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世界现代史专题讲座.ppt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2793348 上传时间:2019-11-29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1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世界现代史专题讲座.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高三历史世界现代史专题讲座.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高三历史世界现代史专题讲座.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京市2011届高三历史讲座 世界现当代史 (20世纪“二战”结束至今),南京田家炳高级中学 刘建民,世界现代史高考情况(近三年江苏卷) 2008年(9+14分) 选择3题:现代美术,德国、朝鲜分裂原因,70年代美国与北约伙伴关系变化。 材料题:英美自由放任政策与苏中“计划经济模式”比较; 2009年(12+8+选修10分) 选择4题:斯大林模式、罗斯福新政、美苏冷战、全球化负面影响; 材料题:布雷顿森林体系和欧洲经济一体化、甘地. 2010年(12+11分)选择4题:罗斯福新政、美苏冷战、亚太经合组织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现代物理学,世界现代史考试范围 (以南京市所编一轮复习材料为准 ),考点序号6365: 20单元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建设; 考点序号6668: 21单元 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 考点序号6971: 22单元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考点序号7274: 23单元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考点序号7779: 24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考点序号7576分别为: 考点75:相对论与量子论(必修三第四单元 第11课) 考点76:现代信息技术(必修三第四单元 第13课) 选修部分:35单元 “亚洲觉醒”的先驱 (三个考点:孙中山、甘地、凯末尔;) 36单元 无产阶级革命家 (三个考点:列宁、毛泽东、邓小平;) _以上不含20世纪中国历史的内容。,“世界现代史”是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与当今人类社会关系最为密切的历史。它在总体发展变化的速度和深度方面,在具体的历史成果和知识总量积累的数量和质量上都超过了以前的历史阶段。由于它与当今人类社会的近距离性、不确定性和易变动性,使它成为人类迫切需要认识和总结的一段历史。从另一个角度讲,这段历史也理应成为当今历史学领域乃至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的热门研究课程,其相关研究成果也理应在今天受到广泛的社会关注。,一、关于“世界现代史”的特点及概念,二、“世界史”和“世界历史”的概念区别,“世界史”与“世界历史”概念有着较大的区别。 “世界历史”(History of the World)是人类进化和人类社会的纵向发展的客观过程的历史,是世界各国历史的总和,是各地区历史的总和,是各民族历史的总和,它自“人猿揖别”就已经客观存在了。由于人类生存环境的隔绝、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交通和通讯能力低下等因素的影响,世界范围内的各地区、各民族以及一些早期的民族国家的发展和进化基本上是在相对隔绝(而非紧密联系)的状况下,以个体的(而非整体的)方式进行的。 “世界史”(World History)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在彻底摆脱相互隔绝和闭塞的状态之后,世界各民族和各国家在越来越密切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前提下,将本民族和本国原有的纵向式和分散化的发展进程纳入(包括主动和被动方式)横向式和整体化的世界发展进程之中的历史。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世界历史”发展是无条件的,“世界史”发展是有条件的。,三、世界历史的理论体系,苏联史学体系对中国学术界影响较大。在20年代80年代前,中国学术界基本上全盘接受了这种体系。20世纪80年代后,如吴于廑、李植枬等提出的“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体系,罗荣渠、钱乘旦等提出的“现代化线索”的世界近现代史体系,刘宗绪等提出的“生产力标准”的世界近代史体系。总之,我国绝大多数世界史学者已经取得如下的共识:近代史专指15世纪至19世纪末的世界史,现代史专指20世纪以来的世界史。此外,出于时间和空间的特殊性和独立性的考虑,世界现代史也经常被称为“20世纪世界史”。,四、关于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和分期,中国传统的吸取前苏联观点,以1917年十月革命作为开端。20世纪80年代后,相继提出了20世纪初开端说、1914年开端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开端说。 从规范化的学术角度和世界史自身发展规律角度看,中国学者普遍认为将20世纪初作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是科学的、可行的。因为:1、世界现代史的总主题是资本主义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共存的历史;2、是世界人民反抗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争取民族独立、政治民主、经济发展和国家主权的历史;3、是各国家、各地区和各民族之间多元文化冲突、交流与共存的历史;4、是科学革命、技术进步和知识增量突飞猛进,并且对人类社会和历史变迁产生越来越大影响力的历史;5、是国家关系由体系化向多元化发展、国际秩序由两极或单极化向多极化演变、国际交往由单一式向多样化发展、国际和平由暂时性向长久性过渡的历史;6、是整体世界趋势的大背景下,世界经济有民族经济、区域经济向现代化和全球化发展的历史。,“到19、20世纪之交,世界终于形成为一个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实现了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转变。伴随这个转变,开始了各国各民族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这就是各国家各民族开始了从狭隘地域性存在的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历史转变,人类社会历史开始不再被分割在狭隘的民族地域中发展,任何民族、国家、地区都成为世界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任何民族、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世界整体的发展。” 李植枬主编:宏观世界史武汉大学出版社,李植枬主编:宏观世界史(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 第三编 世界进入整体发展的新阶段(20世纪) 第十章 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 第十一章 世界激烈动荡与力量对比变化 第十二章 经济国际化与全球政治对抗 第十三章 世界加速整体化与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历史学家在对世界近代史进行整体化和多视角思考后,可以将20世纪一百年的历史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20世纪初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这是战争、危机和革命的年代。,这一阶段最明显的历史主题是战争。战争是国内政治的继续,战争使族际间、国家间和文化间一种常见的人类交往方式。但是,两次相距仅仅20年的世界大战在战争波及的国家和地区、战争的损失和烈度方面超过以往时代任何一场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世界整体化进程发展到一定程度而世界秩序又严重失调的产物。它给人类社会和世界史造成了空前巨大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过普遍发生了工人运动,20世纪初兴起的“亚洲觉醒”被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殖民地兴起了巨大的民族的民族解放斗争风暴,殖民地纷纷独立,列强经营了几百年的殖民体系在几十年的时间里迅速崩溃。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恶果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国家人民民主政权的普遍建立是战争危机革命主题的最好证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欧洲(西欧)为中心的旧国际关系体系的危机,形成以美国和苏联为中心的东西方阵营对抗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旧的国际冲突解决手段的危机,使国际关系向组织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使解决手段向民主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战争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也加剧了世界发展的不平衡。 战争促进和引发了新的科学革命和技术进步。 战争导致以民主主义和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西方观念的危机,导致思想和文化艺术领域的革命。 列宁:“战争使最文明的、文化最发达的国家陷于饥饿的境地。不过从另一方面来看,战争这一巨大的历史过程又空前地加速了社会的发展”。,第二个阶段是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20世纪70年代初,这是“冷战”、霸权、竞争与崛起的年代。世界当代史开端。 “冷战”(Cold War)是一种特殊的国际关系状态和特殊的国际交往形式的描述,专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到80年代末,在两大政治制度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首先是美国和苏联之间发生的政治的、意识形态的、经济的,包括局部冲突在内的阵营对抗。这场全面的“东方”与“西方”的对抗并未真正爆发战争,而是两方都尽力避免发生一场全面的“热战”。“冷战”期间国际关系基本模式是:走向“冷战”“冷战”高潮缓和“冷战”再高潮再缓和“冷战”更高潮更缓和和“冷战”终结。 霸权(Hegemony)是指在国际关系中以实力操纵或控制别国的行为。 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一系列活动。,竞争与崛起(主要体现在经济上) 包括资本主义:西欧的联合及范围的扩大和经济力量的不断壮大、日本经济上的崛起及其与美国的竞争;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西亚石油国家、欧佩克组织;亚洲四小龙的崛起及其抗争;)不结盟运动兴起;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阵营分裂;亚非会议;中国的崛起:恢复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席位及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美国操纵联合国的局面被彻底打破。等等。,第三个阶段是从20世纪70年代初至21世纪的今天,这是争取和平与发展和改革的年代。,这一时期世界史发展继续了20世纪以来整体性、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在此阶段,科学技术革命表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和影响。 科技革命包括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两个方面。科学革命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界的理论上的重大突破,技术革命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手段上的重大飞跃。战后的技术革命是以科学革命为基础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在1971年发表了著名的堪萨斯讲话,承认美国不再是世界头号国家,承认世界上有五大力量中心;同年10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10月的欧共体首脑会议宣布建立欧洲联盟;1973年2月第二次美元信用危机爆发,美元霸权地位终结,“布雷顿森林体系”趋于瓦解;同年开始了持续两年多的以“滞胀”为特征的严重世界性经济危机;同年6月美苏首脑会谈,签订一系列条约或文件,标志着东西方关系进入缓和高潮;同年10月中东“石油战争”爆发,发展中国家以能源为武器与西方斗争,导致了西方石油危机。上述事件起到了一个标志性的作用。,和平与发展是相互依赖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即“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邓小平)改革是这一时期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中的另一个明显主题。,五、关于世界现代史的教学和复习要点,(一)教学 1、从时间角度看,世界现代史尤其当代史是距离人类现实生活最近的我们能够触摸到的历史。 2、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背景下,世界现代史教育对于人们认识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养成开放的国际意识、提高国际交往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3、研究和学习世界现代史是现代人从今天的角度对历史的反思和总结。,(二)复习注意点 1、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治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以及自然科学理论是指导世界现代史学习的理论武器。 2、重视历史发展的继承性和连续性特点,重视世界现代史与世界近代史、中国现代史的紧密联系,重视19世纪史学著作和史学家思想对20世纪历史的指导意义。 3、世界现代史研究方法应该是宏观视角与中观、微观视角的结合,整体史观和个别历史问题的结合,全球史观和国别史研究的结合。整体史观和全球史观是史学研究中的“宏大叙事”(Grand Narrative),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外史学家从全球文明的角度考察世界史的宏观史观。中观和微观史学研究方法即史学研究中的“个体叙事”(Private Narrative)。,4、广泛收集和使用最新的资料,对现代史资料保持长期的敏感性。 世界现代史的资料呈现多元化的特点:(1)官方档案文献。(2)公共文献。(3)民间文献。 5、关注国内和国际学术发展趋势,重视借鉴和应用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注意世界现代史的特点,时刻保持对重大学术问题的敏感性,使学术研究能经受住时间的检验。 6、至于涉及到的考点及考试要求请参阅南京市教研室所编2011届高三历史复习资料(一轮)中的相关内容。,世界现代史易误、易错及有必要适当拓展的知识点: 1、两种对立的社会制度国家长期共存,和平共处问题:1920年1月,协约国宣布停止对苏俄的经济封锁。 两种对立的社会制度国家长期共存,和平共处,不仅成为客观的需要,而且成为可能。其和平共处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这就是经济因素。世界整体已经形成,各国在经济上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关系,要求战后恢复各国间正常的经济往来。俄国是一个农业和资源大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上早就形成了很强的互补关系。,2、罗斯福新政的几个问题(1)罗斯福新政前,经济大危机达到最低谷。某种程度上为新政创造条件。如1933年7月纽约股票市场跌到最低点时,美国股票市场股价总共消失了740亿美元,即损失了六分之五股市崩溃!如失业人数1930年为434万,1931年802万,1932年为1206万,1933年近1300万,大约为全部民用劳动力5159万的四分之一。总而言之,金融危机、工业和农业危机使美国遭受到南北战争以来最严重的危机。一方面是成千上万的失业者生计无着,四处流浪;另一方面是到处存货堆积,粮仓满屯。 (2)、罗斯福新政中的放弃金本位、美元大幅贬值措施是政策的重要一环。-现实美国奥巴马政府的摆脱危机政策本质相同,美联储10月决定每月增加1000亿美元发行量,并且11月开始增加发行6000美元国债。九月初期南京高三检测试卷的22题。参阅胡斌老师历史教学11期文章。,(3)、从29年经济危机爆发,美国从欧洲抽回资金,造成中欧德奥银行倒闭开始,英国被迫放弃金本位,继而资本主义世界金本位崩溃,表明欧洲的经济危机是由美国资金的回流引发的。这反映战后欧洲经济对美国的依赖程度大增,也说明在世界历史进入整体发展的时代,由于资本在国际间的迅速流动,使经济危机更加具有世界规模,其时间之长危机之深和影响之广,是以往历次危机无法相比的。 (4)罗斯福新政的第一目标是缓解失业压力,发放紧急和短期的政府救济,提供临时工作,雇用建筑工人,招募青年养护国家森林。整个新政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1935年和1939年采取的社会保险措施。,(5)、其中的全国产业复兴法内容很多,罗斯福也说:“这是美国国会制定的最重要、最具有深远意义的立法。”其宗旨在于:对大萧条期间美国工业中已经明显表明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即由国家对处于“自我毁灭性竞争”状态的企业界、极度贫困的劳工矛盾异常尖锐的劳资关系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我们对其内容涉及较多,但该法案排挤了中小企业,垄断组织在生产和销售等方面的地位都得到加强。两年后的35年,该法案与其他十一个新政中的法案被联邦最高法院以“僭越国会权利,违反宪法三权分立原则”而废除。,6、新政中最重要的社会救济措施是1935年8月国会通过的社会保险法(又称社会保障法)。该法案对年老、残疾及贫困无靠的儿童和失业者提供最低限度的救济金。救济金额每年从政府专款中拨付,同时对其他救济对象也作了具体规定,并决定建立社会保险局。社会福利制度的雏形或者开创了福利国家”措施。 罗斯福本人并非凯恩是斯学说的信奉者,他的“新政”法令是实用主义的产物,但新政的许多实践和凯恩斯主义理论不谋而合并且丰富了凯恩斯主义理论。从历史上看,新政是美国改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他本人也是一个始终不渝的资本主义的卫道士。 新政时期,罗斯福尝试进行司法改革而未果,但全面扩张了总统权力,逐步确立了以总统为中心的三权分立新格局。,其他:6、对待西方的庸俗社会进化论者,我们一般采取批判态度,但对19世纪末,康梁维新变法宣传中也出现了以严复为代表的庸俗社会进化论者则应肯定。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把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观点应用于社会看似牵强附会,效果较为明显。“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自然选择”。 7、“破解生命起源之谜”、改变为“探索生命起源之谜”。 8、辛亥革命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社会生活、鲁迅小说。 9、尼克松72年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79年元旦中美建交,中美关系正式正常化。,10、西方国家的福利政策。一般认为起始于罗斯福新政,成熟于经济完全好转的六十年代。第一,是人民长期斗争的结果;第二,的确起到课本中的所起到的作用,社会矛盾平缓;第三,一旦这些国家出现经济困难,国家财政难以负担。如法国政府推迟两年领取全额养老保险法案强制通过前后的全国大罢工事件。我国正在进行的“和谐”改革也积极汲取西方国家的宝贵经验。 11、苏联30年代工业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除了斯大林开创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外,也利用西方国家经济大萧条的有利时机,引进大量外国人才,吸取先进的外来技术。,12、如何看待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当时,新生政权处在危机之中,前线士兵在用鲜血和生命保卫农民获得的土地,城市居民忍饥受冻,在这种情况下,农民理解并接受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内战后期,实施这种临时应急性措施的基础已不存在,但苏俄政府并没有立即取消这一政策,并试图由此直接地、迅速地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生产和分配,结果引发众所周知的后果。 13、如何看待斯大林模式?要正确评价它的功过得失,必须把它放在它所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中去看。(1)作为当时唯一的被资本主义国家包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道路怎么走?采用什么模式?列宁在十月革命后的六年多时间里,主要精力放在解决国内战争和恢复国民经济上,没有系统的制定实现社会主义的理论纲领,也没有提倡具体的社会主义建设计划,新经济政策只是一次有益的探索。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是一个没有商品货币关系的、实行产品直接分配的社会;苏联革命的目标就是建立一种以公有制为基础、消灭商品货币关系的计划经济。他没有找到在国家控制下既允许资本主义发展又不允许其威胁社会主义经济、迅速建设社会主义的办法。,(14)促使斯大林做出停止新经济政策的决定,形成他的建设社会主义理论与做法的更为重要的原因是苏联面临的现实。(与建国初期中国相似)一方面是外部资本主义国家的威胁和经济上的竞争,经济大危机中法西斯的上台的威胁;内部人们期待国家尽快富强的愿望,迫切要求实现工业化和高速度发展经济;另一方面,国内生产力极为落后,农业仍是主导产业,小生产还是汪洋大海,发展工业的财力、物力极其有限。在严峻现实下,斯大林选择了借助国家力量强制实行积累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在30年代形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其出现有其历史合理性,这个模式与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以及苏联人民思想文化状况基本是相适应的。在一定时期起过积极作用并为实现苏联的现代化奠定基础。其最大功绩在于使社会主义第一次从理论变为现实,并敢于和强大的资本主义相抗衡。,(15)、在世界社会主义历史上,如果说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变为科学是第一次重大飞跃,那么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就是第二次重大飞跃。前者应该归功于马恩;后者来自于苏联主要领导人,是大量的不朽功绩是无可否认的,这是把苏联模式放在世界历史进程中,运用历史观点考察它的形成和作用所得出的结论。由于它是特定历史时代和特定环境的产物,其存在的许多弊端也十分明显,以至于积重难返,根深蒂固,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我们更应该思考53年之后至文革结束前中共的探索失败的原因,为什么我们会重蹈苏联的覆辙,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16)、第三次科技革命导致了四个方面的后果:(1)在“冷战”的大背景下,主要国家均采取了军事科技优先的政策,竞相将科技成果运用于军事方面,带来了军备竞赛的急剧膨胀,严重阻碍了世界交往的正常进行和普遍发展。(2)科技革命的成果迅速向民用技术转化,加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能力,极大地促进了资本和生产的集中,使以生产社会化为特征的国际化趋势大大加强,加速了世界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3)科技革命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和人类知识结构,使人类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日常生活不断现代化。(4)科技革命在极大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加速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破坏,这是科技革命的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17)、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世界范围的改革表现出不同以往的明显特点: 1、20世纪70年代后东西方国家的改革是调整发展中的改革,是现代史第二阶段(19451973)改革的继续。第二阶段改革主要目的是恢复经济和重振人心;第三阶段改革则是较深层次的改革,目的在于促进经济、社会、科技和文化的全方位发展。2、改革已经从前一阶段单纯应付危机型改革发展到结构性和功能型调整的改革,由前一阶段单一的经济改革逐步发展为政治改革和社会改革的协调发展。3、东西方国家通过改革在客观上达到了相互学习和政策互补的目的。这一时期西方国家的经济改革是以国有化为特色的,它强化了政府宏观调节机制,使资本主义市场更加有序地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改革是以重视商品经济、建立市场经济为特色的,通过改革使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与国际接轨,加入国际经济体系。,感谢光临 欢迎指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