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语文试题(语文试题附答案).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764622 上传时间:2019-11-29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语文试题(语文试题附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9-2020年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语文试题(语文试题附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9-2020年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语文试题(语文试题附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语文试题(语文试题附答案)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1)总角之宴, 。 ,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诗经氓)(2)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闻道有先后, ,如是而已。(韩愈师说)(二)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明徐 渭西施山去县东可五里,越绝若吴越春秋并称土城,后人始易以今名,然亦曰“土城山”。盖勾践作宫其间,以教西施、郑旦而用以献吴。又曰:“恐女朴鄙,故令近大道。”则当其时,此地固要津耶?更数千年,主者不可问矣。商伯子用值若干而有之。山高不过数仞,而丛灌疏篁,亦鲜澄可悦。上有台,台东有亭;西有书舍数础,舍后有池以荷。东外折,断水以菱。而亭之前则仍其旧,曰“脂粉塘”,无所改。出东南,西而山者,耸秀不可悉,悉名山也。绕其舍而亩者、水者,不可以目尽;以田以渔以桑者,尽亩与水无不然。余少时盖觞于此而乐之。兹伯子使余记,余虽以病阻其觞,然尚能忆之也,率如此。嗟夫!土城,一山耳,始以粉黛歌舞之宫,当倾都之孔道,而今变而且迁之。一旦寥寥然为墟落,田夫野老耕钓徘徊于其间,或拾其堕钗于锄掘。迨于阴晦,又往往诧野火转燐于夜归牧唱之儿童。宜无不感而嘘,资野人之聚而谈者矣。至其易冶以朴,易优伎以农桑,本业专而谣俗厚,则有识者又未尝不忘其悲而为之一笑也。伯子聪敏擅文誉,达事变,试从读书暇,一登兹山而望之,或触于景而有如吾前所言者,姑取而咀之,傥亦一解颐耶?【注】孔道:大路,通道。野火转燐:野外荒坟中飘转的燐火,俗称“鬼火”。野人:乡野之人,农夫。优伎:泛指歌舞表演。谣俗:风俗。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恐女朴鄙 鄙:浅陋B. 耸秀不可悉 悉:熟悉C. 迨于阴晦 迨:遇到D. 试从读书暇 暇:空闲3. 以下句子中,全部表明西施山景色宜人的一组是(3分)当其时,此地固要津耶丛灌疏篁,亦鲜澄可悦上有台,台东有亭舍后有池以荷东外折,断水以菱西而山者,耸秀不可悉A. B. C. D.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西施山原为越国调教、训练美女西施、郑旦之所,经千百年变迁,成为私人之地。B文中描述了西施山书舍的布局及周围环境,也说明了写作此记是应商伯子的请求。C本文笔调平易朴实,淡淡几笔便描摹出一副赏心悦目、和平宁静的水光山色图。D作者对今古变迁的议论,流露出悼古伤今的忧愤,交织着对时事易变的深刻思考。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商伯子用值若干而有之。(3分)译: (2)然尚能忆之也,率如此。(3分)译: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6分)宫 词(其八十三)王 建教遍宫娥唱遍词,暗中头白没人知。 楼中日日歌声好,不问从初学阿谁。【注】从初:当初。本诗运用了反复和对比的手法,请各举一例并作简要分析。(1)关于反复。(3分)答: (2)关于对比。(3分)答: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7下列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宝钗歇午,宝玉来探望,闻到冷香来了精神,便胡诌个小耗子偷香芋熬腊八粥的故事,声称是故典,取笑黛玉。正巧黛玉赶来,便取笑宝玉前日作诗忘典。(红楼梦)B街上是一片静寂。爆裂了的鞭炮的残骸凌乱地躺在街心,发散它们的最后的热气。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传来一阵低微的哭声。年夜,觉慧看见一个讨饭的小孩,靠着石缸低声在哭。他摸出两个半元的银币,给了小孩。黑暗中好像听到有人骂他是“伪善的人道主义者”。(家)C李玉亭见到赵伯韬之后,心里很踌躇,既想不辱吴荪甫所付托的使命,又不想得罪赵伯韬。经过一番交谈,未探得赵伯韬的口风,反而被他一口喝破来访的目的。(子夜)D在安茹地区,本地话听得最清楚,讲得也最利索的,莫过于这个狡猾的葡萄园主。尽管他精明透顶,从前也上过一个犹太人的当。老箍桶匠和犹太人的那一次交手,是他平生惟一一笔吃亏的买卖。但他从中学会了一套假装听不清、假装口吃的本领。(欧也妮葛朗台)E为马丝洛娃上诉之事,涅赫柳多夫来到彼得堡,因与贵族社会格格不入,他没住在姨妈家。他知道姨妈交游广阔,对他要奔走的各种事可能极有帮助,便时常去看望她。(复活)8填空题。(5分)(1)为报 之仇,马超起兵直取曹操,曹操败逃。 军大叫:“穿红袍的是曹操!”他立刻脱下红袍,又听到大叫:“长髯者是曹操!”他惊慌掣刀 。马超闻知,遂令人叫拿:“短髯者是曹操!”曹操扯旗角包颈而逃。(三国演义)(2)“我生命的天使啊!”他半跪着喊道,“我的身体,我的血液,我的灵魂,完全是属于你的,完全是为着你的。我爱你,除了你我谁也没爱过。”(巴黎圣母院)文中的“他”是 ,“你”是 。(填人名)(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9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孟子告子上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孟子尽心下【注】或:同“惑”,奇怪。介然:经常。(1)从选段一来看,“王之不智”体现在“ , ”,孟子认为君王要做到“智”,应该远离“ ”。(用原文回答)(3分)(2)以上两个选段阐述了一个相同的道理,请简要概括。(3分)答: 三、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功利的写作”所注重的,是外在的效果,即外界的需要。这当然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写作的时效性,使之大致不落空。并且,外在的效果又能呼应内里的写作心态,刺激起进一步努力的欲望。所以,这种写作是较能引出实际的成果来的。但反过来,它也能限制你进一步获得成果。比如,你是研究明史的,一旦成了明史专家,当你的研究告一段落,或学术兴趣业已转移,你却常常不得不屈从于外界的需要和压力,继续负着你这专家的头衔在老路上走下去。所以,“功利的写作”往往能使人“尽责”或“尽职”,却很难使人“尽才”。相反,“趣味的写作”所注重的是作者自己内心的释放,是自己的兴味和意趣。他不必照顾太多的外在的命令,而只顺从自己内心的命令。这样,他写作就往往是“乘兴而起,败兴而止”,有时不会引人注目,有时又难免半途而废,但他始终不会去做自己不感兴趣的事,他工作起来总是兴致勃勃的。一旦出了成果,成了哪一门的专家,他的学术方向或写作方式仍随时可有变化,不受外力约束。在这种时候,他反倒能够做出多种多样的成绩来,也能够尽情地发挥他多方面的才华。所以,只有“趣味的写作”才可能是真正使人“尽才”的。趣味并不是一种平静不变的东西,它是活着的,是不停流动的,它在人身上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过程。它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就是要有变化,不可重复,不可在同一个平面上含糊度日,不然,这趣味很快就会变得“没趣”极了。由于这一规律的指引,所以凡注重趣味者,随着岁月的推移,他们的目光就日益尖锐和深刻,他们所注意的事物也就愈益艰深不凡了。其实,人对于音乐、美术、书法等等的兴趣,无不是如此的。最初的兴趣很可能只在浅层次上,只喜欢那些甜腻流俗的作品,但只要这种兴趣长久地存在着,它就必然有所发展,渐渐地,兴趣就会向深处转化,天长日久,很可能就成了一个能欣赏高层次作品的专家。于是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过去有许多叱咤风云的作家或诗人,到中年以后,竟会不约而同地沉入到一些较为遥远而艰深的学术课题中去,并且常有人是沉入到“国学”中去了。 摘编自刘绪源漫说趣味10下列关于“功利的写作”和“趣味的写作”的比较,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功利的写作”注重外界的需要,“趣味的写作”注重作者自己内心的释放。B“功利的写作”的时效性得到很大程度的保证,“趣味的写作”时效性较低。C“功利的写作”通常较能引出实际的成果来,“趣味的写作”往往半途而废。D“功利的写作”往往能使人“尽职”,“趣味的写作”能使人发挥多方面才华。11下列对“趣味”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趣味是活着的,它的存在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过程。B趣味如果一直停留在某一平面,就会变得“没趣”。C趣味对人具有引导作用,引导人们关注艰深的事物。D趣味有深浅之分,浅层次的和深层次的会互相转化。12为什么有的作家或诗人,中年以后会沉入到某些学术课题中去?请简要分析。(3分)答: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本大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抹掉足迹的人谢志强父亲提出要我出远门闯荡闯荡,窝在家里不是个办法。何况,我挨近18岁了。可是,长了这么大,我还没离开过村子。母亲一会儿想起带上这,一会儿想起拿上那,那个念头又转化为物品堆积起来,好像什么都要紧,我看着塞得鼓鼓囊囊的两个包囊。我说背着它们,我还咋走?父亲一个劲地吸烟,像是陷入了困境,终于,他发话了,说:带着那么沉的包囊,还能走多远?父亲端详着我的装束,他说,换换装,不要那么寒伧。我换了一套父亲认可的服装,好似脱了胎。母亲一直送我到村边,还一再关照“路上小心”,“注意冷暖”。村民好奇地问我的去向,我不愿让他们知道,我担心成为他们教训晚辈的失败的例证。我对未来实在没有把握。不过,一帮孩子还是关心着我,跟着我走了很远一段路。我在岔路口,碰到了第一个难题,我不知往哪走了,车辙、蹄印、足迹,我辨认了一番,选了车辙的方向。可是,突然冒出一个羊倌,说:错了,那是进山的路。于是,我踏上足迹的路,是成人的脚印。只是,回头再也看不到羊倌的时候,我觉得山岭的树林里,有无数双眼在窥视着我,甚至窃笑。我想到自己那么稚嫩,不过,我挺起胸昂起头,摆出一副闯荡世界的架势给他们瞧。偶尔,我还哼起山歌,只是我的嗓子不争气,光顾着喘气了。那路,久已不走人了,浮土漫起,我的脚印,模子一样,一个一个地留在上边。我讨厌别人说三道四,确实,母亲过分宠爱我,可是,这回,我得混出个人模人样来。那样,父亲的愁眉可以舒展开来了。我得消除我的行踪,隔个半年一年,突然出现,引来村民的一片羡慕的目光。我折了两根树枝,开始清扫路上的脚印。效果实在乐观,我背后的路面,那一长串我熟悉的脚印没了,好像我是个不留足迹的人-来无踪,去无影。甚至,我的身体轻盈起来。树枝像我的尾巴,在脚后来回扫荡着,我行进的速度慢了许多,可我十分欣慰,好像终于摆脱了什么。我沾沾自喜欣赏着我的神秘“失踪”。我们村里一直凭脚迹观察、判断一个人的动向、愿望,因此,父亲接受了观察过我的脚印的长者的劝告:你的儿子应当出远门我想,这一下,你们还能看出什么?我仿佛跟我的过去、我的村庄了断了关系。我以另一种姿态走上了路。我想,村里的人真可笑,动不动就拿“早先”怎么怎么来约束我的行为。我故意蹦蹦跳跳地走。树木喧哗,似乎受了我的感染,或者是欣赏我的举动。我发现,天色阴暗下来。这个时辰,母亲该烧好饭菜,等待着我坐下来呢。我找着了一个路旁的土坯屋子,它像父亲嗜烟过多的口腔,门框、坯壁留着熏过的烟迹。我捡了些树枝,燃起火,煨了个烙饼。我想起家里饭菜的可口。接着,我又怀念起家里床铺的柔软。我醒来时,满耳是鸟鸣,仿佛我是它们的同伴。它们并不害怕我,一个劲地,叽叽喳喳,似乎在讨论我的出现是怎么回事。我开始想家-我熟悉的村子。只是,我忽然失却了方向感,我不知哪个是村里的方向,我该走向何处?那两根树枝躺在门口,绿叶已枯萎了。我就是用它们抹掉了我来时的足迹。现在,我找不着回归的路了。我真想变成一只鸟,跃上蓝天,那样,可以俯视到我的家-我突然觉得村子的可爱可亲。我懊悔抹掉了自己的足迹。我哭起来,鸟鸣仿佛是一群小孩在讥笑着我。走过了,不留足迹是多么可怕。我盲目地转悠着。13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在挨近18岁时,“我”觉得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不能继续窝在家里,应该出远门闯荡,学会独立。B对“我”外出远行,父亲鼓励支持,母亲依依不舍,而村民则是好奇地探问,带有看热闹的心态。C傍晚的时候,“我”想起家里可口的饭菜和柔软的床铺,说明“我”无法从心里抹去对家的怀念。D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叙事者同时也是故事里的人物,这样的叙述使读者与人物的距离拉近。E小说对村子风情的描写,既交代了“我”的生活环境,也暗示“我”终将重回生活原点的命运。14在出门远行的经历中,“我”的情感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请简要说明。(4分)答: 15文中有一个“扫脚印”的细节,你是如何理解这一细节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答: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丁肇中:寻找那滴彩色的雨郑 鸣1992年1月,我独自带着80多公斤的电影摄影器材和胶片去欧洲核子中心拍摄纪录片。在苏黎世机场换乘火车时,往车上倒腾行李的劳动强度不小,多亏几个瑞士妇女主动过来搭把手,我才顺利到达日内瓦。第二天,在丁肇中枣红色的沃尔沃车里,我把理论物理“劳心者”理想的破灭和“劳力者”现实的境况讲给他听时,他拍打着方向盘哈哈大笑。然后很认真地对我说:你差一点误入歧途。新发现的眼光基于对已有事物的精确记忆。丁肇中告诉我,每天从日内瓦的办公室到他在法国乡村别墅的车程在15到17分钟之间,他的院子里有67棵松树数字有零有整,绝不含糊。一天在J字小楼,见丁肇中在办公室有点闲暇,我冒出一个问题:那枚诺贝尔奖章在哪儿?丁肇中很神秘地笑了笑说:你马上会成为第一个知道答案的人。他随即把我领到楼下摆放各种工具和仪器的角落,打开一个不起眼的铁皮柜,里面收藏着他发现J粒子的原始实验数据和论文手稿;通知他获奖的那封电报;去斯德哥尔摩领奖的飞机票;用小楷书写工整的中文获奖感言;诺贝尔奖证书和奖章。丁肇中还从铁皮柜里拿出一张用毛笔勾勒出来的图纸,这是他的老父亲、土木工程教授丁观海先生凭记忆描绘的故乡-距山东日照19公里的涛雒镇丁家老宅的平面图和外观图。我当时没顾上仔细想奖章和老宅图纸放在一起有什么特别含义,只是一边用掌心掂那枚奖章,一边问丁肇中:你还记不记得领奖的时候脑子里在想什么?丁肇中毫不迟疑地回答我:在想宇宙的其他地方还会不会有人。xx年6月,丁肇中邀请我和他一起回山东日照涛雒镇的老家。他先到祖父丁履巽坟前祭扫,然后在丁家老宅驻足良久。他说祖父37岁去世之后,家道就败落了。祖母含辛茹苦把6个孩子拉扯大,又不断变卖老宅的房子供孩子读书、留学。父亲丁观海在济南求学时认识了母亲王隽英,然后两人先后到美国密歇根大学读硕士,父亲学土木工程,母亲学教育心理学,父母在密歇根结婚。1936年1月27日丁肇中在密歇根出生,两个月后第一次回到涛雒老宅的祖母家。他的整个童年是在战乱中跟着当教师的父母颠沛流离,学业时断时续,直到1948年到台湾,12岁的丁肇中才开始接受系统的正规教育。那天走出老宅家门的时候,一个与丁肇中年纪相仿的远房叔伯兄弟拍着丁肇中的肩膀,用浓重的乡音以无比自豪的表情说:咱老丁家真行,你学问做得太大了。丁肇中走出院门的时候,几百个乡亲挤过来握手,鼓掌。丁肇中一直在笑。那天我问丁肇中:如果他的祖母当年没有变卖老宅供父亲读书,到他这一辈会不会也像那位远房兄弟一样,守望着门前的农田?丁肇中没有回答。第二天在日照的海边散步时,丁肇中说起他的母亲是山东海阳人,1960年母亲去世的时候他正在密歇根大学读硕士,密歇根大学也是他父母的母校。他说科学研究有猜想,有假设,但人的生命不可能重复,所以没有“如果”丁肇中回答了我的问题。我似乎明白了为什么他要把诺贝尔奖章和父亲画的老宅图收藏在一起。丁肇中在无数次的演讲中这样来解释他的科学实验:“就像在北京下一场倾盆大雨,如果100亿个雨滴中有一滴是彩色的,我们要把它找出来。”他一直喜欢打这个比方,只是下雨的地方经常变换。为了那滴彩色的雨,70岁的丁肇中目光炯炯。13下列对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A文章开头叙写“我”初到日内瓦的情景,以轻松的笔调为读者初步勾勒出了丁肇中的科学家形象。B丁肇中能绝不含糊地记忆已有事物的数字,是因为他具有对数字特别敏感的天赋和新颖独到的眼光。C如果丁肇中的祖母无法供丁父读书,丁肇中可能一辈子守望着农田,对这一假设,丁肇中表示默认。D文章回顾了丁肇中充满传奇色彩的生活历程,从中探寻了他能够在科学领域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E文章选取了丁肇中的几个生活片段,多侧面地展示他的风采,使其作为大科学家的形象得以丰满。14丁肇中具有什么样的形象特征?请简要概括。(4分)答: 15丁肇中为什么一直喜欢打“寻找那滴彩色的雨”这个比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答: 四、语言文字运用(13分)16把下列句子组成前后衔接、意思完整的一段话。(只写序号)(3分)因为音乐是人类的共同语言,一切艺术都具有音乐因素。音乐与建筑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之间有着明确的界限,但并不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正如英国19世纪艺术理论家佩特所说的:“所有艺术通常渴望达于音乐的状态。”二者一个是“听”的艺术,一个则是“看”的艺术。答: 17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目。(10分)教育部xx年1月15日发出通知,要求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于春节期间组织学生参与“给祖国母亲拜大年”活动。此次活动的时间为1月10日至2月19日。活动通过中国文明网、央视网等媒体,以图片和文字形式向学生征集春节吉祥物、春联、拜年短信、各地民俗,特别是如何“给祖国母亲拜大年”的好创意。活动还以中国文明网、央视网为主体,推出网上活动平台,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向祖国母亲拜年。拜年网页的内容设计为:一拜壮美河山,二拜炎黄始祖,三拜历代英杰,四拜革命先烈,五拜英雄模范,六拜亿兆黎民。对挑选出来的精华内容,进行网上展示和手机传递。(1)对教育部提出的主张,你有什么看法?(3分)答: (2)简要阐述你持上述看法的理由。(150字左右)(7分)答: 五、写作(70分)18请以“校内校外”为标题写一篇文章。(70分)【注意】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一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不计,扣满5分为止。xx年福建省泉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27分)(一)(6分)1(6分)(1)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2)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3)师不必贤于弟子 术业有专攻(每处1分,有错、漏、添字的该处不得分。)(二)(15分)2(3分)B(详尽叙述)3(3分)C(写的是地理位置,写的是其他名山)4(3分)D(没有伤今的忧愤)5(6分)(1)(3分)商伯子花了一些钱而拥有了这座山。(句意1分,“值”、“之”译对各得1分。)(2)(3分)但还能回忆起以前所见的情景,大抵就是这些了。(句意1分,“尚”、“率”译对各得1分。)(三)(6分)6(6分)(1)(3分)答案示例1:“教遍宫娥唱遍词”一句两个“遍”字间隔反复,强调了老乐师授徒的倾心与辛劳。答案示例2:“楼中日日歌声好”一句两个“日”字叠词反复,强调了弟子演出的精彩与走红。(2)(3分)白头乐师无人过问与弟子天天有人喝彩构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对老乐师的同情,以及对世态炎凉的慨叹。二、(16分)(一)(10分)7(5分)A E(A.“宝钗”与“黛玉”对调。E.涅赫柳多夫怕得罪姨妈,办不成事,只好住在姨妈家里。)8(5分)(1)(3分)杀父 西凉(马超) 断须(割须或断其髯)(2)(2分)弗比斯 爱斯梅拉达(由于版本不同,外国文学的人物译名可酌情放宽。)(二)(6分)9(6分)(1)(3分)一日暴之 十日寒之 寒之者(2)(3分)答案示例:为人处事贵在向善有恒,坚持不懈方有所成,半途而废必将远善失道。三、(24分)(一)(9分)10(3分)C(“往往”有误)11(3分)D(“互相转化”有误)12(3分)因为这些作家或诗人是注重趣味者,中年以后趣味发生了变化,既发生平面的转移,又发生层次的深化。(照抄原文“随着岁月的推移,他们的目光就日益尖锐和深刻,他们所注意的事物也就愈益艰深不凡了”,得1分)(二)(15分)(甲)(15分)13(5分)A E(A出远门是父亲提出的;E没有暗示作用。)14(4分)刚出门的时候,“我”对未来没有把握,但还是带着激情和勇气。途中,对未来产生幻想,为抹掉自己的足迹沾沾自喜和得意;天色阴暗之后,产生对家的怀念,并为找不到回归的路和抹掉自己的足迹而懊悔。15(6分)答案示例:“扫脚印”体现了“我”对过去的了断和对未来的向往,想摆脱约束、渴望独立的心态;“扫脚印”抹去的是行走的足迹,却无法抹去“我”对家的怀念,也无法实现真正的独立,因为脚印被扫后“我”找不着回家的路;“扫脚印”只是形式上的独立,而非真正的独立,心理上的独立才是真正的独立,才不会因找不到回家的足迹而懊悔。(如有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乙)(15分)13(5分)B C(B“是因为他具有新颖独到的眼光”有误;C“表示默认”有误。)14(4分)答案要点:风趣幽默;严谨执着;淡泊名利;富有感恩之心,眷恋故土;博学多才;随和谦恭。15(6分)答案示例:因为他明白科学实验是十分艰巨的,成功的几率是很小的;科学实验要有坚定不移的信念,要有不懈探索追求的执着精神;科学实验又是动人的,充满魅力的,科学成果对科学家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是科学家不懈探索追求的动力。(如有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四、(13分)16(3分)17(10分)(1)(3分)答案示例:“给祖国母亲拜大年”此举应大力支持与提倡。(2)(7分)答案示例: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拜年是我国的古老习俗,组织学生开展“给祖国母亲拜大年”活动,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培养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此项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设计合理,富有创意,符合时代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创举,值得大力支持与提倡。五、(70分)18(70分)参照xx年福建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参考译文】(一)西施山离绍兴城东约五里,越绝与吴越春秋都称为土城,后人才改名为现在的西施山,不过也有叫它土城山的。大概当初越王勾践在山间修建宫舍,用来调教西施、郑旦二人,然后把她们献给吴王夫差。还说:“担心这两个女人拙朴、浅陋,因而让宫舍临近通衢大道。”如此看来,当时此地原本处于水陆交通要道吧!数千年后,已不知归谁所有了。商伯子花了一些钱而拥有了这座山。西施山高不过数丈,却灌木丛生,幽竹错落,景色也十分明丽,惹人喜爱。山上有台,台东有亭;西面有书房数间,房后有座荷花池。池水向东流去,水面种上菱角与外部隔开。亭子前面则依然如旧,叫“脂粉塘”,没有改变。出了东南面,西面有山,高耸秀丽不可详尽叙述,尽是名山。书房四周,都是田园、水塘,一眼看不到边;其间种田、打渔、采桑的,随处可见,田园、水塘无不一样。我年青时曾来此地饮酒游乐。现在,伯子叫我写篇记,我虽然因病戒了酒,但还能回忆起以前所见的情景,大抵就是这些了。唉!土城,不过一座小山而已,当初曾是储养美女的歌宫舞馆,地处都市的通衢大道,而今时过境迁。一朝寥落,沦为村庄,农夫野老在山中耕种、钓鱼和行走,有时还能在耕作时拾到古代遗落的首饰。遇到阴雨天气,唱着牧歌晚归的放牛娃往往被野外荒坟中飘转的燐火弄得心神不安。所有这些,无不使人感慨叹息,以至成了农夫平日里聚集闲谈的话题。至于它一改过去的妖冶为古朴,改歌舞为农桑,专心本业而风俗淳厚,则使得有识之士未尝不抛去悼古的忧伤,而换之以欣然的微笑了。伯子聪明过人,以善文辞著称,通达事理,如果能于读书的空闲,登上西施山放眼远望,也许会触景生情,而有像我前面所说的感慨,到那时,姑且取出此文来咀嚼一番,或许也会开颜欢笑吧!(二)孟子说:“对于君王的不聪明,不必奇怪。即使有一种天下最容易生长的东西,(如果)晒它一天,冻它十天,没有能生长的。我见君王的次数也很少了,我一离开他,那些给他泼冷水的人马上又围上去了,(这样,)他虽有善良之心的萌芽,我对它又能有什么帮助呢?”孟子对高子说:“山坡上的小路,一段时间内经常去走才能成为路;只要有一个时候不去走它,茅草就会堵塞住它。现在,茅草堵塞住你的心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