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分类汇编 天朝的危机.doc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2746801 上传时间:2019-11-2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分类汇编 天朝的危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分类汇编 天朝的危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分类汇编 天朝的危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年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分类汇编 天朝的危机本资料收集整理了上海市浦东新区、宝山区、长宁区、奉贤区、虹口区、黄浦区、嘉定区、金山区、静安区、闵行区、普陀区、青浦区、松江区、徐汇区、杨浦区、闸北区等16个区xx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分类汇编而成。一、选择题以下每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xx嘉定期末14) “中国人还担心,(如果拒绝美法的要求)法国人和美国人将为那些通商特权去感激英国人而不感激中国人。中国决定同意美国和法国的签约要求。”这一现象当发生在A.两次鸦片战争时期 B.甲午战争时期C.八国联军侵华时候 D.华盛顿会议时期2(xx嘉定期末15)有一机构,“并请另给公所,以便办公,兼备与各国接见。一切均仿军机处办理,以专责成。俟军务肃清,外国事务较简,即行裁撤,仍归军机处办理,以符旧制。”这一机构是A.礼部 B.宣政院 C.总理衙门 D.外务部3(xx长宁期末15)下表是1843年与1858年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这一现象造成货物单位1843年税率1858年税率棉花担6.54%5.72%印花布匹14.25%4.98%棉纱担6.94%4.86%A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完全解体 B中国民族棉纺织企业大量破产C列强控制了中国棉纺织业的命脉 D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4(xx长宁期末16)19世纪后半期,晚清通过整顿士气和经世致用来恢复统治秩序出现了“同光中兴”。但这里所谓的“中兴”没有日本明治维新那样的内涵。这里的内涵主要指A向近代化的转型 B中央集权的重建C社会性质的转型 D民主制度的建设5. (xx虹口期末17)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这一事件是指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C义和团运动 D维新运动6(xx黄浦期末23)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A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 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 D中国产的土布质量粗糙7(xx黄浦期末24)传教士郎怀仁等曾经上书拿破仑三世:“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取得这个自由应当归功于陛下的大力保护,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据此判断,该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8(xx金山期末19)新全球史中指出:“总的来说,康乾盛世并不是真的繁荣,鸦片战争也不是彻彻底底的灾难。”其中“鸦片战争也不是彻彻底底的灾难”指的是A扩大西方对华贸易,一定程度上缓解失业 B直接加强了中西科技、思想、文化交流C冲击了小农经济,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D丧失了关税自主权,便于列强倾销商品9(xx金山期末20)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只是“给予联军以道义上的支持和合作”,却在战后获得了很多权益。其中一项权益是A获得军费赔偿 B进驻北京使馆区(界)C在华开设工厂 D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10(xx静安期末19)谭嗣同题江建霞东邻巧笑图诗写道:“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沧溟一哭休。四万万人齐落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致诗中“四万万人齐落泪”的历史事件是A南京条约割香港B北京条约失九龙C马关条约割台湾 D慈禧发动戊戌政变11、(xx闵行期末20)林则徐仪态庄严的坐像曾被陈列在某地博物馆里。这说明禁烟运动得到民众的赞同 禁毒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林则徐的开明和爱国精神受到尊重 禁毒是当时世界共识A. B. C. D. 12、(xx闵行期末21)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只是“给予联军以道义上的支持和合作”,却在战后获得了很多权益。其中一项权益是A获得军费赔偿 B进驻北京使馆区(界)C在华开设工厂 D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13、(xx闵行期末22)法国对华远征军的一名翻译官曾对两个“联合的民族”在抢掠方面的“特点”进行对比:法国人毫无章法,甚至是一种无政府状态;而英国人则是有组织有安排,有条不紊。该行径发生于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14、(xx闵行期末23)下表反映了18441863年间广州和上海到埠外国船只和吨位变化情况。这说明鸦片战争后年份船只数吨数广州上海广州上海184418491863306331867441333400142099142357300500858452547964309A近代外贸中心逐步转移 B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动C上海开放程度高于广州 D广州经济发展趋于停滞15、(xx闵行期末27)张謇评论某人时说:“以四朝之元老,筹三省之海防,统胜兵精卒五十营,设机厂、学堂六七处,历时二十年之久,用财数千万之多曾无一端立于可战之地,以善可和之局。”张謇评论的是A曾国藩 B李鸿章 C张之洞 D袁世凯16. (xx青浦期末17) “1866年,它还是一个中世纪民族,1899年,它已经是一个完全西方化了的民族。它彻底消除了亚洲是不可挽救的、无望地落后于欧洲的信念。”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 该民族外交方面长期奉行闭关锁国的封建落后政策B.“西方化”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领域C19世纪以来亚洲各国的社会发展总体上落后于欧洲D. 该民族崛起反映了亚洲国家不再受欧洲的奴役和压迫17. (xx青浦期末18) 咸丰十年与清军会合,对青浦进行反扑,忠王李秀成率部驰援,重创之。青浦城由此赢得“铁青浦”称号。文中省略的部分是A 湘军 B. 淮军 C. 洋枪队 D. 英法联军18. (xx松江期末26)西方国家曾以“为非正规雇佣军分队提供外籍军官的方式”参与反太平军战斗,由此出现了A.湘军B.淮军C.洋枪队D.新军19. (xx松江期末28)右侧是清政府于1875年出具的“中英对照上海江海新关凭单。造成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条约依据是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马关条约20(xx徐汇期末18)广东顺德县志载:“昔日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然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这种情况最早可能出现于( )A18世纪中期 B19世纪初 C19世纪中期 D20世纪初21(xx徐汇期末22)史学家陈旭麓认为:“从林则徐开眼看世界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其中“中体西用”与“民主和科学”这两“步”应指( )A洋务运动与新文化运动 B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C戊戌变法与新文化运动 D洋务运动与辛亥革命22(xx杨浦期末16) “他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卖的,不是批发的。”符合材料的历史人物是A林则徐 B曾国藩 C洪秀全 D康有为23(xx杨浦期末17)洋纱、洋布的进口单位:千海关两。年份洋纱洋布18671.45011.67118772.8411.959188712.5924.457189222.05930.554此表格从一个侧面说明了A中国纺织业的竞争力下降 B中国成为外国原料的产地C中国成为外国商品的市场 D中国关税主权完全丧失24(xx杨浦期末21)闻一多七子之歌:“我的胞兄香港在诉他的苦痛,母亲啊,可记得你的幼女九龙?自从我下嫁给那镇海的魔王,我何曾有一天不在泪涛汹涌!母亲,我天天数着归宁的吉日,我只怕希望要变作一场空梦。母亲!我要回来,母亲!”香港和九龙被英国割占分别是通过A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 B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C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25. (xx闸北期末16) 英法联军取得克里米亚战争胜利后,马上抽调兵力转战中国,发动了新的侵华战争。这场“新的侵华战争”的结局是签订了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26. (xx闸北期末17)恭亲王奕曾说:“伏思购买外国船炮,由外国派员前来教习,若各省督抚处置不当,流弊原多。诚不若派员分往外国学习之便,惟此项人员,急切实难其选。”以下符合奕想法的措施是A. 设立总理衙门 B. 开设京师同文馆C. 创办安庆内军械所 D. 派遣幼童赴美留学以下每小题3分。每一选项的分值可能为0、1、1、3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1. (xx宝山期末32)中日甲午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曰:“总理度支(户部),平时请款辄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恃乎?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李鸿章?”面对战局,李鸿章的回答说明:A政府政治环境抑制了个人的才能 B洋务运动缺少必要的经费支持导致被动C清政府存在严重的官员贪腐现象 D清政府政治现状导致了战争的极大被动()2(xx长宁期末35)奕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遭冷嘲热讽。这反映了A西方列强的侵略激起了国人抵制 B学习西方的行为遭到国人的非议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评 D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3分项】:D 【1分项】: A、B 【0分项】:C3. (xx普陀期末33)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是A中国自称天下宗主与西方国家主权观念的不兼容B中国朝贡关系体制与西方外交往来体制间的冲突C中国农业的自给自足与英国工业扩张之间的对抗D中国禁烟派的激进与西方资本原始积累间的矛盾【3分项】:C 【1分项】:AB 【0分项】:D4. (xx普陀期末35) 奕等在请设总理衙门等事酌拟章程六条折中说:近年各路军报络绎,外国事务,头绪纷繁,驻京之后,若不悉心经理,专一其事,必致办理延缓,未能悉协机宜。请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以王大臣领之俟军务肃清,外国事务较简,即行裁撤,仍归军机处办理,以符旧制。结合总理衙门的发展历程,以上材料最能说明A洋务派的政治智慧 B中国外交现代化的历史必然性C洋务派的艰难处境 D总理衙门演变为西方侵华工具【3分项】: B 【1分项】:AC 【0分项】:D、5. (xx虹口期末34) 一般认为,因尚无新阶级或阶层出现,洋务运动只能依靠旧政府中的政治精英领导,以恪守封建统治与传统为前提,所以它不过是一场跛足和失败的变革。其根本问题在于A、封建官僚和顽固势力坚持天不变道亦不变祖制B、儒家文化和传统思想与近代科学技术水火不容C、专制体制和守旧思想与近代化生产方式的矛盾D、东方儒家文明圈的历史传统与西方文明的差异【3分项】:C 【1分项】: AD 【0分项】:B6(xx静安期末34)上海开埠后,几乎呈现出清朝县衙、外国租界和帮会“三分天下”的局面。这种情况说明近代上海是A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的据点 B中国市政现代化的历史写照C中国近代化和半殖民地化的缩影 D中国走向文明世界的窗口【3分项】:C 【1分项】:AB 【0分项】:D7(xx徐汇期末33)有西方学者在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原因时说:“欧洲人渴望中国做出更大的让步以实现其贸易扩张。”若对此进行补充,下列选项最符合语境和历史的是( )A清政府没有遵守南京条约各项条款规定内容B西方国家希望通过“最惠国待遇”获得更多权益C西方国家想借“修约”名义摄取更多的在华利益D总理衙门拒绝了西方提出的公使进驻北京的要求【3分项】:C 【1分项】: A B 【0分项】:D8(xx杨浦期末32)庚子以后,清政府再次打出“维新”旗号,展开变法。民国之初,袁世凯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激烈反对。对上述历史现象的最佳诠释是A改革是实现王朝自救的出路 B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C现代化的潮流不可逆转 D封建统治的根基已不复存在【3分项】: C 【1分项】: AB 【0分项】:D二、非选择题1(xx嘉定期末38)走出秦制(14分)有人认为,中国历史说穿了就是一头一尾的“走入秦制”和“走出秦制”的巨变。请你以“挑战与应战”为主题,叙述1840年至20世纪初年中华民族“走出秦制”的这一历程。“秦制”的核心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2分)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与中国农业的首次激烈碰撞,林则徐、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西方的炮火下,权威开始受到挑战。(3分)19世纪60年代起,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的打击下,洋务派兴办洋务运动,主张“中体西用”,发展近代工业,设立总理衙门,创办近代教育。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基础开始动摇。(3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民族危机(甲午战争、瓜分危机、门户开放、八国侵华半殖民地秩序完全确立)空前严重的情况下,资产阶级将探索上升到制度层面(阶段),先后领导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力图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以仿效西方政治制度为目的,以限制君主和扩大民权为武器,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存在的合法性产生怀疑甚至否定,君主专制也在这一时期被废除。(3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先后爆发,中国共产党随后成立。民主与科学的西方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陆续传入中国,传统思想受到剧烈冲击,国民意识不断觉醒。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基本失去了存在的土壤。(3分)2(xx嘉定期末40)一个乡绅的日记(25分)山西太原县赤桥村的乡绅刘大鹏,出生于1857年,1894中举,此后三次入京参加会试未中。为求生计,从1886年起,刘大鹏在山西太谷县一富商家塾中担任塾师,前后近二十年。1905年,废除科举的消息传来,刘大鹏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自己的心路历程:“下诏停止科考,士心散涣,有子弟者皆不作读书想,别图他业,以使子弟为之,世变至此,殊可畏惧。(1905年10月15日)”“日来凡出门,见人皆言科考停止,大不便于天下,而学堂成效未有验,则世道人心不知迁流何所,再阅数年又将变得何如,有可忧可惧之端。(1905年10月17日)”“凡守孔孟之道不为新学蛊惑而迁移者,时人皆目之为顽固党也。顽谓梗顽不化,固谓固而不通,党谓若辈众多不能舍旧从新,世道变迁至于如此,良可浩叹。科考一停,士皆殴入学堂从事西学,而词章之学无人讲求,再十年后恐无操笔为文之人矣,安望文风之蒸蒸日上哉!天意茫茫,令人难测。(1905年11月2日)”“近来读书一事人皆视之甚轻,凡有子弟者亦不慎择贤师而从之,所从之师不贤而亦不改从,即欲子弟之克底于成,夫岂能之乎?今之学堂,所教者西学为要,能外国语言文字者,即为上等人才,至五经四书并置不讲,则人心何以正,天下何以安,而大局将有不堪设想者矣。(1906年3月15日)”“去日,在东阳镇遇诸旧友藉舌耕为生者,因新政之行,多致失馆无他业可为,竟有仰屋而叹无米为炊者。嗟乎!士为四民之首,坐失其业,谋生无术,生当此时,将如之何?出门遇友,无一不有世道之忧,而号为维新者,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旧制变更如此,其要天下之治,不日可望,诸君何必忧心殷殷乎?”(1906年3月19日)”问题:(1)概括指出该篇日记诞生的时代背景。(4分)(2)归纳刘大鹏反对“废除科举”的理由。(6分)(3)你如何看待刘大鹏对“废除科举”的反应?(15分)(1)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资本的全球扩张、帝国主义瓜分世界,带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等。(2分)中国:民族危机加深(辛丑条约签订,不平等条约体系形成);民族自救运动(统治阶层的清末新政、革命党人创建同盟会等);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时期等。(2分)(2)断绝读书人生路;阻碍传统文化发展;影响人心和社会稳定。(6分)(3)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评分观察的要素是:观点(4分)、史实(4分)、论述(5分)、组织(2分)。本小题共15分。观点参考:刘大鹏对“废除科举”的反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20世纪初中国教育、思想近代化的急剧步伐和给传统社会阶层带来的阵痛和裂变;也反映了以儒学科考谋生的传统士人在科举被废、教育近代化大潮面前的失落迷茫困顿和保守的心态。3. (xx宝山期末40) 最早的官派留学生1872年到1875年间,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120名平均年龄只有十二岁学生赴美国留学。120名留美幼童,除先期因不守纪律被遣返的9名、执意不归及病故者26名外,1881年,其余94人分三批被遣送回国,赴美国留学中止。材料一:“此多数青年之学生,既至新英国省,日受新英国教育之熏熔,且习与美人交际,故学识乃随年龄而俱长。其一切言行举止,受美人之同化而渐改故态。况彼等既离去中国而来此,终日饱吸自由空气,其平日性灵上所受极重之压力,一旦排空飞去,言论思想,悉与旧教育不睦,好为种种健身之运动,跳踯驰骋,不复安行矩步”。容闳西学东渐记材料二:“学生在美国,专好学美国人为运动游戏之事,读书时少而游戏时多。或且效尤美人,入各种秘密社会。此种社会有为宗教者,有为政治者,要皆有不正当之行为。坐是之故,学生绝无敬师之礼,对于新监督之训言,若东风之故耳;又因习耶教科学,或入星期学校,故学生已多半入耶稣教。此等学生,若更令其久居美国,必至全失其爱国之心;他日纵能学成回国,非特无益于国家,而且有害于社会。”1881年,驻美参赞吴嘉善奏折材料三:1881年,中止留学后,当时的申报评论:“国家不惜经费之浩繁,谴诸学徒出洋,孰料出洋之后不知自好,中国第一次出洋并无故家世族,巨商大贾之子弟,其应募而来者类多椎鲁之子,流品殊杂,此等人何足以与言西学,何足以与言水师兵法等事。”材料四:(除早亡、留美不归和埋没故里者外)“这批留美生中从事工矿、铁路、电报者30人,其中工矿负责人9人,工程师6人,铁路局长3人;从事教育事业者5人,其中清华大学校长1人、北洋大学校长1人;从事外交行政者24人,其中领事、代办以上者12人,外交部部长1人、副部长1人,驻外大使1人,国务院总理1人;从事商业者7人;进入海军者20人,其中14人为海军将领。”章开沅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1999年)问题:(25分)(1)1872年到1875年间官派幼童赴美留学有何历史背景?(2分)(2)材料一和材料二有何异同?(5分)(3)对赴美留学一事,以申报为代表的社会舆论是如何认识的?(3分)(4)你对赴美留学一事是如何看待的?(15分)(1)(2分)洋务运动/西学东渐/近代新式教育/培养洋务人才。(2)(5分)都看到留美学童在学习、生活和对传统文化态度上的变化;(分)对留美学童的变化持不同的态度,(分)容闳从中外交往,学习西方,学童成长等方面持肯定态度,吴嘉善则从维护清朝统治和文化传统持否定态度(分)(3)(3分)对赴美留学持否定态度,(分)认为耗费巨大,学生出身低下不堪重任,自律差等。(分)(4)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止赴美留学一事的看法。(15分)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评分观察的要素是:观点、史实、论述、组织。评分项一:观点(4分)评分项二:史实(4分)评分项三:论述(5分)评分项四:组织(2分)注:有观点而无史实者,不给分。4(xx长宁期末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 1834年发生了一件意义深远的事件,那就是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垄断权被取消。自十八世纪中叶以来,自由放任和贸易自由等信念一直在英国积极发展,东印度公司的垄断特权遭到了实力日益上升的商人阶级之激烈抨击,这个阶级一直被排斥在有利可图的亚洲贸易之外。当东印度公司的特许状在1813年需要续签之时,国会考虑了贸易自由的呼声,使印度贸易对所有人开放,但最终仍给予该公司另一个二十年垄断对华贸易的期限。这导致了中英关系的一个根本性变化,英国政府取代了东印度公司与中国打交道,官方关系替代了非官方关系。虽然贸易利益仍然左右着政策,但对国家尊严和威信的考虑具有比以往更重要的意义。这一变化对业已危如累卵的广州体系构成了一个重大打击。鸦片走私贸易在沿海的扩展,事实上已招致了单口贸易和垄断性广州贸易体系的终结。公行和东印度公司不再控制已扩展了的商务活动,货头委员会现在又被新委任的英国官员所替代。不幸的是,中国人丝毫不理解这些变化的含义,也没有作任何准备来应付这种新形势。正是在这样的状况下,律劳卑被任命为英国驻华商务总监督。英国政府特别告诚他:不要使用威胁性的语言,也不要去触动中国人的敏感之处;除非迫不得已否则不要运用军事力量;审判牵涉到在华英国臣民的案件。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二 弗兰克的白银帝国在中国风靡一时,其主要观点认为:自古以来,这个世界便存在着一个贸易圈:非洲亚欧贸易圈,新航路的开辟只是为这个古老存在的贸易圈带去了白银并形成了资本,从而开拓并形成了世界市场。而中国由于是世界上最大的白银吸纳国家,全球大概最终有1/31/2的白银最终流入中国,这个数字大概是700010000吨。而欧洲则因为参与了亚洲的贸易而获利,最终而兴起。就明朝前期的情形来说,无论是从生产力水平还是人均实力,中国显然已经是“世界的中心”,带动着世界市场的发展。但最终“东方的衰落先于欧洲的兴起。”问题:(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垄断权被取消的背景。(4分)(1)背景:英国工业革命促进了工业化发展,工业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地位上升;自由贸易思想的发展。(4分)(2)依据材料概括中英两国在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垄断权被取消后各自的对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对策导致的结果。(6分)(2)对策:清政府妄自尊大,不了解世界的变化,没有任何应对措施。(1分)英国任命政府官员到达广州处理中英商务关系。(1分)结果:清政府坚持闭关锁国政策,拒绝对英国开放中国国内市场,英国改变措施,以武力手段发动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市场大门。(4分)(3)联系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弗兰克关于“东方的衰落先于欧洲的兴起”观点的认识。(15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3)作者观点认为,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由此也导致白银大量流向中国,成为世界的中心,但最终却落后于西方世界的崛起。中国自然经济的盛行,抑制了对外国商品的需求;中国的手工业品质优价廉,因此处于国际贸易的出超地位;明朝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大量需要白银。这成为中国大量吸纳白银的原因,但是也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并未将白银转化为资本,所以导致最终的衰落。相比之下,欧洲通过白银的流动获取了大量资本,推动资本主义手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也在商品经济的推动下相继确立;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欧洲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转入近代社会,也最终取代了东方成为新的世界的中心。因此,作者利用全球史观,从白银的流动这个角度考查了明朝时期东西方世界的变化。应在赞叹明朝时期中国封建经济高度繁荣的背景下,充分意识到社会的危机,要不断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15分)5(xx奉贤期末4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分)容闳(18281912),广东香山县南屏村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外交家和社会活动家。容闳是第一个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是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他在自传中有这样一段回忆:(我的老朋友丁日昌)被任命为江苏省巡抚我数次去拜访他,讨论我的教育计划,他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我草拟了四条提议呈递给丁巡抚,由他转递给在北京的相国文祥。提议如下:第一条提议是筹建一间股份制船舶公司,不允许外国人成为该公司的股东。这是一间纯粹是中国人的公司,由中国人独立管理和经营。第二条提议是政府挑选派遣中国青年到国外接受彻底的教育,为国家储备人才。该计划预期先派遣120名学童作为试验,这120名学童会被分成四期,每期30名学童,每年派遣一期,他们会有15年的时间去完成学业,学童的平均年龄会在12到14岁之间。如果第一和第二期取得成功,计划将会继续进行。在美国时,中国的老师会教导他们中文知识。需要任命两名专员来负责整个计划,政府从上海关税中拨出一定的款项来维持这个派遣计划。第三条建议是说服政府开采矿产资源,而这也会间接引发铁路的需求,可以利用铁路将矿产由内地运往港口。第四条提议:我密切关注着外国列强侵犯中国的主权。不论是民事案件还是刑事案件,禁止任何宗教派别对叛教徒行使任何的司法审判权。我认真地写下了这四条提议,将它们呈交给丁巡抚,再由他转递到北京。四条提议中,第二条提议我投入了全部心血,在我的中文老师的建议下在排序整理的时候,我将它放在了第二位。两个月后,得到北京的消息,文祥的母亲刚刚逝世,而根据中国的法律和传统,他必须要卸下官职,居丧27个月,不处理任何公共事务。这个消息给我的教育计划蒙上了一层阴云。不久文祥逝世了我更加心情沮丧。容闳自传: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第十六章我努力完成我的教育计划,作为我对中国永恒之爱的表达,这也是在我脑海中中国改革和复兴的最切实可行的方法。随着教育委员会的突然撤销,和召回已经成为中国现代教育先锋的120名留学生,我的教育事业也宣告终结。容闳自传: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序言(1)容闳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他的教育计划的?(4分)(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深受数千年未有变局之刺激,开始推行“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4分)(2)其第一、三条建议有没有被采纳?(6分)(2)被清政府采纳。19世纪70年代后,为解决军事工业面临的资金、原料等困难,也为抵御外国经济侵略,洋务派提出“求富”主张,创办轮船招商局等民用工业,推动洋务运动由练兵制器转向民用制造。(6分)(3)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容闳教育计划的看法。(15分)(3)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评分观察的要素是:观点、史实、论述、组织。评分项一:观点(4分)水平1:能把容闳教育计划作为解读的对象,将文本内容与容闳的立场、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等联系起来提出观点。(4分)观点参考角度:作为一位有着留洋经历的中国知识分子,容闳在中国面临民族危机之时,积极为国建议教育计划并实施留学培养人才的计划,为近代中国教育现代化开拓新路作出重大贡献。站在个人角度看体现了其拳拳爱国之心,精神可嘉。但也能看到其教育计划的落实与实施困难重重,未能长久坚持。计划的最终夭折表明在当时的中国,完全把国家富强的希望寄托在清政府来实施教育计划的想法注定难以成功。水平2:就容闳教育计划提出单方面观点。(2分)水平3:无观点或观点与情景无关(0分)评分项二:史实(4分)水平1:能提取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并能将其与作者所处的背景、立场等史实建立联系(4分)水平2:能从材料中提取较完整的信息(2分)水平3:从材料中提取的信息不完整(1分)水平4:没没有使用材料信息(0分)评分项三:论述(5分)水平1:能够进行深刻的论述(5分)水平2: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能做到一致,逻辑完整(3分)水平3: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不一致,逻辑混乱、跳跃(1分)水平4:回避问题(0分)评分项四:组织(2分)6(xx静安期末40)致李中堂1894年,28岁的孙文向当时身居要职的李鸿单递交一封信,其中多处涉及李鸿章及其参与的洋务运动。摘片断如下: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四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窃尝闻之,昔我中堂经营乎海军、铁路也,尝脣为之焦,舌为之敝,苦心劳虑数十余年,然后成此北洋之一军、津关之一路。夫以中堂之勋名功业,任寄股肱,而又和易同众,行之尚如此其艰,其他可知矣。中国有此膏肓之病而不能除,则虽尧舜复生,禹皋佐治,无能为也,更何期其效于二十年哉?窃维我中堂自中兴而后,经略南北洋,孜孜然以培育人材为急务。建学堂,招俊秀,聘西师而督课之,费巨款而不惜。遇有一艺之成,一技之巧,则奖励倍加,如获异宝。诚以治国经邦,人才为急,心至苦而事至盛也。伏维我中堂佐治以来,无利不兴,无弊不革,艰巨险阻尤所不辞。如筹海军、铁路之难尚毅然而成之,况于农桑之大政,为生民命脉之所关,且无行之之难,又有行之之人,岂尚有不为者乎?用敢不辞冒昧,侃侃而谈,为生民请命,伏祈采择施行,天下幸甚。问题:(1)部分同学对上书时孙中山的政治立场有以下几种看法: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你认可哪一说(1分)?试说明理由。(4分)(1)派别:维新派(1分)。理由:主张变革,并且主张变革政治制度,同时寄希望于掌握实权的人来主持变革,认可君主的作用。(3分)(或:孙中山对当时如火如荼的洋务运动持肯定看法,并希望改革更进一步,发展为仿行西法的政治变革,同时孙中山又认可尧舜禹皋,说明他并不反对君主制度,可以判定此时的孙中山实为一位君主立宪的支持者。)(2)材料中的“中国有此膏肓之病而不能除”的“膏肓之病”指的是什么?(1分)并解释你的判断依据。(4分)(2)“膏肓之病”:落后的政治制度(或专制制度)(2分)依据:材料中明确提及: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4分)(3)你如何看待孙中山对李鸿章及洋务运动的看法?(15分)(3)本小题采用分层评分方法。水平1(1511分):注意到要求评论的不只是孙中山对李鸿章的看法,而且还要评论他对洋务运动的看法。同时注意到不是要求考生谈自己的上述两方面的看法,而是评论孙中山的看法。全面:如既肯定洋务运动的成果,又总结出洋务运动的缺陷;但对李鸿章的看法却因为是自己主张的陈述对象而多有溢美而失公正。辩证:孙的观点既有合理一面,又有偏颇一面。历史:在甲午战争结束前能有如此认识已经是比较进步的,其认识还得益于其西方生活的经历(即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立场:孙因希望李采纳自己的主张,从而对李尽力吹捧。以上4方面均史实充分,推论适度,组织得当即归于本层次。水平2(105分):在以上四方面中方面缺乏一至两个角度。或史料运用不当、或推论过度、或组织不佳,则归本本层次。水平3(40分):观点提炼不清晰、或仅仅从一个角度堆砌,或篇幅不足、或论述条理不清,则归于本层次。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中国从中世纪到近代社会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反抗西方的侵略与学习西方先进事物的统一,是这一时代主题。这种统一,以其所包含的时代内容而代表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方向,成为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的三个历史环节。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7、(xx闵行期末38)新陈代谢的三个历史环节问题:(13分)围绕上述时代主题,叙述陈旭麓关于“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的三个历史环节”。叙述成结构,组织有逻辑(4分);突出核心史实(9分)反抗西方侵略(3分)学习西方(6分)19世纪40年代两次鸦片战争中的抵抗;太平天国运动;林则徐、魏源等先进分子开始开眼看世界,提出“师夷长技”的思想。19世纪60年代设立总理衙门,开展洋务运动,主张“中体西用”,大力学习西方先进技术。19世纪90年代甲午战争中的抵抗;维新派开展戊戌变法,宣传进化论,积极倡导西方社会政治学说。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开始传播开来,民主共和思想得到宣传。8(xx浦东新区期末39)晚清的外交(14分)“华夷之辨”是长期以来就已经形成的国人对国际秩序的看法。到了近代,在西方强势工业文明的冲击下,现代外交的理念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华夷秩序。请以“近代中国外交观念的演变”为主题叙述这一历史过程。史实:三阶段(2、2、4分;共8分);叙述:3分;结构:3分。阅卷思路: 天朝上国观念与朝贡体系受到冲击;华夷观念和理藩体制开始改变;传统的外交观念与体制崩解,中国外交融不平等的近代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中。范例: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结局,迫使拒绝现代平等外交的清朝签署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外国领事出现在通商口岸掌握领事裁判权,清朝也被迫接受条约形式的现代外交。天朝上国的华夷观与不平等朝贡外交体制开始遭受近代殖民主义外交的挑战与冲击(或写闭关锁国被打破)。(4分)19世纪五六十年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国同意在外交文书中对西方的称呼由“夷”变“洋”,并接受外国公使驻京的要求。清廷中央设立总理衙门,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门机构应对日益繁重的外交事务。清政府在西方的压力之下,华夷观念动摇,不平等的朝贡外交逐渐让位于不平等的近代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中。(5分)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午战败后的马关条约,迫使中国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以中国为轴心的东亚朝贡秩序进一步瓦解。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的辛丑条约,同意划定外国使馆区;清廷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至此,传统的华夷观彻底破产,天朝上国的朝贡体制也完全崩解,数量众多的不平等条约将中国拖入不平等的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中。(5分)9(xx普陀期末40)裁撤无用之船精炼兵船懿旨(25分)前经设立海军事务衙门,特派醇亲王奕譞(注:光绪之父)总司其事,举凡造船、购器、选将、练兵,均应由该衙门主持考核,次第办理。目前应办事宜,以操练轮船为最要,尤以裁节冗费为最先。各省所有轮船,每年养船之费甚巨,考其实际,大半供解饷、运械之用,甚至终年往来江海迎送差遣。以有限之帑金,供无益之靡费,年复一年,船日朽坏,人日懈惰,设有缓急,毫不足恃。现在海不扬波,绸缪未雨,必须将无用之船分别裁撤,腾出饷项,精炼兵船,为有备无患之计。著李鸿章、曾国荃、张之洞,将各该省现有大小轮船可留者若干,可裁者若干,分晰开单,咨商海军衙门汇核具奏。该督等均为国家倚任大臣,务当破除成见,核实办理,不得听信管带之员迁就因循,坐糜饷项。其裁撤之水勇,在船多年,如有熟习风涛沙线之人,尽可挑选留用。前令曾纪泽、许景澄所定快船四号,不久亦可驶到,需人正多。李鸿章等尤需将管带快船之员留心物色,务得果敢耐劳、不染习气之人,预为初步。总之,创立海军,事关重大,一切机宜,该衙门责无旁贷。嗣后各该省于海防应需购买器械,拨用经费等项,均著先期咨报海军衙门,斟酌妥善,再行办理。光绪十三年四月二十九日(注:1887.5.21)清末海军史料问题:(1)懿旨提出的改革内容主要有哪些?(4分)(1)主要改革内容:操练轮船(精炼兵船);裁节冗费(裁撤无用之船);精选人员;海军衙门统一管理。(4分)(2)该懿旨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发布的?(6分)(2)世界背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在世界范围内掀起瓜分狂潮,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3分)国内背景: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洋务运动深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西学传播,早期维新思想兴起。(3分)(3)你如何看待该懿旨?(15分)(3)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评分观察的要素是:观点(3分)、史实(4分)、论述(5分)、组织(3分)。本小题共15分。观点参考:一方面反映出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及西学东渐背景下,洋务派及统治者在海军近代化方面所做的努力(如造船、练船、用人及统一管理等)。另一方面,又反映出旧习气、旧观念、旧制度等(如腐败、专制、疏于操练、官僚倾轧、满汉争权等问题)在中国海军近代化进程中打下的深刻时代烙印,体现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艰难。10. (xx青浦期末38) 一份奏折林则徐虎门销烟后,英人大举进犯,琦善接受英国致中国的书信后奏请道光帝:英吉利国人投递字据,声称诉屈,尚无桀骜情形,据英人称自广东封港后,所带货物资本赔累难支,是以各处寻觅码头,铤而走险。是以大英国主,调派水陆军师,前往中国海境,求讨皇帝昭雪申冤,林则徐断绝贸易启衅,禁烟过激,英人并无滋扰之志,情属可原。畿辅、盛京处处堪虞,江浙洋面海口,全被英人占住,船只无数。问题:(14分)(1)根据材料,你认为琦善在奏折中向皇帝反映了哪些情况?(6分)(1) 英国人觉得委屈,并无滋扰天朝之意;广东封港后,贸易陷入赔本的境地,所以不得已才要另寻口岸;调派陆海军是为了向中国政府伸冤,情有可原;林则徐禁烟过度,办事不利,引发事端;江浙海面已被军事封锁。(答出2点,4分)(2)你如何看待琦善的这份奏折?(8分)(2)绮善的奏报虽反映了一定的时局,但明显有夸大实情之嫌,以此恫吓朝廷;其本人也囿于传统封建伦理纲常,故“诉屈”、“伸冤”、“无桀骜”、“情属可原”、“求讨”等奏报用词仍是上尊下卑式的口吻,难以逸出传统夷夏观念的框架;绮善缺乏世界性眼光,对英国的了解限于对方的片面之词未免草率武断,无法看清工业革命后英国的殖民贸易体系与中国朝贡贸易体系间的矛盾,未能洞悉英国发动战争的目的与本质;此外绮善甚至认为只要朝廷严惩林则徐,就可息事宁人,从而把这场战争视为打压异己的契机。(答出3点。8分)11(xx徐汇期末40)天朝的回复在与列强谈判天津条约时,针对列强提出的条款,清政府官员回复如下:本大臣等将节略带回,详加批阅,即如欲驻扎京师、随意内地往来、鸦片土进口报税等条京师为辇毂(代指皇帝)重地,京畿并内地各处,从无外国人混入其中,试问贵国尺地寸土,能畀我中国乎?应勿庸议。又欲与中国地方官交往一节,原有议定体例,我国大吏,各有职任,贵公使所到之处,岂能纷纷会晤?至鸦片土通商税则,可在五港纳税,内地关津,不再重行征税。(1)天津条约签订于哪一场战争中?与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的列强有哪些?(5分)(1)第二次鸦片战争(1分),英法美俄(各1分)(2)概括清政府官员的回复所涉及的主要内容。(6分)(2)领土主权、关税、中外交往等。(或公使驻京、内地开放、鸦片贸易等)(各2分)(3)你如何看待清政府官员的回复?(15分)(3)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评分观察的要素是:观点、史实、论述、组织。一、观点:能够从近代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趋势、近代对外交往的观念、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等视角提炼观点。(3分)例1:从清政府官员的回复中,既可以看到他们维护中国主权的努力(如维护领土、进口商品要纳税等),但也反映出以他们为代表的清政府上层的天朝上国、夷夏有别的旧有观念(如认为王畿之地不能有外国人居住)。例2:清政府对世界发展趋势的茫然无知以及对国际惯例的不了解,依然抱定闭关锁国的观念(如以中国内地官员各有职责为由禁止外国人进入中国内地)而招致国家利益的受损(未禁止鸦片的输入,而是将其和普通商品一样征税进口,致使鸦片贸易合法化)。二、史实:能提取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并能将其与所学知识紧密结合,与背景、内容、作用和影响建立联系。(6分)三、论述:能够进行深刻而全面的论述。(4分)四、组织:叙述成结构。(2分)12. (xx闸北期末36)英国记者看鸦片战争(12分)“说到鸦片贸易,应该注意,无论人们如何从道德伦理的角度对它加以反对,但把它视为引起这场战争的原因,并对它进行各种各样的辱骂是完全没有根据的。战争的真正原因可以轻而易举的追溯到在东印度公司特许贸易期间英国长期受到的侮辱,。多亏了林则徐大人给了我们一个洗清耻辱的机会。他之所以会毫无顾忌地肆意妄为,是因为当他回顾历史时,看到的只是英国的旗帜长期匍匐在地球上一个最虚弱和最傲慢的政府面前,以表示臣服。英国贸易的一个巨大市场即将被打开,而由此获得的好处绝不能因为一个错误的政策而让其丧失。”中国的道光皇帝英国伦敦(1842.6.4)(1)根据材料,英国记者认为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有哪些?(4分)(1)英国在对华贸易中遭遇长期侮辱;(2分)林则徐的“肆意妄为”。(2分)(2)近代英国如何改变历史上“英国的旗帜长期匍匐”的局面?(4分)(2)资产阶级革命建立民主政体;工业革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启蒙运动引领工业时代的到来。商品、资本输出、殖民扩张(任二,4分)(3)你如何看待英国记者对鸦片战争的解读?(4分)(3)英国记者基于英方的立场,意识到鸦片战争实质上是英国为获得市场和原料产地而战。(2分)忽略了战争的侵略性,将责任推至中国对英国的不平等待遇,为英国发动战争进行辩护。(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