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3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模拟创新题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786854 上传时间:2019-11-2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8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3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模拟创新题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3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模拟创新题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3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模拟创新题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3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模拟创新题新人教版一、选择题1.(xx海南省“七校联盟高三第一次联考”)孔子的政治理想是:“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孟子曾批判春秋战国时代连绵的战火为“春秋无义战”。这反映出孔孟()A.儒学核心思想并不完全统一B.传统文化核心理念尚未形成C.仁政成为当代的核心价值观D.政治理想不符合时代要求解析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二者之间是统一的,故A项错误;材料“修文德以来之”和“春秋无义战”,体现了儒家的仁和仁政思想,故B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最受欢迎的是法家思想,仁政并没有成为当时的核心价值观,故C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孔子和孟子的政治理想不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故D项正确。答案D2.(xx江西宜春市一模)德国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被统治者服从统治者的支配有暴力、经济等因素。但是,除了这些以外,通常还需要一个更深层次的要素对正当性的信仰。”能够用来佐证该观点的是()A.孟子宣扬的“民贵君轻”B.董仲舒提出的“君权神授”C.朱熹倡导的“格物致知”D.王阳明主张的“知行合一”解析“信仰”为思想方面的,意为“在思想上树立一个权威,使被统治者服从统治者的支配。”符合题意的只有董仲舒的“君权神授”。通过宣扬“君权神授”,使天下百姓皆认为皇帝是上天派来统治万民的天子,从而提高了皇帝的权威,巩固了统治。其它选项均无此意。答案B3.(xx山东烟台高三高考诊断)宋儒通过对易经家人的阐发,搭建出一条理想的社会链条:女正家道正天下正。该观点()A.认为女性可以在政治中发挥作用B.对女性的道德贞操要求更加严苛C.主张女性应该维系家族内外秩序D.肯定女性的自立意识和个性发展解析宋儒强调“天理在社会中的体现就是三纲五常”,它主张夫为妻纲,反对女性在政治中发挥作用,故A项错误;宋儒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要求道德贞操,这与材料中“女正”相符,故B项正确;宋儒主张夫为妻纲,与“女性维系家族内外秩序”不符,故C项错误;宋儒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主张压制而非肯定女性的自立意识和个性发展,故D项错误。答案B4.(xx山东青岛高三3月质检)“孩提知爱长知钦,古圣相传只此心。大抵有基方筑室,未闻无址忽成岑。留情传注翻蓁塞,着意精微转陆沉。珍重友朋相切琢,须知至乐在于今”。该诗反映了()A.圣人之道存于经典,孔孟之要在于天理B.发明本心,尊我德性,确立自我主体是根本C.倡导重义轻利的价值观,主张以义制利D.格物致知,读书穷理,循章摘句,博览群书解析题干材料大意:人有天赋道德之心,自古圣贤相传的也只是这种本心。将精力花费到注解诠释古代经典上,以探求精微大义,只会使人迷惘,这体现了陆王心学的观点,故答案为B项。“存于经典”说法错误,排除A项;C项在材料中未涉及,排除C项;“格物致知,读书穷理”是宋明理学的内容,故D项错误。答案B5.(xx湖南永州二模)中国古代礼俗,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称“丁忧”。明清两代对官员“丁忧”之制执行非常严格,如果一个官员因为贪恋手中权力,父母死了隐匿不报,一旦被告发立刻削职为民,而且在士人阶层中成为人所不齿的败类。这一现象表明()A.西周形成的礼乐制度影响深远B.古代法制深受儒家伦理纲常的影响C.历代王朝都以孝廉为选官标准D.明清时期道德与法律开始融为一体解析西周礼乐制度是对王室贵族言行的规范,与官员“丁忧”尽孝道无关,故A项错误;明清时期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儒家伦理纲常上升到天理的高度,官员“丁忧”符合儒家伦理纲常,古代法制也深受其影响,故B项正确;隋唐时期科举制取代了举孝廉,故C项错误;从材料无法推断明清时期道德与法律开始融为一体,故D项错误。答案B6.(xx吉林长春普通高中质量检测)明清之际有学者提出:“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以下属于他的主张的是()A.反对以孔子是非为标准B.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C.主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D.事物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解析王夫之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强调“天地之化日新”。答案D二、非选择题7.(xx广东肇庆一模)(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据孟子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答案(1)内涵:善待百姓,巩固根本;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重民爱民,以民为本;君民相互依存。理想政治:君主用贤人,行仁政。一、选择题1.(xx江西赣州高三模拟)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下列语句中与“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属于同一流派的是()A.“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C.“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D.“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解析材料信息“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体现了墨家的非攻思想。“明道也,以救世”体现了顾炎武的经世致用的理念;“以德兼人者王”体现了儒家以德治国的主张;“贤者举而上之”体现了墨家的尚贤主张;“以法为教”属于法家学派。故答案为C项。答案C2.(xx湖南常德3月模拟)清末学者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写道:前汉武、宣之间,经学大昌以禹贡治河,以洪范察变,以春秋决狱,以三百五篇当谏书,治一经得一经之益也。由材料可知前汉武、宣年间()A.儒者治经学重在阐发义理B.儒学获得了独尊的地位C.儒学发挥了经世致用作用D.仅以儒学为据选拔人才解析材料未体现儒者阐发义理,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儒学的独尊地位,故B项错误;根据“以禹贡治河,以洪范察变,以春秋决狱,以三百五篇当谏书,治一经得一经之益”可知作者强调儒学的经世致用,故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人才选拔方面的信息,故D项错误。答案C3.(xx江苏南京盐城二模)董仲舒认为人性中阴阳二气化合出的“仁”和“欲”皆是为了“生”。“生”并没有善恶之别,只是当“欲”过分泛滥以至于妨害了“仁”,这才称其为恶。但是程朱理学认为阴阳二气的组合不一,导致了人性的差别。这种差别使得阳气即“本心”常被阴气即“人欲”所遮蔽,进而把“人欲”归结为恶。由此可知()A.董仲舒借鉴了道教的阴阳五行说B.程朱理学否定了董仲舒的人性观C.两者皆认为人性与阴阳二气有关D.两者皆认为三纲五常为万物本源解析董仲舒把阴阳五行家等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东汉末年才出现道教组织,但董仲舒是西汉儒家的代表人物,与材料中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董仲舒认为人性中当欲过分泛滥以至于妨害了仁,这才称其为恶”“程朱理学认为本心常被阴气即人欲所遮蔽,进而把人欲归结为恶”表明两者的人性观有相似之处,故B项错误;材料中“董仲舒认为人性中阴阳二气化合出的仁”“程朱理学认为阴阳二气的组合不一,导致了人性的差别”表明人性与阴阳二气有关,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三纲五常,故D项错误。答案C4.(xx四川眉山、广安、遂宁三市高三联合一诊)佛教传入中国后,佛经译文屡遭改动,例如,“丈夫供养妻子”改成了“丈夫支配妻子”,“妻子体贴丈夫”改成了“妻子敬其丈夫”。这种现象反映了()A.佛教思想遭到了士人抵制B.理学成为了官方正统思想C.佛教借助儒学实现中国化D.儒学吸收了佛教基本教义解析根据题意,佛教思想传入中国,具体的经文屡遭改动,体现了佛教的中国化。“丈夫供养妻子改成了丈夫支配妻子,妻子体贴丈夫改成了妻子敬其丈夫”说明在佛教的中国化中深受儒学思想的影响,故C项正确。答案C5.(xx山东济宁模考)李约瑟说:“宋代理学本质上是科学性的,伴随而来的是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本身的各种活动的史无前例的繁荣。”材料意在说明理学()A.本质是科学的B.确立伦理本体论以塑造崭新人格C.强调经世致用D.格物致知理论推动对物理的探究解析题干材料的主旨:宋代理学的“科学性”推动了科学的繁荣。结合所学可知,其“科学性”应该指理学中探求“理”的方法论,即格物致知,故答案为D项。宋明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A项错误;“伦理本体论”“经世致用”在材料中未能体现,皆排除。答案D6.(xx湖南永州高三二模)王夫之说:“天之使人必有君也,莫之为而为之。故其始也,各推其德之长人、功之及人者而奉之,因而尤有所推以为天子。人非不欲自贵,而必有奉以为尊,人之公也。”在此,王夫之()A.明确提出了主权在民学说B.主张君主应该由民众理性选择C.阐释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D.否定了董仲舒的君权神授理论解析王夫之的思想仍然属于儒家思想,没有明确提出近代西方的主权在民学说,故A项错误;材料“故其始也,各推其德之长人、功之及人者而奉之”说明君主应该由民众理性选择,注重君主的道德功绩,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王夫之的唯物主义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对董仲舒君权神授理论的否定,故D项错误。答案B二、非选择题7.(xx山东济南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史学研究的基本步骤之一是“确立主题史料收集史料解释叙述评价”。下表是与研究孔子思想有关的材料:材料材料甲“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乙“孔夫子不徼爱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既不谈奇迹,也不涉及玄虚,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伏尔泰丙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秦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单就这独霸中国,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都欲做二千年偶像的奴隶,也是不能不反对孔子的。 毛泽东综合上述材料,请选取孔子思想中的一个角度确定研究主题,围绕该主题对以上材料分别做出史料解释(对原材料的阐释,不表明自己观点),最终得出历史评价。答案示例一:主题:孔子的道德观。史料解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统治者的道德是引导百姓道德的风向标。伏尔泰认为孔子的道德是纯粹的道德,没有神秘色彩,符合理性、顺应自然。毛泽东认为孔子倡导的道德具有虚伪性。历史评价: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但孔子道德经过历代学者改造是封建伦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对维护专制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孔子道德具有普世价值,与西方的宗教神学相比具有明显进步性,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示例二:主题:孔子的法治思想。史料解释:孔子认为执法要得当,刑罚不当百姓就会手足无措。伏尔泰认为孔子对古代法律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毛泽东认为孔子不重视法律,忽视法律的作用。历史评价:孔子看到了法治对社会治理的作用,但其法治思想是先礼后法;孔子的法治思想对启蒙运动传播法治思想提供了例证。1.老话题、新关注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写道:战国时期则相当多的“士”就十分风光常常可以与权力分庭抗礼,于是“思想”便出现了独立的发展空间。战国时期的“士”十分风光的主要原因是()A.诸侯争霸需要“士”出谋划策B.“士”被纳入贵族政治之中C.诸侯国都重视发展军事力量D.尊重知识和人才成为社会风尚解析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分封制崩溃,诸侯争斗激烈,思想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处于贵族最底层的“士”开始活跃,直接参与政治活动,为诸侯国出谋划策或追求精神自由,导致战国时期国君纷纷养“士”,出现“士”十分风光的局面,故选A。西周分封制下就形成了“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局面,“士”已经属于贵族行列,排除B项;C、D两项说法片面,不符合题意,排除。答案A2.隐含社会热点教育创新探究观察下图,可以看出孔子与墨子二位私人讲学()A.教学方式不同 B.教学内容不同C.教学目的不同 D.教学效果不同解析观察两幅图片,迁移研学知识,从“孔子杏坛讲学图”可知孔子注重课堂教学,从“墨子田间讲学图”可知墨子注重实践,注重深入下层群众,这说明二者教学方式是不同的,故选A。从图中无法判断其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及教学效果的差异,故排除B、C、D三项。答案A3.历史主流意识法治与德治统一汉代法律注重“春秋决狱”,凡义关伦常而现行法律无明文规定或虽有明文规定但却有碍伦常时,使用儒家经典春秋所载有关事例及其体现的道德原则作为司法审判的依据。这主要说明汉代()A.司法审判依据从重神权到重法治B.君主专制下法律极其苛刻C.司法审判具有礼法结合的特点D.成文法法律体系比较完备解析据材料可知汉代司法审判引入儒家经典蕴含的道德原则,即引礼入法,礼法结合,故选C。A、B、D三项在材料中未体现。答案C4.主干知识儒家思想的演变孔子主张重人事而远“天道”,孟子提倡“济天下”,董仲舒强调“圣人之为天下者,兴利也”,降至宋明,理学家把提倡“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大学抬到了“四书”的地位。这说明儒家思想()A.逐渐成为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有效工具B.不断调整以顺应经济发展的需求C始终强调积极入世和社会责任担当精神D.坚持追求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解析据题干材料可知,从孔子到孟子到董仲舒再到宋明理学家都强调积极入世和社会责任担当的精神,故选C项。A、B、D三项在材料中未体现。答案C5.史学方法纵横对比看明清儒学苏渊雷指出:归根结底,社会上某种意识形态、思想体系的形成,从横的方面说,是反映一定的社会经济生活,从纵的方面来说,则是继承着若干历史的传统而又显出它本身的时代特征来。从明清时期来看,文中的“纵”主要是指()A.儒学冲破了宋明理学的弊端和束缚B.儒学丧失了传统统治地位C.彻底抛弃了儒学的传统教条观念D.明清儒学具有承古萌新的特点解析据题干可知,从纵的方面看,明清儒学抨击宋明理学的虚伪,但又继承先秦以来儒学的传统思想,具有承古萌新的特点,故选D。明清儒学只是批判理学的空谈,但没有彻底冲破宋明理学的藩篱,排除A项;明清时期虽然儒学具有早期启蒙思想的特点,但是并没有彻底抛弃儒学的传统教条观念,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只是受到冲击,排除B、C两项。答案D6.社会史观名人名著笔下的历史体现(原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甲乙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指出甲乙著作分别反映的社会问题及主张。解析材料中甲是顾炎武的日知录,注意关键词“明道”“察民隐”等;乙是魏源的海国图志,注意关键词“师其长技”,再结合所处的时代和所属的阶级派别,即可总结出答案。答案甲社会问题:宋明理学脱离社会现实,明末文风空疏。主张:明道救世,提倡经世致用的学风。乙社会问题:西方列强入侵,清廷昧于大势,对西方文明缺乏正确认识。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