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历史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3课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时作业人民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827622 上传时间:2019-12-0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3课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时作业人民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3课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时作业人民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3课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时作业人民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历史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第3课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课时作业人民版一、选择题1(xx辽宁五校协作体期中)下表是19531960年苏联粮食产量表(单位:百万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年份粮食总产量年份粮食总产量195382.51957105.0195485.61958141.21955106.81959124.71956127.61960133.2B斯大林体制仍旧发挥了积极作用C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D新经济体制收到了一定效果【解析】依据题干表格可知,19531960年苏联粮食产量总体上呈增长态势,结合所学可知,19531960年处于赫鲁晓夫改革时期,由于赫鲁晓夫改革,重点放在农业生产上,一定程度上改革了斯大林模式,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故A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的原因是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故B项错误。19531960年处于赫鲁晓夫改革时期,不是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故C项错误。新经济体制是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的措施,故D项错误,故选A。2(xx湖南常德一中)1965年改革时,国家给企业下达的指标,由赫鲁晓夫时期的八类二十多项减为六类九项。这一变化,说明苏联改革(A)A加强了企业经营独立性B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C纠正了赫鲁晓夫的错误D完全承认市场调节的作用【解析】据材料“1965年改革时,国家经企业下达的指标,由赫鲁晓夫时期的八类二十多项减为六类九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苏联改革减少了政府的计划管理,加强了企业经营独立性,故A正确。新经济政策的精神是利用资本主义的因素发展社会主义,与材料无关,故B排除。材料无法体现纠正了赫鲁晓夫的错误,故C排除。完全承认市场调节的作用,过于绝对,故D排除。31971年,苏共二十四大的一份报告提出:“党中央委员会和苏联政府的出发点是:指令性计划是主要的和有决定意义的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来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段材料表明勃列日涅夫改革(B)A开始冲击斯大林模式B未能突破原有体制C遵循了经济发展规律D被迫转向政治领域【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勃列日涅夫改革。很明显,这份报告本身强调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政策,这是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的,仍未突破斯大林模式,由此可以排除A、C、D。答案选B。4下图是195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示意图。下列对1958、1963、1973、1978年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的分析,正确的是(C)A1958年苏联GDP增长率高于世界是因为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B1963年苏联GDP增长率低于世界是因为赫鲁晓夫改革的提前结束C1973年苏联GDP增长率高于世界是因为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进行D. 1978年苏联GDP增长率低于世界是因为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失败【解析】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即已实现工业化,排除A项;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他的改革随之告终,排除B项;戈尔巴乔夫于20世纪80年代执政,排除D项。5(xx辽宁锦州期末)俄罗斯科学院某院士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D)A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B苏联政局动荡C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D戈尔巴乔夫改革【解析】“民主化”“私有化”都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因此,D项符合题意。6(xx辽宁大连期末)1985年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后着手进行改革。在改革开始阶段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但改革很快陷入困境。导致经济体制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B)A未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B改革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C缺乏经济体制改革的宏观决策D没有首先对政治体制进行改革【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85年上台的戈尔巴乔夫首先着手经济改革,以经济管理方法代替以往的行政命令,承认市场对经济调节的作用,涉及经济体制的变革和宏观决策的问题,故A、C错误;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措施缺乏宏观决策和与改革相应的配套措施,最终导致经济体制改革的失败,故B正确;D所述与题干要求无关,故排除。二、非选择题7阅读苏联19611990年国民经济增长情况统计表:年份19611965196619701971197519761980198119851986198819891990国民收入6.57.85.74.33.22.82.44.0请回答:(1)分别指出19611970年、19711980年、19811985年国民收入呈现的趋势和主要原因。(2)19851990年,国民收入呈现怎样的趋势?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1)19611970年,国民收入增长速度较快,主要原因是勃列日涅夫改革推行“新经济体制”,重点发展工业,取得成效;19711980年,国民经济呈停滞和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勃列日涅夫改革不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改革后期思想保守,步伐缓慢下来;19811985年,经济进一步下降,主要原因是勃列日涅夫之后的苏联领导人暮年上台,短暂执政,无法挽救苏联的衰败趋势。(2)经济继续下滑,1990年出现严重负增长。主要原因是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困难重重,难以奏效,政治改革引起国家混乱。素 能 提 升一、选择题1(xx黄冈)1956 年3 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决议,决定普遍实行按月预支现金和年终结算的劳动报酬制度,不少集体农庄还试行有保障的货币工资制度。这些做法(D)A促进了苏联农业的迅速发展B改变了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局面C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D使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一定成效【解析】促进了苏联农业的迅速发展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1956年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是在农业领域,并未改变片面发展重工业的现状,故B项错误;赫鲁晓夫改革只是对原有体制的一些小修小补,并未突破斯大林模式,故C项错误;通过现金、劳动报酬和放权给集体农庄的方式,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故D项正确。2(xx寿光)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为此,当时苏联可能采取的新措施是(C)A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B取消部门管理体制C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D开垦荒地种植玉米【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根据材料中时间“1971年”得知苏联当时处于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据材料“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并结合所学得知当时苏联可能采取的措施是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故本题答案为C项;A、B、D三项均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采取的措施。3(xx海口)下图是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苏联和美国的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图,据此可以推知(B)A美国的工业产值增速高于苏联B僵化经济模式成为苏联经济下滑主因C冷战导致美苏经济此长彼消D加强干预使美国走出“滞涨”危机【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苏联工业产值增长总的趋势不断下降,19751980年增速较慢,美国工业产值增长有一定的起伏,从图中得不出美国的工业产值增速高于苏联,故A项错误;苏联工业产值增速逐渐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僵化的斯大林模式,虽然在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进行了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改革只是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故B项正确;美苏经济此长彼消主要是双方经济政策导致的,故C项错误;美国走出“滞胀”是减少干预,故D项错误。4(xx武昌)戈尔巴乔夫执政以来,粮食产量一直在2亿吨左右徘徊,19841986年,农产品平均产量增长速度为2.6%,而19871989年下降为1.5%。19861989年,进口粮食1.37亿吨,年均进口量为3430万吨。材料表明(D)A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重点是在重工业B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延续C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越来越突出D戈尔巴乔夫农业改革未达预期【解析】依据材料不能推断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重点是在重工业,故A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冲破了斯大林模式,不是其延续,故B项错误;因此不能反映出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越来越突出,故C项错误;戈尔巴乔夫农业改革并没有带来粮食产量的增加,因此未达预期,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50年,苏联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工业消费品供应不足,而且质量较差。农业发展缓慢,到1953年全苏人均粮食仍低于1913年。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了粮食总产量的60%和全部甜菜与皮棉。农庄庄员的劳动报酬很低。这种状况在此后很长时间内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材料二赫鲁晓夫不顾气候条件的具体特点和已形成的农作物播种格局,要求在全苏各地区,在每一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都普遍种植玉米。在伴有行政命令式的要求之下,玉米的播种面积迅猛扩大许多原来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小麦和黑麦的耕地也种上了玉米。这些地区种植原来的农作物比玉米更适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玉米在很多地方因生产条件不佳和管理不善,产量并不理想,作为饲料的青玉米的质量也没有预期的那样高。请完成:(1)依据材料一指出苏联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次改革的有利条件。(2)材料二说明推广玉米种植带来了怎样的后果?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有哪些?(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并联系所学知识,简要谈谈你对赫鲁晓夫改革的整体评价。【答案】(1)背景: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发展迅速;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发展缓慢;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有利条件:斯大林逝世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2)后果:玉米种植挤占耕地;导致其他粮食作物减产,玉米产量和质量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原因:忽视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用行政命令强制推广;生产管理不善。(3)整体评价: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是,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规划和科学试验,没有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