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五 第41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I).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783776 上传时间:2019-11-2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五 第41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五 第41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五 第41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五 第41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I)1.(xx天津文综,6,4分)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这说明当时的中国人() A.开始开眼看世界 B.坚持“中体西用”C.普遍接受西式教育D.关注西方科技2.(xx天津文综,5,4分)“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遂乃自足。”上述言论应当是()A.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B.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C.洋务派对维新派的批评D.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3.(xx重庆文综,7,4分)清廷兵部左侍郎王茂荫进呈咸丰皇帝一书:“其书版在京,如蒙皇上许有可采,请饬重为刊印,使亲王大臣家置一编,并令宗室八旗以是教,以是学,以知夷难御而非竟无法可御。”此书很快进入清朝最高决策层的视野,所提出的主张在洋务运动中付诸实践。该书最有可能是()A.四洲志 B.海国图志C.天演论 D.资政新篇4.(xx北京文综,15,4分)秦汉以来儒家思想不断发展。下列属于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阐释儒家思想的著作是()春秋繁露四书章句集注儒林外史孔子改制考A.B.C.D.5.(xx安徽文综,13,4分)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6.(xx上海单科,25,2分)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有机会争一日之短长。背后拖着长辫,心里眷恋帝制的老先生与思想激进的新人物并坐讨论,同席笑谑。这一场景最可能发生于()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变法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 7.(xx北京文综,16,4分)下面的史料中,数字符号表示部分句读的位置。其中句读错误的是()西人立国具有本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然其驯致富强具有体用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大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A.B.C.D.8.(xx天津文综,3,4分)戊戌变法期间,湖南湘报发表了醒世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地球本是浑圆物,谁是中央谁四旁。”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要思想是()A.提倡维新变法B.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C.宣传科学救国D.劝导国人放弃天朝观念9.(xx山东文综,28,20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文化教育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表1为19021904年译书统计简表。国别译书类别英美日其他总计百分比哲学宗教102232377.0文学艺术83411264.9史地810902012824.0社会科学133833713625.5自然科学109732011221.0应用科学3324265610.5杂录52247387.1总计5732321123533百分比10.76.060.223.1100.0据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材料二表2为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简表。表2科目专业备注经学科周易、论语、春秋、理学等各科预科阶段均须开设的课程:经学大义人伦道德中国文学外国语体操政法科政治、法律文学科中外史学、地理、文学等商科银行及保险、关税等格致科算学、化学、物理等农科农学、林学等工科机器、造船、电气等医科医学、药学据1904年奏定大学堂章程(1)据表1,说明这一阶段译书活动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8分)(2)据表2,说明京师大学堂的专业与课程设置如何体现了“中体西用”的办学思想。试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分析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8分)(3)基于以上分析,概括指出文化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4分)10.(xx广东文综,39,16分)(节选)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如宋人文集中有“自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意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科学”,呼吁“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年,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作“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据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1)材料一中的中国古代“科学”一词与何种选官制度相关?程朱理学中“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4分)(2)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12分)B组xx高考提升题组1.(xx北京文综,16,4分)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参议院)、“里勃里先好司”(众议院)、“勃列西领”(总统)等。结合所学判断,该书()A.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B.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C.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度D.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2.(xx江苏单科,7,3分)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 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 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3.(xx福建文综,18,4分)1900年张之洞劝学篇出版英译本。美国媒体称,这标志着“长时期以来习惯于孔夫子的陈词滥调下变得死气沉沉的中国人,终于在时代的现实面前苏醒过来”。评论认为劝学篇()A.顺应时代潮流B.是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C.指出中国未来之路D.主张抛弃孔夫子中国才能觉醒4.(xx海南单科,12,2分)魏源说:“变古愈尽,便民愈甚,虽圣王复作,必不舍条编(明代税制)而复两税(唐代税制)。”与这一思想差异最大的是() A.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B.祖宗之法不足守C.变者天下之公理D.托古改制5.(xx海南单科,16,2分)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曲折的历程。整个过程体现了近代中国()A.学习西方就是对封建制度的不断否定B.学习西方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C.内忧外患交织促进了学习西方的深化D.发展资本主义是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6.(xx大纲全国,19,4分)张之洞在戊戌变法期间撰写的劝学篇,在知识分子中产生了极大影响,行销百万册。这反映出()A.保守势力转而支持改革B.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已过时C.清政府成为变革的主导者D.洋务派与维新派思想有共同之处7.(xx四川文综,15,4分)康熙帝晚年曾说:“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这表明康熙帝()A.对西方文化的力量已有警觉B.认为中国迫切需要学习西方文化C.对西方文化具有深入的了解D.已经感受到西方文化的巨大压力8.(xx上海单科,22,2分)“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唯物主义、实验主义以及最新的布尔什维克主义,均找到支持者。”上述情景出现于()A.戊戌变法时期B.清末新政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9.(xx江苏单科,22,13分)1885年早期维新志士王韬主掌上海格致书院,延请洋务大员,命题考士,士子们应时而对,颇多新见。 从主考人员、考核内容和考核结果来看,王韬课士的整个过程体现出新旧杂糅的时代特征。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上海格致书院课士题表类别试题格致(自然科学)类龚照瑗泰西格致之学与近刻翻译诸书,详略得失,何者为最要论教育类刘坤一中国一乡一邑,皆有书院,大率工文章以求科举。 而泰西艺学,亦各有书院,中西书院不同,其为育才一也。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第中西之载籍极繁,一人之材力有限,果何道而使兼综条贯,各尽所长欤?试互证而详论之治术类周馥中国近日讲求富强之术,富以何者为先论据王尔敏王韬课士及其新思潮之启发相关表格简编材料二此编所命诸题,巨细精粗,无乎不贯。诸生所对,皆能荦荦举其大端,集思广益,萃众长而备一得。咸有裨于国家大计。盖诸生讲求西学,揣摩时局,日就月将,进而益上。较之前时,已大相径庭矣。王韬格致书院课艺请答题:(1)材料一中哪句表述典型地反映了洋务运动的什么指导思想?该表述内容的传统性体现在哪里?(3分)(2)与传统性相对应的是近代性。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王韬课士的近代性”为主题进行论证。(10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10.(xx山东文综,28,20分)在历史发展中,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严复(18541921)一生的经历和思想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表为严复早期经历简表。时间主要活动1867年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1871年在“建威”“扬武”舰实习1877年被选派前往英国学习轮船驾驶1879年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1880年任北洋水师学堂教习1890年任北洋水师学堂总办材料二第由是而观之,则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不为其标,则无以救目前之溃败;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标者何?收大权、练军实至于其本,则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果使民智日开、民力日奋、民德日和,则上虽不治其标,而标将自立。严复原强(1895年)(1)据材料一,说明严复早期经历的时代背景。(6分)(2)据材料二,指出在对“自强”问题的认识上,严复与洋务派相比有何进步之处。(6分)(3)分析严复的“自强”主张在当时没有实现的客观原因。(8分)11.(xx江苏单科,22,13分)史家有时会修正自己对历史的认识,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即为一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二十多年前草写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时候,我所看见康氏的著作不过是现在所看见中的一小半。他的思想,我既不能有全面的认识,也不曾作深入的剖析。因此我的论断不免有舛误的地方。例如我说:“康氏以立宪为保皇之手段,故其所号召者为假民权。托孔子以为变法之口实,故其所号召者为假维新。”多看他的著作,细研他的思想之后,我发现这个论断几乎与真相恰相反背。现在我认为这两句话可以改为“康氏以保皇为立宪之手段,其所号召者为渐进之真民主。谓孔子为改制之圣人,其所企求者实为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我现在的看法可以说是遵行“过则勿惮改”的古训。萧公权问学谏往录材料二萧公权于1940年写作中国政治思想史时,亦不免认为康有为反对革命。直到后来看到大批有关康氏的原始材料,才摆脱(某种)史观的阴影,对康氏有新的认识,所谓“假民权”“假维新”,原来都是真的。汪荣祖康有为论材料三从历史的观点来看,这件事也许有某种意义: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恩格斯自然辩证法请回答:(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的内涵。(4分)(2)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为例,以“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为主题进行论证。(9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12.(xx课标全国,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下图)。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A组xx高考基础题组1.D题干中的“测温、测热、测电”“平弧三角”“化学物质”等属于西方科技范畴,因此D项符合题意。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开始开眼看世界,排除A项;“中体西用”虽为洋务派的主张,但材料没有体现出“中体”,排除B项;C项中“普遍”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2.D从材料信息看,该言论是维新派对洋务派仅学习西方器物,不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批评,故选D项。3.B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由此书所提出的主张在洋务运动中付诸实践可知,该主张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故此书为海国图志,B项正确。四洲志是由林则徐组织编译的,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撰出海国图志,A项错误;天演论是19世纪末严复的译著,资政新篇是洪仁玕于1859年提出的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阶级属性均与洋务派不同,C、D两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项。4.B四书章句集注是朱熹的著作,是理学思想的代表作,而理学是在吸收佛教等其他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佛教属于外来文化,故正确。孔子改制考是康有为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著作,也吸收了外来文化,故正确。都没有吸收外来文化,故可排除。5.A题干材料中“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说明康有为、梁启超主张启发民众的智慧和觉悟,故A项正确。B、C两项都不是材料反映的主题,故可排除。D项表述本身错误,戊戌变法并不是发自民众的运动。6.D新文化运动时期,蔡元培主持之下的北京大学,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使各种社会思潮在学生中间流传,各种思想的代表人物汇集一处,激烈争论,各不相让。故选D。7.B本题考查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同时考查学生解读史料的能力。材料中第一句应为“西人立国具有本末”,故句读错误;第三句应为“然其驯致富强具有体用”,故句读错误;正确句读应为“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材料主要抨击了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阐明了早期维新派的“体用”观,据此中心思想对材料进行断句,可以更准确地作出判断。8.D本题考查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难度中等。解题的关键是分析材料蕴含的主旨。分析题干诗歌内容可知其反映的主旨为中国并非是世界的中央,联系当时所处的历史时期,可知是针对清朝晚期“天朝上国”的顽固思想,由此可知D项正确。A、B两项虽为戊戌变法期间的思想,但与题干诗歌含义不符,排除;“科学救国”应指的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思想,C项也与题意不符,应排除。9.答案(1)特点:地域上,重视翻译日本相关著作;内容上,重视翻译人文社会科学著作。原因:甲午战争失败,促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转向日本寻找救亡的道路;洋务运动破产,让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仅仅引进西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不可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的道路,转而重点关注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若从清末新政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2)表现:经学大义等课程被列为预科基础课程,大学阶段设置经学科,体现了“中体”思想;设置工科、格致等科,学习近代化学、物理、电气等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体现了“西用”思想。影响:经济上,从推动中国经济现代化发展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政治上,从“以经学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不利于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任一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3)文化教育既是一定社会发展的产物,又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潮流。第(1)问总结特点时要仔细观察表中数据排列的规律,从译书类别和国别两个角度归纳,特别要注意数量最大的译书类别和国家名称。其原因也要从译书类别和国别两个角度分别概括。第(2)问要根据课程设置的具体内容,从“中体”和“西用”两个角度分别举例说明。其影响要从经济和政治两个角度分析,经济上可从推动中国经济现代化等角度作答,政治上可选取积极和消极任一角度分析。第(3)问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进行概括。10.答案(1)科举制度;(2分)“究天理”。(2分)(2)变化:技术政治制度思想文化;(2分)原因:甲午战败,认识到制度的落后和“师夷长技”的局限;(3分)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推行政治改良;(2分)辛亥革命后建立民国,但民主政体有名无实;(3分)于是提倡科学精神,寻求思想解放。(2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宋人”“世为士者”,得出相应的选官制度;第二小问要从程朱理学的特点出发进行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要注意词语翻译的时间,找出相对应的学习西方的阶段性特征,据此归纳发生的变化;第二小问要从近代中国的灾难和救亡图存方式的变化上进行分析,注意突出与“变化”相对应的阶段性特征。B组xx高考提升题组1.B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海国图志是晚清地主阶级抵抗派魏源所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主要介绍西方的历史地理,其本质目的是通过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以抵御外来侵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由此分析,A、C、D三项错误。题干信息“参议院”“众议院”“总统”等,反映的是西方政治体制,说明海国图志对西方政治体制有所涉及,故B项正确。2.D题干材料中“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说明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传承了传统文化并加以创新,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未体现出反对旧道德的主张,故A项错误。C项与作者意图完全相反,B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均可排除。3.A劝学篇的本质是“中体西用”,目的是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故排除B、C、D;美国媒体认为,该文让中国人“在时代的现实面前苏醒过来”,即顺应了时代潮流,故选A。4.D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题意。从题干可知,魏源主张社会变革,反对因循守旧。A、B、C三项均与魏源的思想相近。D项托古改制包括了守旧的一面,与魏源的思想相差较大。5.C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先后经历了器物(洋务运动)、制度(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以及思想(新文化运动)三个阶段。其曲折的历程体现出学习西方的不断深化。C项正确。6.D张之洞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他在戊戌变法期间撰写的劝学篇主张向西方学习,在知识分子中影响极大,这表明洋务派的思想与维新派的思想有共同之处,D项正确。张之洞的这一做法不能证明保守势力转而支持改革,也不能反映出清政府成为变革的主导者,A、C两项错误。B项显然与题意不符。7.A本题考查学生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与历史观点的能力。题干中“中国恐受其累”表明康熙帝已有西方文化力量发展可能会对中国造成威胁的忧患意识,所以A项正确;康熙帝采取闭关锁国政策,故B、C两项错误;“恐受”表明了西方文化尚未对中国构成威胁,D项不符合题意。8.D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首先提取关键信息:“一切传统均不再神圣”“布尔什维克主义”。新文化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A、B、C三项均不符合以上两个关键信息。所以正确选项为D项。9.答案答案要点:(1)表述:(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体现:坚持纲常政教。(2)略。解析(1)早期维新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分析材料一中的“试题”信息,能典型地反映洋务运动指导思想的语句为“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传统性主要体现在依然坚持中国传统的纲常政教。(2)该问属于开放性设问。论证时应紧扣材料主旨,即近代性,同时深刻理解近代性的内涵:政治和思想上的民主法制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结合材料一,可以提炼出课士的类别有自然科学类,体现了学习西方自然科学方面的近代化特点。材料二中“诸生讲求西学,揣摩时局”反映了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的近代性。论证过程中应注意运用史实,做到史论结合。10.答案(1)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西学东渐,有识之士开始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兴起,创建海军、兴办新式教育。(2)洋务派主要强调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严复认为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只是治标,提高国民素质才是治本;与洋务派相比,严复的进步之处在于主张标本兼治,重在治本。(3)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朝政府的腐朽统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薄弱;保守势力强大,封建思想根深蒂固。解析本题通过严复的个人经历与思想来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涉及“中体西用”和维新思想等知识点。第(1)问,由表格内容可知,严复早期经历与洋务运动关系密切。结合洋务运动兴起的背景及简表中所示主要活动说明“背景”。第(2)问,由材料二中的“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可知,严复主张标本兼治;由“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可知,严复强调治本的重要性;再结合严复对“标”与“本”的认识回答严复与洋务派(只治“标”)相比的进步之处。第(3)问,从19世纪末中国所面临的政治环境、经济发展水平、思想状况等角度分析客观原因。11.答案(1)内涵:抨击专制皇权;提倡君主立宪制度;宣传近代西方学说;政治制度变革和思想启蒙的双重目的。(2)略。解析本题考查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并通过史学家研究、修正对历史的认识,考查学生相关的史学素养和史学研究方法。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学生能够准确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挖掘历史本质。第(1)问,理解康有为维新思想的内容及作用是解答本问的关键。抓住“制度与思想”的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康有为提倡君主立宪制度,反对、抨击专制皇权,宣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由此掀起的戊戌变法运动起到了制度变革和思想启蒙的双重作用。第(2)问,论证“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主题首先要弄清三者之间的关系,结合材料萧公权研究康有为的例子,充分认识时代对史家研究历史所形成的历史认识的影响,时代条件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历史认识,同时历史认识也体现了时代精神。还应看到时代与史观的关系以及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态度的联系。论证时应充分表达观点、史论结合。12.答案略。解析本题为开放型试题,考查近代思想解放等知识。旨在考查考生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解题时注意提取材料中的观点,作者认为,西方对中国的冲击,导致中国思想观念发生重大变化,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和思想现代化的进程。联系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思想、政治体制等变化分析回答。注意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