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下学期周练试题承智班.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770158 上传时间:2019-11-2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下学期周练试题承智班.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下学期周练试题承智班.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下学期周练试题承智班.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下学期周练试题承智班 一、选择题1十月革命后某一时期列宁说:“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但和中世纪制度、和小生产、与小生产者散漫性联系着的官僚资本主义比较,资本主义则是幸福”列宁旨在A. 说明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更优越 B. 认为建立资本主义是一种进步C. 论述俄国建立社会主义的必要性 D. 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2“人们对基督教神学教条开始怀疑的缘由主要有两大发现:一是新大陆的发现,二是地球在围绕太阳转。圣经居然对这两个事实只字未提!一下子就发生了信仰危机。”材料阐述了A.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B. 文艺复兴运动的原因C. 宗教改革的原因 D. 启蒙运动的原因3古罗马大法学家认为:“从民法的观点来看,奴隶是什么也算不得的。但是根据自然法来看便不是这个样子。从后者的观点来看,一切的人都是平等的。”该法学家的观点A. 缓和了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矛盾 B. 旨在保护奴隶主贵族利益C. 蕴含了人文精神 D. 在罗马法中得到了充分体现4下图是1949-1957年中国经济主要数据平均增长率示意图(单位:%)。据此可以推知这一时期 A. 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 工业化发展取得成就C.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功 D. 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519世纪末,许多知识分子对讲究温文尔雅的传统礼仪观念提出了质疑,而对进化论赞赏有加。如严复曾强调“中国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胜古”。这些言行A. 旨在重建中国的文化体系 B. 带有明显全盘西化的倾向C. 符合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 D. 为托古改制作了舆论准备6鸦片战争后,社会普遍把洋货视之为“奇技淫巧”,认为这是导致财富外溢的原因;19世纪70年代有些人士认为仿制洋货,大兴工商,以自制洋货取代外来洋货以此来占领洋货消费市场,在朝野上下产生了广泛影响。这种变化表明A. 商品经济基本取代了自然经济 B. 传统手工业品市场日渐萎缩C. 依循市场规则与西方展开竞争 D. 追逐西方时尚成为社会主流7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称颂:“幸生圣明极盛之世,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徼宦商,衡游蓟北。”这反映当时A. 形成了全国性的市场 B. 手工业获得长足发展C. 对外贸易发达 D.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8东汉班固认为在周代“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胡适先生认为:商代遗民在亡国之后沦落为执丧礼者,“儒”即西周人对此类人的蔑称,两种说法反映了A. 时代和个人因素直接影响史学论断 B. 王朝更替造成儒家社会角色的转变C. 儒家在源流和功用上存在着多元性 D. 商周社会文化转型模糊了后人认识91979年,撒切尔夫人上台后一改早前支持英国加入欧共体的态度,在后来欧共体都柏林峰会上豪言:“把我的钱还给我!”xx年6月,英国公投382个投票区计票最终结果显示,51.9%的民众选择支持脱离欧盟;48.1%的民众投票反对英国脱离欧盟。这说明A. 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B. 欧洲一体化损害了英国的国家利益C. 英国民众希望控制英国外交事务 D. 一体化深化与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10下表是欧美1819世纪大事年表(部分)。对这一时期欧美社会的分析和说明,最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A. 资本主义仍旧处于不断上升和发展的时期 B. 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物质条件不完全具备C. 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主题是社会主义运动 D. 社会主义运动有利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完善11“宗教改革一词像文艺复兴一词一样容易使人产生误解表面上看,宗教改革可以理解为对教会某些弊病的反应这些弊病很容易激怒人们,但它们只是新教徒进行宗教改革的借口,而不是根源。”下列表述与材料主题意思相符的是A. 宗教改革是采取宗教异端的形式进行的 B. 宗教改革一词没有准确地揭示运动实质C. 宗教改革是因为教会出售赎罪券而引发 D. 宗教改革没有对天主教进行彻底的改革12中共安徽省委和四川省委分别在1977年11月和1978年2月制定了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和关于目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主要问题的规定。这两个文件的主要内容是: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鼓励实行生产责任制,减轻生产队和社员的负担;坚持按劳分配,保证社员分配兑现;开展多种经营;慎重对待基本核算单位由生产队向大队过渡的问题;允许和鼓励社员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正当的家庭副业。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A. 改革开放从此拉开序幕 B. 改生产大队为村民委员会C. 农村开始了历史性变革 D. 计划经济体制的特征明显13唐代的科举考试并不严格,多数的录取并不完全倚重考卷,还要看平时的文字高下,考生的声名、影响、家世、地位等;有时甚至完全不看考卷,未曾开考,名次已定。据此可知,唐代的选官制度A. 继承了前代的遗风 B. 主要受制于门阀C. 未得到平民的认可 D. 考生名望决定结果14元朝时期,“西域之仕于中朝,学于南夏,乐江湖而忘乡国者众矣”。中原之士“西游昆仑圃,北望大荒之野,涉黄河之流,而寻瑶池之津”。对上述历史现象理解最恰当的是A. 元朝时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B. 元朝时边疆和内地民族联系加强C. 元朝重建大一统,疆域辽阔 D. 西域民族政权派人学习中原文化15“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对其他国家工业的实际促进比对西班牙和葡萄牙本国工业的促进还要多。仅就亚麻布一项而言,据说,这些殖民地的年消费量可达300万英镑以上,当然,我不敢保证这一致据的准确。但是,这一巨大的消费量几乎全由法国、佛兰德斯、荷兰和德国提供。”材料中所述历史现象主要反映出A. 以西欧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B. 西葡两国错失早期殖民扩张带来的工业发展机遇C. 西葡两国同英法荷德等国展开争夺市场的激烈竞争D. 殖民地与宗主国形成“原料供给市场占有”关系16“罗马法逐渐形成这样的观点:习俗未必正确,还有一种藉以做出公平决定的更高的、普遍的原则,这种高级而普遍的自然的法则,或者叫做自然法,.是从人的本性和理性产生出来的。因而是为所有人所了解和接受的。”材料主要反映出A. 罗马习惯法转化为成文法的必然性 B. 罗马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的必然性C. 罗马法衰落、自然法兴起的必然性 D. 查士丁尼心民法大全形成的必然性171981年11月25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陈云提出:“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者的关系是主要方面和从属方面的关系,计划经济起生要作用,市场调节还是从属于计划”。上述结论A. 反映了当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状B. 总结了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的基本经验C. 确定了市场经济姓“资”姓“社”的标准D. 巩固了经济特区逐步对外开放的主要成果181938年3月罗斯福亲信卡尔逊在关于中国西北部军事活动的报告中说:中国广大民众具有一种崭新而且不寻常的民族主义精神;日本步兵在应对传统军事战役时效率较高,但面对没有固定成法可循的战术时却无所适从。这一报告A. 高度评价了国民政府进入相持阶段后的积极防御作战B. 认为抗日战争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意识方才真正觉醒C. 充分认可共产党发动人民群众坚持游击战的正确战略D. 支持国民政府调整片面抗战路线和单纯正面会战战略191926年,上海化工实业家吴藴初突然宣布放弃味精的国内专利,呼吁全国各地大量仿造生产。这导致日本的“美女牌”味之素除了在东三省销售外,在中国的其他地区再也难见踪影。吴藴初“放弃味精的国内专利”的主要原因是A. 官僚资本的严重阻碍 B. 民族资本的竞争激烈C. 民国法制严重不健全 D. 商战思潮的影响深远20府朝时大理寺是全国最高审判机关,但关乎死刑判决等重大问题时需由御史中丞(中央监察机关负责人)与刑部侍郎、大理寺卿一起,组成“三司推事”,类似近代的特别法庭,并把会审的结果,最后报皇帝审批。这说明唐朝A. 司法与监察有机结合 B. 大理寺权力已经旁落C. 监察机构丧失独立性 D. 司法制度己经近代化 二、综合题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这件事(指苏联解体)与其说取决于各个共和国本身,还不如说是由这些共和国的政治精英们、领导人决定的。俄罗斯领导瓦解苏联的路线,曾与苏共内部顽固的特权势力的斗争交织在一起这两个阵营尽管看来好像思想立场对立,(实际上)都串通一起来打倒戈尔巴乔夫。”那些在八月份似乎是为了保留联盟而支持叛乱分子的党内权贵们,这一次却也投了搞垮联盟的赞成票!”戈尔巴乔夫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材料二西方称为“俄罗斯民主之父”的戈尔巴乔夫199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但被绝大部分俄民众视为导致苏联垮台的“罪魁祸首”。在1996年总统大选上,戈氏仅获得051%的选票。但到xx年时全俄舆论中心的民调显示,对于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解体中的作用,42%的被调查者认为戈尔巴乔夫起了主要作用。以平和态度对待戈氏的民众的比例由此前的25%上升到了47%。有人说,从个人的历史角色来看,在苏联解体这件事上,叶利钦应该比戈尔巴乔夫承担更多的责任。为保住联盟战斗到最后一刻的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说:“如果不是俄罗斯先独立,苏联是不会解体的。”戈尔巴乔夫反思改革的三大失误(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解体上的责任及依据。(2)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你怎样理解西方和俄罗斯国内民众对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解体中责任的不同评价。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嬴秦以降,虽盛衰分合不常,然汉、唐、宋、明之外患,不过曰匈奴,曰突厥、曰回讫、吐番、曰契丹、蒙古,总之不离西北塞外诸部而已,降及今日,泰西诸国以器数之学,勃兴海外,履垓埏若户庭,御风霆如指臂,环大地九万里,罔不通使互市。虽以尧舜当之,终不能闭关独治。而今之去秦汉也,亦二千年。于是华夷隔绝之天下,一变为中外联属之天下。夫自群圣人经营数千年以至唐虞,自唐虞积二千年以至秦始皇,自始皇积二千年以至于今,故曰不过万年也,而世变已若是矣。材料二中国与各国立约,所急欲删改者,惟一国倘有利益之事,各国一体均沾之语,最不合西洋公法。缘有时乙国以事求于甲国,而蒙允许,丙国亦欲同沾利益。其实交际情形并不相同,无益于丙国,而徒有损于甲国也。凡遇交涉,异邦客商,一切章程,均由各国主权自定。实于公法吻合,彼虽狡悍,亦可以理折之也。材料三处此时代,苟用平民主义,致令国内纷乱,势必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何能自立图存?惟国家主义盛行,则上下一心,遐迩一体,国人皆互相团结,壮其合群之魄力,发其爱国之精神,然后众志成城,急公仇而缓私仇,先国家而后家事,其国未有不盛,其种未有不倡者也。故欲致和平之幸福,为伟大之国民,必自尊重国家主义始。(1)根据材料一,概括自秦至鸦片战争后“天下观”的变化。(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晴思想意识变化的背景。(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国家主义”思想。参考答案1D【解析】列宁上述言论侧重点在“但和中世纪制度、和小生产、与小生产者散漫性联系着的官僚资本主义比较,资本主义则是幸福”,表明列宁肯定资本主义的作用,AC与材料不符;列宁认为利用资本主义的商品货币关系,是在落后的小生产占主体的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故D正确;“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说明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进步,故B错误。【名师点睛】新经济政策的目的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等市场经济的因素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新经济政策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途径和方法,推动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和国家政权,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2D【解析】材料说明经济上的新大陆发现和思想上的日心说引发了人们的信仰危机,成为哪一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故A项显然错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仍然信仰宗教、信仰圣经,不符合“人们对基督教神学教条开始怀疑”,故BC错误;经济上的新大陆发现和思想上的日心说引发了人们的信仰危机,从而引发了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批判迷信、愚昧,提倡科学,故D项正确。【名师点睛】 “人们对基督教神学教条开始怀疑”“圣经居然对这两个事实只字未提”说明人们对宗教信仰产生怀疑和不信任,这正是“地球在围绕太阳转”科学发展的结果,也是“新大陆的发现”开阔眼界的结果。3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对材料有效信息的准确解读能力。根据材料文字“根据自然法来看便不是这个样子。从后者的观点来看,一切的人都是平等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法学家的观点蕴含了人人平等的人文精神。A、B、D项表述都不符合史实和题意,均排除;C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4B【解析】表格中19491957年中国经济主要数据平均增长率,重工业产值增长率大幅度超过轻工业和农业产值,表明工业化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反映了一五计划的特点,即优先发展重工业,故B项正确;对资本主义改造属于生产关系变革,不是材料中反映信息,故C项错误;1958年的全民大炼钢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A错误;重工业平均增长率最高,反映了中国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并非急躁冒进,D错误。【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运用能力。学生容易错误认为一五计划存在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问题,事实上,材料中1949-1957年中国经济主要数据中,重工业产值增长率突出,恰恰反映了建国初期中国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的问题,而一五计划重工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重工业基础非常薄弱的状况,使国民经济比例趋于协调。5C【解析】19世纪末,特别是甲午战争以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促进民族意识觉醒,救亡图存成为社会主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适应了知识分子要求变革图强的思想,故C正确;A不是材料的主旨;材料无法体现全盘西化的倾向和托古改制,排除BD。6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自然经济在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但是在近代自然经济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所以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阐释传统手工业市场的发展情况,故B项排除;鸦片战争后,国人依然仇视外洋事物,还没有完全从“天朝大国”中解放出来,所以会出现“奇技淫巧”的认识,而19世纪70年代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出现及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应该依循市场规则与西方展开竞争,故C项正确;“追逐西方时尚”与材料主旨不合,故D项排除。7A【解析】材料反映出南方滇南车马销往北方辽阳、岭徼宦商在北方蓟北有商业活动,说明形成了全国性的市场,属于国内贸易,故C错误,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手工业发展情况,排除B;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标志是雇佣与被雇佣关系出现,材料没有涉及,排除D。8A【解析】题干中前者是东汉班固对儒家的认识,因为汉代开始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所以有班固对儒学的认识是重教化;而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对儒家思想是彻底的否定,才有忽视儒学的认识,据此分析可知材料中两种认识源自于时代和个人因素,故A项正确;材料中两种对儒学的认识不是因为王朝更替,是因为认识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故B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对儒家的多元性进行阐释,故C项排除;胡适的认识不是因为文化转型,而是因为新文化运动时期对封建文化全盘否定而造成的,故D项排除。9D【解析】材料中反映出欧洲一体化过程的波折,撒切尔夫人以及英国民众的态度反映出的是一体化过程中民族国家利益与集团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出这一点,而是反映的区域集团化过程的波折;B选项说法从材料中无法直接体现;C选项说法错误,属于望文生义,与材料的内容无关。10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18-19世纪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为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两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极大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美国内战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1861年改革和明治维新,反映出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物质基础已经形成,故排除B选项。C选项错误,这一时期社会主义运动并不是主流,而是处于萌芽阶段。D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出这一观点。11B【解析】从材料来看“宗教改革一词像文艺复兴一词一样容易使人产生误解”文艺复兴运动表面打着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实际上是进行一场资产阶级的文化运动。宗教改革是资产阶级在宗教外衣(改革教会某些弊病)掩饰下的一场反对封建统治的政治运动,宗教改革一词同文艺复兴一词都没有准确地揭示运动的性质。因此选B选项。A选项不是材料所要表达的含义;C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宗教改革的直接原因;D选项材料没有体现,也不是材料的主要内涵。点睛:回答本题可以从对比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特点出发,因为题中说“宗教改革一词像文艺复兴一词一样容易使人产生误解”,所以我们从两者容易产生误解的内容出发,结合所学知识,找出两者容易产生误解的原因是名字都没有揭示出事件的实质,由此得到答案。12C【解析】注意材料给出的时间:1977年和1978年,在这个时间段内,文革已经结束,在结合材料的内容,有关农村土地问题的改革,说明农村生产问题和土地问题都有了明显的变化,这是农村改革的开始,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说法错误,拉开改革开放序幕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材料没有涉及村民委员会,不选B;D选项错误,与材料的内容特点不符。13A【解析】从材料来看,唐代的科举考试还受到“考生的声名、影响、家世、地位等”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之前选官用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的标准就是“考生的声名、影响、家世、地位等”,因此可以看出唐代的选官制度有前代的影子,所以A选项正确。B选项错在“主要”二字上,材料是说“多数的录取并不完全倚重考卷”,也就是说考卷依旧是主要的参考内容。C选项材料没有体现;D选项说法错误,考试结果还受到考卷情况的影响,不是完全由名望决定。点睛:回答本题关键之处在于对唐代科举制度的认识,我们要弄清楚材料的真正含义,材料不是说科举制形同虚设,而是说科举制度之下存在一些弊端。弄清楚这一点,我们就能够解决选项中的B、D选项。14A【解析】从材料中“西域之仕于中朝,学于南夏,乐江湖而忘乡国者众矣”说明元朝时期西域之人在中原做官,适应了中原的生活甚至不愿意回到西域。从中原人士“西游昆仑圃,北望大荒之野,涉黄河之流,而寻瑶池之津”可以看出中原汉族到西域去赏玩,这就表现出元朝汉族与少数民族来往频繁,民族融合逐渐加强,所以A选项正确。B选项只体现了双方的交往,没有体现出双方在生活和文化上的融合,故排除。C选项不是材料所要传达的主要含义。D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出这一点,故排除。点睛:本题容易误选的选项是B选项,材料的表述是回答本题的突破口,我们从材料可以看出除了元朝时边疆和内地民族联系加强这一点外,西域人士可以在中原做官以及中原人士在西域的游玩,这都是民族融合的体现,B选项没有体现出这一点,没有发现表面现象蕴藏的深层内涵,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排除B选项。15B【解析】从材料来看,作者认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对其他国家工业的实际促进比对西班牙和葡萄牙本国工业的促进还要多”,理由是从亚麻布的消费来看,西班牙和葡萄牙没有促进自身资本主义的工业发展,而是对法国、荷兰等国家产生了积极影响,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说法错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发生在工业革命后;C选项材料没有体现这个内容;D选项错误,宗主国并没有提供市场,而是由法国等国家提供。16B【解析】材料中强调的是自然法的重要性,他认为自然法是“是从人的本性和理性产生出来的。因而是为所有人所了解和接受的”,因此强调了法律应该具有普适性,所以论证了公民法向万民法转变的必然性。A选项错误,这种自然法未必是成文的,这里强调的是一种法律的受用范围;C选项错误,罗马法与自然法无对立关系;D选项属于无关项,材料与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无关。点睛:本题容易误选为A选项,因为题中提到了“习俗未必正确”。这只是材料的表层内容,我们从材料的后半段可以看出材料所要表达的实质内容“是从人的本性和理性产生出来的。因而是为所有人所了解和接受的”强调的是普适性问题,也就是自然法的法则,因此可以排除A选项的干扰。17A【解析】从材料中陈云认为“计划经济起主要作用,市场调节还是从属于计划”,结合材料给出的时间:1981年,说明当时并没有真正做到平衡市场和计划的关系,这是当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状,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此时期国有企业改革并没有全面开展;C选项错误,姓“资”姓“社”的标准是在邓小平南方讲话之后才确定;D选项材料没有提及经济特区的问题,故排除。点睛:回答本题的关键是时间,材料中的时间是1981年,这个时期改革开放刚刚起步,因此对于一些问题的认识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材料中体现的就是当时的社会主义建设的现状,明白这一点,很多选项都不再具有干扰性。18C【解析】材料中“没有固定成法可循的战术”指的是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采用的游击战,罗斯福亲信的这段话正是对这种战术的一种肯定,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误,材料中时间是1938年,此时并未进入相持阶段;B选项错误,罗斯福亲信赞扬的是战略战术并不是民族意识;D选项说法错误,没有弄清楚“没有固定成法可循的战术”的真正内涵。19D【解析】材料中讲述了吴藴初“放弃味精的国内专利”的史实,从材料中吴蕴初的做法导致了“日本的“美女牌”味之素除了在东三省销售外”,说明吴蕴初是为了抵制日货才放弃了专利。结合所学知识,抵抗日货在1915年时达到高潮,此时材料给出的时间是1926年,所以可以看出商战的思想影响深远,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说法错误,材料没有提及官僚资本的问题;B选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民族资本的相互竞争,而是与外国资本主义的对抗。C选项说法与材料无直接关系。20A【解析】材料体现出的是唐朝权力部门的相互关系。从材料来看,大理寺是全国最高审判机关,说明它具有审判权力,所以排除B选项。从死刑需要“三司推事”,我们可以看出在决策过程中需要有监察机构来监察大理寺的审判,所以体现出司法与监察的结合,因此A选项正确。C选项说法过于片面;D选项错误,近代化的司法制度是在民主制度的背景下,从材料中“最后报皇帝审批”可以看出唐朝依旧是君主专制制度。21(1)责任: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负有主要领导责任。依据: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进行经济改革,但仍继续苏联的传统做法,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社会不满加剧;在经济改革没有预期效果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转而进行政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2)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一定程度迎合了西方资本主义民主价值观,改革带来强大苏联解体的结局符合西方国家的利益,故西方对其评价较高;苏联解体后初期俄罗斯的社会动荡与生活水平的持续下降,导致俄罗斯人对戈尔巴乔夫的评价普遍倾向负面;后随俄罗斯社会经济、政治的巨大变化及思想文化的多元化,使俄罗斯人对戈氏的评价也就逐步趋于理性和客观。【解析】(1)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概括,并形成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本问主要考查苏联解体相关内容戈尔巴乔夫。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第一小问比较简单:戈尔巴乔夫负有主要领导责任。关于第二小问的“依据”要结合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和作用进行分析说明:首先进行经济改革,但成效不明确,苏联经济继续恶化;在这种情况下戈尔巴乔夫转而进行政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2)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形成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及材料信息,本问主要考查苏联解体相关内容对“戈尔巴乔夫在苏联解体中责任的不同评价”的认识。此问具有一定能难度,学生不易把握。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这样来解读:总体上,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一定程度迎合了西方资本主义民主价值观,因此,西方国家倾向于评价高。但在俄罗斯国内,对戈尔巴乔夫的评价呈现出巨大的不同:苏联解体后初期,评价倾向于负面;后随俄罗斯社会经济、政治及思想文化的发展,对戈尔巴乔夫的评价也就逐步趋于理性和客观。22(1)变化:由华夷隔绝、天朝上国到国门开放、中外联系。(2)背景: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加深);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西方先进思想传入,西学东渐,先进中国人思想意识觉醒,探索救亡图存道路。(3)评析:“国家主义”思想针对国家遭受外来入侵,国民的国家意识的淡薄。适应了当时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救亡图存的时代需要,能激发更多国人团结起来反抗帝国主义(增强民族凝聚力);但此时的清政府已经沦为帝国主义的傀儡,强调“国家主义”,忽视了国家与政权的区别,体现了思想局限性(很容易像义和团运动那样遭受中外反动联合绞杀)。【解析】(1)考查了学生阅读材料,归纳信息的能力,考查的是晚晴思想意识变化的背景,学生从材料中“终不能闭关独治。而今之去秦汉也,亦二千年。于是华夷隔绝之天下,一变为中外联属之天下”到鸦片战争后国门洞开,与外国联系加强;(2)考查了学生阅读材料,归纳信息的能力,本题考查晚晴思想意识变化的背景,学生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民族危机加深、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西方先进思想传入,西学东渐,先进中国人思想意识觉醒,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等方面进行阐述即可;(3)考查了学生阅读材料,归纳信息的能力,本题要求学生对“国家主义”进行评价,学生可以从该思想产生背景、影响等角度进行阐述即可。如此时的清政府已经沦为帝国主义的傀儡,强调“国家主义”,忽视了国家与政权的区别,体现了思想局限性的角度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