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必修三一轮复习第1、2单元.ppt

上传人:max****ui 文档编号:2793304 上传时间:2019-11-29 格式:PPT 页数:69 大小:7.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必修三一轮复习第1、2单元.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高三历史必修三一轮复习第1、2单元.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高三历史必修三一轮复习第1、2单元.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孔子、孟子、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考点2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董仲舒的儒学;汉武帝,考点3 宋明理学-朱熹的理学 考点4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1、识记:儒、墨、道、法诸子百家思想导练P126-127,2、理解: A、儒、墨、道、法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贡献 B、百家争鸣的概念、形成的社会背景和重要意义,3、能力层次:阅读并理解古文献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判断。,一、孔子、孟子、荀子的儒学思想,孔子:春秋、儒学的创始人。 仁:爱人,为政以德;要体察民情,爱惜民力,统治者以德服人;体现了民本思想,人文精神的一面 礼: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贵贱有序,名正言顺;有等级差别。体现保守一面。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孟子:“仁政”学说,“民贵君轻”思想(民本思想);主张“性本善”;养浩然之气,重义气,荀子:“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主张“性本恶”。,1. 在一个记者会上,温家宝总理答记者会关于物价上涨的问题时说:“我一边看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温总理所引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 ) A尚力、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 B. 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 C. 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 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儒学的民本思想和人文精神:孔子的仁爱和为政以德;孟子的民贵君轻;儒学的德治,2.2010年9月30日南方日报刊文称:“如何给这些孩子(外来工子女)一张安稳的书桌,让他们像城市的孩子一样接受义务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课题。”其实中国古代很早就有思想家注意并提出了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或主张,这就是( ) A有教无类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存天理,灭人欲 D经世致用,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法学法,6荀况在荀子议兵中写到:“凡兼人者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故曰: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今一也。”反映荀子的思想主张是( ) A主张“以德服人” B主张“性恶论” C主张“施仁政于民” D主张“性善论”,3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礼法并重 D礼治为先,4、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 C、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 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关于礼: 孔子思想核心之一,仁和礼互为表里;强调贵贱有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注重修身。 荀子主张礼教为主,礼法并施,5、某思想家曾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又说:“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这主要反映了先秦时期 A孔子“仁”和“礼”的学说 B庄子“齐物”的自由精神 C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 D墨子“节用”、“兼爱”的主张,道家政治思想:小国寡民,无为而治,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8.有位史学家这样评论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战国时代,诸子百家风行一时,各家中有顺势而活动的,想要因势利导,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也有逆势而动的,知其不可而为,想依据理想来改造社会。”下列各项中,“想要因势利导,借助权力来改造社会”的是 A道家 B墨家 C法家 D儒家,法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变革精神;严酷刑罚,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1)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2分),二、对百家争鸣的理解,概念解读: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不同阶层、派别对不同的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从而涌现了一些学术大师。 特点:思想活跃、思想自由和思想解放 不同阶层:春秋奴隶制的瓦解,奴隶主贵族的落,孔子代表没落贵族的利益;孟子、荀子、韩非子代表新兴的地主阶级;墨子代表小生产者利益。 不同问题:治国问题、人性问题、天与人的关系问题等等(不同看法),1、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对中国而言,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现象是( ) A、百家争鸣 B、焚书坑儒 C、独尊儒术 D、崇儒尚佛,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哈佛大学教授,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主要内容包括“出版前言、中国概况、文明的诞生、中国哲学思想的黄金时代、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国、帝国的再生” 其中“中国哲学思想的黄金时代 ”是A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B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唐代的崇儒尚佛 D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活跃,春秋战国有哪些哲学思想产生?,老子、荀子、孟子、庄子,3.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大地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士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上述材料认为,百家争鸣出现文化觉醒的基本条件是( ) A独立的知识分子阶层形成 B贵族中的士阶层地位上升 C诸侯争霸对人才的需求 D社会大裂变对文化的破坏,三、汉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体系,1、主张: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加强中央集权。 提出“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发挥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内容),2、新儒学成为正统思想,A、汉代、汉武帝 B、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董仲舒新儒学适应了汉代中央集权的需要。 C、新儒学:融合了儒家,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 D、影响: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结束割据分裂。,学以致用,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1.“令后学者有所统壹,为群儒首。”提出这一观点的人一定是( ) A.王阳明 B.韩非子 C.荀子 D.董仲舒,2、清朝学者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帅皆有儒者气象”。出现“儒者气象”的原因是 A、孔子有教无类 B、孔子创立儒学 C、儒学成为正统 D、“五经”的流传,3.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汉代,中国思想界逐渐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其所反映的根本性问题是 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B.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 C.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限制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4.钱穆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 A法家思想的衰微 B黄老之学被推崇 C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D程朱理学的盛行,3、宋明理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王阳明 观点:程朱主张理是万物的本源;求理的方法:格物致知;个人修养的准则:存天理,灭人欲。 陆王主张:心即理,心即宇宙;心是万物的本源。求理的方法:至良知;个人修养标准:强调良知;自我节制,主观意志,气节品德等,对宋明理学的评价,清代戴震:“酷吏以法杀人,后儒生以理杀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之”。,局限性:三纲五常的尊卑观念,重男轻女,因循守旧,重礼轻法观念,对压抑人性产生极其可怕的影响。,积极一面:注重和谐意识、忧患意识、道德意识和务实力行;自强不息的精神,凸显人性的庄严;同时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具有重要影响。导练131-132,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文天祥:人生自古人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学以致用,1 “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A促进文化教育普及 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D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2. “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与这佛家偈语提倡的修炼方式类同的是( ) A无为寡欲 B格物致知 C内心反省 D经世致用,3.据史料记载,宋代女子吴妙静新婚之日,未婚夫在迎亲时溺水身亡,她遂出资在溺水处建造一座五孔石桥,并终身守节。吴妙静此举的思想根源最有可能来自于( ) A董仲舒 B朱熹 C陆九渊 D王阳明,4、作家柏杨认为:中国文化似一条壮观伟大的河流,但是到了14世纪,“它终于淤塞成一个酱缸,构成一个庞大而可哀的时代。”形成酱缸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三教合一 B、罢黜百家 C、专制制度 D、程朱理学,5、明清之际进步思潮(导练),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明末异端李贽否定孔孟学说之万世之圣,批判传统道德;提倡个性发展;否定理学,提出“万物生于两”的观点 黄宗羲-猛烈抨击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建立监督机构;倡导言论自由 顾炎武-经世致用,为学要务实,社会要变革 王夫之-批判宋明理学,建立朴素唯物主义体系;,理解:明清时期,明清的时代特征: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渐趋衰弱,政治腐败,各种矛盾尖锐。 经济上: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商品经济活跃,市民阶层扩大;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缓慢发展 思想文化上:理学束缚,文化专制;出现反封建进步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因此,分析原因和影响均要考虑时代特征,例如(1)根据材料一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指出这些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指出布鲁若和李贽被视为“异端”的相同原因及临终表现的相似指出 (3)结合明清之际中国社会实际状况,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4)结合16世纪欧洲社会各方面的变化,谈谈你对材料三中布鲁诺“你们宣读判决书,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四大发明的概况 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导与练)表格归纳,.明清时期没有产生近代自然科学的原因。,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严重地阻碍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文化上:重文轻技和迷信落后思想阻碍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第四,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是中国自然科学走向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1、将“神六”成功送入太空用的是“长征火箭”,中国早期的“火箭”与现在的火箭虽然相差甚远,但都是利用反冲运动的原理,如果你要查找火药武器的最早记录,应该查阅( ),A史记B汉书C唐书D清史稿,巩固练习,2、鲁迅说:“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指南针在近代欧洲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表明的实质问题是( ) A、近代中国的愚昧落后 B、中国古代科技的沦丧 C、社会环境决定科技能否发挥进步作用 D、指南针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3、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后,对欧洲历史产生的影响包括( ) 促进了欧洲文化事业的发展 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源 促进了欧洲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推动了欧洲向近代社会迈进 A、 B、 C、 D、,4、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这反映了 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 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 C北宋与契丹间关系紧张 D文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政府管理,6上图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A“蔡侯纸”是世界上最早的纸 B西汉时期就已经发明了可以用于绘写的纸 C纸最早是用于绘制地图的 D纸最早是在我国的边疆地区发明的,专题三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考点和考试要求: 1、概述汉字、绘画的起源、演变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2、了解京剧的产生和发展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和地位 3、文学:知道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文字,是一种记录和传达语言的重要书写符号,也是扩大语言在时间、空间上交流的文化工具。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它将人类的思维、语言、经验以及复杂的社会现象记录下来,使文化得以传播交流、世代传承,直接促进了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一、汉字的起源和书法艺术,1、汉字起源:刻画符号(最简单的绘画)也叫“文字图画”。 2、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3、汉字的演变总趋势:由繁到简,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由表形到表意;由具体到抽象;由实用性到艺术性。 4、书法发展阶段:自发阶段到自觉阶段,以魏晋南北朝为界,2、五种字体的特点,张旭与怀素合称“颠张狂素”。,3、不同时期书法艺术的特点和所反映的时代特征,秦汉时期:自发艺术,注重实用性 魏晋南北朝:自觉艺术,注重艺术性 原因: 1.士人群体的形成;2、纸墨笔砚的改进。 隋唐:狂放不羁的草书和规范法度的楷书盛行, 原因(时代特征):国家一统、政治稳定、经济繁盛;书法体现出大国盛世气象,宋代:“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特点: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 倡导有意无法 原因:重文,科举发达,商品经济发展 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样,明清时期:强调个性化的创造 原因:封建社会衰弱,官场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商品经济的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批判思想的产生。,1、2010年发行的首套宣纸材质的邮票中国古代书法行书,被称为国家名片与国宝艺术的完美结合,彰显了宣纸千年,墨润万变的独特魅力。图3中属于该套邮票的是,A、 B、 C、 D,专题二、中国绘画艺术(中国画),中国画的类型,中国表现手法,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1、战国帛画中国绘画成为独立艺术 2、魏晋时期-凸显个性的文人画兴起(顾恺之) 3、唐朝时期,追求法度,绘画走向成熟、辉煌(吴道子) 4、宋代以后文人山水画兴起,绘画从注重写实发展到重意境,北宋的山水画-,气势宏伟、阳刚豪放、心态开阔,南宋山水画-残山剩水,是对南宋偏安江南的写景照。,元朝山水画-南方士人借山水画抒发郁闷心情,明清-风格奇特、不拘成法、怪僻清新,清代郑板桥的“竹画”-刚正不阿,对现实的反抗,不同时期、画风不同、原因是不同时代社会现实不同,魏晋时期:士人群体的形成;国家分裂 唐代: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文化繁荣 宋代:重文轻武,文人阶层壮大;理学兴起,因此画风重意境;商业兴盛,城市发达,市民阶层兴起,文化普及,因此,民间风情画产生。 明清:封建制度衰弱,社会动荡,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价值观念的变异,因此画风个性强,不拘成法。反映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抗拒。,五、中国古代绘画的基本特点,1、一方面盛行注重写实的宫廷和民间绘画; 另一方面出现了非功利、主写意的文人画, 融诗、书、画、印于一体,2、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表现手法灵活、自由。,3、在启迪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独立自主、 不畏强暴等方面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塑造 民族性格,三、京剧的产生和地位,1、京剧的产生背景 明清时期 北京 是政治、经济、文化和休闲中心; 满足皇室贵族、官员、商人和广大居民的文化娱乐需要 2、产生: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徽调和湖北汉调、昆曲、秦腔、梆子腔等剧种融合而成,4、京剧的艺术特点:,5、京剧的地位:集古代戏曲艺术之大成,将中国戏曲推向新的高峰,被誉为“国粹”,在人类文化艺术殿堂上放射奇观异彩。,5、,3、发展历程:乾隆年间产生;同光扬名;民国时期走出国门,6、京剧为什么被誉为“国粹”?,京剧吸纳了众多的地方剧种的优点,民间色彩较弱;它融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多种元素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京剧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的国粹和戏曲精华。随着时代的发展,21世纪的人们对京剧有三种不同的态度: 认为京剧难以反映现实,主张让它自然消亡;认为京剧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应原封不动的保存; 认为对京剧应倍加珍惜,更应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你赞成哪种观点?请说说你的理由。,5、对待京剧的态度:,(2011福建文综17)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拟出一期题为“走进京剧”的墙报。同学们就栏目标题提出四组方案,其中准确的是( ) A乾嘉落户 同光扬名 民族瑰宝 B戏曲之祖 生旦净丑 曲苑奇葩 C元末初创 京城献戏 声名鹊起 D四大徽班 康乾京化 独领风骚,A,三、中国古代文学,了解各种文学形式的概况导识记三 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导练核心突破2 文学艺术和政治经济的联系: 文学艺术是社会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脉络:,“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自序,文学具有时代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