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你音响的结构设计及外壳的模具设计
23页 10000字数+论文说明书+9张CAD图纸【详情如下】
SolidWorks迷你音响模具.rar
上模板座.dwg
动模板垫板.dwg
型腔板.dwg
设计图纸9张.DWG
迷你型音箱注塑模具装配图.dwg
迷你音响的结构设计及外壳的模具设计说明书.doc
摘 要
本文主要是以迷你音箱为基础,通过测量产品的尺寸,对迷你音箱进行建模,并对该塑件的模具进行设计,包括塑件成品的设计、工艺参数的分析与计算、工作部分的设计、模具结构的设计和加工方案的制定,注射成型是塑料成型的一种重要方法,它主要适用于热塑性的成型可以一次成型形状复杂的精密塑件,本次设计就是将迷你音箱作为设计模型,将注塑模具的相关知识作为依据,阐述塑料注塑模具的整体设计过程。
本文重点介绍了迷你音箱的注射模设计,主要运用UG及其AUTOCAD制图软件来完成整个设计工作,从中学习到了许多的模具设计的知识和对在校所学知识的深化,设计的整个过程实现了低成本,高效率,有利于提高模具的生产效率和节约了生产成本,并大大缩短了生产的周期。
关键词:塑料模具; 模具设计; 生产周期
Abstract
Plastic molding products are plastic as the main structural material.The processing of products.referred to as the plastic parts.plastic molding products arewidely used.especially in the electronic instrument electrical equipment,communication tools ,etc to obtain a large number of applications.such as all kinds ofstress are shell stents structure decoration.Based process equipment as the main production of plastic products of plastic mold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in national economy mould technology has also become to measure a national product manufacture level of important symbol.Injection molding plastic molding isan important method .
it is mainly suitable for thermoplastic molding .and canbea UG and AUTOCAD complicated shape of precision plastic forming parts is Moldflow Adviser 7.1 the adsl surface hella a design model .This paper will be injection mold related knowledge as thebasis.the overall design process of plasticinjection mould are expounded.
Keywords:Plastic mold;injection molding; the parting surface
目 录
第一章 前言 1
1.1 塑性模具的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1
1.2 塑料模具工业现状及发展方向 1
1.3 模具设计流程 2
第二章 塑件工艺性分析 2
2.1 材料分析 3
2.1.1 功能设计 3
2.1.2 材料选择 4
2.1.3 塑件的尺寸精度及表面质量 5
2.2 结构分析 5
2.2.1 尺寸精度 6
2.2.2 结构设计 6
2.2.3 表面粗糙度 7
2.2.4 壁厚 8
2.2.5 斜度 9
第三章 模具结构设计 10
3.1 浇口的确定 10
3.2 主流道的设计 11
3.3 分流道的设计 11
3.4 冷却穴 11
3.5型腔数目的确定 12
3.6分型面的确定 12
3.7 选择注射机 13
3.8 模具材料的确定 13
3.9 成型零件结构设计 13
3.10模架的选用 13
3.11 导向机构的设计 14
3.12推出机构的设计 15
3.13温度调节系统设计 16
3.13.1温度调节对塑件质量的影响 16
3.13.2对温度调节系统的要求 16
3.13.3冷却系统设计 17
第四章 成型零部件的设计 17
4.1 成型零部件的结构设计 18
4.2 成型零部件工作尺寸计算 19
4.3 成型零部件的强度与刚度计算 19
4.4 注射机的校核 20
第五章 模具总装设计 20
5.1模具装配及加工要求 20
5.2模具工作原理 20
谢辞 21
参考文献 22
第一章 前 言
1.1塑性模具的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由于塑料具有很多优良的性能和特点,近年来它在各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作为塑料制造业的支柱产业——塑料模具的设计与制造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特别是作为塑料必备成型工具的塑料注塑模具,由于它成型效率高,易成型形状复杂的制品,并科实现自动化生产,得到迅速的法子,在我国其发展速度之快、需求量之大是前所未有的。
未来国内外塑性模具的制造技术和成型技术有如下发展趋势:
1)在模具设计制造中广泛应用CAD/CAE/CAM技术;
2)高速铣削加工将得到更广泛地应用;
3)在塑料模具中推广应用热流道技术、气辅注射成型和高压注射成型技术;
4)提高模具标准化水平和模具标准件的使用率;
5)研究和应用模具的高速测量技术与逆向工程;
6)虚拟技术将得到发展;
7)模具自动加工系统的研制和发展。
1.2 塑料模具工业现状及发展方向
80年代以来,在国家产业政策和与之配套的一系列国家经济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我国模具工业发展迅速,年均增速均为13%,1999年我国模具工业产值为245亿,至2004年我国模具总产值为450亿元,其中塑料模约占30%左右。在未来的模具市场中,塑料模在模具总量中的比例还将逐步提高。
成型工艺方面,多材质塑料成型模、高效多色注射模、镶件互换结构和抽芯脱模机构的创新设计方面也取得较大进展。气体辅助注射成型技术的使用更趋成熟,如青岛海信模具有限公司、天津通信广播公司模具厂等厂家成功地在29~34英寸电视机外壳以及一些厚壁零件的模具上运用气辅技术,一些厂家还使用了C-MOLD气辅软件,取得较好的效果。如上海新普雷斯等公司就能为用户提供气辅成型设备及技术。热流道模具开始推广,有的厂采用率达20%以上,一般采用内热式或外热式热流道装置,少数单位采用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难度针阀式热流道装置,少数单位采用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高难度针阀式热流道模具。但总体上热流道的采用率达不到10%,与国外的50~80%相比,差距较大。
近年来,国内已较广泛地采用一些新的塑料模具钢,如:45、3Cr2Mo、PMS、SMⅠ、SMⅡ等,对模具的质量和使用寿命有着直接的重大的影响,但总体使用量仍较少。塑料模标准模架、标准推杆和弹簧等越来越广泛地得到应用,并且出现了一些国产的商品化的热流道系统元件。但目前我国模具标准化程度和商品化程度一般在30%以下,和国外先进工业国家已达到70%-80%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致 谢
在最近的一段时间的毕业设计,使我们充分把握的设计方法和步骤,不仅复习所学的知识,而且还获得新的经验与启示,在各种软件的使用找到的资料或图纸设计,会遇到不清楚的作业,老师和学生都能给予及时的指导,确保设计进度。本文所设计的是迷你音箱注塑模设计,通过初期的定稿,查资料和开始正式做毕设,让我系统地了解到了所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做一门学问不易,需要不断钻研,不断进取才可要做的好,总之,本设计完成了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在大学研究的最后,感谢帮助过我的老师和同学,是大家的帮助才使我的论文得以通过。
参考文献
[1]塑料模设计手册编写组编著.塑料模设计手册.(第2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模具实用技术丛书编委会. 塑料模具设计制造与应用实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3]王文广,田宝善,田雁晨.塑料注射模具设计技巧与实例.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4]唐志玉.塑料模具设计师指南.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9
[5]马金骏.模具制造工艺.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6]贾润礼,程志远.实用注塑模具设计手册.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7]黄毅宏,李明辉.模具制造工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8]王永平. 注塑模具设计经验点评.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9]宋满仓,黄银国,赵丹阳. 注塑模具设计与制造实战.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4
[10]李秦蕊. 塑料模具设计.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11]高济.塑料模具设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3
[12]张孝民.塑料模具技术.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13]邹继强.塑料制品及其成型模具设计.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4]陆宁. 实用注塑模具设计.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7
[15]胡海青,温时宝. 塑料模具计算机辅助设计.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16]Lgilcde B john, MC inruender design. Evaluation of combustion by-products of CAME as a component of reformulated gasoline [M]. Chemosphere, 1999, 36(3):740-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