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一历史义和团运动说课稿 人教版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义和团运动,它选自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二章第八节,是该节的第一节课内容。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从内容上,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抗争史,本节课内容是农民阶级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旧式农民运动的终结。它上承本章的民族危机而出现,它的失败又开启了下章民族资产阶级革命的新篇章,因此,从结构上,它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生能了解和掌握反洋教斗争的发展;义和团运动兴起、发展、高潮、失败的全过程;清政府对义和团态度的变化。通过教学,让学生初步培养阅读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图片、史料,培养“论出史出”的能力;通过合作探讨方案,初步培养小组合作学习分析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采取自学设问引导探究总结的模式进行教学。(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义和团运动的兴起”的教学,培养学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感;对义和团运动的“扶清灭洋”口号的学习,以史为鉴,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的思想;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让学生再次认识“农民阶级无力救中国”的道理。3、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确定依据:“扶清灭洋”口号是义和团运动的基本主张,也是农民阶级在民族危机情况下的救国主张,是农民阶级局限性的表现,也是导致其失败的重要原因,它贯穿本节课内容的始终。教学难点:清政府对义和团策略的变化。确定依据:高一年级学生正处于历史思维能力的形成期,思维能力还不强,对清政府由“剿”到“抚”再到“剿”的政策缺乏完整的掌握,是学生较难分析和掌握的问题。二、说教法1、教法选择:本课的教学方法以师生互动为主,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为”导演”,学生为”演员”依据: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分析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2、具体做法:(1)、采用问题教学法从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角度出发,围绕本课的重点、难点设置了若干材料、问题,并将材料、问题贯穿于教学之中。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分析探究、小组讨论,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掌握重点、突破难点。(2)、谈话教学法教师提供背景资料,设置学习情境,引导学生思考,以平等的地位与学生进行交流、对话,通过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三、学法1、学生情况分析高一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还有待养成。因此我认为高一年级应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地学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以凸现中学历史课程现代公民教育的本质。2、学法指导(1)、自主探究学习法在课前,给学生预习资料,上课时教师扮演学生领路人的角色,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并自我总结,形成知识结构。(2)、比较学习法对重要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意识,学生在比较中巩固知识,培养能力。(3)、归结法由于历史知识的过去性特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横向、纵向联系至关重要,让学生有联系意识,掌握联系学习的方法。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向学生下发本课的预习作业:第八节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一义和团运动1义和团运动兴起原因:序幕:口号:(思考:应当如何评价义和团的口号?)2义和团运动的发展过程:山东直隶京津思考:清政府对义和团先后采取了哪些政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3义和团运动的高潮(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廊坊、杨村战役:天津保卫战:北京保卫战:4义和团运动的失败思考:义和团运动是怎样失败的?有何历史意义?设计目的:让学生对本节课内容有大致了解,落实基础,培养自学能力和习惯。第二步:上课,突出重点知识1导入新课(2分钟):展示时局图,并设问:19世纪末中华民族面临怎样的形势?设计目的:回忆旧知识,激发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作好铺垫。2展示“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的材料:(6分钟)材料一: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最恨和约,一误至今,割地赔款,害国殃民请回答:(1)、“鬼子”、“和约”各指什么?(2)、材料说明义和团兴起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材料二:义和团,神助团,灭绝洋教安中原。天主教,妄信天,不信佛神忘祖先 天无雨,地晒干,俱是教堂止住天 请回答:(1)、外国的教会势力是怎样逐步渗透中国内地的?(列举条约说明)(2)、材料说明义和团兴起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材料三:1895年1月,日军在荣成湾登陆(图片)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图片)1898年,英国强租威海卫(图片)请回答:义和团运动为什么首先在山东兴起?材料从义和团兴起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兴起山东三角度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由学生个别回答后,教师适当引导并整理答案。设计目的:培养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阅读能力,培养“论从史出”的素养。3教师展示以下材料,要求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10分钟):材料一:扶清灭洋,替天行道,出力于国家而安于社稷,佑民于农夫而护村坊。(提示一:扶清是否等于扶中国?)材料二:只因四十余年内,中国洋人到处行;三月之中都杀尽,中原不准有洋人;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最恨和约,一误至今,割地赔款,害国殃民材料三:掀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洋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钉、洋针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投闲,失车船店脚之利,而受铁路之害者即在4万余人以上。材料四:义和团,神助团,灭绝洋教安中原 。天主教,妄信天,不信佛神忘祖先。天无雨,地晒干,俱是教堂止住天 。(提示二:为何灭洋?如何灭洋?)材料从“扶清是否等于扶中国”,“ 如何灭洋?灭洋人、灭洋货、灭洋教”两个角度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扶清灭洋”口号,先由学生小组讨论,后派出代表发言,教师最后引导得出结论。 “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1).“扶清” 爱国 “扶清扶中国” 局限性(2). “灭洋” 民族矛盾尖锐可以发动群众 “灭洋人,灭洋教,灭洋货” 盲目排外的落后性设计目的:由材料得出结论,联系教材进行分析探究,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4以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为基础,展示图片日本人与狗请勿靠近及以下材料:近年反日示威砸日本车经典的对白:“你们为什么要砸我的车?求求你们放了我吧,我也是中国人。”一个青年冲上去对着雅阁再踹一脚,吼道:“你怎么开日本车还有理了,买日本车就是不对,就要砸!”联系义和团运动及两段材料,讨论:我们该如何爱国?设计目的:加深对义和团运动落后性的认识,以史为鉴,培养正确的爱国主义思想。5采用谈话法向学生提问:义和团运动是怎样一步步发展的?清政府先后采取了哪些政策?在此基础上展示以下三段材料:(6分钟)材料一: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二月十四日,袁世凯升授山东巡抚,率领武卫右军赴任。时正值山东义和团运动高涨,袁世凯颁布严拿拳匪暂行章程,镇压义和团运动。材料二:此次义和团民之起,数月之间,京城蔓延已遍,其众不下十数万,自兵民以至王公府第,处处皆是,同声与洋教为仇,势不两立。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只可因而用之,徐图挽救。材料三:“此案初起,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铲除不可。” 慈禧试分析清政府对义和团由“剿灭”“招抚”“剿灭”的原因。材料分别从“袁世凯镇压”、“清政府招抚”、“慈禧铲除”三个角度分析,教师引导学生从面临的形势和目的方面思考。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教师总结并点评:清政府的最终目的是控制、消灭义和团,维护清朝的统治。设计目的:以谈话的方式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让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6采用谈话法,引导学生把握义和团运动的主客观原因(3分钟)。在此基础上,教师更进一步指出: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决定了无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之后引导学生阅读以下材料,分析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3分钟)。材料:“中国土地广阔,民气坚劲”,中华民族“含有无限蓬勃生气”“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联军统帅瓦德西设计目的:通过历史的前后联系,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的意识和方法。第三步:由学生给出预习作业的答案,作为本课小结,学生巩固基础。(6分钟)向学生给出比较项,在学生回忆太平天国运动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比较义和团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异同。(3分钟)设计目的:加强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初步培养比较分析能力。第四步:布置课后作业,开展展研究性学习:判断下列观点,并说明理由: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是否需要义和团式的爱国运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