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历史 专题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学案 人民版必修2.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830323 上传时间:2019-12-01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7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历史 专题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学案 人民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 专题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学案 人民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 专题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学案 人民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历史 专题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学案 人民版必修2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考点搜索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的原因、内容、作用新经济政策实行的原因、内容、作用两大经济政策的比较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及评价(1)俄国十月革命后,帝国主义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支持俄国境内的叛军,妄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共和国。(2)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2、目的:为了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战胜敌人。3、内容:(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2)工业: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监督小企业;(3)商贸:禁止商贸;配给必需品(4)分配:强制劳动,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4、评价:(1)它是在战争环境和经济被破坏的条件下被迫采取的非常措施,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财力、物力,为战胜国内外敌人,为捍卫苏维埃政权起了重要作用。(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超过了社会政治经济的限度,给经济带来严重负面影响。 二、新经济政策1、实行原因(1)连年战争破坏,苏俄经济濒临破产,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经济危机)(2)战争结束后,共产主义政策不但不能调动工农的生产积极性,发展生产力,还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不满情绪,农民暴动频繁发生,喀琅施塔得水兵暴动。(政治危机)2、主要内容(1)农业方面: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自己支配。(2)工业方面: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3)商业(流通)方面: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4)分配制度方面: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3、实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4、作用和意义: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克服了经济危机,为国家的工业化打下了基础;巩固了工农联盟,克服了政治危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列宁找到了一条小农占优势的落后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三、“斯大林模式”1、斯大林体制确立的过程(1)工业化 (2)农业集体化,取消新经济政策(3)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 2、斯大林体制在经济方面表现(1)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2)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3)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4)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3、评价(1)积极:在斯大林体制下,国家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1940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2)局限:斯大林体制超越了苏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在经济建设中,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严重妨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为日后苏联和东欧各国经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成为后来苏东剧变的历史根源。【要点精解】1. 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比较内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政策余粮收集制粮食税,规定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工业政策大中小企业全面国有化解除了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贸易政策国家垄断贸易,取消自由贸易。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分配制度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和实物分配制废除实物分配制。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哪些利与弊?利:与当时的苏联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使苏联在工业化建立的最初阶段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弊: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工业比例的严重失调,后来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感悟高考真题】1.(xx全国)32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赤卫队。”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应是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 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 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2.(xx重庆高考)图6是一幅苏联宣传画。当时的苏联A对外国资本的依赖性比较强B已顺利完成第三个五年计划C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严重D工业生产增长的速度明显下降3. (xx广东高考)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A十月革命 B斯大林模式 C新经济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4.(xx山东高考)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时强调:“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技术决定一切。”这主要是着眼于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C发展农业集体经济 D进行工业化建设5(xx四川高考)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这一措施实行于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B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6.(xx江苏高考)(11分)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下面是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一组海报。请回答:(1) 图为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海报,指出图和图所含信息之间的联系。比较这一时期的工业政策与以后斯大林工业化政策有何不同?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评价新经济政策。(7分)(2)对图像研究者来说,绘画作品并不简单地只是用于观赏,而是用来“解读”。图为工业化时期的宣传海报,判断其所含信息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与其他图像史料相比,宣传海报有什么特点?(4分)【考点精题精练】:一、选择题:1. 1921年苏俄实行固定的粮食税,1933年美国政府规定由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两者的相似之处是A.消除了阶级矛盾 B.调整了工农关系C.制约了农业发展 D.加强了宏观调控2. 列宁说:“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的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任务。”材料中的“经济政策”是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3. 关于中国、苏联两国工业化建设方针的相同点有 优先发展重工业 实行五年计划 都变革了农村生产关系 农业都是为工业化建设服务的A、 B、 C、 D、4. (xx广东省六校高三联考)有史学家认为:“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l3,1932年上升50左右;1932年(在苏联)约有1700名美国工程师在重工业部门工作。”对其理解正确的是A苏联的工业化是从进口机器设备开始的 B苏联的工业化完全依赖西方大国的支持C苏联工业化利用了西方大萧条的国际环境D引进外国专家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5. 下列对“斯大林模式”的表述,正确的是其形成标志是苏联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 其形成与国内、外环境分不开 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发挥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A B C D6. 1921年,美国商人哈默来到莫斯科,列宁与之交谈:“你们可以在这儿找到原料和销售机器的市场,以后还可以在这里推销工业产品。而我们需要你们的技术和方法。紧接对话后出现的情形是A宣布全部政权转归苏维埃 B粉碎协约国的武力干涉C允许私人创办和租赁工厂 D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7. 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实行余粮收集制 所有工业企业实行国有化 废除实物分配制 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A. B. C. D. 8. (xx山东省潍坊市北四县高三模拟)列宁认为:“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以下最符合上述理论的措施有A.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B.允许私人创办和租赁工厂C.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D.保证农民自由支配上交后剩余的农产品9. 右图反映的是苏联“全盘集体化”的情景,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解决粮食危机 B消灭富农阶级C农民自发要求 D联共(布)“十四大”颁布决议10. 右图反映了苏俄(苏联)居民因食品短缺而排长队购买的情景,这种情景不可能出现于A19181920年 B19211924年 C19251936年 D19851991年11. 1933年,美国共产党领导人威廉福斯特参加总统竞选,获得了美共有史以来的最高选票。当时,美国失业工人甚至到苏联驻美使馆排队领取签证。德国共产党主席台尔曼在1932年的德国总统选举中排名第三。当时的法国时报写道:“共产主义正在用极快的速度完成改造事业布尔什维克在和我们的比赛中成为胜利者。”出现上述现象的关键因素是A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西方国家人民的认可B各国共产党卓有成效的斗争扩大了自身的力量和影响C斯大林模式是最有效的经济建设道路D苏联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与西方严重经济危机的鲜明对比12. 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到苏联访问后写下了莫斯科日记,书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作者所谓“消极的东西“在当时是指A新经济政策的作用渐趋减弱B肃反运动的扩大化倾向C苏联农业的落后局面D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13. 列宁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这一讲话的历史背景是A1917年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B帝国主义国家对苏维埃俄国发动武装干涉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苏俄经济和社会秩序的严重危机 D新经济政策使俄国国民经济开始恢复14. 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存在严重的“剪刀差”(工农业产品交换时,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所出现的差额),苏联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限制农村私有制的发展 B为工业化积累资金C保证社会主义公有制 D维护计划经济体制15. 一个苏联工人说:“他们假装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我们的工作。”这段话突出的反映了A战时共产主义存在严重弊端B.新经济政策不再适应当时的国情C.斯大林体制伤害了群众积极性D.苏联群众的觉悟和素质普遍偏低第2讲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高考目标定位】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考点搜索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内容、评价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特点、评价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结果【基础知识梳理】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著1953年斯大林逝世之后,赫鲁晓夫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此时,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导致农业生产长期徘徊不前,到1953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低于十月革命前的水平,牲畜存栏数与1913年相等,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这种状况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粮食和原料的需求(2)赫鲁晓夫上台并巩固了自己在苏联的最高领导地位。2.内容项目内容农业(重点)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玉米运动)工业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部分权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3.评价(1)积极: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苏联当时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不合理环节进行改革和调整,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促进生产的发展,1954-1958年农业产值平均增长92%。到60年代初,耕地、谷物的播种和收获均已实现全面机械化。(2)局限: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理论上没有打破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束缚,对于苏联所处的社会主义阶段缺乏科学的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加之赫鲁晓夫本人喜欢浮夸冒进,缺乏深思熟虑,在改革开始后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跟进,最终导致改革失败。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内容项目内容企业管理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体领导;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工业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2.结果(1)执政前期,经济增长加快,政局稳定,军备力量大为增长,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人民生活有所改善;(2)执政后期,社会矛盾丛生,经济发展停滞。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增加苏联的经济负担,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日益严重,苏联的轻工业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于西方国家,这些都严重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0世纪70年代后期,苏联经济增长开始下降,国家面临新的困境。三、戈尔巴乔夫改革戈尔巴乔夫出生于俄罗斯南部斯塔夫罗波尔附近,1985年至1991年,任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他在职时期的政策导致了冷战的结束,为此他于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他的改革政策也使得苏联解体。1.背景:社会动荡、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下降的危机局面。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自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积累的弊端与矛盾日益严重,二战后出于与美国争霸的需要,以非理性方式进行军备竞赛,致使军费开支达到国民收入的1/4,背上沉重的包袱。而且导致民用工业品技术落后,质量低劣。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亚洲、拉美一些国家。苏联人均生活水平从革命前居欧洲第五位下降到居世界第八十八位。俄国历史上靠扩张起家,民族众多,但各民族发展极不平衡。无论是沙皇,还是苏联都对少数民族实行同化的高压政策。斯大林时期采取镇压和强制迁徙的政策,造成很多问题。斯大林之后,高压政策被怀柔政策所取代,民族问题日益显露,地方民族主义倾向日益明显。面对困境,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开始改革。2.内容、问题及影响内容问题(原因)经济重点: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实质: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1.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2.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政治作为改革的重点局势失控、苏联解体政府还减少了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所有制的结构,使原来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生了一些变化,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出现合资企业;农庄和国营农场实行租赁制或家庭农场。改革未达到预期的效果,苏联经济持续下滑,戈尔巴乔夫把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问题归结于政治阻力太大,为了扫除障碍,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要点精解】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有无必要性?三次改革和苏联解体之间的联系如何?改革的根本不同是什么?(1)必要性:斯大林模式阻碍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斯大林模式下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美苏争霸。(2)联系: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导致这一体制的弊端和政策的错误不能及时纠正,成为束缚苏联的历史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3)改革的根本不同: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整体上都只是对原有经济体制进行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破除以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为主要特征的高度集中的经济模式; 戈尔巴乔夫则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手段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允许个体经济存在。赫鲁晓夫和勃烈日捏夫改革在政治上都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戈尔巴乔夫改革则最终放弃党的领导,使苏联回到资本主义道路,并导致苏联解体。【感悟高考真题】1.(xx福建高考)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刊登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由此推断,该时期是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D普京执政时期2.(xx广东高考)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正确理解是A. 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 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3.(xx广东高考)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A.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接关系B.计划经济的做法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C.计划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D.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考点精题精练】:一、选择题:1. 1958年,如果中国的官员去苏联参观访问,双方就当年的农业建设交流经验教训,中苏双方谈论的主要话题,可能是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苏联的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A. B. C. D.2. (xx福建建阳外国语学校高三模拟)某一历史阶段,苏联曾投资50亿卢布在东部大规模垦荒。垦荒地的肥力迅速耗尽,几百万公顷土地遭风蚀,换来了沙化的土地和丛生的杂草、带来这一结果的苏联领导人是 3. 下表为197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其中,1990年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原因是A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 B赫鲁晓夫改革导致的社会混乱 C苏联解体导致的社会混乱 D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4. 下表为197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其中,1990年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原因是A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 B赫鲁晓夫改革导致的混乱C苏联解体导致的社会混乱 D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5. 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宛如一个政治万花筒,顶上阴谋家的帽子刚脱,头上便戴上了改革家的桂冠;策略家的徽章未关进门庭,蛮干家的门牌就已挂出。”体现赫鲁晓夫是“蛮干家”的是A.在苏共“二十大”上揭露斯大林的错误 B.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C.强行开展大面积种植玉米的运动 D.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6. 戈尔巴乔夫说:“多一些社会主义,意味着社会生活中多一些民主、公开性和集体主义。”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的苏联改革A.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B.背离了马克思主义C.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D.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7. 1953一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在上台后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从下图看这些改革对苏联经济建设的作用是 两者的改革在一段时间内收到了一定成效 从长期而言,都以失败而告终都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 两者的改革导致苏联解体A B C D8. 苏联的工业化和英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进程相比,不同之处在于 业化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工业化带来严重阶级分化 工业化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A B C D9. “20世纪50年代的前五年,中国得到苏联常规武器多为二战时期的水平,随后,苏联在军援上,由过去只肯卖洋武器垃圾变为提供武器设计图纸,由中国兵工厂自行生产。”按照材料认为,苏联在援助中国军事方面的建设,最好的时期是谁领导时期?A列宁时期 B斯大林时期 C赫鲁晓夫时期 D勃列日捏夫时期10. 赫鲁晓夫曾坦率地告诉记者:“我们都是世界上强大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而联合起来,那么就不会有战争。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使他平静下来。”这不能说明A苏美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 B美国在当时处于战略优势地位C赫鲁晓夫主动争取与美国合作并放弃竞争 D苏联想与美国共同主宰世界11. (xx山东省泰安市高三模拟)一位政治人物批评某国说:“我们正目睹一个危机,该国在这危机中,对经济秩序的需求与对政治秩序的需求互相冲突。过度中央集权使经济成长持续萎缩,军事生产则大增。”这里的“该国”是指何国?( )A1940年代的法国 B1960年代的西德C1980年代的苏联 D1990年代的中国12. 赫鲁晓夫病逝后,有人为他树立了一块黑白相间的大理石墓碑,似乎印证了他功过间杂的一生。下列对赫鲁晓夫的改革评述符合史实的有改革从农业开始,符合苏联当时的迫切需要玉米运动解决了苏联粮食严重不足的问题改革缺乏全面思路,盲目性很大苏联工业增长,取得一定成效A.B.C.D.13. 下表为19531985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其中,19761982年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的原因主要是A.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B.勃列日涅夫时期军备竞赛加剧C.赫鲁晓夫改革失败D.苏联解体导致的社会混乱14. 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相同点是A.承认或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B.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C.允许个体经济存在D.要求国家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15. 1982年勃列日涅夫逝世后,美国世界经济导报评价说:“他确实是一位真正懂得经济的领导人,他的经济改革使苏联国力逐渐赶上了美国,虽然他想称霸世界而没有成功。”这是针对哪一措施A.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B.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调动生产积极性C.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D.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允许个体经济存在【单元知识网络】专题归纳整合1.二战后苏联社会主义的改革与调整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原因二战后,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暴露。如农业全盘集体化严重,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克服赫鲁晓夫的某些改革措施造成的混乱局面。为与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进入70年代之后,面临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中心技术革命,苏联的经济却日益衰退和恶化,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改革内容首先进行农业改革,如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等;然后进行工业改革,如下放部分企业管理权等,取得一定成效。农业: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提高农产品价格等; 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等。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根本性变革,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失败的原因(根本原因)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直接原因)改革目标,严重脱离了苏联的实际。改革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赫鲁晓夫个人作风造成。(根本原因)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直接原因)执政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根本原因)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太快,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直接原因)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认识社会主义制度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社会主义的改革是必要的。要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2.斯大林模式和西方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的比较。西方模式斯大林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所有制形式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工业化道路先轻工业后重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工业协调发展农业制度资本主义大农场集体化农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共和制等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高度集权、一党制度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4、世界历史上三大发展模式的比较类型斯大林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西方模式(英国) 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生产资料私有制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重工业农、轻、重协调发展 先轻工业后重工业农业制度集体化农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资本主义大农场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政治制度苏维埃体制(高度集权)、一党制、终身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君主立宪制、内阁制、两党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