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力量读书心得

上传人:明 文档编号:2804852 上传时间:2019-11-2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的力量读书心得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课程的力量读书心得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课程的力量读书心得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程的力量读书心得每一种课程定义,就像每一个课程问题一样,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政治经济背景下出现的。下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程的力量读书心得,仅供参考。课程的力量读书心得1看到“课程”两字,自然而然大家都会想到课程表上的课。读了万伟老师的课程的力量一书,自己对课程有了更深入的的认识和理解。我们有些老师教了很多年的书,对他们来说课程就是自己课表上的课,这些课表上的课就是我们所说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对他们来说他们并不关心这些课属于什么类型,他们更多关心自己如何按计划完成自己的课程内容,而对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经验关注不够,这样的认识是有很大的偏差的,正因为这样的认识,导致了我们的教学出现了一些问题。在社会发展的变化进程中,课程的定义得到逐步发展,课程的内涵越来越宽泛了,课程不仅仅是知识,还包括各种情感体验,课程不仅仅是一种有计划的教育方案,无计划、无意识地对学生产生了实际影响的经验也是课程。有了这样的理解,我们的老师应该要持有一种整体的、敬畏的育人意识,在我们的所有教育活动中的任何影响、任何事件都可能成为影响学生人生发展的关键课程,我们要谨慎对待我们教育活动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动,这些均是课程的一部分,我们要有一个整体的课程观,为学生终生发展服务好。对于课程的理解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学习思考的问题,作为学校层面,首先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规划和设计,从学校自身的传统和文化上挖掘,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形势、学校发展特点、学生发展续期去等多方面因素,制定既立意高远,又符合现实发展需要,既又长远战略考虑,有清晰可操作的课程愿景。作为一线老师,首先要从观念上改变,自己不是课程的“局外人”,而应该是课程的“创生者”。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意识,课程意识包括目标意识、学生意识、结构意识、生成意识、资源意识、反馈意识,我们要从这六个维度来整体规划我们的教育活动和行为方式,这样才能成为课程的动态生成者。教师的眼界决定了课程的边界。课程的力量读书心得2首先,很幸运的是我读了这样一本有价值的书!我可以说是一个从事教育行业没几年的“教师新手”,对教育也只是朦朦胧胧、不成体系的理解,更别说对课程有什么更深层次的理解了。在没有研读这本书之前,我和我校多数教师一样,只是单纯的将课程解读为教材亦或是教学科目,其次备课就只是看看参考书,“照本宣科”,没有特别强的课程意识。而通过对课程的力量这本书的研读,对“课程”这一概念却是有了一个系统且全新的认识。自身可以说是收获颇多。具体收获如下:课程很大程度上能够唤起学生潜能。然而,目前一些学校课程的单一化,限制了孩子的潜能发展,家长只能靠校外兴趣班来满足对课程的需求。虽然“校外兴趣班现象”有待商榷,但另一方面却很好反映了社会对课程的重视度逐渐加深。既然社会这样重视,那么以后的课程会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呢?怎么发展呢?我们作为教师又能够做些什么呢?第一章节,就这样唤起了我读去的好奇心,回答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在“经典”中寻求答案。所谓的经典,就是当我们在实际中走了很多弯路,做了很多努力,最终得出的观点思想却与前人观点不谋而合。梳理七个经典课程理论近百年来的发展,都会发现一条隐约线索,那就是对人的关注,我国第八次课改就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发展方向。接下来,对三、四、五章节的阅读,诸如“课程规划的取舍、学校课程的开发以及课程统整等等”问题,也相应的解决了我脑中关于“具体怎么发展”的疑问。那么我们作为教师对于课程又能做什么呢?其中,对我启发最大的要属第六章节“教师的课程意识与能力”了。这一章的开篇是这样写的:教师的眼界决定课程的边界,创生课程从更新自己开始。细细读下来,才发现,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仅有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都是不够的,如果只有这些,就真的使课程边界变得狭小,进而学生的发展受到限制。首先,教师作为课程创生者,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包括:1、日标意识;2、学生意识;3、结构意识;4、生成意识;5、资源意识;6、反馈意识。其次,教师需要具备课程意识。其实,所谓的课程意识和课程能力,就是教师将学生、学科、自身完美组织在一起的本领。这一章中的两个课例令我印象深刻,分别是:许卫兵老师的比的认识和薛法根老师的哪吒闹海这两课的教学设计。许卫兵老师一开始从日常生活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认识“比”,再让学生自主构建“比”的概念,最后又拓展延伸“广告中的比”、“比赛中的比”这些情境,让整节数学课十分开阔,学生学习主动性强。而薛法根老师的课,最大的就是教学结构的变化,其次简明的指导,抓住了重点。最后是其独特的人格魅力,使整节课效果非常好。通过这些研读,我有一个大胆的感受“教师即课程”。教师想要进行课程的改造和创生,首先要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教师教到最后,教的其实都是自己。他的学识、他的能力,他对学生的洞察与关注,他的情感态度、喜怒哀乐,都有可能成为课程里最重要的因素。对于这些因素,我自身要提升的还有很大空间。总之,读了这样一本书,是一份幸运的邂逅,令我对课程的理解很大程度的开阔起来,对教育事业也有了更深的“使命感”。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把所看所读付诸实践,相信一定会有新的收获!课程的力量读书心得3这个暑假,学校给推荐了万伟教授的课程的力量这本新书,我很欣慰,因为它所讲述的内容正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迫切需要的,以下就是我看了万教授的书之后的所思所想。万教授的这本书,主要围绕“课程”这两个字来展开各式各样的相关话题。万教授认为:学校的课程意识在逐渐苏醒,以锐不可当的态势,成为基础教育领域中最核心的关注点。本书主要阐述了课程的相关内容,以及综合实践内容的开发与实施评价,课程的统整,教师的课程意识与能力等内容。课程不仅仅是知识、还包括各种情感体验;课程不仅仅是一种有计划的教育方案,无计划、无意识地对学生产生了实际影响的经验也是课程;课程是跑道,是人生发展的轨迹,课程是一条教育之路,课程也是塑造学生心智模式的重要工具。课程:唤起学生沉睡的潜能中提到,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指向人的,而人绝不明白他是什么。没有一个人知道自己是什么和自己能干什么,他必须去尝试。教育只能根据人的天分和可能性来促使人的发展,教育不能改变人生而具有的本质。但是,没有一个人能认识到自己天分中沉睡的可能性,因此,需要教育来唤醒人所未能意识到的一切。每一种教育的作用也并非事先所预料的,教育总是具有无人事先能想到的作用。”每一个孩子都有巨大的潜能,课程就是有可能激发孩子潜能的试金石。课程为孩子的发展打开一扇可能之门,也许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候,影响他一生的发展。课程的力量,对于孩子潜能的激发,是无法小觑的。课程的力量读书心得4有人说,新课程改革的规划,有点像一座没有地基的大厦,缺少一种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归属,很多理念、思想都是从国外照搬过来的。然而,引进思想、理论与引进一套生产流水线是不一样的。正如南方的植物被移植到了北方很有可能是活不成的。新课程改革只有目标,没有明确的起点。用教育心理学的术语来讲,就是没有形成完整的问题空间,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个问题没有真正明了。课程改革中只有对传统的摒弃,没有科学地继承,教育发展缺乏一种内在的连续性,即使有不少的学者在文章中论述应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但是缺乏对优良文化传统的深层剖析。而我们中的大多数都缺乏对民族文化的反省自知。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中国人最高明的抵抗上级指示的手段就是完全按照上级的指示去做。在新课程中,大家也是这样去做的。如果失败了。那么责任也在于领导的指示错了,正如有些人所说的,新课程改革的发起本身就是错误的,新课改的理念太先进,我们的教育现状太落后,尚不具备新课改的条件,所以这次改革注定是要失败的。这种文化就是中国的文化,我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中看到了一些文化的影子。新课改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是困惑着很多人的问题,包括我。可是自从我看到了东郎老师所在的课堂,再联想到我在我们学校里看到的课堂,就大体上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课改能否成功,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课改能否成功,还不仅仅是时间的问题。三四百年前那么先进的思想也未必能在今天变成现实,更何况才进行了三年多的课程改革。中国的现状是有很多人还没有完全解决温饱问题、生存问题,物质文明还没有高度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以人为本的概念就会有完全不同的含义。对于那么多期望通过高考而改变命运的人来说,应试教育才是实实在在的“以人为本”。对于那些样养尊处优、生存状态良好的学生来说,全面和谐发展的“以人为本才有可能被提上议事日程。否则,所谓的“以人为本”只能是不切实际的浪漫主义。那么课改究竟如何实现自己的纵深发展、可持续发展?在以往的论文中,我总是尝试着对自己提出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或者尝试给出回答,但是今天我实在不知道如何回答,因为这是一个困惑了教育界几百年的问题,想要回答又谈何容易?只是,我经常会想到东郎老师的课堂上,学生们欢呼雀跃大喊“HaPPY!的情形,经常会告诫自己如果自己有了孩子,决不为了给他择校而大伤脑筋,决不让他每天学习到深夜,决不让他为了分数疲于奔命。我要让他快乐,让他健康,让他乐观向上,享受生命的美好。因为我在走出学校校门之前都不知道生活中真正的快乐是什么。今天在东方时空中看到对江苏省金坛市殷雪梅老师英勇事迹的介绍,我忍不住哭了。在我们的教育中,并不缺乏美,并不缺乏爱。只是,这种爱很多时候都用错了方式。有的时候,我常常设想着自己哪一天抛开了现在的工作,到一所学校中去当老师,将自己学到的先进的理念,将自己对孩子满腔的爱都用到自己的实践中去。从思想到文化,究竟有多远,课改就得走多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件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