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语文 含答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823625 上传时间:2019-11-3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语文 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语文 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语文 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 语文 含答案命题:习海鹰 欧玉群 审题:高二语文备课组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8页,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I卷(选择题,共36分)一、基础知识题。(每小题3分,共18分)1.选出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窥见(ku) 喟然(w) 鲜为人知(xin) 斐然成章(fi)B水獭(li) 莞尔(wn) 博闻强记(qing) 疾首蹙頞()C哂笑(shn) 恸哭(dng) 苦心孤诣(y) 谆谆教诲(zhn)D舞雩(y) 切瑳(cu) 恬(tin)不知耻 稗官野史(bi)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协迫 邂逅 畏葸不前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B荫庇 谄媚 涣然冰释 鞠躬尽悴,死而后已C坟墦 媪色 要言不烦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D临摹 度假 作客他乡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既然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绿色旅游”这种注重修正行为习惯的休闲方式,又怎能等闲视之?B.被动挨打的尴尬,疲于奔命的惊险,猝不及防的惊喜,绝处逢生的狂欢,让上海申花在中超联赛首场就经历了“最长的一天”。C.英国的一项科学研究显示,播放一些古典音乐能促使食客情不自禁地慷慨解囊,有助于增加酒店的收入。D.关于这个问题,无论伊朗还是美国,其媒体报道都与美国官方、军方的表态自相矛盾。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一辆运载盐酸的货车在高速公路上发生了侧翻事故,交通、消防等部门的人员迅速赶赴出事现场,并做出了紧急。(2)这次你有困难,我一定 相助。(3)社会进步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我们虽已不用过那箪食瓢饮的日子,但那种_的“豪爽”也是我们应该唾弃的。A.处治 鼎力 一掷千金 B.处置 大力 一掷千金C.处治 大力 一饭千金 D.处置 鼎力 一饭千金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年轻人对“动漫”的情有独钟,推动了“动漫”产业朝着高质量、高速度、高赢利发展,嗅觉灵敏的商家便抓住机会来赚钱。 B总体来说,山寨文化的泛滥与其说是对草根创新精神的彰显和标榜,不如说是对国人知识产权意识严重缺乏的揭露与讽刺。 C发改委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称,电信一年的互联网收入大约为500亿元,相对应的,罚额将高达数亿乃至数十亿元左右。 D第二次交会“拥吻”前,天宫和神八需要先分离,此次交会对接要成功,就要控得住,对得上,分得开,“分得开”是成功的关键。6. 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觉慧没有参加高老太爷的大殓仪式,因为道士说他的生肖与大殓的时辰有冲突。他虽然没有反对,但心里不相信这些。(家)B. 王熙凤想了一条偷梁换柱之计,贾府迎娶宝钗为失玉后变得昏愦的宝玉冲喜。娶亲之时,黛玉却在焚稿断情,绝命之时只有紫鹃在侧,凄绝惨绝。(红楼梦)C. 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曹魏政权在曹丕死后,大权落入司马氏之手,最终司马炎篡魏,建立西晋。先灭东吴,后灭蜀汉,三分天下至此重归统一。(三国演义)D. 孔子有时也向往超脱的生活,与子路、曾晳、冉有等弟子谈志向时,就赞同曾晳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自由自在的生活。(论语)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7-9题。(每小题3分,共9分)儒释道互补与心态和合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有人从中读出一种文化战略,有人从中读出一种社会理想,都讲出了一番道理。我想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在我看来,“和合”一词中的“合”,应该是指人的多种精神诉求的集合。道理很简单,只有在具备两个以上要素的情况下,才能谈得上“合”;倘若只是单一要素,根本就谈不上“合”了。多种要素凑在一起,有可能发生冲突,也未必就一定发生冲突。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所谓“和”,应该是指多样性的统一,是指冲突的化解。显而易见,这种意义上的“和”,有别于“同”,故而孔子力主“和而不同”。要想把人的多方面的精神需求统一起来、协调起来,进入“和”的心态,绝非易事,仅靠一种学说,显然也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综合运用多种学说。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三教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帮助人们养成和合的心态。儒家的精神趣旨,可以概括成三个字,那就是“拿得起”;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有为”;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张”。儒家主张立德、立功、立言,主张干事,主张积极有为。道家的精神趣旨是“想得开”;用两个字来说,叫做“无为”;用一个字来说,叫做“弛”。道家的趣旨与儒家似乎相反,实际上互为补充。学会紧张,是一门学问;学会放松,同样也是一门学问:对于人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佛教精神趣旨是“放得下”。用一个字来说,那就是“空”。用佛教的术语说,“放得下”就是看破红尘,把精神追求的目标定位在彼岸的极乐世界。儒道两家是中国固有的学问,主要是讲人生哲学。儒家告诉人如何堂堂正正地度过一生,道家则告诉人如何轻轻松松地度过一生,至于人死后怎样,两家都不怎么在意。佛教是从印度引入的学问,主要是讲人死哲学。佛教为人设计了“终极关怀”之所,标示出超越的精神取向,告诉人如何干干净净地辞别尘世。人死哲学与人生哲学似乎相反,惟其如此,才构成互补关系:倘若悟不透死,焉能悟透生?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学问,连生死大关都能看破,还不算是心态和合吗?儒道互补,讲出“张弛和合学”;儒释道互补,进一步讲出“生死和合学”:三教共同培育和合心态。7关于“和合”文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把“和合”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认为它涉及人的多种精神诉求。B. 儒讲“拿得起”,道说“想得开”,佛言“放得下”,三者互补,成就和合心态。C.孔子力主“和而不同”,强调的是多样性的统一协调,而不是简单的同化。D. 多种要素凑合在一起是“合”,只有“合”而不发生冲突才能进入“和”的状态。8“在传统文化资源中,对于和合心态的养成,儒释道三家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下列各项不能作为这一说法依据的是( )A.人的精神需求是多方面的,要把它们统一协调起来,进入“和”的状态,不能仅靠一种学说。B.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能分别满足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某方面的需要。C.只是单一要素,根本谈不上“合”,所以中国人同时信奉儒释道三教,借以养成和合心态。D.儒释道三家可以说是各有各的精神趣旨,看上去有很多对立之处,但在精神实质上互为补充。9.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只有一种精神诉求是一种不健全的心态,所以才需要“和合”文化,才需要儒释道三家的互补。B.综合运用儒释道三家的学问,才能讲“张弛”之道,破“生死”玄关,达成心态和合。C.儒释道三家互补,缺一则“互补”之说即无从谈起,当然也就无法达到所谓心态的和合。D.中国固有的学问,向来只是研究“生”,不研究“死”,而佛学的引入则作了必要的补充。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每小题3分,共9分)杜五郎传沈括颍昌阳翟县有一杜生者,不知其名,邑人但谓之杜五郎。所居去县三十余里,唯有屋两间,其一间自居,一间其子居之。室之前有空地丈余,即是篱门,杜生不出篱门,凡三十年矣。黎阳尉孙轸曾往访之,见其人颇萧洒,自陈:“村民无所能,何为见访?” 孙问其不出门之因,其人笑曰:“以告者过也。” 指门外一桑曰十五年前亦曾到此桑下纳凉何谓不出门也但无用于时无求于人偶自不出耳何足尚哉? 问其所以为生,曰:“昔时居邑之南,有田五十亩,与兄同耕。后兄之子娶妇,度所耕不足赡,乃以田与兄,携妻子至此。偶有乡人借此屋,遂居之。唯与人择日,又卖一药,以具饘粥,亦有时不继。后子能耕,乡人见怜,与田三十亩,令子耕之,尚有余力,又为人佣耕,自此食足。乡人贫,以医卜自给者多,自食既足,不当更兼乡人之利,自尔择日卖药,一切不为。”又问:“常日何所为?”曰:“端坐耳,无可为也。” 问:“颇观书否?”曰:“二十年前,亦曾观书。” 问:“观何书?”曰:“ 曾有人惠一书册,无题号。其间多说净名经,亦不知净名经何书也。当时极爱其议论,今亦忘之,并书亦不知所在久矣。”气韵闲旷,言词清简,有道之士也。盛寒,但布袍草履,室中枵然,一榻而已。问其子之为人,曰:“村童也。然质性甚淳厚,未尝妄言,未尝嬉游,唯买盐酪,则一至邑中,可数其行迹,以待其归,径行径还,未尝傍游一步也。”予时方有军事,至夜半未卧,疲甚,与官属闲话,轸遂及此,不觉肃然,顿忘烦劳。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度所耕不足赡 赡:充裕B凡三十年矣 凡:总共C所居去县三十余里 去:距离D径行径还径:直接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黎阳尉孙轸曾往访之 惑之不解B以医卜自给者甚多 以勇气闻于诸侯C唯与人择日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D未尝傍游一步也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1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指门外一桑曰/十五年前亦曾到此/桑下纳凉何谓不出门也/但无用/于时无求于人/偶自不出耳/何足尚哉 B指门外一桑/曰十五年/前亦曾到此桑下/纳凉何谓不出门也/但无用于时/无求于人/偶自不出/耳何足尚哉C指门外一桑曰/十五年前/亦曾到此/桑下纳凉何谓不出门也但无用/于时无求于人偶/自不出耳/何足尚哉D指门外一桑曰/十五年前/亦曾到此桑下纳凉/何谓不出门也/但无用于时/无求于人/偶自不出耳/何足尚哉第II卷(非选择题,共114分)四、(28分)1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2分)(1)自陈:“村民无所能,何为见访?” (2)自食既足,不当更兼乡人之利,自尔择日卖药,一切不为。 (3)盛寒,但布袍草履,室中枵然,一榻而已。 1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共8分)晚次乐乡县 陈子昂故乡杳无际, 日暮且孤征。川原迷旧国, 道路入边城。野戍荒烟断, 深山古木平。如何此时恨, 噭噭夜猿鸣。(1)请结合全诗,评析颈联中“断”或“平”字的妙处。(4分)答: (2)尾联“如何此时恨, 噭噭夜猿鸣”在抒情方式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答: 15.古文默写(五选四,每空1分,共8分)(1)子曰:不愤不启,_。_,则不复也。(论语述而)(2)子曰:_,_,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3)子在川上曰:_,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子曰:_,则远怨矣。 (论语卫灵公)(4)_,以礼存心。仁者爱人,_。(孟子离娄下)(5)得志与民由之,_。_,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五、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6-19题。(共21分)瓷器的意味池 莉 只要日子一好,瓷器就是一个好东西。现在人们越来越觉得瓷器是个好东西了。 比如许多人搬了新家或是装修房子,只要稍有余地,便会置一架多宝柜,架上最少不了的即是瓷器。瓷器的确是好看,其质地,造型,图案,色彩,没有其他什么工艺品可以媲美,实在是一件无可非议的雅物。一般的东西,单从名字上看不出太大的好处,房子就是房子,住人的地方。只有瓷器的名字取得讲究,如叫什么青花釉里红玉表春瓶的,简直就像欧洲古典女人的长裙,是绝不肯平铺直叙的,到处都镶了繁复的精致的华丽的花边,修饰出无穷无尽的意味。 现在,瓷器毫无疑问是一件大雅之物。然而它是怎么来的?是做什么用的?这么往深处一想,就会发现瓷器原来是一个大俗之物。瓷器原来是作吃喝拉撒用的,最初脱胎于陶器。在汉代之前,一般都烧制陶器,它的发明和用途直接源于人类基本生活的需要。陶器发现的年代早,据说原始社会的燧人氏就会制造陶器了。人类懂得了使用火,用火烤熟的食物是烫的,这就要求使用相应的容器,于是各种各样的为生活服务的陶器便被创造了出来。釉是汉代发明的,有了釉之后,陶器便向瓷器大大地进了一步。但是瓷器也仍然是用于实际生活的,等到在现实生活中足够使用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比较丰富了,这才有少数人的艺术天分开始觉醒,更高的追求出现了。真正作为单纯欣赏对象的精美瓷器这才出世。这个年代就是我们民族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唐代。 唐代首开瓷器艺术的风气之先,想必也是因为丰衣足食之后无所事事,便有了多余的精力去热衷艺术。那时候,一件精美的瓷器作品出来,人们便口口相传。传到社会上有钱有势的人那儿,他们就不惜千金购买了过去,藏入深宅观赏把玩,一帮文人骚客也为其吟诗作画。一来二去,瓷器的佳名传到宫廷,皇家也是凡人,对瓷器的喜欢也是有的,不喜欢也是有的,但是既然达官贵人这般青睐瓷器,在社会上又有了文名,皇家也难免附庸风雅,也欣赏把玩起瓷器来。瓷器贵入宫廷,反过来又刺激了社会。商人有利可图,他们便会投资瓷器工艺,工匠自然受到了极大地鼓舞,艺术灵感喷薄而出。就这样,一波波,一浪浪,推动着瓷器精益求精的创作,直到宋代的登峰造极。在几千年的时间里,大浪淘沙,肉腐骨存,瓷器终于摆脱了最初的粗陋面目,登堂入室,成了艺术品。 尽管瓷器已经被公认为艺术品,但至今为止,用于吃喝拉撒的瓷器器皿还是用于吃喝拉撒,并没有因为成了价值连城的艺术品而失去世俗性,世俗是瓷器厚实而庞大的艺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它才一步步登高,越来越好,艺无止境,美无止境。可见大雅寓于大俗,无俗也就无雅,不俗也就不雅,俗雅其实是一体的。 再说了,即便是当年官窑出的夜壶,皇帝撒过尿,诗人写过诗,你就是不在乎它,不供在博古架上,不送给博物馆,不卖给文物商店和收藏家,依然拿它撒尿,它也就无所谓俗雅。它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尽自己的本色就是。这就好比一个人出了家,超尘脱俗,不在红尘话语中,自然又是一重清凉境界了。这是艺术和做人最难的境界,就是做到了别人也无从知道,因为它不再在任何媒体露面和喧哗,大众很快就忘记了它。只有在意外的或者偶然的某一刻,它与它的知音相逢,那一刻当然就是夺人魂魄,惊天地而泣鬼神的了。16联系全文,简析开头一段的作用。(5分) 17阅读文章段,从三个方面简要概括瓷器的演变。(6分) 18根据两段,说说题目中“意味”的两层含义。(6分) 19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A.文章以“瓷器”为线索,先由现实生活中瓷器的雅引出话题;再追溯瓷器由俗到雅的历史过程;最后点出做人应如瓷器的道理。B.“现在人们越来越觉得瓷器是个好东西了”,是说在现代文明和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精明的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瓷器在追求精神品位和经济方面的价值。C.瓷器不仅在质地,造型,图案,色彩方面有自己的特点,作者还拿房子与瓷器类比,突出瓷器在取名上也有其无穷无尽的意味。D.瓷器的发展过程漫长而复杂,文章用翔实的材料、清新优雅的语言,抒写了对瓷器发展变化的欣喜,尤其是对唐代瓷器的喜爱。E.行文思路清晰,观点明确,文章在描写“瓷器的意味”时,也凸显了其本身的“意味”,于谈古论今中,自然而然地道出“俗与雅”的道理,读者在不知不觉中便升华了对瓷器的认识与理解。六、小作文(共15分)20、阅读下面的漫画,完成题目。(15分)孔子:你们都毕业了,怎么又回来了?弟子:外面就业太难,我们回来读研。这幅漫画意在讽刺当今一种怎样的现实?请比较古代儒家教育与今天的教育,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鲜明,运用对比论证,200字左右。七、大作文(50分)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50分)肖伯纳: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周国平: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追求和创造; 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要求:选好角度,确立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不要套作,不要抄袭。白鹭洲中学xx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高二年级语文参考答案1 D(喟ku 鲜xin 斐fi 獭t 恸tng)2 D(A胁迫 B鞠躬尽瘁 C愠色 )3 A(等闲视之:把它看成平常的事,不预重视。用于否定句,反问句。猝不及防:事情来得突然,来不及防备。作谓语、定语、状语。语义重复。慷慨解囊:形容极其大方地在经济上帮助别人。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作谓语、定语;含贬义。)4 B(“处置”是处理,“处治”是处分、惩治;“鼎力”是对别人的帮助表感谢时的用语。“一掷千金”指用钱满不在乎,一花就是一大笔。“一饭千金”比喻厚厚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5 B(A应“朝着方向”,在“高盈利”后加“方向”。C项前后矛盾 ,“数亿、数十亿”和“左右”矛盾。D项语序混乱,“分得开,控得住,对得上”。)6 C (“先灭东吴,后灭蜀汉”错,应是“先灭蜀汉,后灭东吴”。)7 D(原文说,“即便发生冲突,也未尝不可以化解”“成功地化解冲突,便进入了和的状态”。)8 C(三教不可或缺,是说接受其文化的渐染而并非一定要信奉。)9 B(A项中,原文无“人只有一种精神诉求是一种不健全的心态”这一说法;C项“缺一则互补之说即无从谈起”错,只儒、道二教即有互补;D项中,“中国固有的学问”是比“儒道两家”大得多的概念,二者不可混淆,且“只是”一词太绝对,原文为“主要是讲人生哲学”。)10 A(赡:供养,供给)11 B(A项,第一个“之”为代词,“他”;第二个“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B项,都是介词,“凭借”。C项,第一个“与”为介词,“为”、“替”;第二个“与”为连词,“和”、“同”。 D项,第一个“也”为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和肯定;第二个“也”为句中语气词,表停顿)12 D13(1)杜生自己说:“我没有什么能耐,您为什么还要来拜访呢?(2)既然自己能吃饱饭,就不应当再去和乡里人争夺利益了,从这以后,给人选择黄道吉日和卖药这些事我都不去做了。(3)隆冬里只穿着布袍草鞋,屋里空荡荡的,就一张床而已。14(1)“断”“平”二字写出了夜色的浓重,荒烟不是自断,而是被夜色遮断;木非真平,而是被夜色荡平。(2分)缕缕荒烟和参差古木原是孤征途中的一丝安慰,却也被夜色吞没。这样写,又将诗人的乡愁推进了一层。(2分)(只鉴赏一个字即可) (2)“如何此时恨”是直抒胸臆,“噭噭夜猿鸣”是以景写情(或借景抒情、融情于景)。(2分)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和无尽的思乡之情。(2分)15(1)不悱不发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2)饭疏食饮水 曲肱而枕之(3)逝者如是夫 躬自厚而薄则于人(4)君子以仁存心 有礼者敬人(5)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16总领全文内容;奠定全文赞美瓷器的感情基调;突出了瓷器在物质生活丰富了的今天作为艺术品的价值。(答对两点3分,共5分)17 从陶器到瓷器从实用到艺术从粗陋到精致(6分)18第一层含义:俗雅其实是一体的。第二层含义:做人应如瓷器尽显自己的本色。(6分)19 C D (C、“类比”错,应为“对比”。D、“尤其是对唐代瓷器的喜爱”无据。)20 参考点:儒家教育,以修身为核心,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学习内容比较单纯。现代教育,功利性强,学习内容繁杂,读书人多以赚钱为目的,一些读书人适应环境能力差,逃避现实(或:现实环境太差,读书人纵有满腹经纶,依然难以施展才华。)21立意提示:. 从悲剧的角度分析,占有欲未得满足的痛苦和已得满足的无聊是双重的悲剧。. 以审美的眼光看人生,未得到时寻求和创造的过程以及得到后品味和体验的过程是一种同样幸福的事情。.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和对待人生的态度决定了人生是痛苦还是快乐。关于审题审题立意时,可以从肖伯纳或者周国平的角度进行立意,也可以将两者结合在一起,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大致可分为三个角度:从肖伯纳的角度,占有欲未得满足的痛苦和已得到满足的无聊是双重悲剧。人很难得到永恒的快乐,总在痛苦与无聊、空虚之中摇摆。可以从欲望与痛苦的角度深入思考。从周国平的角度看:创造(或者体验)的过程就是快乐、幸福;立足于创造,收获快乐人生;艺术的、审美的去看待人生也是快乐和充满激情的。从浅层次看,肖伯纳和周国平因视角、心态的不同,带来了认识、观念的不同。由此,可提出:不同的心态、视角会产生不同的认识与结果。从深层意义来说,幸福、快乐既可以体现在结果上,又可以体现在过程中,只是要注意的是,放在结果上,往往是只能收获短暂的快乐,而放在过程中,既能体会过程的快乐,也能体会到收获结果的快乐。也可由此得出,摆脱了占有欲,就能收获快乐;痴迷占有欲,就会陷入痛苦与无聊的泥淖之中。其它有关契合内容的立意都应该算切题。参考译文 颍昌阳翟县有个杜生,不知道他的名字,县里人只是叫他杜五郎。杜生居住的地方距离县城三十余里,只有两间屋,其中一间他自己居住,另一间他儿子居住。屋前有一丈多空地,空地外紧接着就是篱门,杜生已经有三十年没有走出篱门了。 黎阳县尉孙轸曾去拜访他,见他本人非常超凡脱俗,杜生自己说:“我没有什么能耐,您为什么还要来拜访呢?”孙轸问他足不出户的原因,他笑着说:“告诉你这话的人言过其实了。”他指着门外的一株桑树说:“十五年前,我也曾到这株桑树下乘凉,怎么能说是足不出户呢?,只不过我对当世没有什么用处,对别人也没有什么要求,恰好我又不出门而已,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孙轸)问他依靠什么来维持生计,他回答说:“从前居住在县城的南边,有五十亩田地,与哥哥一同耕种。后来哥哥的儿子娶了媳妇,我估摸所种的田地不足以供养一大家人,就把田地都给了哥哥,带着妻子儿子来到这里。碰巧有乡里人把这屋子借给我,于是我就住在了这里。只靠替人选择黄道吉日和卖药来置备稠粥,但有时候也为断炊。后来儿子长大能耕田了,乡里人可怜我们,给了我们三十亩田地,让儿子耕种这三十亩地,他还有余力,又受雇为别人耕种,我们从此就能吃饱了。乡里人贫困,靠行医算卦养活自己的人很多.既然自己能吃饱饭,就不应当再去和乡里人争夺利益了,从这以后,给人选择黄道吉日和卖药这些事我都不去做了。”又问:“平日里都做些什么?”他回答:“端正地坐着而已,没什么可做的。”问:“经常看书吗?”回答说:“二十年前也曾看过书。”问:“看的是什么书?”回答说:“曾经有人送了本书,没有书名,其中多处提到净名经,也不知道净名经是什么书。当时非常喜欢那本书中的议论,现在那些议论也都忘了,而且很久以前便不知道那本书放到哪儿去了。” 杜生气韵闲适旷达,言辞简洁,真是有道之士。隆冬里只穿着布袍草鞋,屋里空荡荡的,就一张床而已。问他儿子的为人,回答说:“乡下孩子而已,但他的品性非常淳厚温和,不曾胡说,不曾嬉玩游荡,只有买盐、醋等日用品时才去一次县城,可以计算出他的行程,来等待他回家。他直接去直接回,从来不到别处游荡一步。” 我那时正有军备,到半夜还未曾上床睡觉,非常疲劳,与同僚闲话时,孙轸就谈到了杜生的事迹,我不禁肃然起敬,顿时忘记了烦闷和疲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