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PPT课件

上传人:钟*** 文档编号:281653 上传时间:2018-04-23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2.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病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第十四章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Imbalance of coagulation and anticoagulation),2,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凝血与抗凝血的平衡,3,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4,第一节 凝血系统功能异常,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一、凝血系统的激活,5,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issue factor pathway inhibitor,TFPI),6,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内源性凝血系统,7,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共同凝血途径的三个阶段,1.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FX激活成FXa,进而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2.凝血酶的形成 凝血酶原(FII)激活成凝血酶(FIIa)3.纤维蛋白的形成 纤维蛋白原(Fbg)转变成纤维蛋白(Fbn),8,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二、凝血因子的异常,(一)与出血倾向有关的凝血因子异常1.遗传性血浆凝血因子缺乏 血友病、血管性假血友病 2.获得性血浆凝血因子减少 Vit K缺乏或严重肝病导致凝血因子合成减少(二)与形成血栓倾向有关的凝血因子异常凝血和抗凝成分基因的改变;病理因素下的凝血因子浓度增加均能引起血栓,9,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血友病,是一组由于遗传性凝血酶原激活物生成障碍造成的出血性疾病。包括: 血友病A(缺乏症)血友病B(缺乏症)血友病C(缺乏症)血友病A是典型的性染色体(X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 表现:内出血,创伤后出血不止,10,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欧洲皇室血友病遗传图,11,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血管性假血友病,病因:vWF(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缺乏,12,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13,第二节 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功能异常,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功能异常,14,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一、抗凝系统功能异常,(一)抗凝血酶-减少或缺乏AT-缺乏、异常症通常可产生反复性、家族性深部静脉血栓症。,15,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一)抗凝血酶-减少或缺乏1.遗传性缺乏 AT-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约19Kb。由于遗传因素引起的AT-基因变异,可导致AT-缺乏、异常症的发生。,16,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一、抗凝系统功能异常,2.获得性缺乏,17,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一)抗凝血酶-减少或缺乏,18,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二)蛋白C和蛋白S缺乏,(1)蛋白C缺乏、异常症:PC缺乏、异常症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包括数量缺乏和结构异常。临床上多发生深部静脉血栓症。(2)蛋白S缺乏、异常症:PS是APC分解FVa、Fa的辅助因子。PS缺乏、异常症往往可导致深部静脉的血栓形成倾向。,19,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1.遗传性缺乏和APC抵抗,(3)APC抵抗:1)定义:正常情况下,若在血浆中加入APC,由于APC可使FVa和Fa失活,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但一部分静脉血栓患者的血浆标本,若想获得同样的APTT延长时间,则必须加入比正常时更多的APC,通常将这一现象称为APC抵抗。2)原因:抗PC抗体、PS缺乏和抗磷脂抗体以及FV或F基因突变。,20,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1.遗传性缺乏和APC抵抗,2.获得性缺乏,PC和PS缺乏的原因:Vit K缺乏或应用Vit K拮抗剂等严重肝病、肝硬化等口服避孕药、妊娠等情况,21,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22,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二、纤溶系统功能异常,1.遗传性纤溶功能亢进 2.获得性纤溶功能亢进(1)器官严重损伤时释放大量纤溶酶原激活物(2)某些恶性肿瘤可释放大量tPA入血(3)肝功障碍时合成PAI减少及tPA灭活减少(4)DIC时可产生继发性纤溶亢进(5)溶栓疗法时,溶栓药物等可引起纤溶亢进,23,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一)纤溶功能亢进引起的出血倾向,1.遗传性纤溶功能降低 PAI-1基因多态性改变、先天性纤溶酶原异常症2.获得性血浆纤溶活性降低 血栓前状态,动、静脉血栓形成性疾病,高脂血症,缺血性中风及口服避孕药等患者往往有tPA降低及PAI-1增高等纤溶功能降低的表现。,24,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二)纤溶功能降低与血栓形成倾向,25,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血栓形成相关的先天性异常,26,第三节 血管、血细胞的异常,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血管及各种血细胞在机体的凝血与抗凝平衡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27,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血管、血细胞的异常,(一)血管内皮细胞的抗凝作用1.VEC正常时不表达TF2.生成PGI2,NO,及ADP酶等扩血管物质,抑制PLT聚集3.产生tPA,uPA等 纤溶酶原激活物,28,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一、血管的异常,(一)血管内皮细胞的抗凝作用4.抗凝作用(1)产生TFPI、2巨球蛋白(2)表达TM(3)表达肝素样物质,29,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一、血管的异常,1.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血液中的各种变化可直接刺激内皮细胞释放TF,减少TFPI、tPA、PAI-1、ADP酶和PGI2等物质的产生。 2.血管壁结构的损伤 (1)先天性血管壁异常: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单纯性紫癜。 (2)获得性血管损伤:型、型超敏反应导致血管损伤。,30,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二)血管的异常,(一)血小板在凝血中的作用及其异常1.血小板在凝血中的作用2.血小板异常(1)血小板数量异常1)血小板减少2)血小板增多(2)血小板功能异常,31,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二、血细胞的异常,1.黏附(adhesion),32,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血小板在凝血中的作用,2.聚集(aggregation) 血小板相互结合,形成血小板止血栓,起到初步的止血作用。,33,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血小板在凝血中的作用,未活化的血小板 活化的血小板,3.吸附(adsorption) 悬浮于血浆中的血小板能吸附许多凝血因子于其表面,形成凝血块。4.收缩(constriction) 借助于血小板中肌动蛋白的收缩,使凝血块回缩,逐渐形成坚固血栓。,34,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血小板在凝血中的作用,血小板减少,少于100109/L 生成障碍破坏或消耗增多 分布异常,35,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血小板增多,多于400109/L 原发性增多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早期骨髓纤维化、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继发性增多 急性感染、溶血等,某些癌症病人,36,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血小板功能的异常,37,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白细胞增多时阻塞毛细血管,导致微循环障碍激活的白细胞分泌炎性细胞因子,使内皮细胞、单核细胞等释放大量组织因子,启动凝血系统白细胞激活的酶类可损伤血管基底膜和基质急性白血病早期40%患者可有出血倾向,38,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二)白细胞异常,红细胞数量的增多使血液黏滞度增高红细胞释放ADP增多促进血小板的聚集红细胞的大量破坏可发生DIC,39,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三)红细胞异常,40,第四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指在某些致病因子的作用下,大量促凝物质入血,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凝血酶增多,微循环中形成广泛的微血栓,继而因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量消耗,引起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强,机体出现以凝血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病理过程。主要临床表现为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和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等,是一种危重的综合征。,41,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弥散性血管内凝血,42,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DIC凝血与抗凝的变化过程,(一)DIC的常见病因,43,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一、DIC的常见病因和发病机制,类 型 主要疾病,感染性疾病 革兰氏阴性或阳性菌感染、败血症等;病毒 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心肌炎等肿瘤性疾病 胰腺癌、结肠癌、食道癌、胆囊癌、肝癌、 胃癌、白血病、前列腺癌、肾癌、膀胱癌、 绒毛膜上皮癌、卵巢癌、子宫颈癌、恶性葡 萄胎等,(一)DIC的常见病因,44,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一、DIC的常见病因和发病机制,类 型 主要疾病,妇产科疾病 流产、妊娠中毒症、子痫及先兆子痫、胎盘 早期剥离、羊水栓塞、子宫破裂、宫内死胎、 腹腔妊娠、剖腹产手术等创伤及手术 严重软组织创伤、挤压伤综合征、大面积烧伤、前列腺、肝、脑、肺、胰腺等脏器大手术、器官移植术等,1.组织损伤,TF释放,外源性凝血系统激活 创伤,烧伤,大手术,产科意外、肿瘤组织坏死,白血病细胞破坏,45,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二)DIC的发病机制,2.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凝血、抗凝调控失调(1)胶原暴露,可激活F,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并可激活激肽和补体系统,促进DIC的发生(2)损伤的VEC释放TF,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3)产生tPA减少,PAI-1增多,纤溶活性降低(4)NO、PGI2、ADP酶产生减少,抑制PLT黏附,活化和聚集的功能降低(5)VEC的抗凝作用降低,46,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二)DIC的发病机制,3.血细胞大量破坏,血小板被激活(1)RBC破坏,释放大量ADP,促进血小板黏附,聚集(2)WBC破坏,释放TF样物质,WBC受刺激表达TF(3)PLT黏附、聚集、激活,促进凝血,47,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二)DIC的发病机制,4.促凝物质释放入血(1)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胰蛋白酶入血激活凝血酶原(2)蛇毒激活F,F等,促进DIC发生(3)肿瘤细胞分泌促凝物质(4)羊水中含有组织因子样物质(5)内毒素刺激VEC表达TF,损伤VEC,48,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二)DIC的发病机制,感染时产生的细胞因子作用于VEC可使TF表达增加;而同时又可使VEC上的TM、HS的表达明显减少内毒素可损伤VEC,同时释放血小板激活剂,促进血小板的活化、聚集白细胞激活可释放炎症介质,损伤VEC,使其抗凝功能降低细胞因子可使血管VEC产生tPA减少,而PAI-1产生增多,49,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严重感染引起DIC的发病机制,(一)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吞噬、清除血液中的凝血酶,纤维蛋白等促凝物质清除纤溶酶,FDP,内毒素等坏死组织,细菌等“封闭”其功能全身性Shwartzman反应,50,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二、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蛋白C、AT-、纤溶酶原等合成减少凝血因子的灭活障碍肝细胞坏死,释放TF,51,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二)肝功能严重障碍,妊娠3周始血小板、凝血因子增多,抗凝物质减少酸中毒时凝血因子酶活性升高,血小板聚集性加强,肝素抗凝活性减弱,52,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三)血液高凝状态,休克导致微循环障碍巨大血管瘤时微血管血流缓慢,出现涡流低血容量时,肝、肾抗凝和纤溶功能受损,53,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四)微循环障碍,(一)分期,54,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三、DIC的分期和分型,1.按DIC发生快慢分型急性型亚急性型慢性型2.按DIC的代偿情况分型失代偿型代偿型过度代偿型,55,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二)分型,(一)出血皮肤瘀斑,紫癜呕血,黑便咯血,血尿,鼻出血和阴道出血,56,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四、DIC的功能代谢变化,1.凝血物质被消耗而减少2.纤溶系统激活3.FDP形成4.血管损伤,微血管壁通透性增高,57,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DIC出血的机制,1.“3P”试验鱼精蛋白副凝试验 鱼精蛋白与FDP结合,使原本与FDP结合的纤维蛋白单体分离并彼此聚合而凝固。DIC患者“3P”试验阳性。,58,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FDP在DIC诊断中的意义,2.D-二聚体检查 反映继发性纤溶亢进的重要指标。,59,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FDP在DIC诊断中的意义,60,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二)器官功能障碍,肾皮质坏死,Waterhouse-Friderichsen syndrome,Sheehans syndrome,61,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三)休克,亢进,62,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四)贫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红细胞碎片,1.防治原发病2.改善微循环3.建立新的凝血、抗凝和纤溶间的动态平衡(1)抗凝治疗(2)补充凝血因子,63,人民卫生出版社 病理生理学,五、DIC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64,Enjoy Pathophysiology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