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八 生物的变异与进化课时作业.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772777 上传时间:2019-11-2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4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八 生物的变异与进化课时作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9-2020年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八 生物的变异与进化课时作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9-2020年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八 生物的变异与进化课时作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生物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八 生物的变异与进化课时作业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36分)1(xx青岛一模)科学兴趣小组偶然发现一突变植株,突变性状是由一条染色体上的某个基因突变产生的(假设突变性状和野生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为了进一步了解突变基因的显隐性和在染色体中的位置,设计了杂交实验方案:利用该株突变雄株与多株野生纯合雌株杂交;观察记录子代中雌雄植株中野生性状和突变性状的数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如果突变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则子代雄株全为突变性状,雌株全为野生性状B如果突变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子代雄株全为野生性状,雌株全为突变性状C如果突变基因位于X和Y的同源区段,且为显性,则子代雄株、雌株全为野生性状D如果突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为显性,则子代雄株、雌株各有一半为野生性状解析:若突变基因是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的显性基因,该突变雄株的基因型可能为XAYA或XAYa或XaYA,与野生纯合雌株杂交,后代的情况分别是全为突变性状、雌性全为显性、雄性全为显性三种情况。答案:C2(xx安徽质检)已知a、b、c、d是某细菌DNA片段上的4个基因,图中W表示野生型,分别表示三种缺失不同基因的突变体。若分别检测野生型和各种突变体中某种酶的活性,发现仅在野生型和突变体中该酶有活性,则编码该酶的基因是()A基因aB基因bC基因c D基因d解析:仅在野生型和突变体中该酶有活性,说明只有在野生型和突变体中存在该基因,即基因b。答案:B3(xx潍坊一模)在人的体细胞核中,除一条X染色体外,其余的X染色体常浓缩成染色较深的染色质块,通常位于间期细胞的核膜边缘,称为巴氏小体。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取女性的少许口腔黏膜细胞染色制片即可用显微镜观察到巴氏小体B巴氏小体的形成是一种染色体结构变异C运动会上运动员的性别鉴定可采用观察巴氏小体的方法D男性的体细胞核中出现巴氏小体,说明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解析:巴氏小体是染色体浓缩形成的,没有染色体结构的断裂与重接,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答案:B4(xx滨州一模)二倍体植物甲(2N10)和二倍体植物乙(2n10)进行有性杂交,得到的F1不育。以物理撞击的方法使F1在减数分裂时整套的染色体分配至同一个配子中,再让这样的雌雄配子结合产生F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F1正常减数分裂产生的雌雄配子各为2种B物理撞击的方法最终产生的F2为二倍体C植物甲和乙能进行有性杂交,说明它们属于同种生物D若用适宜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F1幼苗,则得到的植株是可育的解析:甲、乙两种植物杂交得到的后代不育,说明这两种植物存在生殖隔离,F1也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题目所述手段培育的F2是含有两个甲的染色体组和两个乙的染色体组,是含有同源染色体的异源四倍体,每一条染色体都存在同源染色体,是可育的。答案:D5(xx蚌埠质检)在某小岛上的一种啄木鸟,其喙长分布如甲图,而其唯一的食物是一种在树干中的虫,这种虫在树干的深度分布如乙图。有四位同学围绕“下一代鸟喙的可能长度如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四位同学的观点分别阐述如下,其中合理的是() 图甲图乙下一代鸟的喙都比亲本长,因为较长的鸟啄是生存所必需的下一代鸟的喙都比亲本短,因为在树干深处就很容易捕捉到虫下一代鸟的喙不一定比亲本长,因为变异是不定向的下一代鸟的喙不一定比亲本长,仅一代的时间还不能进化成较长的喙A BC D解析:由于存在着变异的不定向性和时间短这些因素,无法确定下一代的喙长度比亲代的长还是短。答案:D6(xx日照一模)调查发现某种蜣螂提高了“生活品位”,不仅吃粪便,还取食蜈蚣、千足虫等。与普通蜣螂相比,这种蜣螂后腿较卷曲,便于捕猎,头部较窄而长,便于进食内脏。由此得不出的结论是()A从进化的角度看,这种蜣螂与普通蜣螂存在生殖隔离B从生态系统成分看,这种蜣螂既是消费者又是分解者C与普通蜣螂相比较,这种蜣螂类型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与普通蜣螂相比较,这种蜣螂种群的某些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解析:由题可知,“生活品位”提高的蜣螂出现了与普通蜣螂不同的适于“肉食”的性状,因此该蜣螂种群的某些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生物出现了进化,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肉食”这一特点又决定了它不只是腐食,还进行肉食,因此这种蜣螂既是分解者又是消费者;从题干中找不到足够的证据说明两种蜣螂间存在着生殖隔离,故A项错误。答案:A二、非选择题(共39分)7(xx北京一模)(10分)图1表示果蝇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图2表示果蝇性染色体X和Y的非同源区段和同源区段。已知控制果蝇刚毛(B)和截毛(b)的等位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 图1 图2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基因B和b的根本区别是_,它们所控制性状的遗传遵循_定律。若只考虑这对基因,截毛雄果蝇的基因型可表示为_。(2)若某雄果蝇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有一显性致病基因,与正常雌果蝇交配,后代发病率为_;若此雄果蝇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同时存在另一致病基因,与正常雌果蝇交配,后代发病率为_ 。(3)研究人员发现,果蝇群体中偶尔会出现三体(号染色体多一条)的个体。从变异类型分析,此变异属于_ 。已知三体的个体均能正常生活,且可以繁殖后代,则三体雄果蝇减数分裂过程中,次级精母细胞中号染色体的数目可能有_条(写出全部可能性)。从染色体组成的角度分析,此种三体雄果蝇经减数分裂可产生_种配子,与正常雌果蝇杂交,子一代中正常个体和三体的比例为_。解析:(1)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中的碱基排列顺序即代表了遗传信息,一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2)雄果蝇的X染色体上的基因一定传递给后代中的雌性个体,伴X遗传的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在后代雌性个体中会表现出来,而Y染色体是由亲代的雄性传递给后代中的雄性的,所以Y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表现为限雄遗传。(3)三体现象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三体的减数分裂过程中,这三条染色体会形成一个二价体和一个单价体,二价体和一对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分离行为相同,而单价体则是随机移向一极,所以在减数分裂中可能形成含1或2、4条号染色体的次级精母细胞;这样形成的配子中含号染色体的情况有两种,即含有1条或2条,由于雄果蝇产生的配子中含X染色体和含Y染色体的各占一半,所以经减数分裂能形成4种配子。答案:(1)脱氧核苷酸(或碱基)序列不同基因分离XbYb(2)50%100% (3)染色体数目变异1、2、44118(xx浙江一模)(10分)研究发现果蝇棒眼性状是由于X染色体上16A区段重复导致,染色体结构和表现型关系见下表。下图表示16A区段中的部分DNA片段自我复制及控制多肽合成的过程。请回答问题。(1)DNA的同一脱氧核苷酸链中相邻两个碱基之间依次由_连接。与相比,中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是_。(2)若要改造此多肽分子,将图中丙氨酸变成脯氨酸(密码子为CCA、CCG、CCU、CCC),可以通过改变DNA模板链上的一个碱基来实现,即由_。(3)雌果蝇a与雄果蝇f杂交,F1表现型为_。(4)雌果蝇c与雄果蝇e杂交,正常情况下F1都为棒眼,但出现了少数正常眼和重棒眼果蝇。研究发现这与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不等交换有关,依据该理论,上述杂交后代中出现异常果蝇是由于亲本中_果蝇在减数分裂时发生不等交换,产生了_的配子。(5)若用b代表一个16A区段,B代表两个16A区段,科研人员构建了一个棒眼雌果蝇品系XmBXb,其细胞中的一条X染色体上携带隐性致死基因m,且该基因与B始终连在一起,如下图所示。m基因在纯合(XmBXmB、XmBY)时能使胚胎致死。请用遗传图解写出棒眼雌果蝇(XmBXb)与正常眼雄果蝇(XbY)杂交获得F1的过程。解析:本题以果蝇的一种染色体结构变异性状的遗传为背景,综合考查了遗传的分子基础及遗传的细胞基础和基本规律的有关内容。(1)DNA分子的同一条链中的两个相邻的碱基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在外侧交替连接;过程为遗传信息的翻译,则是转录,翻译过程没有DNA中特有碱基T的参与。(2)丙氨酸的密码子是GCU,若第一个碱基变为C,则决定脯氨酸,因而DNA模板链上的C变成G即可实现氨基酸的这一替换。(3)因为f果蝇是在X染色体上含有重复16A区段的雄果蝇,所以其后代中的雌性个体均有重复的16A区段,都表现为棒眼,雄果蝇则表现为正常眼。(4)c、e杂交的异常情况,取决于c的变异,所以c中发生了不均等的交换之后可能产生含有一个或三个16A区段的配子,这种配子与正常的e的配子结合后即发育为正常眼和重棒眼。(5)书写遗传图解时注意亲子代的基因型、表现型及相关的符号、配子的基因型、比例等,特别注意涉及致死的情况应特别注明。答案:(1)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TA(2)C变成G(3)棒眼雌果蝇和正常眼雄果蝇(4)雌(或c)含3个和1个16A区段9(xx怀化一模)(9分)甲地区的某二倍体哺乳动物有白色、浅灰色、灰色、浅黑色和黑色五种毛色,毛色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A、a)和X染色体基因(XB、Xb)共同决定,且毛色随显性基因数量递增而颜色加深,并且该地区不存在基因致死现象。科研人员深入到很多年前进行核试验的乙地区进行调查发现:分布在该地区的该动物的毛色只有浅灰色、灰色、浅黑色和黑色四种。为了探究其原因,课题小组随机抽取乙地区若干只灰色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实验,得到F1表现型为:浅灰色雌性、灰色雌性、浅黑色雌性、黑色雌性、浅灰色雄性、灰色雄性、浅黑色雄性。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该课题小组得到F1中灰色雄性个体的基因型是_。(2)乙地区该动物没有白色个体的原因是基因型为_的个体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3)从长期进化来看,乙地区的该动物种群中基因XB频率会_(填“增加”或“减少”)。解析:通过题干信息可知,五种表现型由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且毛色随显性基因数量递增而颜色加深,因此可推测白色、浅灰色、灰色、浅黑色、黑色分别对应0、1、2、3、4个显性基因。乙地的灰色雌雄个体交配,后代有黑色雌性个体(AAXBXB),则亲本基因型为AaXBY、AaXBXb。由该地不存在基因致死现象可知,aa对个体存活没有影响,则影响乙地没有白色个体的原因只可能是由Xb基因导致的,即Xb基因控制的性状使该动物不适应乙地的环境,则XbY、XbXb的个体不能存活。因此,该交配实验中,F1灰色雄性基因型为AaXBY。由于环境的选择作用,Xb基因逐渐被淘汰,XB频率则会逐渐增加。答案:(1)AaXBY(2)XbXb、XbY(3)增加10(xx孝感二模)(10分)一万多年前,内华达州比现在湿润得多,许多湖泊(A、B、C、D)通过纵横交错的小溪流连结起来,湖中有不少鳉鱼。以后,气候逐渐干旱,小溪流渐渐消失,形成了若干个独立的湖泊,各湖泊生活的鳉鱼形态差异也变得明显(分别称为a、b、c、d鳉鱼)。下图为内华达州1万多年以来湖泊地质的变化示意图。(1)1万多年后,A湖中的所有鳉鱼可以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它们在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上称为_。(2)现在,有人将四个湖泊中的一些鳉鱼混合养殖,结果发现:A、B两湖的鳉鱼(a和b)能进行交配,但其后代的雄性个体不能产生正常的精子;来自C、D两湖的鳉鱼(c和d)交配,能生育具有正常生殖能力的子代;A、B两湖鳉鱼的繁殖期在5月,C、D两湖的鳉鱼繁殖期在7月。则能体现遗传多样性的是 _的鳉鱼,A、B湖中鳉鱼的进化历程表明_的形成,必须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3)在5000年前,A湖的浅水滩生活着甲水草,如今科学家发现了另一些植株较硕大的乙水草,经基因组分析,甲、 乙两水草完全相同;经染色体组分析,水草甲含有18对同源染色体,水草乙的染色体组数是水草甲的2倍。则甲、乙水草_(是/不是)同一物种。(4)下图图1表示D湖中与某种大型水草有关的食物网简图,水藻A与物种C、G和I附着在大型水草的表面。鳉鱼、E和F则在水草中来回游动寻找食物,鳉鱼的食物中各种类所占的能量比例如图2所示。若完全除去湖中鳉鱼,一年后,其中_将成为优势种,而物种E和F数量大量减少的原因是_。图1 图2解析:(1)A湖中的所有鳉鱼可以构成一个种群,这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2)来自A、B两湖的鱼产生的后代中雄性个体不能产生正常的精子,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不是同一物种,可以体现物种多样性,而C、D两湖中的鱼可以杂交产生可育后代,说明两者之间没有生殖隔离,属于同一物种的不同类型,能体现遗传(基因)多样性。(3)甲、乙两种水草之间即使交配,也只能产生三倍体的不育后代,即甲、乙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不是同一物种。(4)物种C附着在水草的表面,该物种的大量繁殖,将占据水草表面,使水藻A生长、繁殖受到限制,物种E和F则是以A为食的生物,从而受到食物减少的影响而减少。答案:(1)种群(2)C、D物种多样性(新物种)(3)不是(4)CC大量繁殖,占据水草表面,使水藻A生长、繁殖受限,物种E和F因失去食物来源而数量减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