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能力提升练13 种群和群落.doc

上传人:tian****1990 文档编号:2751000 上传时间:2019-11-2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能力提升练13 种群和群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能力提升练13 种群和群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9-2020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能力提升练13 种群和群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能力提升练13 种群和群落一、单项选择题(共9个小题,每小题6分,共54分)1.(xx江苏高考)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D.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解题指导】本题涉及的重要知识点:(1)种群的概念(一定自然区域、同种生物、所有个体)。(2)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3)群落的演替(群落的稳态是相对的)。(4)群落的水平结构(多种因素造成的水平方向上生物的镶嵌分布)。【解析】选C。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一个种群,故A选项正确;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调查壁虎的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故B选项正确;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的组成仍处于动态变化中,故C选项错误;由于水平方向上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和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故D选项正确。2.(xx江苏高考)血细胞计数板是对细胞进行计数的重要工具,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每块血细胞计数板的正中央有1个计数室B.计数室的容积为1 mm1 mm0.1 mmC.盖盖玻片之前,应用吸管直接向计数室滴加样液D.计数时,不应统计压在小方格角上的细胞【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血细胞计数板的使用方法。血细胞计数板是一块特制的载玻片,正中央有2个计数室,长宽各为1 mm,深度为0.1 mm,体积为0.1 mm3,故A项错误,B项正确。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要先盖上盖玻片,再在边缘滴加样液,故C项错误。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细胞数量时,要统计方格内以及相邻两边及其夹角上的细胞,故D项错误。【加固训练】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完成了A、B、C三组实验。定期对不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分别绘制出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依次为a、b、c,见下图。关于此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三组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B组的环境容纳量大B.探究的课题可能是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C.三组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A组的培养温度最适宜D.三组的营养初始供给可能不同,C组营养初始供给最少【解析】选C。据图分析,三组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很可能B组的环境容纳量最大,A项正确;据题干分析,探究的课题可能是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B项正确;三组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B组的培养温度可能最适宜,C项错误;三组的营养初始供给可能不同,C组营养初始供给可能是最少的,D项正确。3.一块农田弃耕几年后,形成了杂草地,下面有关该过程叙述正确的是()此过程属于初生演替,最终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此过程属于次生演替,最终不一定能演替成为森林该杂草地物种丰富度要高于农田该杂草地动物没有分层现象,所以该群落没有垂直结构动植物在杂草地中都有分层现象,群落有垂直结构A.B.C.D.【解析】选B。此过程属于次生演替,但最终是否能演替成为森林,还要看环境条件,故错误,正确;原农田物种比较单一,弃耕后,随着演替的进行,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故正确;一般地,生物群落动植物在垂直结构上都有分层现象,故错误,正确。4.(xx新课标全国卷)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D.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解题指导】题干中的有效信息:(1)病毒V是植物病毒,它寄生在水稻细胞内。(2)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将病毒V传播给其他水稻。(3)青蛙捕食稻飞虱。【解析】选A。本题主要考查生物种间关系的判断。A项中,稻田中青蛙数量增加抑制病毒传播,原因是青蛙捕食稻飞虱,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正确。B项中,水稻和青蛙并不利用共同的资源,两者之间不是竞争关系,错误。C、D项中,病毒V与青蛙之间没有直接关系,但病毒V和水稻之间是寄生关系,C、D均错误。5.(xx烟台一模)下列关于生态学相关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A.某种群年初个体数为100,一年内新生个体20个,死亡个体10个,年末时个体数为1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B.某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鼠的大量繁殖引来鹰的捕食,黑线姬鼠种群数量的下降说明了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C.科研人员在调查某河流污染情况时发现每毫升河水中含有9个大肠杆菌,该结果不能反映出种群的空间特征D.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动植物物种丰富,其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群落演替的结果【解析】选C。种群年初个体数为100,一年新生个体数量为20,出生率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死亡率为10%,种群年增长率为10%,A项错误;黑线姬鼠种群数量的下降只能说明黑线姬鼠个体数量减少,但是生物种类的数量没有发生变化,不能说明农场群落的丰富度的变化情况,B项错误;每毫升河水中含有9个大肠杆菌为种群密度,这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不属于空间特征,C项正确;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由环境条件的差异决定的,比如温度、湿度等条件不同,植被的类型也会有所差异,不属于群落演替,D项错误。【易错提醒】本题易错选A项。误认为年出生率=(110-100)/100100%=10%。其实出生率=新出生个体数/起始个体数100%,应为20%。6.某科技小组在调查一块面积为2 hm2的草场中灰苍鼠的数量时,放置了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50只,将捕获的灰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5天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2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3只。由于灰苍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因此推测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最可能()A.大于162只B.等于162只C.小于162只D.无法推测【解析】选C。根据公式:种群数量/第一次标记的个体数=重捕的个体数/重捕个体中标记的个体数,即N/50=42/13,可得N162,N代表草场灰苍鼠种群的测量值,由于灰苍鼠被捕一次后更难捕捉,重捕个体中被标记个体数目会偏低,使得测量值比实际值偏高,即实际值应该小于测量值。【易错提醒】本题易错选A项。易受思维定式的影响,误认为题干问的是“测量值”比“实际值”偏高还是偏低。其实题干问“该草场中灰苍鼠的种群数量”指的是“实际值”,求得的数值是“测量值”。题目问的是“实际值”比“测量值”偏高还是偏低。【加固训练】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A.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B.调查某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C.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计数前没有振荡试管D.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将样方的四条边上的个体都进行了统计【解析】选C。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标志物脱落,会导致第二次捕获个体中有标志的个体变少,使得到的种群密度比实际数值偏大,A项错误;调查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应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若仅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所得数值必会偏大,B项错误;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取样前若没摇匀试管,酵母菌分布不均,可能导致所得数值偏小,C项正确;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只统计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数,若四条边都统计,数值明显偏大,D项错误。7.(xx西城二模)下图是生物甲与生物乙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有生物乙时,甲的数量在第6周时达到K值B.生物甲与生物乙之间的关系是互利共生C.无生物乙时,生物甲的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D.无生物乙时,13周生物甲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解析】选D。由图可知,有生物乙时,甲的数量在第3周时就达到了K值(3 000左右),A项错误;有生物乙时比无生物乙时,生物甲的数量减少了,所以生物甲与生物乙不可能是互利共生关系,B项错误;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即呈“J”型曲线增长,由图可知,有生物乙和无生物乙,生物甲的数量均为“S”型增长曲线,C项错误;由图知,无生物乙时,13周生物甲的数量呈上升趋势,所以在不考虑迁入和迁出的情况下,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D项正确。8.(xx广东高考)在一稳定生态系统中,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幼虫密度与最大松针长度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以下叙述错误的是()A.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波动B.幼虫摄食改变了落叶松的丰富度C.可利用样方法调查幼虫的密度D.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有滞后性【解析】选B。由曲线分析知,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波动,故A项正确。丰富度是指该生态系统的物种种类数,而捕食关系不能使被捕食者的数量降低为0,因此没有改变落叶松的丰富度,故B项错误。样方法一般适用于植物,也可以用于昆虫卵及一些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如植株上的蚜虫、跳蝻等密度的调查,由于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可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故C项正确。根据题干可知,幼虫摄食可影响松树的代谢活动,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即幼虫摄食能影响松针长度,且有滞后性,故D项正确。9.(能力挑战题)(xx郑州一模)下图表示在采用不同网目(网眼直径)和不同捕捞强度时对大西洋鳕鱼捕获量的影响。下列相关分析中不正确的是()A.调查鳕鱼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B.持久保持捕捞强度45%会导致鳕鱼的种群数量不断减少C.保持捕捞强度33%同时用大网目捕鱼更有利于保持鱼群的持续发展D.保持捕捞强度45%同时用中网目捕鱼使鱼群的年龄组成更接近稳定型【解析】选D。种群密度的调查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等,分别适用于不同的生物,鳕鱼的活动能力相对比较强,个体比较大,选择标志重捕法,A项正确;由图可以直接看出,在捕捞强度为45%时,鳕鱼的种群数量在不断减少,B项正确;保持捕捞强度为33%同时采用大网目捕鱼时,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更有利于保持鱼群的持续发展,C项正确;而保持捕捞强度为45%同时采用中网目捕鱼时,种群数量越来越少,这样使鱼群的年龄组成趋向于衰退型,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共2个小题,共46分)10.(20分)(xx重庆高考)欧洲兔曾被无意携入澳洲大草原,对袋鼠等本地生物造成极大威胁。据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0(起始年)a年,欧洲兔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若起始年种群数量为24只,则a年种群数量Na=;若不加以防治,将导致该草原生态系统的锐减。(2)a年引入狐狸防治兔灾。据ab年欧洲兔和袋鼠数量的变化推测:狐狸和袋鼠的种间关系为。(3)c年控制狐狸数量,并引入仅对欧洲兔致命的黏液瘤病毒后,草原生态系统逐渐恢复稳定。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调节方式是。(4)d年后,欧洲兔种群数量回升,最可能的原因是。【解题指导】解答本题应明确:(1)图示信息:欧洲兔和袋鼠的数量呈非同步性的变化。(2)关键知识:“J”型增长曲线分析、种间关系判断、反馈调节原理应用。【解析】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欧洲兔种群在0(起始年)a年类似“J”型增长,其增长模型为Nt=N0t,若起始年种群数量为24只,即N0=24,则a年种群数量Na=24a。若不加以防治,会大量捕食生产者(草),其他食草动物缺乏食物,最终将导致该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锐减。(2)a年引入狐狸后,袋鼠的数量锐减,可推测两者的种间关系为捕食。(3)草原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是负反馈调节。(4)d年后,欧洲兔种群数量回升,最可能的原因是欧洲兔对黏液瘤病毒的抗性增强。答案:(1)24a生物多样性(其他合理答案也可)(2)捕食(3)负反馈调节(4)欧洲兔对黏液瘤病毒的抗性增强(其他合理答案也可)【加固训练】(xx益阳一模)某研究小组的同学利用样方法研究野山坡上A、B、C三个不同地点的植物群落,同时还测量了各种土壤特征和环境因素,结果见下表。根据所得数据回答问题:植物种类地点A地点B地点C非生物因素地点A地点B地点C草359风速低高高蕨类植物758距地面1.5米的光强低中高灌木1542土壤湿度(%)483515松树020土壤的有机物(%)6.53.8205落叶树2050土壤深度(cm)30010015土壤氨量(mgkg-1)9.44.52.3(1)根据调查结果判断,物种丰富度最大的地点是。(2)如果分别用甲、乙表示地点B中的两种松树,二者的关系可表示为下列图中的。(3)土壤中有机物的多少往往与土壤中动物种类的多少是分不开的,要调查植物群落土壤中的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能否采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理由是。(4)如果遭遇山火,山坡的植被被彻底烧光,那么原地点将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解析】(1)由表可知,地点A的物种数最多,其物种丰富度最大。(2)地点B两种松树的关系应该是竞争,对应于C项所示关系图。(3)样方法适用于植物或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且身体较大的动物。(4)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山坡遭遇山火,植被被彻底烧光,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将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答案:(1)A(2)C(3)不能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4)次生演替11.(26分)下图甲中是布氏田鼠迁入某草原后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乙是布氏田鼠迁入该草原后一段时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1)图甲中的段鼠群的种内斗争最激烈,该段鼠群的年龄组成为型。(2)图甲a时期引入某种生物,鼠群数量明显下降后保持新的动态平衡,引入的生物与布氏田鼠之间可能是关系,该关系能体现出生态系统的和功能。(3)布氏田鼠种群的最大净补充量在图乙中的点,该点与图甲中的点相对应。(4)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的形式循环,在食物链中以的形式传递。【解析】(1)在曲线的DE段,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K值,为争夺有限的资源和空间,此时种内斗争最激烈;此时种群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为稳定型。(2)根据引入生物与布氏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特征,可以判断二者是捕食关系,布氏田鼠被引入动物捕食;捕食关系既能够体现两种动物之间“捕食”和“被捕食”的信息传递过程,也能体现“被捕食者”的能量流向“捕食者”的能量流动过程,生态系统的另一功能物质循环的特点是“全球性”,在一个生态系统内体现不出来。(3)种群的净补充量即种群的增长量=出生量(率)-死亡量(率),所以最大净补充量的点在图乙曲线的G点,对应图甲曲线的C点。(4)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环境中的CO2转变为有机物,分解者又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为CO2返回到无机环境中;在食物链中,碳元素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由低营养级生物向高营养级生物逐级传递。答案:(1)DE稳定(2)捕食信息传递能量流动(3)GC(4)CO2含碳有机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