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专题27项脊轩志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828152 上传时间:2019-12-0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专题27项脊轩志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专题27项脊轩志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专题27项脊轩志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专题27项脊轩志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1作者简介归有光,字_,号_,_代著名的古文家,“_派”的代表人物。姚鼎认为,归有光直承唐宋八大家,元明两代除归氏别无他人,并把它视为唐宋八大家和桐城派之间的一座桥梁。归有光在散文创作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反对拟古主义,反对“拾人之涕唾”,提倡独抒胸臆,强调真情实感。他的这种文风,发扬了唐宋古文的优良传统,后人誉其散文为“ ”。归有光的散文不是写重大的社会题材,而是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他的这类散文,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有诗一般的意境。 可为代表。2写作背景“项脊轩”是作者青少年时代读书的书斋。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曾在太仓(今属江苏)项脊泾居住,把自己的书斋题名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归有光少年丧母,伤痛难言,又加之科场不利,家庭衰败,隐痛重重;中年丧妻,此恨绵绵。“项脊轩”可以说是作者家庭变故和身世遭遇的见证,记录着他的希望和梦想,也留下了他的喜悦和悲哀。这种复杂而深厚的感情流泻于笔端,便形成了这篇项脊轩志。3给加线的字注音。渗漉( ) 修葺( ) 栏楯( ) 偃仰( )啄食( ) 异爨( ) 老妪( ) 迨( )呱呱而泣( ) 象笏( ) 长号( ) 妣( )扃牖( ) 垣墙( ) 栖息( ) 阖门( )4解释下列加线的字。(1)雨泽下注 (2)垣墙周庭(3)迨诸父异爨 (4)东犬西吠(5)凡再变矣 (6)先大母婢也(7)而母立于兹 (8)大母过余曰(9)久不见若影 (10)比去,以手阖门(11)轩凡四遭火 (12)吾妻来归(13)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5一词多义顾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_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_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_ 顾计不知所出耳(荆轲刺秦王) _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赤壁之战) _ 大行不顾细谨(鸿门宴) _得又北向,不能得日_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_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_ 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 _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_ 此言得之(六国论) _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_过日过午已昏_ 大母过余曰_人往,从轩前过_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_而客逾庖而宴_ 呱呱而泣_而庭阶寂寂_ 而母立于兹_为轩东故尝为厨_ 庭中通南北为一_吾从板外相为应答_ 余既为此志_1.熙甫 项脊生 唐宋派 明文第一 项脊轩志3.shn l;q;shn;yn;zhu;cun;y;di;g;h;ho;b;jing yu;yun;q;h。4. (1)下:向下,名词作状语。(2)垣墙:院子四周砌上围墙,名词活用作动词。(3)迨:及、等到。爨:灶。(4)西:对着西边,名词作状语。(5)再:两次。(6)先:已经死去的。(7)而:你。(8)过:探望。(9)若:你。(10)比:等到。阖:关门。(11)凡:共。(12)归:旧指女子出嫁。(13)手:亲自,名词作状语。4.(1)“没”通“殁”,死亡。(2)“少”通“稍”,稍微。(3)“具”通“俱”,俱全。5. 顾:动词,回头看、环视/动词,拜访、看望/副词,难道/连词,表轻微的转折,不过、只是/动词,顾惜/动词,顾及得:动词,得到、获得/助动词,能够/助动词,必须、应该/动词,具备/复合词“得无”,大概会/形容词,适宜、得当/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过:动词,超过/动词,来访/动词,经过/动词,犯错误而: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通“尔”,你为:动词,是、做/动词,成为/介词,对/动词,写1本文叙述和描写了一个书斋,这个书斋的名称是什么?它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项脊轩,这是一篇典型的托物言志的散文名作,作者所托之“物”就是“项脊轩”。可以说,项脊轩是全文布局谋篇的一条线索。(文中通过“百年老屋”的几经变迁,将与项脊轩有密切联系的往事连缀成篇,反映家中三世的沧桑。往事如烟,可写可记之事很多,而作者将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发生都限制在项脊轩及其庭院中,把人和事用项脊轩紧密联系起来,无论写景、叙事、抒情、议论,无不围绕着“项脊轩”这一中心,条理井然,形散神聚。)2第2自然段在全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文章主要抒写作者的哪两种感情?请从文中找出这两种感情主要通过哪些事情来表达的?文中第2段是过渡段,承上启下,点明前文“多可喜”,“亦多可悲”引起下文。两种情感悲和喜。 喜:小轩之变,小轩之趣。悲:诸父异爨、忆先妣、忆大母、四遭火、悼亡妻。(1)第一段,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以“喜”贯穿。(2)第三段,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用“悲”贯穿。(3)第四段,叙写自己闭门苦读的情景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的事情,是写“悲”的进一步补充,同时,字里行间,又透露出作者埋头苦读,要实现理想的期望。(4)第五、六段,是补写,通过补 叙,表达对亡妻的怀念之情。这一部分意在写悲,却先极力叙写当年两人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以“喜”衬“悲”,衬托今日丧妻的悲哀。最后,托物抒情,借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寄托对亡妻深深的怀念之情。3文中交代了归家几代变迁的情况,作者是怎样描写这几代变迁的情况的?归家三代变迁的情况,本文通过记作者青少年时代的书斋,着重叙述与项脊轩有关的人事变迁,借“百年老屋”的几经兴废,将与项脊轩有密切联系的往事交织成篇,以生活中的一桩桩琐事,尽现了祖母、母亲、妻子三代人与作者的情谊,同时也反映了归家中三世变迁的沧桑。这里,重点从归家家庭衰落的一些表象描写中加以分析。作者善于抓住富有特征性的细节,来描写一个封建大家庭的四分五裂之状,反映归家家庭的败落。归家原本庭院南北相通,是一个整体。自从“诸父异爨”后,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四分五裂之状)。先用篱笆相隔,后来更用一堵堵墙壁阻断往来(“始为篱,已为墙”)。尤其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厅非庭也)”,寥寥几笔,将一个封建大家庭分家后所产生的颓败、衰落、混乱不堪的情状表现得淋漓尽致。另外,写祖母到项脊轩来,鼓励作者读书求仕,光宗耀祖这件事,同样可透析出归家家道衰落的状况。归有光祖母的祖父曾在宣德年间担任朝廷官员(太常寺卿),而如今,“吾家读书久不效”,儿辈们科举无望,反以分家为能事,闹得个钟鸣鼎食之家四分五裂,乌烟瘴气,只有把希望寄托在孙儿。4试探究分析本文结尾的妙处。(1)“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树,就似乎看到妻子的音容笑貌,就似乎听到妻子的欢声笑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何况这一番是永别呢!(2)枇杷树“今已亭亭如盖矣”。由“亭亭如盖”的树,自然就会联想到当年亭亭玉立之人,可现在物虽在而人已去,占据着心头的只是一片怅惘之情。结尾托物寓情,言简意丰情深,耐人寻味。1下列画线字注音正确的一组是A垣墙(yun)栏楯(dn)先妣(b)B扃牖(j)婢女(b)阖门(h)C修葺(q)偃仰(yn)呱呱而泣(gu)D兀坐(w)老妪(y)迨诸父(di)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瞻故遗迹风移影动诸父异爨庭阶寂寂B桂影斑驳凡再变矣逾庖而宴室始洞然C雨泽下注日影返照万籁有声亭亭如盖D暝然兀坐垣墙周庭稍为修茸卧病无聊3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三五之夜,明月半墙三五:逢三逢五。B妪,先大母婢也先:先前。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束发:把头发扎起来。D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归宁:古代已婚女子回娘家省亲。4请选出与“顷之,持一象笏至”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A先妣抚之甚厚 B久之能以足音辨人C他日汝当用之 D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5下列句子中的加线词古今义不一致的一项是A桂影斑驳B往往而是C大类女郎也D余久卧病无聊6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第一段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以“喜”贯穿。作者欲扬先抑,先极力叙述原来的项脊轩旧、小、漏、暗,后写修葺后的项脊轩优美可爱。B第二、三段叙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用“悲”贯穿。回忆中隐含着作者对家庭变迁的悲叹,对亲人的深切怀念,对自己怀才不遇、有负祖母期望的深深感慨。C第五段通过补叙,表达对亡妻的怀念之情。先极力叙写当年两人在轩内唱和相随的欢乐,以“喜”衬“悲”,衬托今日丧妻的悲哀。D本文紧扣项脊轩来写,以“喜”为贯穿全文的意脉,将生活琐碎事串为一个整体。作者善于撷取生活中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由“篱”到“墙”,变化的不仅是隔离的材料,更是一个大家族成员之间的心理距离。B选文对母亲和祖母的回忆,直接描写了她们的语言,都属于正面描写的方法,如:“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C作者在文中采用了白描和细节描写的手法写了与母亲、祖母相关的日常琐事,用语清新淡雅,却自成一格。D选文表现了作者内心的三种伤痛:家道中落的重负,幼年丧母、中年丧妻的哀伤,科举之途的忧虑,且哀痛之情逐渐加深。8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诸父”即伯父、叔父的统称;“先大母”,即已去世的祖母。B“三五之夜”即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十五”又称“望”,如“丁卯年三月之望”,即丁卯年三月十五。C“象笏”,即象牙做的笏。笏,就是封建时代官员们上朝时所用的手板,有事可记于上,以备遗忘。D“公”“子”“先”在文言文中常用作尊敬的称呼,“婢”“妾”则常用作女子谦称。9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而在传递这种感情时,往往又不是直截了当,总是极尽委婉曲折之能事归有光可谓深谙此道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所以古人在吟诗作文时总是想方设法营造出一种浓烈的情感氛围或哀婉凄切,或闲适欢愉或托物以言志,或借景以遣怀,或即事以抒情,使人如品佳茗,久久难忘他在项脊轩志中正是将那种“可喜”“可悲”之情不留痕迹地融入了写景叙事当中ABCD10“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母爱总是让人动容。请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一句话,以照应上文,表达对母爱的赞美。我行走在远方灯光下的长街上,看着头顶漆黑的天幕,晚风从遥远的地方吹来,轻轻拂面,带着故乡熟悉的泥土气息。母亲如朗夜里远幕中的那颗北斗,默默地注视着我,不小心却透露了她心中的那个秘密:_。(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娘以指叩门扉叩:敲击。B比去,以手阖门比:及、等到。C逾庖而宴宴:宴席。D迨诸父异爨迨:等到。2比较下列两组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能以足音辨人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先大母婢也A与相同,与不同。B与不同,与相同。C与相同,与也相同。D与不同,与也不同。3下列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段文字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写庭院一变再变,家境日趋没落的景象;第二层叙母亲和祖母的往事。B这段文字主要采用即事抒情的方式,以感情为线索,串联生活琐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C作者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刻画人物,善于以清淡朴素之笔写身边琐事,亲切感人。D这段文字字里行间倾注的是“多可喜,亦多可悲”之情,即作者对“项脊轩”的由衷热爱和怀念亲人的深厚感情。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2)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亡儿曾羽孙圹志归有光呜呼!余生七年,先妣为聘定先妻。一年而先妣弃余。余晚婚,初举吾女,每谈先妣时事,辄夫妇相对泣。又三年生吾儿。先妻时已病,然甚喜。临死之夕,数言二儿,时时戟二指以示余,可痛也。时吾儿生甫三月,日夜望其长成。至于今十有六年,见吾儿丰神秀异,已能读父作书,常自喜先妻为不死矣。而先妣晚年之志,先妻垂绝之言,可以少慰也。不意余之不慈不孝延祸于吾儿,使吾祖、吾父垂白哭吾儿也。吾儿之亡,家人无大小,哭尽哀。今母之党,皆哭之愈于亲甥。其与之游者,相聚而哭。其性仁孝,见父母若诸母,尚有乳哺之色。慈爱于人,多大人长者之言。故其死莫不哀。一日,余与学者说书退食,方念诸子天寒日已西尚未午飧,使人视之,则儿已白母为具食矣。洞庭有来学者,贫甚,余馆之,儿时造其室视食饮,殷勤慰藉,其人为之感泣。余与妻兄市宅,直已雠而求不已。儿每从容言:“舅舍大宅而居小宅,可念,吾父终当恤之,他勿论也。”余误笞一人,儿前力争之;余初不省而后悔。笞者闻儿死,为之大哭。余穷于世久矣,方图闭门教儿子;儿能解吾意,对之口不言而心自喜,独以此自娱。而天又夺之如此,余亦何辜于天耶!岁之十二月,余病畏寒,不能早起,日令儿在卧榻前诵离骚,音声琅然,犹在吾耳也。会外氏之丧,儿有目疾,不欲行,强之而后行。盖以己酉往,甲子死也。前死二日,余往视之。儿见余夜坐,犹曰:“大人不任劳,勿以吾故不睡也。”曰:“吾母勿哭我;吾母羸弱,今三哭我矣。”又数言:“亟携我还家!”余谓:“汝病,不可动。”即颦蹙甚苦。盖不听儿言,欲以望儿之生也;死于外氏,非其志也。呜呼!孰无父母妻子!余方孺慕,天夺吾母;知有室家,而余妻死;吾儿几成矣,而又亡。天之毒于余,何其痛耶!吾儿之孝友聪明与其命相,皆不当死。三月而丧母,十六而弃余。天之于吾儿,何其酷耶!(选自中国古代十大散文家精品全集,有删改)【注】圹(kung)志:墓志。戟二指:伸出或竖起食指和中指,其形似戟。今母之党:指归有光继配王氏一方的亲属。若:和。诸母:指婶母。说书:讲说书中句意大旨。外氏之丧:指归曾羽孙外祖母死后三年正式入葬。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妻垂绝之言,可以少慰也少:略微B其与之游者,相聚而哭游:游玩C家人无大小,哭尽哀无:无论D直已雠而求不已直:同“值”2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洞庭有来学者,贫甚得不焚,殆有神护者B天之于吾儿,何其酷耶吾其还也C余亦何辜于天耶其制稍异于前D勿以吾故不睡也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3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归有光亡儿“孝友”的一组是见吾儿丰神秀异,已能读父作书见父母若诸母,尚有乳哺之色使人视之,则儿已白母为具食矣余误笞一人,儿前力争之儿能解吾意,对之口不言而心自喜大人不任劳,勿以吾故不睡也。ABCD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是归有光为长子曾羽孙所写的墓志铭,曾羽孙是归有光的原配所生。曾羽孙出生三个月后,其母亲就亡故;又十六年,曾羽孙也撒手人寰。B曾羽孙仁孝慈爱,为此,在他死后,家人、亲戚、朋友,无论是年龄大的,还是年龄小的,都恸哭异常,就连前来向归有光求学的洞庭人也为之哭泣,表达哀痛之情。C曾羽孙聪颖,能领悟父亲归有光望子成龙、光复家业的心意;而归有光盼儿病愈心切,没能领会儿子屡次表达的那种想被带回家、不想死在他乡的心愿。D善于从日常生活琐事中挖掘出有情感价值的材料,是归有光散文的一大特色。本文于娓娓叙述之中饱含伤感之情,简短议论之中充满切肤之痛,读来令人心碎。5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方念诸子天寒日已西尚未午飧,使人视之,则儿已白母为具食矣。儿时造其室视食饮,殷勤慰藉,其人为之感泣。余病畏寒,不能早起,日令儿在卧榻前诵离骚,音声琅然,犹在吾耳也。【xx年高考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雪屋记(明)杜琼吴有儒曰徐孟祥氏,读书绩文,志行高洁,家光福山中。相从而学问者甚夥,其声名隐然闻于郡国。缙绅大夫游于西山,必造其庐焉。孟祥尝结庐数椽,覆以白茅,不事华饰,惟粉垩其中,宛然雪屋也。既落成,而天适雨雪,遂以“雪屋”名之。范阳卢舍人为古隶以扁之,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夫玄冥司令,草木消歇闭塞,成冬之时。天地积阴之气,湿而为雨,寒而为雪,缓缓而下,一白千里,遍覆于山林大地,万物埋没无所见,其生意不几息乎?孰知生意反寓于其中也。故冬至之节,居小雪之后,大雪之前,而一阳已生于五阴之下矣。由是腊中有雪,则来春有收,人亦无疾疹之患。是雪也,非独以其色之洁白为可尚也,盖有生意弭灾之功在焉。太古之人,或巢于木,或处于穴。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圣人为屋( )居,冀免( )二者( )患而已矣,初未尝有后世华侈之饰也。孟祥读书学古,结茅为屋,不事华侈,其古者与?今又济之以雪,岂亦表其高洁之志行也欤?宁独是邪?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以屋名雪,讵不韪欤?至若启斯屋而观夫雪之态度,则见于诸作者之形容,予不暇多记也。(选自金兰集,中华书局xx年版)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缙绅大夫游与西山,必造其庐焉 造:建造B非独以其色之洁白为可尚也 尚:推崇C今又济之以雪 济:加上D以屋名雪,讵不韪欤 韪:正确2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圣人为屋( )居,冀免( )二者( )患而已矣A而 因 之 B则 为 所C以 乎 之 D且 于 所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B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C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D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4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雪屋”外覆白茅,内涂白垩,不事奢华,与古人造屋俭朴实用的特点相吻合。B大雪遍覆山林大地,埋没万物,看似悄无声息,但其中孕育的生机能消除灾祸。C徐孟祥志行高洁,推善及人,隐居深山而相从问学着众,不求名利而声名远播。D文章由屋及雪,叙写雪之寓意,以雪喻人,凸显人之品格,脉络清晰行文晓畅。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既落成,而天适雨雪,遂以“雪屋”名之。(2)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3)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1D【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A项,“楯”读shn,B项,“扃”读jing,C项,“呱”读g。2B【解析】A项,故顾;C项,返反;D项,瞑冥,茸葺。3D4B【解析】例句中的“之”为助词,用在表示时间词的后面,起补足音节的作用。B项里的“之”与之用法相同。A项,“之”为代词,指代前文出现的“妪(先大母婢)”;C项,“之”也是代词,指代前文出现的“象笏”。D项,“之”为助词,可以译为“的”。5B【解析】B项,古义:处处,到处;今义:表示根据以往的经验,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6D【解析】D项,“以喜为贯穿全文的意脉”说法不准确,应该是“有喜有悲”。7B【解析】选文对母亲和祖母的回忆,虽都描写了她们的语言,但对母亲的回忆是通过老妪之口,属侧面描写,对祖母的回忆才是正面描写。8D【解析】“先”用来称呼逝去的长辈。9A10母亲始终在同一个地方注视着她的儿女,让他们在夜晚也不会迷航(一)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C项,“宴”:用作动词,翻译为“去吃饭”。2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介词,“凭借,根据”;连词,“而”;形容词,“在之先”;形容词,“已经死去的,多指上代或长辈”。3D【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项,对选文的情感主旨把握不准。这里主要表现的是“多可悲”的情感。4(1)庭中开始用篱笆隔开,后来又用墙隔离,总共变动了两次。(2)临走时,她用手轻轻地掩上轩门,自言自语地说:“我家的人长期以来读书没有得到功名,这孩子取得成就,恐怕可以等待吧!”点是:“阖”“效”“成”“待”。(二)1B【解析】游,交往。2D【解析】A项,代词,的人;语气词,表原因。B项,与“何”组合,加强语气,多么;表商量或希望语气。C项,介词,对;介词,比;D项,介词,因为。3C【解析】表现的是归有光亡儿聪明的一面和归有光对他的喜爱,与“孝”和“友”都没关系,可用排除法得出答案。4B【解析】“无论是年龄大的,还是年龄小的”只指家人;洞庭人不是为曾羽孙的死哭泣。5我想到天气寒冷,太阳已经转西,而那些学生还没有吃午饭,便派人前去看看,而我儿早已告诉他母亲为他们准备好了饭食。我儿时常到那馆舍里看看饮食情况,热情周到,让人宽慰,那些人为之感动流泪。我有病怕冷,不能早起,就每天让儿子在卧榻前诵读离骚,声音琅琅,现在仿佛还在我的耳朵里。【参考译文】唉!我七岁时,母亲为我和妻子定下婚约。一年后母亲亡故。我结婚晚,长女出生,每次谈起亡故母亲的事情,我们夫妻就相对流泪。又过了三年长子出生。妻子当时已有病,然而很是高兴。临死的晚上,多次谈及我们的两个孩子,并时时伸出食指和中指来给我看,那情景真让人痛心啊。当时,我儿出生刚刚三个月,我日夜盼望他长大成人。到现在十六年了,看我儿魁梧精神而又优异,已经能够阅读我写的书,我常暗暗高兴认为我的妻子没有死去。而母亲晚年的心志,妻子临死时的话语,可以稍微得以安慰。没想到我的不慈不孝延续祸害到我的儿子,让我的祖父、父亲白发人送黑发人。我儿死去,家人无论年龄大的还是小的,都为之恸哭。我儿继母家中的舅舅哭他比哭自己的亲外甥还痛苦。那些与他交往的人,聚在一起哭泣。他秉性仁爱孝敬,看见父母和婶母,还有婴儿的神情。对人慈爱,常说大人、长者的话语。所以他死后没有人不哀伤。有一天,我和前来求学的人讲说书中知识后回家吃饭,我想到天气寒冷,太阳已经转西,而那些学生还没有吃午饭,便派人前去看看,而我儿早已告诉他母亲为他们准备好了饭食。前来求学的洞庭人,很贫穷,我供给他们食宿,我儿时常到那馆舍里看看饮食情况,热情周到,让人宽慰,那些人为之感动流泪。我给妻子的哥哥买了宅子,钱价已偿付却还讨要不停。我儿常常得体地说:“舅父舍弃大宅而居住小宅,让人惦念,我的父亲要始终周济他,其他的话不要说。”我错打了一个人,我儿走上前努力为他辩争;我起初不明白后来就后悔了。被打的人听到我儿死去,为之大哭。我在世上困顿很久了,打算闭门教儿子;儿能理解我的心意,回答时不说话而心自喜,独自以此娱乐。然而上天就将这也剥夺了,我对上天有什么辜负呀!那年的十二月份,我有病怕冷,不能早起,就每天让儿子在卧榻前诵读离骚,声音琅琅,现在仿佛还在我的耳朵里。适逢我儿外祖父家里有丧事,儿有眼疾,不想去,再三劝说他才上路。在己酉那天去的,在甲子那天死去的。死去的前两天,我去看他。儿子见我在夜晚坐着,还说:“父亲经受不住劳累,不要因为我的原因而不睡觉。”又说:“我的母亲不要为我哭泣,我的母亲瘦弱,现在已为我哭了多次了。”并多次说:“赶快带我回家!”我对他说:“你有病,不能动身。”他就皱眉头,很是痛苦。我不听儿子的话,是希望孩子能活下来呀;死在外祖父家里,不是他的想法。唉!谁没有父母妻儿!我正小的时候,上天夺取母亲的生命;有了家室,而我的妻子又死去;我的儿子要长大成人了,却又死去。上天对我的毒害,是多么令人痛心啊!看我儿的孝敬、友好、聪明连同他的命相,都不该死。而他出生三个月后就失去了母亲,十六岁就离开了我。上天对我儿,又是多么残酷啊!1A【解析】A项,“缙绅大夫游与西山,必造其庐焉”中的“造”是“造访”的意思,根据语境代入检验:雪屋的主人是徐孟祥,缙绅大夫只是来拜访他的雪屋。如果一个文言实词的解释是它最常见的现代汉语的组词,那么它十有八九是错误。这里的“造”,现代汉语的常用义便是“建造”,再回归原文,“孟祥尝结庐数椽,覆以白茅,不事华饰,惟粉垩其中,宛然雪屋也。”建造房屋的是“孟祥”;而“相从而学问者甚夥”提示我们有很多人前来问孟祥学术上的事,故而此处“造”应为“拜访”之义。“韪”字属于陌生字,借助熟语“冒天下之大不韪”可知“韪”翻译为“正确”是正确的。2C3D【解析】先看对称,“如”与“又如”对称呼应,两处都应断开,排除A 、B;再看主谓:“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中的“之”取消句子独立性,“而”表结果,前后均做谓语,不应拆开,排除C项。最后确认:“而有成物之心”是指的有建成房屋的打算,中间不能断开,所以选D。古文断句,最基本的依据还是句子结构,一个分句一般就只一个主谓结构或动宾结构,其次才是其他一些辅助性的技巧和方法,比如对称分析,语法分析,标志分析等。4B【解析】“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主语是“大雪”,“生物弭灾”根据对称分析,是“生出万物消除灾祸”的意思,“消除灾祸”的主语还是“大雪”而不是“孕育的生机”,对象错误。全句是说大雪有生出万物消除灾祸的功效,而不是“其中孕育的生机能消除灾祸。”故选B。文言理解归纳题,一看人二看事三看时和地,本文的题目是雪屋记,叙说的对象是雪屋,“能消除灾祸”的对象也只能是“雪”。5(1)(房屋)已经建成,天上正好下起了雪,于是用“雪屋”给它命名(2)与徐孟祥交往的士大夫,作诗来歌咏它,叫我给它作(一篇)记。(3)在树上居住会跌落,在洞穴里居住会生病。【解析】(1)句中的“既”“适”“雨雪”“遂”共四个采分点;(2)句中的“缙绅”“之者”“征”共三个采分点;(3)句中的“处”“颠”“雨雪”“病”共三个采分点。这些采分点要保证翻译到位。【参考译文】吴地有个叫徐孟祥的读书人,很会读书写文章,志行高洁,居住在光福山中。跟从他学习请教的人很多,他的声名悄悄地传遍了郡地。有官职和做过官的人来西山游玩,一定会去他家拜访。孟祥曾经用几根圆木条搭建屋架,上面用白茅草盖着,不做华美的装饰,只用白色的泥土粉刷内墙,看起来好像雪屋一样。(房屋)已经建成,天上正好下起了雪,于是用“雪屋”给它命名。范阳一位姓卢的亲戚用古时的隶书给雪屋题了匾额,与孟祥交往的士大夫,用诗来歌咏它,让我为它作一篇记。冬神掌管时令,草木消褪凋零,深冬的季节,天地之间聚积的冷空气,潮湿就会下雨,再遇寒冷就会下雪,雪缓缓地落下,千里之地都变成了白色,山林大地遍地覆盖,万物都被埋没看不见了,难道大地的生机不是几乎都停止了(吗)?谁知道生机反而寄寓在淹没的雪中。所以冬至的节气,出现在小雪之后,大雪之前,多次雨雪天之后天气会放晴一次。因为这个(原因),十二月有雪下,那么来年春天就会有收成,人也不会有生疹子的担忧。这时的雪,不仅仅是因为它的颜色洁白而值得我们推崇,大概还有孕育生机、消除灾祸的功效在里面。远古的人们,有的人在树上(筑巢)安家,有的人在洞穴里居住,在树上居住会跌落,在洞穴里居住会生病。圣明的人建造房屋来居住,是希望免去(树居和洞居)这两种情况的忧患罢了,房屋刚开始出现时,不曾有后世华丽奢侈的装饰。孟祥学习古人读书,用白色的茅草建造房屋,不用华丽的装饰,难道孟祥是古代的人吗?现在又加上下雪,难道也是在表彰他高洁的志向品行吗?难道仅仅是这个原因吗?孟祥隐匿在深山而不被当世所用,处境艰难地位低下就像冰雪交加的寒冬;等到他把善行推及他人,有了建成房屋的打算,却又做得并不干脆,又像是雪有孕育生物消弭灾害的功效(一样),把屋命名为雪,难道不正确吗?至于打开这座雪屋所能看到的雪的样子,就从各位作者的描述中看得到,我没有空闲多加记录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