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期末考试试题.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824013 上传时间:2019-11-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期末考试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期末考试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期末考试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期末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注意:请从下列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并准确地填涂在答题卡上。)1、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一是天命观。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蒙昧主义”历史根源分别是A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B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C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D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2、新全球史写道:“为了确保责族不破坏他的改革,梭伦为平民提供在雅典政府的席位,他放开城邦议事会的任职资格,不再考虑公民的出身和血缘,那些富裕到有闲暇投入公共事务的人都可以进入议事会。”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A吸收平民参政,有利于推动改革进程 B议事会的任职资格开始不受财产限制C雅典贵族和平民的地位日趋平等 D议事会开始成为城邦最高权力机关3、有学者认为“尽管大西洋把英、美、法三国永远地分隔开了,但三国的革命作为资产阶级革命不仅有一定的联系,而且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17世纪和18世纪发生于大西洋两岸的这三个伟大历史事件的相同点是A君主立宪制和民主社会的构建 B资产阶级和君主专制的斗争C民主代议制和共和政体的建立 D“权利”的诉求和“人权”的伸张4、恩格斯说:“当宣言出版的时候,我们不能把它叫做社会主义宣言。在1847年,所谓社会主义者是指两种人。一方面是指各种空想主义体系的信徒,另一方面是指形形色色的社会庸医,在1847年,社会主义意味着资产阶级的运动,共产主义则意味着工人的运动。”1847年的“社会主义”之所以“意味着资产阶级的运动”,主要是因为社会主义者A主张通过资产阶级改良实现理想社会B主张通过暴力革命实现理想社会C其理想社会在当时是根本无法实现的D当时尚未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5、1949年新中国诞生,解放了全国人民;1979年以后的改革开放则是中国人民另一种意义上的解放。两种解放分别侧重于A政治上解放、生产力解放 B思想解放、生产关系解放C上层建筑解放、社会制度解放 D民主政治解放、对外关系开放6、从沿海到内地是近现代中国走向世界的共同特征。下图中既是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规定的通商口岸,又是我国1984年14个沿海开放城市的是 A B C D7、下列一组图片与新中国外交政策相关。这组图片表明 A中国政府始终贯彻同美苏和平共处的政策B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在战略上都需要中国C中国政府始终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D外交政策要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8、国际冷战史中心主任沈志华认为,中苏的合与分改变了冷战的走向。全球通史书中也说到:“1976年毛泽东逝世以后,毛的继承者们发起了一场现代化运动,走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根本上改变了冷战世界。”这反映了A冷战是由中苏结盟而引发的 B世界政治格局演变取决于中苏两国C中美关系缓和促使冷战结束 D中国成为影响世界格局的重要因素9、在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A商周遗址中出土了青铜农具,说明当时农业中普遍使用青铜工具B阿里仿效欧洲国家建立了行政机构,表明埃及成为现代资本主义国家C1841年1903年清朝关税在总税收中所占比例从11%增至32%,说明清朝财政收入的结构发生变化D赫鲁晓夫时苏联谷物年均产量与19451953年相比增加了62%,说明苏联工农业比例失调问题得到了解决10、2014年12月22日国际金融报上有一文章罗得斯纵贯非洲的铁路梦中这样写道“1865年时,欧洲人在非洲修建的铁路里程仅为760公里,1885年达到7030公里,1913年时,猛增到44309公里,其中英国修建的铁路长达27000公里。整个非洲大陆,通过密集的铁路网,被欧洲的殖民者牢牢控制着。”英国在非洲铁路修建中处于优势的历史条件哪些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工厂” 资产阶级代议制发展,国内政治稳定 殖民扩张,确立“海上霸主”地位,拥有了最广阔的海外殖民地 黑奴贸易兴盛, 奴役非洲黑人A B C D11、“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以北,万不得一。名卿巨公,以为是者半,以为非者亦半。”对此解读准确的是A当时中国人重农思想依然 B近代工业意识远未深入人心C近代工业地区发展非常不平衡 D沿海地区大都赞同近代工业12、由于大跃进的发动,全民大办工业,以钢为纲,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镇,使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在脱离农业的基础上超常规发展,带来了大量不利因素,导致后来的逆城市化现象出现。这一时期指的是A19561957年 B19581960年 C19611965年 D19661977年1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记载:“1949年以后的几年中,共产党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了中国,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的一个大强国,被人不安地看作是一个令人畏惧的好斗的国家,而不是一个投以贪婪的目光、即将被瓜分的弱国。”这里的“改变”指“推行一种统一的、全能的结构,并将它扩展到每个城市、村庄和家庭” “削弱陈旧的家庭体制、结束妇女的低下地位” “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将统治权力交给人民,保障个人权利、恢复自由市场秩序”A B C D14、“没有自由的秩序和没有秩序的自由同样具有破坏性。”以下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A19291933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B法国大革命的爆发C斯大林体制的僵化 D古巴导弹危机的出现15、政府的经济政策往往影响到国家经济的走势。依据1917年到1928年苏俄(苏联)经济政策分析,其经济成长走势示意图最可能是 16、下面是某同学在学习“经济全球化”时遇到的一个问题,其中前后对应正确的是 A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建立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B成立欧共体关税货币市场司法统一C成立亚太经合组织自觉自愿道义责任会员制没有法律义务D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标志着北美地区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A发挥楷模和教化作用 B顺应天意,无为而治C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D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18、西方人文精神经历了三次大的演进和变化,涌现出许多时代巨人,发出具有震撼力的时代呐喊。下列人物和主张的连线,正确的是A普罗塔哥拉人的理智本性和道德本性是统一的B薄伽丘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C伏尔泰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D康德人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19、从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康有为“托孔改制”,从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中一些激进派提出全盘西化、“打倒孔家店”的口号,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这主要是因为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加深 B西方列强的侵入,西学涌入中国C中国社会的变化和逐步转型 D知识分子思想逐渐激进20、延安13年与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两个扭转乾坤的“黄金时代”。这两个时代的共同标志是: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主要表现分别是A确定“和平”“民主”方针、确立“依法治国”方略B实行全面抗战路线、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形成D毛泽东思想成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三小题,第21小题18分,第22小题22分,第23小题20分,共60分。注: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21、(18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可威以刑,而不可化以善;可劝以赏。而不可厉以名。被险而带河,四塞以为固,地利形便,畜积殷富。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故商鞅之法生焉。摘自淮南子要略材料二 (变法)行之十年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摘自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 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即位前一年的109年间,秦军同六国共作战65次。秦军战绩:全胜58次;未获全胜或互有胜负3次; 败北4次。 摘编自栗劲秦律通论请回答:(1)材料一从哪四个方面概述商鞅变法的条件?(8分)(2)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商鞅变法的特点和作用。(10分)22、(2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冬十月丁未,诏曰:“朕承乾在位,十有五年。每览先王之典,经纶百氏,储畜既积,黎元永安。今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魏书高祖纪上材料二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材料三 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社会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北魏孝文帝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作用如何?(14分)(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意义。并谈谈你对当时民族关系的认识。(8分)23、(20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得其人缓而行,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行之,则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临川先生文集上五事札子材料二 臣(司马光)向曾上言:“教阅保甲,公私劳费,而无所用;敛免役之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民失业,穷愁无告此皆所害者大,所及者众,宜先变更。借令皇帝陛下独揽权纲,犹当早发号令,以解生民之急。” 续资治通鉴长篇卷材料三 及神宗朝,荆公秉政国事日非,膏肓之疾,遂不可治。后人但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害百姓者,可以一旦为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则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反矣。 日知录宋世风俗请回答:(1)材料一、二争论的是什么问题?各自的理由是什么?(6分)(2)材料一、二都谈到要关心“民”的疾苦,对此你有何看法?(4分)(3)材料二、三的相同点、不同点是什么?(4分)(4)三则材料所谈问题的根本目的是否一致?说明理由。(6分) 历史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注意:请从下列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题号12345678910答案DADAACDDCB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BBADDCADCD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三小题,第21小题18分,第22小题22分,第23小题20分,共60分。)21、(18分)(1)民风民俗;地理环境;物质基础;统治者的抱负。(8分。若答“经济、政治、文化、地理方面”的各得1分)(2)特点:利用强悍民风,因势利导;刑赏并用(以法家学说为指导思想)。(4分)作用: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稳定社会秩序;增强秦军的战斗力;加快秦统一中国的进程。(6分。)22、(22分)(1)问题:豪强兼并大量土地;贫民无地少地;百姓贫饥流亡,土地荒芜;政府赋税没有保障等。(8分)措施:均田制。(2分)作用:使无地农民获得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大片的荒地被开垦出来变成良田,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4分)(2)意义:促进洛阳的繁盛;推动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促进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国家统一的基础。(4分)认识: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给中原文明带来了鲜活的元素;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交融、互补,丰富了中华文明的内涵;避免民族对立,消除民族隔阂,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保证。(4分)23、(20分)(1)要不要实行募役法。(2分)材料一主张实行募役法。理由是可以不夺农时,发展农业(2分)。材料二反对理由是募役法使富者更富,穷者更穷,使人民失业。(2分)(2)从表面上看,他们都是关心百姓利益,但从本质上看是为了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4分)(3)相同点是:都反对王安石变法,认为其危害大。但材料三指责更为严厉,认为变法不单是百姓之害,关键是败坏了世道人心,危害久远。(4分)(4)一致,都代表了地主阶级利益,都是为维护封建王朝的统治,只不过材料一着眼于地主阶级的长远利益,材料二、三着眼于地主阶级的眼前利益。(6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