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I).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748072 上传时间:2019-11-2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I).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I).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I).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I)(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但取代之后,其中又别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是 A秦朝的三公九卿 B汉朝的“中朝” C隋唐的三省六部 D宋朝的枢密院2.有学者发现,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对美国体制情有独钟,但在临时约法中却以法国政体为蓝本。这一变化表明革命派 A. 对三权分立的追求 B .对主权在民的重视 C. 对民主共和的维护 D. 对革命成果被窃取的无奈3.1853年,太平天国在天京设立中央出版机关刷书衙。除了印刷一般的书诏、文告、营规、田凭等文件外,还发行宣传小册子,如天命诏旨书、天朝田亩制度、三字经等,这些册子篇幅不长,文字通俗易懂,便于群众阅读。这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 A中国完全实现近代化B领导人尝试利用先进文明成果C领导人跳出了阶级局限性D农民文化素质得到普及4. 清政府宣战诏书下至各地方时,地方督抚称皇帝的诏令是被挟持下的“矫诏、乱命”,故称“此乱命也,粤不奉诏”,并认为“乱民不可用,邪术不可信、兵衅不可开”,“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内者,决依条约保护”。对这种现象认识正确的是A从根本上避免了北方战事的发生 B发生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C导致了北洋军阀割据现象的形成 D反映了清廷中央威信的下降5. 1940年9月5日,周恩来在给中央的电报中说:“大战是第一件兴奋人心的大事今日大公报、新蜀社论称赞华北八路军战绩,蒋有电嘉奖,何亦允发子弹。”材料中所说的“大战” A极大地振奋了国人的抗战信心 B是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C 是抗日战争以来的首次大捷 D粉碎了日军速亡中国的企图6.某一时期,中国国民党在政策纲领中陆续写进“徐谋劳资间地位之平等”、“确认妇女与男子地位之平等”、“徐谋地主佃户间地位之平等”等保障“人民”权益等内容。这些政策 A宣传了推翻帝制的民主思想 B奠定了国民革命的政治基础 C顺应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热情 D促进了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7.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在安提戈涅中讲述了一个年轻女子安提戈涅的故事:她的哥哥死于内战中,她想要安葬自己的哥哥,但国王下令谁埋葬了叛徒,就将被处以死刑。安提戈涅愤怒地斥责国王说:”最高的法律是主神宙斯向人类宣布的,凡人的命令不能改变天神制定的永恒不变的不成文法!”索福克勒斯借安提戈涅之口表达出了 A习惯法地位高于成文法 B雅典民主政治的虚伪性C女性在城邦中地位提高 D朴素的“法律至上”思想8.“在雅典只要符合多数人的意志,无须经过正当法律程序,也不给予被放逐者任何自我辩护机会,就可径直将一个公民流放境外。”这说明,在古代雅典 A民主制度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 B缺少完备而有效的法律体系 C多数人的意志都是错误决定 D司法审判缺乏理性化的规范9.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议会是在“普遍、平等、直接、无记名”选举中根据多数原则产生的,每五年进行一次选举。议会由皇帝召开,皇帝有权提前解散议会,但需得到联邦参议院的同意。这一规定反映出该宪法 A专制主义色彩强烈 B旨在维护国家的统一 C具有一定的民主性 D意在突出皇帝的权威10.马克垚的世界文明史指出:“其民主直到今天也不能说是真正的民主,更不用说在两百多年之前了。不过,当时其民主制尽管还存在着无数的局限性,但由于实现了对英法民主政治文化的兼收并蓄,却无疑是18 世纪末的世界上最先进、最现代并且最有前途的政治制度:它不仅已经远远地超越了英国的民主制,而且还比当时正在法国大革命中发生的民主制更富于生命力。”材料中的“其”是指 A德国B美国C俄国D希腊11.1701年,英同议会通过王位继承法,其中第二条规定:规定今后王位一律由信奉新教者继承,坚持同罗马教会交往者,均无资格按前举法令宣誓加冕。凡可以继承王位者,若同罗马教廷或者教会和好,或者保持交往,或者信奉罗马天主教或者与罗马天主教徒结婚,都应丧失继承的资格。这反映了 A议会市法限制国王宗教信仰自由 B权力中心开始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C. 英国以法律手段完善王位继承制 D. 英国立法巩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12. 1950年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有人认为“今天的斗争对象,主要是资产阶级”;现在对私营企业的政策是“利用、限制、排挤”,我们的政策,是要与资产阶级“争利”。这些观点 A为三大改造提供了思想基础 B有利于土地改革在全国的进行 C违背了共同纲领的精神 D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3.xx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台湾和平统一团体联合参访团时说:“两岸复归统一,是结束政治对立,不是领土和主权再造我们所追求的国家统一不仅是形式上的统一,更重要的是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他强调了 A“一国两制”原则 B民族认同感的价值 C平等协商的精神 D反对外来干涉的决心14.1982年,里根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说称,“我现在要叙述的长期计划和希望自由和民主的前进,将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弃置在历史的灰烬之中,正如它曾将其他压抑人民自由、禁止人民表现自我的暴政弃置一样。”l984年尼克松说:“对于苏联来说,最大的危险之一就是他们的思想、人民、社会同我们接触。如果我们不这样做,而是孤立东方,减少它同我们的联系,我们就丢掉了我们对付克里姆林宫领导人的一件最有效的武器。”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实质与杜鲁门主义相同 B 标志着美国“和平演变”战略的正式实施C表明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战略攻势 D目的在于推行自由、民主价值观 15. 中国古代发明的某种工具,利用河水的冲力转动机械轮轴,使鼓风皮囊张缩,不断给高炉加氧,“用力少,见功多”。这项发明A是古代冶铜技术的一大进步 B导致唐代筒车的出现C推动了当时冶铁技术的发展D促进了灌钢法的发展16.据苏南地区某些方志记载:自光绪初年至20世纪20年代,“邑人服装朴素,大率多用土布及绵绸府绸”。到40年代末,“旧时农隙之时,均纺纱织布,除供一家衣着外兼 以出售,协助家用,近虽机器纱布盛行,家人衣着仍有自纺自织者”。这些记载反映了当时 A.工业化导致苏南农村的贫困 B土布业与商品市场共同发展 C近代工业的影响主要在城市 D自然经济没有受到洋货冲击17. 1908年3月5日,上海开出了英国人投资的第一列有轨电车。但据当时报纸记载:乃因欧化初来,风气未开,一般市民疑神疑鬼,怕上车触电多不敢坐。这主要说明A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传人中国 B近代中国极力抵制西方工业文明C落后思想不利于先进文明的传播 D上海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最深18.“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洋布、洋米面外,洋铁最为大宗。在我多出一分之货,即少漏一分之财,积之日久,强弱之势易矣。”(张文襄公全集奏议)该材料反映出哪一派别或群体的什么主张? A顽固派“抵制一切外洋事物” B地主阶级开明知识分子“师夷长技以制夷”C洋务派“求富自强” D民族资产阶级“实业救国”19.下图显示以下年份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在中国产业资本总额中所占的比例。据此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日益发展在我国经济中占主导地位B国际局势决定着中国产业资本发展C国民政府的官僚资本体系开始崩溃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阻碍是外国资本的挤压20.1961-1963年间,全国精简职工超过1800万人,加上其他非职工群体(如职工家属),约超过2600万的城镇人口迁回农村。这突出表明 A自然灾害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C政府调整政策以促进经济恢复 D国家采取城市反哺农村的策略21. 1979年3月,“瑞士雷达表”这条外企商业广告在“出卖主权”的非议声中,经过上海广告公司的代理在上海播出了。这反映出 A中国开始向市场经济过渡 B我国的重工业将面临冲击C“左”倾思想被彻底清算 D中国未实行对外开放政策22.1978年安徽遇到特大旱灾,省委书记万里说:“我们不能眼看着农村大片土地撂荒,与其抛荒倒不如让农民个人耕种,充分发挥各自潜力,尽量多种保命麦,渡过灾荒。”于是省委决定“借地渡荒”,即借给每一个农民三分地用于种麦,对超产部分不计征购,归自己所有,利用荒山湖滩种植的粮油作物谁种谁收。安徽省委的做法A公开违背了中央精神 B实际上否定了人民公社体制 C充分满足了群众的要求 D肯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3.邓小平的改革给厂长们带来了一种“负责制”。这样,他们就获得了一种为偿还贷款、减少利息开支而工作的动力。工厂对效益的重视和国家下放计划控制权同时进行,中央政府指令部分让位于地方行政指导。这种“负责制”的实质是 A扩大工人的自主权 B改变政府的管理职能 C提升地方行政地位 D建立市场经济体制24. 18世纪初叶,英国取得了奴隶贸易的垄断权,利物浦成为奴隶中心市场。而1806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法令,不仅禁止英国奴隶贩子把奴隶运到外国殖民地和美洲各国,还禁止从英国的港口发出外国的奴隶船。英国对待奴隶贸易的变化 A体现了奴隶贸易维护了英国的利益 B均维护了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利益 C说明英国的经济政策发生根本改变 D说明了英国的工业革命已经完成25.19291933年西方国家面临空前的经济危机时,苏联取得了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1979年西方国家面临经济危机时,中国经济开始迅速发展。出现这种情况的相同原因是 A当时两国社会生产力较高 B当时两国都推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C当时两国都充分借鉴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生产关系 D当时两国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缺乏联系26学者法里德扎卡里亚的文章称:“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后美国时代,我们正在经历着现代历史上第三次重大的力量转变。第一次是15世纪前后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世界崛起第三次是最近二十年开始的美国之外的世界崛起。”你对“第三次重大力量转变”的理解是 A欧盟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B日本成为经济大国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中国改革开放后已成为世界大国27.春秋战国时期,儒道争锋,儒墨争雄,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这种“争”从根本上讲是 A 对社会发展的规划之争 B对国家统治权的争夺C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 D学术思想与智慧的创新28.周先慎在其明清小说里说到“从思想内涵和题材表现上来说,明清小说最大限度地包容了传统文化的精华,而且经过世俗化的图解后,传统文化竟以可感的形象和动人的故事而走进了千家万户。”据此,说明“明清小说”能够“走进了千家万户”的主要原因是A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B自身较强的适应性 C商品经济的开放性 D封建君主制的需要29.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历史现象”与“历史结论”的区别问题。“历史结论”是在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A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孔子创立儒家学说 B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是法国大革命的理论依据 C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采纳 D马丁路德发起宗教改革,提出“信仰得救”的主张30.卢梭指出,法律是“公意”,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人民不仅有决定政府形式和执政者的权利,而且有通过起义推翻违反契约和法律、实行暴虐统治的君主的权利。这表明卢梭主张 A. 君权神授 B. 三权分立 C. 主权在民 D. 君主立宪31.近代著名思想家冯桂芬曾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主张。下列主张或观点与之不同的是 A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及 B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C为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 D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32.陈独秀曾说:“孔教之为国粹之一,而影响于数千年之社会心理及政治者最大,且为当时社会之名产,此均为吾人所绝对承认者”。这表明陈独秀 A借孔子名义宣传维新变法思想B以理性的态度肯定儒家思想的优点C推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D对儒家思想存在绝对肯定的看法33.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说;“这是孙中山最具前瞻性的思想遗产,也是当时最为曲高和寡的政治主张,但在百年之后却成为中国与世界面临的最为紧要的严重问题。”这段话评论的是 A. 民族主义 B. 民生主义 C. 民权主义 D.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34.蒋百里在评论某一运动时说其“为中古时代与近世时代之蝉蜕”,“自个性之灵,光焰万丈;自理知之刃,脱颖而出,其方向之趋于自然者,则科学之基础立焉”。这一运动指的是 A新航路开辟 B文艺复兴 C. 宗教改革 D科学革命35.马丁路德一贯主张“因信称义”,但他在将圣经翻译成德文时,曾把原文中的“因信称义”译为“唯信称义”,其中的“唯”是指“唯一”。“唯”的说法反映了他 A.更彻底地否定天主教会权威 B.思想已经倾向于追求君主专制C.对封建神学思想已深恶痛绝 D.不再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36. “自达尔文、赫胥黎等以生物学为根据,创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之说,其影响延及于世间一切之社会,一切之事业,举人世间所有事,无能逃出其公例之外者。”下列各项不能支持材料观点的是A为启蒙思想的产生提供依据 B为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和帝国主义提供了理由C为中国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支撑 D工业革命后,德意志民族主义的勃兴37.“分清敌友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而谁是我们的敌人,谁又是我们的朋友呢?要根据对革命所持的态度而定,反对革命的人或者阶层是敌人,而支持革命的人或者阶层自然也就是朋友了。”毛泽东的该思想产生于A.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 B. 土地革命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38.在小说艰难时世中,主人公口袋里经常装着尺子、天平和乘法表,随时准备称一称、量一量。作者就此曾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我讽刺的是那些除了数字和事实,其他什么都看不见的人。”该作者的创作动机在于 A.展示工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B.揭露金钱社会的罪恶与丑陋C.歌颂资本主义对发展的贡献 D.剖析社会,质疑西方文明39.新民周刊记载,中国的20世纪80年代,最早堂而皇之播放的迈克尔杰克逊的歌曲,就是那首著名的四海一家。它在中国的传播不仅没有遭遇任何阻力,反而催生出它的衍生产品,罗大佑的明天会更好和郭峰的让世界充满爱,连演唱的方式也如出一辙。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体现多元世界的共同追求 B说明世界文化的多元化趋势C“良知复兴”运动席卷全球D中国对外开放进入全新阶段40.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瞿林东在中国史学散论中指出“一个民族、总不能忘记自己的历史。这是因为,历史不仅可以说明一个民族的过往历程、现实状况,而且还可以揭示他的未来的方向。”对这段话的准确理解是 A阐明了历史学的社会价值 B阐明了对历史的重视C阐明了对现实的关注 D阐明了史学家的政治眼光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其中第41题17分,第42题13分,第43题10分,共40分。)41.(1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具有议会传统。自13 世纪开始,议会在王权集中及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使其获得了特殊的地位和君主的信任,并借此不断扩大自己的职权,独立性也不断增强。资产阶级、新贵族和封建君主之间存在着特殊的利益关系,长期以来维持一种联盟的状态。他们相互支持,相互依靠,彼此扶助各自利益的实现。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霍布斯提出“必须有一个最高统治者, 不然的话,在国内定要发生叛乱及教会与国家之间的内战”,这正符合英国革命局势的发展。到革命后期,英国整个民族认识到,议会掌握无所不包的权力是合法的,也是必须的。同时,一个贤明的善良的君主仍被认为是人民的幸福。这种尊崇王室的心态在欧洲其他国家也是普遍的。而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和后来君主登上皇位的原因密切相关。 摘编自叶阿科斯明斯基主编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材料二 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保障“人民”对政府的参与、信任和制约,意在追求“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一个人行使。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以防止政府某一分支侵夺或垄断权力,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总而言之,美国的共和政体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雅 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 材料三 孙中山晚年颇为深刻地认识到,建立共和,“民权何由而发达?则从团结人 心,纠合力始”。可是,“十年以前,非特一般人不知共和为何物,即知识阶级亦鲜解共 和真理”,更有甚者,许多人“不但不知共和的好处,反而希望满清复辟”。“至于欧 美的风土人情和中国不同的地方是很多的, 如果不管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 便像学外国 的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 董方奎评孙中山晚年政体思想的飞跃 (1) 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主要因素。(6分)(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共和政体“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表现,并指出这一政体确立的意义。(7 分) (3)材料三中,孙中山是怎样反思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的失败的?(4分)42.(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指利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材料二 卢梭的社会公约可以简化如下: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于是,这一结合行为立刻就产生了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以代替每个订约者的个人。材料三 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与卢梭的民主思想仅一步之遥,再前进一步,它就会突破儒学的樊篱,进入民主思想的堂奥。黄宗羲的政治思想与他所处的时代是相吻合的。程志华儒学民本思想的终极视域卢梭与黄宗羲的“对话”(1) 分别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主要观点,并指出两者的相同之处。(4分)(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与卢梭的民主思想仅一步之遥”的本质区别,并从黄宗羲所处的时代分析其思想没有“突破”的原因。(9分)43(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秦国的文化传统中,宗法观念相对淡薄,商鞅利用这一点建立君主的绝对权威鼓励、引导并强制秦人把大家族变为小家庭,“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 王绍东论商鞅变法对秦文化传统的顺应与整合(1)商鞅变法是如何建立君主的绝对权威的?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小家庭政策得以推行的作用。(6分)材料二 苏轼给宋神宗上书: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2)概括材料二中苏轼的观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出发点。(4分)高三期初考试历史参考答案1_5 DCBAC 6_10 BDDCB 11_15 DCBAC 16_20 BCCDC 21_25 ABBBD 26_30 CABBC 31_35 CBBBA 36_40 AABAB41.(1)主要因素:历史传统的影响;资产阶级、新贵族和君主某种程度上利益的一致性;启蒙思想提供的理论依据;英国民族的心理需求;“光荣革命”的推动等。(6 分) (2)表现:实行代议制的民主形式;赋予总统较大的行政权;构建“分权制衡”机制。(3 分)意义:防止专制独裁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4分)(3)反思:缺乏推行共和政治的社会基础;(2分)缺乏对国情的正确认识等。(2分)42.(1)观点:材料一,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材料二,社会契约论。(2分)相同之处:都反对君主专制,具有民主性。(2分)(2)区别:卢梭否定封建王权,提出社会契约论和人民民主的思想主张,是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黄宗羲只反对君主专制,要求限制君权,属于传统儒家民本思想的范畴。(6分)原因: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十分缓慢;政治上,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加强,皇权至上;思想文化上,文化专制政策,严重束缚禁锢了思想。(3分)43.(1)权威:利用整合秦国文化观念;实行军功爵制,废分封,建立县制。(4分)作用:这不仅有利于农业生产,有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派徭役、兵役,加速了人口增长,为秦国国力的强大奠定基础。(2分)(2)观点:商鞅变法导致秦朝快速灭亡。出发点:苏轼站在大官僚的立场上,借评说商鞅变法反对王安石变法。(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