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生物复习 精选单元巩固练习题 种群和群落(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774713 上传时间:2019-11-2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生物复习 精选单元巩固练习题 种群和群落(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9-2020年高三生物复习 精选单元巩固练习题 种群和群落(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9-2020年高三生物复习 精选单元巩固练习题 种群和群落(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生物复习 精选单元巩固练习题 种群和群落(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1当大草履虫和小草履虫生活在一起的时候,小草履虫较大草履虫更容易获得有限的生活资源,结果造成大草履虫数量下降;当大鲈鱼和小鲈鱼生活在一起的时候,大鲈鱼往往以小鲈鱼为食,结果造成小鲈鱼数量剧减。试问大草履虫和小草履虫,大鲈鱼和小鲈鱼的关系分别是( )A. 种内斗争、捕食 B. 竞争、捕食 C. 竞争、种内斗争 D. 种内斗争、种内斗争2调查二中校园内含羞草的种群密度,适用的方法是( )A样方法 B.标志重捕法 C.逐个计数法 D.目测估计法3某生物课外兴趣小组对甲、乙两地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进行了调查研究,每次随机取相同体积的甲、乙两地土壤对比研究。结果发现,甲地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平均有18种,个体数平均值是109个,乙地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平均有15种,个体数平均值是209个,则甲、乙两地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大小是 ( )A.甲=乙 B.甲乙C.甲1,种群数量增长,在第1020年,1,种群数量下降,第2030年,1,种群数量维持稳定不变,因此第15年时种群数量并不是最少的,A错误;30年中,种群数量有增加也有减少,不呈“S”型增长,BC错误;第2030年种群数量没有发生改变,说明第20年时,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变化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9C【解析】生态系统是群落和无机环境构成的,答案C。10D【解析】略11D【解析】试题分析:理论上, 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都形成森林,但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区别关键是初始时是否保留了基本的土壤条件和繁殖体等,所以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12D【解析】试题分析:种群密度越来越小,最可能是种群处于衰退期,故D正确。也可能是迁出个体多,但不是主要因素,故A错误。雄性个体多余雌性个体也可能造成种群密度越来越小,但也不是主要因素,故B错误。种群死亡率超过10%,但出生率比死亡率大的话种群密度是增加的,故C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特征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13C【解析】试题分析:由于棉蚜的活动力弱,因此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故A错误;根据表中数据可知,无法比较出生率的大小,故B错误;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棉蚜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故C正确;对于害虫,发现就应该处理,而不是达到K值时,故D错误。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14A【解析】试题分析: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数量基本不变,增长率为0,故A正确;分析题图可以推知,图中c点增长率最大,d点增长率减少,故B错误;c点时种群增长最快,防治害虫时要在c点之前进行,故C错误;由于c点,即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增长率最大,捕捞后控制剩余量为c点可以迅速恢复,能够持续获得高产,故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15D【解析】从图1可以看出,随着猎物种群密度增加,消耗的猎物数是不变的(一定的),猎物总数目增加,消耗的数目又不变,那么消耗的比例就会下降;选D。16B【解析】试题分析:曲线图表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其中N2后增加者后减少表示捕食者,N1先增加者先减少表示被捕食者,A错误;曲线图中一种生物增多(减少),另一种也随着增多(减少),表示捕食关系,N2的峰值低表示捕食者,N1的峰值高表示被捕食者,B正确;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才表示“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C错误;曲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一致,才表示“同生共死”的互利共生关系,D错误。考点:本题以曲线图的形式,考查捕食关系,意在考查学生识图和理解能力,属于中档题。17D【解析】群落演替的结果是总生产量增加,有机物总量增加;生物种类越来越多,群落的结构越来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逐渐提高;最后达到相对稳定阶段,有机物的收支趋于平衡。18A【解析】A正确,因为根据群体遗传学的理论,当一个种群处在相当大、雌雄数目的比例适宜并且交配是随机的情况下,群体结构将会世世代代保持在一个理想的平衡状态,这就是D所说的哈迪一温伯格平衡,但哈迪一温伯格失衡还不是种群绝灭的主要危险。当一个种群的数量有限、甚至很小,而且被周围环境所隔离(一般是地理因素),那么每一个被隔离的小群体首先将面临遗传漂变的作用。群体中基因频率的随机变异,有可能导致有利基因从群体中消失,而那些降低适应性的基因则有可能在某些小群体中得到固定。一旦如此,这些小群体就会完全丧失它们在遗传上起变化的能力,这将意味着这类群体不能通过遗传上的重组来适应环境的变化。因此它在进化过程中的最后命运是丧失遗传多样性而走向遗传死亡,并导致整个群体的绝灭。这就是本题应当选A,而不应当选B,C和D的原因,遗传多样性的丧失是小种群绝灭的根本原因,其他都是次要的。19B【解析】陆生植物的气孔主要分布在下表皮,可减少水分的散失;水生植物气孔分布在上表皮,有利于气体的交换。20(6)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解析】略21(1)1.4 各实验组的紫外光辐射剂量应保持相同剂量梯度(2)0 (3)紫外光辐射时间、酵母菌培养液的体积(酵母菌的培养条件等,其他合理答案也可给分)(4)8104个/ml(数值正确1分,单位正确1分)(5)在一定范围内,随紫外光辐射剂量的增加,对酵母菌生长的抑制作用增强(越大)。【解析】试题分析:(1)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各实验组的紫外光辐射剂量应保持相同剂量梯度,即都为0.6,所以X的值应该是1.4。(2)该实验因为要探究“紫外光辐射量对酵母菌生长的影响”这一课题,所以还需增设一个辐射剂量为0 J/m2的培养皿,作为对照。(3)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紫外光辐射量,因变量是实验后酵母菌数量,所以需要严格控制的无关变量有紫外光辐射时间、酵母菌培养液的体积等。(4)在条件适宜、容积恒定的某种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在K/2时增长速率最快,根据题意可知K值为16104个/ml,所以种群密度约为K/28104个/ml时,该酵母菌种群增长速率最快。(5)根据表格数据结果可以推知该实验的结论是:在一定范围内,随紫外光辐射剂量的增加,对酵母菌生长的抑制作用增强(越大)。考点:本题考查探究“紫外光辐射量对酵母菌生长的影响”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和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22(1)双小核草履虫 有尾草履虫 (2)由于双小核草履虫繁殖速度略高于有尾草履虫,具有一定优越性,因此在食物数量有限的情况下,它能胜过有尾草履虫而生存下来(2分) (3)先增加后稳定 (4)不会(1分) 原因:自然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强。(1分)【解析】略23(1)大 随机取样(2)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3)460 未被利用(4)13.04%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解析】(1)设该植食动物的总数为M,第一次捕捉数为N,第二次捕捉总数为m,其中标记数为n,则有MN=mn,M=Nm/n,若被标志过的动物再次被捕捉的难度加大,则n值减小,则M值增大。用样方法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注意随机取样。(2)植食动物与食肉动物之间能通过彼此尿液的气味等来避敌或捕食,从而保持一定的种群数量,这说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3)植食动物同化的能量为2+12+17+29=60 Jcm-2a-1,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为292+12+96+60=460 Jcm-2a-1,即为一年内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1、A2、A3代表各营养级中未被利用的能量。(4)植食动物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生产者同化的能量,植食动物遗体残骸中的能量属于其同化的能量,即流向分解者的能量。能量从生产者流向植食动物的传递效率为60/460=13.04%。分解者通过细胞呼吸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细胞呼吸的场所为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考点: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要求学生理解能量流经一个营养级时的各个去向,并能进行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24(1)低温降低了细胞呼吸相关酶活性 CO2 O2 (2)选取果实应成熟度应一致 每个温度条件下至少有3个平行重复实验II (1)性别比例 (2)捕食 (3)在果树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 被分解者分解和未分解的残枝败叶等 (4)一年生草本在争夺阳光和空间等竞争中被淘汰【解析】.(1)温度是影响酶活性的重要因素之一,说明低温下呼吸酶活性降低所致。果实细胞呼吸必然要产生CO2,同时消耗O2,所以可以测定密闭容器内这两种气体浓度变化来计算细胞呼吸速率。(2)分析实验设计思路,结合实验设计的五大原则,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可靠,一方面选取果实应成熟度应一致;另一方面是每组最好有平行重复实验。II.(1)任何信息素诱捕害虫只能是捕捉其中一种性别的害虫,所以诱捕后必然改变的是害虫的性别比例。(2)分析图中两条种群曲线变化趋势,栗瘿蜂比长尾小蜂先增先减,说明是栗瘿蜂被长尾小蜂所捕食。(3)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分配:被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散失;部分被下一营养级摄入;形成的残枝败叶被分解者分解利用或者暂时未利用;剩余部分仍储存在植物体内等。(4)群落演替中,植物类群由一年生草本向多年生草本演替,再向灌木演替,主要原因在于多年生草本和灌木都比一年生草本植物在竞争阳光和生存空间更有优势,所以容易淘汰一年生草本植物。【考点定位】细胞呼吸的实验设计与分析和种群、群落与生态系统25(1)如图(2)竞争(3)BC 增加(4)充分利用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等资源 提高能量利用率,使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更多地流向人类【解析】根据(1)的给定条件,池塘中生物的水草、绿藻为生产者,草鱼、水溞、轮虫为初级消费者,鳙鱼(主要摄食浮游动物)和鳜鱼为次级消费者,形成食物网如答案图所示。其中轮虫与水溞的种间关系是竞争。(3)实验中封闭的黑瓶中绿藻和浮游生物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测得黑瓶溶氧量C mgL1是黑瓶内24 h后的溶氧剩余量,其耗氧量为(AC),白瓶中绿藻能进行光合作用,绿藻和浮游生物能进行呼吸作用,净光合作用产氧量为(BA), 耗氧量也为(AC),因而该水层24 h的总光合作用产氧量为“净光合作用产氧量耗氧量”,即(BA)(AC)(BC),故该水层总光合速率为(BC)mgL1d1。若上午黑白瓶被悬挂于水深25 cm处时,白瓶意外坠落至池塘底部,有光照充足到光照不足,短时间内,该瓶内绿藻叶绿体中C3含量增加。(4)从群落结构的角度分析,立体养殖各种群各自占据各自的生态位,可以充分利用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等资源。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合理密养可以提高能量利用率,使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