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19-2020年中考物理专题复习第10讲压强练习命题点1:固体压强的改变1. (xx自贡)一块长为L,质量分布均匀的木板A放在水平桌面上,木板A右端与桌边相齐(如图所示).在板的右端施一水平力F使板A右端缓慢地离开桌边,在板A移动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AA对桌面的压强不断变小 BA对桌面的压力不变CA对桌面的压强不变 DA对桌面的压力不断变小2. (xx乐山)下列实例中属于增大压强的是(A) A.压路机上的碾子质量很大 B.书包背带较宽 C.铁轨下铺设枕木 D.载重车装有许多车轮命题点2:固体压强的计算3.(xx达州)如图所示,轻质细绳将物体A、B通过两个定滑轮分别连在同一弹簧测力计的两端,其中GA=10N,GB=100N,B是边长为20cm的正方体,整个装置处于静止状态(不计弹簧测力计的重力及滑轮与绳子的摩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A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0N B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40NCB物体对支撑面的压力为100N DB物体对支撑面的压强为2.25103 Pa4.(xx绵阳)如图所示,两个完全相同的实心物体 A、B通过细绳系于可绕 0点转动的轻质杠杆MON的两端,其中物体A置于水平地面上,物体B置于空中,两物体均保持静止,杠杆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已知两细线均沿竖直方向,0M:ON=3:2,物体 A、B都是高为10cm的长方体,其密度为0.9103 kg/m3,g取10 N/g,则物体A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为( B )A. 0 B. 300Pa C. 600Pa D. 900Pa 5.(xx乐山)用两种物质分别制成棱长相同的实心正方体甲、乙,它们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把它们平放在水平地面上,则它们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之比p甲p乙为( A )A81 B43 C41 D12 6.(xx成都)如图所示,手指施加8N的力把图钉压入木板.若图钉帽的受力面积是1.0104 m2,则手指对图钉帽的压强为8104Pa.图钉尖制作得很尖锐,是为了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减小受力面积来达到增大压强的目的.命题点3:液体压强特点及其应用7.(xx内江)如图所示,帕斯卡曾经用一个装满水的密闭木桶,在桶盖上插了一根细长的管子,向细管子里灌水,结果只加了几杯水,就把木桶压裂了,这个实验说明了(B)A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有关 B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有关C液体压强与管子粗细有关 D液体压强与液体质量有关 8.(xx泸州)使用微小压强计探究液体压强的规律时,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用手按橡皮膜,两管出现高度差,说明此时橡皮膜的气密性很差B.该实验装置中的“U”形管是一个连通器C.“U”型管两管液面的高度稳定后,右管中的液体受到非平衡力的作用D.橡皮膜伸入液体越深,两管液面高度越大,则液体压强越大9.(xx南充)如图所示,甲乙两支完全相同的试管内装有质量相等的不同液体,甲试管竖直放置,乙试管倾斜放置,两试管液面相平.设液体对试管底部的压强为p甲和p乙,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A. p甲p乙 B. p甲=p乙 C. p甲p乙 D. 无法确定命题点4:液体压强的计算10.(xx南充)如图所示,底面积相同的甲、乙两容器中装有质量和深度均相同的不同液体,则甲、乙两容器中液体的密度甲和乙的关系以及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F甲和F乙的关系,正确的是(D)A甲 =乙,F甲F乙 B甲乙,F甲 =F乙C甲乙,F甲F乙 D甲乙,F甲F乙11.(xx攀枝花)如图所示,2012年6月24日,我国自主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落入7 km级的深海中,敲开了这一神秘“龙宫”的大门,蛟龙号下潜到700 m处所受海水的压强为7.21106Pa,此时,海水对蛟龙号外表面0.01 m2的面积上产生的压力是7.21104N(海水=1.03103 kg/m3,g =10 N/kg). 12.(xx内江)如图,甲、乙两圆柱形容器的高度之比11,容器内部面积之比13,都装满水,现将两质量之比为14的木块a、b缓缓放入甲、乙两容器中,则此时水对两容器底部的压强之比为11,水对两容器底部的压力之比为13绿版练1(xx攀枝花)下列实例中,利用连通器原理工作的是(D)A弹簧测力计 B吸盘式挂钩 C密度计 D船闸2.(xx咸宁)第31届里约奧运会将于2016年8月5日至21日首次在南美洲举行里约奥运会的吉祥物代表了巴西人的快乐和处事的方式图中吉祥物对地面压强最大的是(B)A B C D3.(xx嘉兴)动物的进化会使它们的身体结构和功能更适应环境,下列用压强知识解释错误的是(C)A啄木鸟的喙又尖又长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有利于摄食B狗的犬齿很尖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有利于撕咬食物C卿鱼的身体呈梭形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有利于水中游行D骆驼的趾特别宽大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有利于沙漠行走4.(xx聊城)如图所示,两手指用力挤压铅笔的两端使它保持静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A铅笔静止时,两手指对铅笔的压力是相互作用力 B左边手指受到的压力大于右边手指受到的压力C左边手指受到的压强小于右边手指受到的压强 D实验表明可以通过增大受力面积的方法增大压强5.(xx大庆)甲、乙两种物体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图像如图所示,若用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物质分别制成等高的实心圆柱体A、B,把它们并排竖直放在水平地面上,则两圆柱体A、B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之比是( B )A.4:1B.8:1C.4:3D.1:2 6.(xx漳州)如图所示,将一圆柱体从水中匀速提起直至下表面刚好离开水面,此过程容器底受到水的压强p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大致如下列图中的(D)ABC D 7.(xx永州)位于江华县的岑天河水库是我市的重点水利工程,随着汛期的到来,水库水位持续上涨水位上涨过程中,水对坝底的压强增大(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当水库中水深达到50m时,坝底受到水的压强是5105Pa(g取10N/kg)8.(xx青海)如图,A、B为两容器,用一带阀门的管子相连,装有同一种液体,液面相平,则a、b两处的压强papb(填“”、“”或“=”)当打开阀门时,液体不流动(填“流动”或“不流动”) 第8题图 第9题图9.(xx株洲)总重量为700N的人直接站立在六个鸡蛋上,鸡蛋放在泡沫板的凹槽内,如图18所示.泡沫板的凹槽增大了鸡蛋的受力面积,从而减小压强来保护鸡蛋.如果脚与鸡蛋的总接触面积约为1.410-3m2,此时脚对鸡蛋的压强为5105Pa.10.(xx广州)对某汽车做测试,只调整轮胎气压,测得单个轮胎数据在表中表(每次单个轮胎对地压力不变)(1)根据公式p=,单个轮胎对地压力为1.8104N(2)根据表,要减小空车停在水平路面时的对地压强,可行方法是减小轮胎气压11.(xx绥化)老师要求同学们用身边的物品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小亮找到的器材有海绵和两瓶完全相同的矿泉水(1)该同学通过观察海绵的凹陷程度来反映压力的作用效果(2)如图所示,小亮将两瓶完全相同的矿泉水分别正立和倒立放在海绵上,其目的是控制压力大小相同,改变受力面积的大小从该实验中得出的结论是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以下实例中应用该结论的有AD(填字母)A菜刀要经常磨一磨 B书包要用宽的背带 C汽车限重 D啄木鸟有个坚硬而细长的喙(3)接下来小亮要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他的操作步骤是:把左侧瓶中倒出一些水后,倒立在海绵上,并与右侧瓶子的作用效果相比较12.(xx雅安)小敏同学利用如图装置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乙和丙容器中装的是同种液体).(1)实验中,首先必须检查压强计能否正常使用,若用手指不论轻压还是重压探头的橡皮膜时,发现U形管两边液柱的高度差变化都很小,则说明该压强计的气密性差( 填“好”或“差”);调节好压强计后,U形管两边液面相平.(2)小敏把探头分别浸入到图甲、乙中的两种液体( 水和酒精)中,发现图甲中U形管两边液柱的高度差比图乙小, 由此, 他判断图甲中的液体是酒精, 他的判断是错误的( 填“正确”或“错误”);接着他改变图乙中探头的深度,其探究情况如图丙所示.(3)比较图 乙 、丙,得出探头浸入液体中的深度越深( 填“越深”或“越浅”) ,U形管两边液柱的高度差就越大,表示液体在此处的压强就越大.(4)小敏发现在同种液体中, 探头所处深度相同时,只改变探头的方向, U形管两边液柱的高度差不变,表明:同种液体的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13.(xx天门)如图所示,两个质量相等的实心均匀正方体A、B静止放置在水平地面上,A的边长小于B的边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A、B对水平地面的压强PAPB B若均沿竖直方向截去一半,则剩余部分对水平地面的压强PAPB C若均沿水平方向截去一半,则剩余部分对水平地面的压强PAPB D若均沿图中所示虚线截去上面的一半,则剩余部分对水平地面的压强PAPB 14.(xx德阳)如图是两个底面积不同的圆柱形容器A和B(SASB),容器足够高,分别盛有甲、乙两种液体,此时两种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相等若在A容器中倒入或抽出甲液体,在B容器中倒入或抽出乙液体,使两种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相等,正确的判断是( B )A倒入的甲液体体积V甲可能大于倒入的乙液体体积V乙B抽出的甲液体体积V甲可能等于抽出的乙液体体积V乙C倒入的甲液体高度h甲一定大于倒入的乙液体高度h乙D抽出的甲液体高度h甲一定等于抽出的乙液体高度h乙15.(xx大庆)如图所示,两端开口的U形玻璃管竖直放置,底部带有一个阀门K,右管横截面积是左管的两倍,当阀门K关闭时,左、右管中水面的高度分别为h和2h,现将阀门K打开,液面稳定时,左管水面上升的距离是 ( C ) Ah Bh Ch D.h16. (xx达州)如图所示,甲,乙两个圆柱形容器中盛有两种不同的液体A,B,液体对两个容器底的压强相等,则A大于B,现将两个质量相等的物体分别放入两个容器中,静止时一个漂浮,另一个悬浮(液体均为溢出),此时两个容器底受到液体压强的大小关系是p甲小于p乙(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17.(xx威海)如图所示,一圆柱形容器底面积为8102 m2,把它放在水平桌面上,在容器内放入一个底面积为 2102 m2,重为20 N的圆柱形物块,物块的密度为0.8103 kg/m3,则物块对容器底的压强是1000 Pa.向容器中缓慢注水,使物块刚好离开容器底,此时容器中水的深度是 0.1 m.(g取 10 N/kg,水的密度为1.0103 kg/m3) 18. (xx南宁)为测出某液体的密度,某校物理兴趣小组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试验:将带有阀门的“U”型管倒置,两个管口分别插入盛有水和某液体的烧杯中;打开阀门,从抽气口抽出适量的空气,待两管中的液面升高到一定高度时,关闭阀门;分别测量出两管内外液面的高度差h水和h液;记录的三次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若当时外界大气压为p0,三次实验中“U”型管内的气体压强分别为p1、p2和p3,则它们的大小关系是:p0p1、p2p3(填“”、“=”或“”);待测液体的密度为:液=0.9103kg/m3(已知水的密度为水=1.0103kg/m3)19.(xx滨州)有一圆柱形容器,放在水平桌面上.现将一边长有一的棱长为10cm,质量为2.7kg的正方体金属块放在容器底部(如图所示).g取10Nkg.求:(1) 物体密度.(2)物体对容器底的压强.(3)向容器中加入水至8cm深时,水对容器底的压强多大?物体受到容器的支持力多大?(容器足够高,物体与容器底没有紧密接触)解:(1)物体的体积V=l3=(10cm)3=1000cm3=110-3m3 物体的密度=m/V=2.7kg/110-3m3=2.7103kg/m3(2)物体对容器底的压力F=G=mg=2.7kg10N/kg=27N物体的底面积s= l2=(10cm)2=100cm2=110-2m2物体对容器底的压强P=F/S=27N/10-2m2=2.7103Pa(3)水对容器底的压强P=水gh=1103kg/m310N/kg0.08m =800Pa V排=Sh=110-2m20.08m=810-4m3 F浮=水gV排=1103kg/m310N/kg810-4m3=8N F支=G-F浮=27N-8N=19N第2课时气体压强流体压强聚焦四川三年中考命题点1:大气压强及应用1.(xx南充)下列现象中,不是利用大气压工作的是(C)A.用塑料吸盘挂物体 B.用塑料管吸饮料C.用注射器将药物注入病人体内 D.用活塞式抽水机抽水2.(xx攀枝花)小明为家中的盆景设计了一个自动供水装置,如图所示,用一个塑料瓶装满水倒放在盆景盘中,瓶口刚刚被水浸没.当盘中的水位下降到使瓶口露出水面时,空气进入瓶中,瓶中就会有水流出,使盘中水位升高,瓶口又被浸没,瓶中的水不再流出.这样盆景盘中的水位可以保持一定高度.塑料瓶中的水不会全部流掉的原因是( B )A受水浮力的作用 B外界大气压的作用 C盆景盘支持力的作用 D瓶口太小,水不易流出3.(xx广安)有一种炊具叫“高压锅”.“高压锅”中的“压”字的含义指的是压强(填“压强”或“压力”);“高压锅”能更快地煮熟食物,不仅节约了时间,更节约了能源.“高压锅”能更快煮熟食物是利用了“气压增大,沸点升高”的原理(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4.(xx巴中)1644年,意大利科学家托里拆利精确的测出来大气压的值;如图所示的容器内装有一定量的水银,水银在A点产生的压强为1.36104Pa(水银=13.6103kg/m3)命题点2: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5.(xx自贡)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在无风的天气,汽车在马路上快速驶过以后,马路两边的树叶会随风飘动,如图所示,汽车向左行驶,马路两边的树叶会沿着A、B、C哪一个方向飘动(A)A向A方向飘动 B向B方向飘动 C向C方向飘动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6.(xx乐山)下列能够说明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是( D )A拦河坝设计成下宽上窄 B玻璃厂用吸盘搬运玻璃C高压锅容易把食物煮熟 D风沿着窗外的墙面吹过时,窗口悬挂的窗帘会飘向窗外7.(xx雅安)在地面附近同一高度或高度差不显著的情况下, 空气流速v与压强p的关系可表示为p =C -1/2v2,式中C 是常量,表示空气密度.根据关系式可知:空气流速越小,压强越大;厨房中的抽油烟机正是利用这个原理工作的,由于转动的扇叶处气体的流速大, 压强小, 油烟在周围大气压的作用下被压向扇口排出厨房.绿版练1.(xx青岛)历史上最早测出大气压强值的科学家是(A)A托里拆利 B阿基米德 C牛顿 D焦耳2.(xx邵阳)关于气体压强方面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A托里拆利实验可以测量大气压强的值B马德堡半球实验可以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C水的沸点在标准大气压下是100,随着大气压的减小,水的沸点也会降低D在气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大3.(xx南宁)如图所示,在雨中撑伞的行人,每当大风吹来,会有伞被向上“吸”的感觉,关于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A.伞上方的空气流速大于下方 B.伞上方的空气流速小于下方C.伞受到的空气浮力变大 D.伞受到的空气浮力变小4.(xx广州)如图甲所示,静止时U形管两侧液面相平,下列选项包含图乙中所有合理情形的是( B )A. 、 B.、 C.、 D.、5.(xx成都)如图所示,是我国自主研发的C919商用大飞机,它将于数年后投入运营,C919客机中的部分钛合金零件采用了激光3D打印技术关于客机的相关物理知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A客机所在高空的大气压强,比海平面附近的大气压强更大B客机采用密度小的材料,可以减轻它的重力C客机升空利用了“空气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的原理D客机在空中沿直线匀速飞行,是受平衡力作用6.(xx贺州)如图所示,小露用电吹风从A端对着泡沫机翼模型送风,机翼升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气流通过下表面的路程大于上表面的路程 B气流在下表面的流速大于上表面的流速 C机翼模型上表面受到的压强大于下表面受到的压强 D机翼模型升起的原因是机翼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大于上表面受到的压力 7.(xx绵阳)下列物理现象中,分析正确的是( B )A推土机的推土铲刃做得很锋利,是通过增大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的B高压锅是利用液体的沸点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增大C在高海拔地区一次性打火机打不燃火,其主要原因是空气稀薄,大气压高D汽车在行驶过程中车窗打开时,遮阳的窗帘总是往外飘,因为窗外空气流速大,压强大8.(xx宜昌)如图所示的装置为某科技活动小组自制的温度计和气压计,其中图_乙_(填“甲”或“乙”)是气压计,它们都是通过观察_玻璃管内液柱高度的变化_知道所测物理量的变化的. 9.(xx龙东)生活中“抽”字表述的现象,其原因各有不同.用抽水机“抽”水时,水是大气压作用被“抽”上来的.用抽油烟机“抽”油烟时,油烟是由于空气流速越大,压强越_小_的缘故“抽”出去的.10.(xx呼和浩特)小梁同学用实验测量某地大气压的值她在长约1米、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用手指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手指,管内水银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时就不再下降,如图所示(1)已知水银的密度为13.6103 kg/m3,她通过数据计算得出大气压的值为_9.52104Pa.(2)如果我们将此装置拿到海平面去测量,则测量结果将_大于(填“大于”或“小于”)她测量的值(3)小杨同学也利用此装置测量小梁同学所在地大气压的值,他把水银换成水,将玻璃管灌满水后倒插在水槽内时,发现管中的水柱不会下降如果你来测量,且能够测出,则玻璃管长度可以小于10 m(填“必须大于10 m”或“可以小于10 m”)11.(xx内江)大气压是由于空气受到重力.如果地球的表面约为51014 m2,那么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地球周围的空气质量约为( B )A. 51012 kg B. 51018 kg C. 11018 kg D. 11012 kg12.(多选)(xx潍坊)如图所示,是一个蓄水箱示意图,箱内装满水,M、N是管内同一水平线上的两点,K是阀门,K关闭时M、N两点的压强分别为PM、PN,K打开流出水时,M、N两点的压强分别为、,则( AD )A. B. C. D.13.(xx舟山)如图装置可以用来研究液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打开阀门,水流经该装置时,可观察到a、b两管口均有水喷出,且b管口喷出的水柱更高,原因是b管下端管道横截面积大,水流速小,压强大14.(xx南京)利用吸管可以做物理小实验(1)用吸管“取”水,如图甲所示,要求用这根两端开口的塑料吸管把一只杯子中的水取出一些,移到另一只空杯中现有以下四个动作:a用手指封住管口 b将吸管移出水面到空杯上方c将吸管插入水中 d松开封住管口的手指以上四个动作的合理顺序是cabd(填字母)这个实验的成功说明了大气压的存在(2)如图乙所示,往吸管B中吹气,可以看到吸管A中的水面上升,以下现象中涉及的物理原理与之不同的有(填序号)在火车站的站台上,人要与行驶的列车保持适当距离通过拍打窗帘清除它上面的浮尘平行于岸边航行的船不能靠岸太近15.(xx乌鲁木齐)1654年,马德堡市长和他的助手做了著名的“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1)实验中,他们把两个铜半球壳灌满水后合在一起,再把水全部抽出,此时球内接近真空,周围的大气压力把两个铜半球紧紧地压在一起.(2)某校同学用底面积为500 cm2的平底压力锅代替铜半球模拟上述实验,在山底比在山顶拉开锅的最小拉力要 大 (山底与山顶气温相同).在山底,当锅两边受到的拉力均为4000N时,锅恰好被拉开,此时锅内空气的压强约为多少?(大气压取105 Pa) 解: P内 PF =P0 即P内4000N/500cm2=105 Pa解得:P内=0.2105Pa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