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林黛玉进贾府》说课稿.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825633 上传时间:2019-11-3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林黛玉进贾府》说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林黛玉进贾府》说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林黛玉进贾府》说课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林黛玉进贾府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林黛玉进贾府是人教版必修3中外小说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这一单元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中阅读和鉴赏部分小说和戏剧环节的基础序列。因此这一单元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承接7-9年级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小说与戏剧单元的培养兴趣和鉴赏小说、戏剧的有关知识和基本方法。开启高中选修部分的小说欣赏中在阅读快感中达成“有创意的阅读”。中外小说单元的学习重点是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语言。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中国古代世情小说红楼梦,展示的是古代大家庭生活。阅读教学中要注意情节、环境与人物的关系,把握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要认真揣摩语言,要细细咀嚼品味,提高语言的欣赏能力;要联系语境,想象情景,欣赏语言之美;要领悟小说语言的言外之意,欣赏含蓄之美;要初步感知作家的风格。 曹雪芹的红楼梦,九年级学过香菱学诗,学生对作家作品并不陌生。只是未系统化。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的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部分,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和内心感受,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主要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介绍了贾府一批重要人物,初步展现了贾府的概貌,拉开了红楼梦故事发展的帷幕。林黛玉进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 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巩固深化小说鉴赏知识,学习课文中塑造人物时运用的细腻鲜明的刻画笔法,提高阅读欣赏小说的能力。【教学目标】我设置的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1、知识与技能(1)了解曹雪芹及红楼梦(2) 学习通过一个人物的行踪、所见所闻,介绍典型环境,认识封建贵族阶级豪奢极耻的生活以及森严的等级、礼仪制度 (3) 分析小说人物出场的描写艺术,培养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 (4) 一叶落而知秋”,通过对“林黛玉进贾府”这一故事情节的把握是否能引发对红楼梦的认知兴趣,并找到一个突破口,有针对性地进行自主探究,进而进行个性化解读。(5) 整体认知小说,认识小说悲剧的必然性和思想价值. 2、过程与方法(1)用直观演示和归纳探究法分析文章要点。(2)用讨论探究法体验作者对文中人物的情感态度。3、情感态度价值观(1)正确理解红楼梦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2)认识封建大家族的腐朽没落,理解贾宝玉追求个性自由反封建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分析小说人物出场的描写艺术,培养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 2、学习通过一个人物的行踪、所见所闻,介绍典型环境,认识封建贵族阶级豪奢极耻的生活以及森严的等级、礼仪制度 3、认识我国封建社会的腐朽性以及小说悲剧的必然性。4、一叶落而知秋”,通过对“林黛玉进贾府”这一故事情节的把握是否能引发对红楼梦的认知兴趣,并找到一个突破口,有针对性地进行自主探究,进而进行个性化解读。教学难点:1、品味小说的语言,体味其言外之意,欣赏其含蓄之美,提高语言的欣赏能力.2、分析小说人物出场的描写艺术,培养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二、说教法(一)、以读为主、拓展知识,构建愉快教学法1、诵读(欣赏小说优美的语言,培养对作品的感性认知能力。);品读(学生为主体,教师采用点评式教学法,驾驭课堂,引领学生发挥想象力,欣赏形象,讨论分析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丰厚、深刻的意蕴,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2、适当引入名著中相关内容的阅读,如诗词,歌曲的欣赏。激发阅读兴趣和快感。营造阅读气氛。二、直观展示法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将人物关系和贾府建筑制作成图片,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把握小说内容。三、研究性学习法1、学生通过看电视片段、预习、自主探究。结合老师简介的红楼梦的基本情节,领会其内涵。2、合作探究。方法是自由讨论,课堂交流,通过讨论交流,互相探讨解答,在老师的点拨下,概括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四、精练法:联系高考的名著阅读题进行练习。三、说学法(一)、重视自学指导。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教师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会如何学习。二、师生共创,设立情境。为了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联想,还可以借助音乐、图片等形式,创造适当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并创造共同研讨的氛围,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养成他们对于优秀文学作品细细品读的习惯。四、教学流程本课题共设四课时,本说课内容侧重第三课时。具体的教学步骤是这样的:【课前预习】1、让学生运用手头的工具书自己解决课文中的有关字词。2、组织学生收集制作红楼梦知识卡片3、组织学生利用利用多媒体观看红楼梦的录像片断林黛玉进贾府并欣赏红楼梦的音乐和诗词。【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红楼梦知多少1、介绍曹雪芹和红楼梦2、讲叙前五回的内容梗概和前五回在全书中的作用3、介绍贾府人物简表4、梳理课文情节注: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红楼梦的知识卡片,并交流学习。(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对早已有一些模糊认识的“红楼”知识进行确定的认知。 (2)、系统性地了解曹雪芹和红楼梦【第二课时教学要点】:诗礼簪缨之族黛玉眼中的贾府1、组织课堂研讨:贾府与别家有何不同?2、介绍荣国府院落方位示意图3、了解贾府这一典型环境的特点和作用【第三课时教学要点】:宝黛初会:心有灵犀一点通1、师生共同讨论课文中出现的人物形象,重点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性格。分析塑造人物的描写方法。2、通过课文以及相关材料对宝黛二人的性格进行个性化阐释。3、初步理解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第四课时教学要点】:贾府的当家少奶奶1、师生共同讨论归纳王熙凤的性格特点,并指出其描写方法。2、揣摩人物语言,体会小说语言运用的高妙和精彩。五、第三课时教学程序:标题:宝黛初会:心有灵犀一点通一、导语设计这是一部把爱情写到极致的传世经典。这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凄美缠绵,哀婉绝伦的爱情故事。那么这两位史上最诗意玲珑的男女主角: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初次见面是什么样的情景?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人物形象,探讨他们的爱情悲剧发生的根源。二、人物形象赏析(可用师生共同讨论及教师点评的方法指导学生赏析人物。)进入课文前明确塑造人物的方法。正面描写(肖像、神态、语言、心理、动作);侧面衬托。(一)分析林黛玉的形象。1、小说通过林黛玉的眼睛让我们看到了贾府各色人等。同时也通过贾府众生的眼睛让我们看到了林妹妹。找出描写林黛玉外貌的句子并加以分析。(1)众人眼里的黛玉病弱不足(2)王熙凤眼里的黛玉标致不凡(3)宝玉眼里的黛玉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病美人(眉毛和眼睛)注:古人重眉眼,画人物重画眼睛,传神的表达。黛玉的眉眼是独一无二的。黛玉之美在于气质。可联系西施(西施病心而颦)和卓文君(眉色如望远山)。2、思考1:除了外貌之外,作者同时通过哪些描写让我们更立体地认识黛玉呢?明确:心理、语言、动作。思考2:黛玉进贾府,为什么要“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1)大舅妈留她吃饭时步步留心时时在意(2)在王夫人那里择座-谨小慎微寄人篱下(3)在贾母房里吃饭的时候自尊心自卑感(4)对读书的回答3、探讨:从以上内容分析课文初步表现了林黛玉的什么性格特征? 提示:林黛玉由于丧母来外婆家,过去常听她母亲说,“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今至其家,“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尽管贾母念及亡女怜爱她,但她自知寄人篱下,反表现出孤高自尊。她谨慎从事,冷静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一切,应对有度,举止有礼。这表现在她辞谢邢夫人留饭,在王夫人和贾母处择座,反映出她聪慧而又有良好的教养。在众人眼里,她“年龄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她美貌多情,体弱多病。“颦颦”二字,准确地勾画出她的神情,也透露出她与这个等级森严,礼仪繁多的封建贵族家庭很不投合。 (二)分析贾宝玉的形象自由讨论:宝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进行分析点评。对于贾宝玉这个人物,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1、出场前用世俗的观点加以侧面勾勒(第10、11两段)(1)王夫人语云混世魔王(2)林黛玉听母亲曾言叛逆2、出场后的肖像、语言、行动正面描写。(1)出场后的肖像描写(第13段)眉清目秀、英俊多情(2)出场后的语言、行动描写(14段)独立不羁3、西江月的两首词,这两首词是塑造宝玉形象的基本构图。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这首词的意思,分析宝玉的形象反封建厌弃功名利禄独立不羁4、讨论:谈谈课文初步表现了贾宝玉的什么性格特征? 提示:贾宝玉“衔玉”而生,“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的“命根子”,而贾宝玉则是贾母的心尖儿宝贝,王夫人的唯一儿子,贾氏家族光宗耀祖的希望,是他们的命根子。然而贾宝玉并不看重“通灵宝玉”,骂之为“劳什子”,“狠命摔去”,表明他不愿顺从封建家长的意志,抗拒他们强加给自己的枷锁。黛玉早听说这位衔玉而生的表兄“顽劣异常,极恶读书”,王夫人则认为自己这个儿子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课文还借“后人”(按:“后人”应是作者的托辞)写的两首西江月词对贾宝玉的品行,性格作了恰当的概括。这两首词似贬实褒,表面上是用世俗观念批判贾宝玉,而实际上却是贾宝玉叛逆性格的写照:贾宝玉不愿受封建正统思想束缚,怕读圣贤文章,不去追求功名利禄,“不通世务”,尽管受到“世人诽谤”,却我行我素。他不顺从封建统治者对他的要求,也不安于他们所规定的本分,对于这样一个人,从封建统治阶级来看,当然是“于国于家无望”的不肖子孙!这正是作者用正文反作的方法对贾宝玉的赞颂。 小结:通过分析和讨论可以看出,贾宝玉是封建贵族的叛逆者,具有反抗封建束缚,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他蔑视世俗,卓然独立的种种表现,反映了他对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反抗。(三)、从“宝黛初会”初步探讨宝黛的爱情为何是悲剧结局。1、欣赏“宝黛初会”影视片段;2、分小组展开讨论;论题:“宝黛初会”的种种细节让你觉得他们的爱情悲剧是什么造成的?性格?环境?提示:(1)、宝玉初见黛玉是喜从天降,(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宝玉眼里的黛玉是外貌与内在兼美的神仙似的妹妹。他的好感是毫不掩饰的。可以为黛玉摔自己的命根子-通灵宝玉。(2)、黛玉是含蓄的喜出望外。原来宝玉并非母亲和舅母所说的懵懂顽童,混世魔王。而是一见是个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好看的俊美公子。二见是个转盼多情,面若敷粉,唇若施脂,天然一段风骚,泉州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的多情公子。宝玉摔玉让黛玉开始了还泪之旅的第一哭。这眼泪是被感动的。是一种朦朦胧胧的好感。(3)、林黛玉和贾宝玉第一次相见的情形,可以说是一见如故,心灵相通。黛玉和宝玉第一次相见便都有似曾相识的心灵感应,这当然有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绎珠仙草的因由。不过黛玉新到外祖母家,言行谨慎,只在心中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而宝玉骄纵惯了,便直言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在黛玉眼里的宝玉并非“惫懒人物,谱懂顽童”,而是“一位年轻的公子”,“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在宝玉眼里的黛玉,“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与其说是一见钟情,不如说是精神上相通相应。“一个是美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见红楼梦第五回)然而这样一对幼男弱女要在这个森严的贵族之家争得自由,其未来的命运不卜可知(4)、黛玉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寄人篱下之感。(5)、注意王夫人的“嘱咐”、贾母“外客未见,”、宝黛的地位家世是否门当户对等等。3、小组代表陈述观点. 注:(1)、教师引导参与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作出全面、客观、系统的综合性评价,学会理性的评价人物形象。 (2)、有理有据的陈述自己的观点,激励新见解,新评价,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3)、讨论期间,多媒体播放歌曲枉凝眉三、小结 序幕仅仅是开始,好戏还在后面。我们不能使时光倒回去,但读红楼梦可以使我们看到那二百五十年前的封建社会,感知它,认识它,开阔眼界,了解生活,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提高思想境界。从另一方面讲,尽管有的同学看过红楼梦电影或红楼梦电视连续剧,但那都经过编导的改编,演员的再创造,其中高低优劣不读原著是没有发言权的。因此,希望同学们能在课余读一读在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古代小说高峰的红楼梦。四、课堂巩固练习1、以下的外貌描写各写的是谁?分别表现了每个人怎样的特点?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如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2、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一生的命运都与他随身的一块玉密切相联,请简述贾宝玉与玉有关的一件事。宝玉摔玉:表妹林黛玉来投亲,宝黛初见,宝玉觉得是“天上掉下了个林妹妹”,十分好感。可当他闻知黛玉无玉,便摔玉于地说:“这玉连人的高下都不识,不要了。”此举惊坏了黛玉,也吓得众人一拥去抢,多方哄他才作罢。四、布置作业阅读课文中贾母、王夫人、王熙凤的相关描写,并思考作者如何塑造这些人物形象的。提示:可从人物服饰、体态、容貌、神态表情、风度,特别是语言等方面来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