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语文备考30分钟课堂集训系列专题10 论述类文本阅读 .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768666 上传时间:2019-11-2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语文备考30分钟课堂集训系列专题10 论述类文本阅读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2020年高考语文备考30分钟课堂集训系列专题10 论述类文本阅读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2020年高考语文备考30分钟课堂集训系列专题10 论述类文本阅读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语文备考30分钟课堂集训系列专题10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康德是西方的孔子?陈乐民最近,听一位久居美国的朋友说,他在美国读哲学时听某教授把康德称作西方的孔子,联系到有人称伏尔泰是西方的“孔门大弟子”,同样都是使我长见识的趣闻。康德究竟了解多少孔夫子,未详察过。只知道,康德有过一份“口授记录”,估计是他在大学讲课时记录下来的。据说他在讲授自然地理时曾经讲到过中国,涉及中国的地理条件、民族习性、饮食衣着、语言刑律、家庭婚姻、物产、宗教等等。那个时期欧洲人对中国的了解都来自各种各样的传教士的口耳之传,接触到某位传教士,这位传教士眼中的中国就成了资料来源。康德一生足迹不出乡里,他对中国的知识只能来源于此。凭这份“口授记录”,康德对中国的了解水平超不过一般传教士的水准。其中不乏好奇的谈资性质的描述,如说:“中国人无论什么都吃,甚至狗、猫、蛇等等。”讲到孔子,只有一句:“中国人崇拜孔子,他是中国的苏格拉底。” 拿康德同孔子来比,根本没有可比性。从他们在各自哲学思想史上的地位比,很难说康德是西方的孔子;从各自哲学思想的内涵比,在深层空灵默契处有相通点,同是哲学的深层通感,但说康德是西方的孔子,则断无可解。至于说伏尔泰是孔门大弟子,论者的根据是伏尔泰读过论语等等,言之凿凿,信其有征。然而,那个时候的理解翻译水平是可想而知的;利玛窦和龙华民的理解就很不一样。伏尔泰确实是对中国有一种好感,一是因为他接触的传教士是康熙宫廷里的“亲华派”,二是因为他在法国处于受压迫的地位,把康熙当做“开明天子”,把这一切糅在一起,伏尔泰便成了“亲华派”了。同是启蒙时期的孟德斯鸠就不同,看过他的论法的精神的,都知道那是十分尖刻和入木三分的。就是康德的口授记录中在描述中国人的民族习俗和性格时也有这类话:“中国人报复心强,但他们总可以忍耐到适当的时机才发作;他们非常贪玩,可胆小怕事;他们抱着传统习俗死死不放,对未来生活却漠不关心”可是,为什么时常会听到18世纪的欧洲如何之掀起“中国热”之类的话呢?我想,外国人这样说,一方面是出自对中国的好感或好奇;同时也表明他们根本不懂得孔夫子是怎么一回事。中国人喜欢这样说,甚至引用外国人的话以为助力,是因为可以满足一些自己的民族虚荣心。那潜台词是:看!连外国人都说我们的孔夫子如何如何了!所以只要是海外的一声赞誉,便通常会受到国人所享受不到的“青睐”云。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说康德是西方的孔子,称伏尔泰是西方的“孔门大弟子”,都很有趣味性,又使人长见识。B康德与孔子哲学思想的内涵有相通处,但从各自在哲学史上的地位看,康德根本就无法同孔子相比。C不同的传教士对欧洲知识分子有不同的导向作用,因此,欧洲知识分子对中国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差异。D文章引用康德的“口授记录”,旨在证明康德不仅不了解孔子,而且还对中国抱有很深的偏见。解析:A项,误在“趣味性”“长见识”。B项,不是说康德无法同孔子相比。D项,康德并没有对中国抱有偏见。答案:C2结合文章第二段看,“康德究竟了解多少孔夫子,未详察过”这句话隐含着一个什么观点?支持这一观点的理由有哪些?答案:这句话隐含的一个观点是:康德对孔子了解得并不多。支持这一观点的理由是:康德足迹不出乡里,对中国的了解不会超过传教士的水准;对孔子康德只说过一句话。3联系全文看,对待外国人说“康德是西方的孔子”之类的话,我们应该抱什么样的态度?为什么?答案:不必当真,更不必引以为骄傲。说这些话的外国人并不真正了解中国;他们那样说或是出于对中国的好感或好奇;他们根本不懂得孔子。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流行语:那一片暧昧的嬉笑吴志翔“翠花,上酸菜!”“为什么呢?”“你不是一个人”“人不能这么无耻”“做人要厚道”有些流行语是白痴级别的,但是没办法,经典的不一定流行,流行以后就成为经典了。在网络媒体这块肥沃的土地上,似乎随时都会长出几朵色彩诡异的花朵,每个人的想象力也都会因这样的机缘而变得妖娆。这样的流行语生态,是不能仅仅用“无厘头”或者“恶搞”一两个概念就能打发掉的。所以我还是要有点弱智地问上一声:“为什么呢?”一些词语的流行背后,有一种特定的集体无意识在流淌。它有一点点愤怒,又有一点点满不在乎;有一点点过分关注,又有一点点冷漠无谓。只有一个概念可以表达许多人在介入公共话语场时的姿态,那就是“暧昧”。一个人碰到一桩事情,他并不是依据某种尺度加以批评,虽然他感觉到了什么不对劲,但并不加以正面迎击,反而运用戏仿、反讽、拼贴、挪用等“后现代创作手段”,对某些自身与语境构成偏离的词语进行加工和传播,使它们因为悖谬而产生的喜剧性得到最夸张的呈现。事件的“本质”或“真相”究竟是什么并不重要。他们所俘获并拿来示众的词语往往是事件边缘的一个细部,这个细部就像电脑程序里的“bug”,在公共传媒的“游乐场”中不断自我复制、变形繁殖,直至成为似乎自身就拥有生命的庞然大物。这种流行语形成的心理基础,就是后现代式的暧昧。暧昧意味着绝不正面迎向一件事情,而总是采取侧避甚至背对真相的姿势,似乎也不寻求正义的实现,而总是有意模糊甚至消解自己参与的意图,当然也没有在现实的地基上建筑原则和公义的积极愿望,操练耍弄一番那些语汇,在这个网络传媒上显示了自己的存在感,玩闹着,得意着,创作着,嬉笑着,似乎这样就心满意足了。没错,表达暧昧的最好方式就是嬉笑。嬉笑具有一种阴柔的气质,它既展现了嬉笑者引以为豪的所谓智能优越感,又聪明地让自己处于一个不易受攻击和易消解压力的安全位置,同时不容忽视的是,在今天这个几乎所有人的个性都隐遁于屏幕背后的传媒游戏场上时,嬉笑者借助于对流行语的认同、搬弄、化用、加工、传播等,而获得了一种难得的个性呈现和身份识别。回个帖、灌个水、MSN上留个标签、博客里套个标题、饭局上开个玩笑都能令众人获得是“自己人”,相视而笑的效果。笑什么?为什么笑?说不清楚,就是好笑,就是好玩非常暧昧。因此,流行语也已经成为当代人们交流中增加共同在场感的流通货币,也是人们在多元时代寻求价值观上的最大公约数的心照不宣的身份明码。因为暧昧,所以大家的价值观可以通用互惠;因为暧昧,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显得有些亦正亦邪。1下列有关“流行语”的阐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流行语并不一定都是高尚的,我们应站在不同的角度辩证地对待流行语。B有些流行语的产生甚至流行,往往只是那些制造者或传播者抓住了事件的局部细节。C流行语诞生的源头就是网络传媒,流行语的普及与推广最主要的平台也是网络媒体。D流行语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人们增加共同在场感的流通货币与寻求价值观上的最大公约数的心照不宣的身份明码。 解析:该项“源头就是网络传媒”与“最主要的平台也是网络媒体”的表述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答案:C2下列有关“这样的流行语生态,是不能仅仅用无厘头或者恶搞一两个概念就能打发掉的”的原因,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A这种流行语生态的背后流淌着某种特定的不是很健康的集体无意识。B这种流行语体现的是群体的愤怒与冷漠更迭交替的某种精神失常的状态。 C这种流行语的创造者或传布者会消解具体事件或真实世界的沉重性或责任性。D这种流行语表明了某些人不愿正面迎击当下所发生的事件甚至采取侧避背对的姿态。解析:B项,“群体的愤怒与冷漠更迭交替的某种精神失常的状态”的说法不符合原文的具体表述,也不符合客观实际。答案:B3下列各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或作者思想的一项是()A作者以电脑程序里的“bug”为例,强调了某些流行语复制、繁殖的功能强大。B在作者看来,“无厘头”与“恶搞”一类的词语解释不了“流行语”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C作者用“暖昧”一词揭示了某些流行语所蕴藏的某种心理基础的实质就是亦正亦邪的人生哲学。D在作者看来,唯有消灭网络媒体上迅速诞生并传布的流行语才能使得普通民众的心理向健康方向发展。解析:本文的作者的确有规范文化、健康民众心理的意图,但是作者并没有说要消灭网络媒体上的流行语,消灭网络媒体上的流行语也不是唯一途径。答案:D 三、阅读下文,完成13题。古琴的文化内涵古琴,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陶渊明“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与白居易“入耳澹无味,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所讲述的正是这个道理。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在这一方面,伯牙的经历可称为后世的典范。传说,伯牙曾跟随成连学琴,虽用功勤奋,但终难达到神情专一的境界。于是成连带伯牙来到蓬莱仙境,自己划桨而去。伯牙左等右盼,始终不见成连先生回来。此时,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到海浪汹涌澎湃地拍打着岩石,发出崖崩谷裂的涛声;天空群鸟悲鸣,久久回荡。见此情景,伯牙不禁触动心弦,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他终于明白成连先生正是要他体会这种天人交融的意境,来转移他的性情。后来,伯牙果真成为天下鼓琴高手。琴者,禁也。作为“圣人之器”的琴,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红楼梦第八十六回,贾宝玉得知林黛玉会弹琴时,便要林妹妹为自己演奏一曲。林黛玉这时讲道:“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又说:“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知古人的象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林黛玉的确不愧是一介才情女子,她深谙琴道,才识过人。儒家与道家是中国哲学的两大支柱。在中国众多的音乐形式中,古琴应当说是儒道两家在音乐中体现的集大成者。儒家主张入世哲学,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儒家所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的外在效果。“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古琴首先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唐代薛易简在琴诀中讲:“琴为之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道家最理想的音乐应该是“大音希声”、“至乐无乐”的境界。从某种程度上看,道家是反对音乐的。究其实质,他们主要是反对艺术形而下的层面,强调艺术形而上的境界部分。庄子进一步将音乐分成“天籁”、“地籁”与“人籁”三类。认为只有“天籁”才是音乐的最高层面,其根本也是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的音乐。这深深影响了以后的琴人思想,如白居易、陶渊明、欧阳修、苏轼等。陶渊明的琴桌上常年摆着一张琴,既无弦也无徵。每当他酒酣耳热、兴致盎然时,总要在琴上虚按一曲。后来李白有诗写道:“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从中我们不难悟出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1下列关于“古琴”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古琴,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和雅”、“清淡”是琴乐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B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C伯牙面对蓬莱仙境,心弦被触动,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他明白成连先生要他体会的正是这种天人交融、人琴合一的意境。D古琴作为“圣人之器”首先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林黛玉关于弹琴的言论恰恰是对这一点最好的论述。解析:林黛玉关于弹琴的言论论述的是“作为圣人之器的琴,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答案:D2下列对“(古琴)是儒道两家在音乐中体现的集大成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所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的外在效果。而“和雅”的琴乐正是这一审美情趣的体现。B庄子认为只有“天籁”才是音乐的最高层面,其根本也是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的音乐。这深深影响了以后陶渊明以及唐代的薛易简、李白等人。C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清淡”的琴乐与道家的追求正好合拍。D儒家主张入世哲学,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古琴首先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解析:“这深深影响了以后陶渊明以及唐代的薛易简、李白等人”,这段文字在最后一段,文中并没有提及薛易简,而是在上文引用他阐述古琴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的文字。答案:B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古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所以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B文章首先阐明了琴乐的审美情趣和深远意境,论述了古琴的内在韵味以及演奏时应有的规范,深入地阐述了古琴对儒家和道家的巨大影响。C儒家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的哲学主张,使弹琴者在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唐代薛易简在琴诀中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观点。D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是古琴文化的内涵“和雅”、“清淡”的原因,作者主要引用有关诗文,增强了说服力。解析:薛易简在琴诀中进一步印证的不是这一观点。答案:C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中医为什么要有科学依据?田松在我们的大众语境中,“科学的”东西,就相当于“正确的”“高明的”“有效的”“经过了证实的”东西。照此理解,中医要有科学依据,就等于说中医要有正确的、高明的、有效的、经过了证实的依据。中医有科学依据吗?提出这种质问的理由无非是中医的理论与来自西方的解剖学、生理学不能对接,比如中医的经络至今找不到解剖学的依据,很多中药的有效成分至今写不出分子式,中药药理不能用来自西方的药理学予以解释言下之意就是:中医没有西医的科学依据!但是,中医为什么要有西医的科学依据呢?我们在判断一个事物是否具有合理性的时候,为什么一定要有“科学的依据”?科学依据是不是唯一的依据?在科学依据之外,我们是否还有别的“依据”?比如“经验的依据”或“历史的依据”?人们的生存,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是依靠科学的?实际上,在我们绝大多数的日常生活中,科学的重要性是很小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不需要了解科学;你能否骑好自行车,并不取决于你是否学好了牛顿力学;中国工匠李春没有学过科学,也能造出赵州桥。对于我们的生活起直接作用的是技术,而技术并不需要有科学在先,完全可以凭借经验的累积而不断发展和完善。人体是一个接受刺激反应的生物体,一个正常的人在他的生长过程中,会逐渐获得足够的对外界刺激作出恰当反应的能力。一个人是否心怀恶意,我们能够一望而知或三思而知,不需要包括科学在内的任何理论的依据就可以根据我们的“经验依据”作出判断,而科学在这些问题上常常是无能为力的。最直接的判断依据是经验依据,而历史依据则可以看做是长时段的集体的经验依据。毫无疑问,这个依据是与民族传统和地域文化密切相关的。比如刀耕火种,从最直观的想象和缺省配置出发,我们觉得它会破坏环境,是一种落后的生产方式。如此,从长时段来看,刀耕火种的民族所生活过的地方应该留下一片片荒山秃丘才对。然而实际上,人类学家看到的却是“一面刀耕火种,一面青山常绿”。也就是说,“刀耕火种破坏环境”这种说法是没有“历史依据”的。中医也是这样。在中华文明的语境之内考虑,中医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已经过了正确、高明、有效、证实的检验。在理论上,中医有着自己完备的、有足够生长能力的思想体系,在某种意义上,这套体系与西方现代医学目前所基于的还原论、机械论、决定论的“科学方法”是水火不容的。在实践上,中医拥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依据和经验依据,这些理论和实践的依据远在西方现代科学诞生之前就已经完善成熟了。为什么要等西医出现、在获得了西医的证据之后,中医才能获得价值、获得意义、获得生存的权利呢?相反,按照刘易斯托马斯的说法,现代西医作为一门年轻的科学,只有一百年的历史。也就是说,现代西医虽然有科学依据,却没有充分的历史依据。比如四环素,相信上市的时候也经过了临床实验,获得了科学依据,但是十年之后发现,小时候有幸享用这种科学产品的孩子长出了一嘴四环素牙。还有那个著名的“反应停”,只用了几年功夫,就导致了上万名婴儿畸形。当然,科学卫士们会说:“反应停”之所以酿成悲剧,恰恰是因为它上市的时候没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如果我们把“充分”理解成足够的时间长度,那么,又有哪一种医术比两千年的中医更加充分呢!说到这儿,我已经获得了两个诡异的结论:如果从宽泛的意义上理解科学,中医已经具有了科学依据;如果从狭义的具体的意义上理解科学,中医不需要科学依据!(选自社会科学家茶座xx第1期,有删改)注:刘易斯托马斯(19131993)美国杰出医学家。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两项是()A对生活起直接作用的更多是由经验积累而不断发展、完善的技术,并不是科学。B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不一定都要依靠相关的科学才能从事某项工作或生存发展。C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医和仅一百年历史的西医,因历史的巨大差距而势成水火。D受着民族传统和地域文化的影响,中医无需采用目前西方现代医学的科学方法。E集体的经验在长期的沿用中所形成的历史依据,就足以证明中医存在的合理性。F“反应停”导致上万名婴儿畸形的事实,说明这种西药的历史依据仍然不够充分。解析:C项,“势成水火”的原因是中医的“思想体系”与西医所基于的“科学方法”,而不是“因历史的巨大差距”。D项,原文并没有说中医“受着民族传统和地域文化的影响,无需采用目前西方现代医学的科学方法”。答案:CD2作者认为,判断事物是否合理,未必要有“科学依据”。据此,以下事实运用了“科学依据”的一项是()A李春造出了赵州桥B西药四环素的发明C判断一个人是否心怀恶意D刀耕火种并没有破坏环境解析:B项,西药理论运用的是“科学依据”,四环素的发明自然需要运用“科学依据”。A项,运用的是技术“经验依据”积累的技术。C项,根据“经验依据”作出判断。D项,通过“历史依据”作出判断。答案:B3文中画线句子“中医也是这样”中的“这样”具体指什么?答:_解析:“这样”承第六段的内容,回答此题需要对第六段的内容进行概括,而首句就是对全段内容的概括。答题时紧扣首句,突出“凭借经验依据和历史依据”“不需要科学依据”两个要点。答案:凭借经验依据和历史依据就可以判断其是否合理,并不需要所谓的(西医的)“科学依据”。4作者为什么既说“中医已经具有了科学依据”,又说“中医不需要科学依据”?请作简要说明。答:_解析:看似矛盾的说法,其实各有前提。一是从宽泛的意义上理解科学,二是从狭义的具体的意义上理解科学。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瓷的中国心陈鹏举瓷还有什么秘密吗?可能对只是浅浅地面对过它的人们来说,应该是还有一些的。譬如瓷的形制,看得出人们对于自然的依恋。譬如柳叶瓶,就像柳叶给人的感觉,这线条清新中总有些凄婉。这柳叶就不仅有对自然界的柳叶的临摹,还有柳叶在中国人心里的晓风残月杨柳岸的凄婉回味。再如海棠碗,曾见过唐越窑的一个海棠碗,那种雍容和大度,怎么看也感觉它只能出生在盛唐了。大抵有花瓣口的碗,往往唐代是四瓣,五代是五瓣,宋代是六瓣。有时细细想来,这四、五、六的区分,还是有心迹可寻的,那就是人心在渐渐变得细致了。再譬如斗笠碗。斗笠是古人和自然交往中最贴己的产物。古人对斗笠的依恋,其实就是对自然的依恋。斗笠作为碗的形制,吃饭喝茶都不必扬起脖子就可以把碗中的饭和茶吃喝干净。不扬起脖子就可以保持正襟危坐的端庄,这是古人把斗笠作为碗的形制的又一种依恋的原因。还有如橄榄瓶、蒜头瓶、凤尾尊、鱼篓尊、马蹄杯、菊瓣盘、梨壶、秋叶洗,真是举不胜举,中国瓷在和自然的因缘上,实在是密不可分。还譬如瓷的釉色。青花是对青色和花容的认同。青花之前,是先有单色釉。单色釉的单纯和清澈的美,是中国文化纯美境界的一种表达,或许也可以说,单色釉甚至比青花更接近瓷的本意。单色釉有燕支水、豇豆红。燕支也就是胭脂,从草中提炼出来,是古代女子用来抹口红的。豇豆红红中带紫,这种美色在自然界也就是豇豆才有,而这么美的颜色,瓷上还真有了。单色釉中黄釉为贵,黄是帝王的颜色。藤黄是色彩中的名贵。而瓷让许多的黄都上了釉面。有意思的是鳝背黄,活脱是鳝背的黄色,只是这黄现今的鳝背上很难见到了。只有在野生的黄鳝背上才能见到了。瓷上的鳝背黄,黄釉中依稀可见墨纹和散点,而且这黄厚道和沉稳。物是人非,黄鳝背上的这点美意,如今也没了。还有青色。青色可以说是瓷的本色。宋影青,釉上的划花,或是草或是鱼,都像真的活在水天之间。越窑是青瓷的重镇。晋时清峻,唐代肥润,之后真可以说是宋元青未了。梅子青,粉青,都是刻骨铭心的气色。蚕豆青,从蚕豆的出落到最后的干枯,所有经历过的青色,在瓷上都留下了痕迹。最让人心动的大概是雨过天晴的那一种青色,那时最名贵的宋代汝窑的釉色,也是所谓秘色瓷的釉色。人居住在天空之下,头上的天空永远让人敬畏,也永远让人向往。而瓷正是以敬畏和向往之心,临摹着雨过天晴的青色。瓷对自然的依恋,还在于它关系着天意人心。哪怕一个瓷杯,也要经历七十二道工序。然而这样的流水作业,还是少不了天意的参与。譬如釉色在烧制过程中的所谓“窑变”,这种釉色只能归之于天生地养。这样的釉色不能复制,是永远的唯一。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哥窑,就是在烧制过程中,出现了冰裂的纹路,之后也就有了哥窑的冰裂面貌。瓷在英语里就是中国的意思。全世界后来早早晚晚都有瓷的制作。然而瓷毕竟在中国生成了它最美的形象。瓷对自然的依恋,除了上述的天意,还有就是人心。中国人对釉色和形制的感觉,无一不在中国人审美的范畴里。譬如釉色,无一不在中国人的生活和风景里可以找到;譬如形制,大大咧咧或者精致入微,和中国人端庄谦和的模样完全一致。观看瓷器,如果感觉釉色不舒服,到不了心里去,很大可能是外销瓷。如果是形制看上去不舒服,哪怕是一处线条有些别扭,就可能是东洋瓷。中国瓷旷世无双,因为它凝聚的是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 (选自解放日报2007年7月3日)1不属于“瓷的中国心”含意的一项是() A中国瓷器反映的中国人对自然的留恋。B中国瓷的釉色和形制丰富多彩,举不胜举。C中国瓷蕴含的中国人独特的生活追求和审美理想。D中国瓷凝聚的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解析:“釉色和形制”丰富多彩属于表象,且釉色并非举不胜举。答案:B2最后一段中,“观看瓷器,如果感觉釉色不舒服,到不了心里去,很大可能是外销瓷。如果是形制看上去不舒服,哪怕是一处线条有些别扭,就可能是东洋瓷”。对这两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两句从瓷的釉色和形制两个方面说明了外来瓷的特点,目的在于和中国瓷对比。B“就可能是东洋瓷”反映了语言的严密性,因为形制的别扭不排除是国内的劣质产品。C这两句话都是推测语气,推测的肯定程度有差异,前一句的语气更肯定些。D这两句话从反面说明了正宗中国瓷的独特性,进一步验证了全文的主旨。解析:第一句话的是“外销瓷”而不是外来瓷。答案:A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从唐代到宋代,花瓣口的碗花瓣数量的变化,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心渐渐变得细致了,由此可以寻查到人的心迹。B生活中,人们喜欢“斗笠碗”形制,是和追求“保持正襟危坐的端庄”心理一致的,这其实就是对自然的依恋。C“物是人非,黄鳝背上的这点美意,如今也没了”这句话,隐含了作者对这种“美意”丧失的伤感。D宋代“哥窑的冰裂面貌”实际上是在烧制过程中出现的“冰裂”纹路,是自然天成的杰作,体现了天意的参与。解析:“保持正襟危坐的端庄”并非是对自然的依恋。答案: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