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俗走进语文课堂 教学设计

上传人:明 文档编号:2794243 上传时间:2019-11-2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民俗走进语文课堂 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让民俗走进语文课堂 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让民俗走进语文课堂 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让民俗走进语文课堂 教学设计让民俗走进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认识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传统文化的智慧,感受中华民族的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二)培养爱国主义感情,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三)初步了解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和形式,自觉拓展学习视野,积极参与校内外的传统文化活动。(四)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塑造其诚实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好习惯。课前准备:1、让学生课外积累中华民谣、谚语、俗语、诗词名句;2、了解中华民俗文化、传统节日以及相关的民俗和故事、神话传说、诗词名句;3、了解各地民俗节日和文化。4、制作关于民俗文化的手抄报。教学过程:一、导入:我国有浓厚的民俗文化底蕴,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如喜气洋洋过春节、张灯结彩过元宵、怀乡祭祖过清明、纪念屈原过端午等各种节庆纪念活动。每个地方又有自己特色的民俗活动。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中华民俗文化,领略传统的魅力。二、 分小组展示不同的各地不同的民俗文化形式。(课前进行分类整理)三、 同学讲述自己了解的家乡民俗文化或搜集的有关民俗的故事、习俗、历史典故、经典名句、文学作品等,并在班内展示各自成果-手抄报或民俗文化感悟作文。让学生在交流探究中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四、 交流探究古诗词中的民俗文化现象。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整首词都是围绕着中秋节展开的。在教学中可首先通过师生互动谈中秋的方式进行“预热”,继而引出苏轼是在离开弟弟苏辙七年后的中秋之日写的,进而埋下伏笔。再谈及中秋节与哪种意象最为相关,词作中是否出现了该意象,又是如何描述该意象的等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兴趣。然后在赏析诗作过程引导学生发现“月亮”是出现频率最高的物体,将月亮、月宫、中秋节的联系自然地引出,让学生了解中秋节中包含浓厚的团圆、事圆、人圆的意味,对照诗人现有的境遇,词作中才有诗人往返于人间与月宫的情怀。4、教师小结: 我们必须承认,一个民族对世界影响力的大小,是和这个民族文化力的强弱成正比的。所以,同学们,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通过自己的努力传承我们的文化,延续历史。让文化浸润我们的心灵,增强民族自信,通过弘扬传统文化增加我们的民族凝聚力和国家的软实力,来增强我们在世界上的竞争能力。相信大家通过今天的交流,一定会收获满满,更会因为我们灿烂的民族文化而自豪。5、课后反思: 传统节日文化与语文教学具有契合性。每个传统节日都有自己特定的风俗习惯以及历史故事,同时也包含着我国先人的智慧与思维方式,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信息。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的传承能有效激发学生独特的生活体验。基于学生本身对传统节日并不陌生,特别是一些风俗习惯、仪式等。所以本设计在学生原认知基础上,从节日的风俗习惯、仪式升华到其中包含的价值观或者审美情趣、文化渊源,实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