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上册期中模块水平测试卷7-高一语文试题.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771147 上传时间:2019-11-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上册期中模块水平测试卷7-高一语文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上册期中模块水平测试卷7-高一语文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上册期中模块水平测试卷7-高一语文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一语文上册期中模块水平测试卷7-高一语文试题一、基础知识(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两项错误的是( ) A蹩脚(bi) 桎梏 (k) 炽烈(zh) 力能扛鼎(gng)B瓜葛(g) 龋齿(q) 徇私(xn) 管窥蠡测(l)C恫吓(h) 熟稔nin 洗涮shu 一丘之貉hD悄然qio 翘首qio 戏谑xu 箪食壶浆s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一项错误的是( )A.锁钥yu 作坊zu 躯壳k 味同嚼蜡juB.瘦削xu 龟裂gu 混浊hn 不塞不流sC.稽首q 卡壳k 打擂台li 亟来问讯jD.连累li 栖栖q 佣金yng 排难解纷nn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涟漪 旌旗 阴庇 信誓旦旦 B羽檄 气慨 羁绊 摧眉折腰C迁谪 憔悴 倚靠 羽扇纶巾 D锦书 恬然 樊茏 乍暖还寒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当时暴雨如注,满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走,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一个多小时赶到了大坝。B面对光怪陆离的现代观念,他们能从现实生活的感受出发,汲取西方艺术的精华,积极探索新的艺术语言。C他虚心接受了同志们的批评,从此积极深入实际,避免主观盲动,工作也已经开始改头换面,大有起色。D市场上各种营养补品不稂不莠,一些含有激素的产品,会引起人体不适,危害健康。5下列各句中表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医学家普遍认为,一个人如果不适当地增加饮水,就会影响机体的正常含水量。B我们能不能培养出“四有”新人,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也是教育战线的根本任务。C消费者一旦被认定受到经营者的精神损害,经营者将支付至少五万元以上的精神赔偿。D通过仪器来观察世界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由此也改变了我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0余首,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B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倡导“新乐府”运动,创作了不少感叹时事、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其代表作有卖炭翁、琵琶行等。C“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这副对联,说的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D“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指的是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二、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2分,共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0题。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7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离骚”者,犹离忧也 B.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C.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D.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8、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平属草稿未定 属:动词,通“嘱”,嘱托。B博闻强志 闻:名词,学识,见闻。C明道德之广崇 明:形容词活用作动词,阐明。D顷襄王怒而迁之 迁:动词,放逐,流放。9下列语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方正之不容也 B信而见疑,忠而被谤C蝉蜕于浊秽 D为天下笑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做到。”B.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阐明道德的广阔崇高,国家治乱兴亡的道理,没有完全表现出来。C.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由于志趣高洁,所以文章中称述的事物透散着芬芳;由于行为廉正,所以到死也不为奸邪势力所容。D.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可以推断,屈原的志向,即使和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 第卷(共80分)三、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11、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每空0.5分,共10分)、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靡有朝矣。、 ,援玉枹兮击鸣鼓。、 ,札札弄机杼。、 ,桃李罗堂前。 、 , 勇剽若豹螭。、 ,复照青苔上。、木末芙蓉花, 。、但使卢城飞将在, 。、大漠风尘日色昏, 。、 ,江船火独明。、 ,潦倒新停浊酒杯。、熊咆龙吟殷岩泉, 。、 ,此时无声胜有声。、其间旦暮闻何物? 。、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遥想公瑾当年, ,雄姿英发。、红酥手, ,满城春色宫墙柳。、 ,毕竟东流去。、 ,到黄昏,点点滴滴。四、本大题共1小题,共12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13题。12、下列词中均有“愁”,请分析每一首词中“愁”的具体内容。(每点作答不超过10个字,每空2分,共6分) 蝶恋花(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南乡子(王安石)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 绕水恣行游,上尽层城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答:( )之愁 ( )之愁 ( )之愁 13阅读下面三首关于项羽的诗,完成诗后的问题。(6分)题乌江亭 (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乌江亭 (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夏日绝句 (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三首诗咏的都是西楚霸王项羽,但对项羽评价的角度并不一样,它们的角度分别是什么?这三首诗借对项羽的评价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答:第一首是从( )的角度来评价的。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 )第二首是从( )的角度来评价的。王安石通过这首诗,表达了( )第三首是从( )的角度来评价的。李清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7题。姥姥的端午十余年前的五月,姥姥忙碌完生命里最后一个端午,便匆匆离去。此后每自清明夜始,随着金银花的细碎步声,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物质极度贫瘠的岁月,端午,在童年的期盼中,总是姗姗来迟。等待中长大的日子,不知何时,青苇已隔夜盈尺。端午,似一株凌虚而至的瓦楞草,无声无息落在老家的瓦房上,就在某个清晨,姥姥推醒了还在熟睡中的我们,她说,粽子熟了。烧了一夜的灶火已渐燃渐熄,大锅里还“咕嘟嘟”冒着些微的水泡,粽香漫过那口大锅的四周,弥漫在农家小院上空,萦绕在孩子渴望的小嘴边,飘荡在蹦跳的童歌里。端午粽香,萦绕岁岁年年童谣,我们在姥姥精心赶制的一个又一个端午之后长高。姥姥一双操劳的枯手,渐渐托不住昔日蹒跚的娃儿们,当小弟也站在她身后,声渐雄浑之时,姥姥缓身回望,却已一笑白头。姥姥的端午,从老家搬到城里,仍旧初始味道。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使姥姥呆呆地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想念老槐树阴下,几位老邻絮絮陈年旧话,农谚桑麻。姥姥似乎在那一年忽然苍老。最后的端午,姥姥依旧忙碌,她似乎始终是这个节日大会的主持人,任何人都可以忽略和忘记这个日子,唯她不能。我们从各自的家里奔来吃粽子的时候,还丝毫没有感觉到姥姥的端午,将在这里停留。只记得姥姥唠叨了许多,关于谁该谈朋友了,谁该快点结婚了,别让姥姥这么等着。大家听着,都没有在意。端午后几日,姥姥在一个深夜忽然丢下大堆未了的心事,匆匆撒手而去,我守在她床边仅仅一步之遥,却空着两手没留下老人家只言片语。次年端午,凝重在无限哀思里,大家小心翼翼躲闪着,似乎稍不留意会不慎碰落太多的哀伤。谈话间,说到童年,那苇塘、蛙鸣、老家的土炕、邻家小孩憨态可掬的猫头小布鞋小弟忽然一句:“一到端午,就想起姥姥来。”大家顿住了,都不说话,大弟站到阳台,低头点起一支烟,妈妈肩头抽动,不知谁的眼泪叮咚掉在米盆里,落在一只只秀气的青粽上姥姥赐我农家巧手,包粽的“工艺”代代相传,粽香飘进以后的日子。端午,翠绿与寂静,蒹葭苍苍的古韵,带着一春濡湿的水气,简淡、玄远。芦丛摇曳、薄雾轻裳,青衣姗姗,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初见有股矜持的冷,一身素衣隔岸浅笑低吟,柔骨而就、甜而不腻,那种感觉在常久的凝睇里埋藏,永远都蛰伏在心灵深处不会消失。娴静的汨罗江,从远古走来,走近几千年光阴。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选自散文百家 14、文章第段在全文中起了哪些作用?请作具体分析。(4分)15、文章的第段用了整整一段的篇幅写“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这对刻画姥姥的形象有何作用?(4分)16、端午节是我们大家的节日,本文为什么说它是“姥姥的端午”?请作分析。(4分)17、这篇散文回忆姥姥,姥姥应该有很多事情可写,但作者只选取了过端午、包粽子这一件事来写,请探究作者这样选材的好处。(6分)六、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18按照要求作文。(40分)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这样写道:“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意思是说:“诗这种东西,感情是它的根本,语言是它的苗叶,声音是它的花朵,思想是它的果实。”翻阅唐诗、宋词,含英咀华,欣赏汉字独特的美,可以怡人性情;诵读名篇佳句,抚今追昔,感悟人世沧桑,可以启人心智。请根据上面的提示,以“我读唐诗(宋词)”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答案一、基础知识(每小题2分,共12分)1C 2B 3C 4B 5D 6D 二、文言文(每小题2分,共8分)7D 8A 9C 10B三、11、默写(每空0.5分,共10分)、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狡捷过猴猿, 勇剽若豹螭。、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但使卢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四、古诗词鉴赏(12分)12、(每点作答不超过10字,每空2分,共6分)思念情人的孤独之愁;昔胜今衰之愁;伤春之愁、家国之愁; 13、(6分,每点2分)第一首是从兵家用兵的角度来评价的杜牧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胜败得失、历史兴衰的看法,即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忍辱负重、重整旗鼓,定能东山再起。第二首是从民心向背的角度来评价的王安石认为民心和形势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历史的规律不可违背。第三首是从节操(气节)角度来评价的李清照认为人要讲求气节,活着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死了也要气壮山河。五、现代文阅读14、文章第段在全文中起了哪些作用?请作具体分析。(4分)以粽香为触发点,引发下文对姥姥一生种种深情美好的回忆(2分);写姥姥的絮语,轻轻的动作,高度凝练、传神地概括了姥姥对儿孙辈呵护有加的高贵品质(2分)。15、文章的第段用了整整一段的篇幅写“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这对刻画姥姥的形象有何作用?(4分)(1)运用想象和虚写,描写了姥姥年轻时的秀丽想象。(1分,答出“想象”或“虚写”即可)(2)运用环境描写烘托姥姥年轻时秀丽的形象。(1分,答出“环境烘托”即可)(3)用村姑的秀丽来衬托姥姥品质的美好。(1分,答出“衬托品质美好”即可)(4)补写出姥姥的外形,使姥姥的形象更加丰满。(1分,答出“补写外形”或“形象丰满”即可)(每答对一点得1分)16、端午节是我们大家的节日,本文为什么说它是“姥姥的端午”?请作分析。(4分,一点1分)答:(1)“姥姥的端午”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章脉络清晰(2)本文刻画的对象就是姥姥,所以用“姥姥的端午”为题。(3)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使文章笔力更加集中。(4)“姥姥的端午”凝聚着我们对姥姥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17、这篇散文回忆姥姥,姥姥应该有很多事情可写,但只选取了过端午、包粽子一件事来写,请探究作者这样选材的好处。(6分,每点2分)使文章笔墨更为集中,能在有限的篇幅内生动细致地刻画出姥姥的可敬形象。使文章的线索更为明晰,通过不同时期过端午、包粽子的事情,形象地展示了姥姥勤劳的一生。使姥姥这个人物更具有鲜明的个性,姥姥的勤劳、善良、智慧、慈爱,全都融合在端午这个特殊的节日氛围里,化为清清的粽香,萦绕在儿孙的记忆里。姥姥年年过端午都包粽子,姥姥去世后,每到端午,我们都会怀念姥姥,这件事传达出“端午”作为中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普通民众心目中根深蒂固的影响,使作品更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的人文气息。(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必须围绕“姥姥”作答才可以得分。).六、作文(40分)18、 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