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一语文劝学达标优化训练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2.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763680 上传时间:2019-11-2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一语文劝学达标优化训练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9-2020年高一语文劝学达标优化训练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9-2020年高一语文劝学达标优化训练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一语文劝学达标优化训练题word版含答案解析2相关知识精讲1.关于作者荀子(约公元前313公元前238),战国时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名况,当时人们尊重他,称他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洵讳,写作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两度到当时齐国的文化中心稷下(现在山东省临淄县西门)游学,任过列大夫的祭酒(学宫领袖),还到过秦国,拜见秦昭王,后来到楚国,任兰陵(现在山东省枣庄市东南)令。公元前238年失官家居逝世,葬在兰陵。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同早于他的孟子成为儒家中对立的两派。在宇宙观方面,荀子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以趋吉避凶。他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人认识客观事物,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触,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有朴素的唯物思想。在政治上,他针对孔子、孟子效法先王的思想,提出“法后王”的口号,主张应该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去施政,要选贤能,明赏罚,兼用“礼”、“法”、“术”实行统治。他的许多思想为法家所汲取。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的恶的本性,所以他主张“明礼义而化之”。他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有积极意义。荀子既是思想家,又兼长于文学,在战国诸子中,他与孟子、庄子对后世影响最深。2.关于作品本文节选自荀子劝学的第一、第三和第六段。生动地论述了学习不可停止的道理,勉励人们要善于利用客观条件,积少成多,循序渐进,坚持不懈,专心致志地进行学习以培养自己的品德,增长知识。第一段,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首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第二段,论述学习的作用。作者先从正面阐述学习的显著效果,接着阐述良好效果的取得是因为凭借外界条件,最后推论人需要通过学习来改造、提高自己。第三段,说明学习应持的态度。全段分三层:第一层,着重说明知识需要积累;第二层,着重说明学习贵在持之以恒;第三层,着重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这三层意思层层深入,内在联系十分紧密。3.本文特点(1)比喻论证在本文中,说理是通过大量形象生动的比喻来进行的,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表达得具体生动,明白易懂,从而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像文章的第二段,作者论证学习的作用时,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来说明学习的作用,然后以四个同类事物: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设喻,来说明“善假于物”的重要性,反复加以说明。第三段中作者论述学习贵在不舍时,也是接连以骐骥、驽马、朽木、金石这样两组四个比喻来说明持之以恒的重要性。这四个比喻两两成组,在内部条件上恰恰相反,但由于“舍”与“不舍”之别,条件好的不能取得好结果。比喻再加正反两面的对比,作者虽然没有专门去说理,道理却已经鲜明突出地摆在读者面前了。这种用比喻来论证,反复运用大量的比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又叫喻证法。它的特点是:道理说得透彻浅显,气势充沛,说服力强。(2)富有音韵美的语言本文的语言形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韵律美。文中的比喻大都采取对偶、排比的句式,整齐和谐,增强了文章的气势,也使文章琅琅上口,便于诵读。多用偶句兼用散句,既整齐对称,又参差错落,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表现力。还用了一些排比句,读起来语气畅达,有气势。4.诸子百家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社会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孟子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为统治阶级辩护的思想,而荀子却认为:人力能征服自然,应该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他的门人韩非、李斯成为战国末期的法家重要代表人物。5.荀子名言名句小辑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知贤之谓明,辅贤之谓能。贤不肖不杂,则英杰至;是非不乱,则国家治。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乱则国危,治则国安。一物失称,乱之端也。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其冬。基础演练与综合应用一、1.下列加点的词,注音和解释都正确的一组是()A.槁暴(,枯干。槁,干枯。暴,晒)参省(,检验,省察)驽()马(劣马。驽,能力低下)B.骐骥(,骏马,日行千里的马)须臾(,片刻,极短的时间)跬步(,半步。古称跨出一脚)C.锲(,雕刻)而不舍金石可镂(,雕刻)D.(,揉搓)以为轮木直中(合乎)绳2.辨析下列多义词的不同意思。绝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以为妙绝()佛印绝类弥勒()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强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假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望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先达德隆望尊()适冬之望日前后()闻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博闻强志()不能称前时之闻()3.把下面句子里的通假字找出来,说说它们和什么字相通。(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通(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通(4)甚矣,汝之不惠。通(5)河曲智叟亡以应。通(6)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通4.补写出下面句子的上句或下句。(1)君子生非异也,。(2)故不积跬步,;不积小流,。(3),朽木不折;,金石可镂。(4)骐骥一跃,不能十步;,。(5),不如须臾之所学也。5.写出下列各句所含的成语。(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3)子曰:“由子瑟,奚为子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室也。”二、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1.下列句子与“蚓无爪牙之利”句式结构类似的是()A.锲而舍之,朽木不折B.蚓无蛇鳝之穴C.石之铿然有声者D.不如须臾之所学也2.指出下列加点的词古今不同的用法。(1)蟹六跪而二螯古义:;今义:。(2)用心一也古义:;今义:。(3)金石可镂古义:;今义:。3.翻译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4.上文主要论证学习需要,并且要有。5.从论证方法上讲,上文主要运用了()论证和()论证。6.上文层次划分正确的是()A.|B.|C.|D.|拓展迁移与发散思维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10题。甲、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牍。乙、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为芷,其渐之,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丙、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注】端而言,蠕而动。端,微言;蠕,微动;意思是说极细微的言行。禽牍:小的禽兽,古人相见常以小禽兽作礼物。兰槐:一种香料。1.给甲文中画线的句子加标点。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2.“形乎动静”的含义正确的一项是()A.表现在言行举止上B.在行和止上体现出来C.形成于行动上D.行动合乎礼仪3.“其渐之,君之不近,庶人不服”的正确译文是()A.若把它浸入臭水中,那么君子就不愿接近,平民就不愿意佩戴。B.若把它浸入臭水中,君子就不愿意亲近,平民就不用它作服佩。C.它浸在臭水中,君子不靠近它,平民就不愿意服用。D.它浸在臭水中,君子不靠近它,平民不佩服它。4.“其质非不美”的“其”指代什么?()A.兰槐B.芷C.D.君子、庶人5.乙文画线句含义正确的一项是()A.喻人本性无善无恶,唯在教育与学习,论证学习与教育的重要。B.喻人善恶无常,唯在学习,论证教育的重要性。C.喻人是可塑的,强调学习的重要性。D.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同义,强调学习环境与内容的重要。这三节文字都是阐述与学习有关的问题,但各有侧重点和特色,按下列提示填空。6.甲文谈学习的;乙文谈;丙文谈。填空正确的一项是()A.态度目的环境与内容作用(或意义)B.环境与内容态度目的意义(或作用)C.作用与意义环境与内容态度与目的D.意义与作用态度与目的内容与环境7.甲文运用论证,乙文运用论证,丙文运用论证,填空正确的一项是()A.对比类比比喻B.比喻对比类比C.对比比喻类比D.类比比喻对比8.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来到)B.不闻先王之遗言(耳闻)C.生而同声,长而异俗(习俗、性格)D.教使之然也(这样)9.根据内容,这三节文字应分别插入课文的地方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在课文第一节后,乙文在课文第二节后,丙文在课文第三节后。B.甲文在课文第二节后,乙文在课文第三节后,丙文在课文第一节后。C.甲文在课文第三节后,乙文在课文第一节后,丙文在课文第二节后。D.甲文在课文第三节后,乙文在课文第二节后,丙文在课文第一节后。10.人们经常引用劝学中的语言自勉。从下列语句中选出备用语句恰当的一项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锲而舍之,朽木不折。A.学生引用()教师引用()自我修身()道德形成()B.学生引用()教师引用()自我修身()道德形成()C.学生引用()教师引用()自我修身()道德形成()D.学生引用()教师引用()自我修身()道德形成()1.劝学【基础演练与综合运用】一、1.B2.绝终止隔断到了极点非常横渡;强有力的弓强大有余勉强;假借凭借假如不真;望向远处看盼望名望农历每月十五;闻听见见闻,知识声誉,名声3.(1)有通又(2)知能智(3)生通性(4)惠通慧(5)亡通无(6)信通伸4.略5.(1)青出于蓝(2)锲而不舍(3)登堂入室二、1.C2.(1)跪:(古)脚和腿;(今)跪下(2)用心:(古)思想意识活动;(今)读书或对事物肯动脑筋(3)金:(古)金属制品;(今)黄金3.蚯蚓(虽然)没有锐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可以)向上吃尘土,向下喝地下泉水,(这是)心思专一的缘故啊!4.积累、恒心5.比喻,(正反)对比6.B【拓展迁移与发散思维】1.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2.D“形”表现之意,A项中多出“言”3.A主要是“其”从上下文看是表假设。“服”应是“佩戴”之意。4.B5.D此题解析时注意三点:作者的观点是性本恶。本文是阐述学习问题,而非教育问题。此节侧重论述学习的环境问题。6.A7.C8.B“闻”应为“懂得”、“领悟”之意9.D10.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