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复习语文模拟试题(一)含答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766350 上传时间:2019-11-29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9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复习语文模拟试题(一)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复习语文模拟试题(一)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复习语文模拟试题(一)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期末复习语文模拟试题(一)含答案一、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煞尾煞白 剽窃漂白 褴褛伛偻B薄暮薄荷 募集/ 蓦然 靓妆菁华C处理处暑 炽热整饬 强求/ 强使D朝觐朝晖 径直痉挛 劲敌根茎2.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组是( )A孤鹜 箫索 伎俩 完璧归赵 B谛造 谄媚 车篷 不落言荃C土墩 付梓 讥诮 阿腴奉承 D征戌 锤练 编缉 歌声缈茫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山盟乐队主唱呼斯楞单飞的消息被炒得 ,面对各种议论及误解,甚至是兄弟间的误解,呼斯楞始终没有说一句话。这几年虽然很艰难,但我的付出 没有白费,经过刻苦的学习和长期的实践,我练就了过硬的本领。 在十字街头,望着眼前的一切心感渺茫,胜利、掌声、鲜花早已离我远去,我完全找不到人生的方向,找不到未来的路。爱过,笑过,恨过,终于一切随风飘去,零落成泥,然而,生前身后的空间, 着细腻的温情,淡淡飘香。A. 纷纷扬扬 总算 徜徉 充溢B沸沸扬扬 总算 徘徊 充溢C沸沸扬扬 终于 徘徊 充斥D. 纷纷扬扬 终于 徜徉 充斥4.试题内容丢失。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不容易译好,它要求翻译人员具有相当高的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才能胜任。B中国大量的音乐暴发户不惜自掏腰包也要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献演,是因为金色大厅的权威性,足够蒙骗不知底细的中国人和音乐新秀。C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教材,它对每一个与人精神状况有关的字的解释,都是合乎情理的。D作家喜欢把相反的力量、个性加诸一人身上,让他面目不清、身份游移,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就是这样。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我国是食品生产和消费大国, , , , , , 。这样才能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领域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切实增强消费安全感。强化执法措施,严惩违法犯罪分子食品产业涉及环节多,哪一环出现漏洞都会给食品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创新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坚决淘汰劣质企业,以震慑所有企业使之不敢越雷池半步保障食品安全需要生产经营者诚信自律,更需要严格的法律制度约束和有效监管因此,必须保持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的态势,及时消除各环节的隐患 A.B C D.二、名句默写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名句是“ ,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花喻冬雪、景象奇丽而壮阔、大雪突如其来的感受的句子是“_ _,_ _”。(3)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用“_ ,_”的诗句,描写了初春小雨的细滑润泽和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三、诗词鉴赏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试题。发宜兴宋曾畿老境垂垂六十年,又将家上铁头船。 客留阳羡只三月,归去玉溪无一钱。观山观水都废食,听风听雨不妨眠。 从今布袜青鞋梦,不到张公即善权。注曾畿,南宋初年著名诗人,曾因触忤秦桧去职,绍兴十二年(1142年)将近60岁时,曾客居宜兴数月。江苏宜兴秦汉时称阳羡。玉溪,作者家乡。张公,指张公洞;善权,指善卷洞,二者都是宜兴境内的游览胜迹。(1)诗的前两联描写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2)第三联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四、现代文文本阅读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当代新儒家的先驱梁漱溟1893年梁漱溟出生在一个笃信儒学的仕宦之家。梁家虽无高官显宦和名家大儒,但教养却极好。梁漱溟的祖父、祖母、父亲、母亲皆具有儒家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1917年10月梁漱溟就任北大教习。当时新文化运动已掀起,政治和学术空气活跃的北京大学开始了“反传统”的批旧活动。北大校园里到处贴着批判孔子的大字报、小字报,这使梁漱溟分外别扭。文化界出现了一个最时髦的口号:“打倒孔家店!”陈独秀、鲁迅、胡适等人代表中国当时的多种主义和学派,形成了“与儒家传统彻底决裂的联合阵线”。梁漱溟决心为孔子讨个公道,开始研究儒学。他日夜苦钻,上自春秋孔孟,中经王陆、朱子,下至明清诸儒的著作他都从头看起。他还研究相关学派,道家、佛家及“三教九流”,研究西方的哲学和科学。将这些文化加以比较,阐明优长。1921年以“复兴儒学”为已任的梁漱溟撰写出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出版后连续再版七次,大批读者成群结队追逐他,使他一下子成了举国知名人物,不久他又成了世界级的名儒。在书中,梁漱溟反对全盘西化,对国故保守不屑一顾,也不同意梁启超为代表的中西调和,重点阐述了儒家文化的优点。他高扬孔子的“人生哲学”,归宗儒家的人生观和方法论。这本书成为当代新儒学的开山之作。梁漱溟归宗儒家,在激烈的思想论争中独树一帜,尤其与胡适、李大钊、陈独秀等人观点歧异。尽管分歧很大,争斗也激烈,梁漱溟与他们的个人关系仍旧较好。李大钊遇难后,梁漱溟亲自为之装殓、筹办丧事,还一直关心照顾李大钊的家属。据梁漱溟自己表露,这是他按孔子的人生态度处理的结果。他说,自按孔家不计较的直觉处理问题,即使有人反对自己,又明显错误,也不要迫他,人人心中皆有善性;但是是非曲直,尤其事关大的道理,即使豁出性命也要说清楚。他没有什么个人的仇家和对头。梁漱溟归宗儒家后,即开始用儒家的思想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人生问题,即人活着为什么;二是社会问题,亦即中国问题,中国向何处去。两个问题合起来就是梁漱溟终生为之奋斗的“救国救世”的问题,他立志将儒家的社会理想付诸中国的社会改造。1924年他辞去北大教职,踏上一条能实践自己的文化理想、然而前途并不明朗的实验道路。他模仿古代儒家,组织广大知识分子到农村去,创办各类学校、成立乡村农民自治自卫政权,发展农业生产。以儒家思想教育知识分子,再用这些知识去教育、“拖带”农民大众。他的这一做法被称为“乡村建设”。1928年,梁漱溟去南京考察陶行知创办的晓庄学校,1929年整年到全国各地考察,为开辟乡村建设工作积累材料。1930年,他根据考察和研究所得的经验,至河南辉县百泉搞“村治学院”。不料不久蒋介石、阎锡山、冯玉祥三派军阀爆发中原大战,仅办一年的村治学院不得已停办。1931年初,梁漱溟等人会聚济南,商讨如何在山东继续他们在河南未能完成的事业。3月,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在邹平开办,随后,在邹平各乡村普遍开办“乡农学校”。建立乡村自治组织。这期间,梁漱溟发表乡治十讲,阐发“乡村建设”理论。到1937年,邹平一县建起乡农学校258所,有60余县被开辟为实验区,乡农学校遍及山东全境,梁漱溟成为“乡村建设派”的首脑人物。正当他踌躇满志,以为筹划的乡村建设计划在全国推行有日、“中国问题”可得“彻底解决”之时,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阻碍了他的步伐。在其后的岁月里,梁漱溟依然对邹平不能忘怀。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两次返回邹平访问故旧。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是立足于民族的苦难与危机,对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一种积极有益的探索尝试。 (摘编自马东玉梁漱溟传)【相关链接】梁漱溟(18931988),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国学大师,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在中国发起过乡村建设运动,并取得了可以借鉴的经验。一生著述颇丰,存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等。八十年代后期,以九十多岁高龄仍然著文、演讲,继续宣传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摘自百度百科)父亲梁济是恪守儒家传统的典范,他终生按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人生哲学行事。自儿子幼年,梁济就把自己的笃实秉性一点一滴传给他,强调受教育对象独立思考。梁漱溟从14岁开始心里便形成了一个价值标准,那就是“凡事看他与人与社会有无好处”,他立志救国救世。(摘自丛日云世界著名思想家传)(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梁漱溟出生在笃信儒学的家庭,长辈的言传身教使他从少年时期便形成了自己的价值标准,就是凡事要看对民众与社会有无好处,他立志要救国救世。B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中,梁漱溟表明了自己的文化立场,重点阐述了儒家文化的优点,此书广受读者欢迎,影响巨大,也使他成为世界级的名儒。C梁漱溟与胡适、李大钊、陈独秀等人观点分歧很大,争斗也颇激烈,在如此激烈的思想论争中能独树一帜,是梁漱溟按孔子的人生态度处理的结果。D从在山东邹平开办乡村建设研究院开始,梁漱溟先后在山东搞了近七年乡村建设,有60余县被开辟为实验区,他因此成为“乡村建设派”的首脑人物。E梁漱溟积极推进的乡村建设运动,没有什么经验能够借鉴,又先后受到战争的影响,过程坎坷,但却是对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一种积极有益的探索尝试。(2)梁漱溟以复兴儒学为己任,即有现实因素,又有思想基础。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3)梁漱溟为儒学的复兴做了哪些努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梁漱溟被誉为“当代新儒家的先驱”,他身上有许多优秀的精神品格值得我们学习,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中国之蒿1969年,屠呦呦和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几位同事一同参与到“523任务”中。那一年,屠呦呦39岁,职称是助理研究员。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是家中五个孩子中惟一的女孩。父亲摘引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她取名呦呦,意为鹿鸣之声。谁能想到,诗句中的“野之蒿”,竟真的与屠呦呦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生药学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的中药研究所工作。由于屠呦呦的专业属于西医,中药所送她到中医学习班,用两年半的时间系统地学习中医药。具有中西医背景,而且勤奋,屠呦呦很快崭露头角。她被任命为中药研究所“523任务”研究组组长,带领4名小组成员寻找抗疟药物的线索。屠呦呦首先系统地整理历代医籍。她还四处走访老中医,就连单位的群众来信也仔细地翻阅了一遍。由此,她专门整理出了一本抗疟单验方集,包含640多种草药,其中就有后来提炼出青蒿素的青蒿。不过,在第一轮的药物筛选和实验中,青蒿提取物对疟疾的抑制率只有68%,并没有成为屠呦呦重点关注的对象。那时,她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胡椒上。这种在中国极为常见的植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84%。这是一个很让人兴奋的数据,但此后的深入研究却事与愿违。屠呦呦发现,胡椒只能抑制疟原虫的裂变繁殖,灭杀效果却非常不理想。放弃了胡椒,她把目光又转向了效果并不突出、却在中医药典籍治疟药方中屡屡被提及的青蒿。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先秦医方书五十二病方已经对植物青蒿有所记载;公元340年,东晋的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的抗疟功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说它能“治疟疾寒热”。但是,当屠呦呦利用现代医学方法检验青蒿提取物的抗疟能力时,结果却并不理想,最初,青蒿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为68%,但效果极不稳定,有一次实验,它的抑制率只有12%。为什么在实验室里青蒿的提取物不能很有效地抑制疟疾?为什么同样的提取物却得出千差万别的结果?屠呦呦一时找不到答案,她重新翻出古代医学典籍,一本一本仔细翻查。直到1971年下半年的一天,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的几句话触发了屠呦呦的灵感:“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绞汁使用的办法,和中药常用的煎熬法不同。这是不是为了避免青蒿的有效成分在高温下被破坏?福至心灵的一个闪念,推开了紧锁青蒿素奥秘的大门。此后的情节被众多的讲述者概括为,屠呦呦用沸点只有53的乙醚,成功提取了青蒿素。其实,提取青蒿素实验的真实过程是繁复冗杂的。在xx年出版的专著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中,屠呦呦提到了当时的一系列实验。这本专业性极强的书籍中记载的实验过程,穿插着大量的化学分子式、专业术语和数据,在记者这样的外行人看来如同“天书”。只有几句高度概括的纲领性描述能够大致明白,读起来亦颇为艰涩:“青蒿成株叶制成水煎浸膏,95%乙醇浸膏,挥发油无效。乙醇冷浸,控制温度低于60,鼠疟效价提高,温度过高则无效。乙醚回流或冷浸所得提取物,鼠疟效价显著增高且稳定。”她还特别提示:分离得到的青蒿素单体,虽经加水煮沸半小时,其抗疟药效稳定不变,“可知只是在粗提取时,当生药中某些物质共存时,温度升高才会破坏青蒿素的抗疟作用”。在实验数据的一份效果对比图表中,利用水浸得到的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最低只有6%;乙醇浸膏得到的挥发油毫无效果;乙醇冷浸得到的提取物则可达到95%的抑制率;乙醚提取物的抑制率则是100%!那是一种黑色、膏状的青蒿抗疟物质粗提物,离最终的青蒿素晶体尚有一段距离,但确定无疑的是,打开最后宝藏的钥匙找到了。(节选自北京日报2011年10月25日)相关链接: 疟疾,又称为“打摆子”。在人类与疟疾的持久战斗中,起初最有效的治疟药物源于另一种植物金鸡纳树。19世纪,法国化学家从金鸡纳树皮中分离出抗疟成分奎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金鸡纳霜”。随后,科学家又找到了奎宁替代物氯喹。氯喹药物一度是抗击疟疾的特效药。但是,疟原虫渐渐表现出了强大的抗药性,上世纪60年代,疟疾再次肆虐东南亚,疫情蔓延到无法控制的局面。 xx年9月,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xx10月,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1)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5分)A19世纪法国化学家从金鸡纳树中分离出了 “金鸡纳霜”,这曾是人类与疟疾的持久战斗中最有效的药物,后又找到的奎宁替代物氯喹药物,一直是抗击疟疾的特效药。B屠呦呦的父亲摘引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她取名呦呦,寄寓颇深。从北京医学院毕业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后,“野之蒿”真的与屠呦呦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C本文以记叙为主,按时间顺序,用平实的语言,介绍了人类与疟疾斗争的历史,尤其是以屠呦呦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为世界抗疟作出了巨大贡献。D为了避免青蒿的有效成分在高温下被破坏,屠呦呦用沸点只有53的乙醚,成功提取了青蒿素一种黑色、膏状的青蒿抗疟物质粗提物,成功找到了打开最后宝藏的钥匙。E早在公元前2世纪,先秦医方书就已经对植物青蒿的抗疟药效有所记载,随后东晋的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书中描述了青蒿的抗疟功能;本草纲目明确说它能“治疟疾寒热”。(2)屠呦呦为研制抗疟药物,在这个过程中做了哪些事?请简要概括。(3)文章划线的三处引用,分别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屠呦呦获奖,有内因,也有外因,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梓室匠人陈从周梓室,乃赵朴初先生为陈从周书斋起的名字。梓室,实为陋室。“陋”到仅七平方米,但文房四宝俱备,书香充盈。“文革”期间,陈从周白天要进“牛棚”,扫厕所、打杂,晚上却常背着家人,半夜起床,挑灯展卷,或夜读或挥毫,将他对古园林的研究心得,用蝇头小楷倾洒稿笺。穷十年之功,完成了皇皇八十万言的梓室余墨。这是他园林小品之集大成者。他的说园先后被译成英、日、德、法、西班牙等多种文字。仅日本,就有六家出版社同时翻译了他的这本著作。陈从周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造诣颇深,其散文有晚明风格、诗词清丽可诵、书画秀润清逸,还擅昆剧。他凭借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力,把中国古园林艺术的诗情画意诠释得淋漓尽致。陈从周以古园林专家名世,但他也是匠人,一个土木匠,教书匠。作为土木匠,他走出梓室,考察、修建古建筑及园林工程,事必躬亲,足迹遍踏大江南北;作为教书匠,“传道、授业、解惑”,他把梓室作为教室,常把研究生带回梓室,让学生们看他大学时代的作业、笔记,看他的书画作品,看他那梓室余墨的蝇头小楷长卷为他们上一堂无言的课。他反对文、理分科太死,倡导文理应互通,提倡多读书,读与专业相关、甚而是专业以外的书。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相通的。为让学生融通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他出奇招,上世纪50年代便把昆曲引进课堂,建议学校开办昆曲研究班,并请昆曲名家到校园进行传授。为陶冶学生的情操,他自掏腰包请学生去听昆曲,体味古园林建筑与昆曲在艺术趣味上的亲缘关系。在他的启发下,昆曲大师俞振飞也请他到昆曲学校讲授古园林建筑。他讲“困境与曲境”,提倡“曲师知园,园师懂曲,园中拍曲,曲中寓园”,建议戏校学生到苏州园林中体味古典戏剧之关,去感受“游园”“凉梦”中一招一式的源泉。他在谈到大园林与小园林的区别时说:“大园林宜动观,如浏览水墨长卷,小园林宜静观,如把玩扇子和册页”;在论述园林应由艳丽而素雅时说,如女孩子“小时候喜欢红皮鞋,大了喜欢白皮鞋”;在讲授园林造型收头处理的重要性时说,比如旧时相亲,“男看皮鞋,女看头发”;称赞朴素的空间效果是“贫家勤扫地,贫女勤梳头”;在阐述保护古建筑与营造新建筑两者的关系时,以“土要土到底,洋要洋列家”一言概括。他游刃雅俗之间,以至他的众多学生在缅怀先生时都说:“十几年过去了,我还清楚地记得当年上课的生动情景。”1958年,全国大炼钢铁,有人要拆苏州城墙,用墙砖砌小高炉。陈从周坚决反对,尽管他振臂疾呼,但无人回应。当时北京批判梁思成,陈从用也被作为中国营造社的外围分子加以批判。为江南园林,陈从周吃足了苦头,但他并没有接受教训。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苏州修复名园。陈从周认为苏州曲园的文化含量最高,是晚清学者俞樾的故居。于是他联络叶圣陶等八位社会名流提议修复。苏州政席请他审核行将开放的“苏州古典园林艺术陈列室”,他顺便考察了艺圃、环秀山庄和拙政园等景点,发现了不少问题,回沪后在媒体上发表苏州园林今何在?一文,严肃地批评了苏州园林商业化的世俗之风。1991年他考察有“江南华厦,水乡名圈”之誉的同里的退思园,发现园旁有座水塔,大煞风景。所幸苏州有关方面对陈从周的意见十分重视,对他提出异议的地方都及时地进行了全面整顿好清理,使苏州园林大有改观。1978年,他主持了中国第一个整体园林出口项目,以苏州网师园的殿春簃为蓝本,按照苏州园林的风格,建立一个独立的庭院,并起名为“明轩”。方案得到美国认可后,于1980年5月把“明轩”搬到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让美国人一睹中国园林的风采。xx年苏州古园林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苏州人尊重、热爱陈从周,聘他为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的顾问。他欣然接受,并题“述古还今”四字,表达他古园林应继承和发扬并重的理念。陈从周热爱苏州园林,把她视为生命的一部分。且看他对苏州园林的一段描述:我曾以宋词喻苏州诸园一一网师园如晏小山词,清新不落俗套;留园如吴梦窗词,七宝楼台,拆下不成片断;而拙政园中部,空灵处如闲云野鹤来去无踪,则是姜白石之流了。(摘编自张昌华纪念陈从周先生逝世五周年)相关链接:(1)中国园林与中国文学,盘根错节,难分难离。我认为研究中郭园林,应先从中国诗文入手。则必求其本,先究其源,然后有许多问题可迎刃而解,如果就园论园,则所解不深。(陈从周中国诗文与中国园林艺术)(2)昆明滇池是我国主要的名胜风景区之一,滇池四周不少地方被填平,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有一年,陈从周应邀参加滇池之畔一个高级宾馆的落成典礼。有关部门再三恳请陈从周题词留念,他踌躇再三,在一张展开的宣纸上,大写了“回头是岸”,在场人不解其意,只知出自名家手笔,当属殊荣。陈从周每每忆及此事,感慨万千:“哪能一切向钱看,我写回头是岸,潜台词是滇池再这么填下去必将是苦海无边,破坏生态平衡,乱建筑,必遭大自然的报复,将子孙饭提前吃了,到时后悔也不行了。”(尚虞人“中因园林之父”陈从周)(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陈从周先生不仅是园林建筑专家,还擅长书画、诗词、散文和昆曲等,学养丰厚,多才多艺,在国内外有广泛的影响力。B作者回顾陈从周先生撰写梓室余墨的经历,意在赞颂他安贫乐道、不以被迫害为苦的淡泊情怀,凸显他在园林艺术方面的成就。C从陈从周对“园境与曲境”的阐述看,他认为古园林建筑与昆曲艺术可以取长补短,习昆曲者也应有一定的古园林常识。D陈从周先生为保护苏州园林奔走呼号,并通过“明轩”这一作品展示了苏州园林的魅力,苏州园林最终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他功不可没。E陈从周以诗词比喻苏州园林,典雅生动,颇具见识,表现出苏州园林风格迥异、境界各一,或清新空灵、或浑然天成等特点。(2)从文中看,陈从周先生作为“教书匠”,在教书育人方面有哪些特点?(3)文中较多地叙述了陈从周与苏州园林的往事,这对表现传主形象有何作用?(4)你认为陈从周在园林艺术方面最有价值的观点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内容阐述你的看法。五、文言文文本阅读1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试题。岳飞之死秦桧力主和议,恐诸将难制,欲尽收其兵柄。乃罢韩世忠、张浚为枢密使,岳飞为副使,罢刘錡知荆南府。时兀术遗秦桧书曰:“汝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必杀飞乃可和。”桧亦以飞不死,终碍和议,己必及祸,故力谋杀之。遂讽谏议大夫万俟卨(xi)等,交章论飞奉旨援淮西,畏敌逗留,罢为万寿观使,奉朝请。秦桧必欲杀飞,乃与张俊密谋,诱飞部曲能告飞者,优以重赏,卒无应者。闻飞统制王俊善告讦,号雕儿,使人谕之,王俊许诺。乃自为状付王俊,妄言副都统制张宪谋据襄阳,还飞兵柄。执宪赴镇江行,枢密府鞫之。宪被掠无完肤,竟不伏。桧矫诏召飞父子证宪事。飞笑曰:“皇天后土,可表此心。”遂与云就大理狱。桧命中丞何铸、大理卿周三畏鞫之。铸引飞至庭,诘其反状。飞裂裳以背示铸,有旧涅“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既而阅实,俱无验。铸察其冤,白之桧。桧曰:“此上意也。”铸曰:“强敌未灭,无故戮一大将,失士卒心,非社稷之长计。”桧乃改命万俟卨。卨素与飞有怨,遂诬飞令于鹏、孙革致书张宪、王贵,令虚申探报,以动朝廷。云与宪书,令措置,使飞还军;且云其书已焚。飞坐系两月,无可证者。大理卿薛仁辅等皆言飞无辜,判宗正寺齐安王士褭请以百口保飞,皆不听。韩世忠心不平,诘其实。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世忠曰:“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也?”飞事亲至孝立志慷慨以必取中原为念自奉甚薄凡有所欲为召诸统制与之谋谋定而后战故无不胜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浚尝问用兵之术,飞曰:“仁、智、信、勇、严,缺一不可。”飞好贤礼士,博览经史,雅歌投壶,恂恂若一书生,然忠信激烈,议论持正不阿,卒以此得祸云。1选出下面断句正确的一句( )(3分)A飞事亲至孝立志慷慨以必取中原为念自奉甚薄凡有所欲为召诸统制与之谋谋定而后战故无不胜猝遇敌不动B飞事亲至孝立志慷慨以必取中原为念自奉甚薄凡有所欲为召诸统制与之谋谋定而后战故无不胜猝遇敌不动C飞事亲至孝立志慷慨以必取中原为念自奉甚薄凡有所欲为召诸统制与之谋谋定而后战故无不胜猝遇敌不动D飞事亲至孝立志慷慨以必取中原为念自奉甚薄凡有所欲为召诸统制与之谋谋定而后战故无不胜猝遇敌不动2.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黄河在古代被称为“河”或“河汉”,习惯上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称为“河”,把注入内湖或内海的称为“江”。文中所提到的“河北”,指的是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域。B大理寺,中央司法机构。北齐定制,历代沿置,掌司狱定刑,长官为大理寺卿,文中的周三畏和薛仁辅都曾担任大理寺卿一职。岳飞和岳云被捕后都关押在大理寺的监狱中。C宋代实行重文抑武的国策,文官地位比武将要高,宰相的权力比较大。文中的秦桧,为了控制诸将,特意把岳飞、韩世忠、刘錡等人的军职罢免,转为文官。D雅歌投壶,是古代秦汉以后贵族内部的吟诗与游戏活动,雅歌谓歌雅诗,投壶就是将箭矢投入到装有小豆的小口壶中,能够投中者即获胜。后常用以指武将之儒雅行为。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岳飞之死与高层的议和思想有关。金兀术利用秦桧想要议和的心理,要求他把主张恢复黄河以北国土的岳飞杀掉,才能谈议和。B岳飞之死与手下人的诬告有很大关系。王俊写了一封文告,说副都统制张宪谋划着要占据襄阳,以使得岳飞能够恢复兵权。C岳飞之死离不开秦桧的大权独揽。大理卿薛仁辅等大臣力保岳飞无罪,但秦桧根本不听,一心要杀岳飞,罪名只是“其事体,莫须有”。D岳飞之死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阴谋。秦桧等人先后几次捏造罪名来诬陷岳飞及其亲人、部下,始终没有能得逞;而大臣们也没有能救出岳飞。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秦桧必欲杀飞,乃与张俊密谋,诱飞部曲能告飞者,优以重赏,卒无应者。雅歌投壶,恂恂若一书生,然忠信激烈,议论持正不阿,卒以此得祸。六、语文文字运用13.仔细观察漫画,概括说明画面主要内容并揭示漫画寓意。(4分) (1)画面内容: (2)漫画寓意: 七、写作题1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材料一:幼儿园里教育孩子:“不吃陌生人的糖果”“不给陌生人开门”。在家中叮嘱老人:“陌生的电话号码不接”“买东西不听陌生人的推荐”。银行门口摆放着提示牌:“不给陌生账户打款”。社区警务站贴着海报:“陌生人搭讪轻易别理睬”材料二:我们常说“熟人好办事”,美国知名学者弗里德曼却说:“陌生人扑灭我们的火灾,建筑我们的房子,用我们的钱投资。陌生人在收音机、在电视或报纸上告诉我们陌生人的新闻”材料三:中国古代的亲戚之说,亲指族内,戚言族外,“亲人不睦家必败”;英国谚语也有“亲人帮亲人,无亲来帮愁煞人”的说法。而今时今日,你可在淘宝将一个陌生人叫作“亲”,却甚少如此亲热地称呼与自己同样血型的亲人。对“熟人”“陌生人”你有什么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试卷答案1.C(Ashsh;piopio;l; Bbb;mm;jngjng;Cch;ch;qing;Dchozho;jng;jngjng)2.选D 。解析:A萧索B缔造 不落言筌C 阿谀奉承D征戍 锤炼 编辑 歌声渺茫略3.B纷纷扬扬:纷纷:众多;扬扬:飘荡的样子。形容雪花飘落的样子。沸沸扬扬:沸沸:水翻滚的样子;扬扬:喧闹、翻动的样子。象沸腾的水一样喧闹。形容人声喧闹。总算:表示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以后某种愿望终于实现,或表示大体上还过得去。终于:表示经过较长过程最后出现某种情况(多用于希望达到的结果)。徘徊,指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豫不决,也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起伏。徜徉: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充斥:充满,塞满(含厌恶意)4.略5.CA项,结构混乱,改为“它要求翻译人员具有相当高的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 B项,不合逻辑,“音乐新秀”包含在“中国人”中。 D项,“这样”指代不明,既可指许多人像作者这样做,也可以指许多人像作者笔下的人物。故选C。6.A 从表意上说,起领起作用,应位于开头;由“因此”连接;是具体措施,先有机制,在执法,之后是淘汰、震慑,是后文“这样”指代的对象,应在最后。这样前后的顺序就确定了,正确的排序应为:。故答案应为A。7.(1)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3)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8.(1)描写了一个年届迟暮、漂泊无定、生活清贫的诗人形象。(2分)(大意对即可)分析:“老境垂垂六十年”,交代诗人已经进入垂老之年。(1分)“客留”点明漂泊的身世。(1分)“无一钱”可以看出诗人囊空如洗。(1分)(大意对即可)(2)诗人以寄情山水来消解对现实的无奈。(2分)表面上看,诗人陶醉于山水风光之中,非常悠闲,(2分)但实际上,“风雨”暗指国家的动荡局势,有透露出诗人对混乱时局的忧虑和无奈。(2分)(大意对即可)9.(1)AB(C项“是他按孔子的人生态度处理的结果”分析不准确,这是“梁漱溟与他们的个人关系仍旧较好”的原因。D项分析不全面,梁漱溟成为“乡村建设派”的首脑人物还有其理论建树方面的原因。E项“没有什么经验能够借鉴”与原文不符,文中介绍了梁漱溟到全国各地考察之事。)(写对一个给2分,写对两个给5分)(5分)(2)现实因素:新文化运动中文化界展开“反传统”的批旧活动,甚至出现与儒家传统彻底决裂的联合阵线。思想基础:出生在笃信儒学的仕宦之家,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熏陶。能独立思考,有自己的价值标准,立志要救国救世。(6分)(3)潜心钻研,著书立说,宣传儒家文化:苦钻古代诸儒的著作,广泛研究中国的相关学派和西方的哲学、科学,撰写专著,身体力行地宣扬传统的儒家思想,九十高龄仍著文、演讲。创办学校,建设乡村,用儒家的社会理想改造中国社会:组织知识分子去农村创办各类学校、成立乡村农民自治自卫政权,发展农业生产,以儒家思想教育农民,开展乡村建设。(6分)(4)心忧天下、救国救世的崇高理想:从小立志要救国救世,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寻出一条恰当的途径,并一生为之努力奋斗。重视实践、唯真唯实的务实态度:不只是讲说学问,还将思想付诸具体行动,他多方考察,到农村进行长期的社会改造活动。独立思考、严谨勤奋的治学精神:对中西文化,不人云亦云,而是潜心苦读、认真钻研中外著作,始终坚持独立思考、坚持己见。宽容待人、客观对事的处世原则:与人为善,没有个人的仇家和对头,但有关是非曲直的大道理,即使豁出性命也要说清楚。(8分)10. 5分,B. 3分; D 2分; A “一直”扩大了范围。C.“按时间顺序”错。E.“对植物青蒿的抗疟药效有所记载”缺乏依据。系统地整理、翻查历代医籍,专门整理出了一本抗疟单验方集;四处走访老中医,就连单位的群众来信也仔细地翻阅了一遍;进行了几轮药物筛选和实验;利用现代医学方法检验青蒿提取物的抗疟能力;用沸点只有53的乙醚,成功提取了青蒿素;出版的专著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评分细则:每点1分,答对6点得6分。大意对即可。)引用诗经的诗句,交代主人公名字的由来,点明了题意;突出古代典籍对于青蒿素的发明起到的重要启发作用,体现了屠呦呦勤于钻研的精神;表现了研究发明过程的艰难,突出表现屠呦呦科学严谨的实验精神。评分细则:6分,每点2分。大意对即可。从内因来看: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屠呦呦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生物学专业,同时系统学习过中西医,为后面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要有很强的实验操作能力;勤奋坚持。要有百折不回的毅力和细致严谨的科学素养。重视古籍,谦虚求教。她系统地整理历代医籍,多次翻阅;四处走访老中医,就连单位的群众来信也仔细地翻阅了一遍。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她的科学研究与国家民族的需要以及世界人民的幸福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从外因来看:祖国几千年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巨大的宝藏,为她的医药研究发明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智慧;祖国提供了研究平台,组员齐心协力;评分细则:8分,从2个角度答,每个要点2分,联系原文作答,要有分析,答出4个得满分。大意对即可。11.(1)(1)B、C(B项“意在赞颂他安贫乐道、不以被迫害为苦的淡泊情怀”分析错误,这段文字主要表现陈从周先生即使身处困境,也要潜心研究的执着;C项“可以取长补短”曲解原文,未能理解“亲缘关系”的内涵;D项“展示了苏州园林的魅力”是“明轩”,而非一系列作品)(选对1项2分,选对2项5分)(2)注重言传身教,激励学生谦虚勤学;强调博学多识,重视传统文化的相通性;授课深人浅出,能生动灵活地教诲学生。(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3)介绍传主经历,突出陈从周在古典园林保护和研究方面的卓越建树;凸显传主品格,表现其耿介不屈、捍卫传统文化的独立人格;表现传主影响,表达对陈从周学术及人格的由衷敬意。(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4)答案示例1:我认为陈从周先生最有价值的观点是注重园林艺术与古文化的相通,从而使园林更具意境,更有内涵。教授园林艺术,他希望学生能学习昆曲,体味古园林建筑与昆曲在艺术趣味上的亲缘关系。研究中国园林,他提出应先从中国诗文入手,进而求其本、究其源。这样的观点可以说抓住了园林艺术的本质,可以使学习者得其精髓,建造者免走弯路。对文化的触类旁通是一种能力,懂得古文化和园林艺术的共通性,我们便会多一份照耀心灵的感悟。答案示例2:我认为陈从周先生最有价值的观点是“述古还今”,古园林应继承和发扬并重。以苏州园林的保护和发展为例,他倡导修复晚清学者俞褪的故居,反对苏州园林商业化的世俗之风,又积极地通过“明轩”把苏州园林介绍到世界,使苏州园林名扬天下。面对滇池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的恶性开发,他愤而写下“回头是岸”,发出不尊重历史和自然,终将“苦海无边”的警告,其情感人。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继承和发展的矛盾处处可见,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懂得“述古还今”四个字的分量。(观点合理,2分;能结合文本和链接材料合理阐述,4分;阐述充分,有说服力,2分。言之成理即可。)12.(1). C(2).A 解析:“河汉”指的是“银河”,“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河流称为江,把注入内湖内海的河流成为河”。(3).B 解析:不是王俊写的,而是秦桧写的。(4). 秦桧一定要杀死岳飞,于是与张俊秘密谋划,引诱能够告发岳飞的部下,(定语后置)用重赏来优待他,最终没有人响应。(大意1分)(岳飞)歌唱雅词,投壶为乐,恭敬谨慎像个读书人。但他性格忠诚慷慨激烈,谈论公正持平,不迎合别人,最终因此而被害。(大意1分)部分翻译:秦桧知道谏议大夫万俟卨与岳飞有矛盾,便暗示万俟卨奏劾岳飞,又示意中丞何铸、侍御史罗汝楫交章弹奏,大意是:“今年春天金人进攻淮西,岳飞从江州渡江后,即逗留于舒州、蕲州一带不再向前。后来岳飞与张俊一起视察淮上防卫,又提出要放弃淮安不守。”又诱引岳飞部下王俊诬告,说张宪企图在岳飞解兵权后,设谋让他重掌兵权,以便谋反。秦桧立即派人逮捕岳飞父子,验证张宪一案。使者来到岳家,岳飞大笑说:“皇天后土,可证我岳飞对大宋的耿耿忠心。”岳飞既下狱,朝廷让中丞何铸审讯,岳飞撕开衣裳,将背脊给何铸看,背上刺着“精忠报国”四个字,笔墨深入皮肤。经审讯,王俊的诬告没有证据,何铸奏明岳飞无罪。秦桧不死心,又命万俟卨重审。卨诬奏:“岳飞写信给张宪,让他给朝廷递送假情报,说是敌人来犯;岳云也给张宪写信,让他安排使岳飞还军。”又奏说写的信都已经烧掉了。这样关了两个月,找不到证据,无法结案。秦桧写了张纸条交给狱吏,狱吏即报告,岳飞已经死了,当时才三十九岁。岳云弃市,籍没家财,全家流放岭南。案件即将奏报时,韩世忠心中不平,向秦桧诘问案情,秦桧说:“岳飞和他儿子给张宪写信这件事,虽然无法证明,但事情或者是有的。”韩世忠说:“仅靠莫须有三个字,怎能使天下人心服?”13.(1)画面内容:学校图书馆的武打爱情类书籍多数被学生借走(2分),而科学道德类书籍少人问津(2分)。(2)漫画寓意:学生阅读面过窄,会导致“营养不良”,不利学生的健康成长(2分);或对学生的阅读要加以引导(2分)。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图文转换题,首先要根据画面中的所有构成要素,展开合理的联想,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描述出来,再联系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将其创作寓意答出即可。有画面可知,学校图书馆里的武打爱情类书籍多数被学生借走,而科学类、道德类书籍很少学生去借读。由此可联想到学生读书存在的问题,应从正确引导的角度组织答案。14.【立意分析】 由于材料具有很强的思辨性和社会性,因此采用言论性文体是很好的选择。例如从社会上人们面对陌生人的冷漠态度,谈“用信任架设陌生人走向熟人的桥梁”,我们可以采取先驳后立的写法,首先举出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如“老人摔倒扶不扶”的问题,有的老人可以得到陌生人的帮助,有的老人却被人视而不见甚至因此而丧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为什么人与人之间会冷漠到这种地步?在论述时我们可以先驳斥这些路人的冷漠与无情,然后从外部客观环境到内部主观因素分析这种不良社会风气的危害,再由浅入深地追根溯源,最终提出观点。 当然,因为材料具有生活化的特点,所以,采用记叙类的文体也是可行的。比如通过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写自己对熟人和陌生人的态度变化,先写自己“远亲不如近邻”思想根深蒂固,后来却发现,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邻里渐渐成为见面不相识的陌生人,而在网络里,自己反而认识了很多热心人,从而明白,是熟人还是陌生人不在于距离的远近,而在于心的远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