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中考政治 必备知识点 第三单元 科学发展 国富民强.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781604 上传时间:2019-11-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中考政治 必备知识点 第三单元 科学发展 国富民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2020年中考政治 必备知识点 第三单元 科学发展 国富民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2020年中考政治 必备知识点 第三单元 科学发展 国富民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中考政治 必备知识点 第三单元 科学发展 国富民强3.1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走科学发展道路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1、科学发展观的含义: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内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核心是 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 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 统筹兼顾 。2、科学发展道路: 是一条投入少、产出多、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发展道路。是唯一正确可行的选择。3、为什么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体现了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观,是解决当前我国日益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工业化加快、经济快速增长矛盾的唯一正确选择。4、怎样坚持科学发展观? 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促使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正确处理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环境保护的关系;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我国社会保障水平,搞好扶贫工程,解决“三农”问题等;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缩小城乡、地区差距;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生态经济,创建“绿色GDP”。5、科教兴国战略就是通过 科技和教育 来振兴国家。6、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关键是落实 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 。科技创新是提高 综合国力 的战略支撑 。处于国家发展全局的 核心位置 。7、为什么要发展科技? 现阶段我国科技事业虽然取得很大的成就,但总体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科技的对外依存度仍然较高,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较弱。现代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8、为什么要发展教育? 近几年来我国教育事业虽然蓬勃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还比较低,高素质人才相对不足,人力资源处于劣势地位;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发展创新能力的基础,是开拓、带动、创新先进生产力的重要动力;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作用。9、为什么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现阶段我国科技事业虽然取得很大的成就,但总体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科技的对外依存度仍然较高,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较弱。现代科学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几年来我国教育事业虽然蓬勃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明显,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还比较低,高素质人才相对不足,人力资源处于劣势地位;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同时也是一个国家发展创新能力的基础,是开拓、带动、创新先进生产力的重要动力;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作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关键是落实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这有利于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变人口大国为人才强国,化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10、为什么要坚持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提高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处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只有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变人口大国为人才强国,化人口压力为人才优势,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11、怎样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国家/有关部门:落实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变人口大国未人才强国,通过教育和科技来振兴国家。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政府加大对教育和科技发展的财力支持,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和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供物质支持;建立完善的科技和教育的激励机制,把经济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个人/青少年学生:尊重知识和人才,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认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热爱科学,尊重科学,按科学规律办事,积极参加科技活动;勇于创新,勇于实践,善于研究,不断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艰苦奋斗,树立远大理想,立志为国家的科教事业贡献力量。3.2: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新理念 计划生育与提高人口素质 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建设1、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是落实 科学发展观 的必然要求。2、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 人与自然 的协调,推动整个社会走上 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的文明和谐发展道路。3、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4、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思想是:经济发展、保护环境和保护生态环境协调一致,让子孙后代能够享受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资源环境。5、可持续发展的地位:我国把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 重要战略地位 。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 基本要求 。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 必然要求 。6、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是: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面临的人口新问题有 老龄化进程加快,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流动迁移人口持续增加。7、我国人口发展的形势不容乐观:人口总量过大还将继续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流动迁移人口持续增加等都对我国的人口政策提出新挑战。8、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育、优生优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是在目前条件下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唯一正确途径。9、目前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任务: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差问题,积极应对老龄化人口、流动人口(不断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体系)、就业人口增加带来的问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良好地人口环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10、如何应对我国的人口问题?一方面要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要坚持和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着力提高人口素质,加快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从依赖大量低廉的劳动力投入转向依赖高素质的人力,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式创造社会财富。)调整劳动就业政策和产业结构,积极解决劳动人口增加或减少的问题;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加强流动迁移人口的管理。11、我国资源和环境形势:资源形势: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人均占有量少;自然资源分布不平衡;开发难度大,资源利用不够科学,造成资源的巨大损失和浪费,利用率不高。环境形势: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不容乐观。12、我国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可持续发展,必然要坚持 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的基本国策。党中央进一步提出了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的方针。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 “五位一体”, 包括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14、发展生态文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什么要发展生态文明?)我国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追求,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目标。生态文明是一种发展理念,也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也要建设更加美丽的中国,而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15、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是什么?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用更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拒绝对大自然进行野蛮与粗暴的掠夺,改善与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中,实现“五位一体”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与建设美丽中国相结合,通过生态文明建设,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16、为什么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面临着严峻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这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必须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处在重要战略地位,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提高人们的人口、环境、节能意识,创造良好地经济发展的环境;有利于缓解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带来的压力,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生态环境协调一致;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体现以人为本,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提高我国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化程度,维护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17、怎样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国家:实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着力提高人口素质,加快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实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必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加强环保法制、环保知识的宣传教育,加强立法与执法力度。倡导和动员全民参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共同努力创建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中学生:不断提高人口意识、资源意识和环境忧患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增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自觉性;自觉遵纪守法,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在具体生活中,要节约资源(水电等)、爱护花草树木、不随地吐痰、不使用一次性筷子、不乱扔废弃旧电池敢于同破坏资源环境的行为作斗争。3.3:和平发展 时代主题3.3.1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1、当今时代主题: 和平与发展 2、当今时代的历史潮流: 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 。3、和平的意义:和平的环境能让人民 安居乐业 ,国家 和睦相处 ,社会 安定祥和 ,经济 蓬勃发展 。4、和平与发展的关系: 和平与发展是 相辅相成 的。世界和平是促进 各国共同发展 的前提条件,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 世界和平 的重要基础。5、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国际恐怖主义、局部战争;贫困、环境恶化、毒品。其中根源是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6、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根本障碍: 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 。7、怎样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发展? 国家: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一切形式的国际恐怖主义;反对战争,主张用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倡导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学生:要珍惜当前和平的国际环境,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关心世界发展,树立全球观念,培养开放、平等、参与的国际意识,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共同发展而努力。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虚心学习其它文化的优点;积极宣传、弘扬我们的的优秀民族文化,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3.3.2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8、经济全球化的表现:世界各国在 生产、贸易、投资 等领域的经济合作日益加强,各国人民之间的经济交往、社会交往和文化教育交往越来越多。9、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 经济全球化是把 双刃剑 。利: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给世界和平和发展带来了利条件,使世界各国的联系更为密切,有助于世界各国经济、科技、文化的交往, 有助于新的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应用,有助于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弊:由于发达国家凭借其掌控的资金、技术、专利和管理等优势处于有利态势,发展中国家主权容易受到冲击和削弱,使得富国与贫国的差距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拉大。它可能加大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3.3.3 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中国11、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12、中国在国际社会发挥的作用: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13、中学生要如何关心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关心世界发展,树立全球观念;培养开放、平等、参与的国际意识;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各国共同发展而努力。3.3.4 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14、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了解)机遇: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打不起来,出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 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突飞猛进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条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为我们实现新的更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赢得了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有利条件;本世界头20年,是国际格局相对稳定的“缓和期”,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黄金期”,是世界科技迅猛发展的“创新期”。挑战: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在经济、科技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我国自身建设存在资源、人口、环境等不少困难。15、国际竞争的表现:原料的争夺、科技的创新、文化的较量、人才的培养和争夺等方面。16、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 综合国力 的较量。归根到底是 人才的竞争 。17、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应该怎么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落实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创新人才和高端人才;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参与到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提升我国对外经济合作的能力和水平。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增强我国各方面的国际竞争力。6、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青少年应该如何应对未来的挑战?树立崇高远大理想,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勇于承担时代赋予的使命,增强社会责任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善于学习和运用先进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敢于质疑、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树立全球观念,培养开放、平等参与的国际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