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III).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776995 上传时间:2019-11-2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II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三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II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三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II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语文下学期入学考试试题(III)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交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几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对在座的人说,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自己就不写诗了。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那一首。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到晚唐大概就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把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尽管不在同一时空,两者的文化身份是一样的。虽然两个时代的作品无法混淆,同样的留别的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罗大佑的追梦人就不一样。但徐志摩的文本的诗无愧于时代,罗大佑的歌词同样无愧于时代。至于说历代的歌唱同样珍贵,为什么唐诗让我们心存景仰,甚至徐志摩的诗总觉得要比现在的歌词好多了?且以唐三彩为例。唐人见到的唐三彩一定和我们见到的不一样,我们见到的要美得多,是时间和距离产生了美。当时的唐三彩和唐诗一样流行、时尚,时时面对的东西美不到哪里去。迎面的歌唱可能不被看重,千百年前的歌唱会滋润和鼓舞同样歌唱着的心。(摘编自陈鹏举诗与歌词)1、下列对于唐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让人们感到真切和亲切的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的情感所难以割舍。B、在唐朝,人们盛行写诗和传唱诗,所以可以肯定,其中有一些诗并不是为了求取功名而创作的。C、现在人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唐朝既被用作一种社交方式,又被作为流行歌曲的歌词,其中尤以后者为多。D、即使是大诗人李白的诗的传唱,到晚唐也就渐渐不再流行了,唐朝诗人之多,于此可见一斑。2、下列关于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的比较,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这是值得欣喜的。B、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一样,写的都是人的现实和梦想,都会使人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C、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和李白的静夜思,在表现对故乡的依恋和怀念方面可谓异曲同工。D、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我和你显得更为出色。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王之涣说,如果最美的歌女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就不写诗了。这说明王之涣的诗当时曾被广泛传唱。B、杜甫的诗,可能表现得文本一些,这应该跟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一定的关系,所以难以流行。C、在唐代,唐三彩和唐诗一样也是流行的、时尚的东西,因而当时的人们是不会把它看得很珍贵的。D、时间和距离能够产生美,可以想见,现在流行歌曲的歌词在若干年后应该也会被人们推崇的。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某叨受太保先公深知,尝援其难,公子又不以仆为不肖,数下交质以所为文业。仆窃见郡中自吴徐二三子凋谢之后,近二十年绝无有清才标映如公子者,尝心口叹颂不能置。今有所欲言,伏惟公子听之。仆闻之贾子曰:诸人以太保既薨,有愿公子出而结交天下贵人,一如太保在日,以为克似太保者。窃谓太保在日,乃天下贵人,皆愿一当以交太保,非太保之交之也。今论者顾欲公子求而交之,以为克似太保,此不惟不似,而固以相远甚矣。往郡中贵达子弟,固有然者,然皆以财力自雄,周旋良苦。今公子善病,体不任衣。太保清节,仆之所谅未有厚资贻公子也。所谓财与力者,公子自审能之乎?破其业以致贫,劳其身以致病,而徒博一交结贵人之名,仆窃为公子不取也。抑人之所谓克似其先者有道,不可以不辨。有以卿相之子,世为卿相而不必不辱其先;有以卿相之子,乃甘为一介之士,而足以光益其袓父者。若公子不深察其道,即如诸人所云,亦不过仿太保在日存其门户,方幅外似之耳,非谓公子遂真似太保为宰相也。公子之家昔为宰相今为秀才何可强同顾舍其力之所能可以得其真似而必出于不可得之数以为聊似其外者。何也?夫克似之道,在于守道,读书。公子才气超轶,何施不可?愿且朝夕自爱调病,病愈之后,以诸人所陈交结之才,多收古今书籍;以交结之力,闭户力学而笃行之。如此一二十年,亦不必之作太保。即不然,太保亦必含笑于九泉,决不以公子甘为一介之士,遂以为不克似之也。某皇恐再拜。 注 宋牧仲,即宋荦16341713 ,清河南商丘人,官至吏部尚书。诗与王士祯齐名,有西陂类稿三十九卷。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体不任衣 任:经受B、仆之所谅未有厚资贻公子也。 谅:相信C、而足以光益其袓父者 益:更加D、闭户力学而笃行之 笃:忠诚5、文中“ ”句子 ,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子之家/昔为宰相今为秀才/何可强/同顾舍其力之所能/可以得/其真似而必出于不可得之数/以为聊似其外者B、公子之家昔为宰相/今为秀才/何可强同顾/舍其力之所能/可以得/其真似而必出于不可得之数/以为聊似其外者C、公子之家昔为宰相/今为秀才/何可强同/顾舍其力之所能/可以得其真似/而必出于不可得之数/以为聊似其外者D、公子之家/昔为宰相今为秀才/何可强同/顾舍其力之/所能可以得其真似/而必出于不可得之数/以为聊似其外者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荦似其先人,守道读书。作者自认为郡中自从吴、徐二、三君去世以后,近二十年来,再也没有象宋荦这样有才气的人了。作者曾在心中和口头不止一次地赞颂过。B、许多人认为太保公去世了,希望公子能出面结交天下的贵人,就象太保在世时一样,做一个能象太保的人,作者对此也表示首肯。C、别人认为宋荦应该象先辈一样,仿照太保公活着时的排场,才算有出息,作者认为这样做只不过是求得表面上相似罢了。D、本文“悉事入情,文笔之妙不必言。”在叙述中,作者以情驭文,叙眷念之情,情笃意深。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徒博一交结贵人之名,仆窃为公子不取也。译文: (2)夫克似之道,在于守道,读书。公子才气超轶,何施不可?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11分)瑞鹧鸪辛弃疾期思溪上日千回,樟木桥边酒数杯。人影不随流水去,醉颜重带少年来。疏蝉响涩林逾静,冷蝶飞轻菊半开。不是长卿终慢世,只缘多病又非才。【注】期思:地名,在今江西省上饶市。罢官后的辛弃疾长期闲居并终老于此。长卿慢世:汉代辞赋大家司马相如字长卿。慢世:傲世,以傲慢的态度对待世事。8、这首词描写了作者罢官后怎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5分)9、下阕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绪?是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1)登高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 。”(2)韩愈师说中表述师生关系的句子“ , ”与荀子在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观点是一致的。(3)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以杜鹃(子规)表达悲切之意的诗句是:“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巴金的“巴金”和别人眼里的“巴金” 刘建平现在传媒热点中的巴金,多半不是巴金的巴金,是别人的巴金,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已经是在为别人活着。1998年,巴金对前来采访的赵兰英说:“我一生没写什么东西,不过就写了随想录这一郜作品。”赵后来对此的评述是:“我感觉得出,这不是虚伪,而是清醒。这就是作家巴金。”对于巴金1999年的这句言说,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学勤的理解是他晚年的亮点所在。这是巴金的巴金。被人们一演再演的家春秋他并不放在眼里。而这本随想录他看得那么重,因为这是中国左翼知识分子反思的一个起点啊,此前的作品则几乎是一条左翼文学延续线。而现在传媒热点中的巴金,多半不是巴金的巴金,是别人的巴金,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已经是在为别人活着。”人格的发展巴金传的作者、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思和曾对巴金作过访谈。据他回忆,巴金第一句话就说:“到现在我还不认为自己是个作家,我写作是业余的。”陈思和当时就问他:“那么你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巴金说:“最重要的还是应该对社会进步做点实际工作。”如果联系巴金一生的追求,可以看出巴金始终是一个持有坚定理想和信仰的人。他的理想是建设一个合理的公正的社会秩序,他觉得应该按照自己的理想去从事社会的安际工作,推动社会进步。但是到后来(1930年代)、巴金发现现实离自己的理想很远很远,只得将自己的悲愤、绝望、痛苦,通过文学表达出来。所以他的写作从某种程度上说不是一种文学创作,而是一种政治情绪的宣泄,只是用审美的方式来完成。所以,后来当作为文学家的巴金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的时候,他内心的痛苦却从来没有减少过。对此陈思和曾经在这部传记中写过一段话,大致的意思是:巴金的魅力不是来自于他的人格的完满,而是他的人格的分裂。他自己想从事的社会革命的事业,离他一步步地远去,而他不想做的文学的事业,却使他功成名就。文学地位越高,他就越痛苦;越痛苦,他的文学创作就越有个性。这样的一个循环,构成了巴金独特的写作道路。陈思和说:“记得在那次采访中,我故意问他,如果你从事实际革命,恐怕你也做不到现在这个成就。还不如从事文学创作,能够对那么多人都产生过影响。”巴金笑了,说:“我还是觉得我应该去从事点实际的工作。”陈思和对巴金这句话的理解就是,巴金从来没有觉得自己写的小说是对社会进步有实际效益的,他写作主要是发泄他达不到理想的悲愤,所以他觉得这是空洞的东西。而随想录则不同,对巴金来说,这是一部对实际生活产生了效应的书,是一部直接推动了社会理性、社会进步、促使人们反思历史的书。随想录不但使晚年的巴金迎来了人生中又一次创作高峰,他由此而表现出来的高尚的人格也得到读者的理解和尊重。对此,学术界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其在中国文学史上县有里程碑意义,即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结束了夸饰时代,进入了说真话的时代;标志着文学真正进入了关心人、尊重人的时代。但近年来,学术界对随想录的思想价值和成就开始出现一些不同观点。比如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李欧梵先生认为,随想录更多的是从日常生活的角度,作一些感性的思考,并没有达到一个知识分子应该具有的深度,从一个大时代的背景来思考“文化大革命”。李欧梵说,人们为随想录这部作品所震动,多数是因为他在写作中所体现出的人道主义情怀。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徐友渔认为,说真话是最基本的品德,但在中国往往是最难的事,所以比起那些靠说假话求官获利的人,尤其是相比于那些漠视苦难和不公正、粉饰现实的作家,巴金非常令人尊敬。“即使如此,巴金仍然值得尊敬,”李欧梵说,“这样一个纯真的人,一直做一个好人的人,他从来没有觉得自己了不起,”【相关链接】巴金自1978年底到1986年8月,历时八年,写完了随想录。这部四十二万字的巨著,对于年届八旬的巴金来说,不仅意味着工作的艰辛,它更是一次老人对自已心灵的无情拷问,是一次痛定思痛的自我忏悔。这是巴金高度的精神自觉和时代自觉的体现。随想录堪称一本伟大的书。这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经验来倾心创作的。没有对美好理想追求,没有高度严肃的历史态度,老年巴金就不会动笔。我想随想录是一个以文学形式出现的知识分子的社会文化批判书它与新时期国家意识形态存在某种方向上的一致性。(胡景敏巴金随想录与国家意识形态)(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A、本文围绕巴金晚年写的随想录,借赵兰英、朱学勤、陈思和等人对巴金的评价,展示了著名作家巴金一生的创作成就和人生经历。B、对家春秋等有巨大影响的文学怍品,巴金并不放在眼里,而对随想录却看得那么重,这表现了巴金的理想信念。C、说巴金的写作“不足一种文学创作,而是一种政治情绪的宣泄”,是因为在巴金先生看来,文学剖作并不是他想做的实际工作。D、本文大量引用对巴金的采访、研究者的话,目的是丰富文章的内容,使作者所表达的观点建立在有理有据、无可辩驳的理论高度之上。E、本文涉及到的“巴金”内涵不同:传媒热点中的“巴金”指的是作为文学家的巴金;作者眼里的“巴金”指的是写随想录的巴金。(2)对文题“巴金的巴金和别人眼里的巴金”应如何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3)文章倒数二、三段,引用徐友渔和李欧梵的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4)巴金为什么说“我一生没写什么东西,不过就写了随想录这一部作品”?请结合材料,就巴金的人生理想及文学创作等方面谈谈你的看法。(8分)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1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青年人难免产生一时的疑惑、彷徨、失落,但只要把握好思想的总方向,善于分析,正确抉择,就能在正误、真假、善恶、美丑面前 。网络本身的虚拟性会导致其反映的某些情况存在夸大成分,因此,要想做到 ,必须亲自走到基层一线,看看、问问、坐坐、聊聊,这样才能看到网上所看不到的东西。南开大学通过学校官方网站公布了该校xx年本科招生录取结果,罕见地晒出了全部的录取名单,不同地区招生名额差异、考生成绩排序等信息在这份大名单上 。A、一目了然 明察秋毫 洞若观火B、明察秋毫 洞若观火 一目了然C、洞若观火 明察秋毫 一目了然D、洞若观火 一目了然 明察秋毫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A、据初步分析,已造成254人遇难、35人受伤的山西襄汾尾矿库溃坝事故的直接原因是由非法矿主违法生产、尾矿库超储引起的。B、美国总统布什在10月3日晚签署了总额达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援方案,但由于投资者依然担心美国金融危机的威胁,国际金融市场仍将持续动荡。C、近年,中国政府在世界各地兴办孔子学院,不仅让世界更全面地认识了中国,而且还激发了各国友人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典籍的热情。D、去年入冬以来,少数目无法纪的人任意偷窃、哄抢电缆厂大量物资,损失在百万元以上,目前警方已立案侦查。1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填入画线处 ,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文学的真不等于生活的真。 作家只有认清这两种逻辑,处理好生活的真和文学的真之间的关系,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它是作家创造出来的作用于人的知觉和情感的人类经验。因为二者各自遵循着自己的逻辑。反之,在客观世界说得通的东西,在文学世界中未必合乎逻辑。文学从本身的意义来说,并不是对一件真实事件或一个人物的真实叙述,因此,在文学世界中说得通的东西,在客观世界未必说得通。所以,文学世界中发生的事件只是文学事件而不是生活中的真实事件。这样,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世界和文学作品所创造的艺术世界是大不相同的,A、 B、 C、 D、15、下面是关于“核电”的评论文章中的一段文字。请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核电有零排放的环保优势, (1) 。在选择支持核电之前,一位环保人士如此纠结。其实,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 (2) ?汽车与车祸、飞机与空难、摩天大楼与熊熊大火科技发展提供了便捷,也带来了风险;发展中不同诉求的交织、冲突, (3) 。如何在面临两难时做出权衡,在面对风险时保持理性,在全力提高安全性、可靠性的前提下大力利用新技术,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课题,也正是在与这种“宿命”抗争的过程中,不因噎废食,不一劳永逸,人类才不断创造着新文明,实现着更加全面自由的发展。16、下面是北京申办2022年世界冬奥会的标识,请结合构图要素,解读设计的精妙之处。要求语言简明,语句通顺。(6分)五、写作(60分)1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我们常常看见这样的画面:地铁上、饭馆里、电梯上、马路边,生活的每一个缝隙都被手机填满。朋友聚餐、家人团聚,“低头族”依旧忙着看微博、聊微信、玩游戏,就算搭话也是敷衍了事。“低头族”的队伍正在壮大,从年轻人到中老年人,甚至小孩子也在加入。“低头族”源自英文单词phubbing,是一个完全被杜撰出来的单词,由phone(手机)与snub(冷落)组合而成,大意是因玩手机而冷落了周围的人的行为。xx年这个词被收进了澳大利亚全国大辞典。很显然,信息时代的无礼与冷漠正在全球蔓延。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新津中学高三入学考试语文试题【答案】1、 D从文章第一段中有关唐诗的文字可知,数量巨大的唐诗作品,反映出唐诗作为传统文化的意义和分量;此外文章也直接指出,唐诗作品中的相当部分并不是为功名而创作的,而是适应于当时的社交需要。正是这一点,使得唐诗即使历经磨难,仍然会在最后重回人们的文化视野。D项中,“即使是大诗人李白的诗的传唱,到晚唐也就渐渐不再流行了”与原文的意思相同,“唐朝诗人之多”是原文“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的另一种说法,但是,诗的传唱是否流行与写诗之人是否多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而D项的表述“于此可见一斑”则是将两种并无必然联系的事实理解成因果关系,可见,D项不符合原文意思。A项中“难以割舍”是对唐诗经历分别后“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的原因的正确概括,因此A项的表述是符合原文意思的。B项中“人们盛行写诗和传唱诗”实际上就是对原文“社交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的具体解释;“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则与“有一些诗并不是为了求取功名而创作的”意思相当,因此B项的表述也符合原文意思。C项中“其中尤以后者为多”与原文“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意思相同,该项中其他部分的表述则都与原文意思一致,可见C项的表述也是符合原文意思的。2、 C完成这道试题,首先需要明确信息筛选的区间,在理解其中一些重要语句的基础上对相关信息进行整合。文字信息集中在文章的第二段,这一段文字紧承上文对“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的唐诗的回顾,指出三十年来中国流行歌词长盛不衰同样值得欣喜,突出流行歌词与唐诗在形成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实际效果等方面的相似。A项中的“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是对原文信息的误解,原文是说唐诗“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这与“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同样令人欣喜。因此A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B项中“写的都是人的现实和梦想,都会使人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是对原文中的“悲欢冷暖,酸甜苦辣”使人“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的误解,将原文中的因与果倒置,因此也不符合原文的意思。D项中文字涉及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比较,原文说“不见逊色”,选项中则是“更为出色”,选项中的表述比较明显地夸大了对我和你作评价的高度,因此也不符合原文的意思。C项中文字涉及乡恋和静夜思的比较,原文说“是一样的精致平实”,选项中则说是“可谓异曲同工”,意思是一样的,可见,C项的表述符合原文的意思。因此,本题的正确选项是C。)3、 B根据原文内容,唐诗是当时社交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知名度高的作品必然成为传唱的重要对象,王之涣自信最美的歌女会唱他的诗,必然是以他的诗被广泛传唱为前提的,因此A项的分析和理解是正确的。与C项对应的原文内容为“,当时的唐三彩和唐诗一样流行、时尚,时时面对的东西美不到哪里去”,也就是说唐三彩在它流行的时代还没有被看作美的对象,自然也就难以被视为“很珍贵”,可见C项的理解也是正确的。D项文字的推断,原文中的依据是文章最后几句话“时间和距离产生了美”,“时时面对的东西美不到哪里去”,“迎面的歌唱可能不被看重,千百年前的歌唱会滋润和鼓舞同样歌唱着的心”,综合这几句话的意思可以得出“现在的歌唱会滋润和鼓舞将来同样歌唱着的心”,D项中“现在流行歌曲的歌词在若干年后应该也会被人们推崇”的意思恰与此相同,因此D项也是正确的。B项,关涉到好几方面的事实,“杜甫的诗,可能表现得文本一些”也是原文提供的事实,“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也是原文提供的事实,“文本一些”和“歌词性质”这是并列属性的评价,相互间不存在因果关系,B项中“杜甫的诗,可能表现得文本一些,这应该跟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一定的关系”,将并无必然联系的两方面事实理解为因果关系,明显违背了原文内容,因此B项的表述是不正确的。4、D、笃,坚定5、C 6、B【解析】A项结合人物形象进行赏析。B项紧扣文章内容,对文章的观点设置了“陷阱”。本文是顺治九年侯方域写给宋荦的一封信,劝告宋荦守道,读书,不要结交天下杈贵。C项紧扣文章第三段的内容,结合内容进行赏析。 D项则从候方域文章的写作风格入手,结合本文进行鉴赏。7、(1)而只是为了博得一个交结贵人的名声,我私下认为公子这样做是不可取的。(2)能够达成真正相似,在于守道和读书。公子才气超群,干什么不可?【评分标准】第一句翻译要点是“徒”、“仆”、“”窃,词语各1分,句意通顺为2分。第二句翻译要点是“克”、“轶”,词语各1分“何施不可”句式,1分,句意通顺为2分。译文我蒙受令尊太保公的深知,在危难中曾受到他的救援,您也不因为我学识浅薄,几次将作品拿来和我商榷。我自认为郡中自从吴、徐二、三君去世以后,近二十年来,再也没有象公子这样才华出众的人了,曾在心中和口头不止一次地赞颂过。现在我有些话要谈谈,恳切希望公子能听进去。我听贾开宗说,许多人认为太保公去世了,希望公子能出面结交天下的贵人,就象太保在世时一样,做一个能象太保的人。我认为太保公在世时是天下的贵人,大家都愿意主动地去接近他,并不是太保公自己去结交他们的。现在提建议的人,却是想要公子主动去寻求和结交他们,认为这样就能象太保了。其实这样不只是不象,而实在是距离更远了。以前郡中的贵达子弟当然是有这样做的,但他们都有着雄厚的财力, (这样的)周旋交往也是煞费苦心的。现在公子常有病,衰弱到体不胜衣的程度。太保公一生清廉,我相信他不会有多少资财留给公子。所说的财与力这两方面,公子自己估量一下能有吗? 破了家业遭致贫困,劳累身体招来病痛,而只是为了博得一个交结贵人的名声,我认为这样做是不可取的。至于别人所讲的能象先辈一样才算有出息,不应该不加以分析。有的人是卿相的后代,也接续做卿相,但也不一定不辱没他的先人;有的人同样是卿相的后代,却甘心情愿做一个普通的读书人,也一样可以为祖辈父辈增光。如果公子不深入考虑这方面的道理,就象众人所说的那样去做,也不过仿照太保公活着时的排场,求得表面上相似罢了,不能说是公子巳经真象太保一样是宰相了。公子家过去是宰相,现在是秀才,怎么能强求相同呢?你想不顾自己的力所不及,去求得真相似,结果是一定不能相似,只是表面相似罢了。这是为什么呢?能够达成真正相似,在于守道和读书。公子才气超群,干什么不可?希望你暂且早晚爱惜调养身体,病好之后,用众人所说的交结的才能,多收集古今书籍;用交结的力量,关起门来努力治学,专 心修养德行。这样一二十年以后,也不一定去作太保。就是不去作太保,太保也一定含笑九泉。决不因为公子甘心当一个普通读书人,就会认为不能够象他一样。 我恭敬地再次向你致意。8、(5分)这首词描写了作者罢官后落寞、无聊的闲居生活。(2分)作者本有杀敌报国的雄心,然而时光流逝,青春不再,他只能在期思溪边借酒浇愁,与滞涩的蝉声、寂静的树林、轻飞的冷蝶、半开的菊花作伴。(3分)9、(6分)下阕后两句表达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愤懑。(2分)是借用典故来表达的。(2分)作者用反话说以文章名世的司马相如远离世事,是因其多病又非有才之人,实则是借以委婉地表达自己空有报国之能、却不被任用的无奈和愤懑不平。(2分)10、(1)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3)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11、(1)答B得3分,C得2分,E得1分,答A、D不给分。(A说“展示了著名作家巴金一生的创作成就和人生经历”,过于宽泛,文章并没有涉及那么多内容。D目的是让人们能够更为深入地认识巴金,或者说认识“巴金的巴金和别人眼里的巴金”。E说“作者眼里的巴金指的是写随想录的巴金”,理解过窄,作者通过写作本文,认识的应该是一个更接近于巴金自己的巴金。)(2)(6分)巴金的“巴金”,指的是在巴金自己看来,他并不认为自己是个作家,他的写作只是业余的,他的理想是干些推动社会进步的实际工作;别人眼里的“巴金”,指的是在一般人看来,巴金是个作家,他因为创作出了人们喜爱的家春秋等著名文学作品而受到人们的尊重。(3)(6分)李欧梵对巴金的随想录思想价值和成就的评价,代表了近年来学术界不同观点中的一种,更客观地表现了学术界对巴金的随想录有不同的认识这一现实。徐友渔的评价,是从中国现实状况的角度,运用对比的手法,对巴金在随想录中敢于说真话给予高度赞扬。这两处引用,从具有不同认识的专家学者的角度来评价巴金的随想录,有一定的代表性,使评价更中肯。(4)从巴金对他自己文学创作的认识上看。巴金不认为自己是个作家,他从来没有觉得自己写的小说是对社会进步有实际效益的。从巴金的人生理想上看,他是一个希望做对社会有用的实际工作、以实际工作推动社会进步的人,他的随想录中对内心的自我拷问和忏悔对人的基本品德的回归有着实际的指导意义。从随想录的创作来看,巴金用八年的时间,以自己的全部人生经历来倾心创作,表达了他的理想追求和严肃的历史态度。从随想录的社会意义来看,他在随想录中以文学的形式对社会文化进行了批判,与新时期的国家意识形态是一致的。 12、C 解析:本题考查成语的使用。洞若观火:形容看得清楚明白。与前文的“正误、真假、善恶、美丑”搭配,突出观察透彻、深远;明察秋毫:形容为人非常精明,任何小问题都看得清楚。与后文“这样才能看到网上所看不到的东西”一致;一目了然:一眼就能看清楚。用在这突出大名单的详细,一眼就看得清楚。13、BA项句式杂糅,应改为“原因是”或“由引起的”;C项语序不当,可改为“不仅激发了各国友人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典籍的热情,而且让世界更全面的认识了中国”;D项暗换主语,在“损失”前应加主语“企业”。14、D15、(1)也有安全风险(2)这样的纠结岂止是核电(3)这正是人类社会的“两难处境”、16、【答案】书法“冬”字、滑雪人物、滑道巧妙结合,突显“冬奥会”主题、展现运动活力,彰显中国文化魅力。“冬”字下方两点顺势融为2022,点明举办时间。与 奥运五环的组合凸显了奥林匹克精神。拼音“beijing”点名申办城市。(Candidat e city的意思是候选城市,若有同学写,也算一个要素,得1分。)【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表达能力。答题时,要将图画中的所有构成要素按照逻辑顺序描述完整,并结合着“冬奥会”主题,展开联想,尽力描述出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及要素所代表的内涵。尤其要注意“冬 ”的书法体所蕴含的多 种形象,如字、滑雪人物、滑道等;还要将“冬”的下方两点与2022的巧妙结合描述出来。17、写作提示:材料中的立意应该侧重于“低头族”的负面效应,而不是对“低头族”现象给予肯定。可以从以下角度来构思:(1)凡事应讲求个度。合理使用手机,可以为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太过沉湎在自己和手机的小世界里,就只会让人们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2)不应该被手机所左右。手机虽是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若不加节制,必然会使人际关系退化,甚至引发情感危机。(3)唤醒自制力。如果“低头”淡漠了友情、亲情,损害了身体健康,罪魁祸首不是手机,而是我们被打败了的自制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