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物联网发展规划

上传人:美景 文档编号:28248 上传时间:2017-02-17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无锡市物联网发展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无锡市物联网发展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无锡市物联网发展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无锡市 传感网 产业 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根据温家宝总理考察无锡时对加快我国 传感网 产业发展,在无锡建设“感知中国”中心的指示精神, 特 制订 本规划。 本规划的实施期限为 2009 年到 2020 年。 结合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国家“十二五”规划 编制 以及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将本规划实施期限划分为近期( 2009 年 )、中期( 2012 年 )和远期( 2016年 )三个阶段。 一、 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 发展的背景及意义 传感网 是以感知为目的的物物互联 网络 。随着各国基于 传感网 “ U 社会 ” 计划的推出,特别是美国“智慧地球”计划 的提出 ,传感网 已 成为各国 综合国力较量的重要因素。 据 权威机构 预测,下一个万亿级的通信业务将是 传感网 产业, 到 2020年 , 物物互联业务与现有人人 互联业 务 之比 将达到 30: 1。 传感网 将 对微电子、软件等 相关 产业 产生巨大 的拉动 力 和辐射 力 ,对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和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和战略意义 。 ( 二 )国际 传感网 现状及 趋势 进入二十一世纪, 美、日、韩、欧等主要 信息化 发达国家和地区均将 传感网 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美国将 传感网 技术列为“在 2 经济繁荣和国防安全两方面至关重要的技术”,美国已将基于 传感网 的“智慧地球”计划上升至国家战略 , 其中 仅 2009 年 4 月公布的 40 亿美元智能电网技术投资计划,这一 项将 在未来 20 年内 产生 800 亿美元 节约收益 ;加拿大、英国、德国、芬兰、意大利、日本和韩国等国 也纷纷 加入 传感网 的研究,欧盟 将 传感网 技术作为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于 2008 年初正式成立欧洲微纳制造技术平台( 致力于推动全欧洲 传感网 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 ( 三 )国内 传感网 现状 及趋势 我国 传感网 络及其应用研究是中国科技领域少 数位于世界前列的方向之一 , 与国际相比具有 启动较早、 水平 相当、国际同步、 部分领先 的特点 。早在 1999 年,中科院启动传感器网络研究, 由其 提出的传感器网络体系架构、标准体系、演进路线、 协同架构等代表传感器网络发展方向的顶层设计 已 被 际标准认可, 使我国 成为国际标准主导国之一。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 明确 在重大专项、优先主题、前沿技术三个层面列入传感器网络的内容, 使 传感网 成为 国家 03 专项“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的主要方向之一。 目前,我国 传感网 络研究 已 形成以应用为 驱动的特色发展路线,在技术、标准、产业 、规模 和 应用与 服务等方面进入了世界领先行列, 使 我国在信息技术领域迎头赶上甚至占领产业价值链的高端 成为可能 。 二、 无锡市 发展 传感网 的 基础和优势 3 (一) 无锡市 电子信息 及 传感网 相关 产业现状 电子信息产业 是 支撑 我 市 传感网 产业发展的 重要 基础性产业 。 2008 年 3 月无锡市被确定为 全国仅有的两家 国家微电子高技术产业基地 之一 。 2008 年全市 653 家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 共 完成 销售收入 元 , 其中 70 家规模以上集成电路企业实现销售收入 元,占全省 在 计领域拥有华润矽科、美新半导体、硅动力等 70 家设计公司,2008 年设计业销售收入超过 31 亿元;在集成电路制造 领域拥有无锡海力士 润等一批微电子重点骨干企业 ;在集成电路封测领域拥有 长电 科技 、华润安盛、英飞凌、东芝半导体 等一批知名企业 ,掌握 先进封装技术,提供从芯片测试到成品测试的专业服务,技术水平和产业规模在国内均名列前茅。 在 国家公布鼓励的集成电路企业名单中,无锡 占据17 席 ,占江苏省的 46%,占全国总数的 12%。 2008 年, 无锡 507家软件企业实现销售收入 265 亿元, 美元 , 并且 在 电力、电信、安全、智能交通和城市管理、教育等应用 领域已形成 一批在 国内有较大影响的软件产品集群 。 (二)无锡市发展 传感网 产业的比较优势 1、 产业优势。 无锡的 能、制造技术位居全国第一, 位,在传感网产业上下游都具有很大的优势: 一是 产业集群优势。无锡是我国微电子产业的发源地和重要产业基地,拥有中电 58 所、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华润微电子、海力士、美新半导体等多个在国内外知名的微电子研发机构 4 和企业,现有 业链主要环节及配套企业 160 多家,从业人员约 3 万人,拥有 15 条 4 寸 12 寸晶圆生产线和完善的“材料 工艺 器件 微电子产业链,拥有坚实的技术基础和丰富的人才储备,在重点发展微纳传感器件产业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 微纳传感器件结构设计优势。无锡具备从事微纳传感器设计的企业包括中电 58 所、美新半导体、纳微电子和 麦哲科技 等。其中 58 所具有集成电路设计、掩模制版、工艺加工、测试、封装、可靠性检测等能力;美新半导体主要从事基于 微纳级系统芯片设计生产,研发能力保持国际一流。当前无锡正围绕中电 58 所,建立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进一步强化无锡地区的微纳研发能力。 三是 微纳传感器制造优势。在加工方面,无锡美新半导体是全球第一家使用标准 艺、单芯片上集成混合信号处理的热对流微纳惯性传感器制造商,设计生产能力为 1500 万片 /月,加速度计产品500 万片 /月;在代工方面,无锡华润微电子是微纳代工能力很强的国内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拥有 1 条月产能超过 6 万片的 8 英寸生产线、 1 条月产能超过 11 万片的 6 英寸生产线、 2 条 5 英寸生产线和 2 条 4 英寸生产线,建有 米(以上)工艺水平的 纳等标准 工艺平台;在封装方面,拥有长电科技、东芝半导体、英飞凌科技和华润安盛科技等实力企业。在全球十大微纳封测企业中,江苏长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仅有的两家独立封测企业之一。 2、 技术优势。 无锡在传感网产业的上下游具有与国际同步, 5 国内先发的技术优势。全市电子信息产业领域建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3 家,院士工作站 2 家,博士后工作站(含分站) 11 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含共性中心) 7 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 1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8 家, 市级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8 家,行业企业拥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 在标准化方面,我市依托中 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及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在国际、国内标准化方面均取得了重要突破。国际标准层面,以微系统所和无锡微纳传感网中心技术专家为主的中国代表团取得重要话语权,已成为国际标准的主导力量之一。由微系统所和无锡微纳传感网中心提出主要技术思路、并与 国外著名机构和企业联合提交的标准提案 获 准采纳。国家标准层面,微系统所是中国传感器网络标准化工作组秘书处单位,在现有的7 个标准化工作小组中,微系统所和无锡微纳传 感网中心担任了3 个小组的负责人。行业标准层面,微系统所作为副主编单位参与制定了国家城市轨道交通标准,现已颁布。 二是 在网络构架方面,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在国内外有先发优势、主导优势和话语权。江苏省无线电研究所、江南计算机研究所、公安部交通研究所等在锡部省属研究所也已在各自领域开展网络架构的实践。 三是 在器件生产方面,国内 头企业无锡美新半导体,已成功开发了 20 多种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热对流技术加速度传感器。无锡尚诣纳米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纳米发电机、无锡沃浦光电传感科技公司开发的痕量气体 传感器、 6 无锡爱睿芯电子有限公司开发的数字射频芯片、无锡康森斯克半导体有限公司开发的电荷式机械气压传感器等也均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四是 在器件设计方面,拥有华润矽科、硅动力、中科芯、紫芯等 70 家 计公司,器件开发设计基础良好。 五是 在软件开发方面,近几年引进、培育了江苏省嵌入式软件工程中心、清华紫光、永中科技、环宇软件和航天金穗等大量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开发企业,完全具备传感网下游增值业务软件的开发能力。 3、 人才优势。 无锡是江苏省第一批“人才特区”试点城市。近几年来,无锡以“ 530”计划为依托,大量引进各类专 业性技术人才,其中“双高”(高层次、高技能)人才 5388 人,海外留学归国人才 3000 多人,与传感网产业相关技术人才近 500 人,为传感网产业的快速和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同时,无锡的科研和教育资源丰富。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的研发团队,在传感网系统总体、节点设备开发制造、软件研发力量上都居于国内前列;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设立的全国首个“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培训基地”落户无锡;在以无锡为中心的 200 公里范围内,集聚了全国三分之一的高等院校,以江南大学信息 工程学院、北京大学软微学院、东南大学微电子学院无锡分院等为核心的培训基地将为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传感产业人才教育培训体系提供重要的保障。 4、 平台优势。 在支撑传感网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方面,无 7 锡具有成功实践经验。无锡超级计算中心是全国最早面向社会开放的、资源共享、功能齐全的高端计算基础平台,拥有“神威2000A”高性能计算机(现正升级为每秒 100 万亿次),还配置了多种计算分析软件,自 2006 年 11 月投入运行以来,已为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展半导体、 计、动漫、新材料、汽车设计等研究提供了大规模运算以 及海量存储等服务,充分发挥了公共服务平台的重要支撑作用。世界软件巨头 无锡共建的“中国云计算中心”已于 2008 年在太科园正式落户。该中心是 “云计算”在全球最先投入商业运营的项目之一,也是 中国客户搭建的世界上第一个虚拟计算环境,实现了软硬件资源在不同客户之间的共享,每个用户都可以在指定的时间内享受“云计算”提供的“按需供给”服务。无锡超级计算中心、“中国云计算中心”、 源技术中心、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设在无锡的两大顶级数据中心都将为无锡传感网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平台支 撑。 5、 市场优势。 随着传统电信业务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电信服务业向信息服务大行业转变的进程不断加快,增值电信业务正日益成为颇具发展潜力的新亮点。 2008 年我市城乡本地固定电话用户 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 户,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到 户。大量的用户群带来了新的信息服务需求,为传感网产业提供庞大的消费群体和市场容量。 6、应用优势。 器对机器)运营管理平台被称为 传感网 的导入期业务。 中国移动无锡分公司 以该 平台 在同业中的领先 8 优势作为 强大支撑, 根据无锡实际,在环保、电力、交通 等行业,制订了太湖水文及排污监测、电力系统环境监控、远程抄表、智能公交等应用领域的 决方案,满足客户对过程监控、指挥调度、远程数据采集和测量、远程诊断等方面的信息化需求,为实现工作生活的智能化、远程化、实时化和自动化提供了便捷服务。目前无锡全市已拥有 务用户近 5 万户。 7、产学研联合优势。 与清华、北大、南大、东南、交大、复旦、同济和中科院七校一院即“ 7+1” 模式 的政产学研合作框架,加速了无锡 与科研院校 由单一的项目合作 向人才交流培训、共建研发平台、创新载体等 多目标合作 的转变; 与南邮 、北邮等共建 政产 学研基地, 将继续扩大我市产学研联合优势; 与中科院微系统所联合中兴、华为、贝尔、 国移动、民航、航天、清华大学等全国产学研用 80 多家大型企事业单位,发起并积极推动成立全国 传感网 产学研用联盟(筹备中), 将 确立我国 传感网 产业在国际标准化中的主导地位, 助推 传感网 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世界科技发展方向,瞄准国际科技 前沿 成果,以自主创新实现“ 传感网 ” 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突破,抢占新一轮技术革命制高点,引领我国第三次信息产业革命浪潮,为我国科技 未来 发展、国家长期竞争 9 力提升、人 与 自然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二) 基本原则 第一, 坚持市场运作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的原则。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鼓励创新创业,培育骨干企业,促进产业快速发展。同时,市 区 各级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力度,增强 传感网 核心产业的自主发展能力。 第二, 坚持国家和地方科技资源有机组合的原则。 结合我市创新型建设目标, 充分发挥中科院的创新资源,利用我 市 现有微电子产业的良好基础,通过有机组合专业 资源与现有空间,确定整体架构和节点,系统打造完整产业链,发展特色产业并实现产业集聚。 第三, 坚持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相结合的原则。 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同时,积极与国际 传感网 科研机构开展交流和合作,参与国际标准制订,提升在该领域的国际地位。 第四, 坚持集成示范与辐射带动 相 结合的原则。 积极鼓励集成创新,重点推进对产业化发展具有重大示范作用的应用工程项目, 并 通过示范应用,辐射带动 传感网 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三) 发展 目标 1、总体目标 力争通过 十 二 年的时间, 培育若干 传感网 产业发展集团, 将无锡 打 造成中国 传感网 技术创新的核心区、科研成果转化的示范区、产业规模化发展的聚集区、大规模应用的先导区、信息服务 10 的中央区和高端人才的集聚区。 传感网 产业 示范园 用地 方公里, 到 2020 年, 完成总投资 2000 亿元, 实现营业收入 10000亿元, 新增 从业人员达 15 万人 。 2、具体目标 ( 1)产业规模 近期 至 2011 年,全市 传感网 产业实现总投资 300 亿元, 实现营业收入 2500 亿元, 完成面积 5 平方公里的中国 传感网 产业示范园 建设, 新增 从业人员 4 万人。 中期 至 2015 年,全 市 传感网 产业 实现 总投资 850 亿元 , 实现营业收入 4800 亿元, 完成面积 方公里的中国 传感网 产业示范园 建设, 新增 从业人员 8 万人 。 远期至 2020 年,全市 传感网 产业实现总投资 2000 亿元,实现营业收入 10000 亿元,完成面积 方公里的中国 传感网产业示范园 建设, 新增 从业人员 15 万人。 ( 2)技术水平 建成引领我国 传感网 技术发展和标准制订的中国 传感网 产业研究院 ; 基本 建成较完备的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平台和产业服务平台,能够为实现产业化提供全套解决方案;初步 掌握 传感网 与动通信网络 三 阶段 融合的 核心 技术和商业 运营 模式。 集聚各类相关科研机构、研发中心、检测中 心 至 2011 年达 40 家,至2015 年达 70 家 。 至 2020 年达 100 家 ; 主 导国际标准,牵头国家标准,在相关行业标准制定中发挥积极作用, 2015 年前 制定各类标准 15 项, 2020 年制定各类标准达 30 项, 使我国在 传感 11 网 产业的国际竞争中具备重要话语权;攻克 自治组网、信息融合、协同计算、样本库 等关键技术,形成具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创新产品, 至 2011 年 实现各类技术成果转移 、转化 达 100 项,争取专利 、 软件 著作 权、集成电路布图 超 过 550 项 ,至 2015 年实现各类技术成果转移、转化达到 150 项 , 争取专利 、软件 著作权、集成电 路布图 超过 1300 项, 至 2020 年实现各类技术成果转移、转化达到 250 项,争取专利 、软件 著作 权、集成电路布图 超过 2200 项, 引领国内外的 传感网 技术发展方向。 ( 3)人才队伍 以“ 530”计划和“ 7+1”产学研合作机制为依托, 加快 传感网 技术的 人才 培养和引进,促进形成合理的人才结构 和梯队 ,为传感网 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2011 年前 ,引进和培养高级人才 3000 名 ; 至 2015 年, 拥有 高级人才 6000名 ;至 2020 年,拥有高级人才 10000 名 。 ( 4)应用示范 结合 我市的经济 社会 发展 需求,以相对成熟的 传感网 应用为切入点, 2011 年前 构建无线 感网 、周界防入侵 传感网 、公共安全 传感网 、智能交通 传感网 、智能电网 传感网 、医疗监护 传感网 、 工业智能传感网 等七 大 应用示范工程 ; 至 2015 年 率先将我 市 打造成为国内首个 “ 智慧之 市 ” ;至 2020 年使无锡成为带动周边、辐射全国、接轨国际的感知中心。 四 、 主要任务 及 重点发展领域 根据规划总体目标要求,近期的主要任务及重点发展领域为: 12 (一) 围绕 传感网 技术研发和标准化, 加快 “感知中国”中心建设,抢占智慧之巅 1、 成立 中国 传感网 产业研究院 。 建立引领全球 传感网 技术和标准的中国 传感网 产业研究院,研究院由中科院、江苏省联合建设, 地点设在 我 市 , 首期投资 五 亿元。研究院将 按照国际国内标准, 开展 传感网 领域重大技术攻关,展开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推进中科院的相关研究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推进 国际国内产业技术标准 的制定 , 以及产业集群公共技术、设备服务平台建设,确保“感知中国”中心在全球 传感网 技术和标准上的领先地位,抢占技术、标准、产业和应用的制高点。 2、建设和引进各类 传感网 应用技术研发中心 。 与 国内外 产、学、研、用相关企事业合作建设或引进 、汇聚 各类应用技术研发中心,组建联合实验室和联合 开发团队,合作推进 传感网 国际、国家 及行业 标准 制订 。 与中科院电子所合作成立中科院电子所无锡 传感网 系统集成研发中心,共同推进环境监测和 医疗监护领域的规模应用; 与中国移动等运营商合作,共同推进 传感网 与 G 移动通信网的 融 合;与民航合作,推动 传感网 在机场防入侵等行业领域的规模应用;与 大型制造商合作,推动大规模产业化。 3、主导国际、 国家及 行业 标准 制订 。 抓住 传感网 产业化前期的难得机遇,利用已具备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部分行业标准化的 先发 优势,积极参与相关标准化工作, 由 我市 牵头并主导产业国际 、 国内标准 的 制定和修订,掌握 传感网 领域的顶层技术 13 主导 权,积极推动成立全国 传感网 产学研用联盟,为 传感网 走向大规模产业化生产提供有利保障。 4、加快 构建 产业公共平台 。 根据 传感网 产业的具体情况和发展特点, 结合我市实际, 用 两 年左右的时间, 以 传感网 共性技术研究 为重点 ,建设 涵盖 设计研发、中试、 测试、 小批量生产 以及各类资源服务 ,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 传感网 公共平台。重点建设 传感网 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公共测试服务平台、投资融资服务平台、人力资源服务平台、综合信息咨询服务平台。 5、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 、 联合实验 室 及博士(院士)工作站 建设 。 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 传感网 产业创新 体系建设, 在全 市 传感网 企业中建设各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及联合实验室 等创新载体 ,加快产业创新、技术创新、工艺创新和品牌培育。在产业价值链上下游的重点增值环节上形成优势互补 ,推动 传感网 的规模产业化和产业集群的形成。 (二) 围绕产业合理布局, 加快 传感网 产业集聚 ,建设智慧之 园 整合全 市 资源 ,优化 传感网 产业 空间 结构 , 形成一核多点的传感网 产业示范园 布局, 即 以无锡(太湖)国际科技园为核心,新区 (南区) 和滨湖区 (北区) 为重点, 一体两翼 、 分工协作、共同发 展。 其中 新区(南区) 以 中国 传感网 产业研究院、 传感网创新园、 传感网 产业园和 传感网 信息服务园 (一院三园) 为主体 ,滨湖区(北区) 以 中科院电子所 无锡 传感网 系统集成研发中心、 14 传感网 产业滨湖园 (一中心 一 园) 为主体 ,共同推进 “感知中国”中心建设 , 科学、系统、完整地打造 传感网 产业链,形成涵盖产、学、研、生活配套的合 理空间布局 。 规划建设 总 面积 方公里,先期启动 方公里 。 1、建设 传感网 创新园。 规划面积 方公里 ,开发建设规模约 80 万平方米,重点打造中国 传感网 产业研究院,引进国内外重点科研机构,开发国际领先 的 传感网 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积极推进产业联盟建立、国际国内标准制定以及产业集群公共技术、设备的平台服务,建成 传感网 人才培养基地。 2、建设 传感网 产业园。 新区(南区) 规划面积 方公里 ,开发建设规模约 350 万平方米,重点承接 传感网 信息创新园相关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整合无锡集成电路企业,通过引进和培育规模企业,做强、做大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培育一批国际知名品牌 ; 滨湖区(北区) 规划面积 方公里,重点承接中科院电子所传感技术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北方基地相关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引进和培育一批规模企业, 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 传感网 产业化园区。 3、建设 传感网 信息服务园。 规划面积 方公里 ,开发建设规模约 180 万平方米,充分利用无锡(国家)软件园嵌入式软件开发、信息处理、信息服务的优势,与中国移动等国内大型运营商深度合作的基础,进一步汇聚 传感网 专业运营商、信息服务商、应用服务商和中介机构,通过重点工程的应用示范,形成行业和公众产业应用子集集群,为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提供 15 完善解决方案。 (三) 围绕 传感网 产业化需求,加快 应用示范工程 建设 , 创建 智慧之 市 加快 传感网 应用子集的应用和推广, 先期 建设 7 大 标志性 示范工 程, 具体在硕放(国际)机场、市民中心、无锡(太湖)国际科技园、江阴保税区物流中心、无锡新区综合保税区、锡山区现代农业博览园 、新区 先期启动实施 7 个应用项目, 示范成功后在全省 逐步 推广。 1、无线 感网 。 与中国移动集团联合推进 传感网 和技术研发、应用示范、商业运营等方面的结合,加快 传感网 与 动通信网两网融合的三步走路线及其方案实施,探索 传感网 走向大规模公众服务的商业模式,形成符合中国国情 、 具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 、 可运营商用的 传感网 体系与产业。一是 建设 无锡平安家居 传感网 系统,接入中国移动 络,形成物物互联与 结合 的 平安家居应用系统,实现人与家居的和谐融合。 二是 建立太湖环境监测 传感网 系统,实时获取太湖水质相关信息并完成分布式协同处理与信息综合,通过中国移动络,实现在环境监测中心 整体态势信息 显示 和 在手机终端信息发布。 2、周界防入侵 传感网 。 以机场、政府机关、基地等重要区域的周界防入侵系统作为应用切入点 , 采用中科院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防入侵成熟技术,在无锡机场、无锡 市民中心 、无锡警备区基地等重要部门和重点区域建设周界防入侵系统,达到全天 16 候全天时、低漏警率和 低 虚警率的周界安全防范 要求。 3、公共安全 传感网 。 应用中科院自主研发的先进多媒体 传感网 产品,在 我市 建立城市公共安全大平台, 特别是建设城市轨道交通反恐 传感网 示范工程,在站台、车厢、出入口、通风管道等重要部 位,采用对爆炸物、有毒有害气体、核辐射 等 入侵危害的监控技术, 实现对突发事件、事故灾难、重要 场所 的 实时全程监控、应急指挥、事后评估等 , 并逐步在全省推广, 为打造 平安无锡及 和谐江苏 提供新型技术支持 。 4、智能交通 传感网 。 在 我市 推进智能交通 传感网 建设 ,重点 加强 在中心城区交通流量实时监测与动态诱导系统、机动车定点测速系统、公交车专用车道智能信号系统、 闯禁车辆智能抓拍系统、交通信号灯智能控制系统、停车场智能诱导和管理系统等领域 的推广应用 。 5、智能电网 传感网 。 以电力设施状态监测、高空塔架应急抢险、电表数据采集等应用为切入点,首先在重要电力设施的状态监测、高空塔架应急抢修监控、居民户、农村地区电表数据采集等领域 ,开展智能电网 传感网 的应用示范,并 逐步 加以推广。 6、医疗监护 传感网 。 以人体生理和医学参数采集和分析等应用为切入点,首先在医院建设无线医疗监护系统,对病人生理参数进行长时间连续监测和分析, 用比较低廉的成本实现重症监护病房的监护功能, 通过 开展医疗监护 传 感网 的应用示范及推广,加快 传感网 的医疗监护技术应用, 降低医疗费用成本, 提高卫生资源使用效益 ,从而实现集中医疗模式 向 分布式医疗模式 的 17 转变 。 7、工业智能传感网。 以 工业 生产过程控制 为切入点 , 首先 在冶金,石化等高能耗 、 高污染行业 企业和装备制造业领域 , 建立全流程实时监测 系统 , 通过 获取重要的工业过程参数,实施生产过程、检验检测等环节的智能控制 和传感网技术的推广应用,从而提升生产水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实现工业的集约生产、优化发展 。 (四) 围绕 产业集团培育 ,加快 发展重点领域 ,壮大智慧之业 加快建设无锡 传感网 产业 投资 集团公司,充分发挥 传感网 产业研究院的 智力资源和 “ 530”计划人才资源在 传感网 产业化方面的技术优势,以及无锡国联集团在市场开拓、资本运作及融资平台的金融优势,积极开展微纳产业园基础设施、载体、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招商引资、产业投资、与各行业应用领域结合组建行业项目子公司等工作, 以 传感网 络节点(传感器)、网络构架和信息处理系统三大产业领域为重点,加快形成社会化协作配套的产业体系。 1、 传感网 络节点(传感器) 重点培育和发展机械类、磁学类、热学类、化学类、生物学类等微纳传感器产品,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结 构设计、加工和封装 三大 技术。 在无锡重点培育和扶 持从事微纳传感器加工、代工和封装的美新半导体、纳微电子、华润微电子 、长电科技等龙头企业,加 18 大技改投入,使现有代工生产线快速形成微纳传感器加工、代工和封装产能;培育和扶持中电 58 所、华润矽科、美新半导体、硅动力 、尚诣纳米技术 等 计企业开发设计微纳传感器;培育和 扶持无锡爱睿芯电子有限公司等 射频芯片设计和制造企业;培育和引进柔性线路板生产制造企业;培育和扶持 达思网络科技等 从事微纳传感器节点模块研发、设计 、 制造的 企业 和 中国 传感网 产业研究院成果转化企业;培育和扶持从 事相关材料制造的中微掩膜、惠利合成材料等企业。 2、网络构架 重点发展体系构架、标准化、协议栈、组网、协同处理、传输、多种传感器及阵列等技术标准和产品,通过中国 传感网 产业研究院在微纳 传感网 络构架方面的技术优势,推动应用标准制定,推进成果转化 ;支持 中科院电子所无锡 传感网 系统集成研发中心、江苏省无线电研究所、公安部交通研究所等研发机构 开展网络架构方面研究开发 ,培育和扶持一批成果转化企业,引进和培育 一批 增值 服务运 营 商,引领产业发展。 3、信息处理系统 重点培育和发展信息处理系统的硬件和软件。 硬件包括超级计算机、 手机、 动终端等设备制造,重点培育和扶持无锡清华同方、江南计算机研究所 、无锡超级计算中心 等单位;重点培育和扶持 生产 智能电表、水表等仪器仪表的恒通电器、无锡电度表厂、长仪集团等企业; 重点 培育和扶持电力电器设备制造企业自主开发和引进技术用于智能电网的相 19 关设备; 重点 培育、扶持和引进从事家庭智能网关等公众应用终端设备的厂商。 软件包括 嵌入式软件 和应用业务软件, 在 嵌入式软件 方面,重点培育江苏省嵌入式软件工程中心 、耐特机电、环宇软件 等企业; 在 应用业务软件 方面,重点 扶持 无锡(国家)软件园( 的清华紫光 、 亚联开源、 海辉、大展、浪潮、中软国际、万宝盛华、 国福瑞博德、 算盘等世界 500 强 、 全球服务外包 100 强企业 及研发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创新 型 企业 582 家,引导 企业 加大 应用业务软件开发 投入 。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无锡市 传感网 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市产业发展的指导、组织和协调,研究制定年度目标,组织拟定政策措施,研究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相关部门的统筹协调,形成发展合力 ;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由市政府主要领导组织召开,有关部门负 责同志参加,市各有关部门依照各自职责主动开展工作。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经贸委,作为综合协调和日常工作机构 , 尽快建立健全 传感网 产业的统计指标、监测体系和评价制度。建立重大项目领导联系制和专人负责制,提高行政效能,加强对重大项目推进实施的跟踪服务。 (二)注重规划引导。 切实加强 传感网 产业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的编制实施工作,强化对产业发展的具体指导。对技术先进、优势明显、带动和支撑作用强劲的重大项目,及时纳入全市重点 20 项目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优先给予土地、信贷等支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确保重大项目的 有效实施。产业发展的重点地区要紧密结合实际,抓紧制定本地产业发展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三)加大政策扶持。 在贯彻落实好国家和省现有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有关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制定促进 传感网 产业发展的土地、税收和融资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在财政资金安排上,市设立 10 亿的产业扶持发展专项资金,各市(县)、区也应安排专项资金给予配套,用于支持重大项目建设、相关人才培养、微机电技术基础性研发工作。在符合国家、省用地政策的前提下,优先安排重点项目用地。对全省重点企业的土地和房屋使用税实行适当减免,并 用足用好现行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四)推进重大项目。 以 中国 传感网 产业研究院为技术依托,以 无锡 传感网 产业投资集团公司 为运作载体, 推进全国 传感网 产业联盟建设, 组织实施一批 传感网 应用示范项目和重大产业项目,完善管理部门的项目联系制度、例会制度、通报制度、督查制度、分级协调制度;加强项目的跟踪管理,推行企业项目实施法人责任制、工程建设监理制、招标投标制和竣工验收等制度;完善 传感网 产业投资数据平台,实现投资信息资源共享;统筹规划,按照“开工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搞好重点项目的策划、招商、储备,加快项目储备 库建设。 (五)强化人才支撑。 实施“四高” ( 海内外一流的高层次创新人才、领军型高层次创业人才、具有国际化水准的高级管理 21 人才、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 ) 人才工程,紧紧围绕引才、育才和用才三个关键环节,大力推进“ 530”计划,制定并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对产业发展所需的掌握关键技术、熟悉国际先进管理经验的领军人才不受地域、户口限制,实行重点招聘,优先引进。充分利用我市“ 7+1”产学研合作平台,注重高技能人才培养,支持高层次人才参加继续教育。打造一批在重点领域占据技术制高点的创新团队,造就一批具有战略眼光、善于开拓国际市 场的企业家,培育一批适应产业发展需要、能解决关键技术和工艺性难题的高技能人才。以“感知中国”中心和重大项目为载体,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为优秀人才提供创新创业的载体支撑和发展空间。 (六)优化服务环境。 针对我市产业发展现状,深入调查研究,及时跟踪分析,切实加大跨部门协调服务力度。进一步优化服务工作流程,大力宣传政策规划,及时发布产业发展信息,加快项目审批进度。及时协调解决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建立健全中介服务体系,充分发挥 传感网 产学研用联盟(筹备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大力发展技术评估、技 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转移、专利代理、科技信息、投融资、人才培养、法律服务等各类中介组织,积极搭建产业发展与交流平台,促进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完整的服务保障体系,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励志创业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