往来,没有作战的意思。寇准说:“这是要麻痹我们(使我们对他们的来去习以为常)。 请训练军队,任命大将,挑选勇敢精锐的部队,据守要害的地方来防备敌人。”这一年冬天,契丹军队果然大规模入侵。报告军情紧急的文书一夜送来了五封,寇准不开封,饮酒谈笑和平常一样。第二天,同僚把这件事报告了皇帝。皇帝大惊,拿这件事询问寇准。寇准说:“陛下想要了结这件事,不过五天的时间。”于是请求皇帝亲临澶州。皇帝感到很为难,想回内宫。寇准说:“陛下一进去,我就见不到您了,大事就完啦!请您不要回宫,马上就走。”皇帝于是召集群臣商议亲自出征的事,问有什么计策。副宰相王饮若,是江南人,请求皇帝到金陵去;陈尧叟,是蜀地人,请求皇帝到成都去。皇帝问寇准,寇准心里知道这两个人的阴谋,竟假装不知道,说:“谁是替陛下筹划这个计策的人?他的罪可以杀头。 现在陛下是神明威武的皇帝,武将和文臣都很团结,如果您亲自领兵出征,敌人自然而然就会逃跑。不这样,(那就)出奇兵打乱敌人的计划,坚守阵地消磨敌人的士气,使敌人困乏疲惫,从疲劳和安逸的(敌我)形势来看,我们有必胜的把握。为什么要抛弃太庙太社,到楚、蜀这样边远的地方去呢?问题在于人心崩溃了,敌人乘势而入,天下还能够保住吗?”就请求皇帝到澶州去。到了澶州南城,契丹军队气势正旺盛,大家都请求皇帝暂时停留,来观察敌我形势。寇准坚决请求说:“陛下不过黄河,那么人心就更加恐惧,敌人也不会惊惧害怕,这不是用来取得军威获得胜利的办法。况且,王超领着强劲的兵力驻扎在中山,扼住了敌人的咽喉要塞;李继隆、石保吉领兵分别布成了大阵,扼住了敌人的左右两翼。各地赶来增援的军队每天都有到达的。为什么还疑虑而不前进呢?”大家议论起来都害怕,(尽管)寇准极力争辩,(皇帝)未能决定。寇准退出来,在屏风间遇到了高琼,对他说:“太尉蒙受国家的恩惠,今天有意报答国家吗? ” (高琼)回答说:“我是军人,愿以死报效国家。”(于是)寇准又进去奏报,高琼跟进去站在庭下,寇准大声说:“陛下不认为我说得对,何不问一下高琼他们?”高琼随即抬头奏道:“寇准说的是对的。”寇准说:“机会不可错过,应当赶快起驾出发。”高琼立即指挥卫士推皇帝乘坐的车子前进,皇帝于是渡过黄河,坐临澶州的北城门楼上。远近的士兵看见皇帝车上的伞盖,跳跃着欢呼,声音传到几十里以外,契丹兵士听到欢呼声,惊愕不已,连队列都混乱了。学习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要注意掌握和积累典型的例子。对于不典型的甚至模棱两可的则不必纠缠。此外,不能只满足于能说出来某词是什么活用现象,还要能够准确地理解和翻译活用的词。从高考的角度说,很少考这是什么词活用作什么词,考查较多的是某个词在某个句子里面是什么意思。具体做到以下两点:(1)用语法结构规律确定古汉语的句式特点。(2)利用现代汉语知识把握古汉语的变化规律。 一、常见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甲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征,并进而产生出某一新的意义这样一类语法现象。根据考纲要求,我们重点分析以下六种情况:(1)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作使动用作使动的动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使动”必须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发生变化。动词的使动用法在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例如: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廉颇蔺相如列传)使之归。归,动词的使动用法。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石钟山记) 不能使(之)鸣。鸣,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斲(zhu)而小之,则王怒。(孟子梁惠王下)匠人斫削,把它弄小,国王恼火。“小之”是“使它小”的意思。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值,居为奇货。(促织)“昂其值”是“使其值昂(抬高)”的意思。 名词的使动用法令尹南辕反旆。(左传宣公十二年)“南辕”是“使车辕向南”的意思。以膏泽斯民。(答司马谏议书)膏泽,名词,恩德,带宾语,作动词,为“使得到好处”的意思。意动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主观上对宾语含有“感到它怎样”或“把它看做什么”的意味。形容词用作意动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小鲁,感到鲁国很小;小天下,感到天下很小的意思。名词用作意动友风而子雨。(荀子赋)友风,以风为友;子雨,以雨为子。(3)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名词带宾语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籍吏民”即登记百姓户口。能愿动词名词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王”前带能愿动词“欲”。“王”译为称王,读wn。名词带补语沛公军霸上。(鸿门宴)“军”带补语“霸上”,用作动词,驻军。“所”名词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 (记王忠肃公翱事)特殊的指示代词“所”的后面一般只粘附动词或动宾词组,名词“货”粘附在“所”的后面,用作动词,作“购买”讲。副词(作状语)名词恐托付不效。(出师表)名词“效”受否定副词“不”的修饰,作“奏效,有效果”讲。名词作句中的谓语或师焉。(师说)名词“师”充当“或”的谓语,作“从师”讲。名词“者”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游褒禅山记)特殊的指示代词“者”的前面一般只粘附动词或动宾词组,名词“名”粘附在“者”的前面,作“指名,识其本名,说明白”的意思讲。名词“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代词“之”一般不受名词修饰。“名”用在代词“之”前,作“命名”讲。名词名词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答司马谏议书)两个名词“事”连用,不存在并列、同位和修饰关系。不带计量意义时,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事”(第一个)作“做,从事”讲。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状语分句,名词活用为动词。权,然后知轻重。(孟子梁惠王上)权,在此句中作动词“称量”讲。(4)名词用作状语有以下作用:表示比喻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狐鸣,像狐狸那样叫,“狐”名词作状语。表示对待人的态度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他。名词“兄”,用作动词“事”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东南,向东南,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飞”的方向。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手巾掩口啼。(孔雀东南飞)手巾,用手巾,作“掩”的状语。表明时间、动作的连续性卿当日胜贵。(孔雀东南飞)日,一天天地,充当“胜贵”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躬,亲身,作“耕”的状语。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讽齐王纳谏)面,当面,是“刺”的方式,作“刺”的状语。表示处所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指南录后序)草行露宿,在草地上行,在露天里宿。名词“草”“露”分别作“行”“宿”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从流石蛇行而上。(游黄山记)蛇,像蛇一样。名词“蛇”作“行”的状语。(5)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作主语或宾语形容词的主要功能是作谓语、定语,如果一个形容词作了主语或者宾语,这个形容词就可能活用为名词了。例如: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过秦论)“贤”本是形容词“德才优秀”的意思,这里指“贤士、贤人”,用作名词。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世家)“坚、锐”本是形容词“坚硬、锐利”的意思,这里指“坚固的盔甲、锐利的武器”,用作名词。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良实”本是形容词“善良诚实”的意思,这里指“善良诚实的人”,用作名词。(6)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后带宾语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动词。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善”原本是形容词“好”的意思,在这里是“亲善,交好”的意思。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短”原本是形容词,在这里是“说别人的短处、坏话”。二、常见文言句式(一)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的。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做判断词用。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姓曹。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只在主谓语之间加“是”。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4“者”“也”都不用,即“,”式。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如:刘备,天下枭雄。5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6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7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二)被动句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即“谓语于”式。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如: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3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构成“受谓语”的形式。如: 有罪受贰。这种句式中的“受”字,含有“被”的意思,后面省略了介词“于”,主动者也能引出。如果需引进主动者,就构成了“受谓语于”的形式。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4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5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构成“为所”式。如: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所”,自产生后,就成了古汉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形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里。但是,在古汉语里,“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承前省略了,变为“为所”的形式。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6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构成“被动词”的形式,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7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三)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1省略主语主语的省略,文言文中更为常见。主要原因之一,是文言的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独立作句子的主语。句子若是重复前边的词语又啰唆,这样省略主语的句子自然就多了。句子中是否省略了成分,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或整个语言环境去推断。翻译时,要根据具体情况把省略成分补出来。主语的省略,可分为“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等形式。如: (1)承前省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异蛇)触草木,(草木)尽死。(2)蒙后省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3)对话省 (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2省略谓语谓语是句子最重要的部分。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情况还是比较少的。不过在文言文中,省略谓语也不是非常个别的现象。尤其是并列的句子,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有时省略的谓语需要根据上下文补出,才能不影响意思的表达。(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如: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2)蒙下文谓语而省略。如: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竖追之。(3)共喻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如: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俟)狱门外。后公改(任)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3省略宾语文言文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宾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词“之”。(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如:成视,庞然修伟,自增惭怍,不敢与(之)较。4省略兼语“使、命、令”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作兼语。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文言里的兼语却往往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词“之”。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赵。5省略介词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自”等,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当这个介词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掉。(1)省略介词“于”。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2)省略介词“以”。如: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另外,介词“自”也可省略。如: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自)白帝,暮到江陵。(四)谓语前置古代汉语里,谓语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是,有时为了强调谓语,也可以把它放到主语之前,这就叫谓语前置,或叫主语后置。这种谓语前置的句式,通常出现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如:甚矣!汝之不惠!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五)宾语前置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里,宾语通常也是放在动词或介词后边。在文言文里,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1动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如:古之人不余欺也。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在古汉语里,使用频率高的疑问代词为“何”字,其他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如: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沛公安在?(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古汉语中并不多见。如: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宾语,往往用“唯(惟)是”和“唯(惟)之”等格式,可将副词“唯(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助词“之”“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如成语“唯利是图”“唯命是从”“唯你是问”“唯才是举”等等,就是这种格式。2介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时放在介词之前:(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如:王问:“何以知之?”微斯人,吾谁与归? (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一言以蔽之。(成语)(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如: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六)定语后置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定语一般要放在中心词之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了此种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之后,我们称它“定语后置”。常见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格式: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这种格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如: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再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如:3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如: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如:1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所以,翻译的时候,就把它当做了状语,因此有人称它作“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如: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2介词结构“以”有时放在谓语后作后置状语。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并不多见。如: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介词结构“以”多置于动词前作状语。如:以一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