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2808220 上传时间:2019-11-30 格式:PPT 页数:96 大小:1.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八章,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第一节 中央银行的产生及类型 第二节 中央银行的职能和业务 第三节 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 第四节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 第五节 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学完本章后,你应当知道: 为什么会产生中央银行; 中央银行有哪些类型; 如何理解中央银行的职能;中央银行的业务有哪些? 什么是货币政策; 如何执行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如何影响经济;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关系,第一节 中央银行的产生及类型,一、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经济基础(P190),二、中央银行产生的途径,中央银行,第一节 中央银行的产生及类型,三、中央银行的类型(P262) 1、单一中央银行制: 根据中央与地方权利划分的不同,分为: 一元中央银行制(如英国、日本、法国、中国等) 二元中央银行制(如美国、德国等) 2、复合中央银行制 (原苏联) 3、跨国中央银行制(如欧洲中央银行等) 4、准中央银行制(如新加坡、中国香港等),第一节 中央银行的产生及类型,四、中央银行的组织结构,第一节 中央银行的产生及类型,(一)中央银行的权力分配结构,(二)中央银行的内部机构设置,(三)中央银行的分支机构设置,四、中央银行的组织结构 (一)中央银行的权力分配结构,决策、执行和监督权力分别由不同机构承担,决策、执行和监督权力由不同机构交叉承担,决策、执行和监督权力统一于一个机构,第一节 中央银行的产生及类型,(二)中央银行的内部机构设置,是指中央银行总行或总部机关的职能划分及分工。,与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直接相关的部门。(货币发行、清算、货币政策操作等部门),为中央银行行使职能提供咨询、调研和分析的部门。(统计分析、研究部门等),为中央银行有效行使职能提供保障和行政管理服务的部门。(行政管理、后勤保障等部门),第一节 中央银行的产生及类型,(三)中央银行的分支机构设置,以保证各项金融政策和基本职能得以有效贯彻实施为原则来设置分支机构。,三 种 情 况,按经济区域设置分支机构,按行政区划设置分支机构,以经济区域为主兼顾行政区划设置分支机构,第一节 中央银行的产生及类型,中国人民银行的机构设置,行长办公会议,货币政策委员会,内部职能部门,直属机构,分支机构,中国人民银行体制,中国人民银行的资本,-一元中央银行体制, 全部资本由国家出资,属于国家所有。,中国人民银行,第一节 中央银行的产生和类型,五、中央银行的基本特征 1.业务目标:不以盈利为目的,确保货币 政策目标的实现。 2.业务对象:政府和金融机构。 3.资产流动性:持有具较高流动性的资产。,一、中央银行的职能(P269),第二节 中央银行的职能和业务,(一)发行银行 独占货币发行权,一国惟一的货币发行机构。,第二节 中央银行的性质和职能,(二)政府的银行 为政府提供服务,是政府管理一国金融的专门机构。,第二节 中央银行的性质和职能,(三)银行的银行 通过办理存、放、汇等项业务,充作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最后贷款人。,集中保管存款准备金,充当最后贷款人,主持全国银行间的清算业务,主持外汇营业银行外汇头寸抛补业务,第二节 中央银行的性质和职能,(四)管理金融的银行 制定实施货币政策,对整个金融业的运行进行调控监管。,第二节 中央银行的性质和职能,*二、中央银行业务(P270),1.负债业务 货币发行、代理国库、集中存款准备金及其它负债业务。,2.资产业务 贷款、再贴现、证券买卖、金银外汇储备及其它资产业务。,3.中间业务 集中办理票据交换、结清交换差额、办理异地资金转移。,第二节 中央银行的性质和职能,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第二节 中央银行的性质和职能,第三节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一、货币政策的涵义及其构成要素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一定时期内利用某些工具作用于某个经济变量,从而实现某种特定经济目标的制度规定的总和。它是实现中央银行金融宏观调控目标的核心所在,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货币政策有三大构成要素: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中介指标;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的组成部分,二、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1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容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一般亦称货币政策目标,它是中央银行通过货币的政策操作而最终达到的宏观经济目标。货币政策目标的具体内容因国家不同而有所区别,但基本上不外乎下列四种类型: 单一目标型,如前联邦德国的货币政策目标就是“保卫马克”型。 双重目标型,如我国长期奉行的货币政策目标就是稳定币值发展经济型。,三重目标型,如日本的货币政策就是国内物价的稳定、国际收支的平衡,与资本的供求平衡型。 四重目标型,如美国的货币政策目标就是强调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增长、就业水平的提高、美元购买力的稳定、对外贸易收支合理平衡型。此即人们通常所说的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货币和国际收支平衡。,2货币政策目标的内涵,(1)稳定币值。 从字面上理解,稳定币值就是指稳定货币的价值,但在纸币流通条件下,流通中的货币本身并没有价值,这样稳定币值就成了稳定货币购买力的简称。货币购买力是用单位货币所能购买到的商品(或劳务)来衡量的,稳定货币购买力即是单位商品所能换到的货币数量保持不变。因为单位商品所能换得的货币数量就是物价,所以稳定币值也就等于稳定物价。这也就是人们之所以用物价的变化动态来表示币值的稳定程度与升降幅度的原因所在。,(2)经济增长。货币政策目标所追求的经济增长是指发展速度加快、结构优化与效率提高三者之间的统一。经济增长的速度通常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表示。当然,这种增长决不是过度追求高速度的增长,而是保持国民经济长期持续稳定的增长。不然会导致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经济剧烈波动。,(3)充分就业。严格意义上的充分就业是指所有资源而言的,它不仅包括劳动力的充分就业,还包括其他生产要素的。充分就业即充分利用。但人们通常所说的充分就业仅指劳动力而言,指任何愿意工作并有工作能力的人都可以找到一份有报酬的工作。对充分就业的衡量是通过失业率来反映的。所谓失业率,是指失业人数(愿意就业而未能找到工作的人数)与愿意就业的劳动力的百分比。美国劳动统计局对失业定义是:“凡年满16周岁、在一星期里没有干活因而没有工资或利润收入而又积极寻找工作的人,应列为失业。”,失业率的大小表示了与充分就业的差距。失业率愈高,距离充分就业就愈远;反之,就愈接近。同时,劳动力的就业状况还可以与土地、资本等其他生产要素的“就业”状况保持基本一致的关系。即劳动力愈是接近充分就业,其他生产要家的利用程度就愈高;反之,则愈低。,(4)平衡国际收支。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国家安全稳定的重要条件。巨额的国际收支逆差可能导致外汇市场波动,资本大量外流,外汇储备急剧下降,本币大幅贬值,并导致严重的货币金融危机。而长期巨额国际收支顺差,往往使大量外汇储备闲置,又不得购买大量外汇而增发本国货币,可能导致或加剧国内通货膨胀。一般来说逆差危害比顺差大。运用货币政策调节国际收支,主要目标是通过利率和汇率的变动来实现本外币政策的协调和国际收支平衡,三、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1中介指标的涵义及其标准 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货币政策目标而选取的操作对象。 合适的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应该具有如下四个特征: 可测性,即中央银行能够迅速和准确地获得它所选定的中介指标的各种资料,并且能被社会理解、判断与预测。 可控性,即中央银行应该能够有效地控制,并且不会遇到太多的麻烦和障碍。 相关性,即中介指标应与货币政策目标之间具有高度的相关关系。 抗干扰性,即作为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的金融指标应能较正确地反映政策效果,并且较少受外来因素的干扰。,目前,中央银行实际操作和理论界所推祟的中介指标主要有利率、货币供给量、银行信用规模、基础货币、超额准备金、股票价值等。但由于中央银行本身不能左右股票价值,超额准备金和基础货币都不过是货币供给量的部分,而控制了货币供给量,也就基本上控制了银行信用规模。因此,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实质上只有两个候选对象,即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由于金融市场上的利率种类多种多样,有时还经常变化,所以对于中央银行来说,利率的可测性不如货币供给量。同时,对于再贷款利率,中央银行只能施加某种影响,但不能强行干预,而货币供给量则是中央银行直接操纵的,所以,从可控性上看,货币供给量对经济变量的作用比利率更直接。,2货币供给量作为中介指标的优缺点,(1)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优点: 货币供给量的变动能直接影响经济活动,即货币供给量与经济的变动是顺循环的,即经济繁荣时增加;经济萧条时会自动收缩。 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力较强,即经济繁荣时,中央银行为防止通货膨胀会压缩货币供给量;经济萧条时,中央银行会扩张货币供给去复兴经济。这两者之间的界线非常明显,从而不可能误导中央银行的宏观决策。,与货币政策意图联系紧密。货币供给量增加,表示货币政策扩张;货币供给量减少,表示货币政策紧缩。 可以明确地区分政策性效果和非政策性效果。 (2)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缺点: 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能力不是绝对的。影响货币供给量的诸因素中,还有公众和商业银行的行为。 中央银行通过应用货币政策工具对货币供给量的控制存在有一定的时滞。,第二节 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目标是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来实现的。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使用的各种策略手段。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三类。 一般性政策工具、 选择性政策工具和 其他补充性政策工具,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所谓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对货币供给总量或信用总量进行调节,且经常使用,具有传统性质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以下三个,也称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 (1)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 (2)再贴现政策 (3)公开市场业务,(一)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1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涵义 存款准备金是银行及某些金融机构为应付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而准备的货币资金。存款准备金分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两部分。 法定存款准备金是金融机构按中央银行规定的比例上交的部分; 超额准备金系指准备金总额减去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剩余部分。,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由中央银行强制要求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按规定的比率上缴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通过对法定存款比率的增加或减少达到收缩或扩张信用的目标。 实行存款准备金制度,其本意是,银行可吸收的存款不能都贷放出去,而要留下一些作为部分存款人的随时支取。在现代银行,实行法定比率的准备金制度其主要目的已经不是应付支取和防范挤兑,而是作为控制银行体系总体信用创造能力和调整货币供给量的工具。,作用机制:,2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效果和局限性,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效果表现在:它对所有存款银行的影响是平等的,对货币供给量具有极强的影响力。通常称它是一帖“烈药”,因为它力度大、反应快,同时也存在有明显的局限性: 对经济的震动太大,不宜轻易采用作为中央银行日常调控的工具; 存款准备金对各类银行和不同存款的种类影响不一致,如法定准备金的提高,可能使超额准备率低的银行立即陷入流动性困境,往往迫使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或贴现窗口向其提供流动性支持。,最早实行存款准备金制度的是美国。中国实施这一制度是在中国人民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权后,于1984年规定各专业银行、城乡信用社及信托投资公司等向国有央行交存准备金的办法。刚开始规定企业存款准备金为20,储蓄存款为40,农村存款为25。此后进行了多次调整。1985年,为了增加专业银行的可用资金将准备金率调整为这几项存款和其他存款总额的10,1987年调至12,1988年9月1日又提高到13。1998年又调低到8,1999年调至6。,3我国完善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方法,(1)应按经济发展需要及时调整存款准备金率。 我国法定存款准备率一直偏高,且一定多年不变。如1988年9月存款准备率调整为13以后,9年末调整,实际上期间金融体制和经济环境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的高法定存款准备率促使商业银行一方面向中央银行缴存高额准备金,另一方面又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贷款,这是不正常的。目前中国应降低存款准备率,同时等额减少人民银行的再贷款。,1991年,法定存款准备率美国为06,日本为1,德国为55,英国为01。这因为: 一是发达国家准备金政策有弱化的趋势,存款准备金政策过于粗笨,难以达到微调的目的。 二认为法定准备金制度只是在发生金融危机时使用,是一种备用工具。,(2)针对不同的金融机构制定多层次的存款准备金率。通观各国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历史和现状,其法定存款准备率的结构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总的趋势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中国现行的存款准备率规定为所有金融机构一律6,没有按不同的经营规模、经营环境、经营重点的金融机构制定区别利率。这样做,不利于国家扶持重点行业、企业,以及从战略上总体上调整经济结构,不利于国家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应该采取的措施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其信用度高,资金实力雄厚,随着自律性的不断增强,其存款准备率可以低于其他金融机构;城市银行因其经济环境相对有利于信贷资金安全性,其存款准备金率可以低于县及县以下金融机构。,(3)改变法定存款准备金由总行统一使用的办法。我国现行的存款准备金由中央银行统一集中后,不仅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不能动用,而且连中央银行的省及省以下分支行也无权动用。这不利于发挥其保证存款支付和清偿的作用,特别是市县一级金融机构发生支付困难时,存款准备金难以及时发挥其保证支付清偿的作用。,(4)协调好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关系。两者的关系决不是特殊的恩赐关系。无论是国有银行、混合所有制银行,或是非国有的商业银行,都应全部看作是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不能看作政企合一的金融机构。可以设想,名为商业银行,实际上没有真正的转换机制,仍然躺在中央银行身上吃“大锅饭”,这种严重的依赖性必然会削弱存款准备金制度所发挥的应有作用。因为在此情况下,很可能出现法定存款准备金的作用被商行要求央行增加再贷款而抵消。,2012年货币政策调整一览:两次降息+两次降准,中新网财经频道整理发现,进入2012年以来,央行分别于6月8日和7月6日实施降息,于2月24日和5月18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并首次实施不对称降息以支持实体经济。 中新网7月25日电 综合报道,今年上半年,通胀压力进一步减轻,CPI持续下降,6月CPI同比增速更是创下2010年2月以来新低,为货币政策调整提供更大空间。中新网财经频道整理发现,中国央行在“稳增长”的背景下两次降息,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并首次实施不对称降息以支持实体经济。,2011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确定了2012年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今年3月召开的“两会”上,明确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根据形势变化适时适度预调微调,进一步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同时在有效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管好货币信贷总量、促进社会总供求基本平衡的基础上,搞好价格调控,防止物价反弹。 中新网财经频道整理发现,进入2012年以来,央行分别于6月8日和7月6日实施降息,于2月24日和5月18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二)再贴现政策,1再贴现政策的涵义及其作用 再贴现政策,是指央行通过正确制定和调整再贴现率来影响市场利率和投资成本,从而调节货币供给量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 再贴现政策是国外央行最早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而且再贴现政策在一些国家广泛得以运用,主要是因为通过它能为那些难以按市场条件从金融市场所需资金部门和地区融资提供了便利。再贴现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它具有双重效力,即能起到引导信贷注入特定领域增加流动性总量的作用,而且能对社会信用结构、利率水平、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等方面发挥调节作用。,再贴现政策 运行机制 当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时,商业银行借入资金的成本增加,迫使商业银行减少向中央银行借款。商业银行资金来源的减少,导致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投放的减少,相应缩减市场货币供应量。随着市场银根紧缩,市场利率相应上升,社会对货币的需求量也会相对减少。 反之,当中央银行调低再贴现率时,引起货币供应量与需求量的增加。,三种效果的作用机制图示(P354) (1)借款成本效果:,(3)结构调节效果:,2再贴现政策的优缺点,(1)再贴现政策的优点是:中央银行可利用它来履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责,通过再贴现率的变动,影响货币供给量、短期利率以及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和超额准备金,达到中央银行既调节货币总量又调节信贷结构的政策意向。,(2)再贴现政策的缺点在于: 中央银行固然能够调整再贴现率,但借款与否和借款多少的决定权在商业银行,所以这一政策难以真正反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意向。 当中央银行把再贴现率定在一个特定水平上时,市场利率与再贴现率中间的利差将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波动,它可能导致再贴现贷款规模甚至货币供给量发生非政策意图的波动。 相对于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来说,再贴现率比较易于调整,但随时调整也会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波动,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预期。,3我国拓展再贴现政策的思路,(1)观念上的转变。中国再贴现政策的运用始于1994年,存在一个从单纯的结算手段,到调整信贷结构的手段,再到成为货币政策工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发展过程。人们对再贴现的认识也有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因为体制上、操作上的种种缺陷,并没有高度重视它的作用。所以必须大力宣传票据贴现和再贴现知识,努力创造适宜于推广票据贴现和再贴现业务的社会氛围和环境。 (2)体制上的完善。央行适当集中再贴现业务管理,加快发展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区域性票据市场;适当扩大再贴现的对象和范围;同时,注重把再贴现作为缓和部分中小金融机构流动性不足的一项政策措施。,(3)运用上的配套。首先,再贴现要与超额准备金的管理相结合;其次,再贴现要与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相配合。再有从长远看,加快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逐步实现银行商业化经营和利率的市场化,建立企业信用评级和信誉档案等制度等,这对完善和运用再贴现政策都是非常必要的。,(三)公开市场业务,1公开市场业务的涵义及其特点 所谓公开市场,是指各类有价证券(包括政府债券、中央银行证券或私人票据等)自由议价,其交易量和交易价格都必须公开显示的市场。 公开市场业务则是指中央银行利用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的方法,向金融系统投入或撤走准备金,用来调节信用规模、货币供给量和利率以实现其金融控制和调节的活动。,2. 公开市场业务的传递机制:,当货币管理当局从任何有价证券持有者手中购进有价证券的时候,货币管理当局签发支票支付价款,证券出卖人将支票拿到自己的开户银行,开户银行收到达张支票后将它送交货币管理当局请求支付,货币管理当局承兑这张支票,并在证券出卖人开户银行在货币管理当局的准备金账户上增记支票金额。这时,证券出卖人开户银行的准备金增加了,而其他账户的准备金并不减少,结果是准备金总额增加(表现为超额储备增加也即基础货币增加),从而货币供给量增加了。当货币管理当局抛售有价证券的时候,情况则恰恰相反。,公开市场业 运行机制 当整个社会资金紧缺或经济萎缩时,中央银行购入有价证券,实际上相当于向社会投放了一笔基础货币。这些基础货币若流入到公众手中直接增加流通中货币量;若流入到商业银行, 通过信用创造机制,引起社会货币供应量数倍增加,市场银根放松,刺激需求,促进经济扩张。 反之,当经济过度膨胀,通货膨胀现象比较严重时,中央银行卖出证券,引起社会货币供应量收缩。,(1)对利率的影响:,(2)对商业银行准备金的影响:,3. 公开市场业务的特点:,公开性。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务,吞吐基础货币,是根据货币政策的要求,按照市场原则,通过众多交易对手竞价交易进行的。这使它具有较高的透明度,既为商业银行以平等身份在货币市场上竞争创造了条件,也有利于消除金融市场上的幕后交易弊端和不正之风。 灵活性。中央银行在证券市场上进行证券交易,不仅在时间上(即什么时候买进或卖出),而且在数量上(即买多买少),均很灵活。有利于通过经常性地对货币供给量进行微调,其效果平滑稳定,以减少对经济和金融的震动。,主动性。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始终处于主动地位即它可根据一定时期货币政策的要求和该时期银根的趋紧情况,主动地招标和买卖政府债券,所以它日益受到货币当局重视,成为且广泛的常用的调控手段。 直接性。即公开市场操作直接性强,中央银行的有价证券买卖可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状况,从而直接影响市场货币供给量。,2公开市场业务的优缺点,(1)公开市场业务的优点: 运用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主动权在中央银行,并可以经常性、连续性地操作,并具有较强的弹性; 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可灵活安排,可以用较小规模进行微调,不致于对经济产生过于猛烈的冲击;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最好的结合点和配合使用。,(2)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也有其局限性: 需要以发达的金融市场作背景,如果市场发育程度不够,交易工具太少,则会制约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效果; 必须有其他政策工具的配合,可以设想,如果没有存款准备金制度,这一工具是无法发挥作用的。,3完善我国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途径,我国的公开市场操作的准备始于1993年,中国人民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权后,以1996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回购29亿无纸化短期国债为标志,公开市场业务由此启动。至今为止,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和显示了积极的作用。 (1)构建公开市场业务发挥作用的微观基础。公开市场业务的推出,应当具备相对齐全、行为规范的商业银行体系和证券业。但我国的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实际上仍以国家垄断的四大专业银行为主)之间的行政性和非规范性联系相当浓厚。因此,必须深化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加强证券业的规范。,(2)注重公开市场业务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的配合运用。一是与完善的存款准备金制度相配合。二是与再贴现业务相配合。 (3)注重与国债发行和交易相配合。我国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对象以国库券为主。国债主要是短期国债作为开展公开市场业务的载体,相互的配合尤为重要。,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或特殊用途的信贷而采用的信用调节工具。主要有以下几种: 1消费者信用控制 它是指中央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销售融资予以控制,如规定分期购买耐用消费品首期付款的最低限额、规定消费信贷的最长期限、规定可用消费信贷购买的耐用消费品的种类等。,2证券市场信用控制 它是指中央银行对有关有价证券交易的各种贷款进行限制,目的在于限制用借款购买有价证券的比重。如规定应支付的保证金限额,一方面为了控制证券市场信贷资金的需求,稳定证券市场价格;另一方面是为了调节信贷供给结构,通过限制大量资金流入证券市场,要求持较多的资金转入生产和流通领域。,3不动产信用控制 它是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房地产方面放款的限制,目的是为了抑制房地产投机。 4优惠利率 它是指中央银行对国家根据产业政策的要求重点发展的经济部门或产业,规定较低贴现利率或放款利率的一种管理措施,如基础产业、高科技术产业、出口创汇企业等,优惠利率大多在不发达国家运用。,三、其他货币政策工具,1. 直接信用工具 它是指中央银行从质和量两个方面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用活动进行直接的控制。如规定利率最高限额、信用配额、流动性比率和直接干预等。,2间接信用指导,它是指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和金融检查等办法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信用变动方向和重点实施间接指导。 所谓道义劝告是指中央银行利用其声望和地位,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发出通告、指示或对各金融机构的负责人进行面谈,交流信息,解释政策意图,使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自动采取相应措施来贯彻中央银行的政策。,所谓窗口指导是指中央银行根据产业行情、物价趋势和金融市场动向,规定商业银行的贷款重点投向和贷款变动数量等。 所谓金融检查,是政府赋予中央银行的监督职能,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进行合法、合理的多方面检查,并针对检查情况采取必要的措施。,第五节 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一、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中国人民银行法:货币政策目标是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第五节 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二、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中间目标: 货币量、贷款量、利率 三、货币政策工具 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贷款与再贴现政策 公开市场操作 四、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传导与效应,中国央行悄然调整货币政策执行方式,2012年11月08日 英国金融时报 欧阳德 北京报道 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执行方式发生了明显变化。中国人民银行(PBoC)对公开市场操作的运用显著增多,几乎完全依靠债券回购向经济注入流动性。 虽然这种流动性管理模式对美国、欧洲等发达经济体来说属于常规惯例,但对于中国来说则是一个新进展,并具有重大的经济及政治意义。 中国央行此前曾将存款准备金率作为政策工具,事实上迫使银行锁定部分储蓄资金,进而限制银行的放贷规模。中国央行在通货膨胀高企时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在经济增长疲软时下调该比率,从而将资金释放回金融体系。,临近下半年时,分析师曾预计中国央行将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以缓冲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当时几乎每周都有央行即将“降准”的传言。但小道消息和分析师预测最终都没能应验。中国央行并未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很多市场人士开始担心央行会袖手旁观。 但中国央行其实一直较为活跃,虽然并未大张旗鼓宣传。通过每周两次的票据拍卖以及债券回购,今年(2012)下半年以来中国央行已向市场净注入了约1万亿元人民币资金相当于将存款准备金率下调超过100个基点。,中国人民银行并未解释做出如此重大调整的原因。在上周五发布的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中国央行仅简单表示对货币政策效果感到满意,称“银行系统中的流动性处于合理水平”。 但事情远非如此简单。对于经济来说,上述转变既反映出中国央行的担忧,又反映出中国金融体系日益市场化的趋势。,摩根大通(JPMorgan)经济学家朱海滨表示,中国央行担心如果过分放松货币政策,国内住房价格将螺旋上升。自2010年以来,中国政府一直在努力给过热的房地产市场降温,而中国央行不希望破坏前期政策成果。公开市场操作使中国央行具备了足够的政策灵活性,一旦有迹象显示经济出现了问题,就能迅速调控市场流动性。 朱海滨表示:“逆回购是暂时性地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因此央行可以在它认为必要的任何时点将流动性回笼。而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则更近似于注入长期流动性,因此在下调以后反向操作的阻力较大。,长期来看,中国融资渠道的快速演进是一个更加重要的因素。中国过去主要依靠银行贷款,企业约80%的融资需求都通过银行渠道满足。但在蓬勃发展的企业债市场以及信托融资等其他融资形式冲击下,今年银行贷款占企业融资规模比重下降至约60%。 国泰君安(Guotai Junan Securities)固定收益部研究主管周文渊表示:“金融体系的变化导致央行的政策工具也随之调整。除银行信贷以外,目前非银行信贷也应纳入监管范围。央行可以直接管理银行系统,但对非银行类金融机构不能照搬这套办法,利率调控因此变得更加重要。”,中国央行转而依赖公开市场操作也有政治方面的原因。中国人民银行在对金融体系的管理上拥有很大自由空间,但与此同时却缺乏足够的独立性。利率水平由国务院决定,中国央行仅扮演顾问角色。 过去中国央行可以单独决定存款准备金率水平,但在看到这一政策工具所能带来的影响后,据信国务院现在要求央行在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以前提交报告。这使得公开市场操作成了中国央行唯一可以自主决策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不过,如果没有中国最高领导人的支持作后盾,中国央行也不太可能有胆量在近几个月里每周向市场注入如此多流动性由此可以得出对央行突然倚重公开市场操作的终极解释。 在明天开幕的中共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中国共产党将启动每十年一次的政权交接。在这一历史性的时刻到来以前,中共希望各方面形势保持稳定。仓促下调利率或者出台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会给人留下此前经济管理不善的印象。 苏格兰皇家银行(RBS)经济学家高路易(Louis Kuijs)本周写道,中国政府似乎选择了“一种低调的支撑经济增长的方式”。,中国央行本周向市场净注入3790亿元资金 英国金融时报 欧阳德 北京报道,2012年11月02日中国央行本周向国内货币市场注入创纪录的600亿美元资金,旨在确保经济中有足够资金来支持政府推动更多基础设施投资的努力。 最近几周,中国人民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持续向金融体系注入大量短期流动性。 本周净注入的资金总额已经达到3790亿元人民币(607亿美元),达到一周注入资金数的最高值。此前的最高纪录是9月下旬国庆黄金周之前现金需求猛增的那一周。,2012年5月份,中国政府开始加快审批投资项目,特别是基础设施方面,以提振正在放缓的经济。但在项目批准和实际开工之间往往有3个月的间隔,因此现在才开始感受到很多获批的铁路、公路、水务设施等项目的资金需要。 “后发优势”。林毅夫 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是创新,但创新的含义不只是发明。对发达国家来讲是发明,因为它们有全世界最边缘的技术、最边缘的产业前沿。但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讲,只要在下一次生产当中用的技术比现在用的技术新,就是创新,而这个技术可能是别人用过的成熟的技术,这就是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中央银行是发行银行、银行的银行和政府的银行。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责是通过货币政策的实施来实现若干经济目标,其中稳定货币是与中央银行作为货币当局关系最为密切的经济目标。但现代中央银行在稳定货币之外,还需着眼于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 货币政策的成功实施不仅依赖于中介目标的选择和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还需要考虑一系列传递机制的利用,以及与财政政策的配合。,本章重要概念,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 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 货币政策目标goals of monetary policy 公开市场业务open market operations 法定准备金required reserves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transmission mechanisms of monetary policy 菲利浦斯曲线Phillips curve,考试题型 一、判断题(110分=10分) 二、选择题(120分=20分) 三、问答题(58分=40分) 四、论述题(215分=30分),谢谢大家!,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经济基础是什么? 中央银行是否需要独立性? 当一国中央银行在具体确定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为什么? 为什么需要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如何选择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为什么? 如何理解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关系?,补充 我国的中央银行,1995年3月18日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2003年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调整意见的通知明确,中国人民银行为国务院组成部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是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的宏观调控部门。,补充 我国的中央银行,原由公安部承担的组织协调国家反洗钱工作的职责,转由中国人民银行承担。,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周小川,补充 我国的中央银行,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监管职责,转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承担。,补充 我国的中央银行,调整后,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责有:,1.起草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完善有关金融机构 运行规则;发布与履行职责有关的命令和规章。 2.依法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3.监督管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 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 4.防范和化解系 统性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 稳定。,补充 我国的中央银行,调整后,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职责有:,5.确定人民币汇率政策;维护合理的人民币汇率 水平;实施外汇管理;持有、管理和经营国家 外汇储备和黄金储备。 6.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 7.经理国库。 8.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支付结算规则,维护支付、 清算系统的正常运行。 9.进行有关国际金融活动。,补充 我国的中央银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