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一 第2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 人民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786977 上传时间:2019-11-29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3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一 第2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 人民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一 第2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 人民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一 第2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 人民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一 第2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案 人民版考纲要求1.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选官制度。2.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与内阁的出现;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3.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与特点。一、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进思维发散隋唐盛世的表现政治上:三省六部制的完善、科举制的开创。(必修1)经济上:曲辕犁、唐瓷器(南青北白)、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必修2)文化上:唐诗、书法(颜真卿、柳公权、张旭等书法大家)、绘画(吴道子等画家涌现)。(必修3)二、选官制度的演变1.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2.察举制汉武帝时创立,自下而上推举道德学问优异又有议政能力的人做官。魏晋南北朝时演化以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吏,但存在着权操于官,民意无从体现的不足。重要提示从汉到元我国选官制度在主要标准方面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人才选举逐渐制度化,体现出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逐渐模式化,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思想,束缚了人才的选拔。三、从汉至元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1.历代行政区划朝代行政机制秦、西汉郡县两级制东汉州郡县三级制唐代道州县三级宋代路州县元代省路府州县2.元代行省的设置(1)元代确立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以及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和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2)行省的民政、军政、赋税征收等权力皆受中央的节制,中央还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以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元朝时江苏省大部分地区属河南江北行省管辖。主题一中国古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方式1.加强君主权力:如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汉武帝利用新儒学神化王权,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等。2.加强思想控制: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分化事权,使其相互节制: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等。4.注重官吏选拔和任免:自秦废分封制后,官吏任免权由皇帝一人决定。隋唐之后的科举考试,也是培养和选拔忠君之臣的重要途径。讲史料史料一(汉代)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史料二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导读史料一反映出宰相位高权重,预示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突出。史料二体现三省长官皆为宰相,实质是分散宰相权力。史料三西周至元地方行政制度的沿革导读(1)图片背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历经多次变革,呈现出中央对地方控制不断加强的趋势。(2)图示内容图西周分封制;图秦朝郡县制,郡县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命,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图汉朝郡国并行制,兼有封国制与郡县制的特点,封国可以世袭,使中央集权受到威胁;图元朝行省制,行省属于中央派出机构;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可世袭。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练史料(xx江苏高考,节选)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史料:史料一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汉书严助传史料二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旧唐书刘祎之传探究:(1)据史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2)据史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答案(1)举措:任用贤良文学之士为身边近臣;让他们参与议政、奏事;令其诘难大臣。(2)说明: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诏令被认为是违制的。主题二趋向公平、公正的古代选官制度1.演变(1)世官制:西周时期按照宗法血缘关系实行世卿世禄的选官制度。(2)察举制:汉朝时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主要依据是个人在地方上的声望。(3)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起初家世才能并重;后注重门第和家世。(4)科举制:隋朝创立,唐朝完善,宋元明清沿用,影响深远。其选拔依据是考试成绩。2.演变趋势(1)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2)选拔形式:由地方评议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3)选拔趋势: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讲史料史料一(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汉书百官志注史料二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导读史料一表明汉代察举制以才学、道德、品行为选才标准。史料二反映了以学识、考试成绩为标准选拔人才。练史料(xx江苏高考,节选)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面史料:史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探究:据史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答案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1.(xx山东高考)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答案B解析从所给材料看,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而不是中央机构体系方面的内容,排除A。伴随着领土面积的扩大,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增加了机构和官员,也就说明中央实际上是对地方的控制加强,故答案为B。所给材料并没涉及经济发展与各地经济联系方面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也没涉及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的内容,排除D项。2.(xx北京高考)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A.文官任知州B.设三司使C.设枢密院D.施行将兵法答案A解析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混战不休,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杯酒释兵权、派文官到各地任知州、设通判、收财权归中央。三司使、枢密院是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施行将兵法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故应选A。3.(xx山东高考)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答案A解析自秦汉至宋元,我国政治制度发展的趋势主要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在宋朝以后,中央集权逐渐占据上风,故A项正确。在这一时期,更多体现的是皇权的不断加强,故B项错误;宰相权力虽然不断被分割,但并未退出权力中心,故C项错误;自秦朝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世卿世禄制就被打破,故D项错误。4.汉初,继承秦制。汉武帝亲政后,频繁任免丞相。其在位54年间,先后用相12人,其中4人在任上正常死亡,3人被免职,2人因罪自杀,3人下狱处死。汉武帝这样做的基本用意是()A.分割丞相的权力以加强集权B.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局面C.重用身边的人参与军国大事D.显示皇权至上不可僭越答案B解析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汉武帝亲政后,频繁任免丞相,旨在改变丞相位尊权重的局面,故选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分割丞相的权力”,也无法体现“重用身边的人参与军国大事”,排除A、C两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5.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材料表明元朝设立行省制是为了()A.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B.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C.管辖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D.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元朝设立行省制度的目的。“众建其官”旨在分割官员权力,“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旨在牵制地方重臣,防止其割据一方,故B项符合题意。行省制并非是选官制度,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提高行政效率”,“减少财政开支”,可排除C、D两项。考点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1.明朝3.明清政治趋势中央集权逐步加强,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考向导引明朝废除丞相的根本目的是加强皇权、巩固统治,而内阁制度是明朝统治者实现专制独裁的产物,标志着我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历史阶段。在地方上,废除元朝的行省制,设“三司”(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司分管行政、监察和军事),集权力于中央。高考考查的侧重点在于理解并掌握明清政治制度演变的表现和影响。主题一明代内阁与宰相制度的区别宰相内阁首辅权力来源制度赋予皇帝个人信任职责总领行政,参与决策,有属官侍从咨询为主,无属官任免要经皇帝及大臣商议直接由皇帝意愿决定对皇权影响制约皇权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制约皇权讲史料史料一史料二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明神宗实录导读史料表明阁臣仅限顾问,不具宰相之权,一旦威胁到君权,还会招来灾祸,从本质上反映出君主专制的强化。练史料(xx江苏高考,节选)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面史料:史料三(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曰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明史职官一探究:据史料三,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答案职责:劝谏皇帝,匡正过失,讨论历代盛衰原因和典制沿革;替皇帝起草诏令和批答大臣奏章;将九卿等议定的意见经审查后报告皇帝。说明: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中央决策机构;不能统领六部。主题二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影响1.积极影响(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2)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3)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2.消极影响(1)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3)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讲史料史料一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导读史料说明官员拘泥规则,缺乏参政主动性、灵活变通性,体现了君主专制造成体制僵化的弊端。史料二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取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夺(宦官)不得参,即取旨诸臣(军机大臣)亦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摘自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导读史料表明军机大臣无决策权,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提高决策效率的同时,也使决策具有随意性、封闭性。练史料史料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唐朝曾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主持全国军政要务。探究:(1)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2)从上述史料中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答案(1)内朝或中朝三省六部制或三省制内阁制度或内阁(2)一种是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形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使之相互牵制。1.(xx海南高考)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答案D解析“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是因为新的权力机构军机处的出现架空了内阁,故D项正确。A项说法不符合题意;清朝六部一直在行使行政权,只是有的时候政令并不经过六部,故B项错误;C项信息与题干材料无关。2.(xx天津高考)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的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A.君主专制被颠覆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答案C解析自秦汉以来,中国形成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这一制度下的皇帝制度,使君权至高无上、君位独尊、不可僭越。君主为防止大臣擅权往往又重用身边的人,一旦君主昏庸或年幼,又造成大权旁落,出现外戚干政、宦官专权、权臣弄权等现象。故应选C。3.(xx山东高考)下图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其撰拟者应是()A.中书省B.内阁C.军机处D.礼部答案C解析A项明显错误,明朝已裁撤中书省;B项错误,清朝内阁只是处理日常事务;C项正确,清朝军机处按照皇帝旨意拟写诏令;D项错误,礼部负责祭祀等礼仪性事务。4.历史学家钱穆曾说:“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据此,可以得出的合理推断是()A.明以前政府权力完全被丞相掌控B.废除丞相后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C.明以前实行皇帝与丞相分权制度D.丞相制度经过六百多年才被废除答案B解析明朝废除宰相,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皇权进一步加强,出现了“统政府于王室之下”的现象,故选B。5.嘉庆帝亲政之初,认为凡事“必专责之军机大臣,则其权过重”,与“乾纲独断”的家法不符,强调军机大臣不过“承旨书谕”而已,皇帝并非“将臣工翊赞之职尽责此数人”。这表明嘉庆帝认识到()A.必须责罚军机大臣B.军机处有利于皇帝高度集权C.军机处应予以撤销D.军机处可能给皇权造成危害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材料信息,嘉庆帝认为军机大臣权重与“乾纲独断”的家法不符,并强调军机大臣只是奉旨行事,这实质反映了嘉庆帝认识到军机处可能会给皇权造成危害,故答案为D。技巧点拨材料型选择题的一般解法解答材料型选择题一般分四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知识。第二,抓住关键词,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读懂材料是解答本题型的关键。第四,判断备选项内涵上有无从属包含关系。在此四步基础上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运用。1.三省六部的运行程序: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具体实施)。2.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3.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其特点:进一步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却减弱了对皇权的约束;职权过于分散,导致行政效率低,出现了“冗官”局面。4.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直接目的是解决地方割据问题;根本目的是加强皇权,巩固统治。5.科举制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成为古代中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6.从汉到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呈现出两大趋势:一是君主专制不断加强,即不断削弱相权,强化皇权;二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即不断削弱地方权力,把地方权力收归中央。7.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制度,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表现。8.明太祖吸取元朝权贵专权的教训,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亲掌六部。所设殿阁大学士,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不参与决策。9.清代军机处的设置简化了政务手续,提高了行政效率;它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10.宣政院是元代设置,理藩院是清代设置;宣政院管理全国佛教僧徒和藏族军民政教事务,理藩院主管边疆民族事务。11.明朝内阁首辅、清朝军机大臣在实际权力上却不能与宰相同日而语,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相当于皇帝的秘书班子,并不能对皇权构成制约。热考视角视角一主流价值观共圆公平正义梦押题1“公平公正”、“有教无类”成为xx年以来“中国梦”的重要内涵。社会文明程度取决于阳光能否照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这也是古今人民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之一。以下重要制度能较好体现以上理念的是()A.按嫡庶身份分配政治权力B.按道德声望推举官员C.按门第出身决定官位高低D.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答案D解析不以出身门第高低、血缘嫡庶亲疏等人为主观因素决定人的社会地位,而“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的制度”,与公平公正理念最接近,故选D项。视角二历史思维看现实监督与约束力押题2xx年1月9号正义网:中国古代强调官德在治国理政中的主导作用,留下的官德思想和相关制度丰富而成熟,体现着古人从政的道德价值观,也体现着各个历史时期的执政者对治国方略的判断取舍。我国古代较好体现这一治国方略的选官制度是()A.世袭制B.科举制C.三省六部制D.察举制答案D解析三省六部制与选官制度无关,可排除C项;世袭制、科举制、察举制的选官标准分别是血缘亲疏、才学、孝廉品德,故察举制与“官德”要求一致,答案为D项。押题3xx年,“中国梦”“大部制”依然是中国民众关注的热词。对中央权力部门进行改革,让权力相互制约在阳光下运行,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主流趋势,也是中国中央政治机构改革“中国梦”的内涵之一。下列我国历史上的政治现象与上述文明发展主流趋势不一致的是()A.秦代三公九卿明确了权力部门的分工B.唐代三省六部使相权被分散削弱C.宋代“二府三司”使各权力部门相互制约D.元代行省制度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中央机构改革”是材料论述的中心,而行省是地方行政区划方面的内容,与材料信息存在冲突,故选D项。视角三文明史观文明差异对政治理念的影响押题4xx年时空发烧友灌水帖引发网虫热议:假如美国总统奥巴马可以穿越时空,与清代皇帝康熙坐而论政会谈什么?谈“三权分立、把权力关进笼子”双方会吵起来!谈“文字狱、保护人权”双方会打起来。从文明史观的视角审视双方的这种观念差异应源于()A.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异B.中央集权与联邦体制的不同C.封建思想与民主思想的差异D.君主制度与政党政治的不同答案A解析四个备选项说法均有道理,但B、C、D三个选项均从属于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影响,故选A项。视角四关注史学方法押题5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辩护中指出:“在进行历史研究时,人们往往迷恋于寻找单一的原因,便错误地将原因归结于某一个,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马克布洛赫强调历史研究应()A.抓住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B.分清历史事件的主次原因C.多角度地认识和考察史实D.以正确的价值判断为起点答案C解析材料批判的是利用单一原因就随意得出结论的现象,因此多角度地认识和考察史实应是其真实的意图,故答案为C项。视角五当今思维看历史中国特色文明押题6xx年8月,中国梦学术动态网:中国政治文明运行机制路径与选择一文认为,古代中国政治运行机制存在着强化君主专制与官僚群体分权制约、强化中央集权与分权弱化地方自主权的矛盾统一,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体系。阅读以下观点片断,分析回答问题。片断一谈到秦始皇:认为秦始皇专注于政治运行机制建设,把最高领导人冠以皇帝称谓,建立了三公九卿的官僚制度,创设了郡县式的管理模式认为秦代建立的行政、军事、监察运行机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三权分立制衡管理机制。(1)据片断一,肯定了秦始皇哪些政治贡献?你是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的三权分立管理机制的?片断二谈到唐太宗:认为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不是一个封闭的制度。唐太宗在政治运行机制的继承与创新方面做的比较好,通过制度变化,使政务运行更加合理,唐代的中央政治制度在牵制管理的基础上形成了严密的体系。(2)据片断二,唐太宗变化了哪些制度使政务运行的更加合理?片断三谈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作用:“中国疆土辽阔,民族冗杂,文化深厚,实行中央集权制有其必然性。”中国历史表明,中央集权制的一个好处是避免内战。中国历史上,凡是中央集权有力的,就是国泰民安,凡是朝廷羸弱,必是内乱不断。宋以后就不再打内战。近代以来,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在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废除。结果是,从1912年到1925年孙中山去世的13年间,其间有14省宣布独立,根据统计,大小战争约有四百多场。毛泽东打倒蒋介石,让中国38年战乱之后重归中央集权。新中国成立63年来,我们没打过一次内战,历史证明,只要丢了中央集权,立刻就进入纷争的内战状态。(3)结合以上材料,说一说中国政治文明运行机制的积极作用。答案(1)贡献: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统一全国。理解: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御史大夫掌律令,管监察;太尉管军务,三者相互牵制、彼此制约,共同对皇帝负责,可有效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皇权专制。(2)制度变化:完善中央三省六部制度,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制约,提高了办事效率,加强了皇权。完善了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中央集权。(3)作用:有利于维护全国统一、文化发展、多民族之间的融合,可有效避免内战,有利于国泰民安。练出高分基础训练1.(xx江苏高考)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答案A解析唐朝中央机构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B、C两项混淆了门下省、中书省的职能,可以排除。当时,在门下省设置政事堂,作为三省长官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凡军国大事必须经政事堂议决,商定后再奏请皇帝裁决。“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属于“违制”,这里的“违制”是决策运作程序的“违制”,而并没有涉及尚书省的执行权力,A项正确,D项表述错误。2.元史百官志:“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据材料可知,元行省()A.最初是中央派出机构B.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C.削弱了中央集权D.辖区广阔且权力较大答案A解析从材料信息“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可知,最初,行省为中央派出“任军民之事”的机构,故选A。B、C两项与史实不符;D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3.“内阁制度始终没有突破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即始终没有使明朝实现真正的虚君政治。”材料意在揭示()A.内阁制未改变明朝皇权专制的本质B.内阁官员权力弱小,无法助理国政C.明朝皇帝与内阁间的矛盾日益激化D.内阁内部争权夺利,无法发挥效用答案A解析题干中提及的内阁制度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内阁制度不同,它没有使明朝实现虚君政治,它是君主专制统治的附庸。也就是说,明朝虽然实行内阁制度,但依然是君主专制统治。所以,符合题意的只有A项,即内阁制度没有改变明朝皇权专制的本质。4.中国封建官僚政治在唐朝发生了一次巨变,这一变化导致了中国“文官政治”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这一变化主要源于()A.废除九品中正制B.选官标准强调文学与才能C.进士科录取比例大幅度提高D.推行“重文轻武”的政治策略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废除九品中正制发生在隋朝;推行“重文轻武”的政治策略和进士科录取比例大幅度提高发生在北宋时期。5.有人认为,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科学”,实质上是指()A.通过分散相权保证皇权独尊,又调动了宰相的积极性B.三省的长官各司其职,分工较为科学合理C.唐中央政府通过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个科学的行政体系D.三省六部制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答案A解析处理矛盾比较科学的结果是“双赢”,即矛盾双方都能取得一定的好处。三省六部制不但分散相权加强了皇权,而且由于宰相众多也提高了宰相之间的竞争性。故选A。6.陈旭麓先生说:“时代变化,道光帝浑然不觉,结果脚随之跟入新时代,而头脑却依旧留在旧时代。在专制社会中,旨意决定一切。道光帝由此断送了机会。”对这段话最好的理解是()A.中国社会历史悠久、结构牢固B.封建自然经济是君主专制的基础C.自给自足的心态滋生封闭保守观念D.皇权专制延缓中国近代化进程答案D解析根据“在专制社会中,旨意决定一切”可知,材料主旨在于突显君主专制,唯独D项最符合材料要求,A、B、C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7.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古代某行政机关的职权。据此推断该行政机关()一、起草谕旨;二、备充顾问;三、议决政务;四、审议文件和案件;五、荐举官员。A.“掌丞天子,助理万机”B.“中书取旨,门下封驳”C.“首辅独专票拟,阁权至重”D.“军国大计,罔不总揽”答案D解析由材料中“起草谕旨、备充顾问”等信息可判定考查的主题是清代军机处的职能,故D项符合,而其他三个备选项内容分别是汉代、唐代、明代的历史现象。8.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改革中存在着一贯的理念,那就是()A.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是改革的根本B.弥合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是国家稳定的基础C.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D.制度的完善在于不断的改革答案C解析本题实质考查专制主义制度下,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的这一历史趋势。三省的长官都为宰相,既互相独立又互相牵制,从而达到分割相权的目的;明朝废丞相设内阁使专制主义达到一个新的时期,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则标志着专制主义达到了顶峰。A项与史实不符,B、D两项与题干不符。深化训练9.资治通鉴在评述唐朝中央机构时写道:“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监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以上材料说明()A.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之争愈演愈烈B.唐朝中央机构的职能分工日益完善C.唐朝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D.唐朝三省六部之间相互牵制和监督答案B解析材料内容反映出唐朝三省的职责分工以及三省之间的互补关系。A项与此内容没有直接联系;题干表述的是三省之间的关系,而非中央与地方的关系,C项不可选;题干没有提到关于六部的内容,因此D项不可选。三省的职责分工明确、互补,是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完善和发展,因此选B。10.某大臣上书皇帝言:“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者,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此大臣主张()A.建立一省制提高行政效率B.废除宰相制以强化皇权C.实行行政、军事、财政三权分立D.加强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题干材料没有体现A项之意;B项与“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相悖;C项“三权分立”显然是错误的;“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说明中央权力分散,缺乏统一的调度和管辖,所以此大臣建议旨在加强中央集权。11.宋朝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另一条老规矩是,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A.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B.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C.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D.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宋代明确规范并约束官员行为习惯的影响。“横征暴敛”、“严密反腐”、“君主有效控制臣属”等说法并不能从材料中明确得出,故选D项。12.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三省六部制宋朝在中央设置中书门下,在地方设置通判明朝的内阁清朝的军机处A.B.C.D.答案A解析首先要读懂材料,题干中体现的是官职、部门之间的互相牵制。三省六部制分割和限制了宰相的权力;宋朝为了加强对地方监控,防止知州权力过大,设立通判,可视为知州副职;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没有体现权力牵制,所以答案选择A。13.唐代的中央官制成熟完善,宋代专制集权空前强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图一、图二展示了唐代和宋代的中央政制和架构。图一唐代中央政制和架构图二宋代中央政制和架构材料二为了削弱宰相的权力,(宋太祖)把宰相的人数由两人增加到三人。还有(州县)设立通判的办法,(在中央)设立参知政事,作为宰相的次官,使政务由宰相、参知政事等几个人一起讨论,最后由皇帝亲自裁决。宋代,宰相与参知政事统称为执政。除此以外,还设立了枢密院掌管军政,其长官叫枢密使,地位与宰相相等。执政与枢密院合称为二府。另外,还把财政大权从宰相掌管中分离出来,由专门机构“三司”担任。它的长官叫三司使,地位和宰相不相上下。从某种意义上说,三司使直接听命于皇帝。至此,唐代所谓“总领一切事务”的宰相的权力,完全被分割,只剩下一部分权力,许多大小军国事务都由皇帝直接处理,君主独裁体制正式形成。(日)竺莎雅章著,方建新译宋太祖与宋太宗(1)根据材料一、二,与唐代相比,宋代宰相的地位和职权有什么特点?(2)根据图二和材料二,你认为宋代中央政制和架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宋代中央集权制是如何导致“君主独裁体制”形成的?答案(1)宋代宰相只是众多高级官员中的一位,不是总领百官的首长;行政权被分割,丧失了军事和财政的权力,处处受其他部门的掣肘。(2)扩大了决策部门及决策者的数目,达到互相制衡,加强了皇权;导致君主专制独裁体制形成;虽能集思广益,却降低了行政效率;官僚机构臃肿,官员数目大增,导致国家财政支出上升;宰相处理的民政经常涉及军事和财政问题,如果宰相与枢密使和三司使未能有效地沟通和合作,政策便难以施行。(3)中央常设机构直接听命于皇帝;由于掌管各种政务的官员职位级别相同,部门之间如有冲突或合作,需要君主介入和仲裁,这就抬高了君主在日常决策中的地位。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来看,宋代宰相与其他官员地位平等,材料二对行政体制进行了解释。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内容即可。第(2)问回答宋代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第(3)问提取材料中的信息“许多大小军国事务都由皇帝直接处理”,然后找出皇帝如何处理军事大理即可。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观察下面一幅图片:材料二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愚臣以为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四五刘毅传材料三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孙中山(1)根据材料一,分析图片反映的是一种什么制度?主要依据是什么?(2)概括材料二中的主要观点。(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先生对科举制的看法。(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才选拔问题的看法。答案(1)制度:九品中正制。依据:门第。(2)观点:在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官在选拔官员时会徇私舞弊,难以选拔出真正有用的人才,因而主张废除九品中正制。(3)看法:科举制取代荐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标准,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4)看法:选官制度会严重影响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往往影响着国家的治乱兴衰。(言之有理即可)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第(1)问,根据材料一图片中的“九品”、“中正”等信息,首先判断出制度,然后根据所学回答。第(2)问,分析概括材料二来回答,主要反映了在九品中正制下,中正官在选拔官员时会徇私舞弊,难以选拔出真正有用的人才,因而主张废除九品中正制。第(3)问,根据材料三分析孙中山先生对科举制的看法,材料中孙中山先生认为科举制取代荐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标准,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第(4)问,联系上述问题酌情回答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