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第六次周测测试语文试卷 含答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776970 上传时间:2019-11-2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第六次周测测试语文试卷 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第六次周测测试语文试卷 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第六次周测测试语文试卷 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一上学期第六次周测测试语文试卷 含答案一、现代文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诗经是一个谜,它有太多的秘密没有揭开。可是,它实在太美了,使我们在殚精竭虑不胜疲惫的解谜失败之后,仍然对它恋恋不舍。诗经与我们的距离主要体现在我们对它的无知上。我可以稍微武断一点地说,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对很多问题我们都各持见解而互不相让。即便有些问题看来已被“公认”,但那也正是全体的无能为力。我举几个例子。 正如大凡神圣人物总有一个神秘出身一样,诗经的出身也颇扑朔迷离。为了解答这个问题,便有了“采诗说”和“献诗说”。班固和何休都有“采诗”之说,且都说得极有诗意。但仔细推敲他们的说法,却并无任何历史根据。司马迁就没有这种说法,左传中也无这种说法。但我们却又无力驳斥班固和何休,因为他们的说法虽然缺乏证据,却是一个合理的推断。更重要的是,否定这个说法,我们并不能提供一个更合理的说法。与国风“采诗”说相配合的,便是大、小雅的来自“公卿至于列士”的“献诗”。这种说法也只有国语“召公谏厉王”中的一个孤证,且这“公卿至于列士献诗”之“诗”是否为公卿列士自作也成问题。况且,就一些尖锐的讽刺之作看,像小雅十月之交中对皇父等七个用事大臣的点名揭批,大约也不是“献诗”的好材料。诗经的搜集固然是一个问题,然而集中起来的诗,要把它按一定的规则编排成书,又是哪些人?最后毕其功的人是谁?司马迁说此人是孔子,这当然是最好的人选,但司马迁并没说明他这么说的证据。这个说法也受到后人的质疑。 就诗经本身,它的作者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抗战前,朱东润先生在武汉大学文哲季刊上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理据充分的质疑,却不见有什么反响。1981年朱先生又出版诗三百篇探故,仍没见什么回应。我私下认为这种尴尬其实很好理解:大家都不愿再惹事,得过且过。上述种种学术疑问并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正如一位绝世佳人,她吸引我们的是她的美丽和风韵,而不是她的身份和背景。据世说新语载,东晋谢安曾问子弟诗经中何句最佳。他的侄子谢玄答:“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是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确实很美,但如果谢太傅问我,我一定回答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月亮出来明晃晃啊,那个美人真漂亮啊。步履款款身苗条啊,我的心儿扑扑跳啊。)我曾用“天堂的三个元素”来评述这首诗。美是一种没有峭壁的高度,她不压迫我们,但仍让我们仰望;她不刺戮我们,但我们仍然受伤。她如此接近我们,却又如此远离我们;如此垂顾我们,却又如此弃绝我们。这个美丽的女子,是月夜的一部分,或者说,月夜是她的一部分,她与月已经构成了圆满,我们已无缘参与其间,但她如皎月泻辉般辐射出来的美,还是灼伤了我们的心。对这澄澈圆融的境界,我们能介入其中的,不,能奉献与之的,也只是这颗怦然而动的心明月、美人和我们的心,是这首诗的三个主要意象。要知道,自然、美人和我们:天堂只要这三个元素就够了。诗经305首,美丽的诗篇触目皆是,我只是举了一例。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只有这样,才能挽救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的古代诗歌的清誉。1作者认为,“有关诗经的现有学术成果大多数是出于推断与猜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A司马迁和左传都没有提到“采诗”说,大、小雅中的讽刺之作应该不是“献诗”。B司马迁虽然说到孔子是诗经的主编者,但没有提供证据。C诗经的作者是个大问题,但学术界已不把它当作问题,大家一致得过且过了。D朱东润先生对“国风是民歌”的说法提出了质疑,并且理据充分。2文中用了比较多的笔墨写陈风月出,对其作用的表述最正确的一项是()A是为了解说作者对诗歌的评价标准,美丽的诗篇必须符合“天堂的三个元素”。B是为了说明小雅采薇末章的几句不是诗经中最美的,诗经最美的诗篇应该是陈风月出。C是为了说明对诗经的学术研究无关紧要,不影响我们对诗经的欣赏和喜爱。D是为了说明诗经的美丽,诗经毕竟是“诗”,我们要把它当“诗”来读。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学术界对诗经很多问题的研究仍然莫衷一是,主要是年代久远,史料鲜有记载造成的。B诗经毕竟是“诗”,只有抛开充满疑问的学术研究,才能真正走进诗经美丽的境界。C自古以来人们总是殚精竭虑不胜疲惫通过读“诗”来解诗经的“谜”,这种不把诗经当“诗”来读的现象现在依然十分严重。D不仅仅是诗经,古代诗歌由于史料很少,普遍被学者们弄得面目可憎了。1、【答案】C【解析】C项是一种现象,不是依据。2、【答案】D【解析】题目为“美丽诗经”。加上最后一段的归结就可得出答案。A项“天堂的三个元素”是作者对本诗的评价,不是针对所有诗歌;B项作者并没有否定小雅采薇的美,个人喜好而已;C项“无关紧要”错。3、【答案】A【解析】B项作者并不反对对诗经的学术研究;C项在学术界存在,但说“现在依然十分严重”过于武断;D项以偏概全。二、实用类文本阅读4、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12分) 郁达夫少年即负文名。他对自己的期待很高。从他的诗中,可以感觉到他认为自己早晚会成名。扬名海内的沉沦发表时,郁达夫不到26岁。可是他等这一天仿佛等了好久。郁达夫属于早慧的人,因为三岁丧父,他的童年生活是孤寂的。记忆中,母亲经常奔波在外,祖母每天念经礼佛。这在一个小孩的心中播下了孤寂的种子。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从私塾到新式小学到中学,郁达夫的成绩一直优异,性格却越来越孤僻,这两者好像相辅相成,形成了他既自负又自卑的矛盾性格。1913年17岁的郁达夫东渡日本,开始了长达十年的留学生涯,除了积极广泛的学习本领外,孤寂和落寞再次强烈地包裹了他。他曾给一个叫隆儿的女孩做过这样的诗句:几年沦落滞西京,千古文章未立名。感情上的不顺,志向的难酬,这是他一生焦虑的开始。1922年回国后,接触到中国现实后,郁达夫跟许多海外回来的知识分子一样,有一种幻灭感。还乡记这样写道:我一边走一边想起了留学时代在异国的首都里每晚每晚的夜行,把当时的情状和现在在中国的死灭的都会里的流离的状态一对照,觉得我的青春,我的希望,我的生活,都成了过去的云烟。沉沦的风行海内并没有给郁达夫带来实质性的改变。经济上照样无法立足,还引来无数的误解和谩骂。回国后一直到1927年僻居上海,郁达夫挣扎在大学教职和作家、杂志编辑两种身份之间。回国伊始,郁达夫一边在安庆教书,一边写作、编杂志,然后又因为生计无着,再去教书。这样来来回回有三四次,为饥寒的驱使,乞食四方,车无停辙。这个时候郁达夫写过一系列文章,如还乡记、还乡后记、南行杂记和感伤的行旅,给读者一个飘零的旅行者的背影。1926年春,时在广州的郁达夫接到远在北京的儿子龙儿病危的电报,仓惶北归,却还是没来得及见儿子一面。多年来的奔波漂泊的苦楚,一下子汩汩而出。他在散文一个人在途上的结尾这样写道:现在去北京远了,去龙儿远了。自家一个人,只是孤零丁的一个人,在这里继续此生大约是完不了的漂泊。如此凄凉的自况,孰料却成为他一生的谶言。感情上的连连受挫,加重了他的流离感。1927年与王映霞相遇之前,郁达夫放浪形迹流连酒楼歌馆。检点青衫旧泪痕,歌场到处有名存。然而其背后的孤苦和辛酸,恐怕十倍于他的放纵吧。与王映霞的结合,让他第一次有了家的感觉。朝来风色暗高楼,偕隐名山誓白头。好事只愁天妒我,为君先买五湖舟。郁达夫拒绝了鲁迅的劝阻,从上海移家杭州。过起来了半名士半隐士的家居生活。然而好景不长,与国事一样,家庭同样遭遇风雨?飘摇。备受打击的郁达夫此时应该是很绝望的,从他的选择可以看出:只身去国,自我放逐。投荒大似屈原游,不是逍遥范蠡舟。忍泪报君君莫笑,新营生圹(坟墓)在星洲。见过郁达夫临难前的最后一张照片。那沧桑的面容,蜷曲凌乱的发须,几乎让人难以辨识。他的一生,仿佛是一次一个人的旅程。不管是选择还是命定,郁达夫没有回头。郁达夫的性格中有一种自我毁灭的气质。他的沉沦、颓废、软弱、自卑、自我暴露,掩盖不了其率真赤诚对这个社会强大的冲击力。郁达夫有许多缺点,这些缺点让人恨,也让人爱,因为这就是他。终其一生,他没有屈服改变过,哪怕这漫漫旅程,他必须一个人走。(1)下列选项对文章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3分)( )A第一段中可是他等这一天仿佛等了好久在文章中承上启下,引起下文对郁迭夫孤寂一生的叙述。B文章多处引用郁达夫的原作中的文字,目的是为了语言的华丽多彩。C郁达夫因沉沦成名,虽然在经济上没有得到实惠,但在当时得到了整个社会的赞誉。D文章题目中:一个人的旅程,在文中有几出有呼应,突出在漫漫旅程中郁达夫的孤寂。E文章中提到郁达夫的生活放荡、颓废,因此其作品消极因素过多,但任值得当代读者去阅读研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B、引用原作中的文字主要为了真实具有说服力,更好体现郁达夫的真实情感。C、还引来了一些人的误解和谩骂。E、不值得读者研究阅读错。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鉴赏能力。(2)作者说他的一生,仿佛是一次一个人的旅程,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概括。(4分)【答案】童年和学生时代是在孤寂中度过的,形成了他孤僻的性格。回国后,中国的黑暗现实使郁达夫产生了一种幻灭感。经济上无法立足,居无定所,没有固定职业,四处漂泊。早年丧子,孤苦零丁,境况凄凉。感情生活连连受挫,只身离开祖国,自我放逐。(答出其中4条可得4分)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结构的能力(3)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5分)【答案】全面概括、评价郁达夫的性格和一生。他有沉沦、颓废、自卑的一面,又有率真的一面;让人爱,也让人恨。他的一生是一个人的旅程。(2分)总结全文,呼应文章题目。仿佛是一个人的旅程必须一个人走是对文章题目的呼应。(3分)【解析】试题分析:句段的作用是常考的题型,学生应该建立一个语段作用的知识结构。对于传记类文章,最后的句段一般都有总结性、收缩性的作用,另外,结构上的呼应(内容呼应,文题呼应)也是重点。考点:考查学生辨析和理解句段作用的能力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4分)小丑的眼泪(奥地利)约马-齐默尔圣诞夜的前一天上演的马戏开演了。这对孩子们来说是最引人入胜的。他们满心喜悦地坐在巨大的帐篷里。当黑色的矮马跳舞时,他们欣喜若狂;当雄狮怒吼时,他们毛骨悚然;当穿着白色紧身衣的漂亮女郎在半空中荡秋千时,他们惊恐得大叫。啊,小丑出场了!他刚在跑马道上跌跌绊绊地出现,孩子们就欢快地扯开他们的嗓门尖叫起来。孩子们大笑着,帐篷在他们的笑声中颤抖。他们笑得那么厉害,以至眼泪蒙住了视线。这个小丑可真了不起!他的滑稽表演是那样扣人心弦。这个小丑根本不说话。他用不着说话就妙趣横生。他在孩子们面前表演他们想看的哑剧。他一会儿装小猪,一会儿装鳄鱼,一会儿装跳舞的熊。装兔子的时候,他简直滑稽透了。突然,这个年迈的小丑紧张起来。他发现一个头上扎着红蝴蝶结的小姑娘。小姑娘和她的父母坐在跑马道的第一排。她是一个长着聪明俊秀的面庞的漂亮姑娘。坐在她身旁的父亲在笑,母亲也在笑,只有这个扎着红蝴蝶结的小姑娘不笑。只有她一人不笑。于是他又专为这个坐在第一排的小姑娘卖力地表演起来。年迈的小丑从来没有表演得如此精彩。然而,无济于事。那姑娘仍然毫无笑意。她瞪着滚圆而呆滞的眼睛看着小丑,连嘴角都没有动一下。年迈的小丑正突然感到一阵不知所措的悲戚和束手无策的恐惧。他真想中断表演。他觉得,如果坐在第一排的那个小姑娘还是那样瞪着他,他就无法再继续表演了。于是他走到小姑娘面前,有礼貌地问:“告诉我,你不喜欢我的表演吗?”小姑娘友好地回答:“不,我很喜欢。”“那么,”小丑问,“你为什么不笑呢?”“请您原谅,”她回答,“因为我看不见你。我是瞎子。”当时,整个帐篷里就像死一般的寂静。母亲解释遗:“爱丽卡从来没有看过马戏!我们给她讲了不少关于马戏表演的情况。所以这一次她无论如何要来。她想知道马戏究竟怎么回事!”小丑郑重地问:“爱丽卡,你现在知道马戏是怎么回事了吗?”“是的,”爱丽卡高兴地回答,“我当然已经都知道了。爸爸和妈妈给我解释了这里的一切。我听到了狮子的怒吼和小马的嘶鸣。只有一件事还不清楚。”“为什么大家对你发笑?”“那么好吧。如果你的父母方便的话,明天下午我到你家里去。”“到我家里?”爱丽卡激动地问。“是的。我将表演给你看,同意吗?”当夜大雪纷飞,第二天仍然下个不停。他准时到达。她握着他的手,激动地结结巴巴地说:“真真真太好了。您真的来了!”“当然,我答应过的。”小丑说。他牵着爱丽卡的手,把爱丽卡安顿在圣诞树前的沙发上,自己在她的面前跪下。“那好,我们开始吧!”小丑说,“但是请不要让手离开我。你要不停地摸着我,这样你才能知道我在干什么。”于是年迈的小丑开始表演。他把在马戏团表演的全套节目从头做起。“现在小熊开始跳舞。”当他模仿熊跳舞时,爱丽卡细嫩的小手抚摩着他,但是她的面容仍然呆滞不变。虽然这是他毕生最困难的表演,但是小丑一点也不畏缩。他又开始学鳄鱼,然后学小猪。渐渐地,爱丽卡的手指从他的脸上滑到了肩上,她的呼吸急促起来,嘴巴也张开了。仿佛爱丽卡用她的小手看到了其他孩子用眼睛看到的东西,她在小丑装小猪的时候哧哧地笑起来,笑得短促而轻柔。年迈的小丑更有信心地表演起来。爱丽卡开始欢笑了。“现在是兔子。”小丑说,同时开始表演他的拿手好戏。爱丽卡大笑起来,声音越来越响。她高兴得喘不过气来。“再来一遍,”她兴奋地喊,“请再来一遍!”她的父母面面相觑,爱丽卡还从来没有这么快活过。她笑得气喘吁吁。她高喊:“妈妈!爸爸!现在我知道小丑是怎么回事了!现在我什么都知道了!这真是世界上最美的圣诞节啊!”她细小的手指仍在跪在她面前的老人脸上摸来摸去。突然爱丽卡吃了一惊。她发现这个伟大的小丑哭了!(有删减)(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A圣诞夜前一天上演的马戏对孩子们来说是非常受欢迎的节目,而在整个马戏节目中,小丑的表演是最受欢迎和最受期待的。B小丑一会儿装小猪,一会儿装鳄鱼,一会儿装跳舞的熊,一会儿又装兔子,他的表演不需要语言,他滑稽的模仿就足以让孩子们欢笑。C小姑娘虽然坐在第一排,因为自己的眼睛看不到表演,所以与听到矮马和雄狮的表演时不同,在小丑表演时没有发出笑声。D小丑了解了小姑娘的困惑后,就决定到她家里专门为她表演,因为他很想让小姑娘知道大家为什么对他的表演发笑。E小说通过一个滑稽演员和一个失明小姑娘的故事,以小见大,表现了善良美好的人性,表达了作者对无私的爱的赞美。(2)小说前半部分着力突出孩子们看到小丑表演时的喜悦和兴奋,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4分)(3)结尾“小丑的哭”这一情节对小说的艺术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1)答案:EB(2)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情节的赏析。在答题时可从情节的特点,对主题和人物的作用上组织答案。写孩子们的喜悦和兴奋,与小姑娘的“毫无笑意”形成反差对比,营造了故事悬念,使故事节奏富有张力。写出了小丑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暗示了其表演的精湛与敬业,为小丑后来决定专门到小姑娘家里去为她表演做了铺垫。(一点1分,二点3分,三点4分,意思对即可)(3)主题上,小丑的哭与小姑娘的笑形成鲜明对比,丰富了文章内涵,深化了“爱”的主旨;情节上,一直在逗别人笑的小丑竟然哭了,造成了情节上的波澜,形成了出乎意料的情趣。人物上,一向滑稽的小丑自己还会哭,丰富了小丑的个性。结构上,与标题遥相呼应,结构严谨;结尾戛然而止,耐人寻味。 (每个要点2分,只要答出其中三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四、古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9分) 绛侯周勃者,沛人也。其先卷人,徙沛。高祖之为沛公初起,勃以中涓从攻胡陵,下方与。方与反,与战,却适。后章邯破杀项梁,沛公与项羽引兵东如砀。楚怀王封沛公号安武侯,为砀郡长。沛公拜勃为虎贲令,以令从沛公定魏地。攻东郡尉于城武,破之。破秦军于蓝田。至咸阳,灭秦。项羽至,以沛公为汉王。汉王赐勃爵为威武侯。从入汉中,拜为将军。还定三秦,至秦,赐食邑怀德。攻槐里、好畤,最。击赵贲、内史保于咸阳,最。围章邯废丘。转击项籍。攻曲逆,最。还守敖仓,追项籍。籍已死,因东定楚地泗水、东海郡,凡得二十二县。还守洛阳、栎阳,赐与颖阴侯共食钟离。赐爵列侯,剖符世世勿绝。食绛八千一百八十户,号绛侯。勃为人木强敦厚,高帝以为可属大事。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而责之:“趣为我语。”其椎少文如此。文帝即立,以勃为右丞相,赐金五千斤,食邑万户。居月余,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宠久之即祸及身矣勃惧,亦自危,乃谢请归相印。上许之。乃免相就国。岁余,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之。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公主者,孝文帝女也,勃太子胜之尚之,故狱吏教引为证。勃之益封受赐,尽以予薄昭。及系急,薄昭为言薄太后,太后亦以为无反事。文帝朝,太后以冒絮提文帝,曰:“绛侯绾皇帝玺,将兵于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文帝既见绛侯狱辞,乃谢曰:“吏方验而出之。”于是使使持节赦绛侯,复爵邑。绛侯既出,曰:“吾尝将百万军,然安知狱吏之贵乎!”绛侯复就国。孝文帝十一年卒,谥为武侯。 (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宠久之即祸及身矣/ B.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宠/久之即祸及身矣/ C.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宠/久之即祸/及身矣/ D.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宠/久之即祸/及身矣/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食邑即封地,其大小随爵位黜升而损益,古代的卿、大夫以封地征收的赋税为食禄。 B.列侯是秦汉时设置的二十种爵位中的一种,属于“侯爵”,是异姓臣子的最高封爵。 C.符是朝廷封官、传达命令和调兵遣将的凭证,剖分为二,执有其中之一即可生效。 D.尚,有匹配之意,多指高攀婚姻;文中指周勃的儿子周胜之娶孝文帝的女儿为妻。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勃军功卓著。最初以中涓的身份随从沛公,后沛公封他为虎贲令;随刘邦四处征战,灭秦定楚,多次立上等功。 B.周勃不喜文学。周勃不喜欢文辞学问,每次召见诸位儒生和游说之士,他就面向东坐着,责令他们直言陈事。 C.周勃为人谨慎。他惧怕位高权重会祸殃及身,请求归还相印,皇帝允许他辞职,周勃辞去丞相职位回到封地。 D.周勃木讷老实。他被诬入狱,面对廷尉的诘问他不知如何回答,狱吏提示他破财免灾,几经周折,他才得以释放。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岁余,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之。 (2)文帝既见绛侯狱辞,乃谢曰:“吏方验而出之。”于是使使持节赦绛侯,复爵邑。 绛侯周勃世家阅读答案翻译 6.B 7.C(“符”合二为一方生效。) 8.D(“狱吏提示他破财免灾”不当。)(4-6小题每小题3分。) 9.(1)(回到封地)一年多,每当河东郡守郡尉巡视各县到达绛县的时候,绛侯周勃害怕自 己被杀害,经常披挂铠甲,命令家人手里拿上武器,(然后他才去)会见郡守郡尉。(“每”“行”“诛”“被”“兵”各1分。共5分。) (2)文帝已经看到绛侯的供词,便向太后谢罪说:“狱吏刚查验清楚,要放他出去了。”于是派使者带着符节赦免绛侯,恢复他的爵位和食邑。(“狱辞”“谢”“验”“出”“使使”各1分。共5分。)【参考译文】二十四年(前636)春天,秦国派人告诉晋国大臣,要送重耳回国。晋国答应了,于是派人护送重耳回到晋国。二月,重耳登位成为晋君,这就是晋文公。文公派人杀了子圉。子圉就是晋怀公。这年秋天,周襄王的弟弟带,借助狄人的军队攻打襄王,襄王出逃,住在郑国。二十五年(前635),周襄王派人向晋国、秦国通告了发生祸难的情况。秦缪公率兵帮助晋文公护送周襄王回朝,杀死襄王的弟弟带。二十八年(前632),晋文公在城濮打败楚军。三十年(前630),缪公帮助晋文公包围了郑国。郑国派人对缪公说:“灭掉郑国,其结果是使晋国实力增强,这对晋国是有利的,而对秦国却无利。晋国强大了,就会成为秦国的忧患。”缪公于是撤军,返回秦国。晋国也只好撤军。三十二年(前628)冬,晋文公去世。 郑国有个人向秦国出卖郑国说:“我掌管郑国的城门,可以来偷袭郑国。”缪公去问蹇叔、百里傒,两个人回答说:“路经数国地界,到千里之外去袭击别人,很少有占便宜的。再说,既然有人出卖郑国,怎么知道我国的人就没有把我们的实情告诉郑国呢?不能袭击郑国。”缪公说:“你们不懂得,我已经决定了。”于是出兵,派百里傒的儿子孟明视、蹇叔的儿子西乞术和白乙丙率兵。军队出发的那天,百里傒、蹇叔二人对着军队大哭。缪公听说了,生气地说:“我派兵出发,你们却拦着军队大哭,这是为什么?”二位老人说:“为臣不敢阻拦军队。部队要走了,我俩的儿子在军队中也将前往;如今我们年岁已大,他们如果回来晚了,恐怕就见不着了,所以才哭。”二位老人退回来对他们的儿子说:“你们的部队如果失败,一定是在殽山的险要处。”三十三年(前627)春天,秦国军队向东进发,穿过晋国,从周朝都城北门经过。周朝的王孙满看见了秦国的军队以后说:“秦军不懂礼仪,不打败仗还等什么!”军队开进到滑邑,郑国商人弦高带着十二头牛准备去周朝都城出卖,碰见了秦军,他害怕被秦军杀掉或俘虏,就献上他的牛,说:“听说贵国要去讨伐郑国,郑君已认真做了防守和抵御的准备,还派我带了十二头牛来慰劳贵国士兵。”秦国的三位将军一起商量说:“ 我们要去袭击郑国,郑国现在已经知道了,去也袭击不成了。”于是灭掉滑邑。滑邑是晋国的边境城邑。这时候,晋文公死了还没有安葬。太子襄公愤怒地说:“秦国欺侮我刚刚丧父,趁我办丧事的时候攻破我国的滑邑。”于是把丧服染成黑色,以方便行军作战,发兵在殽山阻截秦军。晋军发起攻击,把秦军打得大败,没有一个人能够逃脱。晋军俘获了秦军三位将军返回都城。(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注释:选自诗经王风。埘(sh):在墙上挖洞做成的鸡窝。如之何:如何。佸(hu):相会,到。桀(ji):鸡栖的木架。括:到来。苟:大概,也许。10、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 这首诗起句“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点明了君子在远方长期服役,不知何时回归的现实状况,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础。B.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两句是“赋”手法的运用,而不是“兴”手法的运用。C. 这首诗不缀色彩,勾画出一幅典型的乡村田园晚归图,内容上充满了浓烈的乡土气息、生活气息,使诗歌具有较强的艺术魅力。D. 这首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艺术手法,不仅使整首诗结构更加严谨,富于音乐性和节奏感,而且使诗歌蕴含的感情更显深挚。11、 君子于役被誉为“闺怨之祖”,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二者的抒情主题不同,但在抒情艺术方面却有许多共同之处,请你选择一点分析。(不少于150字)(5分)10、B(既是“赋”手法的运用,也是“兴”手法的运用)11、相同之处:寓情于景(或意象叠加,或白描手法,或黄昏情结等)。答案示例:寓情于景。这两篇作品都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主人公内心的情怀。君子于役描写了夕阳西下,鸡栖于巢,牛羊归圈的黄昏景象,这景象触动了妻子对丈夫回归的渴盼和深深挂念,其内心的落寞和孤寂之情与迷茫昏黄的景色交相映衬。秋思通过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渲染了黄昏时分的萧瑟苍凉。九种景物构成的凄清、宁静、苍凉的画面,与游子此刻漂泊无依、寂寞惆怅、疲惫感伤、思家恋乡的心境相契合。从这两篇作品中,我们感受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撼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三)、古诗文默写12、按要求填写下面的句子。(5分)(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2)、荆轲刺秦王中通过音乐渲染慷慨悲壮氛围:复为慷慨羽声(3)、论语中表明孔子虚心好学的句子: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语言文字运用13、下列成语的使用全部不正确的一项是( )只有在灵魂的境界里,我们才可以保持一个淡定的心态,拥有一双智慧的眼睛,去洞察人性、梳理人生,过一种明明白白而不是混混沌沌的生活。(正确)在华语乐坛上占有特殊一席的女歌手齐豫即将在北京举办演唱会,然而在发布会上,齐豫却不能自已地泣不成声,因为她宣称这将是自己最后一次举办演唱会。(正确)香皂买回来后,屡试不爽,气得我直奔商店,大呼:“退货”。(错误)新版的电视剧四世同堂引起了许多的争议,有人认为该剧加进了太多的现代元素,把一幅老北京的生活画卷变得南腔北调,丢掉了原来的灵魂。(错)为了能在学术会议前完成论文,他夙兴夜寐,辛辛苦苦忙活了一个月。(正确)他对任何人都是一幅信誓旦旦的样子,但实际上,他从来就没有真诚过一回。(错)A、 B、 C、 D、【解析】C1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几十年来,吴良镛上下求索,学以致用,践行“让人们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营建了一批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的建筑。B 、我国正在经历一场从“吃饱”向“吃健康”的转变,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能否保证公众的食品安全,取决于政府的执政水平,事关百姓的切身利益。C、 在以“中医养生”为主题的科学家和媒体面对面活动上,中医专家坦言,不仅如何辨别养生真伪困惑着老百姓,也困惑着业内人士。D 、某些地区农民工住宿条件极其恶劣,几十人睡在阴湿的地上,盖的除个别人有大衣可充当被子外,大多数人挤在一起和衣而卧。【答案】B【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成分残缺,可在“大地上”后加“的人生理想”。C语序不当,可把“不仅”放在“如何辨别养生真伪”后。D“盖的除个别人有大衣可充当被子外”句式杂糅。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_。_。_。_。_,但他却以作家灵敏的触觉去感受它,观察它,品味它,从而细致地描绘了令人“惊异”的“无边的荷香月色”。那里有画,有诗,有情,有深邃的意境朱自清曾说,作家应“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写,使你于平常身历之境,也含有惊异之感”在那诗情画意里,蕴含着作者艺术上的孤诣与苦心读着这篇散文,一幅清新、美丽的画面立即呈现在眼前: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溶溶,像朦胧的幻梦,像缥缈的歌声荷塘就在清华园里,是作者“日日走过”的,可谓“平常身历之境”了A BC D答案:A解析:作答本题,首先应通读本段文字,联系供排句了解文段大意。然后根据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判断顺序。文段是关于荷塘月色的赏析,有比较明显的句间逻辑关系。如句从内容看应该承接句而来。句“那诗情画意”承接句“那里有画,有诗,有情,有深邃的意境”。句写“平常身历之境”,与横线后的转折联系紧密。故正确的排序为。16、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出续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6分)诗经是中国学术的重镇,自来研究,:一曰汉学,一曰宋学,一曰朴学,还有一个,是本世纪以来兴起的文化人类学研究。前三种,是中国传统学术的精华,它们的成绩,构成了今日所谓“国学”的基本资源。事实上,它们的大多数结论,已经被常识化,而其研究思路,也成了专家和一般知识者对同类问题的基本认识模式。这种定型化,一方面,表示学术的成熟;另一方面,。枯守家法,泥持陈说,始终未能突破经学本体和文学本体的困缚。解析:此题考查语句的连贯。第处从横线后的文字看,应是对四点的总说;第处要注意与横线后的“常识化”照应;第处要注意概括最后一句表达的意思。答案:约有四个代表系统(大致有四个方面)不只是学术资源也滋生了因循和守旧17从下面这段文字中筛选出四个关键词,并按逻辑顺序排列。(5分)笔法是书法中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等内容。结字是按照均衡、比例、和谐、节奏、虚实等美的造型规律安排字的点划结构的法则,是书法构成的重要因素。结字的规范尤其讲究分主次,讲向背,明伸缩,辨虚实,论斜正。章法是谋篇布局的法则,规范着书法作品的整体形式设计与布置。不同的字体有不同的章法,也因为不同的章法才体现出书法的整体结构与意境之美。这既是书写的法度,也是人们对书法艺术审美的自然选择的结果。【答案】书法 笔法 结字 章法(选对一个词得1分,次序正确1分)18、作文(60分)以“有一种收获叫感动”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8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