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4月月考试题(历史).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764792 上传时间:2019-11-2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4月月考试题(历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三4月月考试题(历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2020年高三4月月考试题(历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4月月考试题(历史) 一、选择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直到近代,新安地区“千年之冢不动一坯,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之谱丝毫不紊”的观念依然深入人心。其主要原因是A宗法传统的影响 B封建政府的提倡 C小农经济的稳定 D儒家思想的流传2、秦统一后郡县制遂遍行全国,司马迁说秦始皇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晋书以为统一后又有所增设,可达四十郡之多。对郡县制的认识正确的是废分封、行郡县是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 元代所设行省与秦始皇所设郡的数量一致 废分封、行郡县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 B C D3、“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汇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能是A协助奏章 B参与决策 C执行政令 D监察百官4、“国家和旧的氏族组织不同的地方,第二点就是它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第二点是公共权力的设立。”(希罗多德雅典统治)实现这一转变的执政者是 A梭伦 B克里斯提尼 C伯利克里 D亚历山大5、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文中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依据有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近代中国产生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A B C D6、洪秀全定都天京后,规定只有太平天国编纂和“旨准颁行”的“真道书”才能在世上流通,“当今真道书者三,无他也,旧遗诏圣书、(圣经旧约)新遗诏圣书(圣经新约)、真天命诏书也,”其他所有的书都在查禁之列。由此可见他A彻底排斥中国的传统文化 B赞赏西方的宗教和政治制度C未能摆脱皇权思想的影响 D在全中国范围内推行愚民政策7、国民收入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生活水平。阅读1850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表,对下表的分析不正确的是年份1850年1887年1914年1936年1949年人口数(千人)414699377636455243510789541670人均收入(元)43.635.941.2250.5134.98B18871914年人均收入增加与义和团运动抵制外国侵略有关C19141936年人均收入增加与民国成立、一战爆发有关D19361949年人均收入降低与日军侵华、官僚资本膨胀有关8、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为鼓舞溃兵伤病的士气,军方播报了关于不久前一个战役的一段报道:“倭军之三十三师团使用迂回穿插之战术,以两个联队兵力攻占拼强河(河流名)南北,而我远征之军以寡击众,披肝沥胆,做浴血之战,解救同盟之英吉利军七千余众,夺回中外记者教士五百余众”上述材料主要说明了A中国远征军解救了英国盟军 B英军在缅甸得到了中国远征军的救助C日军在缅甸遭到中英联军的重创 D世界反法斯西力量互相支援和配合9、全球通史说:“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的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罗曼洛夫王朝的战争政策遭到公众的强烈反对B列宁在四月份提出的口号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 C战争造成的紧张是爆发第二次革命的关键因素D半年后的第二次革命最终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10、 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民意测验显示,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的印象是“无知”、“好战”、“狡诈”、“危险”;到了70年代初期,这种印象变为“勤劳”、“智慧”、“灵巧”、“善于进取”、“讲求实际”。导致这两种印象的原因分别是A新中国成立初,美国对华采取敌视政策;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B美苏冷战的影响;1971年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 C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D中苏建交;70年代,中国综合国力增强11、xx年2月,在巴西、德国、印度和日本谋求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问题上,各常任理事国态度不一,美国坚决反对德国“入常”但支持日本;而中国则坚决反对日本“入常”。四国“入常”及各常任理事国的不同态度反映了 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意识形态决定国家关系 经济地位影响政治地位联合国成为谋取利益的工具A B C D12、清朝湖南巡抚王文韶的一段话:“夫四民之中,农居大半,男耕女织,各职其业,治安之本,不外乎此如机器盛行,则失业者渐众,胥天下为游民,其害不胜言矣。”这段话表达的基本统治思想是A重农抑商 B中体西用 C以农为本 D农商并重13、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了“赶英超美”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主要是由于A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C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D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成熟14、1932年,长沙刘越华夫妇创办小吃店“越华楼”,几十年来生意兴旺。1954年.长沙市政府开始着手对“越华楼”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你认为刘越华夫妇在改造中的命运可能性最大的是A继续经营店铺,并开始把利润的大部分上缴国家B继续经营店铺,并开始把利润的小部分上缴国家C不能继续经营店铺,也不能分享店铺的任何利润D不能继续经营店铺,但可以分享店铺的部分利润15、1930年6月,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中写到。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制他的最后的死命。”这表明A中共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B他认清了当时中国的国情C他认识到农民阶级力量的伟大 D他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16、西方“起初城市即是村庄,但不久就开始在工业、政治、建筑各方面显露出城市的特征。城市必须设防自卫,须有市政厅作为市民行使政治权力的集会场所。城里还必须有教堂作为礼拜的场所,既在精神上,也在建筑上耸峙于全城之上。”(城市的性质)这样的叙述能否适用于说明中国城市的特征?A.将“教堂”改为“佛寺或道观”,也能用于中国B.将“教堂作为礼拜场所”改为“宗庙作为祭祀的场所”,也能用于中国C.对中国城市而言,几乎完全不适用D.中国城市也是这样形成的,只是没有教堂17、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的出现是因为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建立 B实行从沿海到内地的开放格局的确立C.农村改革已全面展开,城市改革刚刚起步 D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8、明成祖时,有人主张对入贡互市的外商征税,明成祖答复:“今夷人慕义远来,乃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辱大体多矣”。对此认识正确的是明成祖认为应该向外商征税 明成祖目的是借外商引导国人投身海外贸易 明成祖认为明朝的纲常文德重于经济利益 朝贡贸易的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A B. C. D.19、昔时的东北日报有一篇报道:“蒋区民营工业的危机日益严重。如蒋区工业中心之上海,抗战胜利后仅剩的四千余家大工厂,去年一月的开工率,仅为平时的百分之二十左右。蒋匪农村经济危机亦日趋恶化,就是蒋匪粮食部长余鹏飞亦供认蒋匪粮荒严重,并说:去年总计购入外粮达五十万余吨,然实际从外输入蒋区的粮食当还更多。”下列关于这篇报道理解正确的是A该报道应发表于建国初期 B所述情形与日本全面侵华有直接关系C该报可能是解放区出版物 D反映了美国工业制成品大量涌入中国20、国内“工商业经济困难,每苦于周转不灵,有待夫金融界之放款。但金融界以本身资力不厚,虽愿放款而效果不宏。财政部有鉴于此,决定充实中央、中国、交通三大银行资本”,作为“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一种”。国民政府的这一做法在当时A引发了群众性抵制洋货、爱用国货运动B有效防止了白银外流,稳定了金融市场C为改变民族工业布局提供了政策支持D为民族工业较快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21、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在出版于1759年的道德情操论中指出:“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作者的这一提醒主要是为了防止A工人运动的兴起 B城乡差别的扩大 C经济危机的发生 D垄断现象的出现22、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写道:(明清)在这个时期,在某些方面,中国的文化有了重大进展。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在清朝都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里的“反动”是指A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丧失 B. 对传统儒学地位的彻底否定C. 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D. 倡导“自由”“平等”思想23、历史中会经常碰到“近代化”一词。百度词条对此解释:近代化就是指资本主义化。它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商品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科学化。下列观点与近代化理念相符的有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坎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 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 立宪政体,取决公论;上下议院,实为行政之本。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的一切黑暗。A B C D24、1881年12月花图新报载:“中国之设电线(电报线)也,始于同治十二年,由上海达吴淞,长三十余里,接连海底电线。至中国自设之电线,则于同治十三年,由福州城内通至制造局,长三十六里。其经费出自中国,操持仍属西国。后因台湾有事,力筹防御,电线公司请于闽督光绪七年,将造电之物料,运至台湾。自台湾府城直达大高(地名),约百里,皆电报局学生经办,无西人襄助。”从上述史料中,可得出的正确历史信息有 有线电报进入近代中国最早是在上海 中国最初架设电报线时主要依赖外国 中国自主创办的有线电报最早出现在台湾 台湾架设电报线最早是出于军事目的 A B C D25、一战期间,共有14万中国人作为劳工被派往欧洲去作战争勤务。这些“华工兵团在战争前线挖战壕,修工事,每天报酬仅5法郎,并先后有2万多人被德国的炮火炸死在战场上。协约国联军总司令法国元帅福煦称赞华工“是第一流的个人,也是出色士兵的材料。他们在现代炮火下,可以忍受任何艰难,保质保量地完成各种任务。”材料主要说明了A赴法华工的表现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B赴法华工为协约国赢得战争胜利作出了贡献C中国的参战是协约国赢得战争的主要原因D中国参加了一战并收回了一些主权和利益第II部分 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8分,第27题15分,第28题17分,共50分)26.(18分)妇女地位的变化折射出一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风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男子是家长,掌握着家政大权,不允许妇女分割。统治者极力提倡所谓“别内外”、“勿听妇言”,来实现他们的目的。“别内外”,是保守妇女“贞操”的手段和伦理。康熙时即墨(位于山东半岛西南部)杨姓家族家法规定:“异姓卑幼,妇人不许辄见。小姑之夫不见,侄婿非大事不见,趟侄婿大事亦不见”。 摘自冯尔康清代的婚姻制度与妇女的社会地位论述 材料二 神州女界共和协济社上书孙中山:“或奔走呼号,捐募饷粮;或冒枪烟弹雨,救护军士;或创立报章,发挥共和,鼓吹民气;或投笔从戎,慷慨杀敌。莫不血诚奋涌,视死如归,侠肠毅力,奚让须眉?际兹宪法将定,国会未集,敢代表全国女界,专诚请愿,气赐赞成,于参议院存案,俾国会决议时,为女界预留旁听及参政一席。”摘自1912年3月4日时报材料三 (工业革命)为妇女工作开辟了一个新时代。但妇女的待遇很差,而且,往往只能从事又苦又累薪水又少的工作。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妇女为就业而受教育的机会增加了,越来越多的妇女掌握了各种职业所必须的才能。妇女参政的愿望也日益强烈,欧洲许多国家的妇女要求享有选举权,女权运动应运而生。 中国大百科女权运动材料四 中国妇女解放大事记时间举措1949年新中国第一份全国性妇女刊物新中国妇女创刊1950年新中国第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规定男女平等、婚姻自由1986年卫生部、劳动人事部、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联合下发的女职工保健工作暂行规定,是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次为女职工“五期”保健制定明确规定1992年全国七届人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说明清代妇女的地位如何?(1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种地位的主要原因。(3分)(2)材料二中“神州女界共和协济社”提出了怎样的政治要求?(2分)原因是什么?(4分)(3)根据材料三,分析工业革命是怎样逐步促进妇女解放的?(3分)(4)依据材料四,概括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为提高妇女社会地位,我国政府进行了哪些方面的努力?(3分)(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妇女地位的变化折射出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2分)27.(15分)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是确保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手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它(田纳西水利工程管理局)代表现代政府中一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像力的设计它将不受那些不相干的国家界限的禁制,而且将是独立经营的、政府所有的公司一旦开始运作,它将指挥自己的经营活动,偿还国会投资,并将其“利润”投入进一步开发工作。它的逐年的经费筹措(与管理)既不依靠州议会,也不依靠国会。这乃是政府企业经营活动的一般特点。 罗林斯编合作共和国:1933年田纳西河流域法(1)材料一中的田纳西水利工程管理局成立的背景有哪些? (2分)为什么说它“代表现代政府中一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像力的设计”?(3分) 材料二 历史学家尤叶梅利亚诺夫撰文写道,“斯大林确实放弃了新经济政策,但对斯大林作用的评价不应该脱离当时的时代。那时候主要注重实际成就,不太注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付出了多大代价这样的问题。当斯大林逝世之际,他给俄罗斯留下什么?俄罗斯当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2)材料二主张应主要从哪些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2分)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角度分析斯大林“放弃”新经济政策的合理性。(4分)材料三 “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做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但2006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将延续了五十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表述改为“规划”。xx年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中,从“国富”到“民富”的转变,缩小贫富差距、增强社会的公平正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成为公众关注的亮点。(3)从体制的角度说明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2分)结合材料,分析从“五年计划”到“五年规划”体现了中国政府的经济发展理念有何变化?(2分) 28. (17分)中国的对外关系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不同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关于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指出:“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染成的战争其实,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1)根据材料一,概括费正清关于鸦片战争原因的观点。(1分)试评价这一观点。(3分)材料二 (二战)战争开始后,罗斯福配备并训练国民党军队,供应战斗机和飞行员,派史迪威将军赴华等。罗斯福认定,在目前为战争作的努力中,中国是不会一下子变得更重要的,他希望一方面使中国能够继续抗战,一方面通过给予它地位来使它的幻想得到满足。1941年到1942年交接的冬季,给予中国一笔五亿美元的贷款援助。在整个二战期间,美国的远东政策差不多都是由罗斯福一个人操办的,虽然支持腐败的蒋政权,但他的这种援助,不能只看作是对国民党政府的援助。 马广东罗斯福执政时期对蒋介石态度的转变(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期间美国对中国进行了哪些援助?(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为什么要提出“救援中国”?(2分)材料三 多边外交是一种与双边外交相互补充的外交战略。三个以上国家的互动与双边互动相比保守秘密的难度要大得多,因此多边协议的制定和实施比双边协定更加具有透明性,更易于为国际舆论所监督。参与多边外交的各方,其具体利益可能有较大的差异,但它们的利益总有一个交汇点。多边外交的开展要求一个国家克制、甚至放弃某些领域内的单边或双边的利益考量,侧重于有互动关系的多边共同的利益标准。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涉足多边外交舞台,但在很长时期内由于对多边外交的认识的局限,对多边外交的参与是有限的。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多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中国不仅积极参与多边外交,还成为了多边外交的积极倡议国和主持国。中国对多边外交的认识及参与教学与研究xx年第5期(3)根据材料三概括多边外交的特点。(2分)举例说明“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涉足多边外交舞台”的重要事件。(2分) (4)分析“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后,中国的多边外交逐渐活跃起来”的原因。(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