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中政治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课题能力提升 新人教版必修4.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788328 上传时间:2019-11-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中政治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课题能力提升 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年高中政治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课题能力提升 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年高中政治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课题能力提升 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年高中政治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课题能力提升 新人教版必修4一、选择题1自古以来,在国人的传统观念里,结婚买房一直都是男人“分内的事儿”。但随着房价日益走高,男女社会地位的平等和新婚姻法的实施,女方出资、双方共同置业成了当下年轻夫妻买房普遍能够接受的形式。这表明()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D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2近年来,山东省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专家学者深入乡村开设儒学讲堂,让儒学走进生活、走进群众,有力推动了乡村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材料体现了()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B社会意识不依赖于社会存在C社会意识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D社会意识总是落后于社会存在3在一次哲学讨论课上,同学们就历史发展问题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其中属于历史唯心主义观点的是()A人类社会的进步主要源于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追求B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人类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又是有规律的D人类的生产活动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决定作用4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农场经济”在上海郊县悄然出现。土地集中,规模经营,利用现代销售条件更好地对接市场;原来的农户成为农场工人、股东这一经营形式的优势在逐渐显现。以下引起“农场经济”出现的原因中,最根本的是()A有一批懂市场、懂经营的人偏好农业B经营农业能得到政府更多的扶持C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经营形式作出调整D上海郊县的环境为此提供了条件5推进城镇化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必须“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要求推进土地制度改革,解决城镇化的这一关键环节。土地制度改革体现了 ()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A B C D 6有人用一副对联形容“十三五”期间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鸟在笼中,关羽不能张飞;人在世上,八戒尚需悟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体现的唯物史观道理是()A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B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C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D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7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写道:“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其蕴含的“社会真谛”是()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B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C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D无论遇到什么状况,历史总是按照自己的规律向前发展8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全面部署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重大举措和路线图、时间表,吹响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全面深化改革()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标志着我们党完成了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任务表明科学理论源于社会实践又反过来决定社会发展进程是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要求,符合社会发展规律A B C D9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这是因为()A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B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C社会意识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发展D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主义阶段始终存在10过去的xx,“改革”是绕不开的关键词,改革正在催生“新红利”。影响中国的一系列举措向纵深推进,你我的生活也在悄然发生改变。之所以能催生“新红利”,是因为改革()A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B能使我国社会发展获得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C能够促进我国社会基本矛盾得到彻底的解决D揭示了我国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总趋势11人民日报启动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行进中国精彩故事”,编辑记者将走出去、走下去、走进去,用心去走,走进群众实际生活,走进群众心灵世界,在行进中讲述精彩的中国故事。这是因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历史是由人的实践活动构成的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决定社会发展的趋势人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意识活动引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A B C D12沙俄时代某思想家认为,群众是一串“零”,再多也是零,而杰出人物则是这串“零”前面的非零实数,一加到前面,就成了一个天文数字。这个观点()A肯定了人民群众在杰出人物的带领下可以成为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B夸大了杰出人物的作用,否定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人和实践主体的地位C说明了群众没有英明的领导则是乌合之众,其作用互相抵消,合力为零D告诫杰出人物一定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因为任何个人的力量都是有限的二、非选择题13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为进一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制约问题,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全国人大常委会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将修改环境保护法列入了xx立法工作计划。结合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中“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阐明修改环境保护法的哲学依据。14十八届三中全会高度评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5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全党一致认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运用生活与哲学中“社会基本矛盾”的相关知识,分析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因。课题能力提升(十一)1解析:选A材料旨在强调观念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变化,这表明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答案为A项;B、C、D三项均与材料中心不符。2解析:选A本题考查社会意识的反作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了乡村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体现了社会意识的反作用,A项正确;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B项错误;C项观点错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D项中“总是”说法错误。3解析:选A本题考查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知识。 A项把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追求看成是社会进步的根源,是从人的道德、理想的精神层面来解释历史的发展的,属于历史唯心主义观点,符合题目要求。B、C、D三项分别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物质性、规律性和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都属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符合题意,排除。4解析:选C本题考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经营形式的调整和变革,一种新的经营形式的出现,从根本上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故C项正确。A、B、D三项都不符合“最根本”这一要求。5解析:选C本题考查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考查对改革和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解。土地制度改革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使之适应生产力状况,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答案为C项;材料未涉及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的作用,不选。6解析:选B题干中的“制度改革”属于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其目的是进一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生产力的发展,B项说法符合题意;A、C两项不符合题意;D项说法错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7解析:选D本题考查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历史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强调人类社会发展遵循自身的规律,答案为D项;A、B两项属唯物辩证法范畴,不符合“社会真谛”的要求;材料未涉及人类解决社会基本矛盾,C项与题意不符。8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改革的认识。改革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解决基本矛盾的要求,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答案为B项;认识过程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错在“完成”;错在“决定”。9解析:选D本题考查为什么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在社会主义阶段始终存在,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故D项符合题意。10解析:选B本题考查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改革之所以能催生“新红利”,是因为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动力,答案为B项;改革属于社会实践而非社会意识,A项不当选;社会基本矛盾贯穿社会发展的始终,C项错误;改革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动力而非总趋势,D项不选。11解析:选A错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决定社会发展的趋势。错误,先进的社会意识引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12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杰出人物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某思想家的观点一方面夸大了杰出人物的作用,另一方面却否定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故选B项。A、C、D三项都没有更好地体现题干观点。13解析:本题考查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围绕环境保护法的修改,可以对接的原理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人民群众的地位、作用及其方法论等。答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进一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制约问题要求对环境保护法进行相应的修改;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要求对环境保护法进行相应的修改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对环境保护法进行相应的修改是为了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14解析:本题考查社会基本矛盾,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一是要从一般意义上分析社会基本矛盾的存在及矛盾解决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二是要从改革对社会主义条件下基本矛盾解决的重要性角度分析。答案: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仍然存在不适应的方面,因此,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