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03单元单元检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766378 上传时间:2019-11-2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03单元单元检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03单元单元检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03单元单元检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语文第03单元单元检测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综览苏轼关于故乡、异乡的众多文字表达,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有浓厚怀乡情结的人。故乡首先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对此苏轼有明确交代,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他虽总在异乡漂泊,但总忘不了其“蜀士”身份。其次,故乡是宗族意义的团聚地。在异地他乡,遇到两类人最易牵起怀思故乡的心肠:一是来自故乡的乡人。“我家峨眉阴,与子同一邦。相望六十里,共饮玻璃江。”那种共饮一江水的同里感觉让身在异乡的他难忘。二是到故乡去做官的人。苏轼总会夸故乡的山水、风物等:“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最后,故乡是文化心理的生活区。在异乡,苏轼常用故乡的山水、风物、典故来比照,在黄州见到美丽的海棠,他不禁发出是否来自故乡的疑问:“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不仅如此,他还将故乡的文化移植到他乡,让异乡充满故乡的气息。他在湖州写的何满子词中的岷峨、江汉、当垆人等都是故乡的符号。不断怀念故乡的苏轼,事实上却是于三十三岁时第三次出川后,就再也没有回过老家。苏轼的后半生在贬谪流放中度过,长期处于“无家”的状态,“逐客如僧岂有家”,不得不忘记地理、家族和文化心理意义上的故乡,认他乡为故乡。但要认他乡为故乡,又要经历几个必要的思维阶段。首先将故乡具化,与异乡对立。苏轼常以比眉州更有名的地名、山水、云月等来代表故乡,如成都、青城、峨眉、岷江等。故乡的具化一定程度上就是迁移人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凤翔,又可发生在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其次是将故乡泛化。不具述与眉山有关的地名,而只说“故园”“故山”“归路”“归去”等泛化字眼,以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此时的故乡是烦恼人生的虚化寄托,是抗衡现实漂泊处境的工具,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然后是将故乡意念化。所谓意念化,就是不拘泥于出生地的故乡,一切随缘,适意,将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视为故乡,“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此时的故乡只是一种意念,一种理想的旷达人生态度,不再与异乡对立。最后是,实现故乡的异乡化,甚至是异乡的故乡化。对苏轼而言又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与异乡的和睦相处,把异乡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如果异乡的风景足够好,苏轼甚至会“贬低”故乡:“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对异乡的山水、人情等的好感至极,苏轼就会用佛教思维,将异乡“前生”化为故乡:“前生我已到杭州,到处长如到旧游。”另一种是受命运驱策打击,颠沛异乡,与魂牵梦萦的故乡阻隔时,扩大心胸,寓寄于物,发现异乡的种种优点,先将异乡寄托甚至实体化为身体和心灵栖息的故乡,最后实现对故乡和异乡阻隔的超越,以一种处处吾乡处处家的心态来对待每一次实际非常痛苦的贬谪经历。(选自苏轼的故乡观,有删改)1下列对于“苏轼的故乡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乡的内涵之一是地理意义的出生之所,苏轼多次说他的家在剑外之地、岷峨之间、蜀江之上就是这种观点的体现。B故乡是苏轼文化心理的生活区,在异乡见到美丽的海棠苏轼也要发出是否来自故乡的疑问,充分体现了他对故乡的依恋。C故乡是苏轼烦恼人生的虚化寄托,是苏轼和现实漂泊处境抗衡的工具,此时的故乡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D故乡是个意念化的概念,足之所履和心之所安处都是苏轼的故乡,此时的故乡代表的是一种理想的旷达人生态度。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苏轼虽然有浓厚的怀乡情结,但他在被贬谪远离故乡之后就对故乡的情感日益淡漠,乃至把他乡认作故乡。B来自故乡的乡人和到故乡去做官的人往往会勾起苏轼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在其诗歌中都有所体现。C为了表现对宦途世味的梦幻感受,苏轼将故乡泛化,只说“故园”“故山”“归路”“归去”等泛化字眼。D“异乡的故乡化”是指苏轼把异乡变成要归去的“家”之所在地以及自己身体和心灵栖息的故乡。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中的“蜀江”是苏轼地理意义的故乡,“此心安处是吾乡”中的“吾乡”是意念化的故乡。B苏轼对故乡的具化就是他对异乡的排斥,这既可发生在迁移初期的凤翔,又可发生在饱经迁移之苦的惠州。C苏轼长期过着贬谪流放的生活,处于“无家”状态,因此他有时贬低自己的故乡:“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D泛化了的故乡让苏轼实现了对故乡和异乡阻隔的超越,使他能够以旷达的心态来对待每一次实际非常痛苦的贬谪经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48题。地泉之灵林 子十月。一场秋雨。天空像是打了蜡,蔚蓝而明亮。在群山怀抱之中的桂林兴安,更加明朗开阔了。秋风的水袖把许多的浮华、喧嚣、缀饰静静扬弃。山舒缓,似清淡的水墨画卷中的留白;水吟唱,像秋日醉人的醇酒;云柔软,还原为儿时记忆中的手绢。是的,从钢筋水泥筑就的城市,到达山水之间的时候,心,也实现了一次飘然的出走。放下所有的牵绊,如同赴一场约会。读一册山,念一卷云,随风飘然,与云嬉戏。秋天,我们真该遗忘一回,站在山水之侧,尝试舒展开目光的翅膀,去品味秋天的空旷、寂寥、神秘。来到山裙水袂之间的灵渠。突然有恍然如梦的感觉,突然生出乡愁的幽渺。想着清澈美丽的漓江水,是从灵渠流淌过来,再看享有“世界奇观”美称的灵渠之水,怎么看都像一部百读不厌的素书。她婉约,曼转,不骄不躁,不愠不喜,用柳暗花明的故事,引你进入一种百转千回的境界。听任着心灵被水中的绿草牵系,在绿草萋萋的水湄着陆。突然想起白居易“米泉之精”的诗句。“米泉”,指的是酒。用“米泉”称酒,该是多么洒脱而陶醉!而酒不醉人人自醉。看到灵渠,心底突然冒出两个字:地泉!在历史的土壤和积淀中,万斛泉源,潺潺流淌。这是多么厚重而飘逸的精灵啊!回首过往,灵渠曾引导过诸多千帆望尽的舟船,也曾有过千百度众人追寻的风光;她滋养土地,济世济人有两千多年。今天,她安详得就像一位见惯世道兴衰而不惊不喜,安然避世于山野的隐者,从容淡泊于海阳山下,悠然独饮时光泡制的清清泉茗。更像一只大隐于市的鹤,是的,我也突然聊发白日狂,梦见一只千年白鹤,梦见一道激越灵巧的白翅凌空。这就是灵渠的魂魄呵。她连着地气,张望天空,一步步盈盈而蹈于泉脉和地脉之上,像佛陀地涌金莲,惹人惊叹而静思。这也是生活的诗,每一字每一句都从土里冒出来,弥漫开来,荡漾而去,导引着你一起去体认着那一份份宽阔、坦荡、从容和深邃。地泉之灵,使我感到股股泉眼在心底静静开凿,深深被这无与伦比的设计和灵思感动。开凿灵渠,古人先在湘江中用石堤筑成分水铧嘴和大小天平,把湘江隔断。在铧嘴前开南北两条水渠,北渠仍通湘江,南渠就是灵渠,和漓江相通。湘江上游,海河流来的水被铧嘴一分为二,分别流入南渠和北渠,这样就连接了湘江和漓江。灵渠选择在湘江和漓江相距很近的地段,这里水位相差不大,水势平缓,便于行船。于是,便有了美丽的相约与离别,有了亘古的传奇和现实。灵渠,婀娜蜿蜒于起伏的青山碧水,联姻湘江、漓江,沟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滋养出一代又一代流光溢彩的繁华。灵渠的不朽,在于非常之“灵”。其中的每一块石料,每一道石缝,每一个细节,都是天衣无缝地配合与交结,才使枢纽的每一个环节都通灵般地经得起长期风雨的侵袭、流水的冲击,成为屹立两千多年的“神灵”。当然,灵渠能够保存到现在,除了它自身的坚固之外,显然还与一代代人对它的精心保护分不开。灵渠的“灵”,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魂灵。现代的灵渠,用依然不变的灵气和谐演绎着时光的走向、历史的延伸。面对灵渠,面对挥手指点江山的铧嘴,你可能会感慨,强大与弱小是没有绝对的界限的,堵与疏,急与缓,往往就是挥手之间的力量。很多的事,拐个弯或许就海阔天空,万里无云。很多时候,或许绕一下路,前方就一笑见天。此时,灵渠像明亮的眼,凝视着我们,教导着我们:把内心放在水中,慢慢清洗。淘洗多余的存储,让尘世的灵光照亮内心的圣洁和单纯。然后,再让心与心靠近,让心灵相通。我想,这也正是地泉千年不变的灵魂所系吧。(有删改)4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A灵渠至今依然完好无损,固然在于它无与伦比的设计和天衣无缝的施工,也与人们的精心保护有关。B漓江水从灵渠流淌过来,牵系着心灵在绿草萋萋的水湄着陆,给人一种厚重飘逸的感觉。C当海阳河流来大水时,通过灵渠把洪水排泄到湘江故道,保证运河和行船的安全。D灵渠更像一只鹤,凝聚了两千多年来直冲云霄的胆识,铸就了智慧和底气的魂魄。E“十月。一场秋雨”简洁明了而意味深长地交代了时间,营造了凄清落寞的氛围。5本文主要写兴安灵渠,而第段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来写雨后秋景和作者的心情?6第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7文章最后一段说“面对灵渠,面对挥手指点江山的铧嘴,你可能会感慨,强大与弱小是没有绝对的界限的,堵与疏,急与缓,往往就是挥手之间的力量”,这句话给了人们什么样的启示?8作者用“地泉之灵”作文章的标题,请说说它“灵”在哪里?二、古诗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911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真州东园记欧阳修真为州,当东南之水会,故为江淮、两浙、荆湖发运使之治所。龙图阁直学士施君正臣、侍御史许君子春之为使也,得监察御史里行马君仲涂为其判官。三人者,乐其相得之欢,而因其暇日,得州之监军废营以作东园,而日往游焉。岁秋八月,子春以其职事走京师,图其所谓东园者来以示予,曰:“园之广百亩,而流水横其前,清池浸其右,高台起其北。台,吾望以拂云之亭;池,吾俯以澄虚之阁;水,吾泛以画舫之舟。敞其中以为清宴之堂,辟其后以为射宾之圃。芙渠芰荷之的历,幽兰白芷之芬芳,与夫佳花美木列植而交阴,此前日之苍烟白露而荆棘也。高甍巨桷,水光日景动摇而下上,其宽闲深靓,可以答远响而生清风,此前日之颓垣断堑而荒墟也。嘉时令节,州人士女啸歌而管弦,此前日之晦冥风雨、鼪鼯鸟兽之嗥音也。吾于是信有力焉。凡图之所载,盖其一二之略也。若乃升于高以望江山之远近,嬉于水而逐鱼鸟之浮沉,其物象意趣,登临之乐,览者各自得焉。凡工之所不能画者,吾亦不能言也。其为我书其大概焉。”又曰:“真,天下之冲也。四方之宾客往来者,吾与之共乐于此,岂独私吾三人者哉?然而池台日益以新,草树日益以茂,四方之士无日而不来,而吾三人者有时而皆去也,岂不眷眷于是哉!不为之记,则后孰知其自吾三人者始也?”予以谓三君子之材贤足以相济,而又协于其职,知所后先,使上下给足,而东南六路之人无辛苦愁怨之声。然后休其余闲,又与四方之贤士大夫共乐于此。是皆可嘉也,乃为之书。庐陵欧阳修记。9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真为州,当东南之水会当:处在B图其所谓东园者来以示予示:指示C吾于是信有力焉信:相信D予以谓三君子之材贤足以相济济:补益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东园是施正臣、许子春和马仲涂三人于闲暇之时,利用监军荒废的营地修建成的一处园林景观。B许子春的陈述流露了其三人建造东园的自豪感,让人从中强烈地感受到了东园无法言说的美丽。C许子春认为,四方人士天天前来东园游览,他们三人总会离开,也为让后人知道东园的来历,有必要作文留念。D欧阳修面对东园艳丽典雅的景致和游人游玩的欢乐景象,激动不已,欣然提笔,为园作记。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乃升于高以望江山之远近,嬉于水而逐鱼鸟之浮沉,其物象意趣,登临之乐,览者各自得焉。(2)真,天下之冲也。四方之宾客往来者,吾与之共乐于此,岂独私吾三人者哉?(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1213题。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膏锋锷:指伤于刀锋。12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A从题目看,这是一首登临词,词人岳飞登高临远,畅叙情怀。词的尾句“骑黄鹤”紧扣题目,结构上不失工致,情感表达酣畅。B上阕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将当年的繁盛景象与而今的“风尘恶”对比;同时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回忆为虚,眼前景象为实。C“万岁山前珠翠绕”中,“珠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珠翠绕”又用了夸张手法,极言宫女多,歌舞升平。D“何日请缨提锐旅”中的“何日”之问,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倩何人唤取”的发问,都表达了词人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E词上阕描绘的景象秀丽绮靡,下阕的景与情悲壮豪迈,整体的风格不能简单归为豪放或婉约。14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三)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夫人之相与,_。(王羲之兰亭集序)少焉,_,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赤壁赋)(2)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_。(王羲之兰亭集序)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_?(王安石游褒禅山记)(3)虽世殊事异,_,其致一也。(王羲之兰亭集序)舞幽壑之潜蛟,_。(苏轼赤壁赋)(4)_,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纵一苇之所如,_。(苏轼赤壁赋)三、语言文字运用15下列各句中画线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舌尖上的中国以富有草根气息的语调,把中国饮食文化讲述得栩栩如生,这既让国人兴奋不已,也向世界发出了一张“中国名片”。B为了救出被埋在井下的矿工,连续几天他都在指挥救人,吃不上饭,睡不好觉,一刻也不得休息,他感到自己已经心劳日拙,疲惫不堪。C习近平总书记希望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中央宣讲团的同志们紧密结合实际,紧密结合干部群众所思所想,认真进行宣讲,努力做到深入浅出、入脑入心。D尽管当前平板电脑销售火爆,但专家预计,另外一个新兴的概念产品“超极本”,在今年下半年将翻云覆雨,成为市场的新宠。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王羲之被后世称为“书圣”,王献之则被后世认为可与其父比肩的书法家。B苏轼的散文以扎实的功力和奔放的才情,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为散文创作开拓了新天地。C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描述了生命的不同状态,抒发了自己高旷的宇宙情怀。D王安石和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他的散文创作以论说文的成就最为突出。17以下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现代科技极大地增强了现代人向外看世界的能力教育本来是帮助人认识自己的活动,但现代教育是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形成而出现的一种崭新的教育形式,已有上百年历史,它也在推着人远离自己人有“向外看”认识世界的需要,也有“向内看”认识自我的需要同时,现代人向内看自己的能力却在萎缩,我们差不多已经变成了自己的陌生人教育是否还能照亮现代人回到自身之路,取决于教育能否进行驱动力调整和形态的转变相对而言,认识世界易,把握自我难ABCD18根据上下文,补全句子,要求结构对称。王安石曾推行新法,遭到保守派的反对,还被辞了官。不久他再度出山,恢复相位。他虽然身处官场,但常生退隐之念,对世态看得颇为透彻。有一次,宋神宗于元宵节赐宴相国寺,观看优伶演出,出席的宾客都甚为欢欣,王安石触景生情,当即吟了一首小诗:“诸优戏场中,一贵复一贱。心知本自同,所以无欣怨。”这首诗说的虽是看戏的感想,揭示的却是人生大舞台的真相。演员在戏剧中,可能扮演富贵者,也可能扮演贫贱者;在现实生活中,富贵者也可能落魄变穷困,贫贱者也可能转而变富。正因如此,_,_。这种超脱,这份情操,是值得世人学习的。(提示:可根据王安石人生经历进行补写)参考答案1C【解析】“不仅仅是”错,原文说的是“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眉山”。2A3A【解析】B项,原文说的是“故乡的具化一定程度上就是迁移人对异乡的排斥”。C项,因果关系不成立。D项,“泛化了的故乡”错,应该是“异乡的故乡化”。4CE5写雨后秋景,突出兴安明朗开阔的特点,自然引出下文对兴安灵渠的观赏和描写;写作者的心情,强调作者心情的放松和欣喜,为后文饱览灵渠的美景、回想灵渠的过往做铺垫。6第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用“安然”“从容淡泊”等一连串的形容词生动形象地刻画出灵渠从容、淡泊、安详(宽阔、坦荡、从容、深邃)的特点。7这句话的启示:要辩证地看待事物,大与小、强与弱是相对的。要学会变通,堵与疏要因时而动。要有从容的心态,急与缓要有淡定之态。8灵渠历史悠久,厚重而飘逸;灵渠引导舟船,滋养土地,济世济人;灵渠拥有无与伦比的设计和灵思;灵渠屹立两千多年不毁,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灵渠教导我们要淘洗污浊,保持圣洁,让心与心相通。9B【解析】示:给看。10D【解析】作者并未亲自到东园,为园作记只是根据一幅图和许子春的介绍。11(1)假如登上高处眺望远近的山河,在水中游玩追逐游动的鱼儿,那景象的情趣,登临的欢乐,游览的人自己才能感受到。(2)真州是天下的交通要道。来往的四方宾客,我们与他们在此同享欢乐,难道这(修建东园)仅仅为了我们三个人吗?【参考译文】真作为一个州,处在东南各条水路交会的地方,所以成了江淮、两浙、荆湖发运使衙门的所在地。龙图阁直学士施正臣、侍御史许子春担任正副发运使的时候,监察御史里行马仲涂做他们的判官。三人为他们能合作共事而感到高兴,因而趁着闲暇时间,找到州里监军荒废了的营地建造了一座东园,天天去那儿游玩。今年秋天八月,子春因为公事来到京城,画了他们称作“东园”的图给我看,说:“东园的面积约有一百亩,前面有一条小河流过,右边有一泓清池,北面筑起了一座高台。在台上,我们可以从拂云之亭眺望远方;在池边,我们可以从澄虚之阁俯瞰池水;在水上,我们可以划着华丽的游船。(我们)扩建东园,修建了一座清雅的宴会厅堂,开辟了后园,作为宾客戏射的场所。水面上荷花艳丽鲜美,岸边幽兰、白芷散发芳香,和那些佳花美树成行排列,阴影交叠,这是过去苍烟白露和长满荆棘的地方。高高的屋脊、巨大的飞檐,在日影水光里上下摇动,宽敞而幽静,可以产生回声与阵阵清风,这便是过去断墙破壁十分荒凉的地方。现在,每逢良辰佳节,真州的男女,聚集在一起吹弹歌唱,这便是过去天色昏暗如黑夜、风风雨雨、鼬鼠蝙蝠以及飞禽走兽吼叫的场所。我因此相信有力量可以改变环境。图画中所画的,不过是其中一点概貌。假如登上高处眺望远近的山河,在水中游玩追逐游动的鱼儿,那景象的情趣,登临的欢乐,游览的人自己才能感受到。凡是画工所不能画出的一切,我也无法用言语表达。请你为我们写一篇介绍(东园)大体面貌的文章吧。”他又说:“真州是天下的交通要道。来往的四方宾客,我们与他们在此同享欢乐,难道这(修建东园)仅仅是为了我们三个人吗?然而池台亭阁一天天地修饰更新,花草树木一天天生长茂盛,四方人士没有哪天不前来游览,而我们三人总有离开的时候,难道会不留恋这园子吗!不为此事写篇文章,后人谁会知道这园子是我们三人最初修建的呢?”我认为他们三人的才能道德可以互相补益,而且又在工作上协调配合,知道应该先做什么(指关心国计民生),后做什么(指修建园林),使官府百姓都富裕充足,东南六路的人都没有辛苦、忧愁的埋怨。然后在空暇休息时,又与各地来的贤明之人在东园同乐。这都是值得赞赏的,于是为他们写下了这篇文章。庐陵人欧阳修作。12AB13(1)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2)借景抒情。借凄怆荒凉之境,表达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兵士、百姓身处困境的同情,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以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本题要求学生概括诗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如此应了解词人笔下的“风尘恶”指的是国家发生的巨大的变化,由以前的歌舞升平到现在的国破家亡、兵连祸结。如此反映战争的内容即为答案。如“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等。第二问了解词人的情感,应注意词人在字里行间选用的表达情感的词语。词人遥望中原,看到的是城郭荒废,不复当年。而导致这一切的,正是外敌践踏。回想当年的歌舞升平,统治者只知道享乐,导致了眼下的兵荒马乱。词人意识到,战争之中,最无辜的是百姓和士兵。作为抗击外来侵略者的将士,词人心中升起一股豪壮之气,要率领士兵将侵略者赶跑,换一个太平盛世。14(1)俯仰一世 月出于东山之上(2)放浪形骸之外 其孰能讥之乎(3)所以兴怀 泣孤舟之嫠妇(4)哀吾生之须臾 凌万顷之茫然15C16C【解析】A项,成分残缺,应在“认为”后加上“是”。B项,句子的主语应是“苏轼”,而不是“散文”。D项,“他”指代不明。17A【解析】引出话题,人认识自我的需要及难易;现代人在认识自我上存在的缺陷;讲述人通过教育认识自我。18王安石在位高权重之时并不欣喜 在隐退山林之时并不怨恨【解析】本题属扩展语句题,要结合所给语境,按题干要求扩展。根据提示,可结合王安石一生的大起大落及他身处不同境遇中的态度来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