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茶叶培训资料第一章 遂昌县茶业概况遂昌县地处浙西南山区,全县总人口 22.6万,9 个镇,11 个乡,共有 25个居委会,391 个行政村,其中农业人口 19.1万;总面积381万亩,其中山地面积 346.7万亩,占 91;系仙霞岭山脉向金衢盆地的过渡地带,是本省钱塘江和瓯江水系的分水岭。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为典型的山区县。境内有九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白马山、湖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山峦叠嶂,终年云雾缭绕,全县自然植被丰富,森林覆盖率达 81.9%,极少工业“三废”污染,是浙江省茶叶生产第一类适生区,优越的生态环境形成了独特的高山云雾茶的优异品质。我县茶叶生产历史悠久,据县志记载,公元 1102年,遂昌茶场是全国 40个大茶场之一,1974 年曾列为全国 100个茶叶生产基地县之一,1984 年又列为全国八大眉茶出口基地县之一。八十年代以来共研制数只名茶,分别荣获国际、部、省、市级名茶奖。“遂昌银猴”获农业部优质名茶奖、浙江省精品名茶展示会金奖、“春来早”获省级名茶称号。特别是 2001年初,县委、县政府将茶叶确定为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两大主导产业之一。根据遂昌县茶叶产业化建设“十五”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要求,在上级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我县围绕茶叶产业化建设,建立有关组织,制定工作规划,落实具体措施,启动了茶树良种化先进县和茶叶无公害生产县建设工程,集中力量打造“龙谷丽人”主导品牌。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先后获得第三、四届国际名茶评比金奖、第一回国际金奖名茶评品会准日本大赏、2002 中国精品名茶博览会金奖、2003上海国际茶文化节暨中国精品名茶博览会绿茶类金奖,2003 浙江省农博会金奖,浙江省一类名茶和浙江省丽水市首批生态名茶称号,并通过国家有机茶和绿色食品认证,成为丽水市第一只获得双认证名茶,2004 年 3月遂昌县获 “中国龙谷丽人名茶之乡”称号,省、市名牌产品。2006 年茶园总面积达 8.5万亩,茶叶产量 4790吨,实现茶业总产值 1.87亿元,茶叶已成为我县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茶叶产业化建设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第二章 近年推广的无性系茶树良种及繁育技术第一节良种概况我国是茶的故乡,产茶历史悠久,茶树品种资源丰富。全国茶树品种审定委员会分别于 1984年、1987 年和 1994年 3次共审(认)定通过了 76个国家级茶树良种,其中以无性系良种为主,多数品种属产品、质量兼顾型品种,既有一定的产量标准,也具有较好的品质水平,这些品种在适宜地区推广均可获得较好的品质和较高的产量。一、1984 年(第一批)全国茶树品种审定委员会审(认)定通过的国家级茶树品种有:福鼎大白茶(闽)、福鼎大毫茶(闽)、福安大白茶(闽)、梅占(闽)、政和大白茶(闽)、毛蟹(闽)、铁观音(闽)、黄(闽)、福建水仙(闽)、本山(闽)、大叶乌龙闽)、勐库在叶种(滇)、凤庆大叶种(滇)、勐海大叶种滇)、乐昌白毛茶(粤)、海南大叶种(琼)、凤凰水仙(粤)、上饶大面白(赣)、上梅州种(赣)、宁州种(赣)、黄山种皖)、祁门种(皖)、鸠坑种(浙)、云台山种(湘)、湄潭苔茶(黔)、凌云白毛茶(桂)、紫阳种(陕)、早白尖(川)、宜昌大叶茶(鄂)、宜兴种(苏)。二、1987 年(第二批)有:黔湄 419(黔)、黔湄 502(黔)、福云 6号(闽)、福云 7号(闽)、福云 10号(闽)、槠叶齐(湘)、龙井 43(浙)、安徽 1号(皖)、安徽 3号(皖)、安徽 7号(皖)、迎霜(浙)、翠峰(浙)、劲峰(浙)、碧云(浙)、浙农 12号(浙)、蜀水 1号(川)、英红 1号(粤)、蜀永 2号(川)、宁州 2号(赣)、云抗 10号(滇)、云抗 14号(滇)、菊花春(浙)。三、1994 年(第三批)有:桂红 3号(桂)、桂红 4号(桂)、杨树林783(皖)、皖农 95号(皖)、锡茶 5号(苏)、锡茶 11号(苏)、寒绿(浙)、龙井长叶(浙)、浙农 113(浙)、青峰(浙)、信阳 10号(豫)、八仙茶(闽)、黔湄 601(黔)、黔湄 701(黔)、高芽齐(湘)、槠叶齐12号(湘)、白毫早(湘)、尖波黄(湘)、蜀永 703(川)、蜀永 808(川)、蜀永 307(川)、蜀永 401(川)、蜀永 3号(川)、蜀永 906(川)。第二节适宜我县推广的无性系茶树良种根据我县的自然条件、茶类结构及产销发展趋势,结合茶树品种特性,下列良种较有代表性,可有选择地重点推广种植。现将其主要特性和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1、龙井 43。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从龙井群体中单株选育而成,属灌木型、中叶类、特早生无性系品种,为国家级良种。(1) 品种特征:发芽早,春芽萌发期一般在 3月中、下旬,一芽三叶盛期在 4月上、中旬;发芽密度大,育芽力特强,芽叶短壮,茸毛少,扦插成活率高,抗寒性强,但抗旱性稍弱,持嫩性较差,产量高。(2) 适制茶类:绿茶,尤适制龙井、旗枪等扁形茶类。所制扁茶的品质特征为:外形挺秀,扁平光滑,香郁持久,滋味甘醇爽口。目前全国已有 14个省试种,在浙江、江苏、安徽等省的推广面积较大,适宜在江南和江北绿茶区推广。(3) 栽培要点:宜植于土层深厚、有机质丰富的土壤,在秋、冬季须增施有机肥,须分批及时采摘;夏、秋季铺草,引水抗旱。2、迎霜。系杭州市茶叶科学研究所从福鼎大白茶与云南大叶种自然杂交后代中单株选育而成,属小乔木型、中叶类、早生无性系品种,国家级良种。(1) 品种特征:发芽早,春芽萌发期一般在 3月上、中旬,一芽三叶盛期在 4月中旬;发芽密度中等,育芽能力强,生长期长,霜降季节尚有茶可采,故名迎霜;茸毛尚多,持嫩性强,但抗逆性稍弱,产量高。(2) 适制茶类:红、绿茶兼制,尤其适制名优绿茶,绿茶品质特征为香气高鲜、味浓鲜。目前已在浙江茶区推广,安徽、江苏、河南、湖北、广西、贵州、湖南、江西等省(市)亦有引种,适于江南红、绿茶区推广。(3) 栽培要点:种植时需适当密植或压低定型修剪高度,并宜植于向阳园地;及时防治病虫害,特别是螨类、芽枯病;适当增施夏秋肥。3、乌牛早。系浙江省永嘉县茶农从乌牛早群体品种中单株选育而成,属灌木型、中叶类、特早生无性系品种,为省级地方良种。(1) 品种特征:发芽特早,春芽萌发期一般在 2月下旬,一芽三叶盛期在 3月中、下旬(一般比福鼎大白茶可提早 1015天开采);发芽密度大,轮次明显,育芽能力强,芽叶较肥壮,富含氨基酸,茸毛中等;新梢持嫩性较强,抗逆性较强,产量尚高。(2) 适制茶类:绿茶,尢适制龙井类扁茶。其品质特征为:香气高鲜,味甘醇爽口。目前已在浙江及毗邻省(区)大面积推广,适宜在浙江扁茶及绿茶区作早生搭配品种种植。(3) 栽培要点:加强苗期管理,早施催芽肥,宜秋、冬季修剪。4、龙井长叶。系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从龙井群体中单株选育而成,属灌木型、中叶类无性系品种,为国家级良种。(1) 生育特点:发芽早,春季一芽一叶初展期在 4月初,一芽三叶盛期在 4月中旬(比福鼎大白茶早 23天);发芽密度大,育芽力强,持嫩性强,茸毛较少,抗逆、抗病虫害性均比龙井 43强,产量较高。(2) 适制茶类:绿茶,尢适制龙井类扁茶。其品质特征为:香特高,味嫩爽。目前浙江省杭州、湖州、绍兴等地部分茶区已有种植,适宜在长江南北绿茶产区推广。(3) 栽培要点:在栽培管理上无特殊要求。5、浙农 139。该品种是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以福鼎大白茶和云南大叶种自然杂交后代为原始材料,经过单株选择与无性繁殖培育而成。2001年通过浙江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该品种的主要特点:(1) 春茶萌发期早,据浙江新昌县良种场调查,浙农 139春茶开采期约为 3月 18日,比乌牛早迟 3天,比福鼎大白茶早 5天左右。(2) 制茶品质优异,浙农 139茶树鲜叶加工绿茶,其平均品质超过福鼎大白茶,尤其是香气与滋味表现突出,品质特征表现:外形显毫,色泽翠绿,香气高鲜持久具花香,滋味鲜醇有回甘,叶底嫩绿明亮。(3) 产量高,经五年产量鉴定,浙农 139比福鼎大白茶增产27.1%,差异显著。(4) 主要品质化学成分含量丰富,浙农 139一芽二叶氨基酸含量比福鼎大白茶高 28.2%,茶多酚含量高 14.6%,咖啡碱含量高8.5%,儿茶素品质指数高 24.96%。(5) 抗逆性较强,经多年田间观察鉴定,浙农 139的抗寒力与福鼎大白茶相当,抗病虫害能力略弱于福鼎大白茶。6、安吉白茶。又名大溪白茶。灌木型、中叶类、中生种。现主要分布在浙江安吉、长兴、德清等浙北茶区,我县也有少量引种。1998年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为省级品种。(1) 品种特征:植株较矮小,树姿半开张,分枝部位低,分枝密度中等叶片上斜或水平状着生。叶长椭圆形,叶色浅绿,叶身稍内折,叶缘平,叶尖渐尖上翘,叶齿浅,叶质较薄软。春茶细嫩芽叶呈玉白色,叶脉淡绿色,随着叶片成熟和气温升逐渐转为浅绿色,夏秋茶芽叶均为绿色,芽叶茸毛中等,一芽二叶百芽重 16.3克。特性:芽叶生育力中等,持嫩性强。一芽一叶盛期在 4月上旬。产量较低,每亩产“安吉白茶”15 公斤左右。春茶一芽二叶干样氨基酸含量高达 6.2%。(2) 适制茶类:绿茶。制成“安吉白茶”,色泽翠绿、花香、味鲜爽,叶底玉白色,颇有特色。(3) 栽植要点:扦插繁殖力强,抗寒性强、抗高温较弱。适宜在浙江北部茶区栽培。土层深厚、双行条植,高温季节适当遮阳。7、浙农 113。该品种是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以福鼎大白茶和云南大叶种杂交后代为原始材料,经过单株选择与无性繁殖培育而成。1995年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茶树专业委员会审定。(1) 品种特征:叶色深绿,育芽力强,新梢持嫩性强;春茶一芽一叶盛期出现在 3月下旬-4 月上旬。产量高,高产茶园年产量可达到干茶 200公斤/亩。一芽二叶氨基酸含量 3.1%,茶多酚含量 22.1%,儿茶素类 9.6%,咖啡碱含量 3.9%。(2) 适制茶类:绿茶。制茶品质优异,浙农 113茶树鲜叶加工绿茶,色泽翠绿,香气高鲜持久,滋味鲜醇回甘,叶底嫩绿明亮。(3) 栽植要点:抗逆性强,抗寒力和抗寒力强,抗病虫力较强;适合于长江南北各茶区种植。8、银猴茶。该品种原名波峰、福云 3号、池边 3号,系浙江省杭州市茶叶科学研究所从福鼎大白茶和云南大叶种天然杂交种单株选育而成。2001 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1) 品种特征:小乔木,中偏大叶类、早芽种。树姿高大直立,分枝粗壮而稀疏。叶形长椭圆、叶色深绿、叶面微隆起,叶尖急尖,叶厚且脆,叶缘微波状,叶齿粗疏。芽叶肥壮,茸毛特多,顶部单芽微白。叶片呈下垂状着生,成叶长 8.2厘米,宽 4.1厘米,叶脉58 对。春芽萌发期在 3月上旬,一芽一叶期在 3月下旬。一芽一叶百芽重 30克,盛花期在 11月下旬。扦插成活率较高、易繁殖。经品种对比试验,5 龄茶园亩产干茶 111公斤,与福鼎大白茶相当。(2) 适制茶类:绿茶。品质特优,外形条索肥壮、色绿翠多毫,香高持久,味浓鲜,汤色、叶底嫩绿明亮。(3) 栽植要点:该品种根系发达,耐肥性强,要求土层深厚,全土层在 1米以上,有机质含量丰富,在管理上应注意增施有机肥料,为茶树旺盛生长提供物质基础。适当密植,单行条栽行距为 140厘米、株距 20厘米,每丛 2株,双行条栽行距为 150厘米、小行距3540 厘米,株距 2530 厘米,每丛 2株。为促进分枝,须采取4次定型修剪。第一次定剪离地 1520 厘米,第二次定剪离地 30厘米,第三次定剪离地 40厘米,第四次定剪离地 45厘米。第三节无性系良种茶苗繁育技术一、母本园的选择与母穗的培养1、母本园的茶树品种应是无性系原种园或直接从原种园引进的一、二级母本良种。一般要求树龄 4年以上,生长健壮,无危险性病虫害。2、母本园的肥培管理必须高于常规茶园。通常于秋末,茶园亩施饼肥 150200千克或相应的有机肥料,春前施氮肥 1520千克。供夏插用的青壮母树须于春茶前(23 月)进行修剪;秋插的在春茶后(6 月上旬)进行修剪;翌年春插的在秋前(7 月)进行轻修剪,剪去树冠上部的细弱枝、病虫枝。而重修剪、台刈更新复壮的茶园,应结合培养树冠,进行定型修剪。母本园应视茶叶产量情况追施速效氮肥。一般在轻剪后亩施尿素 2025千克,并注意配施磷、钾肥。3、剪穗前工作母本园在剪取插穗前 1周左右,摘除枝条顶端的一芽一叶或对夹叶,以促进插穗枝条成熟,腋芽饱满。同时喷洒 0.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药液,防治病虫害。母本园在剪取插穗前 510天,茶园应喷施植物生长激素,如 2,4-D、吲哚丁酸等水溶液,每平方米树冠约喷 500毫升,有利枝穗发根。二、苗圃地选择与苗床整理1、苗圃地选择苗圃地选择得好坏,直接影响到扦插茶苗的成活率和苗木质量及田间管理。短穗扦插苗圃应选择在交通方便、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和易于排灌的农地或稻田。苗地要求土质肥沃、土层深厚、结构疏松、透气性良好的砂壤土或轻质粘壤土,pH 值在 4.56.0之间。如当年种植过烟草、麻类、蔬菜的,不宜作为苗地,特别是有根结线虫等病虫为害的,更不宜选作苗圃地。同一块土地,不能连续作茶树苗圃,要与绿肥或水旱作物轮作,以改善土壤质地,增加土壤养分。2、苗圃地整理一般分 2次翻耕。第一次全面深翻,深度在 30厘米以上。第二次在做苗床前进行,深度 1520厘米,并碎土、耕平。苗床长度一般为 15米左右,宽 110120厘米,畦高 1520厘米,畦间沟宽为2535厘米,四周开好排灌沟。做苗床时,还要根据苗圃地的肥力情况,施足基肥。一般每 667平方米施腐熟饼肥 100500千克拌过磷酸钙 20千克,或 1.01.5吨腐熟厩肥,均匀地撒在苗床上,并与土壤充分拌和、平整(压平)。尔后,均匀地铺上经粉碎的黄泥心土,约 45厘米厚。因这种土结构疏松、通气性好,浇水后不板结,酸度适中,微生物少,插穗后易发根,且可减少杂草滋长。铺好黄泥心土后,灌水或浇水,使其充分湿润。待稍干,用扁平的木棒适当敲打,使床面平整,压实后的厚度为 2.5厘米左右,以便插穗下后能与心土密接和固定于土中。三、插穗的剪取1、在母本园剪取的插穗枝条以半木质化、呈红棕色或黄绿色为好,要求基部粗度 35毫米,腋芽饱满,叶片完整,可利用长度在 20厘米以上,为无病虫为害的当季成熟枝条。2、不同茶树品种的穗枝必须分别剪取、标牌,以防混杂。3、为了保持枝条的新鲜度,宜在上午 9时以前剪枝。剪好的枝条,必须及时运回,堆放于阴凉避风处,喷水保持在地面湿润,并组织人员尽早剪取短穗。4、短穗的标准是:一节的短茎上带有一个腋芽和一张叶片,穗长 3厘米左右。通常一个节间可剪取一个短穗,节间短的,也可用两个节剪一个短穗,并剪去下端的叶片和腋芽,保留上端的叶片。剪穗可用锋利的普通剪刀,由下而上一一剪取。短穗上端剪口应离叶柄34毫米,下端剪口与叶片平行。剪口要平滑,不要撕破表皮,更不可剪伤腋芽,插穗上如有花蕾,应随时摘除。短穗应随剪随插,不能超过 24小时,否则会影响成活率。四、扦插时期与方法1、茶树短穗扦插的时期生产上扦插的适宜时期是 310月,尤以秋季(810 月)扦插为最好,此时期插穗长根块,成苗率高,管理周期短,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夏插(67 月)的管理周期长达 1年半以上,不仅耗工多、成本高,而且气温高,稍有疏忽,将严重影响成活率。同时,因插穗需春季留养,还明显影响当年春茶收益。春插(25 月)时节,因雨水多、温度低,故发根慢,成活率较低。如进行春插,应注意做好苗地的排水工作。冬插在 1112月进行,须做好防冻保温工作。不同茶树品种的短穗要分别扦插,并在苗床插木牌标明品种名称等,以免品种混杂。2、方法扦插前,要先检查苗床,如果床面土壤干燥,需浇水湿润,待泥土不粘手时,即可开始扦插。短穗扦插行距 9厘米左右,株距 3厘米左右,以叶片不互相重叠为度,这样每 667平方米苗圃可插 15万20 万穗。扦插一般在上午 10时前或下午阳光转弱时进行。插穗叶片的方向,应顺着当时主要风向排列,以免被风吹动影响成活。扦插时,用拇指和食指捏住插穗上端,轻轻地直插或斜插入土中,以露出叶柄为度,叶片不能紧贴土面。注意不要把腋芽插入土中。边插边用手指将短穗基部泥土压实,插后应及时洒水、遮荫。五、苗圃的管理苗圃管理“三分插,七分管”,短穗扦插的成败在于管理。苗圃管理主要包括遮荫、浇水、除草、施肥、治虫、摘蕾等。前期重点抓遮荫和浇水,后期则以除草、追肥和病虫害防治为重点。(1) 光照管理。短穗插后即应遮荫。常以矮平棚、高斜棚、塑料薄膜、遮阳网、狼萁等遮荫。矮平棚高为 3040厘米,在苗床两边每相距 1.52.0米打上木桩,桩上捆扎小竹和拉铅丝作为棚架,棚架上盖竹帘或麦秆帘(可就地取材),每帘长 34米,宽比畦面大 20厘米左右。其优点是通风透光,便于浇水,适合茶苗生长。高斜棚呈北高南低,南架靠近地面,北架高 80100厘米,倾斜角 45左右,棚架上盖遮荫物。遮荫物可选择茅草、麦秆或竹枝等物料。塑料薄膜覆盖对于晚秋(10 月)或冬季(11 月后)扦插的苗圃能起到保暖、保湿、防冻和减少浇水等作用。采用狼萁遮荫,取材方便,成本低,可提早发根,每 667平方米只需整理好狼萁 200250千克,茶苗成活率达 90%以上。先清除狼萁下层枯叶,取用离地面 30厘米以上的分枝作遮荫物,以利通风。边插短穗边插狼萁,每隔 12行插穗搬迁一行成束狼萁,每束 34枝,束距 610厘米,呈锯齿形排列,疏密均匀,使遮光率达 70%左右。管理时,要根据茶苗的生育发问,逐渐降低遮荫程度。春插苗在当年 9月底,夏、秋扦插苗到翌年56月逐渐抽稀狼萁,直到全部去除。但应注意防旱,及时浇灌水。(2) 分水管理。苗圃的水分,应既满足短穗吸水需要,又保持土壤的通透性,以利插穗愈合发根。扦插初期的高温干旱天气,短穗与土壤水分蒸发量大,要每天早晚各浇一次水。阴天每天浇一次水,雨天不浇。遇到大雨,要及时排水。只要苗畦土壤全部湿润即可。浇水不宜用污水、泥浆水和含有石灰质的水,以免引起枝叶腐烂或生长不良。在插后 1015天的发根期内,可每天浇一次水。发根后,可隔天或几天浇一次,以保持土壤湿润,促使发根生长。(3) 肥培管理。插穗普遍发根后,要见草就拔,“除小除早”,免伤苗根。拔草时,兼顾小心摘除花蕾,使养分集中。同时要及时追施肥料,先稀后浓,少量多次。春插的在 56月施肥,夏插或早秋插的可在 910月施一次追肥,秋插到翌年 45月施肥。追肥可用10%的腐熟人、畜尿或 0.5%的尿素或 15%的复合肥,结合浇水进行。每隔 2030天施一次,浓度逐渐提高。春季应追肥 23次,夏、秋视茶苗长势适当再施 12次。每次追肥后,用清水淋浇茶苗,以免伤害枝叶。(4) 防病治虫。短穗扦插后,应抓紧病虫害防治,促进茶苗健壮生长。插毕先喷一次 0.7%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注意观察病虫,使用药剂和浓度可参照常规茶园进行。六、种苗的检验、起苗与包装运输茶苗质量检验可分别在出圃前和出圃后进行。当茶苗在苗圃培育一足龄以上后,苗高超过 20厘米,离地面 10厘米处茎粗不小于 0.2厘米,主茎基部 18厘米左右处呈棕褐色、半木质化、叶数达 610片时,可于冬、春季出圃。起苗前必须浇水湿透苗床,用锄头掘苗,不宜直接用手拔,以防伤害根系。在苗圃检测苗木质量,按规定比例抽样,合格苗木以每 100株扎一小捆,500 株或 1000株用稻草扎住茶苗根基部。不同品种必须分别包装、挂牌(标明品种、苗龄、株数、起苗时间和育苗单位等),并附检验证书。茶苗运输时,必须防止日晒、风吹、紧压等。在运输过程中,保持苗木良好的生理活动。起苗后要在 48小时内种植,以提高良种苗木成活率。第三章 新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的生产技术第一节选用茶树良种的原则茶树是多年生经济作物,一经种植就长达数十年,品种更换周期长,投资也大。因此,选用茶树良种必须慎重。一般来说,应掌握如下几个原则:1、要因地制宜,克服盲目性。任何茶树良种都有优点和缺点,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和适应性,所以选用茶树良种时必须先了解各种品种的特征,做到心中有数。除主要经济性状外,要着重了解其适应性和适制性,即所选用的茶树良种必须能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符合本地生产茶类的要求,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2、应选用无性系良种茶苗。如前所述,无性系良种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优点突出,发芽整齐,适应机械化采摘。因此,今后在发展新茶园和低产茶园改种换植时都要选用无性系良种茶苗,用无性系良种来取代有性系品种,逐步实现茶树无性良种化。3、要注意良种的合理搭配。一个地区或一个单位不能选用单一的良种,而应注意早生、中生、晚生品种,适制红、绿茶品种及不同品质特征品种的合理配置,以调剂茶季过分集中的矛盾,适应采制不同茶类的需要,以提高市场应变能力,提高经济效益。4、应重视茶树良种苗木的检疫。如从外省、外地区引入茶树良种苗木时,必须做好苗木的检疫和消毒工作,以防新的病虫害传入。第二节新茶园建设一、茶园选址选择坡度 25度以下, 地下水位 1米以下且能自然走水,周围无环境污染源的山地、旱地或排水良好的农田,要求:pH4.06.5,土层深度不小于 60厘米,土质疏松、砂粘适中,有机质丰富,有一定量的速效肥力元素及其它微量元素。二、茶园规划1 、原则:综合考虑水土保持和茶园管理的方便性,根据新茶园的坡度、坡向、地形地貌的具体情况,按“宜茶则茶,宜林则林”,因地制宜地设置道路、沟渠,做到合理布局。2 、规划的方法将新茶园分为若干区,区以下分为若干片、块,以便经营管理。小区(片、块)以 1015亩为宜,茶行长以 3040米为宜。按茶园面积酌情开设干道、支道、步道,并尽量与排水系统相结合。缓坡丘陵地茶园的干道和支道可设在岗顶;坡度较大的山地茶园,干道设在坡脚,支道和步道按 S形绕山开筑。做到“沟渠相连,排灌方便”,梯级茶园要筑好竹节沟,以保证“小雨不出园,大雨不冲垄”。在茶园与林地交界处设隔离沟,截断径流,防止水土流失。为改善小气候、减少风害,在道路或沟渠两旁营造防风林带。三、新茶园开垦1、开垦时期:秋冬季为宜,既有利水土保持,又有促进土壤风化,消灭病虫害的作用。2、开垦方法(1) 平地(含田)和 15度以下的缓坡地:采用局部调整、等高开垦、等高种植的方法。(2) 坡地(1525 度):修建水平梯级茶园。梯面宽 1.51.8米或2.53米,每级种 12行,梯面“外高内低”,梯长 3040米。梯面内侧挖方取土后,应具有可继续深挖的土层不少于 50cm,并在梯级内侧修筑“竹节沟”。3、开垦步骤:按区、片、块顺序进行,开垦前先清理地面,把杂柴(草)、乱石清出园外;然后进行初垦、复垦、开种植沟。4、技术要求:种植沟保证足够的深度,一般不低于 50cm,不能漏耕;水田改种茶树时,更要确保开垦深度,以打破“犁底层”;在山地开垦时,要将小竹、金刚刺等宿根性杂草的根茎应彻底清除干净。5、开种植沟(1) 平地及缓坡茶园:按沟距 150cm,先挖深 40cm以上,宽 5060cm的种植沟,并施基肥 1.52.0 吨/亩。然后,把挖起的表土与基肥拌和回填,再将底土回填并高出畦面,最好一个月后再移栽茶苗。(2) 梯级茶园视梯面的宽度,可种植 1行至多行,最外行中心线距离外坎 1米。在梯中线(或每行中心线)稍内侧开挖宽 50cm,深 40cm的种植沟;其它同前所述。四、茶苗移栽(定植)1、移栽时间:在茶苗地上部处于休萌期移栽为宜。因茶树地上部虽已休萌,但根系尚有一个生长高峰,这时移栽的茶苗,经越冬根系机能已经恢复,并长出新根,翌年春天即可进入正常生长。但秋冬季常出现干旱或严严重冰冻的地区,以早春 23月移栽为适。2、种植密度(1) 平地及缓坡茶园常规:行距 140150cm,穴距 2530cm,每穴 2株。合理密植:采用大行距 150cm,每行 23条,小行距 3040cm,穴距 30cm方式合理密植,可相对提早投产。(2) 梯级茶园梯幅在 1.5米以内种植单行,1.8 米以上可双行条栽。穴距2530cm,每穴 2株。立地条件好的也可参照前而所述的方法合理密植。3、移栽方法取生黄土 1.5份、水 1份,再加适量的钙镁磷肥,搅拌均匀,制成黄泥浆蘸根;按预定密度开好种植穴;移栽时根系要自然舒展,用细土填入根间,并分层踩紧,使土与根密切结合(切忌上紧下松) ,填土至根颈处,再浇透定根水;在茶苗基部覆盖松土。4、移栽后的护理(1) 抗旱防冻新茶园定植后,茶树处于幼苗阶段,尤其是当年移栽的茶苗,由于枝叶娇嫩,扎根较浅,当遇到干旱、烈日、低温严寒等不良气候,对成活率将有较大影响。所以,加强苗期护理,抗旱防冻是争取全苗的关键。最有效的方法是行间铺草。高温干旱来临前,可在茶行中间插松枝、狼箕等遮荫,或进行浇灌、浅削以抗旱保苗;秋冬季根部培土也有较好的抗旱防冻效果。(2) 缺株补植促全苗可预留亩苗量的 510 % 假植备用,以便缺时株补植,提高茶园的生产效益。 (3) 定型修剪秋冬季移栽的茶苗:当年仅剪去上部少量伤叶、嫩叶,开春后(2月下旬至 3月上旬)再定型修剪。高度为离地 15厘米。春季移栽的茶苗:移栽后立即定型修剪,高度为离地 15厘米。要求:修剪工具要锋利,剪口要平整,避免撕裂枝梢,影响伤口愈合。第三节大田开发茶园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有许多山区和半山区的农田改种茶树,以提高经济效益。现就农田种植茶树应注意的几个技术问题提出以下看法。1、田块的选择茶树具喜温、耐阴、喜酸、怕碱、喜湿、怕淹的生物学特性,其根系需要疏松透气、肥沃潮润的土壤环境。因此种植茶树的农田应选择地势较高,光照充足,土壤酸性,土层深厚,土体疏松,质地砂壤,地下水位低,通透性能良好,不积水,能灌能排的山垄田块为宜,切忌选择地势低洼或地势平坦,地下水位高,积水难排的水田地段。2、打破犁底层因水稻根系浅,农田经长期耕作,渍水土粒高度分散,所以耕作层浅,深度为 2030。由于常年在同一深度耕作,经常受到耕犁机械压实以及耕层细土粒向下淋溶沉积的影响,在耕作层以下形成一个紧实的犁底层,其厚度约为 10。犁底层保水性能好,对水稻生长及水分管理有良好的作用。而茶树根深一般在6080,坚实的犁底层不但影响茶树根系的伸展,而且还容易积水造成涝害。所以对改种茶树的农田在种植前必须进行深耕,打破犁底层,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通气透水性能,为茶树根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如劳动力充裕,在种植前要进行全面深耕,一次打破犁底层,若劳力不足,可先破坏种植行下的犁底层,待农闲时再进行补耕。3、建立完整的排灌系统雨季积水引起的渍水湿害对茶树生长影响较大。土壤水分过多,积水时间过长,会因通气不良造成土壤氧气缺乏,导致根系生长停止,腐烂枯死,妨碍茶树生长。因此农田种植茶树必须建立排灌系统,因地制宜开好三沟,即排灌沟、围沟、畦沟,做到能排、能灌,既要能及时排除积水,又要能满足茶树各生育期对水分的需求。排灌沟为茶园进出水的骨干沟,大小视地形和排水量而定,以大雨时排水畅通为原则。在茶园四周开挖宽4050,深度深于定植沟的围沟,上方接通灌水沟,下方接通排水沟,以利避水、导水、引水,将田内积水、过路水排出田外,做到旱季能引水灌溉,雨季能有效地排除整个茶园的积水,及时降低地下水位。在两行茶树中间与茶行平行设置畦沟,深 2030,与围沟接通,雨季能排除地表积水,旱季可引水灌溉。4、整地移栽农田经深耕破坏犁底层后,茶苗移栽前耙细土块,开好种植沟,种植以双行条栽为宜,规格 1504033。农田茶园种植沟不必挖得太深,一般深 1520,宽 5060即可。如果农田茶园种植沟挖得太深,雨季沟中土壤渍水排不出,造成积水,茶树根系会因水多缺氧而腐烂死亡,影响茶苗成活率。由于农田较山地肥沃,底肥不必太多,可在种植沟内施一些有机肥和硫酸钾复合肥,然后覆土 10左右,以免造成烧根。选择优良茶树品种,按相应的行株距进行栽植,栽植深度掌握在 68,苗高的可适当加深,栽植时应使根系舒展,用细土覆于根颈部压实。5、合理间作茶树具有耐阴的特点,而农田周围没有树木,较山地而言光照要强得多,因此在栽培时可采取合理间作的措施来调节光照强度,在有利于茶树生长的前提下,可在茶园四周及茶行间适当种果树或桑树等作为遮荫树,以减少直射光,改善自然环境。提倡茶果间作、茶桑间作,以茶为主合理间作,提高茶叶自然品质。第四章 高产优质茶园栽培管理技术茶树良种对增加茶叶产量、提高茶叶质量和增加经济效益等方面的效应十分明显。但是,生产实践告诉我们,良种必须有良法相配套,才能充分发挥出良种的潜在优势,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因此,生产上除了注意茶树品种的选择外,还应高度重视良种茶园的栽培管理。第一节茶树树冠管理技术一、茶树修剪茶树修剪是树冠管理中的一项重要措施。 修剪包括幼龄期的定型修剪、成年茶园的轻修剪和深修剪、衰老茶园的重修剪和台刈。(1)茶树幼龄期的定型修剪:在茶树幼龄期进行 3-4次定型修剪,可抑制幼龄茶树主干的顶端优势,促进腋芽萌发,增加骨干枝数量,迅速形成健壮的具一定高幅的采摘面。 第一次定型修剪在扦插苗移栽后进行。当移栽苗高达 25厘米以上时,在离地面 15-20厘米处留1-2个分枝,剪去顶端新梢.部分茶苗高度不足 25厘米时,可留到 5月中旬。修剪工具宜用锋利的整枝剪逐株修剪。只剪主枝,不剪侧枝,剪口要平滑,剪后留柄宜短。第二次定型修剪:一般在翌年春茶萌动前的 2月下旬-3 月上旬进行。肥水管理条件和生长势比较好的茶苗,也可在旱季结束后的 10月前后进行。 用整枝剪在第一次定型修剪的剪口上提高 15-20厘米,剪去上部枝梢,剪后茶树高度为 30-40厘米。修剪时注意剪去内侧芽,保留外侧芽,以促使茶树向外分枝伸展,同时剪去根颈处的下垂枝及弱小分枝。 第三次定型修剪:在第二次定型修剪一年后进行,若茶苗生长势旺盛也可提前。用篱剪在第二次剪口上提高 10-15厘米,即离地面 40-55厘米处水平剪除上部枝梢,并用整枝剪将根颈和树蓬内的下垂枝、弱技剪去,促进骨干枝正常生长。 通过三次定型修剪后的幼龄茶树,可形成树高 40-55厘米、树幅 60-100厘米,具有一定数量的、粗壮的骨干枝层,然后采用“春、夏茶打顶轻采,蓄枝养蓬”的技术措施。秋茶后进行轻修剪,即在上次剪口上提高 5-10厘米,用篱剪剪成平顶形或略带弧形。经过两年打顶轻采养蓬,在茶树高达 60-80厘米,树幅达 100厘米以上时即可正式投产,进行成年茶树修剪管理。(2)成年茶树的修剪:成年茶树需每年进行一次修剪,以保证茶树不断萌发生长较粗壮的新梢。轻修剪每年进行一次,一般在春茶后进行,以免影响春茶效益。为了控制采摘面,促使茶树发芽整齐,提高产量、鲜叶品质和采茶工效,一般用篱剪在原有剪口上提高 35厘米,修剪宜轻不宜重。深修剪:每隔 3年左右进行一次,通过深修剪适当降低树势,剪除树冠面上细弱的生产枝,培养健壮树势,提高育芽能力。深修剪一般在秋茶结束后进行,为了减少当年经济损失,也可在春茶结束后进行。用篱剪或修剪机剪去树冠上部1015 厘米处的细弱枝条,再用整技剪清除茶蓬中的弱枝、病技、枯枝及下垂枝。二、茶树的采摘合理采摘是茶叶获得稳产、高产、优质的重要措施之一。合理采茶就是要根据茶树品种、气候条件、树龄、生长势及不同肥培水平等因素,结合市场需求采摘茶叶,采茶和留养结合,既收茶叶,又能保证茶树正常生长,达到持续高产优质的目的。(1)幼龄茶树的采摘:在正常肥培管理条件下,经过两次定型修剪后幼龄茶树,在春茶后期树高可达 45厘米以上,经过第三次定型修剪,茶树高达 60厘米左右,均可采用“打顶留叶”的方法采荼。其采留标准是春茶留二、三叶,采一芽一、二叶;夏茶留二叶,采一芽一二叶;秋茶留一叶,采一芽一、二叶。在幼龄茶树采摘过程中应注意“采顶养边、采高养低、采密养稀”的原则。经过三次定型修剪和打顶留叶采摘后的幼龄茶树,在树高达 6080 厘米,树幅达 130厘米左右时,即可用成年树采摘措施管理。(2) 成年茶树的采摘:成年茶树应坚持“以采为主、采留结合、及时开采”的原则。春茶采名优茶原料,多为单芽,一芽一叶初展或一芽一叶展,如有 5达到开采标准时即可采茶。大宗茶要求原料为中等嫩度,一般以采一芽二、三叶为主及采嫩的对夹叶,一般可采用“全年留鱼叶”或“春、夏茶留鱼叶,秋茶留一叶,及时、分批、按标准采留”的方法采茶。(3) 鲜叶管理:采下的鲜叶及时运到茶叶加工厂,经专人验收后尽快摊放在清洁荫凉的室内。运送鲜叶的容器采用透气性好、清洁的竹编筐,运送途中避免挤压,减少损伤。 一般要求鲜叶采摘后 4小时内就要进厂,万一不能及时送到茶厂,一定要避免日晒雨淋,并在干净通风处摊放保鲜,然后尽快送往加工厂。第二节 茶园的土壤管理技术茶园的土壤管理是实现优质高产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其目的主要是控制杂草,改良土壤理化特性,促进有益微生物增殖,为茶树良好的生长发育创造一个十分有利的地下环境。耕锄的时期与深度因各地自然气候条件和栽培技术水平的不同差异较大,但均可分为春夏季的浅耕和秋冬季的深中耕。一、春季浅耕。时间是在 2月下旬至 3月中旬,高山茶区(海拔1200米以上)可到 4月上旬。此次浅耕一般是结合施春肥进行,耕深 710 厘米。目的是疏松土壤,提高地温,补给营养,促进春茶萌发生长。二、夏季浅耕。一轮茶结束(约在 5月中下旬)结合追施夏肥进行,耕深 1015 厘米。茶园经过春季的采摘和其他农事活动,土壤表层已被人的多次践踏而板结,妨碍了空气的流通和雨水的渗透,而这时又是杂草生长旺盛期,因此夏季耕锄极为重要。三、秋季深耕。秋末冬初(10 月下旬至 11月中旬)当地上部停止生长时结合施冬肥进行,耕深 1520 厘米。这次耕翻不仅可以将杂草随同基肥翻入土中增加土壤有机营养,促进根系生长,同时还加速土壤的自然风化,使肥分释放,土壤结构改良,为次年春芽(越冬芽)的大量形成奠定物质基础。成年老茶园秋冬季的深中耕,可以每年一次。但对根系密布行间,尚在壮年期的茶园,则不必年年冬耕,可每隔2年一次,以免大量损伤根系,影响树势发育和下年春茶产量。第三节茶园施肥技术获得高产优质,土壤营养的关系最为密切的因素之一。在土壤供给的众多元素中,茶树需求最大的是氮、磷、钾,所以通常称这3种元素为茶树营养的三要素。此外,碳、氢、氧、钙、镁、锰、锌、铁、钼、铜、硼等元素也都是茶树生长不可缺少的,过多或过少都会给茶树生产发育带来不利,对茶叶品质和产量造成影响。生产上,补充和调节茶树营养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施肥来实现。近年来,经过广大科技人员的努力,在茶树优化施肥技术研究与推广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茶树专用复合肥,专用有机复混肥、叶面肥等新一代肥料相继投放应用,在生产上显示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一、肥料的种类有机物。主要是用原生菜籽饼、鸡粪和腐殖质酸等。无机物。主要是尿素、硫酸铵、磷酸二铵、硫酸镁、过磷酸钙、硫酸钾、氯化钾及一些微量元素的无机盐等。活的微生物。主要是对茶树生长和土壤肥力有益的耐酸性微生物。添加剂。主要是某些增效剂、根系活化剂及能促使微生物生存和繁衍的物质。二、茶园优化施肥(一) 茶园优化施肥的基本原则1、重施有机肥。有机肥和无机肥配合施有机肥含有茶树生育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包括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营养物质较为全面,对茶叶品质有良好的作用,也是单一化肥所无法代替的。增施有机肥,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进而改良土壤。从而提高土壤保水、肥能力。2、重施基肥。茶树在年生长周期中,需要源源不断地吸收养分,在越冬期间,地下部仍在不断地吸收养分,贮藏于根系中,供来年春季地上部生长的需要。因此基肥不仅对春茶有良好作用,而且对茶树的年生育都有重要影响。3、重施春肥,春肥与夏、秋配合施。春茶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在全年茶叶生产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春茶生长旺,养分消耗大,因此,在茶肥追肥中,应以春季追肥为主,重施春肥。在夏、秋季进行配合施,以便更好地发挥追肥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全年施肥的增产效果。4、重施氮肥,氮肥与磷肥、钾肥及微肥配合施。在氮、磷、钾三要素中,茶树对氮素的需求量最大,氮肥对茶树的增产作用也最为显著。在重施氮肥的前提下,应配施磷、钾肥及各种微量元素肥料,以满足茶树对各种营养元素的需要。5、重施根部肥,根部肥与根外追肥配合施。茶树根系分布既深且广,对养分的吸收能力很强,它是茶树吸收养分的主要器官。除此之外,茶树的叶片也具有吸收养分的功能。但叶片吸收能力和吸收量都远不如根系,所以根外追肥在生产上仅作为对根部追肥的一种补充。(二)茶园优化施肥技术1、肥料选择市售肥料种类很多,在生产上应对肥料进行合理的选择。(1) 有机肥。指各种农家肥,如人粪尿、饼肥、厩肥、堆肥、绿肥、野生植物茎叶等。这些肥料不但具有茶树生长所必需的各种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还含有丰富的有机物。(2) 无机肥。无机肥又称化学肥料,其特点是养分含量高,主要成分易溶于水,易转化为被茶树吸收的状态。目前茶树常用化肥品种有:氮肥类:尿素、硫酸铵、硝酸铵、碳铵等,磷肥类:普通过磷酸钙简称普钙、钙镁磷肥、磷矿粉等。钾肥类、复合肥类。主要为硫酸钾。茶树是忌氯作物,特别是幼年茶树对氯元素十分敏感。因此,不宜大量单独施含氯量较高的氯化钾等化肥。复合肥是含有氮、磷、钾等主要营养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成分的一类肥料,另外,在一些复合肥中还可添加适当微量元素制成更为完善的多元复合肥。2、施肥时期(1) 茶园基肥的施用时期。基肥施用时间,主要取决于茶树地上部停止生长的时间。一般来说,当地上部生长停止后立即施用,宜早不宜迟。通常在寒露(10 月 8或 9日)前后即可进行茶树秋施基肥,最晚不宜超过立冬(11 月 7或 8日)。一些高山茶园,相应提早。(2) 茶园追肥的施用时期。催芽肥:不同芽期的品种、不同肥料种类,其施用时期也不尽相同,生产上应灵活掌握。以硫酸铵作为春肥为例,早芽品种宜早施,一般在 2月下旬至 3月上旬之间进行;中芽品种宜在 3月中旬前后进行。尿素作春肥则应提前 57天,另外,颗粒状复合肥期养分的释放也较缓慢,用作春肥时也应适当提前施入。夏、秋茶的追肥:亦按茶季施用,春茶结束后施第二次追肥,夏茶后施第三次追肥。施肥时机还要根据天气、土壤、肥料等因子来综合考虑确定,因地制宜,灵活掌握。如遂昌大多在每年7、8 月份伏旱现象,追施化肥要推迟或提前施用。3、肥料用量及配合比例(1) 施用量。基肥用量:幼龄茶园每年平均每亩施堆肥 750千克以上,有条件的还要增加 50100千克饼肥、25 千克过磷酸钙和 15千克硫酸钾。壮龄采摘茶园,每年平均亩施堆肥 1.52.5吨,有条件的话再增加饼肥 100150千克、过磷酸钙 2550千克,硫酸钾125千克。追肥用量:春、夏、秋 3次追肥的比例一般按 4:3:3或 2:1:1的方式分配;注意与氮、磷配合施用。生产上要特别重视氮、磷、钾三要素的配合比例。生产上采摘茶园常用的氮、磷、钾施用比例为 3:1:1。此外,幼龄茶园磷、钾肥的比例要适当增加,一般采用 1:1.5:1.5或 1:1:1为妥。4、施肥作业技术。无论是基肥还是追肥,条栽茶园要条施,丛栽茶园要按丛环施,幼龄茶园要按苗穴施。施肥位置一般以茶树冠垂直下为原则,未形成蓬面的幼龄茶树,施肥穴距离根颈:一、二年生茶树为 510厘米,三、四年和茶树为 1015厘米。平地茶园一边或两边施肥,坡地茶园或梯级茶园,要在茶行上方一边施肥,以防肥料损失。施肥深度:基肥要深施,一般成龄采摘茶园 2030厘米;一、二年生茶树 1520厘米;三、四年生茶树 2025厘米。根外追肥还可以同治虫、喷灌等结合,便于管理机械化,节省劳力。作业时应特别要注意背面喷施,同时在与农药配合施用时,应注意农药和肥料的化学性质,注意两者之间的化学反应。喷肥时间宜选择傍晚或清晨,阴天效果更佳。三、有机肥料的无害化处理技术在有机肥料中。有些如人畜粪便常常带有各种病原菌、病毒、寄生虫卵及恶臭味等,有些如杂草等常常带有各种病虫害传染体及种子等,因此用于茶园一般都要经过处理,变有害为无害。为此茶园每年投入经无害化处理有机肥 300公斤/亩,并开展有机肥料的无害化处理技术:有机肥 EM堆腐法,又称 EM法。EM主要是由光合细菌、放线菌、酵母菌、乳酸菌等组成,是一种好氧和嫌氧有效微生物群,在农业和环保上有广泛的用途,它具有除臭、杀虫、杀菌、净化环境、促进植物生长等多种功能,用它处理人畜粪便作堆肥,可以起到无害化作用。其具体方法如下:(l) 购买 EM原液,按清水 100mL、蜜糖或红糖 2040g、米酪100mL、烧酒(含酒精 3035)100mL、EM 原液 50mL的配方制成备用液。(2) 将人畜粪便风平至含水量 30一 40%。(3) 取稻草、玉米秆、青草等,切成长 l.5cm的碎片,加少量米糠拌和均匀,作堆肥时的膨松物。(4) 将稻草等膨松物与粪便按重量 10:100混合搅拌均匀,并在水泥地上铺成长约 6m、宽约 1.5cm、厚 2030cm 的肥堆。(5) 在肥堆上薄薄地撒上一层米糠或麦麸等物,然后再洒上 EM备用液,每 1000kg肥料洒 10001500mL。(6) 按同样的方法,上面再铺第 2层,每一堆肥料铺 35 层后上面盖好塑料薄膜发酵。当肥料堆内温度升到 4550时翻动一次,一般要翻动 34 次才能完成。完成后,一般肥料中长有许多白色的霉毛,并有一种特别的香味,这时就可以施用。一般夏天要 715天才能处理好,春天要 1525 天,冬天则更长。肥料中水分过多会使堆肥失败,产生恶臭味。 第五章 茶园病虫草害优化防治技术第一节我县茶园主要病虫害发生现状近几年我县茶园发生的主要病虫害有假眼小绿叶蝉、茶橙瘿螨、黑刺粉虱等,其中茶假眼小绿叶蝉呈明显的二峰型,秋季高峰明显高于春季高峰;茶橙瘿螨有从单峰型转为双峰型的趋势;黑刺粉虱在新开发茶园及改植换种茶园迅速回升。1、茶假眼小绿叶蝉是山区茶园主要害虫。每年发生规律呈明显的二峰型。第一峰从 5月中旬起至 6月下旬,以 6月上旬虫量最高,主要危害春茶及夏茶;第二峰出现在 8月上旬至 10月上旬,以 8月中旬至 9月下旬为虫口高峰,主要危害秋茶。通过调查观察发现,二个峰的虫口上升速度及高峰虫量近年有明显的变化。90 年代初春季高峰虫口上升块,种群数量大,暴发为害明显,高峰虫量明显高于秋季高峰;90 年代末以来春季虫口上升缓慢,而秋季虫口高峰期密度开始明显高于春季高峰,峰型开始向秋季高峰凸现。2、茶橙瘿螨年消长规律有从单峰型转为双峰型的趋势。90年代以前遂昌山区茶橙瘿螨以单峰型为主、虫口高峰在 8月下旬至 9月上旬。近几年茶橙瘿螨在 56 月份有一个明显的虫口高峰;第二个高峰出现在 810 月份之间,以 8月下旬至九月下旬为最多。后一个高峰虫量明显重于前一个高峰。前一个高峰发展到后一个高峰受梅雨季节、盛夏高温及防治因素影响极大。3、近几年黑刺粉虱在新开发茶园及改植换种茶园有回升趋势。黑刺粉虱一年在遂昌山区发生 4代,90 年代该虫在以另星发生为主,随着近几年新开发茶园的迅速发展及改植换种面积的扩大,以及限制使用扑虱灵以后,黑刺粉虱虫口迅速上升。2000 年越冬代平均每叶有 9.7头,2001 年越冬代每叶有 12.6头。黑刺粉虱主要以第一代为主害代,以后各代发生不整齐,一代防治效果对以后虫口影响很大。越冬代高峰在 4月上旬,羽代高峰在 4月中旬,一代卵孵盛未期在 5月中旬。2000 年及 2001年一代卵孵盛期均在 5月13日。第二代卵孵盛期在 6月底至 7月初,据 2001年 7月 1日茶园调查卵孵化率 73.6。4、茶黑毒蛾、茶毛虫、茶尺蠖等害虫发生程度轻,成为零星点发害虫。第二节茶树害虫优化防治的技术茶树害虫优化防治的技术要点主要有以下 5个方面:1、加强害虫预测预报,认真做好田间“查定”工作。害虫预测预报不仅可提供当地茶区害虫的发生信息,而且为制订当地害虫优化防治方案提供依据,并为田间“查定”工作指明了方向。田间“查定”工作直接关系到优化防治方案的实施,根据各地实施的经验表明,认真开展“两查两定”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两查两定”即根据当地测报站的预测,对主要目标害虫查田间的发生数量,定需要防治的地片;查目标害虫的发育进度,定具体防治适期。2、按照害虫防治指标确定施药地片,充分发挥化学农药的经济效益。茶树害虫防治与茶叶的其他经营活动一样,必须十分讲究经济效益。治虫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更多的收益,要防止“见虫就治”、“无虫先防”及“治虫不计成本”等防治方法。害虫优化防治以获取最佳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基目的是控制害虫为害,将其种群密度压低到允许经济为害水平以下,并非消灭害虫种群。因此,害虫的防治指标就成为衡量是否需要施药的尺度,招待害虫的防治指标不仅从经济上看是必须的,而且从保护天敌的角度看也是十分必要的。所谓害虫的防治指标,就是当田间施一次药所花费的工本少于(至少等于)通过防治挽回的经济损失时,这时田间害虫的种群密度,即可定为需施药的标准(称为防治指标或防治阈值)。因为这时施药在经济效益上是合算的。害虫防治指标目前分国家标准、省(市)级地方标准和生产单位自行使用的经验标准(或称为企业标准)。因此,生产单位应根据各种害虫防治指标所规定的时机进行田间实际调查,然后对照指标,确定需施药防治的面积。3、选用对口农药,严格掌握施药适期。化学农药由于其化学成分及作用机理的不同,不同种类的害虫及同种害虫的不同发育阶段对同一化学农药表现的敏感程度会截然不同。所谓选用对口农药,指选取目标害虫较为敏感的农药品种,并掌握合理的使用剂量。茶园中使用的化学农药,除因茶叶不经洗涤直接加工饮用,对农药有特殊要求外,还应根据不同的害虫种类选择农药。对食叶性的茶树冠面害虫,应选择具有较强触杀及胃毒及熏蒸作用的农药较好;对刺吸式口器的害虫,应选择触杀及内吸作用的农药;对体表有保护物的(蚧虫、粉虱)刺吸式口器害虫,应选择对蜡质有较强渗透作用及触杀作用的农药。4、改进施药技术,提倡对靶施药。改进施药技术的目的是提高农药在茶树和目标害虫上的中靶率,减少在非目标物上的沉积,达到减少农药用量、降低防治费用、减轻污染环境和伤害天敌的目的。(1) 施药部位:应是目标害虫在茶树上的栖息活动部位,不必全方位的立体喷施。蓬面害虫只需蓬面扫喷,中、下层害虫可采用侧位喷雾。(2) 施药方法:除部分枝干害虫仍可沿用大容量喷雾外,其余害虫应大力提倡和推广低容量喷雾,毒蛾类害虫在幼虫分群前可改用敌敌畏毒沙(土)撒施。低容量喷雾比大容量喷雾具有雾滴细、目标物上雾滴密度大、药液利用率高和省水、省工、省药等优点。低容量喷雾优于大容量喷雾,在同一防效下,低容量喷雾可比大容量喷雾节省农药 20%左右。工效可提高 35倍。低容量喷雾亦称“三个一”喷雾,即用目前常用的背包机,将喷头上的喷片调换成喷孔直径为1毫米的喷片,用一背包药液(12.012.5 千克),均匀地喷施在667平方米茶地上,一般每个劳动力每天可作业 66678667平方米。敌敌畏毒沙(土)防治毒蛾宜在三龄前使用,即每 667平方米茶地用敌敌畏 100-150毫升,拌干湿适宜的细沙(或细土)1015 千克,拌匀的用塑料薄膜覆盖 1015分钟,然后均匀地撒施在 667平方米茶地上。在撒毒沙(土)时要做到撒施均匀,作业人员要戴口罩和防护手套,避开在炎热的中午施药,确保施药人员安全,防止中毒事故发生。5、实行主要害虫和次要害虫兼治,减少周年施药次数。在防治上决不可发现一种害虫喷施一次农药,这样势必造成喷药次数频繁,防治成本上升,以至大量杀伤天敌,而害虫也不一定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害虫优化防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