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22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检测题.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784296 上传时间:2019-11-29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49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22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检测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22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检测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22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检测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22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检测题一、选择题。11962年,中国开始发行第三套人民币。当时一角钱的纸币发行不久就经历了从图1到图2的变化你认为出现变化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图1:1962年发行的一角券) (图2:1966年发行的1角券)A图1中的人群全部靠右行进,被认为犯了右倾的严重路线错误,图2进行了修正。B图1印刷工艺太差,版面不清晰,图2更简洁C图1未能体现新中国妇女半边天的地位,图2进行了纠正D图1防伪技术太差,图2加上了冠号辨别法的防伪技术22012年10月4日,台湾民进党常委、台湾行政当局前负责人谢长廷以个人身份访问祖籍地漳州,受到村民热烈欢迎;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对台湾任何政党,只要不主张台独我们都愿意同他们交往、对话、合作。”对这两则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台湾各政党均接受“一个中国”原则 B.民进党改变立场放弃了“台独”主张 C.“台独”遭到两岸人民的共同抵制D.坚持一个中国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前提3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实现人民民主政治的形式进行了不懈探索。对下表说法正确的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都缺乏广泛代表性B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探索都具有独创性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建国以前就已经开始萌芽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性质4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中国大趋势一书中,形容中国特殊模式的民主是以信任为连接纽带,以自上而下的政治领导和自下而上的公民参与为结构特征的“纵向民主”,是一种有别于以往西方所走的民主(“横向民主”)道路,使中国稳定转型,避免了以往西方为走向民主而造成的资源浪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中国的民主政治模式是最佳模式B政治协商是中国民主政治的特点C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无需借鉴西方D“中国模式”应该在世界各国推广5以下是“中国妇女解放大事记”,从中可以反映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为提高妇女地位,我国政府进行的努力有( )利用舆论阵地,进行宣传和引导依法保障妇女的各项平等权利迫令放足,女子获得受教育权注重女性保健A. B. C D.6通常情况下,修改宪法都以前一部宪法为基础。1982年,我国修订宪法时,邓小平等一些领导人主张不能以1975年或1978宪法为基础,而应该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进行修订。这一主张从侧面说明( )A.宪法的修订要敢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B.1954年宪法确定的若干原则一度被破坏C.“文革”时期宪法修订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D.1982年宪法是我国治国安邦的总章程7以下内容摘自著名学者、作家宋云彬先生的日记。这段日记记载的事件是( )各单位代表发言毕,继续讨论下列各案:一、政协组织法;三、定都北平,改称北平为北京;争辩数小时,幸周恩来做主席,能控制,居然逐案通过, A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十一届三中全会8某协会组织口头回复对方时表述的要点:“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本此精神,对两岸公证书使用(或其他商谈事务)加以妥善解决。”据此判断这一事件是( )A“九二共识”B告台湾同胞书发表C连战“和平之旅”演讲D“一国两制”构想提出9以下一段台词选自某一电影中大学招生录取的场面。 龙校长:你会写字吗? 李金凤:土改的时候参加过扫盲班。 龙校长:写几个字我看看,写什么都可以。 李金凤写字:毛主席是我们的大救星! 龙校长:李金凤,你被录取了!如果要给该拍摄场地布置一句标语的话,你认为比较合适的是( )A将革命进行到底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百家争鸣,百花齐放D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10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系统共有副部长以上干部500名,其中非共产党员人士约1/3以上,而在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委员,及一些部委中,非共产党员人士占到1/2或1/2以上。这个高级领导干部的阵容( )A、反映了新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特点B、说明政协是协商国家大政方针的机构C、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D、体现了政权机构的运行机制111953年,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成立了。毛泽东要求中央政治局委员及在京各中央委员在制定宪法草案时应阅看参考下列资料,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草案起草工作的特点是( )国别宪法苏俄(联)1918年宪法;1936年宪法中华民国1913年天坛宪法;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法国1946年宪法其它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捷克等国宪法A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 B具有世界眼光与历史视野C与资本主义宪法区别明显D深受“一边倒”外交的影响12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材料中促成“我”婚姻态度转变的社会条件不包括( )A社会制度的变革 B.社团组织的支持C法律保障 D.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131949年6月,中国民主同盟机关报光明日报在北平创刊。当时报头由民盟副主席兼任社长的章伯钧的妻子李建生填写(图1);后来,由于章伯钧被打成“右派分子”,1958年元旦报头替换成沈钧儒题写的行楷(图2);1967年元旦报头被替换成毛泽东的墨迹(图3)。光明日报报头的替换体现了 ( ) 图1图2图3A人民对书法艺术的追求 B新闻报刊的发展与繁荣C“双百”方针受到破坏及其恢复D“左”倾错误对报刊的影响 14在中共党史上,曾有过三次大的工作重心转移,每次转移都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毛泽东曾在一次会议中强调,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座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在一切老解放区,党的中心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这是一切工作的重点所在。下列对该讲话出台的背景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A、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B、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D、“文化大革命”有结束15下表为第一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的政党状况:姓 名毛泽东朱 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 澜高 岗政党中共中共中共民革民革民盟中共职务主席副主席副主席副主席副主席副主席副主席根据上表结合所学知识最能说明( )A、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B、说明中国共产党开始实行与民主党派合作的政策C、表明左派人士和中间人士按三分之二比例参与执政D、贯彻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16阅读下表:关于90年代以来立法特点的变化解释正确的是( )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的需求 体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人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适应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需要A. B. C. D.17据参加过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大会即五一大会的特古斯回忆:“有不少代表认为自治是解决民族问题的低级形式,只有效仿苏联的民族自决以加盟共和国的形式才能彻底解决民族问题也有人心想独立,但由于已经有了外蒙的前车之鉴,未敢公开发表这类主张。当时中共西满分局常委张平化代表中共西满分局给出了答案:实行自治,争取自决。”这反映了( )A.民族自决思想在党内占主导地位B.“左”倾错误影响了民族政策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急迫性D.苏联模式对中共民族政策的影响18“振甫先生致力于两岸关系凡一十四年,夙慕屈平词赋,常怀国家统一,私志公义,每与道涵相契。汪辜会谈,两度执手;九二共识,一生然诺。两岸之道,唯和与合,势之所趋,事之必至。期我同胞,终能秉持九二共识与汪辜会谈之谛,续写协商与对话新页。庶几可告慰先生也。”汪道涵唁辜振甫逝世电文中两度提及的“九二共识”指的是( )A和平统一祖国 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C停止炮击金门 D加强两岸合作交流二、非选择题。19(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 蒋介石去世前曾嘱托蒋经国有朝一日把他的灵柩移葬于故乡,所以蒋经国对蒋家祖坟非常在意。为继续推动两岸关系,进一步争取蒋经国,廖承志不计个人恩怨,力排众议,提请中央重新修复蒋家祖墓。在廖承志亲自安排下,当地有关部门很快就把破败不堪的蒋家祖墓修缮一新。摘编自中国人大xx年第15期材料二 三年以来,我党一再倡议贵我两党举行谈判,同捐前嫌,共竟祖国统一大业。祖国和平统一,乃千秋功业,台湾终必回归祖国,早日解决对各方有利。台湾同胞可安居乐业,两岸各族人民可解骨肉分离之痛,在台诸前辈及大陆去台人员亦可各得其所,且有利于亚太地区局势稳定和世界和平。再者,和平统一纯属内政。外人巧言令色,意在图我台湾,此世人所共知者。当断不断,必受其乱。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双方领导,同窗挚友,彼此相知,谈之更易。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试为贵党计,如能依时顺势,负起历史责任,毅然和谈,达成国家统一,则两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共图振兴中华之大业。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发表致蒋经国先生信(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廖承志发表致蒋经国信的背景。(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廖承志为推动海峡两岸统一所做的努力。(7分) 20(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孙中山“五权宪法”的表现形式是五权分立,即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考试权和监察权“五权分立”。“五权宪法”是以“人民有权,政府有能”的权能分开说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从权能分开说的内涵看。是把国家的大权一分为二。一个是“政权”,一个是“治权”。政权即为“权”,是“管理政府”的力量,这个“权”由人民来掌握;“治权”即为能,是政府自身的力量,这个“能”应当是有能的人组成的政府掌握。孙中山认为,只有这样将“权与能”分开,才可以做到“人民有权,政府有能”。又根据革命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治国措施,保证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分阶段、按步骤进行。材料二 民国(国)初颁布了商人通例、公司条例、证券交易所法等法规,涉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政府管理等领域。在全国工商会议上,工商界代表对公司注册章程、商标法、商会法等提出了许多建议和要求,工(农)商部在制订相关法规,时均有所采纳,并在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多地注意了本国状况。摘编自民国初期的经济法制建设材料三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4年这五年时间里,人民民主政权在全国各地普遍建立并得到巩固。从1949年起国家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工作,到1952年,我国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根本好转,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五权宪法”的思想特点及性质。归纳材料二所反映的民国初期经济立法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制定1954年宪法的有利条件及历史作用。(7分)21(36分)法制建设和进步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漫长而艰难的演进过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 这种以“民主”为核心的“法治”观,表现在十二铜表法的条文中。它限制了贵族的司法专横,“有了成文法典,他们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量刑定罪都有章可循;体现了一定的奴隶制民主,如规定“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摘编自于语和法经与十二铜表法之比较研究材料二 第二条第三款: 总统应经常向国会报告联邦的情况,并向国会提出他认为必要和适当的措施,供其考虑:在特殊情况下,他得召集两院或其中一院开会,并得于两院对于体会时间意见不一致时,命令两院体会到他认为适当的时期为止:他应接见大使和公使;他应注意使法律切实执行,并任命所有合众国的军官。 美国1787年宪法材料三 “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行使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材料四 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制定的。1988年宪法修正案增加了“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的内容。1993年宪法修正案肯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地位。1999年宪法修正案规定:“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摘编自宪法在社会变革中逐渐完善(1)材料一中的“他们”属于哪一社会阶层?据材料一,指出十二铜表法颁行的意义。(6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的政治体制和宪法坚持的原则各是什么?并分析美国是怎样实现把总统“关在笼子里的梦想”的?(10分)(3)材料三中的“民治”在中国的近现代社会都努力去落实,请写出中国近代至建国初期关于“民治”的三部主要法律名称及每部法律的特点或原则?(12分)(4)材料四所述内容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综合材料四,从依法治国的角度,谈谈你对中国修宪的认识。(8分)22(26分)马克思指出:“法律应以社会为基础”,“一旦不再适应社会关系,它就会变成一叠不值钱的废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到了共和晚期,罗马法律的发展可说是和其他文化形态那样在务实基础上又见进一步的坚定、开阔的演进。由于它更大的实用性与进步性,实际上就在许多方面取代了公民法,成为罗马法律的主干。到公元前1世纪,罗马法律和法学的实践已大大超越古典城邦的范围,开始具有古代世界范围的普施与通用的性质,不仅体现了罗马文化在这个时代特有的坚定开阔的气质,而且接近于希腊斯多噶派哲学家倡导的自然法的理想。朱龙华罗马文化材料二 年份事件1815议会通过一项谷物法,规定在小麦价格未到每夸特(夸特是英国的重量单位,约合12.7千克)80先令时,不准进口外国粮食。1838-1839曼彻斯特的工业家接过反谷物法大旗,使得反谷物法运动蓬勃发展。1841罗伯特皮尔担任首相,开始领导保守党向自由贸易方向转化。1845爱尔兰发生大饥荒,成百万人被饿死,解决饥荒的唯一办法是放开粮价。1846议会废除谷物法。摘编自钱乘旦等英国通史材料三 1982年宪法的颁布,伴随它的是对“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错误路线的彻底抛弃和“人治”治国弊端的痛苦反思。与1954年宪法一样,1982年宪法的制定过程也充分体现了社会 主义民主,有着广泛的群众参与。1954年宪法只在最初的三年之中具有实效1982年宪法作为现行宪法一直发挥实效,并随着社会发展的步伐和人们宪政意识的增强而不断修改完善,经过1988年、1993年、1999年及2004年的四次修宪,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目标,法治的治国方略、并将人权保障载入宪法,更加符合宪政的发展规律。宦吉娥1954年宪法与1982年宪法实效差异的文本视角解读(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万民法“在许多方面取代公民法”的原因,并概括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罗马法发展演变的总体趋势。(9分)(2)指出材料二中旧法令的废除所体现的经济思想。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废除谷物法的原因。(7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和实践结果角度分析1982年宪法与1954年宪法的不同之处。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决定法律生命力的关键因素。(10分)23(15分)材料 1949年9月21日30日,由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地区人民解放军、各少数民族、国外华侨及其他爱国分子的662名代表所组成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这三个为新中国奠基的历史性文件。会议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当选为副主席;通过了关于国旗、国歌、国都、纪年等项决议;还选举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的委员。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至此,作为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以圆满完成其历史使命而载入史册。(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背景,并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特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作用。(7分)24(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59年3月,我国西藏地区上层反动势力发动武装叛乱。为了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中央人民政府顺应历史潮流和人民愿望,决定“彻底平息叛乱,充分发动群众,实行民主改革”。经过两年多的斗争,取得了平息武装叛乱的全面胜利,为西藏民主改革铺平了道路。材料二 当时的民主改革把自下而上的充分发动群众同自上而下的协商相结合,这一措施得到了西藏地区各阶层人民,首先是贫困农奴和奴隶的欢迎,也受到很多的上层人士的理解和合作,保证了西藏民族改革的顺利进行。第二步是进行土地改革,对参加叛乱的农场主的全部财产、土地、牲畜和其他生产资料采取没收政策,对未参加叛乱的农场主的全部财产、土地、牲畜和其他生产资料采取赎买政策,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政府把这些公有财产、土地、牲畜和其他生产资料全部分给了农奴和奴隶。(1)根据材料一,分析西藏民主改革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西藏民主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历史作用. (9分)25(15分) 材料一 梁漱溟提出“乡治”的主张,到1931年完成了他的“乡村建设理论”。他强调中国是一个“伦理本位”,“职业分立”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没有两面对立的阶级”,“只有一行一行不同的职业”,人与人是“义务关系”,“情谊关系”。因为“中国社会是没有阶级的”,所以“中国没有革命的对象,只有建设的对象”。他说“中国革命只有外来的原因没有内在的原因”。中国的问题是“文化失调问题”。他的结论是“中国根本问题不是对谁革命,而是改造文化”。为此他提出解决中国问题的唯一出路是搞所谓“乡村建设”,即依靠“乡村自治”组织来建设“乡村文明”。摘编自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上材料二 第一条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第二条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第四条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给予指导、支持和帮助,但是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第八条村民委员会根据村民居住状况、人口多少,按照便于群众自治的原则设立。村民委员会的设立、撤销、范围调整,由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提出,经村民会议讨论同意后,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第十二条年满十八周岁的村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村民名单,应当在选举目的二十日以前公布。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1998年11月4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的特点及其根本目的。(7分)(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历史背景和影响两个方面比较“乡村建设运动”与新时期村民自治制度之间的不同。(8分)26(15分)材料一 第一条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条 苏联的政治基础,是由于推翻地主和资本家的政权并争得无产阶级专政,而成长和巩固起来的劳动者代表苏维埃。第三条 苏联的一切权力属于城乡劳动者,由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实现之。第四条 苏联的经济基础,是由于消灭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废除生产工具与生产资料私有制和消灭人对人的剥削,而确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和生产工具与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 第五条 苏联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有两种形式:国家所有制(全民的财产);合作社集体农庄所有制(各个集体农庄的和各个合作社的财产)。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宪法(根本法)1936年材料二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第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现在主要有下列各种:国家所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合作社所有制,即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个体劳动者所有制;资本家所有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苏两国宪法内容中的相同点。(4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当时中苏两国宪法内容中的不同并简析其原因。(11分)答案与解析1A【解析】从材料中的两幅图片来看,版面发生的最明显的变化是图片中人群行走的方向发生了变化,从向右走变成了向左走,结合1966年文革爆发,左倾错误的发展,故选A。BD项明显错误,材料无法体现;C项错误,强调妇女的地位没有必要把人群行走的方向调整。2D【解析】从材料“对台湾任何政党,只要不主张台独我们都愿意同他们交往、对话、合作。”可以看出大陆的态度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即可实现两岸的交往、对话和合作,故选D。A项明显错误,且材料也未体现;BC项材料并未交代。3C【解析】从表格中的“农民协会和罢工工人代表大会”、“苏维埃代表会议”、“参议会”、“各界(各级)人民代表会议”、“人民代表大会”等词可以看出C符合题意;AB与史实不符合,D与题意不符合,故排除ABD。 4B【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基础知识的再现再认能力。新中国成立后,不断加强民主政治建设,“自上而下的政治领导和自下而上的公民参与”,政治协商会议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制度,故选B。5B【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新中国妇女创刊”“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女职工五期保健制度”可知,三项符合题意;迫令放足,女子获得受教育权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所以答案选B。6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现代民主政治建设。分析选项,A项表述本身不正确;C项中要注意文革时修订宪法并未违背社会主义原则;D项材料未体现;B符合题意,1954年宪法的一些原则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7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民主政治相关知识的把握。根据材料“定都北平,改称北平为北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符合题意。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时都城仍在重庆,A错误。C中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时,都城已为北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也不可能出现定都北平的情况,D 错误。 综上,本题选B。8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从“某协会组织”可知A正确。B是全国人大发表,C项是连战演讲,D项是邓小平提出,故都排除。9D【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从“李金凤写字:毛主席是我们的大救星!”中可以看出,当时存在个人崇拜,很明显这是在文革时期,故A项“将革命进行到底”是在解放战争时期;B项是在改革开放后;C项是在1956年提出,故正确答案选D。10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中央人民政府系统,非共产党员人士约1/3以上”、“非共产党员人士占到1/2或1/2以上”等,本题实际上考查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相关内容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具有片面性,基本政治制度还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项,题干材料无从体现“政协运作”。进一步可知,C项表述准确,符合题意。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11B【解析】从表格很容易发现有很多外国的法律,既有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又有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律,还有中国自己过去的法律,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草案起草工作的特点只能是既具有世界眼光又具有历史视野,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B,而非其他的三个选项。12D【解析】根据题干中时间“1950年“,可知是在新中国成立后,A是条件之一;根据题干信息“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可知C是条件之一; 根据题干信息“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可知B是条件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向社会主义方向过渡,与“西方民主思想”不符,因此选D。13D【解析】章伯钧被打成“右派分子”,1958年、1967年元旦报头被替换成毛泽东的墨迹等时间及现象所反映的现象都是“左”倾错误盛行时期,所以光明日报报头的替换在本质上体现了“左”倾错误对报刊的影响。14B【解析】本题目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由材料“从我们接管城市的第一天起,我们的眼睛就要向着这座城市的生产事业的恢复和发展”;(在一切老解放区,党的中心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可见讲话发生在解放战争期间,故选B。15A【解析】通过表格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人员组成,三位国家副主席是民主党派,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团结建国的精神和政权特色,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党派参加的民主联合政府。故选A。16B【解析】该题以我国新时期的“立法特点的变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依据该题的要求“关于 90 年代以来立法特点变化的正确解释”,和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的立法特点,通过了以调整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为主的法律法规”,可知为改革开放初期的立法特点,此与该题所设时限不符,由此排除含有的 A、C、D 三 项;B 项正确。故该题答案为 B。17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知识的把握。根据题干材料可知A不正确,材料中只提到了实行自治,而非实行自决。从材料可见当时抵制了左倾思想,因此B错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抗战胜利后、新中国成立前,所以不存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问题。材料中中共借鉴了苏联模式,反映了苏联模式对中共民族政策的影响,所以D符合题意。综上,本题选D。18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能力,比较容易。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九二共识是指1992年海协会与海基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达成共识,进一步加强了海峡两岸关系。所以答案本题选择B选项。19(1)中美建交;国际形势趋向缓和;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中国政府主张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海峡两岸关系趋向缓和;海峡两岸的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要求。(8分,答对四点即可) (2)修缮蒋家祖墓,体现了他不计个人恩怨,以国家民族利益和祖国统一为重(2分);主张和平统一,推动了“一国两制”思想的最终形成(2分);发表致蒋经国信,尝试再次开启国共合作的大门,有利于打破海峡两岸同胞的阻隔状态,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推动了祖国统一大业(3分)。【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三年以来,我党一再倡议贵我两党举行谈判“台湾同胞可安居乐业,两岸各族人民可解骨肉分离之痛,在台诸前辈及大陆去台人员亦可各得其所,且有利于亚太地区局势稳定和世界和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廖承志发表致蒋经国信的背景。(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在廖承志亲自安排下,当地有关部门很快就把破败不堪的蒋家祖墓修缮一新”“同捐前嫌,共竟祖国统一大业”“和平统一纯属内政”“廖承志发表致蒋经国先生信”中可以知道廖承志为推动海峡两岸统一所做的努力。20(1)思想特点:国家大权分为五种形式;权能分开;分阶段完成。(3分)性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2分) 立法的特点:经济立法涉及领域较为广泛;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将西方有关法规与本国实际相结合。(3分)(2)客观环境: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权建设,为人民行使制宪权提供坚实的政治和法律基础;我国经济恢复,国营经济迅速发展并处于国民经济的领导地位;制定共同纲领为制宪积累了经验。(4分)历史作用:保障了社会主义建设。(3分)【解析】第(1)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回答时注意结合所学及材料一“五权分立,权能分开分阶段、按步骤进行”归纳总结“思想特点”。依据所学可知其性质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宪法。结合材料二“涉及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和政府管理等领域。在全国工商会议上,工商界代表对公司注册章程、商标法、商会法等提出了许多建议和要求,均有所采纳,并在参考西方有关法规的基础上,较多地注意了本国状况”分析其“立法特点”。21(1)阶层:平民。(2分)意义:它限制了贵族的司法专横,量刑定罪有章可循;体现了一定的奴隶制民主(体现了以“民主”为核心的法治观)。(4分)(2)政治体制:总统制或联邦制。(2分)原则:制约和平衡(2分)实现:实行三权分立;总统只掌握行政权;受到国会和最高法院的制约;总统由选举产生;有任期限制(回答其中三点得6分)(3)法律名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6分)特点或原则(共6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权分立、法治精神、主权在民(写出一点即可)共同纲领:议行合一、多党合作、外交自主(写出一点即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的原则(4)特征: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推进);思想解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完善。(回答其中两点得4分)认识: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实行法治的前提。(2分。若答“法治的核心是依宪治国”亦可)宪法应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变迁做出相应的调整和修订,以适应法治的需要。(2分。若答“宪法应在社会变革中逐渐完善” 亦可)【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他们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量刑定罪都有章可循;体现了一定的奴隶制民主,”可以得出:“他们”属于平民阶层,具体意义:根据材料中“它限制了贵族的司法专横,”可知:它限制了贵族的司法专横,量刑定罪有章可循;根据材料中“量刑定罪都有章可循;体现了一定的奴隶制民主,”体现了一定的奴隶制民主。(2)根据材料二“总统应经常向国会报告联邦的情况,”可知政治体制:总统制或联邦制。体现的政治原则根据“在特殊情况下,他得召集两院或其中一院开会,并得于两院对于体会时间意见不一致时,命令两院体会到他认为适当的时期为止“,可知是三权分立原则,制约和平衡。把总统“关在笼子里的梦想”的实现:实行三权分立;总统只掌握行政权;受到国会和最高法院的制约;总统由选举产生;有任期限制等等考虑。(3)关键是审清题干中的时间段:中国近代至建国初期。根据所学可知法律名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关于特点或原则,要根据所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权在民、三权分立、法治精神;共同纲领:首先是多党合作、外交独立自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的原则。(4)关于时代特征,就是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考虑,考虑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政治上:改革开放;思想解放不断深入;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完善。认识就是作用和意义:包括宪法的地位: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实行法治的前提。根据材料三可知:宪法应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变迁做出相应的调整和修订,以适应法治的需要。22(1)原因:范围更广,适用于罗马境内各族人民;借鉴了外邦人的法规,突破公民法的局限,变得简洁灵活且实用有效,注重调解贸易及财产等经济和民事纠纷;接近于自然法的理想。(6分)总体趋势:从习惯法到成文法;从具体的法律条文到自然法产生;从繁琐到简洁务实;从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到侧重于个人财产关系的私法。(任意三点,3分)(2)自由主义经济思想。(1分)原因:英国工业革命过程中,自由主义原则逐渐确立;谷物法阻碍了英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工厂主和政治家的努力;爱尔兰大饥荒的直接推动。(6分)(3)不同之处:(8分)1954年宪法1982年宪法时代背景不同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当时主要的经济任务是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政治建设的新时期,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结果不同最初的三年具有实效,在后来的历次政治运动中,宪法事实上被废弃。作为现行宪法一直发挥实效,并随着社会发展的步伐和人们宪政意识的增强而不断修改完善,因此,更具有生命力。因素:要与时俱进或须随时代发展不断修改完善。(2分) 【解析】(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由于它更大的实用性与进步性”“到公元前1世纪,罗马法律和法学的实践已大大超越古典城邦的范围,开始具有古代世界范围的普施与通用的性质”“接近于希腊斯多噶派哲学家倡导的自然法的理想”,再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罗马法的演变发展过程: 从习惯法到成文法:公元前5世纪中期,由贵族组成的十人委员会制定的法律,镌刻于十二块铜表上,称为十二铜表法,它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保护了平民利益。 从公民法到万民法。公元前3世纪中期之前,罗马法律的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被成为公民法。它具有明显的狭隘性。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演变成为适应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称为“万民法”。 从零散到形成完整体系,查士丁尼一世在位时,成立专门的委员会编纂罗马法,形成了法律汇编,统称民法大全。它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以及所学知识,英国从通过谷物法到废除谷物法,其经济思想从贸易保护主义到自由主义思想。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曼彻斯特的工业家接过反谷物法大旗,使得反谷物法运动蓬勃发展”得出工业革命的开展以及工厂主的努力,“罗伯特皮尔担任首相,开始领导保守党向自由贸易方向转化”得出政治家的努力,“爱尔兰发生大饥荒,成百万人被饿死,解决饥荒的唯一办法是放开粮价”得出爱尔兰大饥荒的直接推动。(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时代背景分别从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的角度分析不同之处,实践结果角度分别从新中国民主法治建设遭到破坏、新时期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完善的角度分析不同之处。第二小问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要与时俱进或须随时代发展不断修改完善。23(1)背景:国民党的军事力量基本被消灭,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在全国取得胜利;建立及建设新中国都需要一个根本法性质的法律文件;当时环境,不具备召开全国人大的条件。特点: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民主协商政治。(8分)(2)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完成了建立新中国的历史使命;开创了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7分)【解析】(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一方面当时国民党的军事力量基本被消灭,1949年4月南京解放宣告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已经被推翻,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在全国取得胜利,但是当时全国尚未完全解放,不具备召开全国人大的条件;另一方面建立及建设新中国都需要一个根本法性质的法律文件,因此中国共产党团结民主党派、民主人士等召开这次会议。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信息“由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地区人民解放军、各少数民族、国外华侨及其他爱国分子的662名代表所组成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等回答。(2)根据材料信息“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这三个为新中国奠基的历史性文件” “作为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的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以圆满完成其历史使命而载入史册”回答 ,再结合所学知识,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创了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24(1)社会主义制度在全国大部分地区确立;西藏叛乱被平息;西藏人民要求民主改革。(6分)(2)特点:自下而上发动群众同自上而下的协商相结合;没收和赎买相结合;对农奴主区别对待。(6 分)作用:减少了民主改革的阻力,推动了民主改革的迅速开展,使西藏通过民主改革直接步入社会主义阶段。(3分)【解析】(1)根据材料一信息“为了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中央人民政府顺应历史潮流和人民愿望,经过两年多的斗争,取得了平息武装叛乱的全面胜利,为西藏民主改革铺平了道路。”,再结合所学知识,新中国建立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而且在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建立起来。(2)根据材料二信息“当时的民主改革把自下而上的充分发动群众同自上而下的协商相结合”得出自下而上发动群众同自上而下的协商相结合,“对参加叛乱的农场主的全部财产、土地、牲畜和其他生产资料采取没收政策,对未参加叛乱的农场主的全部财产、土地、牲畜和其他生产资料采取赎买政策” 得出没收和赎买相结合,对农奴主区别对待。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西藏民主改革西藏民主改革的背景、特点、作用.25(1)特点:强调乡村农民自治的重要性;突出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对社会的维系作用。(4分)根本目的:通过建设新的农村社会组织,以此对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武装割据”。(3分)(2)历史背景:“乡村建设运动”是在近代中国传统社会组织遭到破坏的环境下对新型农村社会组织重建的探索;新时期村民自治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的重要实践。(4分)影响:“乡村建设运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下,以对抗中国共产党“工农武装割据”为目的,注定是要失败的;新时期村民自治顺应了改革开放和人民群众对民主自治的期待和要求,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4分)【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因为“中国社会是没有阶级的”,所以“中国没有革命的对象,只有建设的对象”。”可以分析出强调乡村农民自治的重要性;由“他强调中国是一个“伦理本位”,“职业分立”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没有两面对立的阶级”,“只有一行一行不同的职业”,人与人是“义务关系”,“情谊关系”。”可以分析出突出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对社会的维系作用。第二问结合所学从对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武装割据”这个角度回答即可。(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问背景结合所学可知“乡村建设运动”是在近代中国传统社会组织遭到破坏的环境下对新型农村社会组织重建的探索;由“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可以看出新时期村民自治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的重要实践。第二问影响结合所学“乡村建设运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下,以对抗中国共产党“工农武装割据”为目的,注定是要失败的;而新时期村民自治可以从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这一角度组织回答。26(1)都是工农联盟;都实行代议制;都强调社会主义性质。(4分)(2)不同:中国:政权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经济形态为四种所有制并存。苏联:政权性质为工农无产阶级专政;经济形态为社会主义单一公有制。(7分)原因:新中国从实际出发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苏联制宪时已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建立,而中国当时仍处于过渡改造阶段。(4分)【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可以看出相同点都是工农联盟;由“苏联的一切权力属于城乡劳动者,由各级劳动者代表苏维埃实现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可以分析出都实行代议制;由“苏联的经济基础,是由于消灭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废除生产工具与生产资料私有制和消灭人对人的剥削,而确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和生产工具与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可分析出都强调社会主义性质。(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苏联的政治基础,是由于推翻地主和资本家的政权并争得无产阶级专政,而成长和巩固起来的劳动者代表苏维埃”和“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可以看出苏联的政权性质为工农无产阶级专政;而中国的政权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由“苏联的经济基础,是由于消灭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废除生产工具与生产资料私有制和消灭人对人的剥削,而确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和生产工具与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现在主要有下列各种:国家所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合作社所有制,即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个体劳动者所有制;资本家所有制。”可以看出苏联的经济形态为社会主义单一公有制而中国的经济形态为四种所有制并存。第二问结合所学从中国从实际出发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苏联制宪时已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建立,而中国当时仍处于过渡改造阶段两个角度阐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